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三年級課件 >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通用13篇)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課件要明確教學目標、要突出重點難點、要有靈活的教學形式、教學對象要有針對性。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通用13篇)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裏,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能夠學會記錄和學會討論、學會傾聽。

【教學準備】

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 直接出示課件(梧桐樹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麼?這是一棵什麼樹呢?(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

2.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

3.學生彙報:(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二、 回憶中的大樹

1.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並不多,剛纔很多發現都是大家平時看到大樹時留下來的印象。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補充圖片上沒有的知識)

3.激發興趣:同學們的彙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想不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呢?

4.學生合作交流:爲什麼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小結:這樣帶着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小組合作交流: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三、 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彙報: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的工具等)

2.觀察注意事項:進入到草叢中,觀察大樹時,我們要注意什麼?把觀察到的信息,我們該怎麼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簡短的詞語、畫畫等方式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

3.研討: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四、 課外延伸

1.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的樹呢?

2.課外作業:觀察跟課堂中不一樣的大數並做好記錄。

3.準備材料:記錄本、一張紙,一支鉛筆(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板書設計】

1.我看到了什麼

觀察內容:樹枝、樹幹、樹瘤等等

觀察方法:看、摸、聞、聽

藉助工具:繩子

【教學反思】

總結:以上就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案相關內容,小朋友們掌握了嗎?希望大家認真學習,不斷進步。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對種子萌發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

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後做什麼?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後,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三、記錄生長日記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週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據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四、實地指導播種

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裏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裏種植鳳仙花。

2、師:督促學生養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作業佈置】

家庭作業: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種植鳳仙花。

【板書設計】

種植我們的植物

記住播種方法: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關注種子生長:先長什麼、再長什麼、根向什麼方向生長。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氣候特徵是一定地區的規律性天氣現象。

2、知道季節是根據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教學重點

瞭解四季的氣候特徵。

教學難點

瞭解一些動植物夾套保溫泵的季節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徵景緻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於動植物的季節性生活規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複習引入。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LC型羅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徵的圖片。

二、自主學習

1、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瞭解在一定的地區,天氣現象總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稱爲該地區的氣候特徵。

2、四人小組討論。

3、秋天氣候的特徵。

4、其他季節的氣候特徵。

5、小組彙報。

6、師生小結。

7、在不同季CB系列齒輪油泵節裏,動植物有什麼變化?

8、小組討論後彙報。

9、教師小結。

三、課後作業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學會自制“液體溫度計”。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滴瓶或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熱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體)等。

教學導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的溫度計,提問:你們想自己有一支溫度計嗎?

2.教師介紹伽利略和雷伊發明的溫度計。

3.這兩種溫度計利用了空氣與液體的什麼性質?讓我們來研究吧!

一.活動 自制“液體溫度計”

1.指導學生自制“溫度計”。

(1)出示器材: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聰明的同學們,能否利用這些器材和以學的知識討論這怎樣來製作“液體溫度計”?

(3)小組討論製作方法。

(4)製作“液體溫度計”,對於學生作品,教師組織進行評價。

2.觀察自制“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

(2)對學生的實驗、記錄、描述提出要求並予以方法上的指導。

(3)學生觀察。

(4)彙報觀察到的情況。

3.研究不同液體制作的“溫度計” 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

(2)預測:我們會看到什麼現象?

(3)方法指導。

(4)學生觀察。

4.整理分析實驗記錄,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1)實驗中,幾種“溫度計”發生了哪些共同的變化?

(2)引起變化的實驗條件是什麼?

(3)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4)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學生解釋自制“溫度計”的原理。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一.教學導入

1.複習: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2.提問: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活動 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實驗的設計:

(1)教師組織學生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

①把空氣裝在什麼容器裏?

②用什麼方法能看到空氣的膨脹和收縮現象?

(2)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教師補充或完善:

·藉助其他能鼓凹的物體來發現。啓示:可以在燒瓶口上套小氣球。

·藉助因受熱膨脹而冒出的空氣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氣收縮,外界氣壓將水壓入管中或瓶中來發現。

·通過容器的鼓凹來發現。空氣總是充滿容器的空間,當容器凹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小。當容器鼓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大。

(3)評價:在此環節思維活躍的同學給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實驗方案。

2.實驗現象猜想。

3.按設計的方法完成實驗。

4.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5.分析比較,我們的猜想和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嗎?

三.小結:

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學生解釋伽利略溫度計的原理。

課後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固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2.觀察認識多種物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合理分析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知道一些液體、氣體、固體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準備

小氣球、酒精燈、火柴、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儀、踩癟的乒乓球等。

一.教學導入

1.閱讀指南車信箱。

2.液體、空氣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思考:固體會不會也熱脹冷縮呢?

3.讓我們一同來研究研究吧!

二.活動 研究鐵軌間爲什麼留縫隙

1.實驗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1)教師演示:介紹酒精燈的使用步驟:

①左手扶燈體,右手摘下燈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讓火焰朝上接近燈芯點燃酒精燈。

③甩滅火柴,將熄滅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講解火焰的分層,指出外焰溫度最高,加熱時要使用外焰。

⑤熄滅酒精燈時,左手扶燈體,右手取燈帽,快而輕地蓋上,待火焰熄滅後,提起燈帽,再蓋一次。

(2)學生練習使用酒精燈(交待注意事項。)

(3)以小組爲單位進行銅球的熱脹冷縮實驗。

(4)描述實驗過程和看到的現象,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麼?

2.補充實驗:玻璃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老師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製成的,受冷受熱不易炸裂)可以順利地進入管內到達底部,用酒精燈加熱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內,你們想,會有什麼現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後,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內,你們又推想一下會發生什麼現象?

(2)組織學生描述實驗的過程和看到的現象。

(3)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麼?

(4)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小結

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拓展: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

(1)解釋教材出示的三種現象。

(2)找一找,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熱脹冷縮現象?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會描述不同天氣現象的特點。

能用遊戲等方式來表現天氣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欣賞美麗的天氣。

知道我國古代就有了天氣現象的各種記錄。

科學知識

知道各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

體驗到天氣對人類工作、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

各種天氣現象的圖像資料;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成語(課件);各種天氣現象的卡片與之相適應的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卡片。

一.教學導入:

1.課件出示:古代有關天氣現象的記錄。

2.提問:我們知道有哪些天氣現象?

二.活動欣賞天氣現象

1.認識各種天氣現象並描述其特點。

(1.)課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圖。

要求:仔細觀察,認識各種天氣現象。

(2.)提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天氣的特點。

(3.)組內同學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師總結概括不同天氣的特點。

2.收集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與成語。

(1.)課件出示教師蒐集的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成語。

(2.)學生欣賞,教師針對資料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此環節能實現科學與語文、美術等學科的整合。)

(3.)佈置學生課後收集資料並編成小報進行傳閱與展示。

三.活動我們與天氣

1.佈置任務:設計用遊戲來表現天氣與人們生活、生產的關係。

2.指導學生看教材的兩幅圖,提問:從圖中你得到什麼啓示?

3.交待遊戲規則與注意事項。

4.學生遊戲。

四.小結

1.總結不同的天氣現象及其特點。

2.評價在每一環節中表現好的小組和個人。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徵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徵;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引領學生產生問題並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並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

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 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麼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2、生:思考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髮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裏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後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藉助放大鏡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麼?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現了什麼?

7、生:彙報自己的發現。(師:關注學生的彙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裏面有什麼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裏面有什麼,該怎麼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裏面有什麼,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後彙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裏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

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

②查閱鳳仙花的有關資料,瞭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佈置】

家庭作業: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板書設計】

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外部:形狀、大小、顏色

植物的種子

內部:胚根、胚芽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風吹來的方向叫做風向,風速叫做風級。

2、瞭解一些判斷風向和風CB稠油泵力的.方法,認識風向標和風力計。

3、知道不同等級的風造成的自然現象。

教學重點

會用多種方法來觀測風向,會根據觀察自然現象估測風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能夠製作風向標,並知道怎樣使用。瞭解風向標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手絹、紙巾、紙ZB燃燒器泵屑等輕飄物體。

觀測天氣的器材、記錄本、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觀測風向的物品。

2、複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組織學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瀝青泵的是什麼風?風吹來的方向。

分小組進行觀測。

2、將自己記錄風向和風力的方法寫在活動記錄上。

3、小組彙報。

4、教師小結。

5、組織學生熟讀並背頌這首風級歌。

6、動手製做風標和風力計。

7、準備好製做材料。

8、做好後在小組內進行評價。

9、連續觀測一週的CG高溫齒輪油泵天氣情況,把結果記在活動記錄上。

三、課後作業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肥皂泡,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2、學會歸納、總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並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學難點: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學準備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四、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五、教學活動過程

(一)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研究肥皂泡的興趣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肥皂泡,同學們興趣很濃,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它,好嗎?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學習,研究肥皂泡

1、教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提出關於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 學生活動。

(2) 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提出了很多問題。請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狀、大小、彈性)

4、教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興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問題來研究。

(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自由結組。

(學生自由結組)

5、教師:每組同學對你們的問題先進行一下討論,你認爲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準備怎樣研究?

(學生討論)

6、教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彙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生彙報方案)

(三)觀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教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看完後,也許對你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研究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四)擴展

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下課後,請同學們努力蒐集有關資料,繼續豐富完善你們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

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

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前一週種植在玻璃杯裏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

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

2、生:思考後回答。

3、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裏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麼?

4、師:揭示並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

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現什麼?

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裏的四季豆。

3、師:剛纔,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裏的四季豆,有什麼發現呢?

4、生;彙報自己的發現。

5、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麼作用

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裏澆?爲什麼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中有什麼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麼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討論後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麼作用?實驗步驟如下:

參看P8頁書上的內容,教師邊講邊操作。

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

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裏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到空氣中去,並在水面處做好標記。

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麼變化。

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說明了什麼?

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

作業佈置:

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製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並注意觀察實驗裝置裏水量的變化。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蠶的幼蟲生長過程中伴隨着眠和蛻皮現象。

2.知道蠶的生長髮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氧氣和食物。

3.知道蠶的身體能夠感知外界環境的刺激。

4.知道蠶的幼蟲分爲頭、胸、腹三部分。身體有口、眼、足、氣門等結構,與取食、運動、呼吸等功能相適應。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查閱資料和積累經驗,掌握正確的養蠶方法。

2.能用文字和圖畫描述幼蠶的形態特徵。

3.會藉助尺子、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幼蠶的生長變化。

4.能基於觀察到的現象,推測幼蠶身體變化及生命活動現象。

科學態度目標

1.對養蠶活動及研究蠶的生長變化保持濃厚的興趣。

2.能夠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3.能夠理解堅持做好觀察記錄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能體會動物健康生活需要適宜的環境,人類行爲影響動物生存。

2.知道蠶絲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到人類生活與動物息息相關。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交流養蠶過程中的新發現,觀察蠶幼蟲的生命活動。

難點:認識蠶幼蟲的身體結構及對應的功能。

教學準備

爲學生準備:4齡期的幼蠶、桑葉、棉籤、放大鏡、尺子、蠶的幼蟲生命活動觀察記錄表、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蠶吐絲結繭的視頻、給蠶結繭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提前通知學生把自己養的蠶連同蠶房及桑葉一起帶到學校。)同學們飼養的蠶寶寶現在長得怎麼樣了?(預設:長大了;長得白白胖胖的。)

2.佈置任務:蠶寶寶就是蠶的幼蟲。請相鄰小組之間互相觀察對方養的蠶,看看哪一組的蠶長得好,並交流養蠶的成功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

聚焦

3.提問:大家還記得剛出生的蠶的幼蟲是什麼樣的嗎?(預設:黑色的,小小的,像螞蟻一樣,身上有很多細毛)

4.揭題:長大一些的蠶的幼蟲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長大的蠶。(板書:蠶長大了)

【設計意圖】

通過互相觀察養的蠶並交流養蠶經驗,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養蠶方法。引入幼蟲的概念,使學生將生活詞彙轉換成科學詞彙。再引導學生回顧剛出生的蟻蠶的樣子,並提問“長大的蠶又是怎樣的”,激發學生探索長大的蠶的興趣,同時揭示本課主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

1.過渡:蠶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動呢?它們的“家”有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觀察蠶和蠶生活的蠶房,並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觀察記錄表中。(教學提示:以學生帶來的蠶和蠶房作爲觀察對象,若一組帶來多份蠶和蠶房,可選擇生長狀況最好、接近4齡期的蠶進行觀察;若學生養的蠶不夠,教師需準備一些供觀察的蠶。)

3.提問:我們怎麼知道蠶還活着呢?(預設:蠶在動;蠶在吃東西;蠶在排便;……)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麼不一樣?(預設:身體更大一些,顏色更白一些,周圍的絲更多一些。)

4.追問:爲了讓蠶健康地生長,我們應該保證蠶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預設:及時更換新鮮、晾乾的桑葉,定期清理殘葉和糞便,保持蠶房乾淨衛生。)

5.講解:蠶的生長需要進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蠶房以保持衛生。蠶生長到一定階段,會長出新皮,換下舊皮,這個過程叫蛻皮。蠶蛻皮前不吃也不動,好像睡着了一樣,稱作“眠”。從蟻蠶到吐絲結繭,蠶共需蛻4次皮。蠶每蛻一次皮增加一齡,5齡蠶開始吐絲結繭。

探索二:觀察並描述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徵

1.過渡:我們剛纔觀察了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接下來,我們就來觀察它們的外部形態特徵吧!

2.活動: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蠶的幼蟲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它的食物,並提醒學生蠶的幼蟲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觸摸。

3.提問:你們觀察到了什麼?(預設:蠶的幼蟲是白色的,形狀是圓圓胖胖的,約5釐米長,它吃的桑葉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佈置任務:蠶的幼蟲身體呈圓筒形,包括頭、胸、腹三部分。那麼,蠶的各個部分具體是怎樣的呢?請大家用放大鏡繼續觀察,並將觀察結果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到學生活動手冊中。

5.提問:這次,你們又觀察到了什麼?(預設:蠶的頭部有嘴巴,可以吃桑葉;蠶的身體有很多節,有幾節上長了腳,可以幫助爬行;蠶的身體兩側有小黑點;……)

6.講解:(教學提示:出示蠶的身體結構圖。)蠶的頭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個體節組成,每節有一對胸足,主要用於協助蠶進食;腹部由10個體節組成,有4對腹足,主要作用是運動;身體兩側的小黑點叫氣門,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問:大家試着用棉籤輕輕觸碰蠶身體的各個部分,它有什麼反應?(預設:蠶會躲避棉籤的刺激。)

8.講解:蠶的頭部還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膚等器官來感知環境的。

【設計意圖】

先從多個方面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幫助學生構建對蠶的幼蟲的生活習性的認知。再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細節觀察並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徵,幫助學生了解蠶的幼蟲並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提升研究動物外部形態特徵的能力。

研討彙報

拓展與小結

1.過渡:蛻完皮的蠶下一階段會怎樣呢?(教學提示:播放蠶吐絲結繭的視頻。)

2.講解:蠶蛻皮4次後再經過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就不再吃桑葉,身體變得發黃發亮,並開始尋找吐絲結繭的地方。如果熟蠶沒有合適的地方來結繭,就容易出現絲中毒而死亡的情況。

3.佈置任務:爲了讓蠶更好地吐絲結繭,請大家利用課後時間在蠶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紙做些小格子,爲蠶結繭做準備。然後觀察蠶吐絲的過程,並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學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製作方法,並提醒學生將具有即將結繭特徵的蠶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設計意圖】

告知學生準備開始結繭的蠶的特徵,並指導學生爲蠶製作結繭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幫助學生提前做好準備,以便及時觀察和記錄。

教學反思

學生在第1課就啓動了蠶的飼養活動。通過一段時間對蠶寶寶的'照顧,以及觀察記錄活動,學生對自己飼養的蠶有了一定的感情,對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也保持着濃厚的興趣。本課通過引導學生交流養蠶經驗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組織學生採用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觀察蠶的顏色、形狀、大小,認識蠶的頭、胸、腹三部分結構,然後用放大鏡重點觀察蠶吃東西用的口器、運動用的腹足和身體兩側的小黑點(氣門),從而建構對蠶的外部形態的認知。最後針對前面的觀察活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基於觀察記錄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形成對蠶的幼蟲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動現象及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

課後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動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

2.知道不同動物一生所經歷的時間不同,身體形態發生的變化不同,繁殖後代的方式也不同。

3.知道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於鳥類。

4.知道像狗那樣,胎生、身上長毛、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屬於哺乳動物。

5.知道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身體特點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基於不同動物的一生的相關資料,歸納出鳥類及哺乳動物一生的共同特點。

2.能根據動物的共同特徵,區分更多的動物。

科學態度目標

1.對更多動物的一生產生持續的探究興趣。

2.樂於嘗試用不同的方式瞭解更多的動物,體會探究的樂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動物和人在生長髮育過程中的不同形態特徵。

難點: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現共同的規律。

教學準備

爲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狗的一生”視頻、“動物特殊行爲”視頻、“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蠶在各生長階段的圖片。)蠶的一生經歷了哪些階段?(預設:卵、蟻蠶、蠶寶寶、蠶蛹、蠶蛾。)

2.講解:蠶的一生經歷了出生、成長、繁殖和死亡的生命歷程。根據身體形態特徵,蠶的一生也可以分爲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3.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動物的圖片。)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會經歷哪些過程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根據圖片進行描述或介紹自己知道的事例,鼓勵學生踊躍表達。)

4.揭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幾種動物的一生。(板書:動物的一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基於已有經驗和知識,結合生活中發現的現象和真實事例提出假設,激發學生對其他動物的一生進行探究的興趣。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瞭解雞的一生

1.過渡:出示蠶和雞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學生對比觀察。

2.提問:雞的一生與蠶的一生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預設:相同之處是雞和蠶都是從卵開始它們的生命歷程的,不同之處是雞要孵卵,雞不經歷蛹的階段,沒有變態的過程,而且雞的壽命比較長。)

3.講解:母雞孵蛋時將雞蛋放在身體下面,用自己的體溫保持雞蛋溫度相對恆定。21天左右,小雞破殼而出。剛出殼的小雞身上長滿絨毛,1個月左右絨毛褪去,換上羽毛。6個月左右,小雞長成成年雞,母雞開始產卵繁殖後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鳥類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徵呢?(預設:都是卵生,身上都長有羽毛和翅膀。)

5.小結: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於鳥類。鳥類的一生會經歷“卵(蛋)→幼年(雛鳥)→成年(成鳥)”三個主要階段,幼年期生長較快,成年期開始繁殖後代。

探索二:瞭解狗的一生

1.活動:播放“狗的一生”視頻,引導學生認真觀看。

2.提問:和雞相比,狗的一生有什麼不同?(預設:小狗是胎生的;剛生出的小狗眼睛閉着,耳朵聽不見;小狗需要吃狗媽媽的奶長大;狗活的時間比較長;……)

3.講解:狗是胎生動物,母狗懷胎2個月左右會生出小狗。剛出生的小狗閉着眼睛,耳朵聽不到聲音;2~3周後,小狗眼睛睜開,靠吃媽媽的奶獲取營養;6個月左右,小狗長出恆牙,可以咀嚼食物;12~18個月,小狗發育成熟,開始繁殖後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胎生動物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徵呢?(預設:都是胎生的,身上都長毛,都是吃媽媽乳汁長大的。)

5.小結:像狗那樣,身上長毛、胎生、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叫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出生後都會經歷“幼仔→成年”的生命過程。

探索三:瞭解我們的一生

1.過渡:我們瞭解了雞和狗的一生,那麼,我們人類的生命歷程又是怎樣的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不同年齡的人的圖片。)

2.活動:指導學生整理這些圖片,並按照年齡排序,然後說明理由。

3.小結:我們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叫胎兒,出生後我們會經歷“嬰兒→幼兒→青少年→成年→老年”幾個主要階段。人從出生到年老,除了身體長高長大,外部形態特徵沒有明顯的變化。

4.提問:如果人生經歷這樣幾個階段,你們會對不同年齡段的自己說些什麼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並鼓勵學生踊躍發言。)

探索四:對動物做出判斷

1.過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對動物有了新的認識。動物是有生命的物體,我們把有生命的物體叫作生物。你們認爲生物與非生物有什麼區別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2.佈置任務:請大家分組討論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達成一致後將結論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3.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雞的一生,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鳥類的共同特點;通過了解狗的一生,引導學生髮現哺乳動物的特徵;通過開展資料整理活動,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會經歷的幾個階段,感受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最後整理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鞏固學生對動物的認識。這個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研討彙報

羽毛:被覆在體表,質輕而韌,略有彈性,具防水性,有護體、保溫、飛翔等功能。

鳥類:體均被羽,恆溫,卵生,前肢成翼,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

拓展與小結

1.拓展:爲了生存和繁殖後代,動物的行爲會隨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發生一些奇特、有趣的事情。有的動物身體會隨着環境變化而變化,如變色龍;有的動物行爲會隨着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冬季來臨,大雁南飛、兔子換毛、蛇冬眠等。(教學提示:播放“動物特殊行爲”視頻。)

2.佈置任務:請大家課後瞭解更多動物,收集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做個科學小報。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識動物行爲的多樣性,瞭解更多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理解這些行爲都是爲了生存和繁殖後代。從這個角度出發,做一個主題明確、內容豐滿的科學小報,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動物的生命活動現象。

教學反思

本課由“蠶的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和成蟲的過程”引出“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是怎樣的呢”的問題,這是由對個別事物的研究推廣到對普遍現象的關注,是提出問題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根據生活經驗和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生活中常見動物的種類及其他相關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本節課依然以蠶爲切入點,與前幾節課相呼應,引導學生回顧蠶的一生經歷的幾個階段,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後通過蒐集證據和交流的方式總結其他動物的生命過程,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又一次得到鍛鍊。最後把研究的對象轉爲人類的生命歷程,又大大增加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也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物的多樣性和共同性相統一”觀點的建構。

課後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1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太陽、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題顏色。

2.知道地球的資源十分豐富,顏色也是五彩繽紛的。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比較科學的方式獲取、加工、篩選、整理信息。

2.能基於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製作海報的計劃,包括海報主題、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製作主題海報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認識地球。

科學態度目標

1.能分工合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在小組合作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樂於展示交流自己的觀點,善於學習他人優秀的做法和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地球的資源十分豐富,適合人類的居住。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需要我們共同保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圍繞某一主題收集相關資料,製作地球主題海報。

難點:收集和整理與地球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教學準備

爲學生準備:海報資料、雙面膠、彩色筆、卡紙、剪刀、計算機等。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示範海報及海報設計說明。

聚焦

1.引入:太陽、月球和地球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之前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對太陽、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瞭解。

2.提問:(教學提示:出示太陽、月球和地球的圖片。)每個天體都有各自的特點,如果讓你用不同顏色代表太陽和月球,你會選擇什麼顏色?(預設:太陽溫度高,是個大火球,用紅色;月球的光比較柔和,可以用黃色。我要給太陽塗上黃色或紅色,因爲太陽是火的星球,溫度很高;我要給月球塗上銀灰色,因爲從照片來看,月球灰濛濛的。)

3.揭題:和太陽、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態多樣的動植物等。今天,我們就來給地球做一張海報。(板書:太陽、月球和地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顏色表現對太陽和月球的認識,既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又能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給太陽和月球塗上顏色並說明原因

1.交流:指導學生分組討論,明確太陽和月球的顏色。

2.活動:指導學生活動,並完成活動幫助卡。

【設計意圖】讓學生給太陽和月球塗上顏色並說明原因,有利於學生表現對二者的認識,同時能方便教師進行評價。

探索二:爲地球製作一張主題海報

1.過渡:地球與太陽、月球相比,十分特別,因爲地球上有生命,有豐富的資源。如果我們要做一張有關地球的海報,應該用什麼主題顏色呢?(預設:可以用森林的綠色、海洋的藍色、火山的紅色……)

2.活動:出示海報製作流程圖,引導學生閱讀。

3.提問:收集和選用與地球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時,你們覺得可以通過什麼方式獲取這些資料?(預設:用電腦搜索;去圖書館查資料並記錄;向長輩求助……)

4.講解:收集資料的方式比較多樣,大家可以自由選擇。

小學三年級下科學課件 篇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

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裏、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裏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彙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說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彙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爲什麼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着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