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譚嗣同生平以及著作

譚嗣同生平以及著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長沙瀏陽人,出身世家,與陳三立、譚延闓並稱“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維新著名人物,維新四公子之一。

譚嗣同生平以及著作

  譚嗣同生平

其父爲湖北巡撫譚繼洵,5歲讀書,15歲學詩,20歲學文。譚嗣同早年得力於母教[1],鑽研儒家典籍,廣泛涉獵文史百科,對中國國學有較深造詣。同時其又致力自然科學之探討,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後往來於疆、隴、秦、直、豫、鄂、湘、蘇、贛等行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譚嗣同異常不滿,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在家鄉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1896年2月入京,結交梁啓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入貲爲江蘇候補知府,供職南京。

譚嗣同曾遊歷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閉戶養心讀書,成《仁學》2卷。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人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築鐵路等新政。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爲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被徵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等人蔘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

當宮中後黨密謀政變,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爲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譚嗣同前往法華寺爭取袁世凱支援,殺榮祿、囚慈禧,不料袁世凱向榮祿告密。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當劊子手要臨刑之際,譚嗣同突然大喊一聲:“吾有一言!”當時劊子手詢問在當時對維新派恨之入骨的監斬官剛毅,無奈剛毅不予理會,譚嗣同英勇就義,這句話也因此成了千古之謎。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後人將其著作編爲《譚嗣同全集》。

  譚嗣同著作

譚嗣同曾著《仁學》一書,認爲世界是由物質的原質所構成,其本體是“仁”,世界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於“仁”的作用,故稱其哲學爲“仁學”。“仁”是萬物之源,“以通爲第一義”。

而“以太”則是溝通世界成爲一個整體的橋樑。由於“以太”“不生不滅”,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是靜止的、停頓的,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批判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頑固思想,從變易中論證其改革社會制度的政治理想。

並且認爲儒學“名教”是維護專制主義的精神支柱,號召人們沖決君主、倫理、利祿、俗學、天命、佛法等專制網羅。對秦漢以來專制制度的抨擊尤爲猛烈,認爲君主專制是一切罪惡的淵藪,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專制制度的同時,還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以及變法等主張。

《仁學》一書還有驚人之議:“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大盜。”

譚嗣同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a]譚嗣同此詩是在唐烜《留庵日鈔》中發現的。而據史學家黃彰健考證,原詩應爲“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現在所見的“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應是由康有爲和梁啓超所改。[b]此說在史學界並未得到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