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2016小年祭竈節有哪些習俗

2016小年祭竈節有哪些習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導語: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爲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祭竈。小年不同地區時間各有所異。相同的是小年被視爲過年的開端,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人們爲迎接小年的到來,舉行了很多習俗活動,那麼小年習俗有哪些?隨着小編一同瞭解一下吧!

2016小年祭竈節有哪些習俗

  祭竈節習俗

祭竈節習俗有哪些:吃竈糖

小年,大年的夥伴,曾化身神龜爲大禹敬獻洛書,其背上神祕的“洛書”圖案同樣是被稱爲中國萬經之首的《易經》的起源。“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的易經坤卦正是小年的體現。每年除夕過後,大年都會回到它的居住地北斗七星宮閉關積蓄吉祥能量,直到除夕夜(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的時候,它都會派小年先到人間,看看都有哪些人需要吉祥能量的補充,爲它通報情況。小年愛吃竈糖,於是人們爲了小年和竈王爺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國人過小年吃竈糖的民俗。

祭竈節習俗有哪些:剪貼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祭竈節習俗有哪些: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爲“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爲“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爲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祭竈節習俗有哪些:祭竈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3]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祭竈節習俗有哪些: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祭竈節的由來淵源

農曆臘月二十三夜是竈王爺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竈日”之語,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來”的對聯。這天或提前,家家戶戶都婆.到街頭買回用玉米或小米專制的“祭竈糖”,於晚上敬獻祭竈,意爲糊竈王爺嘴,免得上天瞎彙報。同時燃鞭放炮送竈神。祭竈用罷的祭竈糖,一般都與炒玉茭攪在一起握成糰子,分發給家裏的小孩或大人吃。按傳統觀念,祭竈日爲新年的前奏。清朝後期北方延續流傳口訣是:二十一,送閨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灰刺(即打掃衛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趕集(也有叫小圪擠,即碾上碾米麪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饃);二十九,打壺酒;三十,牆上貼上胖孩; 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其實,祭竈的風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雲:“祀竈之禮,設主於竈徑。”竈徑即竈邊承器之物,以土爲之者。那時祀守被列爲五祀之一。《戰國策趙策》雲:“復滌偵謂衛君日:臣嘗夢見竈君,”唐羅隱送竈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竈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見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竈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一般都是臘月24這天。

祭竈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發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飛躍,人類這種高級動物與普通動物纔開始有所區別。那時,人們在住地燒着一堆堆的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燒烤食物、製作陶器、防禦野獸。這種火堆就是原始的“竈”。竈神崇拜始於此,早在《禮記·祭法》中就寫道:“王爲羣姓立七祀。”竈神即是其中一祀。

“祭竈”是春節的序曲,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竈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竈糖果,以求竈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竈詞》對祭竈日有詳盡描述:“古傳臘月二十三,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詩寫得真實細緻饒有情趣,足見古代民風對祭竈的重視、食品的豐盈。

  祭竈節的由來傳說

祭竈,是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竈王是舊時民間信仰的竈神。《淮南子·氾論訓》載“炎帝作火,死而爲竈。”竈神最初爲老婦形象,主管飲食,後改繪男子或美婦形象,職權由管一家飲食擴大至操全家生死禍福,並隨時記錄人家功過,年底上天向玉皇報告。因此竈王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竈。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