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生二胎首先是個教育問題

生二胎首先是個教育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3K 次

孫雲曉:生二胎首先是個教育問題

生二胎首先是個教育問題

以自殺迫使父母放棄生二胎、讓父母寫“保證書”確保“永遠第一喜歡我”……最近,媒體報道中“大寶”們爲“二寶”到來設置的種種障礙,讓不少想生二胎的父母大跌眼鏡。

“大寶”爲何如此“難搞”?只生一個孩子是否就能避免這些麻煩?

帶着這些問題,本版專訪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

今天的孩子,權利意識大大增強了

解放週末:最近,武漢一名13歲的女孩以自殺迫使父母放棄生二胎,引發熱議。對這一事件,您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孫雲曉:我首先想到的是,媒體的報道會對這個女孩造成很大的壓力,不利於真正吸取教訓,更不利於保護孩子。

解放週末:您如何分析女孩這一行爲背後的原因?

孫雲曉:原因有很多。13歲正是容易接受社會信息的年紀,可能這個孩子從不同的渠道獲得了諸如手足不和、爭奪財產等負面信息,或者她在生活中直接感受到了競爭帶來的威脅,所以她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社會原因。

另外,也不排除這個孩子本身精神上的原因,因爲她的極端行爲已經表現出一定的心理問題。

不過,我認爲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教育。孩子在童年時代可能有不安全感、有天然的排他性、擔心有了弟弟或妹妹後會失去父母的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實這種愛的分享並沒有她想象得那麼嚴重;並且,擁有兄弟姐妹給一個人帶來的精神支持和親密體驗,遠遠超過所謂的“威脅”。對於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她的社會化水平已足以理解這些問題了。

但很顯然,這個孩子的父母平時並沒有讓她認同和接受這些社會性的常識。這表明,她之前接受的教育在這方面一定有缺失,父母對待她很可能存在溺愛和過於放任的問題。這一次,她用一種幼稚的方式威脅父母,阻止了一個生命的誕生,如果任其發展,我想今後一定還會有其他的麻煩出現。

解放週末:過去,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的情況很常見,爲什麼這類事情卻鮮有耳聞?

孫雲曉:你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我自己也成長於多子女家庭,上有哥哥,下有妹妹。我的切身感受是,過去大家都認爲生孩子是大人的事,小孩子沒有權利去過問或干預。相對來說,今天的孩子權利意識大大增強了,另一方面得到的法律支持也更多了,比如聯合國有《兒童權利公約》,我國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這些法律法規都體現了這樣一種觀點:在一切與孩子相關的問題上,監護人應當聽取孩子的合理意見。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在獲得權利的同時,有時無法正確把握分寸,所以當他們提出無理或非理性的要求時,監護人還應當根據孩子的成熟程度,履行教育的責任。這就對今天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寶的心理密碼—“獨”

解放週末:想生“二寶”,先搞定“大寶”,已成爲很多父母的共識。可是在現實中他們又很困惑,不知道到底該如何與“大寶”溝通。以您的專業眼光看,“大寶”究竟有哪些心理“密碼”?

孫雲曉:“大寶”最大的心理密碼就是一個字—“獨”。本來,喜歡夥伴是兒童的天性;然而,長期獨享、獨佔家庭的物質條件和父母之愛,會讓獨生子女對自己的獨生狀態產生一種“習慣性享受”,而不認同分享的樂趣。當然,這種享受也要付出代價,比如兒童言行的成人化以及承受各種孤單。

所以,有了“二寶”之後,千萬別忽略“大寶”的失落。這對所有父母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龍應臺在她的作品裏寫過,有一次自己外出後回家,發現老二身上的衣服全都被老大剪破了,這令她大吃一驚,原來孩子的心靈竟如此敏感。

解放週末:有媒體調查顯示,60%以上的“大寶”不願意接受“二寶”;有的“大寶”還要父母寫下“第一愛自己”的保證書才同意要“二寶”。這是否表明,父母在獨生子女的養育方面,的確存在一些問題?

孫雲曉:多年以前我曾提出過一個觀點:生二胎,首先是教育問題,其次纔是生養問題。不解決好教育問題,很有可能發生悲劇。武漢的這個案例就是一個不幸的事實。

如果這個13歲女孩的父母之前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能遵循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共情”,二是“劃界”,我想事情恐怕不會那麼糟糕。首先要接納她的情緒,比如“媽媽要再生一個孩子,你感到不高興了,對嗎”,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理解自己,願意傾聽自己的想法。然後是逐一給孩子分析,比如有哪些問題,爸爸媽媽會幫你解決;哪些是不必要的擔心,需要解釋;哪些想法是不應該的,就要杜絕。父母依從這兩個原則,積極地面對與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可能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果。

一個饅頭裏的兄妹情深

解放週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案例有社會化的價值,爲很多計劃養育二胎的父母敲響警鐘。

孫雲曉:沒錯。我的一個同事有兩個女兒,老大念小學一年級,老二剛剛會爬。他告訴我,計劃生老二的時候,他和妻子同老大商量,孩子一開始是同意的,可後來又表現得很猶豫。夫妻倆就常常對她說,有個弟弟妹妹多麼好、做姐姐多麼光榮。媽媽懷孕的時候,他們讓大女兒參與照顧媽媽,讓她和肚子裏的小寶寶說話,孩子覺得很新奇,也漸漸認同了自己“姐姐”的身份。可是小寶寶出生以後,細心的爸爸媽媽還是發現了大女兒有時會莫名地情緒低落。好在這位爸爸平時很注意教育,他就有意識地經常鼓勵姐姐抱妹妹,讚美姐姐有愛心,另外特地留出時間讓大女兒與父母單獨相處,比如陪她看電影等等。現在小姐妹倆關係非常好。

解放週末:在多子女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注意什麼?

孫雲曉:有兩個或以上孩子的家庭,父母的公平、公正顯得極爲重要,這是教育的基石。因爲孩子有不安全感,而父母很容易偏心,更讓孩子不安。特別是有些家庭的女孩,家中添了弟弟以後,地位就一落千丈。甚至過去有不少女性的名字,就叫“招娣”或“來娣”,她們的出生就只是一個期盼弟弟到來的象徵。

事實上,在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裏,多個孩子完全可以和平共處、相親相愛。我的父親快90歲了,有一年回老家,他跟我講了一個我5歲時的故事。那時正值自然災害,有一天夜裏,我實在餓極了,從牀上爬起來走進廚房,拿起一個饅頭就咬。咬了一口,放下了,重新拿了一個窩窩頭吃。小孩子都知道饅頭香,咬一口是本能,但能夠放下來,是因爲我知道,饅頭要留給妹妹吃,因爲妹妹只有1歲,咽不下窩頭。一個5歲的孩子,談不上有多麼高尚的道德吧,這就是兄妹間深厚的感情,是哥哥對妹妹的愛與責任。

獨生子女的父母要聯合起來,“以羣治獨”

解放週末:培養一個健康、友善的孩子,不只是二胎家庭的課題。您對於獨生子女的父母,有什麼建議?

孫雲曉:對獨生子女來說,最重要的是走出“獨”的困境。做父母的要明白,孩子長大後總是要融入羣體和社會的,所以要有意識地培養獨生子女與人相處、人際交流的能力與心理。我個人的觀點是,獨生子女的父母要聯合起來,“以羣治獨”,變小家爲大家,變獨養爲羣養。

解放週末:模擬一種多子女家庭的生活狀態,爲獨生子女創造“他者”存在的生長環境。

孫雲曉:對。我女兒小時候去日本體驗過一種叫Home Stay(民宿)的模式。在去日本交流之前,我們家先後接待了三位日本女中學生,女兒交流時也住在日本學生家裏。女兒和其中一位名叫長岡扶美子的女生,成了特別親密的好朋友,兩人情同姐妹,我們兩個家庭關係也很好。後來我女兒去日本工作,完全沒有不適應感,也得益於扶美子一家對她親人般的關愛。同樣,現在扶美子來中國,就是我們家庭中的一員。聽到她叫我“爸爸”,我感覺自己有兩個女兒,特別幸福。

近年來,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和推廣了多種獨生子女的養育方式。比如“星星河快樂家園”,幾個獨生子女輪流在一個家庭過雙休日;比如“一日營”,同學們假日裏到一個同學家裏生活一天;再比如,歐美比較流行的“借個孩子去旅行”。這些方式都有助於解決獨生子女的困境,讓孩子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