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舊唐書·崔日用傳》文言文翻譯

《舊唐書·崔日用傳》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導語:對於文言文,各位應該多練習翻譯。下面是《舊唐書·崔日用傳》文言文翻譯,供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舊唐書·崔日用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崔日用,滑州靈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進士舉,初爲芮城尉。大足元年, 則天幸長安,路次陝州。宗楚客時爲刺史,日用支供頓事,廣求珍味,稱楚客之命, 遍饋從官。楚客知而大加賞嘆,盛稱薦之,由是擢爲新豐尉。無幾,拜監察御史。

神龍中,祕書監鄭普思欲納女後宮,潛謀左道,日用遽奏劾之。普思方承恩,中宗不之省。日用廷爭懇至,詞甚抗直,普思竟伏其罪。時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遞爲朋黨,日用潛皆附之,驟遷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中宗暴崩,韋庶人稱制,日用恐禍及己。知玄宗將圖義舉,乃因沙門普潤、道士王曄密詣籓邸,深自結納, 潛謀翼戴。玄宗嘗謂曰:“今謀此舉,直爲親,不爲身。”日用曰:“此乃孝感動天,事必克捷。望速發,出其不意,若少遲延,或恐生變。”及討平韋氏,其夜,令權知雍州長史事。以功授銀青光祿大夫、黃門侍郎,參知機務,封齊國公,食實封二百戶。

爲相月餘,與中書侍郎薛稷不協,於中書忿競,由是轉雍州長史,停知政事。尋出爲揚州長史,歷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荊州長史。因入奏事,言:“太平公主謀逆有期陛下往在宮府欲有討捕猶是子道臣道須用謀用力今既光臨大寶但須下一制誰敢不從忽奸宄得志則禍亂不小。”上曰:“誠如此,直恐驚動太上皇,卿宜更思之。”日用曰:“臣聞天子孝與庶人孝全別。庶人孝,謹身節用,承順顏色;天子孝,安國家,定社稷。今若逆黨竊發,即大業都棄,豈得成天子之孝乎!伏請先定北軍,次收逆黨,即不驚動太上皇。”玄宗從其議。及討蕭至忠、竇懷貞之際,又令權檢校雍州長史,加實封通前滿四百戶。尋拜吏部尚書。

十年,轉幷州大都督長史。尋卒,時年五十,贈吏部尚書,諡曰昭。後又贈荊州大都督,子宗之襲。日用才辯過人,見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轉禍爲福,以取富貴。及先天已後,復求入相,竟亦不遂。

選自《舊唐書·崔日用》有刪節

 譯文:

崔日用,是滑州靈昌人,他的先祖從博陵遷居到此。崔日用進士及第,一開始做芮城尉。大足元年,武則天巡視長安,中途駐紮在陝州。宗楚客當時爲陝州刺史,崔日用負責調度行旅宴飲所用之物,到處尋找山珍美味,謊稱是宗楚客的命令,送給每一個隨從武則天出行的官員。宗楚客知道後十分讚賞,在武則天面前大力稱讚舉薦他,因此被破格提拔爲新豐縣尉。沒過多久,他又被任命爲監察御史。

唐中宗神龍年間,祕書監鄭普思想把女兒送到後宮,暗中謀劃,使用邪魔歪道,崔日用得知後立刻上奏彈劾他。當時鄭普思正深得恩寵,中宗不想追查這件事。崔日用在朝堂之上極其懇切地諫諍,言辭剛正不屈,鄭普思最終被治罪。當時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相繼結黨營私,崔日用暗中都依附於他們,很快升遷至兵部侍郎,同時兼任修文館學士。後來中宗突然駕崩,韋庶人(韋皇后,後被貶爲庶人)代行皇帝的職權,崔日用擔心會禍及自己。他知道玄宗打算剷除韋氏極其黨羽,於是(崔日用)通過和尚普潤、道士王曄祕密到籓邸去拜見,表示願意爲此效勞,暗中輔佐擁戴玄宗。玄宗曾經對他說:“我現在謀劃這件事舉,只是爲了李唐的天下,不是爲了自己。”日用曰:“此舉孝心感動上天,事情一定會成功。希望您儘早行動,出其不意,如果稍有延遲,也許會有其他的變故。”等到平定了韋氏極其黨羽,當晚,就讓崔日用暫且擔任雍州長史之職。後來,崔日用憑藉功勞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黃門侍郎,參與處理朝中重大事務,朝廷加封他爲齊國公,食邑實際擁有二百戶。

做宰相一個多月後,崔日用和中書侍郎薛稷有了矛盾,兩人在中書省內忿怒相爭,因此(崔日用)被改任爲雍州長史,停止參與管理朝中事務。不久,崔日用又被迫離開京城,擔任揚州長史,後來先後擔任了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荊州長史等職務。崔日用趁機入宮陳奏事務,他對玄宗說:“太平公主早就想謀逆了,陛下過去住在王府,想要討伐逮捕她,尚且有子道、臣道的限制,必須用計謀,藉助外力。現在您已經登上天子之位,只需下一道詔令,誰敢不聽從呢?萬一讓犯法作亂的壞人暫時得逞,那麼危害一定很大。”玄宗說:“如果真的這樣做,只怕驚動了太上皇,你應該再想其他辦法。”崔日用說:“我聽說天子的孝道和百姓的孝道是不同的。百姓的孝道,只是修整自身的行爲,節省其用度,順從承受長輩的`顏色;天子的孝道,必須使江山社稷安定。如果現在逆黨暗中發動叛亂,連江山社稷都不復存在了,怎麼能成就天子的孝道呢!我請求先穩定北衙禁軍,接着逮捕逆黨,這樣就不會驚動太上皇了。” 玄宗聽從了他的建議。等到討伐蕭至忠、竇懷貞的時候,又讓他暫且負責雍州長史的事務,增加了他的實際封邑封,連同之前的共400戶。不久崔日用被任命爲吏部尚書。

開元十年,崔日用轉任幷州大都督府長史。不久就去世了,享年50歲,朝廷追贈他爲禮部尚書,諡號“昭”。後來,朝廷又追贈他爲荊州大都督,兒子崔宗承襲了他的官爵。崔日用論辯才能出衆,對事情的發展預判得準確而迅速,朝廷每有不祥之事都會因他而轉禍爲福,他也因此爲自己謀取了富貴。崔日用料定先機之後,還想着能入朝爲相,最終未能如願。

  《後漢書·班彪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人也。祖況,成帝時爲越騎校尉。父稚,哀帝時爲廣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餘,更始敗,三輔大亂。時隗囂擁衆天水,彪乃避難從之。囂問彪曰:“往者周亡,戰國並爭,天下分裂,數世然後定。意者從橫之事復起於今乎?將承運迭興,在於一人也?願生試論之。”對曰:“周之廢興,與漢殊異。昔周爵五等,諸侯從政,本根既微,枝葉強大,故其末流有從橫之事,勢數然也。漢承秦制,改立郡縣,主有專已之威,臣無百年之柄。至於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國嗣三絕,故王氏擅朝,因竊號位。危自上起,傷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後,天下莫不引領而嘆。十餘年間,中外搔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鹹稱劉氏,不謀同辭。方今雄桀帶州域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而百姓謳吟,思仰漢德,已可知矣。”囂曰:“生言周、漢之勢可也;至於但見愚人習識劉氏姓號之故,而謂漢家復興,疏矣。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羈之,時人復知漢乎?”

彪既疾囂言,又傷時方限,乃著《王命論》,欲以感之,而囂終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將軍竇融以爲從事,深敬待之,接以師友之道。彪乃爲融畫策事漢,總西河以拒隗囂。及融徵還京師,光武問曰:“所上章奏,誰與參之?”融對曰:“皆從事班彪所爲。”帝雅聞彪才,因召入見,舉司隸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後數應三公之命,輒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間。彪復辟司徒玉況府。時,東宮初建,諸王國並開,而官屬未備,師保多闕。彪上書奏,帝納之。後察司徒廉爲望都長,吏民愛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

論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敷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篤也。

(選自《後漢書·班彪列傳》,有刪節)

譯文:

班彪傳,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人。祖父班況,成帝時做過越騎校尉。父親班稚,哀帝時做過廣平太守。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歲時,正值更始敗逃,京城附近大亂。當時,隗囂帶領衆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着他避難。有一次,隗囂問班彪道:“從前周朝滅亡,戰國紛爭,天下四分五裂,經過好幾代才得安定。是合縱連橫的事又將出現在今天呢,還是承受天命,在某一個人身上呢?望先生談談看法。”班彪答道:“周朝的廢興,與漢朝不同。從前周朝分爵爲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掌握自己的領地各自爲政,正像一棵大樹,本根很弱小,枝葉很茂盛,所以到了後來,出現合縱連橫的事,是形勢促使它那樣。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爲郡縣制,國君有專制的權威,臣下無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勢力,哀帝、平帝在位時間很短,三帝無子,所以王莽篡位,竊取國位年號。危險來自上邊,傷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後,天下人沒有不伸着脖子在嘆息。十多年間,中外發生搔擾,遠近都在行動,各自打着劉氏的旗號,會合響應,衆口一詞,不謀而同。現在英雄豪傑統治各州縣的,都沒有像七國傳統的資本,可百姓卻異口同聲,想念漢朝的恩德,發展趨勢已經可想而知了。”隗囂道“:先生分析周朝與漢朝的形勢是對的;至於只看到愚蠢的百姓習慣劉氏姓號的緣故,而說漢家一定復興,這就不見得了。從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隻鹿逃走了,劉邦追鹿到了手,當時人又誰知有什麼漢朝麼?”

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囂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嘆時局艱難,於是著一篇《王命論》,認爲漢德是繼承唐堯,有靈驗的王符作證,王者登上寶座,不是憑欺詐能成功,想用這來感動隗囂,可是隗囂始終不覺悟,於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將軍竇融用他作從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師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竇融出謀劃策,敬事漢朝,總領西河一帶來抗拒隗囂。後來竇融奉詔回京師,光武帝問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誰和你參謀?”竇融答道“:都是我的從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聽到班彪很有才幹,於是召見班彪,舉他作司隸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沒有就位。後來幾次應三公的命令,就去了。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寫作,於是專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彪又被徵到司徒玉況府。當時太子的東宮剛建立,諸王國同時開闢,而官吏沒有配齊,師保齊缺。班彪又上奏書,皇帝採納了。後來選司徒廉作望都長,得到官吏百姓的愛戴。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賦、論、書、記、奏事共九篇。

評論說:班彪身爲博古通今的儒者和傑出的人才,置身於危難動亂之中,行爲不逾越道義,言語不背離正軌,當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棄他人,寫文章來治理國家,守着清貧的生活而沒有悶悶不樂的神色,他堅守道義,恬靜淡薄的志向是多麼的堅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