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識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古代文化常識是指古代稱謂習慣、曆法、節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稱。下面小編收集了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識,供大家參考。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識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尊敬。例如稱屈平爲屈原,司馬遷爲司馬子長,陶淵明爲陶元亮,李白爲李太白,杜甫爲杜子美,歐陽修爲歐陽永叔,司馬光爲司馬君實,蘇軾爲蘇子瞻。

【稱號】名、字與號的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例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例如稱陶淵明爲靖節徵士,歐陽修爲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爲王文公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例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爲誠齋,人們稱其爲楊誠齋;再例如稱蒲松齡爲聊齋先生,梁啓超爲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爲譚壯飛(其齋名爲壯飛樓)。

【稱籍貫】

例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稱孟襄陽;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爲顧亭林;康有爲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爲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爲韓昌黎。

【稱官名】例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

【兼稱】《促織》“餘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例如愚、鄙、敝、卑、竊、臣、僕(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例如果自謙爲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例如家父等。“舍”例如寒舍、敝舍,後者例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爲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爲寡君。

【敬稱】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上的車駕。古人認爲皇上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上。(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例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例如令尊(對方父親)、令閫(對方妻子)。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例如尊上(稱對方父母親)、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例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例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爲仁兄。(6)稱年老的人爲丈、丈人。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例如稱已死的皇上爲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爲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爲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爲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例如稱帝王的母親爲太后,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上多稱廟號,例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上,例如稱朱元璋爲洪武皇上,稱朱由檢爲崇禎皇上,稱玄燁爲康熙皇上,稱弘曆爲乾隆皇上。(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例如稱孔子爲聖人,稱孟子爲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例如聖上、聖駕等。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

【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一些以技藝爲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例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例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爲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a)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二、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皇上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爲“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爲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爲正副長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刺史】原爲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爲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爲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

【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製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例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例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爲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例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爲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例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三、天文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爲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爲: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爲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稱爲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爲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稱爲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故而稱爲南官朱雀。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鬥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例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誌。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爲它固定不動,衆星都繞着它轉。其實,由於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爲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爲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後,織女星將會成爲北極星。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爲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爲:(1)因初月例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例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例如輪例如盤例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原因是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原因是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原因是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原因是傳說爲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爲望舒。

(8)原因是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爲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爲嬋娟。

【東曦】東曦指初升的太陽。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爲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傳》,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雲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雲,虎嘯生風,即所謂“雲龍風虎”。又說真龍天子所產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雲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爲: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爲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

  四、古代地理

【中國】現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爲: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後成爲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爲海內。

【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梁啓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古代許多中專指長江、黃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爲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

【江左】即江東。【江表】長江以南地區。【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 【淮左】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操後患。”

【關中】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爲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x疆及其以西地區。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爲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州】參見“郡”條。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爲監察區,後演變爲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爲陽,以山北、水南爲陰。陰陽五行說(古人以奇數爲陽,偶數爲陰,五行中土爲尊,因土代表黃色,故黃色爲皇上專用)

【古稱別稱】例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又例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例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或榕城,成都稱錦官城或芙蓉城。

  五、科舉制度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覈,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爲茂才)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徵,是皇上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闢,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親、辦事廉正的意思。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從隋代至明清,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一般在縣或府考試,考中着稱爲秀才或相公)、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第一名叫解(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錄取三百名爲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上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實際上皇上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爲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爲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爲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爲“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爲生員或秀才。例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爲茂才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佈告,因用黃紙寫,故而稱黃甲、金榜。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

【國學】先秦學校分爲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爲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爲主,小學尤以書、數爲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

【國子監ian】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例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爲“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爲“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例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

【博士】古爲官名,現爲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爲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爲之師。”

【司業】學官名。爲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後成爲學官名。漢唐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上特許,後來成爲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於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學習的各類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