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姚燧的曲原文賞析及翻譯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姚燧的曲原文賞析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作爲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姚燧的曲原文賞析及翻譯,歡迎閱讀與收藏。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姚燧的曲原文賞析及翻譯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

元代 姚燧

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

譯文

吟風詠月的筆墨生涯匆匆流過,眼底下兒孫小輩日漸增多。有人問我人事如何。人海無邊的遼闊,沒有一天沒有風波。

註釋

風月:筆下描繪的清風明月。

兒曹:小兒輩,指晚輩的青年。

人海闊:指人事紛紜複雜。

風波:喻人事的複雜和仕途的艱險。

創作背景

這首散曲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姚燧一生有着歷居顯要、高官厚祿的生活經歷。但宦海沉浮,他也體驗過仕途風波的變幻莫測。詩人面對元代社會上層內部傾軋的現實,慨嘆之中創作此篇。

賞析

“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隨着筆下的風花雪月一年一年地消逝,跟前的兒女子孫也一個一個多了起來。時光荏苒,轉眼間詩人已到暮年,兒孫滿堂。這兩句是明顯的對句,無論從詞性、句子的結構,還是平仄搭配上看都對仗工整,而且構思巧妙,前句從多說到少,後句從少說到多。

前面兩句以平常的口吻、簡單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寧靜、恬淡的生活景象,實際上是爲後面的“無日不風波”做鋪墊。平靜的背後潛藏着跌宕起伏的“風波”,這種情緒上的反差,正是作者別出心裁的設計。

“有人問我事如何”一句以設問引起轉折,問的是仕途的命運,家事的前途,從上面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轉爲對廣闊人生的思考。最後兩句“人海闊,無日不風波”是對設問句的回答,同時也是他對一生仕途生活的總結。人海茫茫,社會廣闊,人事紛爭,無時無刻不是在各種“驚濤駭浪”中顛簸,隨時可能身陷危機,這一略顯消極的總結體現出作者對現實的不滿之情。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簡介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是元代散曲家姚燧創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起首二句是說自己原本喜歡描寫清風明月,舞文弄墨地度生涯,但是現在青年一代已逐漸成長,寫作的人越來越多了。緊接着三句用設問句明白說出自己的感受,嘆息世道艱難。這首散曲寫得嚴謹、沉穩;音韻、格律處處和諧,而且全曲無襯字,代表了文人曲的藝術風格。

作者簡介

姚燧(1238~1313年),元代文學家。字端甫,號牧庵,原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遷居河南洛陽。姚燧3歲喪父,隨伯父姚樞居蘇門,後被薦爲秦王府文學,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著有《牧庵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內有詞曲2卷,門人劉時中爲其作《年譜》。姚燧以散文見稱,與虞集並稱。宋濂撰《元史》說他的文辭,閎肆豪剛,“有西漢風”。其散曲與盧摯齊名,抒個人情懷之作較多,曲詞清新、開闊;摹寫愛情之曲作,文辭流暢淺顯,風格雅緻纏綿,對散曲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姚燧的主要成就

姚燧的作品相當豐富,其弟子劉致曾經將姚燧作品加以蒐集、整理,編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詩詞文賦共689篇。當時的胡震亨曾頗費周折地四處搜尋,但是卻一無所獲。今存《牧庵集》三十六卷,系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較元刊本篇目爲少。

姚燧詞有47闕,也成就不菲。《石州慢》(失題)和《賀新郎》(失題)是他詞風偏於豪放的代表。此外,他也有委婉別緻的作品,如《虞美人》《玉梳贈內子》等。

在這裏着重要提的還有他的散曲。姚燧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曲1首。周德清《中原音韻》曾把他的《普天樂》《別友》作爲“定格”之例,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姚燧散曲內容主要寫男女風情,風格以風流蘊藉爲主,反映着他風流灑脫的個性。可以其一組《越調》《憑闌人》小令爲代表,語言淺白,筆致流暢,富有情趣。最爲人熟悉的小令莫過於《越調》《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