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關於幼兒和少年的教育問題

關於幼兒和少年的教育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每個國家和公民都在修改和傳播幼兒少年教育問題,每一個時代都有新的不同方式教育課題。自開發以後,更多引進國外的教育方式,也引起了國內不同形式的爭議,一時間,新聞評論、實時報道、親子教育、網絡傳播等鬧得沸沸揚揚!

關於幼兒和少年的教育問題

中國是個文明而古老傳統的國家,上千年的孔孟教育方式,如今卻和國外引進的教育方式成了一個僵持局面,一方是老一輩傳統文人,大都是七十年代前後的代表人物;一方是現代派人物,大部分是留學回國的專家。老一輩普遍都是打罵式的教育居多,已父母爲教育中心;現代派是傳承平面式的教育,一切都在講究人權。關於這兩種教育方式,並不是簡單的爭議,而是一年四季都在談論,一種新鮮事物的開始,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我們只有根據國情在實踐中去尋求真理。

在學校每年的家長會上,老師總是叫成績優秀的學生家長,來談論如何教育孩子的學習時,家長大都說:“我們在學習上很少去強求他每天要做多少作業,在考試成績上也沒有要求他一定要得前三名,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在安排時間學習,我們在教育問題上也只是起了一個輔導作用,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教育方式。”

事實證明,一個孩子的教育不一定要每天都去傳教,如果孩子十分懂事,家長沒有必要去刻意教導,教育其實是對不懂事或正在叛逆的孩子才使用的。

目前的九零後很多人都出現以下的幾個缺點:

 一是懶惰。

  他們在家裏幾乎什麼家務也不想做,最突出的是從農村住進城裏的孩子,他們的家長都出生在農村,從小勤勞任怨,自己吃了苦,就想讓孩子不再繼承他們的過去,一心想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由於城裏沒有農活,家務他們就在自然中包了,慢慢地孩子就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慣。

 二是自私。

  以前,我們知道做人首先要學禮貌,從幾歲時父母就不停的教導我們“吃菜夾面前,幹活跑在先”的道理。而他們的吃相是自顧自己,這也是一些家長從小怕孩子沒有吃好吃飽,總把好菜都往孩子碗裏夾的緣故,他們也養成了吃好的是應該的。我見過很多的少年見到客人是從不招呼,只有你先招呼他時,他纔有一些反應,在外面就更不用說了,什麼事情都是先顧好自己再說。

三是自戀。

  如今的九零後大都認爲自己聰明,很少把別人放在眼裏,他們過早地懂得了“人權”!以自我爲中心,已至忽略親情、愛情和友誼,做事做人說翻臉就翻臉,從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包刮自己的父母。

 四是孝道。

  如果你已爲人父母你就有所體會,現在的孩子,懂孝的不多!有的父母條件不好,他的孩子不但不理會,反而說父母無能!你藉機罵他幾句說:“怎麼養了你這個白眼狼?”有的會反駁說:“你們沒有本事就不要生我!”當你氣得心臟病都要發作時,他卻悠閒地聽他的歌曲,玩他的遊戲。

這就是如今一些孩子身上的“優點”!難怪西方人爲什麼不要孩子,原來他們是通過在幾代人的生活中,體驗出了一種無私奉獻後的結果。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說有一對夫婦批評在上中學的兒子不學好、不懂事,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該生他。誰知他們的孩子卻回答說:你們有想過生我嗎?當初你們要不是隻知道“快活”,我今天有那麼痛苦嗎?

這個笑話告訴我們,教育問題不是你想起來時就去說上幾句而已,其根源應該是從小做起,從父母做起。

我們老家有一位喜歡打麻將的父親,沒日沒夜都泡在麻將桌上,母親十分反對,因性格柔弱,只能屈從她的丈夫。兒子懂事後隨母親一起進行反對,常常當衆掀翻桌椅,扔掉麻將子。後來兒子也學會了麻將,結果是父子同桌,渾天黑夜。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教育不是在學校,也不是等孩子長大,教育其實就在生活之中,就在父母的一舉一動裏。

有人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母親是娼兒女濺!”

這些話是讚美和褒貶的意思,說穿了是一句罵人的話,如果代代都是好漢,這歷史不就不會改變了嗎?如果真是那樣,豈不沒有改朝換代的發生。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其結果還是靠孩子自己本身的悟性,和父母在自然生活中的表現。

我認識一個年長的朋友,他生有一對雙胞胎,由於當時的經濟條件不好,他們夫婦就帶着小兒子一起在外過着打工生涯,大兒子留在老家和爺爺一起生活。十五年以後,他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起來,就把大兒子接過來一塊住居,不同的是這對卵胞兄弟的性格卻截然相反,和他一起生活的小兒子驕橫自私、脾氣粗暴、心胸窄小;和爺爺生活在一起的大兒子豁達開朗、謙虛孝順、勤勞寬容,同是親兄弟卻有着相反的性格。他說他從小就對小兒子十分嚴厲,不聽話時該出手時就出手,平時感覺還可以,也談不上好也不算壞,爲什麼和大兒子住在一起時才發現他有如此多的缺點!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小兒子會擔心大兒子會爭他的家產。

現實就是現實,很多的父母因家庭條件不好就出門營生,孩子跟着爺爺奶奶生活,直到念大學時在一起溝通的也不多,然而他們的孩子卻格外懂事懂禮,懂得尊重父母。反過來是有一部份父母,害怕爺爺奶奶寵壞了孩子,不管自己多麼辛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帶着,結果卻養了一個傲慢任性,不知父母辛勞的孩子。這些說明了什麼呢?

一個教室裏的學生,老師的注意力大部分都在不愛學習的學生身上,而那些成績好的同學,老師幾乎沒有花費太多的口舌和精力。這又能說明些什麼呢?

有人說:“是龍就是龍,是蟲就是蟲,是龍變不了蟲,是蟲變不了龍。”這句話聽起來感覺有些道理,但在教育問題上,還是不能一棒子打死某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能在考試上得前三名的,不一定在社會上是前三名;沒有好好唸書的,將來也不一定沒有出息。

歸根結底,教育是不能忽視、是一道講不完的課題,它需要與社會同步,需要和孩子同在一條起跑線上,也需要社會家長正確地引導,父母纔是孩子榜樣。只有這種多元化式的教育,教育才是一堂很輕鬆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