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哲學書讀書心得

哲學書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哲學書讀書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哲學書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哲學書讀書心得

哲學書讀書心得1

暑假拜讀了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傅先生的講義,被評爲“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後覺得實至名歸。書中從古至今,兼顧中西方的主要哲學家的主要觀點,側重於人生與文化,以哲學的思辨方法貫穿其間,引經據典,可讀性很強,語言通俗。整日奔波於家庭、學校之間的我們,在假期裏,借這本書靜靜地審視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來,覺得人生就是一場現場直播,自己描繪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經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學。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學哲學是爲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傅佩榮先生認爲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現在就業壓力很大,相對於那些奔波於求職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愛自己的人,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內心感覺很幸福。

工作能激發活力,養老院將老人分爲兩組,一組每人負責照顧一盆花,另一組的老人什麼事都不做,純粹是休息養老。在身體狀況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組老人比第二組老人,平均多活兩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顧一盆花,也會激發更強的生命力,活得更久。這個調查研究結果,讓我深深體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邁的母親,今年77歲,四年前,父親因爲身體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擔心,年邁的母親也會因爲照顧父親而病倒,但是,我發現,每次回家,母親像以前一樣,不斷地告訴父親家裏的變化,給他一日三餐,體檢顯示:母親的身體很健康。在父親過完百日後,我把母親接到了濟南,我不忍心讓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再爲我做什麼,我在心裏說,讓母親好好休養。一日,小哥來電話稱,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萬別讓母親什麼事都不做,母親身體力行可以做的,都讓母親去做。如果她一旦發現自己什麼也不能做,會加快母親的衰老。果然,母親第一次獨自在院裏遛彎回來,開不了門,站在門外怎麼也打不開。雖然之前,我們已經演練過很多次,但還是過了很久纔打開。母親自言自語,說,哎,老了,連門也打不開。我聽到了,母親內心的失望。相對於父親在世時,母親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猶能自理。開學後,七點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學,家裏幾乎全天只有母親一人,我得想辦法讓母親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讓她有點成就感。我就讓母親負責照顧家裏的小魚和花花草草,每天給他們餵食和澆水,自己操作按摩墊,不幾天,母親欣喜地告訴我,小魚長大了,因爲堅持按摩,自己的身體很舒服,在花園裏遛彎時,看到了藤上掛着幾個南瓜,哪裏的石榴長得很好……

我想,母親在這幾年裏,保持很好的食慾,身體依然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輩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輕時有多少次爭吵,現在,他需要自己,這是支撐母親的強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個人在受苦受難的時候,難免會怨天尤人,如果一時想不開,甚至可能自暴自棄,走上自殺的絕路。關鍵在於人生是不斷改變的過程,人只要活着就會逐漸老去,在遇到苦難時,激發潛能面對考驗,結果增加了自己的專長,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讓我想起,上海信息技術學院的鄔憲偉校長,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不到30歲破格評爲教授,最終成爲上海名師、全國名師、校長。“凡是能夠成爲專家或名師的都是在能力邊緣的極限上工作後鍛煉出來的”,他是因爲自己的學生將自己逼到能力極限的邊緣。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機會,主動而積極地改變自我,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任何一種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讓自己提升轉化的機會,提升轉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靈,生命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不必奢望無災無難的人生,卻要在面臨痛苦的挑戰時,主動而積極地以改變自我,來展現生命的不同面貌。

哲學書讀書心得2

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麪包,但是哲學能使麪包增加甜味。哲學就好比蜂蜜,可以調味人生。我覺得,人生數十載,若沒有哲學,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學,我們才能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詩意的棲居”。傅佩榮老師說:“如果不談哲學,則人生不限於盲目瞎闖或隨俗沉浮者不多啊!”確實,哲學使我們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方向。

讀了《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現從三個方面淺談下自己的讀後感悟。

哲學教給我的.那些事

傅佩榮老師說“哲學是必需的”。我們人類天性之中都有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爲一個人的喜悅。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現真理,並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基礎就是培養思考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明白了培養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考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個性。遇到事情都喜歡憑着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考的人,懶惰喜歡依賴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爲什麼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因爲我習慣地認爲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我應該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考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麼。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裏看被別人的反應,讀書時也總是立刻信以爲真。而現在我明白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考,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楚並在無疑處有疑纔能有所發現和收穫。

只是會思考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印證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後還是隻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

哲學書讀書心得3

作者在導言中提到“這是一本簡明扼要的哲學入門,是寫給沒有哲學基礎的讀者看的”“我想,本書的大多數讀者都處於讀大學的年紀,或者更爲年長”。這些都給了我閱讀本書的信心,畢竟我對於晦澀難懂的哲學書容易心生怯意。《你的第一本哲學書》確實成爲了我的第一本哲學書,儘管我不能清晰地理解它所傳達的內涵。

這本書所選用的例子都是貼合生活實際的,“看到的”顏色;常見的菸草、在桃子與蛋糕之間的選擇等,這些都是能引起人的共鳴的例子,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對書中所探討的問題進行理解。如果通篇都是作者的純理論講述,我相信大衆很難將它讀完。

作者在本書中徑直介紹了九個哲學問題:1、外部世界是否存在2、他人的心靈3、身心問題4、詞語的意義5、自由意志6、對與錯7、公正8、死亡9、生活的意義。其中的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被獨立理解,而不必涉及到思想史。作者在書中既傳達了一部分自己的觀點,也歸納了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但這不是問題的全部,作者還是爲讀者留下了進一步的思考空間。這本將這九個問題及以不同的解答方向介紹給我們,但我們仍可以質疑,仍可以保持自己的觀點,這些問題無法得出一個所有人都認爲“對”的答案。同時,它還將我們引入哲學問題的思考,使得我們能對平時認爲理所當然的現象提出問題,追根究底。作者似乎並沒有要將讀者引向答案的意圖,他無形中促使我們對問題提出新的問題,無限循環而無止境。也許哲學之所以“玄乎”,是因爲思維的無限可能性,每個人都可能提出不同的甚至更多的、更深刻的哲學探討,也能對他人的探索結果提出新的疑慮,進而又引向了新的問題。

下面來談談我對於“死亡”這個問題的想法。生老病死一直是人之常態,死亡也是人們經常會想到的問題。生活中,對於死亡有幾種不同的態度,有的諱莫如深,不願提及;有的泰然處之,順其自然;有的恐懼莫名,終日惶惶。人們對於死亡的理解也可從他們的表現中體現出來。有的人相信靈魂存在,不死不滅;有的人相信靈魂,但仍畏懼肉體的消亡;有的人相信靈魂,但不將靈魂的“生“作爲自己的“生”;有的人不相信靈魂的存在,認爲人死就什麼都沒了;也有的人雖然不認爲靈魂存在,但對待死亡的態度卻是平靜的。除此之外,在不同情境之中,人對待死亡也是不同的。書中提到:被困於大火中的人被倒下的橫樑砸中,提前結束生命,這對於死者本身是種解脫,他不必遭受更長時間的折磨和恐懼感。可是對於亡者,他已經沒有意識去感知這一切,我們所做的設想並不是他的意識,也許這對他毫無意義,也許他對生的眷戀強過對痛苦的恐懼,這一切我們都無從得知,只能做着可能的推測。在困苦的折磨下,人也許會被消磨掉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成爲一種消極的善,儘管亡者不能享受到這種消極的善。死亡也會成爲一種消極的惡。當它降臨的時候,我們不能享受到那些讓我們覺得愉悅的事物。不過,作爲他人生命的旁觀者,我們可能對他的死亡又有不同的感受。其實我想問,人死後還會有感知嗎?如果沒有,那麼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又有什麼意義。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不只是向讀者展現了作者對九個哲學問題的解讀,更是將我們平常不曾考慮原因的“結果”引到新的問題之中,讓讀者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其他可說的問題。

哲學書讀書心得4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裏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爲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因此,看此書與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裏,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一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麼,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後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爲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彷彿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爲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爲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爲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爲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裏,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裏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爲匱乏的社會裏,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爲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祕,而這些奧祕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祕,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說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爲對自己的勉勵,也作爲文章的結尾吧!“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爲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哲學書讀書心得5

讀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此書特引人入勝。以往讀哲學書籍,往往讓人生厭,讀了一點,常棄之不讀了。而此書如一個巨大磁場,把我吸引了過去,愛不釋手。我想應該是書的獨特之處吧。它把傳授哲學原則、哲學知識放在了一個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標是點燃讀者對智慧的愛,引導讀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問題。他精道的論述,平易的語言,彷彿讓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個證人,證明哲學其實不是一個枯燥的東西,而是處處閃爍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讀了此書,我感覺人生離不開哲學。人類天性都渴望心靈的自由,能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和壓力,越來越感受到做一個人的喜悅。愛智慧,愛哲學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盞明燈,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裏來,該往哪裏走。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名言:“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在現代社會中,隨着競爭的加劇,社會的浮躁,人們已經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芸芸衆生在滾滾紅塵中追名逐利,熙來攘往,就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反思:“我這樣忙忙碌碌到底是爲了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麼,你這一生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統都成了行屍走肉。

哲學讓我們去思考這些人生問題,並不是真正能尋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其意義促使我們去反思、去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第一回裏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後,甑士隱隨即和了一首,其最後兩句是這樣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都是爲他人做嫁妝。”

說的是我們這些芸芸衆生生在滾滾紅塵,也就是“他鄉”中,“亂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錢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鄉”在哪裏,因此,到頭來,也只能是“爲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紅塵是“他鄉”,那我們的“故鄉”在哪裏呢?也就是我們到底是從哪裏來到這個紅塵的呢?“故鄉”顯然在紅塵以外。我們從“故鄉”來,藉助於父母的結合,給我們肉體凡胎。我們就用這肉體凡胎,到世間來走一遭,來體驗人生、體驗愛情,也體驗痛苦。體驗完後,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的“故鄉”。

但有很多人在紅塵的花花世界中經受不住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沉迷於各種各樣的“名利場”、“官場”、“情場”或“賭場”,最後出賣了靈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鄉”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們的靈魂也就是隨着他們肉體客死在紅塵這個“他鄉”。

讀此書,讓我突然明白:學習哲學,學會哲學的思考人生,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回鄉“路。人生不正如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後可以得到解脫。讓我們擺脫身體的惰性和軟弱,得到心靈的自由。

哲學書讀書心得6

學生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老師答:“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可以不斷地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開篇這個對話勾起了我對此書的興趣,這樣的回答真是有意思,不是確切的從正面來回答學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回答等於沒有回答,可正是這個回答,顯示出老師的智慧所在。

翻開此書前,一直覺得“哲學”這門學科永遠和我沾不上邊際,覺得這種書中充滿着奧妙和深不可測的智慧。可是翻閱完後,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轉彎。原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學理念,和哲學家們的區別在於,他們將他們的所思所爲系統的呈現給了衆人,讓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而我,盲目的在成長中成長着,此刻,藉助一張張紙上的字,來認識自己,分析自己,從而做好自己。

哲學源自希臘的“愛智”,不是擁有智慧,而是熱愛智慧。通過此書認識了柏拉圖、蘇格拉底、孔子、老子等哲學家及他們的哲學思想,說真的,傅佩榮老師的文字很吸引人,覺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讀下去,對應着他的分析,將自己的行爲與之對應比較,讓我發現原來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風格,原來自己和哲學的關係這麼密切。

閱讀時感受頗深,還不時告訴自己,這麼一本充滿着哲學知識和智慧的書,只讀一遍是沒法消化的,以後有時間就應該翻開看看,慢慢的徹底將裏面的內容吸收消化掉。也許遠大的人生目標還沒有在心中成形,可是具體的生活態度應該很明確,就是讓自己每一天都過的很踏實,也讓親人和朋友對自己感到踏實,堅實走好每一步,人生就會邁一大步。

這本書包含的內容太多,以至於翻到最後一頁,我就將書中的一切忘得乾乾淨淨,可是,它明明影響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