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虞允文傳》文言文翻譯

《虞允文傳》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類散文,採石一役。接下來小編蒐集了《虞允文傳》文言文翻譯,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虞允文傳》文言文翻譯

虞允文傳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以父任入官。丁母憂,哀毀骨立。既葬,朝夕哭墓側。念父之鰥且疾,七年不調,跬步不忍離左右。父死,紹興二十三年始登進士第。

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綸還言敵恭順和好湯思退再拜賀置邊備不問。允文上疏言:“金必敗盟,願詔大臣豫思備禦。”時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書充賀正使,允文見運糧造舟者多,辭歸,亮曰:“我將看花洛陽。”允文還,奏所見及亮語,申言淮、海之備。

九月,金主命李通爲大都督,造浮樑於淮水上。金主自將,兵號百萬,氈帳相望,鉦鼓之聲不絕。十月,自渦口渡淮。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軍臨採石。命允文往蕪湖趣顯忠交權軍,且犒師採石,時權軍猶在採石。允文至採石,權已去,顯忠未來,敵騎充斥。我師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權敗兵也。允文謂坐待顯忠則誤國事,遂立招諸將,勉以忠義,衆曰:“今既有主,請死戰。”或曰:“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時敵兵實四十萬,馬倍之,宋軍才一萬八千。允文乃命諸將列大陣不動,分戈船爲五,其二並東西岸而行,其一駐中流,藏精兵待戰,其二藏小港,備不測。部分甫畢,敵已大呼,這操小紅旗麾數百艘絕江而來,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軍,軍小卻。允文入陣中,士殊死戰。大敗之,殭屍凡四千餘,殺萬戶二人,俘千戶五人及生女真五百餘人。以捷聞,犒將士。丁丑,復大戰,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聞。乙未,亮爲其下所殺。

御史蕭之敏劾允文,上過德壽宮,太上曰:“採石之功,之敏在何許?毋聽其去。”上爲出之敏,且書扇制詩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請如歸以辟言路。上謂其言寬厚。淳熙元年薨。詔贈太傅,賜諡忠肅。(選自《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譯文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因爲父親的緣故入選做官。母親因病不幸逝世後,虞允文因過度悲傷而身體極度虛弱。安葬母親後,他整日在母親墓旁哭泣。考慮到父親一人鰥居且身體有病,虞允文七年沒有調遷官職,不忍心離開他的父親半步。父親逝世後,紹興二十三年,才考中進士。

金主完顏亮開始修整汴京,呈現出南侵的意圖。王綸從金朝返回後,報告說金人態度恭敬友好,沒有絲毫戰爭跡象。湯思退再次去金國朝拜祝賀,對邊境備戰仍不聞不問。虞允文上奏疏說:“金人一定會撕毀盟約,希望陛下下詔令大臣們加強備戰,做好防禦準備。”當時正是紹興三十年正月。十月,虞允文假借爲工部尚書充任使金的賀正使,他看到金人大量運輸糧草,建造戰艦,便向金主告辭回去,完顏亮說:“我準備去洛陽觀賞牡丹花。”虞允文回來後,將自己在金國見到的備戰情況及完顏亮的言行立即上奏告知皇上,再次強調必須加強淮、海兩地的防禦力量。

九月,金主完顏亮任命李通爲大都督,在淮水上游建造浮橋。完顏亮親自統率,號稱雄兵百萬,氈制帳篷一座連着一座,鉦鼓聲不絕於耳。十月,金軍從渦口渡過淮河。十一月九日,完顏亮率大軍到達採石附近。宋高宗命令虞允文前往蕪湖催促李顯忠接交王權的軍,並犒賞駐紮採石的宋軍,當時王權的軍還駐在採石。虞允文到達採石時,王權已經離去,新帥李顯忠還沒有到任,敵人的騎兵已到達長江北岸,形勢十分危急。將士們三五成羣,卸除武裝零星地坐在路旁,都是王權手下的`敗兵。虞允文考慮到坐以等待李顯忠到來必將貽誤國家大事,毅然招來諸將,勉勵他們爲國盡忠盡義,衆將士回答:“現在既然有了統帥,我們願意與金人決一死戰。”有人問:“你是受命前來犒勞軍中的,並沒有受命督戰,如有人告發你,你難道會任憑他們責難嗎?”虞允文斥責他說:“現在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我怎麼能逃避不管呢?”當時金實有士兵四十萬,騎兵也超過宋軍一倍,宋軍總共纔有士兵一萬八千人。虞允文因此命令宋軍將士排成大陣按兵不動,把戰船分爲五組,兩組沿長江東西兩岸並列航行,一組駐紮長江中流,隱蔽好精兵良將枕戈待戰,另外兩組藏在小港中,以備不測。虞允文剛剛部署完畢,敵軍已經大聲叫喊起來,完顏亮親自搖着小紅旗指揮數百艘戰船橫渡長江而來,眨眼之間,金軍抵達長江南岸的船就達到七十艘,徑直衝向爲數不多力量單薄的宋軍,宋軍向後稍稍退卻了一些。虞允文親入戰陣指揮,將士們不怕犧牲,與金軍展開殊死搏鬥。金軍大敗,殺死金兵四千多人,殺死萬戶長二人,俘虜千戶長五人,活捉女真士兵五百多人。虞允文把捷報報告了皇上,並犒賞三軍將士。十四日,兩軍再次展開激烈戰鬥,宋軍焚燒敵船三百艘,金軍被打得大敗而逃,虞允文再次向皇上上報捷報。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顏亮被他的部下殺死。

御史蕭之敏上書彈劾虞允文,皇上去德壽宮拜見高宗,太上皇說:“採石大捷時,蕭之敏在哪裏?不要聽從他的意見,將蕭之敏罷官趕走。”孝宗因這件事罷黜蕭之敏,並在摺扇上題詩以挽留虞允文。虞允文認爲蕭之敏品行端正,請求皇上將其召回宮中以廣開言路。孝宗深感他爲人寬厚善良。淳熙元年,虞允文去世。下詔追贈虞允文爲太傅,賜諡“忠肅”。

拓展:文學常識《宋史》

《宋史》撰修於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主張分別撰修宋、遼、金三史,各自獨立,這一意見得到元順帝的同意,於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開局,三史同時修撰。經過二年半時間,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書。

《宋史》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兩宋時期,史官組織完備,雕版印刷術廣泛應用,書籍流傳和保存都較爲便利,積累了大量史料。這就爲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於《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表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牴牾等,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

儘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僅《列傳》就有2000多人,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於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