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職場勵志 > 就業理論

就業理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K 次

就業理論1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介紹

就業理論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自動化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設計、製造的基礎理論、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機構設計、製造及生產管理、控制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學、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3.具有本專業必需的製圖、計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

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瞭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設計、製造的基礎理論、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機構設計、製造及生產管理、控制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與能力: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學、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3.具有本專業必需的製圖、計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瞭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5.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就業方向可以簡單地分爲五大類,這五大類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知識水平來進行劃分。

第一類:科究研發。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之後,能夠從事這類工作的人不多。這是需要那些頭腦聰明,有天賦的人都可能辦得到。大學四年時間能夠把這個專業學得精通是很不容易的,畢竟這是一個交叉的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而且還需要一定的實踐能力。如果無法拋去戀愛、搞人際關係、爭當班長、學生會主席等等外界東西而專心致志又略帶點瘋狂地研究,就像國外的很多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等,癡迷起來,那是無法做到的。別幻想着像偶像電視劇裏面那些帥哥主角,一天到晚談戀愛,結局的時候竟然還事業有成。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這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要面對現實。

第二類:繪圖設計。就是到機械製造公司裏面利用電腦設計圖紙,辦公室的活,靠你的思維和創新能力了。如果混得好,可以成爲高級白領,年薪百萬是不成問題的。

第三類:機械操作。毫無疑問了,就是一線工人的活,就是所謂的藍領啦。要是你在學校的時候,選擇的是如何去操作各種機牀或者其他機器設備,那麼工廠就很需要你了。要知道,現在懂得各類機械操作的人才是相當缺乏的。哎,沒辦法,絕大多數的人都奔着本科上的大學,學了一大堆理論,到頭來啥技術都沒掌握,最終落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可悲下場。而這邊找不到工作,工廠那些卻急着招聘人,中國的就業難就是這麼來的。

第四類:維修維護。曾經聽老師說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工廠一個大機器壞了,操作人員擺弄半天,檢查來檢查去,硬是什麼毛病都弄不清楚。無奈之下,老闆請來一位機械工程師,幫忙解決。這機械師有一手,仔細檢查了一下,發現癥結所在,於是對着圖紙劃了一條線,問題就解決了。然後向廠長開口要價幾萬。看看,就這麼一天線價值幾萬,我們要是畫一條線,不說是一條,就是一百萬條也沒值這個價啊。由此可知,對機械進行維修維護這工作其實挺重要啊。這類工種就像路面修車店的工人一樣,雖然苦點累點,但是薪酬高。爲啥?很簡單,懂開車的人多,懂修車的人少。

第五類:機械銷售。看到這個,你可能有點疑惑,怎麼這專業還有銷售這一行咧。你別看那些什麼市場營銷專業的,看起來都挺牛的,其實這些專業的人出來之後沒幾個真正懂得搞營銷的。如果你讓這些市場營銷專業的畢業生來幹機械先關的銷售,他們還幹不贏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生,爲啥?光機械那些參數、規格之類的東西就夠他們喝一壺的了,哪還來的閒情逸致搞營銷啊。不懂這些專業的東西,在機械這行業就幹不了的。現在的技術都要求很嚴格,一個螺母不對都可能損失慘重。人家與你商談,說出的一大堆要求,你半天愣是一句沒聽懂,全都是專業術語,這活還怎麼繼續。所以,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出來搞這方面的銷售那是很自然,很有必要的事情。也只有這專業的學生出來才能夠乾的起這活。根據一些數據統計結果表明:該專業女生比較傾向於從事這類工作。

好了,研究了一整宿了,總算是把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就業方向弄個明白。當然,以上僅是這個專業出來可以選擇的行業的一小部分,還有其他更多的行業存在。這裏就不多說,大家可以自己尋找或者是與已經從這個專業畢業出來的學長學姐們多多交流,對於你們以後的就業方面是有很大幫助的。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就業前景分析

一、招聘要求

針對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招聘企業給出的工資面議最多,佔比100%;0-2年工作經驗要求的最多,佔比50%;大專學歷要求的最多,佔比50%。

二、薪資待遇

截止到 20xx年12月01 日,62623位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爲4068元,其中應屆畢業生工資3174元,0-2年工資3761元,10年以上工資4761元,3-5年工資4984元,6-7年工資5869元,8-10年工資7616元。

三、相關職位

機械工程師,高級機械工程師,銷售代表,電氣工程師,機械設計工程師,銷售經理,銷售工程師,自動化機械工程師,資深機械工程師,助理機械工程師,竈具助理工程師,電子工程師。

四、就業地區排名

就業崗位比較多的城市有: 上海 [235個], 深圳 [181個], 北京 [148個], 東莞 [108個], 廣州 [101個], 蘇州 [80個], 武漢 [74個], 杭州 [61個], 天津 [44個], 南京 [38個]。

五、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就業方向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可從事機械設計與製造加工工藝規程的編制與實施工作;從事機械、電氣、液壓、氣壓等控制設備的維護維修工作;從事工藝工裝的設計、製造工作;從事數控機牀、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設備的編程及操作工作;從事機械CAD/CAM技術的應用工作;從事機械設計與製造的現場技術管理工作;從事機電產品的銷售和服務工作。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國家機關從事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從事機械模具設計生產及製造相關工作。

以上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分析由小編網絡收集整理,數據有限,僅供參考。

就業理論2

論文摘要:以市場爲導向的就業制度的順利運行,需要就業指導的配合。由於歷史和觀念等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高 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難以滿足青年學生成才和發展的需要。就職業院校來說,必須依據自己的辦學特色,轉變觀念,準確定位,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和全程化。

論文關鍵詞:市場就業機制;就業率;就業指導

近年來,隨着高校畢業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逐漸成爲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畢業生工作,明確提出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指導思想。因此,必須客觀認識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一、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現階段我國就業實行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和政府促進就業的基本方針。高等院校由此也改革了“統包統配”和“包當幹部”的就業制度,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由學生“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這就從根本上確立了我國高校畢業生資源配置機制從計劃配置轉向市場配置。大學生就業分配製度的重大變革,順應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市場化趨勢,爲大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和工作的機會,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歡迎。然而成功的選擇不僅需要個人的勇氣和意志,同時還必須有把握實際的技術與能力,由於缺乏對職業和自我的合理認識和定位,加之職業決策和選擇能力不足,信息蒐集渠道不暢,一些畢業生往往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學生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就業指導。特別是對於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由於我國的教育觀念落後於先進國家,在社會上的認同還達不到應有的程度,高職畢業生作爲高校畢業生從業大軍中的弱勢力量,在就業中往往處於劣勢。因而有效的就業指導,對於解決職業院校學生就業難問題,顯得尤爲重要。

(二)隨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已經成爲高校得到社會認可程度的考察維度之一。社會大衆對高等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在家庭對高等教育投資不斷增大的同時,人們普遍關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資回報和投資效益。因而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已成爲檢驗學院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指標,也成爲衡量一個學校辦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標誌。如今年湖北省教育廳爲切實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做出決定:“凡畢業生就業率低於70%的高校,其專業辦學水平不得評爲合格,年度招生計劃要適當減少,相應專業佈局也將適當調整。”

由此可見,學校乃至專業的就業排行榜成爲高校招生時的無形招牌。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好壞、就業率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一個學校的招生形勢和生源質量,從長遠來看,也關係到一個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關係到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關係到社會大衆投資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於學生個體而言,如果大學畢業不能順利就業,那麼溫飽尚成問題,發展就無從談起。此情此境之下,實現就業成爲學生個體與學校雙方乃至社會大衆關注的焦點。因而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三)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除了具有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進而實現“充分就業”的功能之外,還應具有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等作用。理想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也是衡量一個人生命價值的重要標尺。由於職業理想的不同,使得各類學校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各有不同。職業技術學院不同於普通高校,多數學生是升學考試的失敗者,進入職業院校是他們無可奈何的選擇,不得不進入職業院校的他們,感到前途無望。必須積極引導學生從自己所學專業對應職業羣的角度瞭解社會,瞭解自己即將從事的職業爲從業者提供的發展前景,既看到自己職業生涯的美好未來,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又找到自身素質與即將從事的職業對從業者素質要求之間的相符與不符之處,形成按職業要求提升自身素質的動力機制。引導學生形成提高自身素質的自覺性,是職業院校推進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途徑。

二、幾點思考

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對於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滿足社會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爲此,客觀認識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借鑑國外先進理論的基礎上,探索符合我國國情、適合我市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和高職大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理論體系。

(一)堅持高職教育職業技能性原則,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

1.樹立職業理念,明確就業指導工作的任務。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第一目的,是爲社會培養實用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職業教育比較明顯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地方性、技術技能性、市場導向性等三個方面。”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從個人的角度講,是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諸方面;從社會的角度講,是爲社會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合格的勞動者這一概念意味着個人不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專門的知識與技能,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而且要具備基本的“職業角色技能”,用發展論的觀點來看,就是“職業自我概念”。因而個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包含着職業角色技能的發展,這方面恰恰是我國以往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基於以上認識,學院就業指導的基本任務在於:引導學生理性認識自我,認識職業世界;幫助學生認識職業技能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促進學生職業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國家、社會需要和個人志願之間的關係,增強職業意識和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能夠正確地選擇符合社會需要的職業或專業方向。總之,切實加強職業技能培養,使學生所學專業能夠適應他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的需要,這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

2.準確定位,培養職業興趣,變高職大學生就業的劣勢爲優勢。當今我國高級技術應用人才嚴重短缺,無疑爲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體制,在短時間內不能滿足社會迅速膨脹對高級職業人才的需求,這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經濟體制逐步深化的過程中興起的重要原因。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優勢,各類教育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需要揚長避短,發展優勢。其次,在堅持專業化、職業化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整體教育觀的前提下,突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對人才的技術和技能的培養。再次是發揮優勢,把握機遇,依據實際,實現辦學的準確定位,跟上“人世”和知識經濟發展對高素質技能應用人才培養的要求。目前我國“第一線勞動者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我國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已經產生令人擔憂的後果。據勞動保障部負責人分析,我國企業產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的經濟損失每年近20xx億元。我國正在成爲世界的“製造工廠”,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高級技工的培養力度,提高技工的素質技能,切實解決技能型人才供不應求的問題。職業教育作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具有動手能力的實用性人才,才能受到社會的重視和認可。

職業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這是職業院校就業指導的重要理念。如今,在我國實用人才的緊缺已成爲一個普遍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國外,對高級工的重視和培養力度並不小於對高學歷者的培養。"

在社會勞動力的總量中,日本的高級工是25%,美國高達35%,而我國的比例實在太低。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工廠設在中國,而技術工人作爲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科技轉化效果、產品質量高低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瞭解、不喜歡自己即將從事的職業的學生,在接受職業道德、創業意識、創業精神教育時能有什麼實效。如果學生對即將從事的職業缺乏嚮往和追求,就不可能珍惜在校的學習生活,不可能爲了勝任即將從事的職業而自覺提高自身素質,這就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發展。要幫助學生轉變觀念,隨着技術和技術應用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顯重要,現代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日趨廣泛,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隨着社會的發展,“高級藍領”的概念應運而生。據報道“在山東省青島市勞動保障局舉辦的20xx年招聘洽談會上,一家塑料製品公司在招聘高級塑料模具技工時,竟然開出了年薪16萬元的‘天價’。

(二)堅持把就業指導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全程化

根據職業選擇的發展理論,職業選擇不是個人面臨就業時的某個單獨事件,而是貫穿於個體生命的全過程。爲此,職業指導應作爲發展個體健全的職業自我觀念而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對職業和社會的瞭解也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具有教育過程的長效性的特點,應貫穿於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教育之中。 2.運用先進的方法,變學生的消極心態爲積極心態,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化。職業院校必須十分重視調整新生入學時的“失敗者”心態,以“人無全才人人有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的理念,調動學生潛在的積極心態。積極與消極相互對立的矛盾心態,存在於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內心。教育者的職責在於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引導學生將矛盾心態的積極方面提升爲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導學生形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優秀,關鍵在於他們善於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積極心態,並引導學生的積極心態發揮主導作用。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真諦,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高素質的從業者,不但行行都需要精英,而且行行都能產生自己的“狀元”。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正是由各行各業衆多高素質的從業者和精英的分工合作,才使社會得以存在發展。通過心理指導,幫助學生以成功者的心態走上社會,明確具體的努力方向,成爲高素質勞動者。

(三)把畢業生就業指導作爲一門學科加以建設在把就業指導納入教學計劃的同時,加強兩個層面的教育。一是開設專門的就業指導課程;二是將就業指導滲透入各門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兩者互爲補充。

1.就業指導課程是通過正規教學的形式,針對在職業選擇方面個人心理準備不足的學生;針對一些學生在擇業和就業觀念上期望值過高,與現實有差距等方面的問題,充分發揮就業政策與職業諮詢、擇業技術、技巧指導等功能作用。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專職教師或就業指導專家擔任教學工作,全面系統地向學生傳授職業知識,以學生與職業結合爲基礎,幫助學生合理地設計自己接受教育的計劃和選定未來的職業。其教學方式多種多樣,除課堂教學之外,還可採取其他方式,提供職業信息。如進行信息諮詢指導,指導者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說明與分析,使學生對有關職業的知識與自我進行對比性評價;利用補充讀物實施就業指導或利用聲像資料實施就業指導,此外還有參觀與訪問、勞動實習等,促使學生自己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有能力主動適應崗位。

在就業指導課程中應突出自主創業教育,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鼓勵樹立創業精神。自主創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後不通過傳統的就業渠道謀取職業發展,而是依靠自身的學識智慧、科技發明、專利成果,在社會風險投資的支持下,開辦自己的企業。自主創業是對傳統就業觀念的一種挑戰,是一種全新的就業方式,這一就業模式將對人才的成長、社會的貢獻和爲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好處。隨着社會的進步,創業環境已有了較大的改善。當然,自主創業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社會活動,是對創業者自身素質、勇氣和韌性的全方位考驗。它對創業者的個人素質和能力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大學生轉變觀念,不斷進取,努力進行知識和技術的儲備。教育的目的是積極引導學生自覺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並在各方面做好充分準備。

另外,還應對女大學生進行特殊指導,女大學生就業難是目前女性就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一些女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在面臨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和性別不平等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以降低就業質量換取就業機會。用人單位往往不願聘用女生,人爲提高條件,設置障礙。一些單位寧願招收能力差的男生也不要能力強的女生。針對社會上的性別歧視對女大學生形成特殊阻力的現實,針對當前對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的現實,引導女大學生轉變觀念,增強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競爭力,積極自主擇業和創業。

2.將就業指導滲透於各門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任課老師結合專業課程教學不僅傳授具體的專門知識和技能,而且闡明這些知識與技能在職業領域中的應用,以及應用中所應遵循的各種規則。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專門的知識和技能,而且知道這些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價值,以及如何在職業領域中運用這些知識。部分剛入學的新生不喜歡所學專業,往往是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影響,是對即將從事的職業沒有真正瞭解。職業院校應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羣,看到各行各業都有自己行業的成功者;通過就業指導,讓學生了解社會人才不僅分層次而且分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識、能力深度,不同類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識、能力結構。因此,培養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人才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層次和教育類型。理解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就是最好的職業,形成對即將從事的職業的興趣,並在此基礎上確立實事求是的職業理想。最終能夠成爲有較強適應能力、有專門職業特長的實用型人才,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就業理論3

工資待遇

截止到 20xx年12月24日,117074位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爲3938元,其中應屆畢業生工資2950元,0-2年工資3646元,10年以上工資1000元,3-5年工資4623元,6-7年工資7955元,8-10年工資8712元。

城市就業指數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就業崗位最多的地區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區是廈門。

就業崗位比較多的城市有:北京[24個]、朝陽[10個]、哈爾濱[4個]、廣州[4個]、上海[3個]、南京[3個]、嘉興[2個]、成都[2個]、無錫[2個]、杭州[2個]等。

就業薪酬比較高的城市有:廈門[5237元]、惠州[4999元]、北京[4684元]、上海[4558元]、江門[4004元]、深圳[3962元]、廣州[3948元]、南京[3857元]、佛山[3765元]、杭州[3753元]、瀋陽[3735元]等。

同類專業排名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在專業學科中屬於文學類中的'藝術學類,其中藝術學類共27個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在藝術學類專業中排名第21,在整個文學大類中排名第50位。

在藝術學類專業中,就業前景比較好的專業有:美術學,動畫,攝影,藝術設計,藝術設計學,音樂學,繪畫,舞蹈學,表演等。

就業理論4

摘要:以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理論爲解釋路徑,可以認爲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不均衡是“經濟理性”、“社會理性”與“理性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運用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理論對此加以分析,有利於深化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不均衡現象的認識,也有利於問題的正確解決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理性選擇理論;就業流向;社會學

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爲近幾年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的改革在經濟社會和教育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這些巨大的成就背後,隱藏着許多“內傷”。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便是內傷之一,據統計,20xx年全國有120多萬大學畢業生沒有實現就業。今年的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爲495萬,因此,今年求職的大學畢業生人數累計將超過600萬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現狀

努力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是各級黨政領導關心的重大問題。爲此,中央連續召開全國高校會議,下發文件。就業率的高低決定各高校下一年度的招生規模與專業設置,也從某一方面反映了高校的辦學質量。由於各級黨政領導的關注及各高校主要領導的重視,出現了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各種形式的調查與分析,據此可以找出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有利於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開展,也有利於高校改進教學與管理,調整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提高學生技能與競爭力。

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分析,是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分析的細化和深入。從畢業生就業流向可以看出畢業生就業的價值取向與就業心理。畢業生作爲“理性人”,從他們的就業地區選擇、單位選擇中可以折射出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具有啓示意義。從整體情況來看,對畢業生就業流向的研究體現了由點到面的進展,有以獨立院校爲單位的分析,有以省爲單位的分析,還有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分析。從調查的對象來看,有針對研究生的、有針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大學師範生、藥學人才的就業流向的分析,也有對教育技術學專業和工科大學生就業流向的分析等等。各種方式的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調查表現出的共性,一是希望到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的佔多數,主要流向北京、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二是希望到城市就業的遠遠大於到縣鄉就業的,更不用說到農村就業了;三是希望到黨政機關、外資企業、事業單位與國有大型企業就業的遠遠多於希望到中小型企業的。從20xx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屬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流向來看,到東南沿海11個省、市就業的畢業生有115636人(20xx年爲109145人),佔畢業生總數的'44%(20xx年爲45%)。其中,到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4省、市就業的畢業生有77004人(20xx年爲70725人),佔教育部直屬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屬院校畢業生總數的29.1%(20xx年爲29.3%)。20xx年,教育部針對30多所高校的兩萬多名在校大學生所作的調查顯示:在就業城市選擇上,大學生依然嚮往上海、北京、東部沿海地區、廣州和深圳。20xx年12月,廣東省學聯對中山大學等廣東高校進行的關於求職問題的調研顯示,將近95%的廣東省大學畢業生希望就業地區爲經濟發達的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而願意去粵東、粵西、粵北等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只佔3.1%。筆者所在單位是廣東省屬的職業院校。筆者對本院20xx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顯示,95%以上的畢業生就業意願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對於珠江三角洲地區之外的就業機會除非萬不得已,一般不作考慮。

在就業壓力如此巨大,就業競爭異常激烈的狀況下,爲什麼畢業生留戀於發達地區和省會城市?爲什麼鍾情於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企業及外資企業?這是筆者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有關學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探討,多是描述現狀或提出一些畢業生就業流向不均衡的解決對策,但理論分析較少。其中,袁樂平、王昭君在《制度因素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影響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中,用經濟學成本—收益的方法分析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和再就業市場的流動情況,並引進制度變量集中分析了我國目前的制度因素是如何影響高校畢業生的流動成本與預期收益,以至於影響他們的就業決策的,分析透徹,很有說服力。但是,筆者認爲,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分析,首先應該從分析“人”入手,人是社會發展的最積極因素,是社會事實的製造者與主導者。高校畢業生作爲“理性人”,初次擇業是人生的重大關節點,每一位高校畢業生都會考慮多種社會因素並進行博弈,而不是僅僅考慮制度因素。

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社會學理性選擇

20世紀50年代,社會學研究開始把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原理與方法運用到社會學研究之中。理性選擇理論是社會學運用經濟學方法研究社會問題最爲重要的理論成果之一,已成爲一個重要的社會學理論學派。理性選擇理論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人”概念,與經濟學的經濟理性不同,社會學中的“理性”強調有目的性、有意圖的行動,其基本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即最大限度地獲得效益。這種效益不僅僅侷限在經濟領域,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自理性選擇理論提出以來得到不斷修正與擴充,在西方,經過修正與擴充的理性選擇理論模型被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國內學者近十年也運用理性選擇理論對諸多社會現象進行了研究分析,如農民工流動、人口遷移、村莊兼併與鄉村社區重建、集體行動、生育行爲、大學生宗教信仰以及大學生考研等等。 大學畢業生就業主要表現爲一種“個體行爲”與個人的理性選擇,但又不僅僅是個人問題,同時也反映了社會流動、社會結構等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高校畢業生十幾年寒窗苦讀,就是預期畢業後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獲得好的回報,面對就業選擇不可謂不謹慎。爲什麼高校畢業生一味追求留在大城市與經濟發達地區,熱衷於到好的行業和好的企業就業?爲什麼在就業壓力如此巨大的情況下,會出現“有業不就”的現象?理性選擇理論的代表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科爾曼認爲:“理性行爲是爲達到一定目的而通過人際交往或社會交換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性行爲,這種行爲需要理性地考慮對其目的有影響的各種因素。”高校畢業生是“理性人”,其行爲是“理性行爲”,其選擇是理性選擇的結果。至於高校畢業生怎樣選擇、如何選擇,則是高校畢業生微觀行爲的個體理性選擇與宏觀社會結構制約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的理性行爲可分爲三個層次,即生存理性、經濟理性與社會理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理性行爲表現往往十分複雜,理性人不僅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還要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理性人在理性行爲過程中需要理性地考慮對其目的有影響的各種因素,而且其中多種因素是相互制約的。因此,理性人只能在衆多因素的權衡中尋求一個“滿意解”,無法達到最優。比農民工更具理性的高校畢業生,畢業後到哪裏就業,首先要經過經濟理性的選擇。高校畢業生通過多年的學習,已掌握了豐富的知識,獲得了一定的技能,與在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的其他勞動者相比,更具有競爭力。如果只是爲就業而就業的話,即使在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他們也應該有業可就。

初次擇業的高校畢業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到主要市場就業,二是降低要求到次要市場就業。他們一般會考慮未來的預期收益,然後做出流向選擇。擁有一定知識和能力的高校畢業生如果願意到次要市場就業,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而實際情況是,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差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高校畢業生在主要市場就業獲得的收益遠遠大於次要市場,而且足以彌補找工作所花的費用。因爲高校畢業生要考慮到未來預期收入的巨大差距,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會出現“有業不就”甚至“自願失業”的現象了。

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多會考慮未來的預期收入。如果城市裏的就業形勢極其嚴峻,也會迫使他們到次要市場就業。只要主要市場與次要市場存在較大的差距,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憑藉自己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次要市場流動到主要市場的可能性極大。如果從次要市場流動到主要市場,即再擇業比較容易,花費的成本較小,高校畢業生暫時到次要市場就業不失爲權宜之計。這就要考慮與流動相聯繫的預期收益現值,預期收益現值是對勞動力的流動起最終決定作用的因素。預期收益現值大於與之相聯繫的貨幣成本與心理成本之和,便會發生流動;反之,就會停止流動。實際情況是,由於次要市場缺乏人才,用人單位會設法阻止人才流動,如控制檔案、規定服務期、設置高額違約金等。如此就導致高校畢業生到次要市場就業後再擇業流動困難。另外,在次要市場工作幾年之後,再回到主要市場找工作,競爭力也會下降,這樣就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不均衡。

高校畢業生面對就業選擇,經濟理性的考慮是主要的因素,制度與文化等社會理性的影響也很大。如果說經濟理性作爲微觀個體的理性行爲起作用,那麼制度與文化等社會理性則作爲宏觀社會結構起制約作用。首先,戶籍制度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勞動就業、醫療保險、住房補貼、退休養老等社會福利和權益無不影響到個人的未來收益;其次,由於社會保障體制尚不健全,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貨幣收入差距懸殊,城市擁有的豐富資源可以給人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再次,城鄉文化差異以及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也不容低估。因此,多種因素促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主要是在大城市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這正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簡短的總結

1.高校畢業生主要選擇大城市、沿海發達地區就業,是作爲理性人的高校畢業生理性選擇的結果。

2.從理性選擇的層次來看,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同於農民工流動,生存理性所起的作用很小。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流向主要表現在經濟理性與社會理性上,是經濟理性、社會理性與理性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不然就無法解釋高校畢業生“有業不就”與“自願失業”等現象。

3.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城鄉二元結構、地區發展不平衡以及制度預設等加劇了就業流向的不均衡。

4.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不均衡,經濟理性是根本原因,現有制度與文化因素是主要障礙。因此,解決此問題,首先要促進地區、行業的均衡和諧發展,其次要深化體制改革,理順各種關係,消除流動障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才觀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校學生司.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及就業流向分析[J].雲南教育,20xx,(6):12-13.

[2]文軍.從生存理性到社會理性選擇:當代中國農民外出就業動因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xx,(6):19-29.

[3]袁樂平,王昭君.制度因素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影響的經濟學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xx,(6):22-25.

[4]帕特里克·貝爾特.二十世紀的社會理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xx:202.

[5]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M].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20.

[6]楊河清.勞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324-326.

就業理論5

一、引言

我國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近幾年經濟增長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經濟的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進一步講,就業形勢的好壞,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有着密切關係。一般而言,一定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就業增長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國的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貢獻卻不是很明顯。

最近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就業增長卻相對緩慢,中國目前有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學、大專畢業生面臨就業選擇,甚至畢業就失業的境況。可以說,中國的就業壓力很大,勞動力總量供過於求,局部就業供給不足,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對着巨大的就業壓力,我們應將視野放寬,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充分借鑑西方經濟學中有關就業理論研究的成果,解決就業問題,對於中國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西方就業理論演進剖析

就業這一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西方經濟學家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業理論。西方經濟學家對就業問題的長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就業理論。如古典經濟學派的就業理論,凱恩斯的充分就業理論,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就業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工資粘性就業理論等。

(一)古典學派的就業理論

薩伊定律是古典經濟學派就業理論的基石,其基本內涵是供給創造需求。該學派經濟學家代表人物有馬歇爾、庇古等,他們從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出發,認爲市場上產品價格和貨幣工資可以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自發調整。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相互作用決定實際工資和就業水平,供求平衡時的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水平。進而認爲,只要不存在工資剛性,工資率可以自由伸縮,市場機制能自由的發揮調節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勞動力資源都被用於生產,勞動力市場總能達到就業均衡,長期持續的非自然失業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願失業和短期性摩擦性失業。

他們認爲,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是消除貨幣工資的剛性,使貨幣工資能夠隨市場的需求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古典學派將自由競爭作爲前提條件,主張市場調節平衡就業,否定了失業問題的普遍性。但換個角度理解失業的產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業問題正是競爭不充分所導致的結果,要解決失業問題首先就應該解決勞動力市場競爭的不充分問題。

(二)凱恩斯的就業理論

凱恩斯就業理論是以有效需求原則爲核心,認爲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失業之所以持續不斷,是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一般情況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較多的社會失業,即不充分就業。凱恩斯主義的促進就業理論實際上主張降低工資,即在不降低名義工資的情況下,降低實際工資。但前提是擴大總需求,因爲總需求的擴大,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工人名義工資不變,但實際工資相對減少。爲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認爲,必須摒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依靠國家干預,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從而達到促進生產,增加就業的目的。

(三)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就業理論

20世紀60年代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相繼陷入“滯脹”的困境,凱恩斯理論失靈了。因而以託賓、杜生貝等爲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經濟學家提出“結構性失業問題”,力圖用市場結構的變化來解釋失業和通貨膨脹併發症,認爲是微觀市場的不完全性和結構變化引起滯脹。得出結構性失業是因經濟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結構失調,結構性失業的存在必然引起失業與工作空位並存。由於強大的工會力量使工資易漲不易跌,所以儘管社會上存在着失業,但貨幣工資卻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貨幣工資就會迅速上升。於是,失業與工作空位並存就轉化爲失業與貨幣工資上漲並存,進而轉化爲失業與通貨膨脹的併發症。該理論主張從就業內容或就業結構角度來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如政府要指導收入政策,即政府要採取措施限制工資和物價的上升,以緩和通脹;注重完善勞動力市場,緩和因勞工市場技術結構變化造成的失業;適當修改完善失業補助金制度,激勵失業者就業。

(四)新凱恩斯主義的工資粘性就業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市場理論主要包括名義工資粘性和實際工資粘性兩方面。名義工資粘性是由於長期勞動合同的存在和交錯調整工資所致,工資通常是由於工會與企業通過談判訂立的合同而固定下來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內工資不能隨市場供求行情而調整。即使沒有工會組織未簽訂勞動合同的企業,因受有合同的企業粘性工資的影響,工資也不會輕易變動。隱性合同理論認爲,僱員與僱主之間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之間會形成某種穩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約,從而使工資具有粘性。隱性合同導致失業的原因是由於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廠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決定了均衡合同出現無效率的非充分就業,因而通常會解除工人。效率工資論則說明了僱主會主動付給員工高工資,以提高僱員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跳槽和偷懶的機會成本同時吸引有能力及高技術人才。內部人——外部人理論則指出,內部人由於受到勞動轉換成本的保護,在工資決定上有着重要的討價還價能力,具有較強的就業優勢和地位。致使工資調整主要取決於在職人員而不是失業者,於是,便可能出現非自願性失業。因而解決失業問題政府就要干預工資合同,要減少工資粘性,增加工資彈性,使工資能夠適時適度靈活調整。

(五)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

“反古典”學派主張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借鑑日本的經濟模式及行政主導性的市場經濟模式。在就業問題上,強調在保證企業自由用人和求職者自主擇業的前提下,在保持企業活力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國家對市場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和政策指導。同時建立穩定就業,勞動力流動平緩、勞資合同和工資差距較小的勞動力模式。

三、西方就業理論對我國的啓示及借鑑

(一)古典學派就業理論的啓示及借鑑

首先要解決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問題和就業歧視問題,完善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充分競爭。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不充分表現得很突出,市場存在嚴重的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就業歧視隨處可見。就業招聘中存在嚴重的歧視性條款,如戶籍歧視、地域與方言歧視、學歷歧視、性別和年齡歧視乃至身高、相貌等身體歧視、婚姻狀況歧視、犯罪經歷歧視、姓氏歧視等等已經成爲我國勞動力招聘中的一個正常現象。這些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發展,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導致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因而必須加強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場化。

其次,爲了規範我國的勞動力市場,運用市場價格機制調節的同時要嚴格落實勞動用工合同制度,同時要鼓勵企業履行現在流行的SA8000社會責任認證標準的相關規定,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

(二)凱恩斯就業理論的啓示及借鑑

凱恩斯就業理論強調宏觀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政府對對外貿易的干預和實行稅收政策等來調節就業,是一種總量就業理論。它只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總就業量的變化、就業水平的高低,而不分析就業的結構。由於它只強調從增加有效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忽視對勞動力供給方面的管理與改善;只強調投資總量的增加而忽視投資的就業效率和投資結構的優化。因此,中國在通過政府擴大投資規模解決就業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投資的就業效率,要儘可能投向吸納勞動力較多的行業和領域。另外,政府應注意經濟增長模式的選擇,制定有利於增加就業的經濟增長計劃和產業政策,把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增長方式結合起來。因而當前應當實行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選擇“以就業爲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實施以就業爲基礎的經濟政策,優化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三)新古典綜合派的就業理論啓示及借鑑

新古典綜合派認爲,政府應主要從勞動力市場和人力政策來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第一,採取全方位人力資源開發措施,對勞動力進行多層次、多領域、多種形式的繼續培訓,使勞動者及時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第二,大力發展職業介紹機構,負責信息諮詢、指導服務、就業介紹等方面工作,使企業和求職者實現信息對稱;第三,減少戶籍制度對勞動力的'限制,增加勞動力的區際流動,幫助解決勞動力和企業進行地區遷移。

結合我國目前的情況,應建立完善就業教育制度,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全面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水平。對於農村學齡兒童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對勞動力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以及在崗培訓指導等,從而有利於生產要素的及時有效配置,消除結構性失業。鼓勵引導勞動力在地區、行業間的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再則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藉助網絡信息資源平臺加強對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特殊羣體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等相關信息的發佈,達到信息資源共享。

(四)新凱恩斯主義的粘性工資論啓示及借鑑

新凱恩斯主義所提出的工資粘性實際上是勞動力市場自身運行不可避免的現象,僅靠勞動力市場調節是不可能解決的。政府可就全社會工資水平定期進行全國性的調查,並結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基本生活水平爲基礎,制定出基準工資水平以供各地區的企業參考,使得企業工資在合理區間浮動。另外,政府應控制非工資性人工成本的過快上升,以增強工資彈性,例如,股份制企業股利的發放等要按照企業所處的成長階段採取適當的股利發放政策,以及企業在年終發給職工的年終獎金等都要在合理的預算範圍內。因爲股利和獎金都是企業非工資性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發放過多,有損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無論從短期看,還是從長期看,都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及就業。

(五)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啓示及借鑑

可以說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對現實更具有指導意義。關於就業保證企業具有靈活的用人機制,加強人力資源部的建設,保證企業能夠在第一時間招聘到合適的、合格的勞動力,同時求職者也能夠自由靈活地選擇適應自己的滿意的工作崗位,從而充分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政府要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宏觀調控,制定人口政策,一方面調整教育結構等來控制和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另一方面,國家給與市場活動進行宏觀引導,建立穩定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來建立新型的勞動就業體制服務。

四、結語

總之,西方的就業理論對我國尋求解決就業矛盾的途徑有着重要的借鑑意義。同時我國還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不僅依賴市場機制來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社會經濟總量增長,擴大勞動力的有效需求,還要有市場調控體制改善的制度保證,兩者面相輔相成,不可偏頗。

參考文獻:

[1]肖靜.西方失業理論與中國的就業問題[J].法制與社會,20xx,(11).

[2]劉加強.緩解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矛盾對策研究[M].重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xx.

[3]羅恩立,孫定東.西方就業理論的演變進程剖析與借鑑[J].經濟學與經濟管理,20xx,(2).

[4]譚運進.西方就業理論對我國的借鑑意義[J].商業時代,20xx,(12).

[5]韓志萍.西方經濟學家對失業問題的理論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xx,(11).

[6]伍希.借鑑西方經濟學失業理論解決我國就業問題[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xx,(4).

[7]楊宜勇.勞動就業體制改革攻堅[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xx.

[8]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就業理論6

論文摘要:爲了有效地開拓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要求高校轉變觀念,樹立營銷意識,對就業市場進行調研,結合對學生培養的特點,實施目標營銷戰略,重點從綜合運用營銷的4C''s組合入手進行開拓就業市場的策略研究並通過加強營銷隊伍的建設等有力措施,爲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更多雙向選擇的機會,切實發揮橋樑作用,努力實現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1營銷理論在就業市場中運用的可行性分析

隨着高校近年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單純依靠以前合作的用人單位來吸收畢業生作爲高校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已經不可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一個社會問題,這種情況要求高校要具有市場意識,藉助現代科學理論,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和開拓,促進畢業生的充分就業。根據研究,營銷理論不僅可以爲企業所運用,而且能被各種組織運用。正如營銷權威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營銷學是一門建立在經濟科學、行爲科學、現代管理理論基礎上的應用科學”。通過對“高校培養畢業生”與“企業生產產品”,“畢業生就業”與“產品營銷”等特徵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普通高校作爲一個主體組織,具有明顯的營銷組織主體的構成要件和具體特徵,畢業生是高校的“產品”,用人單位則是高校面臨的消費者,高校將其培養的畢業生推向就業市場,滿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的過程就是高校開展市場營銷的過程。因此,將營銷理論應用於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2營銷理論在就業市場中的應用

大學生就業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因爲這是關係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個問題,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政府、用人單位、學校和學生四方共同努力。政府除了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外,還可以制訂一些促進畢業生合理就業的政策引導措施;用人單位需轉變用人觀,走出“人才高消費”的誤區;學生自身則需要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而作爲高校需要在全校開展“全員營銷”的教育,使全校的工作人員樹立營銷意識,運用營銷理念,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爲導向培養學生,加強就業指導,積極爲學生的就業提供和創造機會。

2.1目標市場營銷策略的應用

高校,尤其是一所普通高校,需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辦學能力和地理位置,確定畢業生的就業範圍和就業單位性質,這有利於減小就業工作和畢業生求職的盲目性,也有利於幫助學校集中力量合理配置優勢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效益。

高校負責就業工作的人員通過必要的市場調研,瞭解就業市場狀況,結合學校開設的專業和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參考畢業生就業的地域分佈、行業分佈和就業單位性質等不同的市場細分標準將其畢業生就業市場細分爲若干不同的子市場;再結合高校對畢業生的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狀況,對其畢業生進行市場定位,塑造他們在細分市場中的位置;並以此爲依據選擇具有良好潛力和吸引力,且符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目標的細分市場作爲目標市場。

2.2營梢組合策略的應用

傳統的市場營銷組合—4P''s

2.2.1用人單位的禽求

用人單位的需求既是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高校的辦學方向、專業設置、人才規格設計等都必須根據市場需求而定。同時,其人才產品又要服務於市場、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因此,高校應設置專門的市場研究部門,加大市場研究力度,科學地預測市場走勢,以市場爲導向組織院校的整體運行,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市場機遇。收集人才市場需求信息、市場競爭信息、國內外學術動態和專業發展動態信息以及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環境信息等。根據以上信息,開展人才需求動向研究、人才規格研究與設計、確定就業目標市場與人才市場定位、就業市場竟爭分析、新專業的開發與老專業的改造、畢業生就業指導等活動,並與有關組織、部門和用人單位協調溝通,切實瞭解其需求。

2.2.2用人單位所能接受的成本

就業市場跟一般的產品市場的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畢業生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具有主觀能動性,其價格是由畢業生本人跟用人單位協商而定的'。

首先,瞭解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可以接受的招聘成本。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會考慮招聘的畢業生在真正爲企業創造價值之前所花費的成本,包括貨幣成本、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而且在不同的目標市場上不同的用人單位所能接受的招聘成本是不同的。

其次,瞭解畢業生的自我定位。畢業生通常會結合個人實力和所學專業,綜合考慮用人單位的性質、規模及其所在的地域、行業等因素及未來的發展和提升等因素來確定自己的就業期望值,進行自我定位。

最後,比較用人單位所能接受的招聘成本與畢業生的自我定位的差距。在就業市場,招聘和應聘雙方更多地是從自身的立場出發而忽略對方的需求,這不利於雙方達成就業協議。高校開展這項工作的目的是要在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並通過就業指導課等形式來引導學生,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促進雙方達成就業協議。

2.2.3爲用人單位及畢業生提供方便

隨着高校畢業生跨省就業勢頭的增長,高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隨之增加,爲用人單位提供便捷的招聘渠道,併爲其招聘過程提供儘可能多的便利性,在穩定已有市場資源的同時積極有效地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

高校的就業部門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發揮信息傳遞的紐帶作用,向目標市場提供畢業生情況的同時向畢業生反饋就業市場的需求。就業部門向用人單位寄發用人需求登記信息和畢業生生源信息,供用人單位參考;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網絡,廣開信息渠道,利用網絡舉辦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相互交流的網上雙選活動,提高就業服務的效率、質量和水平。

高校的就業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要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爲畢業生順利就業營造良好的氛圍。充分發揮就業部門的指導功能,給予學生“全程就業指導”,增強就業指導的有效性。

2.2.4與用人單位及畢業生的溝通

與用人單位的溝通,有利於高校及時瞭解其需求動態,也有利於促進相互之間的關係。高校要開拓新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必須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最爲重要的就是溝通工作。

第一,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二者的溝通渠道相對比較單一,這需要高校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座談和走訪活動,如主動安排用人單位進校作專場招聘宣講,請一些重要的用人單位到學校舉辦專場報告會,開展“畢業生暑期實習雙選會”等,爲用人單位和學生建立相互瞭解的良好平臺。

第二,高校與畢業生之間的交流。高校要加強對畢業生的宣傳引導和思想教育工作,幫助他們樹立自主創業觀念、靈活就業觀念、竟爭就業觀念,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高校可以開展畢業生座談會,瞭解畢業生對學校的評價及對學校教學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

第三,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高校保持與已有聯繫的用人單位之間的關係,及時向用人單位傳遞學校的最新動態,並通過定期開展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及時瞭解用人單位具體的用人需求特點以及歷屆畢業生的工作表現反饋情況,及時調整學校的發展戰略,制定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思路。

在積極開拓新市場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溝通的連續性、經常性,及時把握就業市場的需求動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切實爲用人單位提供能爲其創造價值的畢業生。

2.3曹梢隊伍的建設

營銷理論是高校開展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理論指導,而一支訓練有素的專門隊伍是高校順利開展畢業生就業市場拓展工作的現實保障。

首先,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高校負責畢業生就業的部門就是學校的市場營銷部門,關係學校的長期發展。面對近年來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就業工作呈現出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的新特點,根據這些新特點,結合高校實際情況,一方面要擴大就業部門的規模,細化工作職能;另一方面要使工作人員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能力素質。

其次,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開拓的輔助隊伍建設。高校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和工作模式,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積極組織各方面力量,全員關心、支持和參與就業工作。一方面,密切聯繫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全校形成“全員營銷”意識,在校內形成每一位教職員工都關心學生就業工作的良好氛圍,要求全校師生從學校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配合就業部門開展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例如通過與一些知名企業建立良好的關係,不僅邀請他們來校招聘人,而且邀請他們參與就業教育,不斷豐富就業指導內容,一舉多得。有了輔助隊伍的參與,高校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進程將大大加快,而且將更爲有效。

3結束語

將營銷理論引入畢業生就業市場是高校正在進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嘗試,高校通過教育在全校形成“全員營銷”意識,在訓練有素的“營銷隊伍”的帶領下將營銷理論切實地貫徹實施,這不僅有利於管理原有就業市場,而且有利於及時瞭解人才市場需求情況,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人才市場需求的接軌,更有利於開拓新的就業領域,拓寬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促進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就業理論7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着重強調了勞動力商品的吉芬性質,明確指出:勞動力的價格越高,單個勞動力爲資本家創造的利潤越少,那麼,資本家爲了獲得同樣多的利潤,就要僱傭更多的勞動力。因此,只要增加工資,就會擴大總需求,就會擴大就業。反之,不發工資、少發工資,總需求萎縮,資本家怎麼可能會多僱人呢?

遺憾的是,上面這些極爲淺顯的道理,很多人接受不了——甚至從來也沒有聽說過。突然聽到了,還會覺得恐怖、震撼。

無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還是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家,幾乎一致認爲,工資和利潤的關係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係。在這樣的認識下,那些站在廣大勞動者立場上的經濟學家主張必須從資本家那裏“割”一塊下來給勞動者,而那些爲資本家說話的經濟學家,以效率爲藉口,始終不願忍痛“割”愛。

出現上面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其根源在於假定可分配的產品在總量上受到生產力的約束,已經達到一個極限,不能繼續增加。

但是,隨着資本積累和科技進步,生產力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總量約束的假設前提已經不復存在。因此,資本家和工人、利潤和工資的對立關係趨於弱化。因此,增加工人的工資,擴大需求,擴大產出——只要不突破生產力的極限,就不會損害資本家的利潤。資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利潤和工資的矛盾,可以調和,和諧社會,可以建成。這就是理論創新,符合科學發展觀。

下面,我們舉例來說明:

假設有2億富人享受資本利潤,每人每年的有效需求(等於有效慾望)是4萬元,合計自主需求是8萬億元。如果假定每生產1件商品,資本家可以獲得80%(“低工資優勢”使然),那麼,資本家就要生產10萬億元的產品(8萬億÷80%=10萬億)。10萬億就是全社會的總需求,其中資本家靠利潤獲得8萬億,勞動者靠工資獲得2萬億——叫作被動需求。

如果單個勞動者每年的產值爲5萬元,其中4萬元變成資本家的利潤,1萬元變成自己的工資,那麼,資本家就必須僱傭2億人爲他打工(8萬億÷4萬=2億)。

以上就是總需求和總就業的簡單算術題。儘管是極其簡單的算術題,但沒有幾個人會做,右派不會做,左派也不會做。

如果社會生產力的極限就是10萬億,那沒話可說,左右兩派都是正確的,工資和利潤,就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沒有調和的餘地。但是,現在明顯地出現了產能過剩、大量資源閒置的浪費的狀況。這樣一來,我們完全有辦法解決問題。

比方說,我們把資本家的分配比例由原來的80%降低到60%,那麼資本家爲了維持它原來的消費水平,就要增加生產,總需求就會擴大爲(8萬億÷60%=13.33萬億)。這道算術題成立的前提是,生產力的極限大於或等於13.33萬億。只要這個大前提成立,這道算術題就是正確的,就是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

在這道算術題裏,儘管資本家的.所得份額降低了,但由於“蛋糕”做大了,資源利用率提高了,資本家的那一份一點也沒有減少——仍然是8萬億,但是,工人的那一份卻增加了——由2萬億增加到5.33萬億。

再看就業人數的變化。如果技術條件不變,每個人的產出仍然維持在每年5萬元,那麼,每個人爲資本家創造的利潤就會降低到3萬元,就業人數就會增加到2.67億人(8萬億÷3萬=2.67億)。

資本家的生產不是爲了社會,不是爲了窮人,而是爲了他自己,資本家僱用工人絕不是學雷鋒,絕不是出於菩薩心腸,而是迫不得已——他的機器要人開動,他的豪宅要人打掃。因此,要解決失業問題,必須加強國際間的協調,加強國內的協調,集體要求增加工資,讓資本家別無選擇,讓資本無處可逃。比方說,美國的工資就很高,到處都一樣,無處可逃,別無選擇。有一些逃到了中國,逃到了發展中國家,但不可能全逃走。如果不加強合作,而是相互拆臺——在國內互相拆臺,在國際間互相拆臺,和越南競爭低工資——其結果必然是萬劫不復。

關於國際合作的問題,好年華網友提供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就是歐美國家要進行驗廠。驗廠的內容大致就是我說的對違反法令、搞低工資競賽的廠商取消供應商資格。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良好契機,要積極配合。

儘管我們要讓資本家別無選擇,好像要“割”資本家的命。其實,並不是這樣。只要大家看一下前面的算術題,就會明白,資本家的利潤沒有受到任何損害。

但是,如果廣大勞動者不團結,相互拆臺,搞低工資競賽,資本家肯定會優先僱傭那些要價低的人——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不團結,受害的是集體中的其他人,而自己,反過來也會被別人所害。這就是非合作博弈的惡果。

事實上,工資提高後,總需求增加,需求旺盛,資本家的固定資產會得到升值,資本家還會添置更多的機器,致力於技術革新,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總需求提高後,市場活躍,經營風險降低,投資環境改善,對資本家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那些以壓低工資爲資本家謀利益的人,是極其短視的。

題外話:

有的人可能還會問,爲什麼資本家老是8萬億,爲什麼不能增加?我的回答是,只要資本家願意,只要他的肚皮足夠大,他只須多僱幾個人,就可以增加,沒有任何問題——前提是不要突破生產力的極限。作爲資本家集體,他們的利潤永遠等於他們的消費和投資。這就是凱恩斯的“寡婦的罈子”的利潤原理,也就是波蘭經濟學家卡萊茨基說的“資本家得到他們花費的,工人花費他們得到的”。在資本主義的產能過剩階段,資本家的主要精力在於追求貨幣資產(而不是消費)。但是,作爲一個集體,資本家一分錢的利潤也得不到——因爲工人是生產不出錢來的。

就業理論8

一、 馬克思主義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十三章“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中通過分析和研究伴隨着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對勞動力供求關係的影響,深刻闡述了相對過剩人口產生的根本原因、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和作用。

(一)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基本概述

在馬克思看來,相對過剩人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着資本積累過程以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一種經濟現象。“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並且隨着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1]這進一步說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僅受制於資本積累的總體規模,還與資本結構的變化有關,而這一切都與資本的本質——追求利潤最大化相關。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律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爲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1]資本集中是加劇資本積累的重要因素,資本集中同樣產生着相對過剩人口。“集中在這樣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即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增加它的不變部分,從而減少對勞動的相對需求”。[1]不僅如此,馬克思還指出了就業工人人數的減少比可變資本的減少還要快的事實。

“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或工人的遊離,比生產過程隨着積累的增進本身而加速的技術變革,比與此相適應的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更爲迅速。”[1]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積累的增進,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要快於社會總資本的增長速度,因此,失業問題也就成爲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常態。“在正常的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主義是充當利用新發明和新發現的手段,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舊資本總有一天也要從頭到尾地更新,要脫皮,並且同樣會以技術上更加完善的形成在生產出來,在這種形式下,用較少量的勞動就足以推動較多量的機器和原料。”[1]“可見,一方面,在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較起來,會越來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週期地按新的構成再生產出來的舊資本,會越來越多的排斥它以前所僱傭的工人。”[1]這裏的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後備軍就是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失業人口,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理論也被看作是馬克思的失業理論。

(二)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的作用

關於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的作用,馬克思說道:“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爲資本主義積累的槓桿,甚至成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2]“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後備軍,它絕對地隸屬於資本,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爲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而要創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2]

第一、爲一定時期內生產職能部門的擴張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支援。由於生產的發展是不平衡性、不確定性,在某個時期,由於各種原因會導致某些部門生產規模的突然擴張,需要吸收大批勞動力,而這些突然需要的大批量勞動力,就要由過剩人口轉化而來。如果沒有過剩人口的存在,這些部門的生產要得到突然擴張是不可能的。“這種週期性一經固定下來,那麼,就連政治經濟學也會把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過剩人口的生產,看作是現代工業的生活條件。”[2]

第二、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巨大就業壓力,有助於督促勞動者提高其自身素質和勞動積極性,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更有助於降低工業生產中的勞動成本。在相對過剩人口存在的條件下,“決定工資的一般變動是工人階級分爲現役軍和後備軍的比例的變動,是過剩人口相對量的增減。”[2]同時,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是強化勞動紀律,提高勞動積極性和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手段。

二、從馬克思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看當今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一)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現狀

20xx年,中國有749萬名研究生、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外加去年待就業的畢業生,20xx年的高校就業人數多達840萬。[3]20xx年已經接近尾聲,自20xx年逐漸成爲接納高校畢業生主力的民營企業在今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融資難、招工難、管理創新難、技術創新難"等問題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面臨着由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重重困境。

(二)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成因

(1)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的就業矛盾

東部沿海及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成爲畢業生首選就業地。根據相關調查,選擇以“北上廣”爲代表的沿海地區就業者高達65%以上,而經濟欠發達、條件較艱苦的中西部地區則人才缺失嚴重,同時大城市的一些邊遠郊區、縣、鄉鎮一級的民營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也無法滿足。雖然國家出臺很多的優惠措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去,支援祖國邊疆建設,但很多政策在實際推行過程中變成了空頭支票,福利的缺失使畢業生對西部、農村、落後地區望而卻步。

(2)用人制度的弊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

從就業環境來看,用人制度的弊端使就業渠道嚴重不暢。由於我國目前的就業原則是戶口屬地原則,一些地區(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設置就業戶口門檻,導致來自偏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籍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四處碰壁,這實際上妨礙了人才資源的流動,大大限制了高校畢業生的擇業選擇面。[4]

2、高校方面的原因

(1)與擴招規模不相適應的培養模式

高校擴招造成教學資源分配不均、教學質量下降,直接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擴招後各類學校紛紛升格,中專升大專,大專升本科,學院升大學,普通高校爭着往綜合型、研究型大學的目標邁進。這種擴招的進程中凸現出師資力量短缺和人均師資佔有率下降,特別是生源良莠不齊,導致了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高,從而直接導致高校畢業生信譽度的降低和就業壓力的增大。[5]

(2)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與高校學科建設不合理之間的矛盾

高校人才培養機制與市場需求脫節是導致高校畢業生結構失調的主要原因。在當前,高校學科設置不合理的程度較爲嚴重,熱門專業一哄而上,即使市場上一些熱門專業的畢業生早已人滿爲患,但很多學校的相關專業還在繼續擴招。現在人才培養的觀念與機制以及高校相關學科建設遠遠落後於社會、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3、高校畢業生自身的原因

(1)高校畢業生盲目樂觀的擇業心態

許多學生不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分析自我,擇業時一味強調“我想幹什麼”,而不考慮“我能幹什麼”;不從自身的能力和社會需求出發,給自己恰當的職業定位,而是盲目地把目光盯在中心城市、沿海地區、國有單位和熱門行業,對就業抱有過高的期望值。這種不顧客觀的就業形勢和自己的競爭實力,盲目樂觀的擇業心態,無異於爲自己的就業設置障礙。

(2)當代高校畢業生的職業認知能力較差

職業認知是指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個性、職業偏好以及面臨的就業信息等方面的認識。良好的職業認知有助於激發求職者的工作搜尋動機,提高工作搜尋的努力程度,從而使求職者取得良好的求職結果。調查表明,大學畢業生缺乏對自己的目標、性格、情緒特徵、意志水平、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等方面的準確認知,大多數畢業生缺乏對特定職業的職業能力特徵、職業人格特徵、技術技能、職業環境、職業報酬等方面的必要了解,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什麼職業。

4、用人單位的原因

在實行“雙向選擇”就業辦法後,用人單位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不應忽視的是,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畢業生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下競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工作經驗的要求。許多用人單位,尤其是企業,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明確要求學生有相關工作經驗,從相關調查報告來看,64.1%的畢業生認爲相關經驗不足將成爲找工作時最大的限制因素;

(2)對學校的要求。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會將應聘人員的畢業院校作爲首要的衡量標準而忽視對應聘人員個人能力的判定,這種擇校招聘也是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如何看待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學術界與理論界強調其嚴峻性和負面影響較多,實際上,隨着我國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軌和各項改革措施向縱深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定數量高校失業、待業人口的存在,不僅對勞動力市場的合理優化、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校人才培養機制轉變、國有企業轉機改制及經濟效益的提高,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都產生了深刻的積極作用。

第一、適度失業、待業人口的存在,有助於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優化配置。[6]規範、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是建立在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價格決定及競爭上崗等一系列機制市場化運作基礎之上的,而所有這些又都是以一支適度數量的失業人口爲前提的,所以失業人口的存在有利於加強市場競爭意識、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流動、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高校畢業生中失業、待業人口的存在,增加了就業壓力,有助於提高擇業者素質和工作積極性。長期以來,我國國有企事業單位實行就業終身制,擇業者一旦進入國有制企事業單位就業,就沒有了就業壓力,再加上平均主義的勞動工資制度,嚴重損害了相關從業者的工作積極性,由此引發了國有企業的一系列問題,不僅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導致從業人員缺乏和喪失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的動力,導致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低下,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失業、待業人口帶來的就業壓力無疑可以轉化爲激發勞動者積極性和提高自身素質的強大動力。

第三、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的增大有助於我國教育界合理配置教育、教學資源,各類高校優化課程設置,加強與社會、市場、用人單位的聯繫,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就業難度的增大,會加強高校學生危機意識,督促他們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合理做好自身職業生涯規劃。

三、總結

通過對馬克思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和我國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現狀、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相對過剩人口是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

其本身不應被簡簡單單地貼上資本主義的標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亦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但是我們也應該區別對待社會主義條件下相對人口過剩和資本主義條件下相對人口過剩的原因、性質、特點以及解決方案的不同。對馬克思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的正確態度應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失業人口的存在這一實際問題進行新的理論探討,而不應盲目侷限於爭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着力尋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對人口過剩的問題。

二、相對人口過剩在給社會帶來一定就業壓力、對社會穩定帶來一定影響的同時,其對社會的發展也有一定積極作用:保持適度的相對過剩人口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求。

所謂適度相對過剩人口,是指採取各種手段把社會失業人口控制在一個既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又不影響社會和諧、政治穩定、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的適當範疇內,從而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市場經濟的內在驅動力、刺激相對過剩人口發揮出其對經濟發展的最大積極促進作用,降低其消極影響。

三、大學生失業、就業難問題是一個時代發展的新產物。

有關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在表面上超出馬克思相對過剩理論範疇的一個新命題,但是其實質仍是符合馬克思經典理論概述的基本要求。要解決好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失業問題,仍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中國當代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結合當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現狀的情況下加以解決。

四、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所折射出的當代中國教育體系混亂、課程設置不合理、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教育資源浪費、高校擴招所帶來的生源質量下降等問題,已經成爲了全社會需要關注的大事。

合理規劃教育資源佈局、整頓教育體系、嚴格把控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依據市場、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制定培養方案、開設爲相關專業與課程,從而創建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一體的教育機制。

五、儘管大學生就業難在一定程度上爲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定數量的人才儲備,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但是大量社會待就業人口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存在,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失業、待就業就意味着收入的中斷,噪聲失業人口及其家庭的生活負擔加重,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而引發各種社會問題,進而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不利於中國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所以必須加快建立和完善失業保障制度,儘可能的提供社會就業、創業平臺,避免社會震盪,鞏固社會主義改革的成果。

就業理論9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課題“新升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湘教通[20xx]401 號)的階段性成果之一;並由民商法學湖南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我國有多所新升本科院校,他們大多開設了法學專業,這些法學專業基本上是建立在專科時期的法律事務專業的基礎之上,但在本科院校建設模式和規範之下,與原有的專業建設目標、建設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建設模式等均有着很大的區別,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方法、理念和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故此,基於對就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分析,新升本科院校重構法學專業理念和機制已經是當務之急。

二新升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建設理念重構的意義

第一,是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 年)》關於科教興國戰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戰略和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堅持以人爲本、推進素質教育,着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需要。但我國目前的情況是,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較爲困難的現實情況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具體要求下,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不足更加凸顯,能否較好地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是關係到我國能否培養高素質法學人才的關鍵因素。

第二,是迎合新升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建設、實現法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的需要。新升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相對於專科時期的法律事務專業而言,專業建設目標、建設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建設模式等均有很大的區別,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我國法學專業大學生普遍存在着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已經成爲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頑疾和詬病,這顯然不符合法學專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因爲本科專業建設經驗不足等原因,對此尤其要引起高度注意。

第三,是突出法學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加強我國“軟實力”的需要。教育之不行,立人則虛置;立人之不行,文化就萎縮;文化之不行,實力必疲軟。教育是增強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血液,它循環於國家的整個軀體。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要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是要將知識轉化爲生產力,如果法學專業大學生經過數年的高等教育依然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致使理論難以聯繫實際,知識難以轉化爲生產力。

第四,這是解決當前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實際問題的需要。根據早先的調查,例如,根據《20xx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法學大類畢業生就業率排名倒數第二。20xx 年麥可思研究院對20 多萬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出了最難就業和最好就業的10 個專業。一些專業連續多年出現了就業偏難、畢業生薪資偏低的情況。其中,動畫、法學等專業連續三年被亮紅牌。[1]可見,“就業難”成爲法學專業大學畢業生心頭的一塊大石。從實現角度來看,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就業問題。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法學專業大學生欠缺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其結果必然就是其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因此,先不論該報告的數據是否精確或客觀,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困難已是不爭的事實。此外,根據有關調查,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爲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最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在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實踐能力更被看重。可見,包括法學專業在內的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對於實現就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這是爲司法部門特別是基層司法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提供合格法學人才的迫切需要。近10 多年以來我國法學高等教育發展非常迅速,招生和畢業人數翻了數倍,但是由於普遍缺乏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一方面表現出法學專業大學畢業生相對過剩,而另一方面司法部門特別是基層司法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卻招聘不到合適的法學專業畢業生,例如,有的地方基層法院未能引進法官已經多年,現有法官的案件審判案件數量和工作量不堪重負。故此,培養和提升法學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是爲國家和社會提供合格法學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三法學專業建設理念重構的幾點思考

(一)在堅持法學基礎教育的基礎上,強調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養

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應當不是一個新話題,許多研究者和高校提出了不少的觀點和採取多種措施,例如,有的學者提出確立“生本關懷”培養理念,激發大學生鍛鍊實踐能力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積極開發並利用高校專業教育教學資源;加大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力度,構建校內外一體化實踐教育體系;有的學校通過加強學校與實習基地的聯繫、加強實習學生的鍛鍊來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例如湖南警察學院與多個市縣公安局、人民法院、律師事務所等實踐機構開展了實習基地的合作,取得了較爲成功的經驗;有的學校通過大學生社會調查來鍛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如湖南農業大學曾組織學生在對張家界貧困山區貧困兒童情況的調查和宣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有的學者和學校則主張或踐行“五位一體”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五位”是指法學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主要內容,具體應包括交流、查閱、寫作、調查和思辨五個方面,“一體”則指實踐性教學模式應以培養學生法律職業技能爲體)。[2]

(二)實現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之間的有效互動

“重理論,輕實務”一直是我國大學教育的重要特點。純粹的理論學習不可能造就具有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人才。探索一條如何有效地將理論付諸於實踐、如何將學生的法律理論知識轉化爲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以及就業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之間如何互動的有效途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通過社會實踐能力來提升就業能力,反過來又通過社會實踐能力激發和促進就業能力,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通過理念的轉變和機制的改革,發掘法學專業大學生的潛質素質,讓法學專業學生從單一的專業知識學習中解脫出來,從枯燥乏味的書本知識中解脫出來,讓學生既掌握了本專業知識,又能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社會知識,並且在法律思維、學習方法、表達技巧、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等方面得到綜合訓練。

(三)突出法學專業的職業素質教育和實踐

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由以下四個要素構成:專業能力、通用技能、個人品質、職業規劃能力。[3]可見,專業能力構成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部分。許多西方國家成功的經驗可以作爲我國的重要借鑑。例如美國的法學教育一直以來都明確將促進法律職業或者爲職業提供準備設定爲教育目標,法學教育注重的是法律人的思考方式、法律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法學專業的教育目標決定了其法學院在教學方法上必然注重學生法律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基於法學專業大學生法律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考量,法學院或法學專業的教學方法也應當隨之與之相適應,提供合適培養路徑和方法。譬如,美國的法學院以“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爲其主要教學模式,發展並運用“診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和“模擬口頭辯論練習”(oralargument exercises)。爲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搭建理論分析和實踐知識之間的橋樑”,將“正式的法律知識”和“法律實踐經驗”統一起來。[4]因此,這種通過實踐教學方法和路徑提升和培養法學專業大學生法律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成功實踐對我國法學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結語

立足新升本科院校,研究和實踐新時期法學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方法、理念和機制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長期的整體工程,一些深層次的理念和問題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解決。當然,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不僅要解決教育理念、教育教學體制和市場導向等問題,也要加強高校及其教師對學生在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方面的引導,豐富實踐教學資源,拓展教師的實踐教學視野,真正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所以,加強師生的雙趨雙動,互趨互動,形成新型的教與學關係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途徑是多樣的,這有待於我們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例如有學者提出,我國的傳統文化精華也可以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能夠更好的促進就業。[5]這是從“厚基礎”的角度提出的路徑,不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法學專業就業率爲何連續三年被“亮紅燈”?[EB/OL].[20xx-04-16]://

[2]深化教學改革,切實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

[EB/OL].[20xx-04-16]://

[3]陳勇.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開發路徑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xx.

[4]胡利玲.美國的法學教育及其啓示.中國法學教育網.[EB/OL].[20xx-04-16]://

[5]熊偉,周夢,馬華華. 傳統文化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xx(04)

就業理論10

近些年來,隨着我國市場競爭策略的引入及分配製度的取消,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通常施行雙向選擇模式。與此同時,隨着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的數量迅速增加,就業壓力也隨之顯著增大。據統計,20xx年的高校畢業生增至749萬人次,被稱爲史上最難就業季,較20xx年增加22萬,且截至當年7月1日,就業率僅爲72.2%,仍有大批學生無法就業,其中女大學生所佔比例較大。本文以大學生就業現狀爲切入點展開分析,探討了影響大學生就業取向的主要原因,並以此爲基礎提出了優化高校教育管理的相關思路,以期爲改善大學生就業現狀,進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提供有益參考。

隨着我國就業制度的變革,如何準確地把握當代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及其發展新變化、新問題,分析其內、外在因素等相關“大學生就業觀教育”的研究應運而生,由此,探索相應就業教育對策,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不僅對大學生個人而言裨益良多,對改善高校教育管理效率,推動社會發展等都具有相當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概述

21世紀是知識與人才激烈競爭的時代,爲了促進我國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各大高校紛紛擴大招生範圍,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然而,當前國內人才市場需求與高校大學生供給形成巨大反差,大學生羣體的就業形勢頗爲嚴峻,就業狀況不容樂觀。

據統計顯示,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且增長率顯著增加,但就業現狀卻並不盡如人意,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已引起公衆廣泛關注。這一問題不僅加劇了我國就業難的形勢,也一定程度阻礙了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進程。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49萬人,比20xx年增加2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以“北上廣”高校爲例,三個城市各自於20xx年度的在校生數量已突破170萬人,躋身全國高校在校生前列。但是,與大規模的畢業生數量相反,“北上廣”三個城市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與此同時,不僅大學生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在就業羣體中的男女學生就業差距也在逐漸增大。以H大學爲例,20xx年,H大學的女大學生羣體的就業率爲71%,男大學生羣體的就業率爲87%;20xx年,H大學女大學生羣體就業率僅爲63%,而男大學生就業率則高達84%。由此看出,女大學生就業率明顯低於男大學生的就業率,呈現較大的就業差距。而且,從就業質量、就業層次、就業理想以及薪資待遇等多個方面來看,女大學生都處於明顯劣勢。

二、影響大學生就業取向的主要原因

(一)多元文化與社會輿論的引導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社會文化與思潮更爲多元化,再加上社會經濟體制對於個人利益的認同,以及社會輿論導向的全面指引下,大學生個人觀念已不再由僅有社會價值觀組成,而是逐漸融入瞭如個人利益獲得、自我價值實現等不同因素,使得大學生在擇業就業的選擇問題上,開始偏向於自我價值的實現,更多地追逐個人利益的獲得,即逐漸轉向了“個人主義”。就這個問題,社會價值觀的淡化於長遠來看,將導致大學生偏離正常的擇業軌跡,失衡的個人價值實現與物質利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會助長學生塑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有悖於對國家與社會應予承擔與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所以,高校在教育管理實踐中,應當堅持加強引導與教育,督促大學生協調好個人追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係,培養其形成與自身實際擇業取向、社會需求等相契合的觀念,並要強調擇業應以對社會有所貢獻爲先,繼而再以追求自我價值的滿足、實現人生價值等爲目標。

(二)就業市場化用人機制的推行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仍處於國家計劃經濟分配體制之中,無需憂慮就業問題,然而,自八十年代末期開始推行的雙向選擇與自主擇業的雙軌制,一部分畢業生由學校推薦就業,另一部分自行選擇就業道路,我國大學生就業開始逐步由被動接受轉向自主求職發展。時下,不少經濟學家認爲就業市場化即勞動力的市場化,就業市場的實質本就是勞動力市場,基於這一背景下市場化用人機制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對大學生就業取向與觀念帶來了衝擊。究其主因,筆者認爲主要可歸納成如下兩點:

1.源自客體層面的矛盾

決定大學生就業取向的成因,關鍵取決於大學生個人需求與社會的需求差異性,以及大學生對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追求度。然而,在市場化引導下,大學生擇業標準開始轉向爲“以發展前景”爲先,其次纔是以“自身才幹發揮機會”的多與寡,以及“薪資待遇”等方面既得福利爲衡量標準。由此可以看出,這類客體上的矛盾一方面體現出大學生對物質利益追求的注重,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大學生對自身精神層面滿足的重視,不過當兩者衝撞無法平衡之時,多數大學生還是普遍選擇對物質的追求,以既得利益作爲取向終點。

2.源自主體層面的認知差異

從社會心理學上看,人作爲價值的創造者的同時也是價值的得益者,市場化不斷深入帶來的社會需求與個人需求之間的差異日趨擴大,由此促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於自我價值的追求與社會價值的追究之間矛盾也同步攀升,亟待採用平衡點加以控制。

(三)家庭教育與價值觀念的導向

大學生活都是需要離家住校的,學校與家庭的距離讓學生與家長聯繫日漸稀疏,基本上都依靠電話來保持聯繫。而現實中,部分家長片面地認爲,只要將子女交給學校,此後教育就應該由學校負責,從而疏於對子女的管教與關愛,而這類家庭教育的缺失現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須知道,家庭教育對於學生的價值觀念、修養素質的形成,有着基礎性與關鍵性的影響作用,漠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然會引發一系列價值觀念偏離正軌等問題。除上述外,現實中還有部分家庭雖有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引導,但過度強調智力培養,爲子女樹立過高的發展目標,而忽視了對其個人責任感、道德素質的強化,存在明顯的功利性,這也將嚴重影響大學生擇業標準的端正客觀。家庭教育作爲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又作爲家庭教育的深化,兩者應當共促互生,缺一不可,合二爲一、有機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能,爲大學生營造健康、端正的擇業環境,使之得以樹立端正、良好的就業取向與觀念。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優化思路

(一)以人爲本——打造和諧民主的教育特色

以人爲本理念投放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即“以生爲本”,“以學生髮展爲中心”。這一理念的踐行,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還能夠提高高校“軟”實力。教學的中心本就應該以學生爲主,教育的目的也應是以促進學生髮展爲根本。對此,高校教育管理在實踐改革與創新的道路中,必須堅持從學生出發,樹立“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的育人目標,確立“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的管理體制,開展“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的文化建設,着眼於學生的成長,站在人生髮展的制高點,創造條件挖掘學生的潛能,拓展他們的發展空間,對學生的每一個“可能素質”做出有效指導,使之轉化爲“現實素質”,以促其整體素質向更高現實轉化,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和完善,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力嶄露頭角,收穫欣喜。

(二)打破僵局——借兼職豐富社會實踐經驗

一定的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由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具有積極作用,兼職是其中一種重要的補充形式。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參加兼職,據分析,我國大學生兼職的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多數人是爲了增加社會閱歷;第二,部分人志在更好地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第三,部分人目的只是爲了獲取報酬。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爲兼職固然值得提倡,但也要注意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具體地說,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各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企業在招聘後都需要對員工進行一定期限的專業培訓,以確保員工符合崗位專業能力的要求。而現實中,大多數學生兼職的工作與其專業知識相關程度較小,技術含量很低,並不能起到提高專業能力的作用。相反,部分大學生的兼職經歷對其畢業後的就業有所負面影響,部分用人單位認爲兼職經歷過多會導致學生在校期間有效學習時間較少,故而專業知識掌握程度不深,後期培養難度更大,而更傾向選擇在校期間專業成績優秀的學生。所以,高校在開展就業指導課程,或是進行教育管理工作實踐中,應強調大學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尤爲重要,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學校學習的重要性,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確保大學生明確兼職的利弊,把握適度原則,儘量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兼職,切忌“貪多嚼不爛”;並以不耽誤學習爲前提,找好學習與兼職的平衡點,正確處理學習與兼職之間的關係,以學習爲主,兼職爲輔,相輔相成,切勿本末倒置。

(三)反對歧視——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教育

國家近年來對就業教育的`重視度日趨明顯,大批改善就業環境的改革措施陸續出臺,有如相關就業指引的地方性政策、就業信息交流平臺以及各大人力資源市場的構建等。即便如此,從根本上來看,大學生的就業觀教育及其教育環境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相關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由此,優化就業價值教育的效果,必須繼續加強外部建設。具體地說,首先,各地政府除積極出臺相關鼓勵就業的原則性規定外,還要極力爲大學生構建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平臺,給大學生提供更多、更廣泛的就業選擇,讓其就業思路更加的開闊,就業觀念更加的合理。其次,各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學會自我調整,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職業心態,設定與自身相符的就業定位,秉持大衆化的就業觀,轉變過去“精英身份觀”,保持與社會經濟結構、市場走向相一致的觀念;同時,還要指導大學生學會自我分析,學會觀察市場經濟規律,明確擇業應基於自身長遠發展的視角下出發,關注個人發展空間的大小與個人能力的培養指數,拋棄不切實際的虛高理想,深刻理解“過分追求高經濟利益往往會適得其反”的現實後果。第三,要進一步完善當前人力資源市場環境,使得市場機制能夠在社會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嚴厲管控壟斷市場行徑與部門,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打破就業地域歧視、性別歧視,構建面向全國的人才市場,全面拓寬大學生就業空間,促進勞動力永續流動。除上述外,筆者認爲同步完善就業法制建設,規範勞動力市場也是極其重要的,社會和政府應當從法律層面給予大學生強大支撐,最大限度保障初到社會的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

(四)靈活就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培訓

當代大學生主觀創業意願受制於各項因素,真正走出大學校門、依靠自身對於職業、對於社會的理解展開創業行爲的畢業生並不多,更多的畢業生寧願在家長的安排下選擇長線、穩定的工作,或按部就班按照社會職業發展形勢的普遍規律選擇到人才市場去應聘,作爲一個普通職業者,爲其他企業和機構貢獻價值。基於這種現狀,筆者認爲大學教育工作者以及院系輔導工作人員,更要深刻分析影響大學生創業激情的衆多因素,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推動和鼓勵符合要求的大學生自主創業。具體地說,首先,高校應當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通過校園廣播、網站或其它自媒體形式的宣傳,在校內形成廣泛而充實的氛圍。同時通過將創業教育納入到高校內部教學體系當中,不斷增加對其資金以及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上的投入,讓更多大學生學習到有關創業的基本技能,達到創業素質要求;其次,各地政府也應作出相應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大學生創業,鑑於當今社會以及產業市場的激烈競爭,政府可以適當從稅收以及政策方面予以大學生創業一定的優惠,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爲其營造出輕鬆的創業氛圍。此外,就大學生自身來說,更需要依託良好的學習氛圍,樹立正確的創業意識,並不斷積累和學習正確的創業技能,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與必要的道德素養,等待外在條件成熟時,即可投身到有關創業的實踐活動當中。進一步說,對於大學生個體而言,創業成功與否雖然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是從根本上說還需要基於個人的思維、工作以及組織和創新能力。所以,當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專業院系、學習成績、政治面貌以及學術研究和計算機外語應用能力已成爲左右其創業意願的重要因素時,高校層面更應當基於這些因素,積極開展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培訓工作,帶動更多有此意願的大學生走上創業之路。例如,針對擁有一定學習能力,卻在畢業實習階段沒有接觸到適合自身的企業或單位的一類學生,高校應當在他們大學即將結束學業的階段,組織開展有關創業的基礎教育,教授他們有關經濟、法律和管理方面的知識,使其萌生創業意識,燃燒創業熱情,從而在創業過程中更加充分地發揮自身所學,將個人能力和價值發揮至極致。

四、總結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較爲單一,與市場發展規律嚴重偏離,不符合新時期時代發展的特點。因此,高等院校應該積極調整教育模式,轉變教育培養觀念,根據本學校的實際情況與市場需求,及時掌控市場發展風向,爲學生挑選適合的教學內容和評價體系,制定正確的培養方向和教學目的;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課堂教學與管理模式,爲培養衆多市場應用型人才而努力;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校園文化資源,將其納入到校本課程中,形成具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教學課程,充分展現出學校文化的育人功能,爲學生今後的就業方向和就業可能提供堅實保障。

除上述外,筆者還認爲高等院校的培養模式應該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爲基礎,遵循學生的就業理想,爲其建立切實可行的教育培養機制和課程體系,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促其在未來更好地就業;而對於有創業興趣與能力的學生,高校應圍繞多角度展開考量,鼓勵大學生進行合理創業,並依託教育提供必要的學習氛圍,在培訓層面,有針對性地破解各類影響因素對其恐懼和壓迫心理所造成的負面效果,讓大學生擁有足夠的自信開展創業、實現自身的理想與價值。此外,家長也應當理性對待子女就業問題,對於子女非常規下的職業選擇予以理解和支持,幫助其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切勿盲目灌輸高要求、高收入等就業標準,使之能夠選擇與個人特點、專業技能相匹配的崗位,實現自身發展與職業本身的發展相結合。

就業理論11

摘要:在全球經濟未見明顯好轉的形勢下,獨立學院要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要通過教育教學改革、樹立全員就業理念等六個方面來努力。

關鍵詞:金融危機;獨立學院;就業

衆所周知,浙江省是全國非公有制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同時,浙江省也是外貿依存度極高的省份。然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有蔓延局勢,波及我省實體經濟,致使我省大批外貿中小企業局勢趨緊。在此經濟形勢之下,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卻是年年攀升,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作爲社會認可度尚待進一步提高,部分用人單位尚存在就業歧視的獨立學院畢業生來說,當前形勢對他們的就業無異於雪上加霜,獨立學院面臨着巨大的就業壓力,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引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對獨立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和體制完善有着重要意義,也是家長、學校以及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獨立學院就業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獨立學院作爲一種依託普通高等學校(母體學校)教育資源,採用民辦機制運作的本科高等學校,其畢業生就業工作對於學院的發展而言,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從浙江省現有的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畢業生不能滿足用人單位日趨完善的用人標準;

二是獨立學院社會認知度不高;

三是獨立學院就業隊伍年輕,缺乏實戰經驗;

四是學生就業心理存在誤區,缺乏就業緊迫感。

二、獨立學院就業工作探索

針對獨立學院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本人認爲高校可從以下幾點出發加以解決:

(一)轉變觀念,明確思想,辦出特色

將大學生的就業和教學改革相結合,獨立學院應利用辦學機制靈活的特點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招生計劃及培養目標,減少畢業生的就業困難。獨立學院的特色在於人才培養目標是介於學科性和職業技術型(技能型)之間的“本科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生與普通的本科學生比,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與高職學生比,有較系統的學科基礎理論和一定技術革新能力,綜合了二本院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的優勢,使畢業生能夠在本已供大於需的經濟危機情況下的人才市場上“適銷對路”。

(二)樹立“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就業工作理念

“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就業工作理念是指以學校就業職能部門爲主體開展工作,充分利用教師、家長等社會資源,多方位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讓人人都來關心畢業生的就業工作,讓人人都明白當前經濟形勢下獨立學院就業工作形勢嚴峻,從而形成“上下互動、專兼結合、內外並舉”的就業工作體系。

(三)加強教育和引導,促進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

當前,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大中城市人才競爭更顯激烈,而廣大基層卻仍然沒有滿足經濟建設所需的人才需要,大學生仍然有廣闊的空間施展用武之地,我們應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支持畢業生志願服務西部、服務省內欠發達地區、服務社區農村。

(四)主動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繫與合作,廣闢就業信息渠道

針對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獨立學院應採取主動出擊的策略,相關領導率領科技人員走進企事業單位,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幫助企業解決科技難關、渡過危機時刻,從而反哺學生就業。

(五)加強創業教育、創造就業品牌

加強畢業生創業教育,努力創建就業工作新品牌。當前經濟形勢下,學生創業是學校就業工作的一大亮點,至今爲止,已有很多高校設立了自己的大學生創業園區,其中大多數運營情況良好。“擇業不如創業”已經成爲現在大學畢業生中最爲流傳的一句話。爲此,學院應多管齊下,積極支持、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孕育出一批帶有自己學院標籤的企業家,以創業帶動獨立學院學生就業。

(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爲就業工作注入動力

學校應針對從事就業工作的人員或班主任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就業工作獎勵機制。如畢業生就業率以一個基數爲標準,學生就業人數每增加一個點,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對於學生離校之前就業率達90%以上的單位或班級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還可以在評選先進時,優先考慮在就業工作中表現出色的相關工作人員。這種機制能夠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就業氛圍。

在當前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之下,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已經成爲獨立學院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獨立學院的發展時間較短,不可能像其他普通高校一樣形成有影響的教育品牌。學生在選擇獨立學院時,就業率越來越成爲他們考慮的第一因素。獨立學院只有保持較高的就業率,才能在招生中佔據主動,體現優勢,提高生源質量,實現獨立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於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20xx]4號).

[2]教育部.關於當前形勢下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xx]21號).

就業理論12

摘要:法學相關課程的設置、講授與實踐越來越重視實務技能的操作,應秉承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理念開展課程教學模式。在認真梳理我國法學相關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問題等文獻資料基礎上,分析課堂教學與就業不匹配的原因,構建以就業爲導向的法學相關課程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對課堂教學、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教師等方面的改革,不斷的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法學相關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就業

我國法學課程教育應該是“通才”教育模式,還是“專才”教育模式,一直爭論不休,教育現狀與就業失衡顯現出了弊端。法學相關課程的傳統教育模式,有其必然性也有侷限性。社會需要法學理論深厚,知識體系紮實的專業人才,也需要擁有很強實踐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的人才。因此,改革當前法學相關課程的理論內容、教學模式、實踐方法迫在眉睫,是培養綜合性、應用型法學人才的迫切要求。以知識產權專業爲例,傳統課程教育模式的現狀展現出與學生就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就應該以就業爲導向,構建課程實踐教學新模式並保障實施應用。

1課程教學現狀及問題

我國高等學校知識產權教育理念相對落後,重視程度不夠,據統計接受過專業知識產權教育的學生不足5%,高校設置專門的知識產權教育教學機構的不到30%,大多高校未設置選修課程。我國的知識產權教育僅體現爲知識產權專業教育,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體系,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差距。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知識產權教育體系,而美國注重培養非法律專業人員的知識產權教育。

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普及教育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開設了知識產權專業的僅有暨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十餘所高校,多數高校僅開設了公共選修課程,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也缺乏知識產權專業教育,我國高校的知識產權普及教育尚處於摸索階段。高等院校法學學科及課程建設要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畢業生也需要用較強的實務能力去擇業、就業。

目前知識產權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由課堂理論講授、課堂案例教學與分析、模擬法庭、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幾部分構成。但是大部分實踐學時主要分佈在課堂理論講授、課堂案例教學與分析中,其他部分在實際的實踐教學環節中佔的比例較少,導致在學校裏以學習法學原理、案例分析爲主的知識產權專業學生,很難在實踐中獨立操作。

應用型本科學校較普通高等院校更注重實踐教學的開展,法學專業與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都有很多內在聯繫與交融。應用型本科學校的法學專業課程教育體現出複合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特點,但是在實際的課程教育中大多數也是以理論教學爲主,配以模擬法庭、普法宣傳實踐活動等,形式單一,實踐環節較少,理論與實際結合效果不顯著,往往流於形式,實施性不強。

2課堂教學與就業不匹配原因

2.1固有教學模式及培養定位的制約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法學專業設置已經飽和,每年有大量法學專業學生畢業,學生就業壓力較大,知識產權專業作爲法學相關專業中應用性較強的專業方向,就業時需要很強的實務能力。但在實踐教學中老師往往只重視法學概念的講解,這種應試教育模式很少涉及法學實踐的教學。原有的教學體制和培養定位較偏重於理論教育,實務操作部分比例較小,形成了固有的法科學生課程教育體制。這種教學模式易導致學生缺乏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甚至使學生脫離社會實際對法律人才的要求。20xx年司法考試改革,命名爲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學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不僅限於律師,還有公檢法及企業法務等法律從業人員。資格證書是就業的重要敲門磚,但最重要的依然是實務操作能力。由於知識產權專業的就業特點,我國高校現有的法學教育體制及模式將會對其就業造成制約。

2.2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理念落後

目前,我國並沒有專門的知識產權資源整合體系和機構,相關的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領導對知識產權專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足,社會及大衆對知識產權的認識需要進一步調高。知識產權教育理念的落後,在課程實踐教學中表現爲偏重法學理論講授、輕業務實踐操作。如上述所言,受過專業知識產權教育的學生不足5%,高校設置專門的知識產權教育教學機構的不到30%,大多高校未設置選修課程,知識產權教育在大多數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未提上日程,這都顯示各高校對知識產權專業的重視不足。

2.3教學主體定位偏頗,師資隊伍不足

在法學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不以學生作爲教學主體,教學模式和方法混亂,形成教師單兵作戰、學生被動受教模式。模擬法庭作爲傳統的實務操作環節,學生通常是機械地去扮演教師事先設置好的角色,在普法宣傳中進行簡單的宣傳、接待、文案工作,並沒有實際地將法律知識運用或發揮,實務能力較差也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鍛鍊和提升。知識產權教育師資缺乏問題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已開設知識產權專業或課程的高校其任課教師受過系統知識產權教育稀少,多數爲了講授課程而臨時學習,有過實務經驗和海外知識產權學習經歷的教師更少,大多缺乏專業知識背景和實際教學經驗,能熟練處理知識產權實務的教師更少。

2.4教學基地建設缺乏,校企合作不深

大多數高校的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缺乏,即便是有相應的教學基地也停留在初級建設階段,在功能上僅能解決教學實踐環節中的畢業實習單一問題,校企合作也浮於表面,沒有在企業實務操作中加深實際合作。法學實踐基地不僅能爲畢業生提供實習平臺,也能爲在校生進行教學實踐的課堂實習,成爲學生法律職業道德養成、法律職業規劃培訓與指導和綜合素質提升的第二課堂。學生與教師開展實踐多爲一時興起,沒有實現實踐教學體系化、長效化。endprint

3以就業爲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途徑

3.1實現實踐教學的規範管理

(1)建立院系兩級的管理制度。實踐教學的宏觀管理工作由教務處開展,制定實踐教學的管理辦法和措施,各院系作爲實踐教學的主管機構,負責課程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

(2)加強實踐教學的計劃管理和運行管理。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加入實踐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大綱,並嚴格依照教學計劃和大綱落實法學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由專業帶頭人組織知識產權專業及相關法學課程的教師負責實習工作的各個環節,有利於及時指導學生的畢業實習工作,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實務糾紛和提升實踐能力。

3.2轉變觀念

觀念是行爲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準則,只有把實踐教學的觀念有效地貫徹下去,才能保證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必須從管理者、教師、學生三個層面的思想上進行根本的觀念的轉變,實現三者的互動,才能保證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

3.3改革教學方式方法

在課堂理論講授、課堂案例教學與分析等課堂教學方面,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根本改革,由原來的理論講授爲主,轉向實踐爲主,理論爲輔的教學模式。通過企業和社會對於人才需求的分析,以及畢業生的調查分析,找出學生主要從事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學專業工作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知識,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上開展教學,把教師爲主的課堂變爲以學生爲主,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去主動的學習和思考。

3.4重視法學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

實驗室和實習基地是實踐教學實現的基本條件,有利於提高法學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模擬法庭的基礎上,還需要建立其他實驗室。

3.4.1法律診所

知識產權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只有通過參與實際案例處理和司法實習,才能鞏固和深化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並通過對實務工作整個過程的親身體驗,寫作實驗報告和實習總結,才能初步理解法學的理念以及實務工作的基本方法。

3.4.2知識產權代理公司

知識產權代理公司是一個企業法務的綜合模擬場所。該實戰演練是對知識產權、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的綜合演練,可以將會計、知識產權等專業的實訓結合進行。本實驗公司可作爲知識產權及相近專業如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學生實踐教學和中高層次企業職工培訓的基地。通過實驗、實訓指導人員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實訓指導人員隊伍。

3.4.3其他

除了建立實驗室,還可以利用隸屬於學院的後勤部的超市、打印社等校辦企業爲學生提供實踐教學的便利條件,讓學生能夠利用課餘時間或者實踐教學的時間能夠到這些校辦企業進行實戰演習,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現有的校外實習基地大部分都是空有虛名,沒有真正的實現產學研合作,因此關鍵的問題是要通過學院、系部等多方面的協調,發揮校外實習基地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能夠真正的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實習,不斷的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3.5完善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實訓指導教師是實訓的組織者和執行者,負責根據專業技能規範和實踐教學大綱的要求,組織實施實踐教學,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各高校應定期組織法學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專利代理人、商標代理人等專業水平的培訓和考試,不斷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推進“雙師雙能”工程,完善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所以,結合企業和社會對於法學人才的需求,以及畢業生的反饋,通過對課堂教學、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教師等方面的改革,以就業爲導向的知識產權專業及相關法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能有效的促進學校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學專業及課程的發展,並有利於其他專業學生掌握法學知識增強就業綜合能力,爲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程南.法律應用能力培養中的教師定位——模擬法庭訓練所引發的思考[J]. 法制與社會,20xx,(9).

[2]盧石梅.中美知識產權教育的比較急啓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8).

[3]張軍.法學教育的反思與法學教改的前瞻[J]. 法制與社會,20xx,(3).

[4]楊琳.高校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知識產權教育架構研究[J]. 職教通訊,20xx,(36).

[5]馬海霞.高校知識產權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xx,(2).

就業理論13

1 政治學理論專業就業前景分析

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政治學、行政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能在黨政機關、新聞出版機構、企事業和社會團體等單位從事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學和行政學高級專門人才。

76%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畢業1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爲10%。按照十分制計算,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畢業1年後的薪酬指數爲3.24,與其他專業相比,薪酬屬於中等偏下。該專業畢業生認爲該專業發展前景很好和比較好的比例爲23%,38%的畢業生認爲該專業發展前景爲“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指數爲5.68,與其他專業相比,發展前景指數爲中等。

2政治學理論的.就業方向

政治學與行政學畢業生可以在各級各類黨政機關、政府、人大、政協、民主黨派、司法、新聞出版機構、工會等部門的政務活動、行政管理、辦公室工作,或理論宣傳和政治教育;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的政策法規部門、研究部門、人事與教育培訓部門、行政監察部門、綜合辦公部門、宣傳與公共關係部門等的政策分析、組織人事、行政管理、外事交流、文祕、宣傳等方面的工作;基層羣衆自治組織中的管理崗位;高等教育單位與科研機構的政治學教育研究等。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畢業生可以到黨政機關、社會團體、新聞出版機構、教育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科研、教學、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有關專門業務工作。最爲適合的TOP5崗位分別是“行政/後勤”、“市場/公關”、“諮詢/顧問”、“採購/貿易”、“銷售”。分佈最爲集中的TOP5去向分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國有小型企業”、“民營大中型企業”、“民營小型企業”、“外資小型企業”。

3.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政治學、行政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能在黨政機關、新聞出版機構、企事業和社會團體等單位從事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學和行政學高級專門人才。

 4.主要課程:

政治學原理、行政學概論、中國政治制度史、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思想史、當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國社會政治分析等。

就業理論14

藝術學理論介紹

藝術學理論是對藝術進行綜合研究,探討其規律的學科。藝術的門類很多,形式、樣式和題材、體裁的紛繁決定了它的多樣性,並不斷地推陳出新。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與戲曲、電影與電視以及曲藝與雜技等藝術門類中,如何對創作,設計、表演、演奏的紛繁現象作整體性的.觀照,區別其個性與共性,將其共性歸納和構建完整的體系,解釋藝術的性質與特點,藝術的發生與發展,藝術的功能和社會作用,藝術在文化中的定位,以及藝術自身的種種問題,使之納入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軌道,是藝術學科的主要任務。本學科與相鄰的二級學科,諸如音樂學,美術學、藝術設計學、舞蹈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戲劇戲曲學等都有廣泛、密切的聯繫。

 課程設置

基礎理論課:藝術心理學,藝術文化學及相關技法和理論課。

專業課: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美學等;研究方向主於課。

主要相關學科:哲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民族學,教育學,歷史學以及音樂學,美術學,藝術設計學,舞蹈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戲劇戲曲學等。

藝術學理論專業就業方向

目前藝術類可以大致分爲應用藝術類和純藝術類,前者包括各種設計和製作類專業,後者則指傳統意義上的聲樂、舞蹈、美術類專業。從市場需求上來看,應用藝術類人才的市場需求在增長,特別是動漫製作、產品包裝這類新興行業需求很大;而傳統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比較狹窄,很多學生在培養方向上就是出來當老師,但是目前市場上的這類師資需求比較有限。

其次,藝術學實踐性強、操作性強,學生的適應性強,可以拓寬就業面。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環境、形象這些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像服裝設計工程、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等相關專業的就業前景都特別好。

此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在高校、黨政機關、行政事業單位及國有、私有企業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還可以選擇自主創業、靈活就業。

藝術學專業考研學校排名

1. 北京大學

2. 東南大學

3. 清華大學

4. 中央美術學院

5. 四川大學

6. 北京師範大學

7. 中國傳媒大學

8. 上海音樂學院

9. 中國美術學院

10. 南京藝術學院

11. 中央戲劇學院

12. 福建師範大學

13. 上海大學

14. 東華大學

15. 杭州師範大學

16. 廈門大學

17. 湖北美術學院

18. 瀋陽音樂學院

19. 魯迅美術學院

20. 蘇州大學

就業理論15

【摘 要】隨着中國高校教育的發展,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日益凸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爲社會熱點之一。文章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運用粗糙集理論對所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兩個重要因素,並基於這兩個因素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開展進行了新的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因素;粗糙集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大學畢業生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優勢羣體。但隨着全球化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衝擊,青年初次與持續就業所需的能力門坎逐年提高,大學生必須具備能夠滿足新經濟要求的核心就業能力才能成功發展,但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一些脫節,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綜觀以往對大學生就業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作者將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總結爲:就業者的個人素質,就業者對職業選擇的預期,就業者的個人能力,外力因素等。目前,已有大量文獻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成因以及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但很少有研究者使用粗糙集的定量研究方法,將大學生就業的想法及一些實際情況量化分析,本文試圖將粗集理論運用到這一研究當中,將平時思政研究中定性的分析更多的採用數學工具進行定量分析,以期得到更精準的結果。

二、基於粗糙集理論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分析

(一)粗糙集理論

(二)可辨識矩陣

可辨識矩陣(也稱分明矩陣)是由斯科龍(Skowron)教授提出的。

其中i,j=1,…,n。

顯然,可辨識矩陣是一個依主對角線對稱的矩陣,在考慮可辨識矩陣的時候,只需要考慮其上三角(或下三角)部分就可以了。

(三)基於可辨識矩陣的屬性頻度的啓發式約簡算法

定義1:設可辨識矩陣CD中的不含相對核Core的矩陣元素構成的集合爲,屬性的重要性爲:C′D={Cij|∩Core=,Cij∈CD},屬性ak,ak∈C^akCore的重要性爲:

sig(ak)=P(ak)

其中,P(ak)爲屬性ak在C′D中出現的頻率。

Pawlak指出,一個屬性約簡必須滿足條件獨立性,即一個非空約簡RC,當信息系統無決策屬性時,如果r∈R,ER-{r}≠ER,則是R獨立的;當信息系統有決策屬性時,如果r∈R,POSR-{r}(D)≠POSR(D),則R是獨立的。其中,POSR(D)表示D的R正域;ER={(x,y)∈U2|a∈R,f(x,a)=f(y,a)}是U上的可辨識關係。Pawlak給出瞭如下的Pawlak約簡定義:

定義2:給定決策表S=(U,C∪D,V, f ),對RC,如果R滿足如下2個條件:

(1)POSR(D)=POSC(D);

(2)r∈R,POSR-{r}(D)≠POSR(D)。

則R是一個Pawlak約簡。

Pawlak約簡的另一種等價定義爲:

定義3:給定決策表S=(U,C∪D,V, f ),≠RC,其對應的可辨識矩陣爲CD,如果{α|α∩R=,≠α∈CD}=,並且R是獨立的,則R是S的`一個Pawlak約簡。

由Pawlak約簡的定義,可以得出如下命題:

(1)對任意非空元素m∈CD,有m∩R≠;

(2)對r∈R,m∈CD,使得m∩R-{r}=。

算法1:

Step1:首先計算出決策表的可辨識矩陣CD,求出核屬性並賦給Core;

Step2:找出可辨識矩陣CD中含有核屬性的屬性組合項Cij∩Core≠,Cij∈CD,將Cij置爲0;

Step3:計算新可辨識矩陣中所有剩餘屬性項中各條件屬性出現的頻率P(ak),選出出現頻率最高的屬性ak,將該屬性作爲重要的屬性添加到Reduction中,找出可辨識矩陣中包含有該條件屬性的屬性組合項Cij,Cij∩ak≠,Cij∈CD,將Cij置爲0;

Step4:檢查可辨識矩陣是否爲空,不爲空則轉到Step3繼續約簡,爲空則結束。將Core中的屬性賦給Reduction,則Reduction就是最後得到的約簡結果。

但該算法得出的屬性約簡結果不是一個Pawlak約簡,而是Pawlak約簡的一個超集。

分析基於可辨識矩陣的屬性頻度算法的出來過程,可以看出,該算法僅僅滿足以上命題的第一條,因爲在選取出現頻率最高的屬性時,會出現有多個屬性出現的頻率最高且相同,則最後選取的屬性是根據算法實現的方式決定的,從而人爲地認爲選出的屬性相對其他出現頻率相同的屬性更重要。爲了獲得較優的約簡,在改進算法中增加了反向刪除策略,直到不能刪除爲止。它使用的計算簡單,提高了算法效率。 改進的算法思想如下:

算法2:

Step1:由原算法求得決策表的核屬性集Core和一個約簡Reduction;

Step2:從Reduction-Core中任意選取一個屬性r,將可辨識矩陣中含有屬性集Reduction-r中任意一個屬性的屬性組合項置爲0。

Step3:檢查可辨識矩陣是否爲空,若不爲空,則返回Step2;若爲空,則Reduction=Reduction-{r}。

三、應用分析

問卷調查所收集的數據涵蓋個人背景、就業狀況、個人能力等共計二十八項數據,根據粗糙集相關特性,本文對問卷數據進行了預處理,將個人背景中涉及父母、家庭的調查項目合併後離散爲家庭狀況優秀、良好和一般三種情況,將就業狀況離散爲就業情況優秀、良好、一般和差四種情況,將個人的能力分爲:個人知識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就業心態四個屬性,並將各個屬性分別離散爲四個等級。

將上述離散化後的數據代入到本文提到的基於可辨識矩陣的屬性頻度的啓發式約簡算法中,將就業狀況作爲決策屬性,將上述提到的其他屬性作爲條件屬性,經過約簡,得到該知識系統的核及管件屬性爲家庭狀況和就業心態兩個屬性。從粗糙集的定量分析來看,應屆畢業生的家庭狀況及就業心態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兩個最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在積極做好大學生就業服務指導的同時,應與畢業生父母溝通,將教師,學生,父母連成一線共同努力以幫助學生就業,此外,高校在進行就業工作時,也應思考如何對學生就業進行心理指導,幫助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培養他們成爲社會需要的人,而不是讓他們在就業時迷茫不知所措而錯過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