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伯樂相馬文言文翻譯

伯樂相馬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伯樂相馬意思是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下面是關於伯樂相馬文言文翻譯的內容,歡迎閱讀!

伯樂相馬文言文翻譯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馬,也只是辱沒在低賤的人手裏,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的粟(穀子)。餵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飼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特殊的本領和英武的體態不能表現在外面,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麼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餵養它卻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聽它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着馬鞭面對着千里馬,說道:“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這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伯樂相馬”的典故

“伯樂相馬”的典故,在我國已流傳兩千餘年。從春秋秦穆公時至今,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但人們在選拔人才時,總不忘用“伯樂相馬”作比喻,而對“相馬”的弊病卻很少觸及。其實,就選拔人才而論,“相馬”遠不及“賽馬”來得客觀、公正、直接。

不可否認,“伯樂相馬”,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對識別、舉薦、使用人才乃至推動社會發展曾起到積極作用。但仔細考究,它在理論和實踐上對人們的誤導,又是顯而易見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有名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韓愈只說對了後一句,前一句卻說錯了。按照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千里馬”先於“伯樂”而存在,絕不是因“伯樂”發現後纔有的。

再說,“相馬”能否選出真正的人才值得懷疑。衆所周知,在以往的舊體制下,凡自稱或被人們頌爲“伯樂”的',都是有名望或握有實權的人物,平頭百姓是沒這份權力的。問題也就出在這裏。假若“相馬”的權力交給人品高尚的“伯樂”,真正的人才會脫穎而出,這的確是福。但這權力如落入品行低劣的“伯樂”之手,那將是禍。任人惟親、惟近,以權謀私、結黨營私等,正是品行低劣的“伯樂”們的拿手戲。他們往往以個人好惡作爲衡量人才的尺度。那些品行不端、才識平庸又想出人頭地的被“相者”,則不擇手段,投其所好,竭盡拍馬溜鬚之能事,最終博得“伯樂一顧”,頓時身價倍增,躋身於“千里馬”之列。而那些只知憑真本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行事的人,不屑於對上層或權威人物獻媚,如落於品行低劣的“伯樂”手中,即便有本領恐怕也難有出頭之日。

接下來說“賽馬”。我國已進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用人體制正在發生變化,“賽馬”正得其時。只有引入“賽”的機制,才能發現真正的“千里馬”而重用之。在賽的機制下,把所有的“馬兒”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給予相同的負荷量,讓他們各展其才。這時,真正的“千里馬”就會飛奔千里路程,而那些平庸的“馬”,即便拼了命也很難趕上“千里馬”。在萬馬奔騰之際,“千里馬”與平庸的“馬”優劣分明。對“千里馬”應予重用,讓其領時代之風騷。對那些平庸的“馬”,也應找個適當的角色,讓其幹該乾的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