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淺談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問題與改善建議

淺談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問題與改善建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教育是立國之本。目前,我國的教育經費實行以國家財政撥款爲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爲補充的體制,因此國家財政教育支出直接關係到我國教育發展大業。近年來,我國對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公共教育投入持續增長,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斷上升,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優化。但與國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對中國的財政教育支出做進一步的研究。

淺談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問題與改善建議

一、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現狀

(一) 教育支出規模

近年來,在我國教育受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我國教育支出規模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從絕對量來看,我國財政對於教育投入的絕對量在不斷增加,如表1所示,1991年到2013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量基本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3年的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量是1991年的近40倍。

從增長速度來看,1997年和2007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量的增長速度均超過30%,分別代表2000年前後的兩個峯值;從2007年以後,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量增長速度經歷了小幅波動,近兩年處於下降區間,但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量仍然處於上升階段。

從相對水平來看,1991年到2013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重整體上呈現上升的態勢,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首次突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4%的目標計劃,2013年延續增長態勢。1991年到2013年我國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在15%小幅浮動。

(二)教育支出結構

1. 教育支出的分配結構。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在各級教育中的分配是不同的。表2中列出了2005年到2013年我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從絕對量來看,2006年到2008年,我國普通初中、普通小學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大幅增長,增長率維持在40%以上的水平;2009年、2010年增長率有所回落,2011年增長率又有大幅提高,此後處於逐漸回落狀態;普通高中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在2011年、2012年有大幅增長,其餘年份增長率最高爲2008年的36.93%;普通高校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在2006年到2010年增長幅度有限,2007年增長率僅爲3.32%,但2011年增長率大幅上漲到70.98%,而之後急轉直下,2013年首次出現負增長。

從相對量來看,2005年,我國普通高校、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小學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的比例是13.4:2.2:1.4:1,普通高校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是普通小學的13.4倍; 2011年,該比例爲5.46:1.23:1.49:1,普通高校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是普通小學的5.46倍;2013年,該比例爲3.82:1.33:1.44:1,普通高校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是普通小學的3.82倍。可見,我國對普通高校的相對投入總體呈現遞減趨勢,遞減幅度較大;我國對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學的相對投入增加速度較快,體現了我國財政教育支出政策方向是向普通中小學傾斜。

二、財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國際比較

(一)教育支出規模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每年出版的統計數據,世界各國教育投資比例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着顯着的正相關關係,即越是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國家其教育投入比例越大。1975 年以來美國教育經費總投入佔 GDP 的比例基本保持在7%以上,日本爲6%以上,其他大多數發達國家如法國、加拿大等國也都在6%以上,韓國近10年來也達到了7%左右。2005年,財政性撥款佔GDP比重超過4.5%的有:美國(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國(5.0)、荷蘭(4.6)、丹麥(6.8)、法國(5.6)、波蘭(5.4)、新西蘭(5.2)。 相對於國際水平而言,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比例纔剛超過4%,這反映出我國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仍然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生均教育經費支出

從絕對量上來看,中國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爲42美元,美國爲2684美元,是中國的63.9倍。考慮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我們以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來衡量相對水平,中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爲人均GDP收入的0.82%,發達國家中美國爲6.10%,日本爲4.28%,韓國爲3.01%,其中美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占人均GDP收入的比例是中國的7.43倍。金磚四國中,俄羅斯爲1.87%,巴西爲2.29%,其中巴西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占人均GDP收入的比例是中國的2.79倍。可見,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即使與同爲金磚四國的其他國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教育經費結構

世界大多數國家教育經費的分配結構是一種“寶塔型”,即基礎教育的投入最多,越往上級到高等教育的投入越少。美國2000年教育經費投入佔其GDP 的比重爲6.6%,其中小學及中學教育經費投入佔3.9%,高等教育投入佔2.7%.而我國近些年來雖然財政政策向基礎教育傾斜,但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遠高於小學及中學教育投入,形成經費錯置的“倒寶塔型”.

三、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問題分析

1. 政府職能缺位。公共教育具有強烈的外部性,相比而言,初中級教育的外部性明顯要高於高等教育。初中級教育會普遍提高人們的基礎文化水平,降低文盲率,顯着促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初中級教育的外部性顯現爲對整個社會的作用;高等教育更多是增強高校學生未來的收益水平。針對公共教育的特點,我國對初級教育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由地方財政來支持;對高等教育適當加大了家庭承擔的費用,並主要由中央財政支持。地方財政對於初中級教育進行投入,而初中級教育的外部性作用於整個社會,這就使得政府的投入與收益不對等,政府對於教育投入缺乏主動性,造成了政府職能缺位問題。

2. 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分稅制改革以來,地方財政收入與中央財政收入有了較大差距,而地方財政的支出數額卻比中央財政要大的多,據測算,地方財政收入與中央財政收入比例大約爲46:54,地方支出與中央財政支出比例爲85:15,這就導致了地方財政事權與財權的嚴重不對等。針對這種情況,中央政府對地方財政進行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據統計,2012年地方財力的45%來自中央。但這種返還是通過省級政府撥給縣級,事實上,能夠到達縣級的比例已經很少,而到達村鎮級的比例會更少。因此,縣級及以下的地方政府財力有限,難以履行發展教育的責任,導致對初中等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加劇財政教育支出結構的失衡。

3. 政績考覈以經濟建設爲重。長期以來,我國對於地方政府的政績考覈主要是經濟建設指標,對於教育的質量缺乏相應的考覈機制和問責機制,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將有限的財政資源進行分配時,會選擇更能體現政績的經濟建設項目,將絕大部分財政資源投入到基礎設施等建設中,甚至於不惜挪用教育資金。由此,削弱了教育的受重視程度,使得教育實際投資不足。

四、對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幾點建議

(一)確保和增強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

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確保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投資的規模,不斷提高相對比重。進行預算安排時,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的增長應快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生均教育經費、教師工資、公用經費要逐步增長,建立起政府教育投資隨着經濟實力、政府財力增長而增加的穩定增長機制。

(二)調整教育經費在各級教育中的分配結構

進一步調整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在各級教育中的分配比例,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提高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經費支出比重,並在一定程度上調整財政性教育經費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在教育經費總體向基礎教育傾斜的前提下,對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院校給予特殊支持。

(三)完善現有財政教育支出體系

完善省級及以下政府財政收支制度及轉移支付體系,依照各級教育的外部性範圍規劃教育投資主體,完善現有財政教育支出體系,強化財政教育支出的政府職能;將教育列入政府政績考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教育的考覈機制和問責機制;嚴格教育經費的預決算制度,加強對教育經費預算執行的監管力度,增加教育經費使用的透明性。

參考文獻

[1] 馬國賢,馬志遠。 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 國際比較與政策建議[J]. 教育發展研究,2009(3)。

[2] 袁銳。中國財政性教育支出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J]. 中國青年研究, 2011(2)[3] 印月。 改進中國財政教育支出結構的政策建議[J]. 經濟研究參考, 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