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小學生文言文閱讀

小學生文言文閱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言文作爲載體,承載着厚重的文化內涵。

小學生文言文閱讀

學生學習文言文,不但有助於吸收語言精華,還能加深對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瞭解,充實其文化底蘊,提升其文化品位。

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

小學生文言文閱讀要求:

文言文是我國曆史文化的瑰寶,是古代文學的結晶,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小學語文教材在高年級安排了一些文言文的學習內容。由於文言文距現代的時間比較久遠,而且語言表達形式和白話文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閱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同學們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和理解淺顯的文言文。

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開始接觸簡單的文言文,小學階段對文言文的要求不高,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介入:

1、培養自己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要看着不懂就開始討厭這種文體。

2、讀通文言文在老師的帶領和幫助下,反覆誦讀,爭取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並能從中感受到朗讀文言文的樂趣。

3、讀懂文言文。小學課本中選入的文言文淺顯易懂,但都通過淺顯的文字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因此,要想悟出道理,還要求對文章細讀精研。在用現代語言表達古文句子的意思時,句子形式可以靈活些,不必強求說法一致,意思不錯即可。

通過對字詞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譯,蘊含在淺顯文字中的深刻道理顯而易見。

小學生閱讀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幾點:

1、準確誦讀。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過有感情地誦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意,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做到準確地誦讀,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①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

②理解文章內容,做到熟讀。

誦讀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練的基礎上,正所謂“熟讀成誦”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誦讀還應建立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這樣,纔有利於讀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韻味。

2、藉助註釋及工具書,準確地進行翻譯。

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

“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雅”就是指譯文要自然、生動、形象、富於表現力,完美地體現原文的寫作風格。

文言文翻譯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意。意分直譯和意譯兩種。直譯,就是對文言文語句字面表現出的意思直接進行翻譯。

如“寧信度,無自信也”,可直譯爲“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地名、職稱、器具等可照錄不翻譯。

如“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爲人名,可不譯。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不明確,應用意譯。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譯:連秋天望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譯: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這裏在翻譯時就要採取意譯。

②調。在翻譯時,有些句子的詞序需要調整,才能使語意通順。

如“何不試之以足”翻譯時可調整爲“何不以足試之”,意思是:爲什麼不用腳試一試鞋呢?

③補。在翻譯文言文時應補出省略成分。

如“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翻譯時應在“出”的後面將省略的“去人”補上。

④擴。一是將單音詞擴爲同義的雙音詞或多音詞。

如“問其故”的“故”可擴爲緣故。二是對一些言簡意賅的句子,翻譯時要擴展其內容。

3、理解文言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

閱讀文言文要理解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在此基礎上,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所要闡述的道理。

如《弈秋》一文,通過和弈秋學習的兩個人的不同表現,告訴人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再如學習《兩小兒辯日》一文,我們應透過文章的內容,深刻體會古人爲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考點名稱:辨析解釋詞義,辨析解釋字義

詞義,字義的解釋與辨析即是對詞語意思的理解。

理解詞義的主要方法:

每個詞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詞義。

1、查字典或詞典解釋字詞;

2、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後再合起來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美”。

3、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

字義辨析:

1、黯然、闇然、岸然:

“黯然”,指“陰暗的樣子”,也用來指“心裏不舒服,情緒低落的樣子”。

“闇然”的“暗”有“光線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嚴肅的樣子”。

2、愛護、愛戴:

適應對象不同,前者上(長輩)對下輩,後者下(幼)輩對上(長輩)。

3、安詳、慈祥、祥和:

“安詳“指神態平靜、從容穩重。“祥”指吉利,如“祥雲、祥端、發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態度神色和藹安詳。

“祥和”指氣氛而言。注意“安詳、慈祥、祥和”的寫法。

4、安靜、寧靜:

都指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譁。

“安靜”重在穩定,有使安穩平靜下來的意思,它有一個由喧鬧到安靜下來的過程。

而“寧靜”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環境或心情平和安靜,它描述的是一種很安靜的狀態或氣氛。

“寧靜”是高於“安靜”的一種情境,除了指環境外,更多的時候是指一種心情上的安寧,是人們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擾的有質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靜”多指環境沒有聲音或吵鬧。“安靜”的使用範圍要比“寧靜”大一些。

5、安置、安排: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後者指有條理,有先後的處理。

B

1、必須、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須”是副詞,有強調語氣作用,多作狀語。

(1)表示一定要,強調事實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後面帶動詞或帶形容詞,有時還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強命令語氣;

(3)“必須“的否定形式是“無須、不須、不必”。“必需”是動詞,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語或作謂語。

凡是“不可不”的行爲就用“必須”。

2、表率、表帥:

“表率”是名詞,指“好榜樣”。其中“表”爲“榜樣、模範”,“率”爲“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兩個同義語素構成的並列式合成詞。

在古代漢語中,“表率”也可用作動詞,有“督促率領”的意思。

“表帥”,在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中,用同“表率”的動詞意義,表示“督促率領”。

現在一般不用這個詞。因“表帥、表率”同音,“帥”又有“軍隊中最高的指揮員”的意思,故人們常將“表率”誤寫爲“表帥”。

3、報道、報導:

這是一對等義詞。都指: 通過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或其他形式把新聞告訴羣衆。用書面或廣播、電視形式發表的新聞稿。

現在人們傾向於用“報道”。“報道”讀bàodào,“報導”讀bàodǎo。

4、暴發、爆發:

都是動詞,都含有“突然發作”的意思,但前者強調突然性,後者強調爆炸性,“爆發”的使用範圍比“暴發”寬。

暴發:

(1)指突然發財或得勢,多含有貶義。

(2)指突然發作,多用於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體事物。

爆發:

(1)指因爆炸而迅猛發生,多用於具體事物。

(2)指像爆炸那樣突然地發生,多用於抽象事物,如革命、起義、運動等重大事變,再如力量、情緒等等。

5、辯駁、辯論、辯(辨)白、辯解:

“辯駁”指提出理由或根據來否定對方的意見;

“辯論”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達成共識;

“辯白”指說明事實真相,用來消除誤會或受到的指責;

“辯解”指對受人指責的某種見解或行爲加以解釋。

6、辨別、辨認、辨析:

“辨別”指根據不同事物的特點,在認識上加以區別;

“辨認”指根據特點辨別,做出判斷,以便找出或認定某一對象;

“辨析”指辨別分析。

7、表示、顯示、顯露:

“表示”

(1)事物本身或憑藉其他事物顯露出某種意義

(2)用言語行爲顯出某種思想、感情、態度等;

“顯示”明顯地表現;

“顯露”原來看不見的變成看得見。

8、邊疆、邊境:

前者指靠近國界的領土,範圍較大;

後者指靠近邊界的地方,範圍較小。(邊界:地區與地區的界線,多指國界)

9、不詳、不祥:

前者指不詳細、不清楚;

後者指不細說。後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

前者是副詞,不停止或超出某個數目或範圍,句中一般帶有表數量的詞。

後者用於表遞進關係的關聯詞,相當於“不但、不僅”。

11、報復、抱負:

前者指對別人反擊。後者指遠大的志向。

12、不齒、不恥:

前者指不願提到。後者指不以之爲恥。

13、不肖、不孝:

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後者指對父母不敬。

14、編輯、編撰、編纂:

“編輯”主要指對資料或現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

“編撰”指編纂、編寫。

“編纂”指編寫(多指資料、篇幅較大的著作)

15、變換、變幻:

前者指事物的一種形式和內容轉換成另一種。後者指不規則的改變(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戲、伎倆:

前者指花招,矇蔽人的手法。

後者指不正當的手段(貶義重)。

17、頒佈、公佈:

前者指公佈(法令條例、大的正規性文件)。

後者指(法令、文告、團體的通知)公開發布。

18、抱怨、報怨:

前者指自己不滿情緒很大;

後者指向別人報仇。

19、辨(辯)正、辨(辯)證:

“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錯誤;

“辨證”指辨析考證。

20、擯棄、摒棄:

二者都是動詞,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於書面語。

“擯棄”表示拋棄,多用於人和具體事物。

“摒棄”表示捨棄、除去,多用於較抽象的事物,較少用於人或具體事物。

C

1、沉重、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負擔重,而“繁重”則指工作、任務的數量重。

2、剎那、霎那:

前者形容極短的時間,後者指瞬間。

3、斥責、叱責:

都含“用嚴厲的語言指責別人的錯誤或罪行”的意思。

“斥責”偏重於嚴辭指責。

“叱責”偏重於大聲喝叱,強調聲音大。

4、馳馬、馬馳:

從前,有個人騎馬到鄉下去。路下,馬受到驚嚇,突然狂奔起來,把行人撞成了重傷。於是傷者的家屬向縣衙告狀。縣官要騎馬人寫答辯狀。騎馬人在答辯狀上寫了自己“馳馬傷人”。他寫完後向一位朋友請教。朋友問清了情況,提筆將“馳馬傷人”改爲“馬馳傷人”。他說:“‘馳馬傷人’的主要責任在你,而“馬馳傷人”的主要責任卻在馬不在人。”結果,本應重判的騎馬人,卻因一處妙改而得到了輕判。“馳馬”和“馬馳”,只顛倒了一下詞序,意思卻大不一樣。

5、呈現、浮現:

都是表示動作的詞,指具體的事物在眼前顯現出來。

“呈現”較清楚,持續的時間長,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

呈現多在事物本身,有時在人的眼前;

對象多是現實的事物,如顏色、景色、神情、氣氛等。

“浮現”往往是影影綽綽的,持續的時間較短,多是想象的,有時是直接看到的;

浮現多在腦中、眼前、臉上等。對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時可換用,如“臉上呈現(浮現)出喜悅的神情”。

6、嘲笑、譏笑:

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語意輕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語意比較輕;

“譏笑”指帶有諷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語意較重。

7、查看、察看:

前者指檢查、觀察事物存在的情況;後者指爲了解情況而細看。

8、處罰、懲罰:

前者詞義輕,後者詞義重。

9、沉思、深思、尋思、神思:

“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貫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尋思”重在思考的反覆;

“神思”指精神、心緒。

10、才能、才華:

前者側重於做事的能力,

後者側重於在文學藝術方面顯露出來的智慧和特長。

11、篡改、竄改:

前者指用作僞的手段對歷史、理論、政策等故意改動或曲解;

後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改動。

12、處世、處事:

前者指泛指在社會上的活動、人際交往;後者指指處理事務。

13、查覈、察覈:

前者指檢查覈對(帳目);後者指對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訪、察訪:

前者指調查打聽案情;後者指通過觀察訪問去進行調查,多公開進行。

15、草率、輕率:

前者指(做事)不認真,敷衍行事;後者(說話做事)隨隨便便,不經過慎重考慮。

16、常(成)規、陳規:

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規則(不帶貶義);後者指不實用的舊規章。

17、籌劃、籌備:

前者指想辦法,定計劃/籌措(錢糧);後者指爲進行工作,舉辦事業或成立機構等事先準備。

18、陳設、擺設:

前者(動詞),指擺設;後者(名詞),指供欣賞的藝術品/徒有其表而毫無用處的東西。

19、傳誦、傳頌:

前者多用於美名;後者多用於事蹟。

20、船、船隻:

前者表具體的,後者表概括的。

21、查閱、查驗:

前者指(把書刊、文件等)找出來閱讀有關的部分;後者指檢查 是否真實。

22、常、長:“常”有以下幾個義項:

(1).一般、普通,如“常識、常事“等;

(2).經常、固定不變的,如”常備不懈、常客、常量等;

(3).常常、時常,如“常來常往、常見面“等。”

“常”和“常常”都側重於表示動作、行爲發生的次數多,但“常常”在證據上比“常”要強,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極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說“他不常來”,很少說“他不常常來”。

“時常”強調有一些時候常發生,較多用於口語,如“近來他時常發病”。

“經常”和“常常”“時常”區別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時指較長時間接連地、比較有規律地反覆出現,強調一貫性,如“由於經常鍛鍊,他身體棒極了”。這時則多少有點不同。

另外,“經常”除作副詞外,有時還有形容詞 意義,如“經常的工作、經常性”等,這跟“常常、時常”的區別就更明顯了。

“長”本義是“長”,又可指長度;指距離遠,如”源遠流長、長途跋涉“”等;時間長,如“長夜、長壽”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遠,如“長逝、長眠、長生不老”;還表示長處、擅長,如“特長、一技之長、長於技擊”。因爲“常”和“長”同音,有時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語重心長”和“長年累月”的“長”誤 寫作“常”。又因爲“長”有經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細水長流”誤 寫成“細水常流”。

D

1、哆嗦、顫抖:前者多用於口語,後者多用於書面語。

2、惦記、思念:前者指(對人或事)心裏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於口語;

後者指對景仰的人、離別的人或環境不能忘懷,希望見到,多用於書面語。

3、陡峭、峻峭:前者側重於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後者側重於山勢的高而險。

4、電訊、電信:前者指用電話或電報傳播的消息;後者指用電話或電報傳播消息的通訊方法。

5、獨立、獨力:前者指不依靠別人;後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項任務。

6、典雅、高雅:前者指優美而不粗俗;後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7、抵制、抵禦: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發生作用;後者指抵擋、抵抗。

8、對於、關於:

都是介詞,前者引進對象或事物的關係者。

後者指

(1)引進某種行爲的關係者,組成介賓作狀語;

(2)引進某種事物的關係者,組成介賓作定語,後面要加“的”。

注意:表關涉,用“關於”不用“對於”,指出對象,用“對於”不用“關於”,兼有兩種情況時可以互用;

“關於”有提示性質,用“關於”組成的介賓,可以單獨作標題,用“對於”組成的介賓,只有跟名詞組成偏正短語才能作標題,如對於政策的認識。

9、戴、帶:

“戴”作動詞的一個意思是把東西放在頭、面、頸、胸、臂等處。如“戴帽子、戴紅花、戴袖章”。引申出來了有關的詞如“戴高帽子、戴綠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頭頂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頂着、承擔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纏黑紗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寫作“帶孝”。在實際運用中,說“帶孝”或“帶着孝”更爲常見。因爲有的人並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間裏很多方面有所節制而已。

10、度過、渡過:

“渡”的本義是“橫過水麪”,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爲“由此到彼”,如“渡過難關、過渡時期”等。

而“度”的其中一個義項雖也是“由此到彼”、“過”的意思,但專指時間,如度日、歡度春節、度假、虛度光陰等。

不過,在文言文中,“度”有時也通“渡”;如《南史·孔範傳》:“長江天塹,古來隔絕,虜軍豈能飛度?”

而“渡”卻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爲了避免混淆,特別要注意這幾點。

(1) “倒黴”,也作“倒楣”,裏面的“倒”不用“到”。

(2) 副詞“到底”跟“進行到底”裏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這裏面到底有什麼問題”。

(3) 副詞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寫成“到”。如“這樣一來倒省事了、聽你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我倒要聽聽”。

(4) 副詞表示讓步、轉折的“倒”,不能寫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邊。”“學倒學過,可是早忘了。”

(5) 表示催促、追問的副詞“倒”,不能寫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會不會呀”。這裏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幾句中的“倒”都可以說成“倒是”。

E

1、而後、爾後:

都是連詞,常用於書面語言。而後:以後,然後,表示在某事之後。爾後:從此以後,此後。“爾”有指代義,相當於“這”“此”。

2、恩惠、恩賜:

前者是名詞,給予或受到的好處。後者是動詞,泛指因憐憫而施捨。

3、偶然、偶爾:

前者指不一定要發生而發生(相對於必然)。後者指間或,有時候(副詞,相對於經常)。

F

1、幅、副:

都作量詞,“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絨等有關,因此用來形容布匹、面料的寬度,如幅面、單幅、寬幅。有時泛指寬度,如:幅度、幅員。“幅”用作量詞時,一般修飾布料、絲織品,也用來表示圖畫、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屬輔助性的,如副業、副官、副產品。當它作量詞時,表示成套的東西,如:一副對聯、全副武裝;有時也用於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臉。

2、發奮、發憤:

“奮”本義指鳥振翅飛翔,後來引申爲振作、鼓動。 “憤”指因爲不滿意而感情激動。“發奮”指振作起來,如發奮努力、發奮有爲等。發憤指決心努力,如發憤忘食、發憤圖強等。“發奮”強調精神振作;“發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產生向上的內動力。“發奮”使用的範圍要比“發憤”大,“發奮”可以指個人,也可以指羣體或國家,而“發憤”一般指個人。功能上,“發奮”可以說“奮發”,而“發憤”則不能說“憤發”。

3、撫養、扶養:

都有“供養”之意。前者包含“教養、愛護”之意,多用於長輩對晚輩。後者多用於晚輩對長輩、平輩之間或對殘疾人;或用於法律關係(父子、夫妻等)。

4、發現、發明:

前者詞義側重於找到,後者詞義側重於創造。

5、法制、法治:

前者指有關的法律制度。後者表示根據法律來治理國家。

6、復員、復原:指軍人退出現役而轉入地方。指病後恢復健康或事物遭破壞後恢復到原來的善狀況。

7、風氣、風俗、風尚:“風氣”指社會上或某個集體流行的愛好和習慣;

“風俗”指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範圍較大;

“風尚”指在一定時期中社會上流行的風氣和習慣。

8、妨害、妨礙:前者指有害於事物發展(程度重);後者指使事物不能順利進行。

9、膚淺、浮淺:前者指學識淺,理解不深;後者指淺薄。

10、反映、反應:“反映”指把情況告訴、傳達到有關部門(多用於對上級);

“反應”指由外來刺激引起的某種活動或迴應。

11、富裕、富餘:前者指財物充足;後者指足夠而有剩餘。

12、賦予、付與:前者指(上對下)交給,是特殊用法;後者指拿出、交給,是一般用法。

13、廢除、廢黜、解除:“廢除”指取消、廢止(法令、制度、條約等);

“廢黜”指罷免、革除(官職),現多指廢除特權;

“解除”指去掉、破除(警報、顧慮、武裝、職務等)。

14、凡響、反響:“凡響”指平凡的音樂;

“反響”指事物所引起的迴響,反應。

15、負心、腹心:前者指背棄情誼(多指轉移愛情);

後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極親近的人(3)比喻誠意。

16、撫育、哺育、撫卹:

“撫育”指照料、教育兒童或照管動植物;

“哺育”指餵養,比喻培育;

“撫卹”指(國家或組織)對因公受傷、犧牲或殘廢人員的家屬進行安慰並給以物質幫助。

17、分辨、分辯:

“分辨”是指把兩個以上的人或事物區分開,有分析辨別的意思。

而“分辯”指爲消除所受的指責而進行解釋、說明,與“辯解”意思相同。

G

1、改進、改善:

搭配對象不同,前者常與“工作、方法、技術”搭配;

後者常與“關係、條件、生活”搭配。

2、溝通、勾通:兩個詞都有相通連的意思,但後者是貶義詞,指暗中串通、勾結。

3、公然、公開:前者指公開的,毫無顧忌的(貶義);

後者指(與祕密相對)不加隱蔽的。

4、關注、關照:前者指關心重視;後者指關心照顧。

5、灌注、貫注:前者指用液體澆灌;後者指精力集中,有貫穿下去的意思。

6、光臨、惠顧:前者是敬詞,稱賓客的來到;後者是商店對顧客的敬詞。

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來指時間、時候;後者指本領、造詣,主要指耗費的精力。

8、貫穿、貫串:前者指穿過、通過(較具體的事物);後者指從頭到尾穿過一個或一系列事物。

9、過度、過渡:前者指超過適當限度;後者指由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過渡句”決不能用“度”。

10、給予、給以:前者是書面語,也作“給與”,後者所帶賓語只說所給的事物,不說接受的人,並且多爲抽象事物.

11、聒(guō)噪、鼓譟:“聒噪”是方言,指聲音雜亂,吵鬧;“鼓譟”古代指出戰時擂鼓吶喊,以張聲勢,今泛指喧嚷。

12、觀察、觀測:前者指仔細察看客觀事物或現象;

後者指(1)觀察並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2)觀察並測度(情況),如:觀測敵情。

13、國事、國是:前者指國家大事,後者指國家大計,國家的大政方針。

用後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卻不一定,比如較具體的事務,就不能用“國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後者指工作的效率。

H

1、化裝、化妝:

“化裝”有兩個意思:

(1)假扮;

(2)指演員爲了適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飾容貌。

“化妝”的含義:

(1)特指藝術範疇,適用對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過修飾、打扮而改變原來面貌的意思。該詞義與“化裝”是可以通用的。

(2)指生活化妝,有用脂粉等妝飾品修飾容顏,使容貌美麗的意思。前者側重於裝扮,後者側重於打扮。

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

前者指(1)不明確、不清晰;(2)不認真、馬虎;(3)示弱(多用於否定)。

後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

3、侯、候:“侯”,可以指統屬於天子的國君,秦漢以後,

“侯”也指僅次於王的'爵位;古時士大夫間也常以“侯”作爲尊稱,“侯”相當於今天的“君”。

“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問好”,還可指隨時變化的情狀,如“時候”“氣候”“火候”等。

4、痕跡、蹤跡:前者指(1)物體留下的印記;(2)殘存的跡象。後者指行動所留下的痕跡,重在行動後留下的。

5、合計、覈計:前者指(1)盤算,商量;(2)合在一起計算。後者指覈算(成本)。

6、煥發、激發: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後者指刺激使興奮。

7、荒蕪、荒廢:前者指(田地)因無人管理而長滿野草。

後者指(1)該種而沒有耕種;(2)荒疏(學業等);(3)不利用,浪費(時間)。

J

1、揀、撿:

使用範圍不同,“揀”字有兩種解釋:

(1)挑選、選擇,如揀良種、揀菜、挑肥揀瘦等;

(2)拾取,如揀破爛、揀到一隻皮包等。

“撿”字只有一種解釋:拾取。當“揀”是“拾取”的意思時,這兩個字是通用的。

2、堅苦、艱苦:

“堅”有堅固、堅定、堅決的意思,在“堅苦”中取“堅定”之意,“堅苦”就是“堅忍刻苦”。所以,“堅苦”一般喻指一個人在非常困難的環境或條件下,堅守崗位或堅持學習的堅強意志;

而“艱苦”專指環境或條件狀況不好,如環境艱苦,條件艱苦等。前者指堅忍刻苦(主觀精神),後者指堅難困苦(客觀實際)。

3、艱辛、艱難:

前者強調辦事的艱難而辛苦;後者強調事物或行爲的困難。

4、決、絕:

“決”作副詞用時,表示一定、堅決的意思,用在“不”“無”“非”“沒有”等否定詞前面,表示堅決否定的意思,如決不退縮、決無例外、決非長久之計、決沒有好下場等。

“絕”作副詞用時,表示完全、絕對的意思,用在“無”“非”“不”等否定詞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絕無此事、絕非偶然、絕不相同。“絕”還表示極、最的意思,如絕大多數、技藝絕高、絕頂聰明。

“決”和“絕”用法的區別,在於“決”強調堅決,而“絕”強調完全、絕對,表達的意思有差異,不能混淆。比如,決不動搖、決不等閒視之,本意應該是“堅決”的意思,所以用“絕”就不行。絕無次品、絕無惡意,本意是“絕對”的意思,所以用“決”就錯了。

5、究竟、畢竟:

都含有到底的意思。

“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於疑問句,語氣不肯定。 “究竟”可兼作名詞,表示原因和結果。

“畢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結論,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語氣時,

“畢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畢竟”詞義相近的詞有“到底”“終歸”“終究”。

6、精密、周密:

都是形容詞,都有緊密、細密的意思,但側重點不同。

“精密”側重於“精”,意爲“精確細密”,多指研究或製作的精確程度。

而“周密”側重於“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細密。

7、截止、截至:

“截止” 是動詞,不帶賓語但可帶補語,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

而“截至” 一般作介詞,與賓語組成“介詞短語”作狀語,通常用於尚未結束的過程。

“截止”讀jié zhǐ;

“截至”讀jié zhi。比如:展覽會閉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間統計人數,就只能寫“截至”某日,參觀人數有多少。

8、局面、場面:

前者範圍大較抽象,後者範圍小較具體。

9、交流、交換:

前者強調雙方的共同參與,後者強調互換,另搭配對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換(禮物)。

10、聚殲、殲滅:

前者指把敵人包圍起來徹底消滅,強調包圍;後者指消滅敵人,屬一般用法。

11、儘管、無論:

前者作連詞時,表姑且承認某種事實,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錶轉折的連詞呼應;後者是連詞,表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12、節制、節支:前者指(1)指揮管轄;(2)限制或控制。後者指節約開支費用。

13、節餘、結餘:側重點不同,前者是因節約而剩下,後者是結算後剩下。

14、間接、簡捷:前者指通過第三者發生關係,跟“直接”相對;後者指直截了當,也作簡截。

15、聚集、聚積:前者指集合,湊在一起;後者指一點一滴地湊集,重在聚集的過程。

16、精練、精煉、簡練:

“精練”指文章、說話扼要,沒有多餘的詞語,也作精煉。

“精煉”指提煉精華,除去雜質;

同“精練”。“簡練”指措辭簡要、精練。

17、鑑賞、欣賞:前者指鑑定和欣賞(藝術品、文物);後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

18、驚愕、驚駭、驚恐、驚嚇、驚訝:

“驚愕” 書 吃驚而發愣;

“驚駭” 書 驚慌害怕;“驚恐”驚慌恐懼;

“驚嚇”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驚訝”感到很奇怪、驚異。

19、經歷、閱歷:

前者指親身見過、做過或遭遇過(的事),是動詞。

後者指(1)親身見過、聽過或做過;(2)由經歷得來的知識,較常用作名詞。

20、激動、感動:

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衝動;(2)使感情衝動;(3)激盪。

後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激動,引起同情或嚮慕。

21、檢查、檢察、監察:

“檢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

“檢察”專指對犯罪事實的審查檢舉;

“監察”指監督並檢舉違法失職的機關或個人。

22、教誨、教訓:

前者是褒義詞,(書)教訓、教導;

後者是中性詞,(1)教導訓誡(2)從錯誤或失敗中取得的知識。

23、辣手、棘手:

前者指手段厲害或毒辣;後者指形容事情難辦。

24、界限、界線:

前者指不同性質事物的分界,限度,盡頭等;後者指分界的線(具體的)。

25、急躁、暴躁:

前者側重於“急”,有兩種意思:(1)碰到不稱心的事情馬上激動不安;(2)想馬上達到目的,不做好準備就行動。

後者側重於“暴”,指遇事好發急,不能控制情緒。

26、激奮、激憤(激忿):

前者指激動振奮;後者指激動而憤怒。

K

1、考察、考查:前者着重指實地觀察瞭解,調查研究或細緻深刻的觀察;後者和“檢查”差不多,強調用一定的標準來衡量(行動、行爲)。

2、克服、克復:前者指用精神力量戰勝或抑制什麼;後者指把敵人佔領的地方奪了回來。

3、開闢、開拓:前者指打開通路,創立(從無到有);後者指開闢、擴展(從小到大)。

4、寬慰、安慰:前者指寬解、安慰;後者指心情安適(或用作使動)。

5、困苦、痛苦:前者指生活上艱難痛苦;後者指身體或精神感到非常難受。

L

1、里程、歷程:“里程”指(1)路程;(2)發展的過程。“歷程”指經歷的過程。

2、連接、聯接:

都是動詞。但“連接”更有使動意義。從方式上看,“連接”重在“銜接”,就是互相接連在一起,而且連接的方式具體明確。

“聯結”重在“結合”,由於某種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間有了密切的聯繫。一般來說這種聯繫是比較抽象的。

從涉及的對象上來看,“連接”的兩個事物,一般都是具體可感的;而“聯結”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較抽象籠統的。

3、流傳、留傳:前者指傳下來或傳播開;後者指遺留下來傳給後代。

4、流暢、流淌:前者指流利、通暢;後者指液體流動。

5、流逝、流瀉:

前者表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強調水平流動且一去不復返;

後者表像水從高處向低處流淌一樣,強調豎直方向的流動狀態。

6、濫用、亂用:前者指過多的使用,不必或不該用而用;後者指該用這個,而用了那個。

7、臨近、鄰近:前者指時間靠近;後者指地方靠近。

8、列席、出席:前者指參與會議而無發言權;後者指參加會議。

9、黎明、拂曉:前者是一般用語,後者是特殊軍事用語。

10、力行、厲行:前者指努力實踐;後者指嚴格實行。

11、留戀、流連、留連、流離:

“留戀”不忍捨棄或離開;

“流連”同“留連”,留戀不止,捨不得離去;

“流離”(書)由於災荒戰亂而流轉離散。

12、連續、持續:前者指一個接一個;後者指延續不斷,強調事物出現的綿延性。

13、聆聽、傾聽、諦聽:“聆聽”指(書面語)聽。“傾聽”指細心的聽取。“諦聽”指仔細聽。

14、履行、執行:前者指實踐自己答應做的或應該做的事;後者指實施、實行(政策、法律、計劃、命令、判決中規定的事項)。

15、利用、運用、應用、使用:

“利用”(1)使事物或人發揮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爲自己服務;

“運用”根據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應用”直接用於生活或生產;

“使用”使人員、器物、資金等爲某種目的服務。

16、刻畫、刻劃:除用雕刻手段進行的行爲寫成“刻劃”可不算錯外,一般都應寫成“刻畫”。

M

1、漠視、忽視:都有“不注意”的意思,前者強調冷淡地對待;後者強調不重視。

2、謀取、牟取:有感情色彩之別。前者爲中性詞,指設法取得;後者往往含貶義,指謀取(名利)。

3、面市、面世:前者指一般商品上市;後者指用於精神產品,科技產品。

4、摸索、探索:前者指尋找(方向、方法、經驗);後者指多方尋找答案,解決疑問。

5、彌補、填補:

都有“把不夠的部分填足”的意思,

“彌補”常與缺陷、損失、弱點搭配;

“填補”常與空缺、虧空、缺額搭配。(添補:補充用具、衣物等)

6、名聲、名氣:

“名聲”在社會上流傳的評價;

“名氣”與“名聲”相同,但用於口語。

7、名義、名譽:

“名義”指做某事時用來作爲依據的名稱或稱號。

“名譽” 個人或集體的名聲,多指贈給的名義,含尊重意。

8、蔑視、鄙視、藐視:都有“輕視,小看”之意,但程度一個比一個深。(“輕視”不重視,不認真對待)

N

1、腦袋、頭顱:前者多用於口語,後者多用於書面語。

2、年輕、年青:

跟“年老”相對,都是形容詞,有“年紀小”的意思。

“年輕”:

(1)年紀不大,多指10歲到20多歲之間;

(2)與他人比較,年齡比他人小;

(3)“年輕”可引申爲有精神,有活力;

(4)指開創的時間不長(可用於人或事物)。

“年青” 只用於人:

(1)指處在青少年時期;

(2)指人外表、長相不老。

3、努力、竭力:前者指把力量儘量使出來,詞義輕,後者指盡全力去做,詞義重。

P

1、破壞、摧毀:前者程度淺,後者程度深。

2、品位、品味:前者指文學、藝術、作品等所達到的水平;後者指物品的品質和風味。

3、批評、批判:

前者指(1)指出優缺點(2)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詞義輕。

後者指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爲做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詞義重。

4、賠償、補償:前者指因自己的行爲造成損失而給予補償。後者指抵消損耗,補足欠款。

5、品嚐、咀嚼:

前者指仔細地辨別、嘗試(滋味);

後者指(1)用牙齒磨碎食物(2)比喻對事物反覆體會。

6、評價、評介:前者指評定價值的高低;後者指評論介紹。

7、彷徨(旁皇)、徘徊:

前者指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後者指(1)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2)比喻猶豫不決;(3)比喻事物在某個範圍內來回浮動、起伏。

8、平定、評定:前者指(1)平穩安定(2)平息叛亂等;後者指經過評判或審覈來決定。

Q

1、情義、情意、情誼:

意義相近,都是指人的感情而言的。

比較而言,“情義”使用的範圍最小,“情意”和“情誼”一般可以互換,只是“情誼”的使用範圍要比“情意”大。

“情義”多指親屬、同志、朋友之間的感情,所指的範圍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礎的人之間,一般不用於單位和單位、國家和國家之間。

“情意”指對人的感情,它所指的範圍要比“情義”大,既可以指人與人之間有很深的感情(如:情意綿綿),又可指人(個體)對國家的感情,還可以表示“情分”(如:禮物不多,但也是一點情意)。

“情誼”多指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相互關切、愛護、照顧、幫助的感情,彼此之間不一定非要認識;

情誼”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間有很深的感情。三者均可拆開來使用,如:有情有義、無情無義、情深意長、深情厚意、深情厚誼。

2、啓示、啓發:前者表啓發指示,使有所領悟;後者表闡明事例,引起對方聯想而有所領悟。

3、啓示、啓事:前者指啓發指示;後者指刊登或張貼出來的某種聲明。

4、啓用、起用:

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於“啓”,開始使用,後者側重於“起”,重新任用,有時也泛指提拔任用某人,此外就搭配而言,“啓用”多與機關印章或新的設施,設備等搭配,而“起用”多與搭配。

5、驅除、祛除:適用範圍不同,前者寬,後者窄,後者一般只用於疾病、邪祟方面。

6、清淨、清靜:前者指(1)沒有打擾;(2)水清澈。後者指環境安靜。

7、情景、情境:“情景”指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範圍較小;“情境”指境地,範圍較大。

8、取消、取締:前者指使原有的制度、規章、資格、權利失去效力。後者指明令取消或禁止。

9、旗幟、旗號:前者指旗子,比喻榜樣或模範,有代表性或號召力的某種思想、學術或政治力量等。

後者指舊時標明軍隊或將領姓氏的旗子,現用來比喻某種含義(多指借來做壞事)。

10、啓發、啓迪:前者指闡明事理,引起對方聯想而有所領悟;後者指啓發開導。

11、祈望、企望:前者指請求希望,有內心祈禱之意;後者指希望,強調懇切性。

12、缺點、缺陷:前者指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側重於有而不好)。後者指欠缺或不完備的地方(側重於沒有)。

13、權利、權力:

前者與“權益”同,是伴隨某種義務而來的,如公民權、*、選舉權都是“權利”;

後者指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或職責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批准權、用*等都是“權力”。

14、侵犯、侵害:

前者指(1)非法干涉別人,損害其權利(2)侵入別國領土;

後者指(1)侵入而傷害(2)用暴力或非法手段損害。

15、權術、拳術:前者指謀略手段,是貶義詞;後者指武術。

16、輕率、草率:前者指說話做事隨隨便便,沒有經過慎重考慮;後者指做事不認真,敷衍了事。

17、強迫(pò)、強逼(bī):前者指施加壓力使服從;後者重在給人以威脅。

R

1、溶解、融解:前者是科技語體,指物質的分子均勻地分散於溶劑中。後者多用於科技非科技語體,有消失、消散之意。

2、人、傢伙:後者含有輕蔑的感情色彩。

3、溶化、熔化、融化:“溶化”一是化學用語,指固體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變成水。

“熔化”是物理用語,指固體加熱到一定程度後變成液體。“融化”與“溶化”的第二個意思相同。

S

1、思緒、心緒:前者指(1)思想的頭緒,思路;(2)情緒。後者指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亂而言。

2、勢力、實力:前者指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力量;後者指實在的力量,多就軍事或經濟而言。

3、事例、示例、實例:“事例”名詞,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示例”動詞,指舉出或做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實例”實際的例子,重在具體的。

4、閃耀、閃爍:前者表光彩耀眼,強調亮度,後者表光亮搖動不定,忽明忽暗,強調動態。

5、事故、事件:就範圍大小而言, “事故”指意外的損失或災禍,範圍較小,較具體。

“事件”指歷史上或社會上發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範圍較大。(“世故”指處世經驗或指待人圓滑。)

6、十足、實足:前者指(物品)成色純或十分充足。後者指數量足數的。

7、熟悉、熟習、熟練:“熟悉”知道得很清楚。“熟習”(對某種技術或學習)學習得很熟練。

8、擅長、善於:前者重在某方面具有特殊的專長;後者重在長處、優點。

9、舒暢、舒坦:前者指開朗愉快或舒服痛快;後者重在心裏安定、坦然。

10、收集、蒐集:前者指使聚集在一塊;後者指到處尋找並聚集在一起(不易得到的東西)。

11、申明、聲明:前者指鄭重說明;後者指公開表示態度或說明真相。

12、聲名、盛名:前者指名聲,屬一般用法;後者指很大的名望。

13、思考、思慮、思索、思量:

“思考”進行比較深刻、周到的思維活動,一般用法;

“思慮”思索考慮,重在考慮;

“思索”思考探求,重在探求;

“思量”(1)考慮(2) 方 想念、記掛。

14、生日、誕辰:人出生的日子,後者多用於所敬重的人。

15、審查、審察:前者指檢查覈對是否正確、妥當(多指計劃、提案、著作、個人的資歷等);後者指仔細觀察。

16、事務、事物;如果指比較具體的事情、事件,要用“事務”;

如果泛指各種物體和現象(不排斥其中包括些事情事件),要用“事物”,如小說反映的事物很複雜。

17、豎起、樹起:前者強調的是具體事物;後者指強調的是抽象的事物。

18、豎立、樹立:前者指建立,多用於抽象的好的事情;後者指物體垂直立在地面,強調具體事物。

19、實行、施行:前者指用行動來實現(綱領、政策、計劃等);

後者指(1)法令、規章等公佈後從某時起發生效力(2)按照某種方式或辦法去做。

20、熟練、嫺熟:“熟練”工作、動作因常做而有經驗;“嫺熟”與“熟練”相同,但用於書面語。

T

1、停止、停滯:前者指不再進行;後者指因爲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運動或發展。

2、頭腦、腦袋:詞的語體色彩不同,前者是書面語,後者是口頭語。

3、團結、結合、勾結:詞的感情色彩不同。“團結”爲了實現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務而聯合或結合,褒義詞。

“結合”人或事物間發生密切的聯繫,中性詞。“勾結”爲了進行不正當的活動而暗中互相串通、結合,貶義詞。

4、突然、猛然:前者是形容詞,可作狀語、謂語、定語,後者是副詞,作狀語。

5、調節、調解、斡旋:“調節”指從數量上或程度上調整,使適合要求。

“調解”指勸說雙方消除糾紛。

“斡旋”指(意思同上)書面語,不帶賓語。

6、推委(諉)、推脫、推託:

“推委(諉)”指把責任推給別人(不帶賓語)。

“推脫”指推卸(責任等)。

“推託”指藉故拒絕。

7、體現、表現、呈現:

“體現”某種性質或現象在某一事物上具體表現出來;

“表現”(1)行爲或作風中表示出來的(2)故意顯示自己(含貶義);

“呈現”顯出、露出。(呈獻:把東西或意見等恭敬的送給集體或敬愛的人)

8、通過、經過:前者指以人、事物爲媒介或手段達到某個目的。後者指通過(處所、時間、動作)。

9、體驗、體味:前者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或親身經歷;後者指仔細體會。

10、推薦、推見:前者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組織或個人介紹,希望任用或接受;後者指從某人或事物中推想出。

W

1、頑強、頑固:

“頑強”指堅強、強硬,表示讚許之意。

“頑固”指(1)思想保守,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2)立場反動,不肯改變。多含貶義。

2、委屈、委曲:前者指受冤屈;後者指曲折。

用“委曲求全”一詞時,可能有受點委屈的意思在內,但不能寫成“委屈求全”。

3、威望、威信:前者指聲譽和名望(側重名望)。後者指聲威和信譽(側重信譽)。

4、違反、違犯、違拗:

“違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規、規程)。

“違犯”指違背和觸犯(法規)。

“違拗”指違背、有意不依從(上級和長輩的主意)。

X

1、心裏、心理:“心裏”,內涵單純,常表現在外,具體指“胸口內部”,多指在“思想裏、頭腦裏”。

“心理”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是感覺、知覺、思維、情緒等的總稱,它還常常用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

“心裏”讀xīnli,“心理”讀xīnli。

2、象、像:

“象”適用於三種情況:

1、作名詞用,如“大象”。

2、屬於名詞性詞素,不能單用,用來構詞,如表示形狀、樣子的“形象”“象徵”等。

3、屬於動詞性詞素,不能單用,可用來構詞,如表示摹仿、表現的“象聲詞”“象形字”。

“像”適用的三種情況是:

1、作名詞,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畫像”“佛像”等。

2、用作動詞,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作介詞用,有“比如”“如同”(這個意義不能單獨作謂語動詞,只能構成介詞詞組去修飾動詞)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樣工作”。

3、消失、消逝、消釋:事物逐漸減小以至沒有。隨時間而去不復存在(聲音、雲霧、時間)。

4、薪水、工資:分別是外來語與本民族詞。

5、嚇唬、恐嚇(恫嚇):前者多用於口語,後者多用於書面語。

6、顯著、卓著:前者指非常明顯;後者指突出地好。

7、需要、須要:

前者指慾望、要求,或相當於“應當”,強調“不可少”。

後者不用於表示慾望、要求,但比“不可少”的意味更重,是“不可不”的意思。

比如“他需要(須要)休息”,但“他有需要”就只能用前者。

8、修養、休養:前者指提高學識、思想水平。後者指體力方面的休息調養。

9、心事、心思、心緒:

“心事”心裏盤算的事,多指感到爲難的。

“心思”想做某種事的心情;念頭。

“心緒”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亂而言。

10、辛酸、心酸:詞義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於生活經歷中的痛苦和酸楚,後者側重於內心的悲傷與難過。

11、細心、悉心:前者指用心細密。後者指用盡所有的精力(多指研究)。

12、希望、期望、渴望:詞義程度一個比一個重。(希冀: 書 希望得到)

13、喧鬧、喧嚷、喧擾、喧騰、喧囂、喧譁:

“喧鬧”指喧譁熱鬧。

“喧嚷”指(好些人)大聲地叫或說。

“喧擾”指喧嚷擾亂。

“喧騰”指喧鬧沸騰。

“喧囂”指(1)聲音雜亂,不清靜;(2)叫囂,喧嚷。

“喧譁”指聲音大而雜亂。

14、挾持、脅持:前者指用威力強迫對方服從,重在用力量;後者指威脅強迫對方,重在威脅。

15、稀疏、稀少(希少):前者指(物體、聲音等)在空間或時間上的間隔遠;後者指事物出現得少。

16、效率、效力:前者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工作量;後者指事物所產生的有利的作用。

17、限制、限止:前者指規定範圍,使不超出;後者指限制、止境,重在制止。

18、效仿、模仿:前者指仿效、效法;照某種現成的樣子學着做。(摹仿:與“模仿”相同,但重在描摹書畫等)

想象、相象:“想象”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設想。“相象”彼此有相同或共同點。

19、顯著、卓著、卓越;程度一個比一個深。“顯著”指非常明顯;“卓著”指突出的好;“卓越”指非常優秀,超出一般。

20、顯赫、顯貴、顯達:“顯赫”權勢等盛大;“顯貴”做大官有身份的人;“顯達”在官場上地位高而有名聲。

21、賢德、賢明、賢能:“賢德”善良的德行;賢惠。“賢明”有才能有見識。“賢能”有道德有才能(“賢良”是書面語)。

22、顯要、顯耀:“顯要”指官職高而權柄大;“顯耀”指聲譽、勢力等著稱。

23、賢惠、賢淑:“賢惠”指婦女心地善良,通情達理,對人和藹,也作賢惠;“賢淑”是書面語。

24、心神、心聲:“心神”指(1)心思精力(2)精神狀態;“心聲”發自內心的聲音,心裏話。

25、嚮往、憧憬:前者指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後者指想象嚮往美好的事物,多指對未來的。

Y

1、雲集、聚集:前者比喻許多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用的是比喻義;後者指集合,湊在一起,一般用法。

2、以至、以致:都是連詞,前者表示(1)在時間、數量、程度、範圍上的延伸(前句意思的延伸),相當於“直到”;

(2)前句意思的自然結果。後者用在後半句話的開頭,表因果關係,但多指不好的結果或陳述者不想看到的結果。

3、勇氣、勇敢:詞性和功能不同,前者是名詞、作主語或賓語,後者是形容詞、作謂語或定語。

4、原形、原型:前者指形狀、面目;後者指類型、模型。

5、運用、應用:前者指根據事物特性加以利用;後者指使用,直接用生活或生產。

6、允許、容許:前者指許可;後者指許可(書面語,語義重)。

7、應付、周旋:

“應付”指(1)對人對事採取措施(2)敷衍、將就(帶賓語);

“周旋”指(1)交際應酬(2)與敵較量,相機而動(否)。

8、嚴格、嚴厲:

前者指在掌握標準或遵守制度時認真不放鬆;

後者指嚴肅而厲害(要求態度方面)。

9、贏利(盈利)、營利:前者指所得的利潤(名詞);後者指謀求利潤(動詞)。

10、謠言、流言:

前者指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

後者指沒有根據的話(多指背後議論,誣衊或的話)。

11、臆測、臆度:前者指主觀地推斷;後者指 書 臆測猜度。

12、約束、規範:前者指限制使不超出範圍;後者指使遵守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標準。

13、依存、依附:前者指互相依附而存在;後者指附着、依賴、從屬。

14、隱(yǐn)蔽、蔭(yīn)蔽:前者指藉助別的事物來遮掩;後者指(枝葉)遮蔽。

15、引見、引薦:前者指引人相見,使彼此認識;後者指推薦別人。

16、一律、一概:副詞,適用於全體,前者強調無一例外;後者強調沒有例外。

17、衣服、襯衫:“衣服” 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襯衫”是具體的,可以指長袖襯衫或短袖襯衫,男式襯衫或女式襯衫等。

18、義氣、意氣:

前者指主持公道或忠於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義氣、義氣千秋”等;

後者指志趣、性格、氣概,也指偏激情緒,如“意氣相投、意氣用事、意氣風發”等。

Z

1、讚歎、讚揚:前者只有“稱讚”之意;後者既有“稱讚”之意,又有“表揚”之意。

2、準確、正確:

前者指行動的結果完全符合實際或預期,與“誤差、偏差”相反。

後者指符合事實、道理或某種標準,與“錯誤”相反。

3、貞潔、貞節:

前者指婦女在節操上沒有污點;

後者指(1)堅貞的節操(2)封建禮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一種倫理道德。

4、偵察、偵查:

前者指爲了弄清敵情而進行的軍事活動。

後者專指司法機關爲了確認犯罪事實而進行的活動。

5、追憶、追溯、追索:

“追憶”指回憶。

“追溯、追索”指探索事物的由來。

前者確指,後跟無選擇性。後者不確指,後跟有選擇性。

6、終止、中止:前者指結束、停止,表示事情全部結束。後者指中途停止,側重於事情末做完。

7、專程、專誠:前者指專爲某事而到某地。後者指特地(心意誠懇)。

8、指責、指摘:前者指責問(可褒可貶)。後者指挑出錯誤,加以批評。

9、專長、特長:前者指專門的學問技能、特長。後者指特別擅長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經驗。

10、震動、振動:前者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裏不平靜;後者指物體通過一箇中心位置不斷作往復運動。

11、震盪、振盪:

前者指外力引起的動盪,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響,不能平靜;

後者主要是物理學用語,指物體運動的一種形式或電流的週期性變化;

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奮”聯繫起來,如“山谷震盪、人心震盪”都不可寫成“振盪”。

12、震懾、震撼:前者指震動得使人害怕;後者指震動、搖撼。

13、戰爭、戰鬥、戰事:

“戰爭”範圍大,指民族、國家、階級、集團之間的武裝鬥爭;

“戰鬥”範圍小,一般指具體的武裝衝突;

“戰事”指有關戰爭的各種活動。

14、戰果、成果、結果、後果、惡果:

“戰果”戰鬥中獲得的成果;

“成果”工作或事業上的收穫,褒義詞;

“結果”在一定階段,事物發展所達到的最後狀態,中性詞;

“後果”最後的結果(多用在壞的方面);

“惡果”壞結果或壞的下場。

15、障礙、阻礙:前者指阻擋前進的東西,使不能順利通過,名詞;後者指使不能順利通過或發展,動詞。

16、做客、作客:前者指造訪親朋好友。後者指寄居在異地。

17、拯救、賑濟:“拯救”救助;“賑濟”用錢或衣服、糧食等救濟(災民)。

18、知覺、直覺:

前者指反映客觀事物的整體形象和表面聯繫的心理過程,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比感覺複雜、完整;

後者指未經充分邏輯推理的直觀,直覺是以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爲依據的,並非一種天賦的認識能力。

19、直接、直截:前者指不經過中間事物的,跟“間接”相對;後者指(言語、行動等)簡單、爽快、直截了當,也作直捷。

20、整頓、整飭、整治、整理:

“整頓”使紊亂的變爲整齊,或不健全的健全起來(多指組織、紀律、作風等);

“整飭”(1)使有條理,整頓(2)整齊,有條理;

“整治”爲了管束、懲罰、打擊等,使之吃苦頭;

“整理”上有條理,有秩序。

21、蒸汽、蒸氣:前者指水蒸氣;後者指液體或固體因蒸發、沸騰或昇華而變成的氣體。

22、追擊、狙擊:前者指追趕着攻擊;後者指埋伏在隱蔽地點伺機襲擊敵人。

23、阻擊、阻截:前者指以防禦手段阻止敵人增援、逃跑或進攻;後者指阻擋,阻攔。

24、蟄居、謫居:前者指 書 象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面;後者指被貶謫後住在某個地方。

25、資力、資歷:前者指財力;後者指資格和經歷。

26、肢解、支解:古代割去四肢的酷刑。前者多用本義,後者多用比喻義。

27、着眼、着意:前者指從某個方面觀察、考慮;後者側重於用心。

以上內容爲魔方格學習社區()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與“閱讀理解天地。何晏七歲,明慧若①神,魏武奇愛②之,以③晏在宮內,..”考查相似的試題有:

篇三:畫地爲廬閱讀答案

近義詞是畫地爲牢,作繭自縛、畫地爲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限制自己的活動範圍。

篇四:畫地爲廬閱讀答案

閱讀理解天地。何晏七歲,明慧若①神,魏武奇愛②之,以③晏在宮內,因欲④以爲子。晏乃⑤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日:“何氏之廬也。”魏武知⑥之,即遣還外。[註釋]①若:好-語文試題及答案

1、試題題目:閱讀理解天地。何晏七歲,明慧若①神,魏武奇愛②之,以③晏在宮內,..

發佈人:繁體字網() 發佈時間:2015-03-24 09:00:00

試題原文

閱讀理解天地。何晏七歲,明慧若①神,魏武奇愛②之,以③晏在宮內,因欲④以爲子。晏乃⑤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日:“何氏之廬也。”魏武知⑥之,即遣還外。

[註釋]①若:好像。②奇愛:十分喜歡。③以:把。④欲:想,希望。⑤乃:於是。⑥知:明白。

1.解釋下面的字。

何氏之廬也 廬: 人問其故 故:

2.這篇短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試題來源:同步題試題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試題難度:中檔適用學段:小學考察重點:文言文閱讀

1.房子;原因

2.魏武帝想把何晏安置在皇宮裏,何晏於是在地上畫出一方形,自己坐在裏面。有人問他(這樣做的)原

因,說這是姓何的的房子。魏武帝知道了(這件事),就把他送出宮外了。(答案不唯一,意思對即可)

經過對同學們試題原文答題和答案批改分析後,可以看出該題目“閱讀理解天地。何晏七歲,明慧若①神,魏武奇愛②之,以③晏在宮內,..”的主要目的是檢查您對於考點“小學文言文閱讀”相關知識的理解。有關該知識點的概要說明可查看:“小學文言文閱讀”。

篇五:畫地爲廬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下面的題. 廬 山玄武 諸事椎心.即便身在廬山.當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來到廬山.想必心境便那般複雜.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畫作.迷茫和陰冷的氣息在畫卷上瀰漫開來.有誰在畫卷中感觸到了這些? 於我.廬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已遠離.變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許我該留下一點印記.一點在廬山的氣息.廬山並不會因一個人的書寫而減石增霧.它只是隨着書寫的展開.從我的心?題目和參考答案——精英家教網——

題目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下面的題。廬山

玄武 諸事椎心,即便身在廬山。當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來到廬山,想必心境便那般複雜。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畫作,迷茫和陰冷的氣息在畫卷上瀰漫開來。有誰在畫卷中感觸到了這些?

於我,廬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已遠離,變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許我該留下一點印記,一點在廬山的氣息。廬山並不會因一個人的書寫而減石增霧,它只是隨着書寫的展開,從我的心裏一點一點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遊玩。現代人的“旅遊”同古人的比起來,總覺得帶了若干輕浮的意味。隨行的人頗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軀堵在眼前東挪西挪;有婦人或者少女,不辭辛勞帶着衣服、每到一處景點就興高采烈地更換。這些令人厭倦,而混跡人羣之中,卻也自有些污濁的快樂。

夜間乘車上山,騰騰的濃霧罩着山路,車燈只能照見前方二三十米的距離,此外一切不見。車窗上很快積了白茫茫的水霧,用手擦開一塊探頭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體積和壓力時輕時重逼着眼睛,讓人心驚和下意識地躲——水霧繼而又漫上窗。

車進山門停下購票時我跳下來,抽了半支菸。好涼,這是九月。風大,霧無聲無息地、迅疾地撲上來、撲上來。那霧有陰殺之氣,讓人覺得不祥。

這是對廬山最初的印象,和內心情感一般茫然。夜裏下榻牯嶺鎮一賓館,心中煩悶,出來走動,黑暗步步緊逼,人很快便一點一點退回房間。被褥潮溼,入睡時我想到多年以來我不斷失落的一些事物,它們永不迴歸;想到一些具體的人,已經很久不曾記起他們了。此時他們像那些霧一般,無聲無息地、迅疾地撲上來、撲上來。

對廬山最初的認識來自李白的詩句,與水有關的句子自少時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後是宋美齡的別墅,廬山會議,廬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這裏待過,一個令我厭惡的人。我其實並未讀過他的理學論著,而僅憑直覺便將此人斥於千里之外。他與我無關,對我而言並不存在。

找到廬山更爲久遠的人的氣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廬山花徑。花徑之名源於白詩,白居易曾在此地流連忘返。這個自稱是太原白公的人讓我覺得親切。他在春末寫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遠處的九江書寫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廬山正是秋高時節,這時節白公不在,他在九江。這時節另一個高貴而寂寞的人是常處山間的,他種豆,採菊,修補八九間草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那時候的廬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鬧市了。

這個人是陶淵明,廬山原來竟是他的家鄉。這個渴求淡泊的人不會想到在他身後,廬山變成了一處與陰暗爭鬥密切相關的場所。

陶淵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廬山幾乎沒有關於他的任何紀念場所。也好,他原本便是個寂寞的人。

廬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廬山瀑布。但導遊說離此尚遠,不在遊程之內,如今也風範不再,只好作罷。看了兩處瀑布,分別是大口瀑布和三疊泉,並無甚可觀。水量頗小,像三疊泉落差雖大,卻只有細細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麼深的山谷去看,心覺不值。

這些已是廬山遙遠的、日趨淡薄的氣息。人皆知宋美齡的廬山、彭德懷的廬山,誰曾見有人提過是陶淵明的廬山?那是廬山漸漸喪失的事物。(選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動)

1.作者寫廬山,爲什麼要從唐寅在廬山留下的一幅畫作寫起?

2.怎樣理解文中“現代人的‘旅遊’同古人的比起來,總覺得帶了若干輕浮的意味”這句話?

3.文中兩次提到“撲上來、撲上來”,試比較它們的不同。

4.針對文最後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齡的廬山、彭德懷的廬山,誰曾見有人提過是陶淵明的廬山?那是廬山漸漸喪失的事物”,說一說作者對廬山的認識。

1.(1)唐寅的畫作畫出了廬山迷茫和陰冷的氣息,爲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 (2)用唐寅作畫時的複雜心境,比況自己的感受:諸事椎心。 2.(1)這句話是說,在現代旅遊中,人們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表面的、有些污濁的快樂。 (2)很少從內心深處體悟自然本身的閒逸情趣。 3.第一處實寫霧的濃重,渲染了陰殺的氣氛。第二處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腦海中不斷涌出“失落的一些事物”、“一些具體的人”,表現心情的茫然、煩悶。 4.作者認爲廬山的本質是人的氣息,壯麗,秀美,清爽,渴求淡泊,但這些漸漸消失了,廬山現在成了一處與陰暗爭鬥密切相關的場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傷痛。(言之有理即可)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後面的問題。

(甲)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君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爲。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乙)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柯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爲餘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 )!”

注:“天雨粟,馬生角”:傳說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時,秦王待太子丹無禮,丹要求回燕國,秦王說老天下粟,馬長角才能讓太子丹回燕國。

(1)爲下列加粗的詞語注音。

①秦王還柱走( )②卒起不意( )③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④箕踞以罵曰( )⑤天雨粟,馬生角( )⑥秦王目眩良久( )

(2)解釋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①卒起不意。卒:②不得持尺兵。兵:③軻自知事不就。就:④天雨粟,馬生角。雨:

(3)甲文描寫荊軻刺秦王的場面的主要作用是

[ ]

A.刻畫秦王及其羣臣恐慌萬狀的醜態揭露。

B.秦王及其羣臣反動而虛弱的本質。

C.表現荊軻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俠義精神。

D.揭露秦王的醜惡嘴臉,歌頌荊軻的抗暴精神。

(4)對選文刻畫荊軻的方法分析確切的一項是

[ ]

A.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

B.正面、側面描寫的有機結合

C.動作、細節描寫

D.驚心動魄、生動精采的場面描寫

(5)乙文結尾括號應填恰當的一項是

[ ]

A.乎B.耶C.歟D.哉

(6)“然其立意較然”中的“較”的意思是

[ ]

A.比較B.明顯C.較量D.計較

(7)乙文中的“太史公”即爲________,可知乙文節選自《________》。

(8)乙文中“具知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太史公對荊軻的評價與下面古人的評價基本一致的是

[ ]

A.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B.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之外;心在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

C.苟遇知己,不能扶危於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由君王觀之,皆所不取也。

D.圖窮事自至,豪主正徵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高斯(堅決地):不。

辛德勒:你如果贏了,我給你7400馬克。如果剛開牌就是21點,我給你14800馬克。要是我運氣好,那海倫就上我的名單。

高斯(站起身):不,我不能拿海倫作賭注。

辛德勒:爲什麼?

高斯:這樣做不道德。

辛德勒:難道你忍心讓海倫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受折磨?

高斯:不,我決不會那麼做。我會帶她回維也納,我需要她,她能使我得到解脫。與她白頭偕老是我的夢想。

辛德勒:你瘋了?阿蒙,你不能帶她回維也納。

高斯(彷彿大夢初醒一般):噢!你看我在想些什麼,這當然不可能。如果我是人,還有惻隱之心的話,就會在林子裏給她一槍,免得她遭受更多痛苦。我想我力所能及的只有這些。

辛德勒失望至極,無可奈何地伸手去抓牌,高斯突然攔住他,用手指了指。

高斯:你說開牌21點給多少來着?14800馬克嗎?

(1)海倫是個美麗、能幹的猶太女人,試分析劇本中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斯真的愛海倫嗎?如果是,他改變主意把她“賣”給辛德勒說明了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後面問題

(1)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爲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爲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並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遊學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爲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瞭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爲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2)最好的文章,像英國小說家斯沃夫特所說的,須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層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選擇,找最好的層次要靠安排。其實這兩樁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處世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敗的樞紐都在此。在戰爭中我常常注意用兵,覺得它和作文的訣竅完全相同。善將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許多人用,疲癃殘疾的和沒有訓練沒有紀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調動,反而成爲累贅或障礙。一篇文章中每一個意思或字句就是一個兵,你在調用之前,須加一番檢閱,不能作戰的,須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銳,讓他們各站各的崗位,各發揮各的效能。排定崗位就是擺陣勢,在文章上叫做“佈局”。在調兵佈陣時,步騎炮工輜須有聯絡照顧,將校尉士卒[甲],全戰線的中堅與側翼,前鋒與後備,尤須[乙]。雖是精銳,如果擺佈不周密,紀律不嚴明,那也就成爲[丙],打不來勝仗。文章的佈局也就是一種陣勢,每一段就是一個隊伍,擺在最得力的地位纔可以發生最大的效用。

(錄自朱光潛《選擇與安排》)

1.上文里加黑的詞“這樣”和“它”分別指代什麼?(4分)

答:①這樣:

②它:

2.空格甲、乙、丙中應填的恰當成語分別是:(2分)

A.各就各位 當仁不讓 草木皆兵

B.因勢乘便 獨擋一面 一盤散沙

C.按部就班 有條不紊 烏合之衆

D.堅守崗位 全力以赴 散兵遊勇

3.怎樣是“死讀”,怎樣是“活讀”?(4分)

答:

4.舉例說明[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3分)

答:

5.用一句話概括出[2]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4分)

答: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題。

藝術真實性問題漫議童慶炳

①什麼是藝術真實性呢?有各種各樣的界說,但基本意思是認爲藝術真實性是作品正確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質和規律。不但文學藝術要反映生活的本質和規律,一切科學都要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所以把藝術真實性界說爲“反映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就不能說明藝術真實區別於科學真理的獨特個性。

②舉例來說,月亮,就它本質而言,它是地球的衛星,它本身不發光……我們能不能要求詩人正確地寫出這種“真相”和“真義”來呢?如果詩人在詠月時不揭示這種“本質和規律”,是否就違反了藝術真實性呢?中國古代的詠月詩多得不可勝數,杜甫的詩句“月是故鄉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質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實,甚至可以說歪曲了月亮的本質,可人們從未對這句詩的藝術真實性提出過異議。可見,藝術真實在詩裏不是一般的科學真理,而是文學所必需有的本質——詩意的真切的感受。單純用“反映生活的本質和規律”來界說藝術真實性,顯然是不夠的。

③藝術真實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作家在創造藝術真實時,有認識但又不止是認識。作家在創造藝術真實過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動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藝術真實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種假定,又是一種真實……我們可以用“合情合理”來說明藝術真實性。

④所謂“合理”,是指藝術形象應符合生活的邏輯。藝術的真實性不要求作家筆下所寫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虛構,關鍵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發生過的事,由於寫得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固有邏輯,不可能達到藝術的真實性。相反,一件生活中從未有過的事,由於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內部發展邏輯、內在的聯繫、內在的規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實的。對於藝術真實性來說,重要的不是所寫人、事、景、物是否真實存在過,而在於所寫人、事、景、物的整體的聯繫。細節的逼真誠然是重要的,但整體的聯繫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細節的逼真,不注重整體的合理性,仍不免給人以虛假的感覺。

⑤所謂“合情”是指作品的藝術形象反映了人們的真切的感受、真摯的感情、真誠的意向。

⑥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後一句完全是真實的,可第一句的描寫客觀地看起來就不怎麼真實,然而對這樣一種明明是不真實的描寫卻從未有人指出過,相反古今讀者都覺得這樣描寫是可信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李白是寫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黃河之水從高原奔騰而來,水流湍急,巨濤滔天,一瀉千里,使人覺得這條河水似乎是從天而降。黃河的雄偉氣魄被這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來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來不符合事實的描寫變成真實了。如果詩人不按自己的這種真切的感受去寫,而是如實地寫“黃河之水從巴顏喀拉山谷流出來”,那麼事實倒是事實,可那詩的意味也就全部喪失了。詩的意味一旦喪失,藝術真實也就喪失。

⑦在文學藝術創作中真摯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摯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虛幻的東西昇華爲真實。湯顯祖的《牡丹亭》描寫杜麗娘癡情,竟然死而復生。在實際生活中,死而復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寫來又是那樣真實,在這裏起作用的就是一個“情”字。拿湯顯祖自己的話說:“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就是說,只要情真意切,虛幻和不合理的東西,也可以變得真實。

⑧在文學藝術創作中作者的真誠的意向,也可以讓不可理解的描寫變成可以理解的。魯迅在《藥》中,在夏瑜的墳上憑空添了一個花環,時隱時現。表面看起來這是怪誕的,不可理解的。實際上,魯迅在這裏故意用此奇筆,就是因爲他有一個真誠的願望和意向,就是希望病態的社會得到療救,正如他自己所說:“爲達到這希望計,是必須與前驅者取同一的步調的,我於是刪削些黑暗,裝點些歡容,使作品比較的顯出若干亮色。”正是這種真誠的願望和意向,使讀者感動,而不能不接受作品的看似不可解實則極可解的東西。

(選自《在歷史與人文之間徘徊》,本文有刪改)

【小題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A.藝術真實有別於科學真理,用“反映生活的本質和規律”來界說藝術真實性是錯誤的。B.藝術真實性要求“合理”,這說明藝術真實性的前提是作者所寫的內容必須是真人真事。C.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雖不符合客觀真實,但符合藝術真實。D.在藝術作品中,只要能做到情真意切,一些虛幻和不合理的東西,就可以變得真實。E.藝術作品的真實是作者創造出來的,這種真實性也就是藝術作品“合情合理”的性質。

【小題2】下列不能作爲例證證明“藝術真實有別於科學真理”的一項是(3分)A.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詩句。B.關漢卿《竇娥冤》中竇娥臨刑前的誓原(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和大旱三年)都應驗了。C.蘇軾《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句。D.卡夫卡《變形記》中小職員格里高爾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小題3】《紅樓夢》雕樑畫棟的大觀園裏,有一處黃泥茅屋搭建的“稻香村”,雖然它形象逼真與真的農舍無異,但賈寶玉卻認爲它並不真實。請結合文章第④段劃線句子,從藝術真實性要求“合理”的角度對賈寶玉的觀點作簡要分析。(4分)

【小題4】結合全文分析,作家在藝術創作中如何能讓虛構的藝術形象符合藝術真實?(4分)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題。

富公諱弼,字彥國,幼篤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識之,曰:“此王佐才也。”懷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聖八年,以茂材異等中第。

會趙元昊反,公上疏陳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詞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謀臣自請行者。宜出其不意,斬之都市。”議者以爲有宰相氣。擢知諫院。

元昊寇鄜延,中貴人①黃德和引兵先走,劉平戰死。而德和誣奏平降賊,詔以兵圍守其家。公言:“平引兵來援,以奸臣不救,故敗,竟罵賊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勢誣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獄。”樞密院奏方用兵,獄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獄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斬。

改知制誥②,糾察在京刑獄。時有用僞牒爲僧者,事覺,乃堂吏爲之。開封按餘人而不及吏。公白執政,請以吏付獄。執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無爲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執政滋不悅,故薦公使契丹。始受命,聞一女卒,再受命,聞一男生,皆不顧而行。得家書,不發而焚之,曰:“徒亂人意。”

慶曆三年,晏殊爲相,范仲淹爲參知政事,杜衍爲樞密使,韓琦與公副之。魯人石介作《慶曆聖德詩》,歷頌羣臣,曰:“維仲淹、弼,一夔一契③。”天下不以爲過。

公恭儉好禮,與人言,雖幼賤必盡敬。其爲文章,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平生所薦甚衆,尤知名者十餘人,世以爲知人。

方契丹求割地上命宰相歷問近臣孰能爲使虜者皆以事辭免公獨慨然請行使事既畢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而向之辭免者自恥其不行則惟公之怨比而讒公無所不至。仁宗徐而察之,盡辨其誣,卒以公爲相。及英宗、神宗之世,公已老矣,勳在史官,德在生民。

(選自蘇軾《富鄭公神道碑》,有刪改)

注:①中貴人:帝王所寵幸的近臣或宦官,這裏指宦官。後文有“中官”,意同此。②知制誥:官名。③一夔一契:夔、契都是舜時賢臣,後因以之喻良輔。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詞甚倨傲慢

B.元昊寇鄜延入侵

C.開封按餘人而不及吏追究、查辦

D.執政滋不悅滋生

2.下列句子中,劃線字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范仲淹見而識之

B.殊即以女妻之

其爲文章,辯而不華請以吏付獄

C.此必元昊腹心謀臣自請行者

D.乃堂吏爲之

議者以爲有宰相氣必得吏乃止

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富弼是“王佐才”的一組是(3分)

①會趙元昊反,公上疏陳八事②宜出其不意,斬之都市

③大臣附下罔上,獄不可不竟④維仲淹、弼,一夔一契

⑤與人言,雖幼賤必盡敬⑥平生所薦甚衆,尤知名者十餘人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③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富弼少時刻苦學習,志向遠大,受到范仲淹的賞識。范仲淹懷揣他的文章向晏殊推薦,晏殊也很賞識他。

B.元昊反叛,派遣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和金帛,富弼指出當立斬其使者,體現了他政治上的果敢和遠見卓識。

C.富弼負責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時,得知有官員讓人憑僞造的簿錄成爲僧人,他就下令逮捕該官員。

D.石介作詩稱頌范仲淹和富弼可比舜時的賢臣夔和契。雖有人嫉恨富弼,但皇帝最終能明辨是非,重用富弼。

5.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斷句。(4分)

方契丹求割地上命宰相歷問近臣孰能爲使虜者皆以事辭免公獨慨然請行使事既畢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而向之辭免者自恥其不行則惟公之怨比而讒公無所不至

6.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①德和中官,怙勢誣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獄。(3分)

②得家書,不發而焚之,曰:“徒亂人意。”(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