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模板6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模板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心得了。那麼如何寫讀書心得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模板6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教育彷彿是行駛的列車,老師就好像是乘務員,不同的時段迎來不同的乘客,這一批乘客我們還沒等充分了解,也許在下一站他們就要離開這列火車,同時上來另一批乘客。這些乘客也許來自同一個省份,也許來自全國各地,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搭乘這列火車到達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風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氣有多惡劣,將這批乘客安全送達,將是我們最基本的責任。珍惜上來的每一批乘客,關心每一位乘客,爲他們送上最貼心的服務,最真誠的問候,最美好的祝願,讓每一位乘客在乘車的過程中都得到心靈的享受,這樣的旅途纔算愉快。”——題記

花了一些時間,終於把《愛心與教育》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這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 是啊,一個專業知識紮實,人格魅力不同尋常的老師也許會吸引學生,讓學生去敬畏他,喜歡他,但能夠達到李鎮西老師這樣跟學生成爲一生的知己的老師卻爲數不多。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學》中這樣說過:“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們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方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擴大而興奮,因走到小朋友的心靈深處而帶給他們快樂,而感到無比幸福。這些不是憑藉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體會到的。李鎮西老師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道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說,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幾年的教學,讓我漸漸明白,老師的行爲在學生們的心裏會種下怎樣的印象。以前我的兩個課代表喜歡衝着那些學習後進的學生大喊大叫,我發現之後並沒有當着大家的面批評他們,而是先讓他們停止叫喊,然後走到這名看似有錯的學生跟前輕輕地詢問緣故。之後我的課代表意識到他們的這種做法並不能順利解決問題,反而會把矛盾激化,她們不但向我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還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辦法。一次日記中,他們曾這樣寫道:“長大之後我也要當一名教師,當我的學生犯了錯誤時,我不是先去責罵他,而是先問明原因,然後虛心地教給他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知道到他們能這樣想,我很欣慰。

在獨生子女日益成長爲社會建設者的同時,我們才漸漸發現他們責任感的缺失和愛的缺乏。真誠與善良似乎在這個社會成了一種無能的表現。看看時下充斥的書籍,多半是爲升學而準備的輔導書,其次是幽默故事書、漫畫書,真正淨化學生心靈的書籍少之又少。隨着年齡的增大,他們懂得如何張揚個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們知道要考上大學,卻不知考上之後該做些什麼;他們明白要踏實工作,但方向在哪裏卻從來都不明確。這分明是一種責任心與愛心的缺乏。 現在國家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實施素質教育,我們作爲教師恰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去愛,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仁愛的大環境裏,我們的班級纔會更加團結,學校纔會更加繁榮,家庭纔會更加和睦,社會纔會更加和諧,纔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師的教育手記,讓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內心的寬容,真誠的關懷,不僅僅是爲了當一名好老師應該這樣做,而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愛的驅使,讓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 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憑着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把幸福與快樂送達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我們會以李鎮西老師爲榜樣,努力做教育這趟列車上的愛心傳遞員,讓真誠、善良、友愛陪伴學生走過以後的人生旅程。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寒假,我拿起了學校發行的《愛與教育》,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李老師用許多同學的原話真實的寫出他是怎樣的去愛學生,而學生又是怎樣的愛他,很感動人。

李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體現了他作爲一名教師的奉獻精神,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孩子的愛。

他對學生的愛是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很難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僅愛優秀生,更愛差生,做到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

特別是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來沒有忘記過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送給他們一份生日禮物;經常在課間時間和學生一起活動;帶領學生在課餘時間或假期走進大自然;班級優秀學生、中學生、貧困生堅持多次家訪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成爲一名好老師的基本要求是什麼?”李先生在他的書中寫道。“就是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補充說:“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愛學生,我們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我們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情感。兒童處於基礎教育階段,正處於生命中最重要的集中學習階段。

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都處於形成階段,他們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和發展,充滿活力和潛力。這一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超出了這一階段,甚至會影響整個人生。

因此,學生需要老師的關愛。

教師要理解兒童對生命的獨特價值,善於開發他們的生命潛能。如果一種教育不能觸動人的靈魂,不能引起人的共鳴,不能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教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誼、具有愛心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渴望並珍惜老師的關懷,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一定有教育的神奇效果。

愛學生讓我們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

這本書給了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矛盾。

愛我們周圍的人,毫無疑問,是播種愛的種子,讓他們也知道如何去愛和關心他人,特別是當老師,我們面臨越來越多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情的滋潤,我們給他們的愛一定會影響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

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3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爲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裏,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爲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爲人、爲師的道理:

一、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二、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爲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爲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爲“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三、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爲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爲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着作爲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

1、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着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通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通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

2、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通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

3、激勵優勝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爲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假期裏,我完全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感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動。李老師應用很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特別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動着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動!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願,爲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寶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預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甚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換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動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沉思。對工作多年的我來講,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留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動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尋求。所以他不單單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豔麗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裏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落後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位落後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乃至會經常循環往復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瀏覽進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設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感的反覆?慚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失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由於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實在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時間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落後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點變化,不論是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由於他們長時間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具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輕易,那需要真心腸付出。

《愛心與教育》讓我收穫頗豐,不但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在閱讀《愛心與教育》時,一篇篇講真話,有感情,充滿愛心的文章時常讓我感動。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鎮西,由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闡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學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時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對愛的教育的昇華是這樣說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的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班裏一名學生劉某,稍有不順的就大發脾氣,希望通過發泄憤怒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我爲他提供了釋放的空間,訓練他學會用動作釋放自己的情緒,訓練他在情緒激動時,能從自我的情緒中跳出來,更好的觀察自己和他人,客觀的面對和分析所面臨的問題,改變自己鑽牛角尖的思維方式。

爲了幫助他學會如何愛別人,我召開了一次班會,讓全班同學在教室裏佈置各種障礙物,我蒙上眼睛,讓他扶着我穿過障礙,其他同學觀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堅定,他很輕聲的告訴我應該怎麼走,我的頭、膝蓋不時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礙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卻是那麼溫和、那麼細心,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動,但我的心卻在唱歌:他知道如何關心別人,愛別人,愛是人的本能。然後,我又讓以前與他關係比較惡劣的同學蒙上眼睛,讓他扶他們穿過障礙。幾個下來,同學們都反映他十分細心,值得信賴,他也表示以後與同學相處要互相寬容、互相體諒。從此以後,他變得愛同學了,愛老師了,相信他也會用同樣的愛,愛父母,愛社會,愛國家。

當愛與國家、民族的命運連接起來的時候,這種愛變得偉大了,我們的職業也變得偉大了。師愛,並用這種無私的愛引導學生,就是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書中深入淺出地講解,精彩的教學案例,讓我更系統地瞭解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意義,更全面掌握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觸動最大的是針對後進生轉化的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試着把幾個成績差又不甘落後的學生組織起來,建立了一個學習互助小組,每天一起學習,共同探討個人所碰到的問題,分享大家的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獲得了羣體認同感。在學習小組中,同學們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獨的,受人歧視的,而是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由於沒有了先前那種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縮心理,因此在小組交流會上每個成員都積極踊躍地發言,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一掃以前那種焦慮、沉悶、煩躁的心態。

其次,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在學習小組中,剛開始我就要求他們做到“會的給不會的講,進步快的給進步慢的講,在某科目擅長的給不擅長的講,共同性的難題大家共同承擔”的互助性原則。比如你數學好,你就多承擔數學難題的主攻任務;他英語好,那在英語上就多當當小老師。這樣,講者爲擔當起光榮的使命往往“備課”認真,講解耐心細緻,結果讓自己也更加熟練透徹地掌握了所講的內容;而聽者爲了對得起“老師”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師”面前丟臉獻醜,總是虛心求教、專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進步。在學習較差的學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懶散、鬆懈的毛病,成立學習小組後,誰都不願意在這個新的小羣體中落後,因而自我約束力大大加強。另外,在平時大家相互監督的環境中,小組還選出了常務小組長,由成員輪流擔當,由他負責監督小組成員中的懶散、鬆懈現象,並及時提醒和批評。

最後,活躍了學習氣氛。在小組學習中,學習形式豐富多彩,比如有演講、朗誦、辯論、抽籤答題、小組對抗、搶答等,大大多於單人學習的形式,其氣氛熱烈,輕鬆活潑,從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勞感。

無論是哪種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優秀的教師那樣,善於鑽研,勇於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符合學生實際的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愛學、會學,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有人說:"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我想說:這份光輝來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經營、積極地探尋和恆久的堅持,否則,頂着一份"光輝職業"的光環再久,也不會成爲一個好老師。

我相信:每個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園的時候都會信誓旦旦"爲學生奉獻"、"用全部的愛去面對工作",可是,我們怎麼去施與愛?如何能夠讓這些愛起作用?還有,怎樣能夠使得這份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得以持續?這些,纔是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

作爲一個在教育領域工作十幾年的老師,我對此深有體會:教師這份工作做久了,是會出現瓶頸期的。或者因爲疲累,或者因爲慣性思維,我們會發現自己難以獲得突破。的確啊,講臺不過三尺,教室不過幾十平,在這片小小的天地裏,我們怎麼閃轉騰挪,才能開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讀書……

引用現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學校是讀書的地方,不僅是做題的地方。"這裏面的寓意無論對於學生來說還是對於老師來說,都是非常適用的。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我喜歡它不僅因爲這本書中強調了"愛心"這個在教育行業耳熟能詳的詞彙,還因爲作者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並給了我們教育工作者切實的指導。

在《愛心與教育》中,有一部分關於"後進生"的內容。李鎮西老師非常注重施與愛的公平性,他會努力讓自己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即便是後進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對於後進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這一點,給我的啓示特別大。

我突然發現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個誤區,對"老師"的定義出現了偏差。我以爲:老師就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門關起來,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人;就是放學的鈴聲響起來,學生回家之後,就不再負有責任的人。原來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講臺,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開啓的心門啊!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講了很多他本人和學生相伴成長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拘泥於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種"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進了學生的生命中,從而融爲一體,互爲支撐。這纔是"愛心"的最高境界,他對學生的愛不是"應該去愛"那麼生硬,而是能愛,想愛,不愛不行!李鎮西所參與的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的成長和整個人生,這點值得我反思與學習。

在我的班級中,也曾有一名讓人頭疼的"後進生",他不但學習成績差,而且上課公然頂撞老師,打擾其他同學的學習。我找這位學生談過很多次,他卻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讓我無所適從。終於有一次,這名學生上課不遵守紀律,擾亂課堂,將我徹底惹惱了,我把學生的爸爸請來學校,想和他溝通下。沒想到,這位父親當着我的面就打了兒子兩記耳光……

這位情緒激動的家長告訴我:他和孩子的媽媽早年就離婚了,他一個人帶着兒子過,爲了養兒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離開學校之前還叮囑我:"他不聽話你就打。"這些讓我覺得猝不及防又無奈。

當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提到的後進生產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爲一個老師,我們有機會參與孩子的成長,真的應該時不時打開教室的門、學校的門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門,去了解他們背後的生活,也許,那裏才藏着激勵他們前進的動力。

我嘗試着走近這名"後進生",利用課餘時間和他談話、給他補課,看到他的手套壞了,幫他買了一副新的……而這名學生對我也從剛開始的牴觸、防備到後來的信任。他開始對我抱怨父親對他不好,開始述說自己沒有媽媽的委屈……當某天放學之後,我和他一起回家,當着他爸爸的面兒誇獎他最近進步了很多,並委婉地規勸這位父親不要經常打罵孩子的時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後進生"臉上綻放出笑容……

當然,這名學生因爲基礎太差,到目前爲止依然沒有成爲一名各門功課優異的"尖子生",但是他開始認真聽講了,開始知道尊敬老師和友愛同學了,並且在我的鼓勵下發現了自己在體育方面的特長……這些,都讓我覺得無比欣慰。

我不知道這名學生會不會在若干年之後像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寫的那樣,回到學校來,述說自己的成就,表達對老師的感恩……而且,這些對我來說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有一天,他畢業走出校門的時候,我會非常放心。我覺得他不會再因爲家庭的殘缺而放棄自己,不會因爲缺愛而仇視社會,並且明確了自己的奮鬥方向,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將來在社會的上的哪個領域,都會過得很快樂。

同時,我也特別感謝《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它打破了我的瓶頸,洞開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門,讓來自門外的風吹拂着我,撥開教育的迷霧,認識到愛心的本質和教師這一身份的真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