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經典文言文 15篇

經典文言文 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爲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文言文 ,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文言文 15篇

經典文言文 1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爲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爲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翻譯

孟子的母親,人稱孟母。當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時候,遊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一類的事,還特愛學造墓埋墳。孟母見了說到:“這裏不該是我帶着孩子住的地方。”於是將家搬到一處集市旁,孟子又學玩起了奸猾商人誇口買賣那一類的事。孟母又說:“這裏也不是我該帶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將家搬到了一個學宮的旁邊。這時孟子所學玩的.,就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了。孟母說:“這裏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孩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就一直住在了這裏。等到孟子長大成人,學精六藝,終於成爲有名的大儒。後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於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

經典文言文 2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爲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爲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爲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爲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爲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爲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爲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爲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爲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爲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經典文言文 3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譯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裏爲之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爲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岩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着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因爲這裏的環境太悽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經典文言文 4

1、謂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範。

《易·節》:“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孔穎達疏:“王者以制度爲節,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時,則不傷財,不害民也。”宋王安石《取材》:“所謂諸生者,不獨取訓習句讀而已,必也習典禮,明制度。”魏巍《壯行集·春天漫筆》:“他沒有看到,存在幾千年的剝削制度的消滅,就是大公平。”

 2、制訂法規。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爲之制度,使無遷也。”《漢書·嚴安傳》:“臣願爲民制度以防其淫。”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第三章:“創制權,由人民以公意創制一種法律,此則異於專制時代,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也。”

3、規定。

唐元結《與何員外書》:“昔年在山野,曾作愚巾凡裘,異於制度。”《續資治通鑑·宋孝宗隆興元年》:“尚書省奏:‘永固自執政爲真定尹,其繖蓋當用何制度?’金主曰:‘用執政制度。’”

4、指規定品級的服飾。絲絃戲《空印盒》第十場:“與他去了制度!”

5、製作。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一:“臣望奉天有天子氣,宜制度爲壘,以備非常。”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桂花性溫,當歸活血,怎生制度?”

6、謂製作方法。

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二:“東坡在黃州,手作菜羹,號爲東坡羹,自敘其制度。”

7、規模;樣式。

《史記·孝武本紀》:“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東周列國志》第三回:“洛邑爲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適均,所以成王命召公相宅,周公興築,號曰東都,宮室制度,與鎬京同。”清韓泰華《無事爲福齋隨筆》捲上:“此鈴金質堅鍊,制度渾樸。”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他自己乘坐高四層的'龍舟,蕭皇后乘坐制度較小的翔螭舟。”

 9、制度。指一定的規格或法令禮俗。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既至夾谷,齊景公先在,設立壇位,爲土階三層,制度簡略。”清吳偉業《遇南廂園叟感賦八十韻》:“改葬施金棺,手詔追褒揚,袈裟寄靈谷,制度由蕭樑。”一本作“制度”。清李漁《憐香伴·歡聚》:“你們只管掌燈隨我老爺走,漢家自有制度。”

經典文言文 5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翻譯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裏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爲他的住宅旁邊種着五棵柳樹,就以此爲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裏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讚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爲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爲富貴而匆忙追求。”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爲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經典文言文 6

一、三維目標

1.通過誦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更深切體會作品的情感

2.通過揣摩詞的語言,體會詞的意蘊,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

1.朗讀指導

2.揣摩語言,體會意境,培養想像力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四、教學設想

1.本篇屬於選修的詩歌部分,這一部分自主賞析作品四篇,兩首詩、兩首詞對於詩的賞析,課本作了賞析示例,而詞的賞析示例沒有,因此選擇這首講讀,爲學生鑑賞詞作一個示例詩詞鑑賞歷來強調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要深入吟詠和誦讀,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誦讀,讓學生在這一方法體會詩中的節奏,體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較中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有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並擴大知識面因此,教學中選擇了同樣寫鄉思的范仲淹的《蘇幕遮》進行比較,加深對本詞情感的把握

3.對於周邦彥,學生在這以前未接觸過,文學文體常識在講解過程中作簡要補充

五、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詞的內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探究詞是如何做到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3.吟誦,“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有什麼樣的感情,就有什麼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通過誦讀“進入角色”,深切體會詞中的情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余光中的《鄉愁》

思鄉,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爲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繼柳永之後“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彥的思鄉情中,看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一)誦讀 初步感知

請學生結合課下註解自由朗讀五分鐘,儘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點撥:詩是“直覺”的藝術,因此“朗讀”是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朗讀不是機械的讀,而是要美讀,也就是體會詩人情感,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a、 注意句內節拍,聯末韻腳;

b、 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c、揣摩作品中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在緩急、曲直的語調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聲,因聲求氣,聲情並茂

(二)細讀 理解內容

讓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問題:詞人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成了幾幅圖畫?你認爲哪些字詞寫得好?你喜歡哪些詞句?

然後請學生自由作答,老師稍加點撥

意象:沉香、鳥雀、荷、初陽

圖畫: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荷搖曳

(鳥兒們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嘰嘰喳喳,清脆的鳥叫聲相互轉告着天氣轉晴的消息

雨後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乾,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過雨水的洗滌又那麼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

煉字:“呼”字表現出小鳥歡快的呼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遙”“久”“夢”等

(三)美讀 體會情感

1、全詞體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旅之苦、思鄉之愁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這首詞中,觸發詞人思鄉之愁的是哪幅圖畫?

明確:第3幅 風荷(提示周邦彥的家鄉在錢塘)

這3幅圖畫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沉悶 歡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讀技巧:上片寫景的整體格調是活潑的,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感的變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鳥雀呼晴,侵曉窺言語”轉爲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詞人已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片抒懷鄉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故鄉遙”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五月漁郎相憶否?”三句寫詞人夢迴故鄉,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2、根據朗讀指導,學生自己美讀

3、聽朗讀錄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情緒和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不愧爲詞中精品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於世語言樸素生動,創造形象優美整首詞無一句用典,主要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神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看看與周邦彥的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去品讀

蘇幕遮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四、作業:背誦《蘇幕遮》

五、板書設計:

蘇 上片:寫景 (風荷)

幕 見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鄉)

經典文言文 7

原文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其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黃帝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爲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尉,管理軍事的官) ,其誰可而爲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翻譯

天不私覆,地不私載,日月不私照,四時不私行,天地、日月、四時施其德樣而萬物得以成長。黃帝說:話不能亂說,不能沉迷於美色,不能穿的太過華貴,不能太注重外表,不能吃的太好,不能住的太高調。”堯有十個兒子,不把君位傳給他的'兒子而傳給舜;舜有九個兒子,不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而傳給禹;這是大公無私的了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這個地方缺個縣令,誰適合擔任?”祁黃羊答道:“解狐適合(補這個空缺)。”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平公(稱讚)說:“好!”就任用瞭解狐。都城的人(都)稱讚(任命解狐)好。

過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說:“國家少個掌管軍事的官,誰合適擔任?”(祁黃羊)答道:“祁午合適(補這個空缺)。”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平公(又稱讚)說:“好!”,就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稱讚(任命祁午)好。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說:“祁黃羊的話,真好啊!(他)薦舉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薦舉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開自己的兒子,祁黃羊可以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

主旨大意

本篇以堯舜禪讓、祁奚薦賢、腹誅子幾個事例,從不同角度說明何謂去私,指出君主只有“誅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業。

⒈祁黃羊舉賢,外不避仇,內不避親,無不爲人所讚歎,時至今日,這種唯賢之舉、大公無私的傳統美德仍應發揚光大。

⒉通過對祁黃羊唯賢是舉的事蹟的描寫,讚揚了祁黃羊以國家利益爲重、不顧個人恩怨的優秀品質。

經典文言文 8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恭、勤等4個生字,會寫囊、螢等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3.能借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兩個故事。

4.瞭解文章特點,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領悟其中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會認本課恭、勤等4個生字,會寫囊、螢等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借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兩個故事。

教學難點

1.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2.瞭解文章特點,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領悟其中的道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囊螢夜讀

一、激趣導入

圖片引入: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恭、勤等4個生字,會寫囊、螢等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

2.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難點)

三、初讀感知

1.聽範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自讀提示: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出示我會認,指導學生識記生字。

4.理解詞語。

5.檢查自讀情況。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6.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麼?

示例:《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家境貧困,晚上捉螢火蟲將放它們在袋子裏照着書本讀書的故事。

7.出示會寫字,組內合作識字,觀察書寫要點。教師指導重點字的寫法:

囊:筆畫多要緊湊,中間“冖”的橫最長,兩個“口”要小,下邊撇和捺要寬展。

恭:上邊兩豎稍向裏收,撇和捺在兩豎相應位置起筆,要舒展,“小”右邊是兩點。

博:“十”要窄,橫短豎長,“甫”上橫短,下框稍扁,裏邊兩橫,“寸”橫平直有力。

焉:“正”扁窄,“與”寬大,其上橫要短,豎短折橫要長,折豎有力,左邊是四點。

卒:上橫要短,兩個“人”要小,勻稱,下橫平直,要長,中豎橫上部分要短些。

四、品讀釋疑

1.翻譯課文

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車胤)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香油(點燈,以便在燈下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上幾十個螢火蟲照着書本,夜以繼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地學習着。

2.家貧不常得油。

此處寫車胤家境非常貧苦,晚上不能經常點燈,爲後文囊螢夜讀埋下伏筆,更突出地表現了車胤在艱苦條件下仍勤奮苦學的精神。

3.《囊螢夜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因家貧買不起燈油,晚上捉螢火蟲來照明堅持讀書的故事。

4.這則小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囊螢夜讀》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樣的艱苦條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難,堅持學習。

5.讀了這個故事,結合現在的學習環境,說說你的感想。

示例:與古人學習條件(尤其是車胤這種想在夜晚看書連燈油都缺乏的條件)相比,今天的學習環境實在太好了,我們坐在燈火通明的屋子裏,不僅有紙質書,還有電子書,可以隨時隨地看書。我們應該珍惜今天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古人勤學苦讀的精神,認真努力學習更多知識。

6.閱讀方法解密:根據意思停頓,讀好簡短文言文

(1)停頓:一般指說話中話語的短暫停歇。在文章中指語意的斷和連,分爲句間停頓和句中短暫停頓。

(2)好處:正確停頓,能幫助我們理解課文意思,瞭解課文表達的特點。朗讀時富有節奏。

(3)運用: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五、結構主旨

1.課文結構

出示本課結構圖示,幫助學生再次梳理文意。

2.課文主旨

《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家境貧困,晚上捉了螢火蟲放在袋子裏照着書本讀書的故事。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我們創造條件勤奮苦學,最終一定能學有所成。

3.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讀熟了課文,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理解了詞語含義,並掌握了識字、理解詞語的方法。

經典文言文 9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歸納和講解

下面針對古漢語中與現代漢語不相同的較特殊的幾種句式,作舉例翻譯與講解。

一、主謂倒置

爲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爲語言表達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瞭”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爲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裏呢?”(安:<疑問代詞>表處所,哪裏;什麼地方)

二、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賓【餘、吾、爾、自、之、是】+動

①時人莫之許(《隆中對》)譯文:“可當時的人並不讚許他(這麼看)”

②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③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麼?’”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麼?”

③吾誰敢怨?(《捕蛇者說》)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裏?”(焉:<代>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哪裏”)

(2)賓語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介+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麼到這個地步呢?”

②誰爲哀者?(《五人墓碑記》)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③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④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着,(我)憑什麼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介+動

①一言以蔽之 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②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譯文:楚國的戰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的。

【4】用“之”、“是”作標誌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賓+之(是)+動

①夫晉,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麼罪過呢?”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譯文:“不瞭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③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釋爲“動作行爲偏指一方”時,可譯爲“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後面。

①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②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

現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

【6】“見”字解釋爲“動作行爲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爲“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後面。

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項脊軒志》)譯文:“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

這種情況在現代漢語裏也有保留,如:望見恕(希望你寬恕我);有何見教(有什麼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①亞父南向坐 (《鴻門宴》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三、狀語後置

我們知道,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以+賓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申之以孝悌[ti4]之義 (《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覆講述”

③覆之以掌 (《促織》)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於(乎,相當“於”)+賓

①能謗譏於市朝 (《鄒[zou1]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②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譯文:“並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③生乎吾前 (《師說》)譯文:“生在我的前面”

(3)格式:形+於+賓

①長於臣(《鴻門宴》)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②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四、定語後置

在現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後。定語放在中心詞後面,用“者”煞尾,構成定語後置的形式。那麼,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後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1】格式:中心詞+定語+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覆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劍》)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③荊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戰》)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來者。(《勾踐滅吳》)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

【2】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馬之千里者(《馬說》)譯文:“千里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爲學》)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

③國之孺子之遊者(《勾踐滅吳》)譯文:“吳國出遊的年青人”

④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

【3】格式:中心語+之+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譯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江湖),就要爲國君擔憂”

【4】格式:中心語+而+定語+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5】數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後面。格式:中心語+數量定語

①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譯文:“等到了陳這個地方,有六七百輛車,千多名騎兵,數萬名士兵”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經典文言文 10

作品原文

醫說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說者,其知所以爲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易》曰:“視履考祥。”善醫善計者爲之。

作品註釋

1、瘠:瘦弱

2、計:謀劃

3、紀綱:法度

4、安危:平安與危險,指和平與戰亂

5、害:使其損傷,指危害

6、所以:用以,用來

7、爲:治理

8、衰:事物發展轉向微弱,指王朝末期

9、傾:衰亡

10、聚兵而焚之:指聚兵咸陽和焚書坑儒(《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爲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11、恃:依賴、依靠

12、矜:驕傲自大

13、扶:幫助

14、與:給予

15、視履考祥:“履”爲鞋子,引申爲自己走過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爲外界所呈現出的吉凶之兆,引申爲即將應對的前程。“視履考祥”,意思是說,處於人生艱難跋涉之途的君子,應該經常檢視自己所走過的道路,並考察前途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履卦·上九》雲:“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作品翻譯

擅醫術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脈象來判斷他是否有病;擅謀劃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戰和,只以其法度是嚴明還是散亂來判斷天下是否興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樣;戰與和,就如人之胖瘦;綱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脈。心脈沒有疾病,即使瘦也不會危害到生命;心脈有了病,再肥壯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條。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的智謀學識就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諸侯四起、戰亂不斷,卻仍傳了數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還存在罷了。秦皇稱霸天下之後,不分設諸侯,聚兵咸陽、焚書坑儒,傳了二世便滅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罷了。因此四肢雖無病痛,也沒什麼可放心的,心脈纔是關鍵;四海雖無動亂,也沒什麼可自滿的,法度纔是關鍵。擔憂那些可以依靠的東西(指心脈),害怕那些可以誇耀的東西(指法度,意爲害怕法度消亡),擅長醫術與謀術之人,稱之爲上天賜予他們的幫助與恩惠。《易經》雲:“視履考祥。”擅醫擅謀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作品譯文

精通於醫治的醫生,不看別人是胖是瘦,而是觀察他的脈搏是否正常;善於謀略天下的人,不看天下是不是安全動盪,而是看他的政治綱領是不是混亂罷了,謀略天下的人就像醫生一樣,是安全還是危險,就像人胖瘦一樣,政治綱領就像人的脈搏一樣。脈象平穩,即使人很瘦也沒有什麼大礙,脈象有問題而人很胖,他會死的。精通這個道理的人,他的知識就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了!夏、殷、周的衰敗的原因是諸侯每天都發起戰爭。傳位數十代君王而保全天下不被傾覆的人,政治綱領存在罷了。秦國稱王於天下,沒有分封諸侯,聚兵摧毀各個諸侯,傳位秦二世被天下人傾覆,是政治綱領失去了。所以四肢即使沒有病,不足以依賴,脈搏正常纔是關鍵;國家即使沒有戰事,不足以自大,政治綱領正常纔是關建。擔心他所依賴的,恐懼他所自大的,精通醫術與善意謀略天下的人,稱之爲上天的幫助。《易》說:“處於人生艱難跋涉之途的君子,應該經常檢視自己所走過的道路,並考察前途可能出現的新情況。”精通醫術與善意謀略天下的人就是這麼做的。

作者簡介

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後,先後爲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爲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爲“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開闢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

韓愈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爲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是一個語言巨匠。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明人推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譽,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裏。

經典文言文 11

買櫝還珠文言文閱讀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爲木蘭之櫃①,薰以桂椒②,綴以殊玉③,飾以玫瑰④,緝以翡翠⑤。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⑥。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⑦。

——《韓非子》

[註釋]

①爲(Wéi)——製做。木蘭—一種高級木料。櫃——這裏指小盒。

②桂椒——香料。

③綴(zhuì)——點綴。

④玫瑰(méigui)——一種美麗的玉石。

⑤緝——裝飾邊沿。翡翠(fěicuì)——一種綠色的`美玉。

⑥櫝(dú)——小盒。還——退回。

⑦鬻(yù)——賣。

買櫝還珠翻譯

楚國有個珠寶商人,到鄭國去賣珠寶。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隻裝珠的盒子,將盒子薰了用桂椒調製的香料,又裝飾上珠玉、玫瑰、翡翠。有個鄭國人把盒子買了去,卻把盒裏的珠子還給了他,這可以說,這個珠寶商人很善於賣盒子,而不善於賣珠寶吧。

經典文言文 12

對初三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中考必爭之分。歷屆中考,凡是文言文分數高的考生,其中考語文分數往往比較高。因此文言文複習就很關鍵,以下是文言文複習應注意的幾點:

一、理解常用文言詞的意義

文言詞語包括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文言實詞一向是文言文考試中較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學已掌握了大多數的實詞解釋,可是還會在準確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動手一課一課地整理歸納。

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實詞,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性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

其次,整理一些雖不特殊但卻很重要的實詞,在現代漢語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和書下注釋的實詞。如:“果如鶴唳雲端”的“唳”字,“濯清漣而不妖”的“濯”等。這一部分的整理很關鍵,不僅是讀懂課內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閱讀課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依據課本中的註釋爲準,絕不能模棱兩可。

此外,考生還須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虛詞的用法,如“之、而、其、爲、於、焉”等字。複習時要以課本爲本,藉助課本例句,對這些虛詞的常見用法及意義進行歸類,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關於文言語句的翻譯

考綱要求:“能用現代漢語準確、流暢地翻譯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謂重要的句子,一是指集中反映文章主題、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寫作意圖等內容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理解了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總綱。二是指體現典型句式特點的句子,如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等。

翻譯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則是:聯繫上下文,落實關鍵詞語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點。其基本步驟爲:

第一步,逐字解釋,即把文言詞語逐一解釋爲現代漢語,特別要注意句子中關鍵詞意思的落實。

第二步,串詞成句,即把詞語的解釋串結、連綴成句。如:“勞其筋骨”,句中的關鍵詞語是“勞”,應譯爲“使……勞累”。全句可譯爲:“使他的'筋骨勞累”。若譯爲“勞累他的筋骨”,那就錯了。

第三步,調整潤色,對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更應做到這一點,儘可能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

此外翻譯時,原文中的專用名詞一般可以不譯,照原文即可。

三、關於文言語段閱讀的把握

中考試卷中,文言文語段閱讀分課內和課外兩篇,但課外文言文語段考查的知識點,往往是課內知識點的遷移。因此,考生務必將課內的重要文言篇章作爲重點掌握。必須逐篇掌握,不可存僥倖心理或猜篇目、押篇目等投機取巧心理。只有紮紮實實地學好課內篇目,才能使分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由課內遷移到課外。

此外,還要做適量的課外文言語段訓練,適當閱讀與課本選文難度相當的文言短文,擴大閱讀量,增強語感。考生在解答課外文言語段時,必定會有自己的一時理解不了的句或詞,千萬不要緊張,須靜下心來,回憶該詞或句中的關鍵詞語在課內是否學過,做何解釋。這個解釋,放在此語言環境中通不通。

對於文章及考題中所提供的各種信息(如題目、註釋、提示甚至題幹中的某些說明),考生要善於利用,遇到閱讀障礙先搜索可利用的信息,再從整體着眼,聯繫上下文,反覆研讀、推想,使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據,符合文意。

經典文言文 13

《愛蓮說》文言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詞句註釋

可:值得。

蕃:通“繁”,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現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隱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裏詠菊,如《飲酒》詩裏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爲名句。獨,只,唯獨。

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唐人愛牡丹,古書裏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裏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爲“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自,(自)從。盛,很,十分,一作“甚”。

予(yú):我。

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淤泥:河溝或池塘裏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裏指清水。

妖:妖豔。美麗而不端莊。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遠,形容詞作動詞, 遙遠,空間距離大。益,更,更加。

亭亭淨植: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裏。亭亭,聳立的樣子。植,“植”通“直”,立。

可:可以。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玩:玩弄。

焉:助詞。

謂:認爲。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嘆詞,相當於“啊”。

菊之愛:對於菊花的喜愛。之,的。一說爲“賓語提前的標誌”。下文“蓮之愛”、“牡丹之愛”同。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喜愛蓮花的)還有什麼人呢?

宜乎衆矣:(喜愛牡丹的)人應該是很多了。宜,當,這裏與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衆,多。

白話譯文

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裏,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認爲,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經典文言文 14

1.愛,i

(1)名詞,恩惠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產死去,孔子聽說這件事後,流着眼淚說:他是古代爲我們留下來的恩惠啊。

(2)動詞

①給人恩惠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吳廣平素給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爲他所用。

②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韓愈《師說》)

喜愛他的兒子,選擇良師教他們。

③憐惜,同情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子魚論戰》)

憐惜那些鬢髮斑白的老人,還不如向他們投降。

④吝惜,捨不得

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齊國雖然不算廣大富裕,但我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呢?

⑤通薆,隱蔽,躲藏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邶風靜女》)

躲藏起來不見面,(急得我)抓耳撓腮來回走。

(3)形容詞,吝嗇

百姓皆以王爲愛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百姓都認爲您是吝嗇啊。

2.安,ān

(1)形容詞

①安全,平安

謝莊遂安。(《馮婉貞》)

謝莊於是就安全了。

②安穩

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在風雨中像大山一樣安穩。

③安定,舒適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不擔憂(東西)少而擔憂分配得不均勻,不擔憂貧窮而擔憂社會不安定。

(2)動詞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曹劌論戰》)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出來分給別人。

②安置

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三國演義失街亭》)

離山十里有王平在那裏安置營地。

③撫慰,安撫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及部將)那些人同心協力,上下一致,就應該加以撫慰,和他們結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使他們到來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調出京城做官二年來,感到坦然安心。

(3)疑問代詞,怎麼,哪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

我對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裏值得推辭呢?

3.被,讀音一:bi

(1)名詞,被子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訓儉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譏笑您,(說您)就像公孫弘蓋布被子一樣(做假騙人)。

(2)動詞

①覆蓋

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大雪飄過嶺南,覆蓋了南越一帶好幾個州。

②遭受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

世上有災年和豐年,是自然界的規律,禹、湯這樣的賢君也曾遭受過。

(3)介詞,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

讀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將軍您親身穿着堅固的鎧甲,拿着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來到江邊,披散着頭髮,在水邊一邊走一邊吟詠詩句。

4.倍,bi

(1)動詞

①背向,揹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史記淮陰侯列傳》)

按照兵法,(佈陣時)應當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澤。

②違背,背叛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鴻門宴》)

希望您詳細的(對項王)說明我是不敢背棄他的恩德的。

③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五蠹》)

即使加倍賞賜,屢次的懲罰也還是不能避免禍亂。

(2)數詞,一倍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

十倍於敵就包圍他們,五倍於敵就攻打他們,一倍於敵就設法分散他們的力量。

(3)量詞,照原數加一次

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可是說到那住戶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詞,更加,倍加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自一人在異地客居,每到佳節更加思念親人。

5.本,běn

(1)名詞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希望樹木長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穩固。

②根本,基礎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

如果您要實行仁政的話,那麼爲什麼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決)呢?

③本業,常代指農業

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論積貯疏》)

如果督促(那些棄農經商的)百姓,叫他們回到農業上來,都從事農業生產。

④書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後序》)

現在還保存那底稿,捨不得丟掉。

⑤本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獄中雜記》)

這沒有什麼困難的,另外準備一份奏章,審判書的內容並不改換。

(2)量詞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活板》)

如果印幾十幾百幾千本,就非常快了。

(3)動詞,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傳序》

還是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蹟,都由於人爲的原因呢?

(4)副詞,本來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出師表》)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種地爲生。

6.鄙,bǐ

(1)名詞,邊界,邊遠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爲學》)

蜀地的邊邑有兩個僧人。

(2)動詞

①以爲邊界(邊邑)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越過別的國家,把遙遠的地方當作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

②輕視,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狹小。

(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

那些做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7.兵,bīng

(1)名詞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們聚集到咸陽。

②士兵

未幾,敵兵果舁炮至。(《馮婉貞》)

不久,敵兵果真擡着炮來了。

③軍隊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想不給,又擔心秦國軍隊來攻打。

④戰爭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兵災旱災一個接一個到來,天下的財富極度匱乏。

⑤戰略戰術,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謀。(《謀攻》)

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對方的計謀。

8.病,bng

(1)名詞

①重病

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

您的病在腸胃之中。

②弊病,缺點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爲病。(《訓儉示康》)

人們都笑話我固執,不大方,我不認爲是毛病。

(2)動詞

①生病

今而後我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祭妹文》)

今後我如果再次生病,讓我從哪裏去叫你呢?

②使成病態

以夭梅、病梅爲業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狀,弄成病態作爲職業來求取錢財。

③擔心,憂慮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君子只擔心自己無能,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

④責備,羞辱

古人以儉爲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儉示康》)

古人把儉樸認爲是美德,今人卻因爲儉樸而譏笑羞辱人家。

(3)形容詞

①困苦

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如果我不做這個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勞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

今天我太累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9.察,ch

(1)動詞

①觀察,仔細看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我)慢慢地觀察它,就(發現)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縫。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視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獸身上毫毛的細梢,卻看不見成車的柴草。

③詳審,考察

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

剛纔考察衆人的議論,完全是想要損害您的。

④瞭解,弄清楚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瞭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辦。

⑤考察後加以推薦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陳情表》)

先前一個叫逵的太守考查並推薦我爲孝廉。

(2)形容詞,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水清澈到了極點,就沒有魚了;人精明到了極點,就沒有朋友。

10.朝,讀音一:cho

(1)動詞,朝見,朝拜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每當上朝時,常常假託有病(請假)。

(2)名詞

①朝廷

於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於是入朝拜見威王。

②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多次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輔助兩代君主,足見老臣

心意。

讀音二:zhāo

名詞,早晨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有的時候,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晚上就能到達江陵。

11.曾,讀音一:cng

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已經,才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那裏的風景我過去曾經很熟悉。

讀音二:曾zēng

(1)名詞,指與自己隔着兩代的親屬

高曾之時,隙地未盡闢。(《治平篇》)

高祖曾祖的`時代,空閒的土地還沒有完全開墾出來。

(2)動詞,通增,增加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用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忍,增長他的才幹。

(3)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可是侯生竟然沒有一句話送我。

12.乘,讀音一:chng

(1)動詞

①駕,坐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獨自和蘇邁坐着小船來到絕壁之下。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涉江》)

登上鄂渚回頭望啊,在秋冬的寒風中嘆息。

③冒着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着風雪,來到泰安。

④連接,一個接一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兵災旱災一個接一個到來,天下的財富極度匱乏。

(2)介詞,趁着,憑藉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憑藉着這種有利的形勢,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劃分諸侯的山河。

讀音二:shng

(1)名詞,一車四馬的總稱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然而秦國憑藉着很小的一塊土地,取得了擁有萬乘兵車的國勢。

(2)量詞,輛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信陵君竊符救趙》)

就約請賓客,準備一百多輛兵車。

(3)數詞,四

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殽之戰》)

先用四張熟牛皮做禮物,又送上十二頭牛來慰勞秦軍。

13.誠,chng

(1)名詞,誠心誠意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誠的心意所感動,便派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這兩座山。

(2)副詞,表肯定,確實,的確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確實知道自己(長得)不如徐公漂亮。

(3)連詞,表假設推論,果真,如果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如果能這樣,那麼,霸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就可以中興了。

14.除,ch

(1)名詞,臺階

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蘇武傳》)

跟隨皇帝到了雍棫陽宮,扶着御輦下臺階。

(2)動詞

①去掉,除去。

當橫行天下,爲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您)應當在天下縱橫馳騁,替漢朝除去奸佞賊臣。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就清理了魏忠賢的廢祠舊址,來安葬他們。

③拜官授職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

我被任命爲右丞相兼樞密使。

15.辭,c

(1)名詞

①訴訟的供詞

獄辭無謀故者,經秋審入矜疑,即免死。(《獄中雜記》)

訟詞中沒有寫明是預謀殺人或故意殺人的,經過秋審歸入矜疑一類,就可以免去死罪。

②言辭,文辭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可是侯生竟然沒有一句話送我。

③託辭,藉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君子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要得到卻要爲自己找藉口的人。

④命令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近來奉了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向南一指,劉琮就投降了。

⑤一種文體

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託焉。(《譚嗣同》)

並且帶來他自己所撰寫的書和詩文辭賦的稿件數冊,一小箱家信託付給我。

(2)動詞

①告別,辭別

今者出,未辭也,爲之奈何。(《鴻門宴》)

現在出來,沒有告辭,怎麼辦呢?

②推辭,不接受

如姬之慾爲公子死,無所辭。(《信陵君竊符救趙》)

如姬想爲公子出力,就是獻出生命也不會推辭。

③計較

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行大禮的人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16.從,讀音一:cng

(1)動詞

①跟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另一隻狼仍然跟隨在後面。

②依順,聽從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聽從了他的計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③參與,參加

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參軍走了,養母也死去了。

④追趕

佯北勿從。(《孫子軍爭》)

假裝敗退的敵人不要追趕。

⑤依傍,緊挨着

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樊噲緊挨着張良坐下。

(2)介詞,由,自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讀音二:zng

名詞

①指堂房親屬。

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活板》)

畢昇死去之後,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們得到。

②通縱,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縱的盟約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於是合縱的盟約被破壞了,(六國)又爭着割地賄賂秦國。

17.殆,di

(1)形容詞

①危險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我如果不是來到了您的門前,就危險了。

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

(2)副詞

①表測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酈道元的所見所聞,大概和我一樣。

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

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燕國趙國處在其他國家幾乎被秦消滅光了的時候。

18.當,讀音一:dāng

(1)動詞

①兩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蛇者說》)

招募能捕到這種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頂他應交的租稅。

②抵禦,抵擋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估計您的軍隊能夠抵擋得住項王的軍隊嗎?

③佔據,把守

一夫當關,萬人莫開。(《蜀道難》)

一個人把守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下來。

④主持,執掌

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後序》)

元軍邀請主持國政的人相見。

⑤判決,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陳涉世家》)

你們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錯過了期限,錯過期限就會被判處殺頭的罪。

⑥應當

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

各位將軍官吏如有再敢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和這個書案一樣。

(2)介詞

①表處所,對着,面對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面對窗戶梳理頭髮,照着鏡子在額頭貼上花黃。

②表時間,值,在,正在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在這個時候,有商鞅輔佐他。

(3)副詞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過不了多久我一定回來,回來之後一定去迎娶你。

②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今天將要遠離了,面對表章落淚,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了。

讀音二:dng

(1)動詞

①符合

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縣官的)心意。

②當作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戰國策齊策》)

晚些吃飯,(粗茶淡飯)也可以當作肉食;從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當成坐車。

(2)形容詞,適宜,恰當

古法採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採草藥》)

按照古法採草藥,多在二月和八月,這很不恰當。

19.道,do

(1)名詞

①道路

有狼當道,人立而啼。(《中山狼傳》)

有一隻狼站在路中間,像人一樣直立着嚎叫。

②途徑,方法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

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③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從師的風尚已經很久不能流傳了。

④思想,學說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

⑤道理,規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我所喜歡的是(事物間的)規律。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將軍您親身穿着堅固的鎧甲,拿着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

(2)動詞

①取道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從酈山下來,取道芷陽從小路行走。

②走路,趕路

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

聽說曹操已經向荊州(進軍了),就日夜加速趕路。

③說,講

何可勝道也哉?(《遊褒禪山記》)

哪裏講得完呢?

④通導,引導,疏導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貨殖列傳序》)

所以(對於人民),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發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勢引導他們。

20.得,d

(1)名詞

①收穫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不如自己前去尋找,希望能有萬一的收穫。

②心得,體會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遊褒禪山記》)

古人對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往往有心得。

(2)動詞

①取得,獲得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

②具備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勸學》)

積累善行,成爲美德,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③能夠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沛公的軍隊駐紮在霸上,沒能和項羽相見。

④完成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

醫治完了眼前的創傷,卻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通德,感恩

爲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是爲了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嗎?

(3)形容詞

①融洽

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記王忠肅公翱事》)

某某太監也很守法,和王翱相處得很融洽。

②對,正確

此言得之。(《六國論》)

這句話說對了。

③得意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晏子的車伕)趾高氣揚,很得意的樣子。

(4)副詞,必須、應該

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你替我把他叫進來,我應該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經典文言文 15

原文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是以行子腸斷,百感悽惻。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于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居人愁臥,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巡層楹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

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繡軸,帳飲東都,送客金谷。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珠與玉兮豔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驚駟馬之仰秣,聳淵魚之赤鱗。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

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離邦去裏,瀝泣共訣,抆血相視。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方銜感於一劍,非買價於泉裏。金石震而色變,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邊郡未和,負羽從軍。遼水無極,雁山參雲。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騰文。鏡朱塵之照爛,襲青氣之煙熅,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沾羅裙。

至如一赴絕國,詎相見期?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樑兮永辭,左右兮魄動,親朋兮淚滋。可班荊兮憎恨,惟樽酒兮敘悲。值秋雁兮飛日,當白露兮下時,怨復怨兮遠山曲,去復去兮長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同瓊珮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慚幽閨之琴瑟,晦高臺之流黃。春的宮閟此青苔色,秋帳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晝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長!織錦曲兮泣已盡,迴文詩兮影獨傷。

儻有華陰上士,服食還仙。術既妙而猶學,道已寂而未傳。守丹竈而不顧,鍊金鼎而方堅。駕鶴上漢,驂鸞騰天。暫遊萬里,少別千年。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桑中衛女,上宮陳娥。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雖淵、雲之墨妙,嚴、樂之筆精,金閨之諸彥,蘭臺之羣英,賦有凌雲之稱,辨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着乎?

譯文

最使人心神沮喪、失魂落魄的,莫過於別離啊。何況秦國吳國啊是相去極遠的國家,更有燕國宋國啊相隔千里。有時春天的苔痕啊剛剛滋生,驀然間秋風啊蕭瑟初起。因此遊子離腸寸斷,各種感觸淒涼悱惻。風蕭蕭發出與往常不同的聲音,雲漫漫而呈現出奇異的顏色。船在水邊滯留着不動,車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船槳遲緩怎能向前划動,馬兒淒涼地嘶鳴不息。蓋住金盃吧誰有心思喝酒,擱置琴瑟啊淚水沾溼車前軾木。居留家中的人懷着愁思而臥,恍然若有所失。映在牆上的陽光漸漸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輝灑滿了長廊。看到紅蘭綴含着秋露,又見青楸蒙上了飛霜。巡行舊屋空掩起房門,撫弄錦帳枉生清冷悲涼。想必遊子別離後夢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別後的魂魄正飛蕩飄揚。

所以離別雖給人同一種意緒,但具體情況卻不相同:

至於像高頭駿馬配着鑲銀的雕鞍,漆成硃紅的車駕飾有采繪的輪軸,在東都門外搭起蓬帳餞行,送別故舊於金谷名園。琴絃發出羽聲啊簫鼓雜陳,燕趙的悲歌啊令美人哀傷;明珠和美玉啊豔麗於晚秋,綾羅和紈綺啊嬌媚於初春。歌聲使駟馬驚呆地仰頭咀嚼,深淵的魚也躍出水面聆聽。等到分手之時噙着淚水,深感孤單寂寞而黯然傷神。

又有自慚未報主人恩遇的劍客,和志在報恩的少年俠士,如聶政擊殺韓相俠累、豫讓欲刺趙襄子於宮廁,專諸殺吳王、荊軻行刺秦王,他們捨棄慈母嬌妻的溫情,離開自己的邦國鄉里,哭泣流淚地與家人訣別,甚至擦拭淚血互相凝視。騎上征馬就不再回頭,只見路上的塵土不斷揚起。這正是懷着感恩之情以一劍相報,並非爲換取聲價於黃泉地底。鐘磬震響嚇得儒夫臉色陡變,親人悲慟得盡哀而死。

有時候邊境發生了戰爭,挾帶弓箭毅然去從軍。遼河水一望無際,雁門山高聳入雲。閨房裏風晴日暖,野外道路上綠草芬芳。旭日升臨天際燦爛光明,露珠在地上閃耀絢麗的色彩,透過紅色的霧靄陽光分外絢爛,映入春天草木的霧氣煙霞瀰漫。手攀着桃李枝條啊不忍訣別,爲心愛的丈夫送行啊淚水沾溼了衣裙。

至於一旦到達絕遠的國度,哪裏還有相見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樹木啊記下這故鄉舊裏,在北面的橋樑上啊訣別告辭。送行的左右僕從啊魂魄牽動,親戚賓客啊落淚傷心。可以鋪設樹枝而坐啊把怨情傾訴,只有憑藉杯酒啊敘述心中的傷悲。正當秋天的大雁啊南飛之日,正是白色的霜露啊欲下之時,哀怨又惆悵啊在那遠山的彎曲處,越走越遠啊在那長長的`河流邊。

又如郎君住在淄水西面,妾家住在黃河北岸。曾佩帶瓊玉一起浴沐着晨光,晚上一起坐在香菸嫋嫋的金爐旁。郎君結綬做官啊一去千里,可惜妾如仙山瓊草徒然芬芳。慚對深閨中的琴瑟無心彈奏,重帷深掩遮暗了高閣上的流黃。春天樓宇外關閉了青翠的苔色,秋天帷帳裏籠罩着潔白的月光;夏天的竹蓆清涼啊白日遲遲未暮,冬天的燈光昏暗啊黑夜那麼漫長!爲織錦中曲啊已流盡了淚水,組成迴文詩啊獨自顧影悲傷。

或有華山石室中修行的道士,服用丹藥以求成仙。術已很高妙而仍在修煉,道已至“寂”但尚未得到真情。一心守煉丹竈不問世事,煉丹於金鼎而意志正堅。想騎着黃鶴直上霄漢,欲乘上鸞鳥飛昇青天。一剎那可遊行可萬,天上小別人間已是千年。唯有世間啊看重別離,雖已成仙與世人告別啊仍依依不捨。

下界有男女詠“芍藥”情詩,唱“佳人”戀歌。衛國桑中多情的少女,陳國上宮美貌的春娥。春草染成青翠的顏色,春水泛起碧綠的微波,送郎君送到南浦,令人如此哀愁情多!至於深秋的霜露像珍珠,秋夜的明月似玉珪,皎潔的月光珍珠般的霜露,時光逝去又復來,與您分別,使我相思徘徊。

所以儘管別離的雙方並無一定,別離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但有別離必有哀怨,有哀怨必然充塞於心,使人意志喪失神魂滯沮,心理、精神上受到巨大的創痛和震驚。雖有王褒、揚雄絕妙的辭賦,嚴安、徐樂精深的撰述,金馬門前大批俊彥之士,蘭臺上許多文才傑出的人,辭賦如司馬相如有“凌雲之氣”的美稱,文章像騶奭有“雕鏤龍文”的名聲,然而有誰能描摹出分離時瞬間的情狀,抒寫出永訣時難捨難分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