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錦集8篇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錦集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錦集8篇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錦集8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心得吧。但是讀書心得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學習《教育學》,就明白我國有個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時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連一知半解都說不上。這學期,我認認真真地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認識了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在書中先生指責此刻的學校“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爲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教和學分離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此刻的新課程思想,不正是從重教到重學的思想嗎?“傳統”的教學,主要是看老師教得如何,而忽視了學生學得如何。或者誤解爲只要老師教得好,學生就必然學得好。評價一堂課,也主要是看老師講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學生,也只是看學生是否與老師的講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師的職責在於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務必根據學的法子”。這纔是我們教育的真傳統!此刻的新課改,其實就是迴歸傳統,迴歸教育的真傳統。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麼些年來,教育上不斷提出新思維、新口號、新觀念,不斷地在搞着彷彿是在打破“傳統”的改革。一會兒素質教育,一會兒新課程,一會兒創造性學習,一會兒探究性學習,把我們的一線教師弄得暈頭轉向了,無所適從了。我們何不少提那麼多口號,少拋那麼多新理論新觀念,靜下心來,真正迴歸傳統,從孔子學起,從陶先生學起,從蘇霍姆林斯基學起。這天的新思想,新口號,新觀念,都從他們那裏找得出來。

傳統,有優秀與糟粕之分。優秀的傳統,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是須我們永遠繼承的。不但要繼承,還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隨着時代的變遷、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將其發揚、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溫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於傳統中之糟粕,或稱之爲習慣勢力、傳統勢力,纔是改革的目標。我們的改革,不僅僅是教育改革,乃至於社會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歡摧毀一切,然後重來。結果糟粕未除,而優秀傳統卻蕩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談到:“學校裏的先生叫做教員,他所做的整體爲教書,他所用的法子爲教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書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以外,就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裏的學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傳統中的糟粕,也就是習慣勢力。習慣勢力雖然惡劣,阻人進步、礙事發展,但它真是強大得很,難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講之現象,八九十年前是這樣,八九十年後的這天,仍然是這樣:學校裏的一些先生,我們叫他們教書匠,他在學校裏所做之事,就是教書。他全然不管學生怎樣學,他只管自己怎樣教,我怎樣教,你學生就怎樣學。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東西之外,便沒有其它可教,學生便沒有了其它可學的資料。先生們不準學生看課外書,不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不給學生接觸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學生除了一心只讀教科書、一切只爲考高分外,便沒有了其它。老師除了教課本知識,就沒有,或很少教給學生做人處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師,這本活的教科書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學生們從老師身上學到了什麼?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忙,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個性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透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好處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爲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此刻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主角,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務必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個性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務必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寒假裏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小學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透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後,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爲這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爲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張老師認爲: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爲藝術。張老師認爲我們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應對這一大羣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一天似乎都在忙於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裏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這天的學校裏。教室座位整齊,臺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老實說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呼喚,呼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說到底快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種什麼樣貌的課

堂,什麼樣的教育呢?作者眼裏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說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爲”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潛力。教育,作爲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爲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裏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說,學校還是小的好。那麼“小“到什麼程度爲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爲最佳”。博耶又說:“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爲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須想不到,在中國有那麼多“名師”能夠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能夠在體育館數千名觀衆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好處上說,這正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並以此作爲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一,也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爲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爲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爲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着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纔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爲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纔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爲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最近我細細品味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這本書。什麼是新教育實驗?我覺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實驗對教育的一種理解和追求,特別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動,雖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內涵,但是,由於這些行動相對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缺少的東西,所以顯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認爲: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着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着的美好與神奇。新教育重讀書,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讀書應該成爲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閱讀是有多麼的重要。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第一個行動便是營造書香校園,那麼什麼纔是書香校園?其實我的理解是“書聲琅琅,翰墨飄香。”

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爲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在我們的學校,每天清晨,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誦讀詩歌,領略優美的母語,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們要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學校安排20分鐘的讀書時間,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兒童讀物;暮醒的時候,老師和學生利用晚上時間自己寫點東西,學生可以寫讀書記錄卡,老師可以向學生家長寫一封信或發個短信,甚至寫個教育小故事。這些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會比較難。但我想堅持下去,那將會是自己人生中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在教室裏,我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閱讀氛圍,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閱讀了嗎?”“讓書成爲我們的朋友”等警句時刻提醒着孩子們閱讀。這學期,我和孩子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共同地閱讀了《特別的女生撒哈拉》,當我看到孩子們手捧新書,酣暢淋漓地閱讀時,我頓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確心走起來很艱難,但是這條路值得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提到師生共寫隨筆。包括師生一起來寫班級的趣事,寫學校的活動,寫師生的情誼,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成長,這就達到了共寫的目的。

書中,朱永新老師提到了孔子,的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思考的教育永遠是不成熟的教育,永遠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教育。一個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書,重複了三十年,重複了一輩子。但是,一個善於思考的老師,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兩年,就認真教了兩年,他認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爲一個非常出色的教師,而成就這個年輕人的必定就是讀書和寫作,因爲真的就是“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另外,我的學生已經寫了三年日記了,我覺得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可以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當然,還可以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

書中提到了新教育實驗的榜樣教師,常麗華老師。每一天早上常老師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詩開始的,有孩子過生日都是用一首詩送給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詩歌裏面。每天中午孩子們都會共讀《老鼠阿貝漂流記》,20xx年9月21號她寫了一張便籤,其中的默默數言便把爸爸媽媽們也帶進了讀書的世界。這樣一天又一天,五年時間常老師和班裏的孩子共讀了524本書,有人曾說新教育開100本書太多了,但是對我們常老師這個班級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問: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學生成績?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績早就被拋棄了。常老師五年時間所有的課都是全校第一,她還被評爲新教育十佳教師。她說過:“孩子們走向哪裏我不知道,但我會盡我的全力帶他們走想走的路。心平氣和不抱怨,我像一個農夫,靜靜的抵擋風雨,侍弄自己的農田,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師是我們年輕教師的榜樣,我們也要想她那樣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這纔是作爲教師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穫,在新教育下,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教室裏,紮在學生的心坎裏,努力讓自己“開出一朵生命的花”。爲了祖國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環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愛的教育》——這真是一本無與倫比的、能夠感動任何人的書!

當你看完這本書後,你就會深刻反省自己以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否造成過不好的影響;是否破壞了與他人珍貴的友誼;是否不珍惜父母那溫馨的關懷……

像最後的每月故事《海難》中寫道“‘要那個小的(“小的”指小男孩,即馬里奧)!船已經超載了,要那個小的!’水手喊”,馬里奧不是沒有生的機會,但當他看到朱莉埃塔胸前的血跡時,他也被震撼了,想到了朱莉埃塔在自己受傷時給自己包紮的那一幕。因此他在生與死的選取中放下了生的機會,他死留給自己,把生送給同伴。因爲馬里奧明白,別人也許更比他需要“生”。

即使已經過去了四十四年,恩里科的父親也不忘他的小學老師,還專程來看望他,並像小時候那樣愛戴他、尊敬他。這是多麼好的一位父親!我頓時覺得恩里科很幸福,它擁有如此博學多識、如此溫文爾雅的父親!

恩里科的同學們也很團結!正直的卡羅內,勤勞的柯萊蒂,用功的斯塔爾迪,勇敢的羅貝蒂,可愛的小泥瓦匠,品學兼優的德羅西……這是一羣多麼友善的好夥伴啊!

我此刻想把這本書珍藏起來,期望在多少年之後,我還能把它找出來,重新閱讀這本書,從新感受從這本書中透露出的對國家、對朋友、對親人、對任何人的愛!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學習了李鎮西的教育智慧後,我認識到,作爲一名教育者,務必善於發現,善於捕捉對學生的最佳的教育時機,增強教師教育的智慧。那麼,教師的教育力量從何而來呢?

一、教育力量從實踐中來:

相信學生,用信任的力量激勵學生。

以前,教育的`方法只是教師一味地多講、多說,事必躬親,但往往事倍功半。此刻,我試着把手中的“權力”下放,多數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各方面工作都不亞於以前。學生自己制定出了“班級公約”,規定了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效果十分好。原先的班會都是我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此刻,讓學生來做真正的主人,學生髮現的問題反而更全面、更具體。這樣,使我抽出了一部分時間或研究教學、或專門去找那些存在問題的學生去做思想工作。

關愛後進生,用真誠的情感打動學生。

每一個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既有用心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教師的職責就是對學生存其優點,去其缺點,發揚其用心的一面,克服其消極的一面,促進學生思想的轉化。

學習李鎮西教師後,李老師的幾句話對我啓發很大:後進生之所以後進,就是因爲它差,不能渴望一下子就把他們轉化好,所以,對待差生,要允許其反覆,要降低對他們的要求,並多去尋求羣衆的幫忙。如我班的崔傑同學,個性比較強,好耍橫,好罵人,學生經常告他的狀,以前,這種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批評,但根本不管用。此刻,對待他,我首先去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經常去表揚他,讓他明白,老師並沒有放下他,而是在時刻關注着他。其次,根據他的特點,降低要求,先要求他每週有兩天或三天遵守紀律,使他認識到遵守紀律並不難,最終到達轉變的目的。

二、教育力量從愛中來

老師堅持了十幾年給學生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因爲他堅信,優秀文學作品對人的靈魂有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我覺得利用每一天中午午休時間給學生讀好作品,這個方式十分好,我們能夠借鑑。平時,我們中午會給學生布置超多的作業,學生就想機器人一樣,反覆的做題目,其實效果往往不好。課上的40你沒有少挨我的批評,但我真的不認爲你是一位“壞”同學。而且,你被我批評的缺點,大多是你的優點的“變形”:你很熱情,活潑,一“變形”就成了課堂上愛說小話;你待人真誠,喜好交朋友,可難免分散了不少學習上的精力(比如有時串班,比如晚上學習時有電話干擾等等);你熱愛班羣衆,可爲了維護“班級榮譽”竟不惜“欺騙”楊校長,結果嚴重敗壞班級聲譽……你沒有“變形”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心地善良,思想純潔,樂於幫忙學生,更樂意爲集團出力;你辦的《雨林日報》,不但版面美觀,而且可讀性很強。如果你在紀律上繼續進步,在學習上更加努力,前途無可限量啊!

多好的評語啊,如果我是這位學生,看了評語,我就明白,平時我哪方面做錯了,錯在哪,老師這麼關心我,我必須要改了我的缺點,成爲更好的學生。

最後一句,我想引用李老師的話,最大限度地挖掘併發揮每一件小事的教育效益,這就應是班主任努力追求的教育。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最後把這本厚厚的《愛的教育》讀完了。讀完後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述的也是極爲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文中講到了因父母負債,馬可爾的媽媽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媽媽剛離開時,還和家裏持續着聯絡。可自從上次馬可爾的媽媽寫信說身體有些不適後,就和家裏失去了聯絡。家裏用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媽媽的信,家裏更冷請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淚洗面,馬可爾想媽媽想的快死了。最後,1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馬可爾的堅持使父親無奈地相信了這個理解事物程度並不遜於成年人的孝子必須能成功。籌備好了一切,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藉着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忙,最後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忙下,馬可爾和媽媽最後重逢了……讀到那裏,我不禁爲馬可爾對母親深深的愛肅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馬可爾同樣的歲數,卻顯得樣無知,那樣渺小。只要發生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媽媽身上撒。真是太不就應了……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但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爲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的東西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必須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忙我、我多幸福呀!

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爲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必須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忙的人,是不是

朋友們、請你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你自己的愛的人生。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古人云,“開卷有益”。經常讀書和思考,會使我們勇於自省,善於自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補救途徑。尤其,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闊;可以使我們不斷總結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

寒假裏,我拜讀了《教師最需要什麼---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一書,獲益匪淺。

書中共談了69條建議,涉及到教師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如:認識自己、人生境界、教師的魅力、做一個有品味的人、要常懷感恩之心、發現自己的潛能、個性教師的魅力之源、快樂、健康、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把小事做好、明銳的觀察力、毅力、讀書要學會品書、精神飽滿地投入每一天等。讀此書,就好像有一個個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爲我排解煩惱,爲我指點迷津。又好像有一個個和藹可親而又博學多聞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的封面上就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到底最需要什麼?是金錢?是名利?是學生好的成績?還是家長的尊敬、社會的推崇……其實、教師最需要的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會淨化你的心境,使你越來越感受到活的價值、有意義、越來越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

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如“教師,認識你自己”,初看這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時工作、生活中我經常聽到有些老師抱怨:同樣是教師,爲什麼我工作這麼辛苦?爲什麼學生如此差勁難以調教?爲什麼學生成績老是提不上來?爲什麼自己不被賞識、重用……究其根源,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教師只有看清了自己、認識了自己,才能瞭解自己的性格優勢與不足,準確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確認識職業價值,熱愛自己的職業,才能揚長避短、形成自己獨特的自信心。教師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對自己的認識,使自己變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師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自己。

教師需要有激情。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要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主動性,作爲整個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首先自己要有激情。

教師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用心、細心。敏銳的觀察力是一個教師最寶貴的品質之一。教師需要用其敏銳的觀察力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牽着學生的手,用心去呵護去支撐;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到相互走進內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關,生機勃勃,其樂融融,讓自己成爲真正的充滿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師。

現在的學生都很有個性。教師一般都是喜歡比較聽話的,積極要求上進,對老師和同學也比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歡個別的將自己表現的與衆不同、總是顯得自己那麼桀驁不馴的孩子。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師生之間“水火不容”,學生上課沒有興趣,上課搗亂,教師費盡心思,疲於應付……所以,教師需要學會寬容與欣賞。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能恰當控制和調適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掌聲,得到表揚。如果人的情緒浮動時,總是要發泄的,有的會發展爲破壞性行爲。處於“青春叛逆期”這一危險期的中學生,由於此時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動,容易走極端,愛“逆流而上”,有的甚至與老師與家庭不可調和,再加上學生學業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有的又很差。當教師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教師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教師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啓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欣賞是一種積極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建立在善於發現和摒棄嫉妒、悲觀厭世等不良心裏的基礎之上的優秀品質。只要我們學會了欣賞,就學會了尊重。讓教師多用讚美之聲,克服逼迫之聲,放下我們的架子,少一些居高臨下。

教師需要會思考,會反思。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那麼,我們又如何對待我們自身的歷史----每個人已走過的生命歷程呢?學會反思和忘記,也許是對教師個人教學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師要多回過頭來看過去,看自己原先所走過的路,所做過的事。讓教師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汲取營養,在反思中不斷成長與成熟,通過自己的思維和方法完成別人看來是艱鉅或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