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王安國生平簡介及詞作鑑賞

王安國生平簡介及詞作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生平簡介

王安國生平簡介及詞作鑑賞

王安國(1028-1074)字平甫,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王安石之弟。熙寧初,賜進士及第,除西京國子教授,歷崇文院校書、祕閣校理。與兄政見不合,反對新法。後爲呂惠卿所陷,放歸田裏。熙寧七年卒,年四十七。《東都事略》有傳,《宋史》附於《王安禮傳》。《全宋詞》錄其詞三首。

  ●減字木蘭花

王安國

畫橋流水,雨溼落紅飛不起。

月破黃昏,簾裏餘香馬上聞。

徘徊不語,今夜夢魂何處去。

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

  王安國詞作鑑賞

這首小詞寫閨怨情愁,委婉動人,以含蓄見長。

詞一開始,就以清麗之筆繪出一幅風光旖旎的圖畫:“畫橋流水,雨溼落紅飛不起。”畫橋如虹,流水如帶,春雨瀟瀟,落紅成陣,好一派暮春景象!這一切,又統統籠罩穿破黃昏霧靄的月光下,好似披上一層輕柔的薄紗,更顯得清幽淡雅。就這樣一個月白風清、如詩如畫的夜晚,畫橋流水旁邊,落紅繽紛的小路上,詞中的主人公與他傾心愛慕的女子邂逅了。男主人公的馬兒接近香車的那一霎間,他心情的興奮和激動是不言而喻的。這裏雖未對女子作正面刻畫但透過傳出簾外的“餘香”,依稀可以想見女子娟好的容貌和綽約的風姿。

下片轉筆寫主人公車去人走之後的心境。他先是“徘徊不語”,繼而悵然若失,“今夜夢魂何處去”,語氣極爲悽惋。他因不知所之而“徘徊”,因無可告語而“不語”,因今宵難遣而夢魂不安。此時此刻,周圍的一切,諸如小橋流水,春花明月,彷彿都一下子黯然失色。再也喚不起他的半點興致,只有眼前飛過的片片楊花引起了他的注意。目送着無拘無束、飛來飛去的楊花,他不禁觸景生情,聯想到自己的命運,發出深沉的嘆息:“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說楊花能夠穿簾入戶,追隨自己的意中人飛進洞房,而自己卻連夢魂都不得去。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通過奇特的聯想、看似無理的比喻,含蓄委婉地傳達出主人公的一往情深。

  ●清平樂·春晚

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

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楊花。

  王安國詞作鑑賞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畫,表達了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融情於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情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詞題爲《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於“昨夜雨疏風驟”,南園今朝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於是,他彷彿感覺到多情的鶯兒也正爲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象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感,因爲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感情,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後,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惜如今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污損,詞人痛惜之情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彷彿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絃聲聲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憐,即北齊後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後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遊子。這裏,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託着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後,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感。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