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風箏》說課稿(精選12篇)

《風箏》說課稿(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箏》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箏》說課稿(精選12篇)

《風箏》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清新,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本篇課文的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爲語文園地裏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的快樂”作一些鋪墊;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3.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本課擬定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2.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二、說學情

1.思維狀態

三年級學生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爲主。本篇課文圍繞風箏展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易理解。但對於文本深層的內容,仍需要多讀多想,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和交流。

2.知識能力

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學生已積累了一些識字的經驗,初步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學習重點也由識字逐漸向閱讀過渡。一些閱讀方法掌握,如:朗讀、默讀;藉助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學生已有一定基礎。但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情感則是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以讀爲本,讀中思、讀中悟。我國語文教學有“熟讀、精思、博覽”的優良傳統,葉聖陶先生也認爲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讀,他認爲“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於書,入於目,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之能和諧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2、採用多種策略讓關鍵詞活起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二學段學生應“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關鍵詞,體會關鍵詞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在感悟重點詞句時,我採用多種方式和策略:聯繫生活實際、角色互換、理解字義、聯想法等,讓學生在輕鬆學習的同時,能講關鍵詞讀活。

四、說教學流程:

一)回顧導入,搭建構架

開課先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快速熟悉並走進文本,對文本內容建立一個基本框架。

二)細讀探究,品悟真情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順序,切入做風箏。讓學生自學第二自然段,讀、思:作者寫做風箏時,哪些詞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主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如憧憬、依然、幸福鳥,可根據查字典的方法、聯繫上下文、聯想等方法來理解。繼而感受到做風箏的快樂

“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的。首先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如何放風箏的,再看書上是如何寫放風箏的.,通過抓動詞對比,感悟動作描寫的生動、準確。接着抓關鍵詞句體會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快樂。“越飛越高”於想象畫面中感受快樂;“快活地喊叫”於角色體驗中感受快樂;從孩子的不知疲憊中感受他們的快樂。接着通過感情朗讀進步一渲染孩子們的快樂。

可是快樂的心情卻隨着線斷箏飛戛然而止了。讓學生默讀課文4~8自然段,體會孩子們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義的方法,讓孩子們從“大驚失色”這一神態中感受孩子們的傷心。引導學生由字面義到角色體驗逐層深入理解“千呼萬喚”,感受到孩子們的痛心。繼而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傷心。接着通過抓關鍵詞,從“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垂頭喪氣”中感受到尋找不到的失落。

最後通過質疑是否用心尋找了,讓孩子們知道還有希望。進而引出想象續說(寫),拓展學生的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創新離不開想像,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於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歸納,積累方法

學完全篇後,我將對本文的內容和情感、閱讀時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時所使用的表達方法進行歸納梳理。對內容梳理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而閱讀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更好地解讀文本,理解文章內涵;表達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最後讓所有的學生在學有所獲中結束該課的學習。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由三大塊構成:有文章內容和主線的板書(即中間部分);有閱讀方法的梳理歸類(左邊);還有表達方法的提煉(右邊),簡明扼要地呈現了我這堂課要傳達給學生的信息。

六、說預期效果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希望學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心情起伏變化,基本能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知道幾種品讀關鍵詞的方法,並能在今後的學習中試着運用。

《風箏》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敘事性散文,是第一單元,第一篇魯迅文章。既表現手足親情又意蘊豐富,有助於提高學生情感體驗,培養探究性閱讀能力。文章講述了“我”因爲看到風箏,引起對兒時虐殺自己小兄弟的風箏夢的回憶和深深的自責,展現了兄弟間濃濃的手足親情。

2、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整體感知和理解能力;但獲取知識的方式多以圖片、聲音等具體形象爲主,較少接觸意蘊深厚的文章,對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難以抓住要點來準確體會、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殺” 指什麼;

難點:體會、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濃濃的手足親情。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敘事中的描寫語句,積累詞彙。

能力目標——學習迅速抓住文章要點的方法,通過討論賞析,理解“精伸虐殺”實質。

情感目標——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親情,學習作者嚴於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說教法

1、理論依據:

《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習要“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能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情感”,“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溝通課堂內外”“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問題帶動閱讀學習”。

2、教學方法:

實踐法:親身體驗體會到文章意圖。

提問法:本課教學主要方法,通過連環問題促使學生閱讀文本,理解主題。

誦讀法:通過各種朗讀方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畫法:通過重要句詞來落實重點,理解文意

討論法:培養合作精神及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3、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示範朗讀,風箏圖片,學生放風箏錄像,計算機技術支持。

三、說學法

依據以上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學安排,指導學生上網收集資料,通過實踐參與培養學生自學和動手整理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啓發、討論、探究來賞析、理解敘事散文。問題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讓學生學過本文,不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還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逐漸形成主動閱讀文字、理解文意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配樂展圖,引出課文)

上網收集作者資料

(二)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疏通生字積累詞彙

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全文圍繞風箏回憶了什麼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讀賞析 “我”對小兄弟的“精神虐殺”指哪件事?具體說說。(誦讀,表演)

(四)討論探究 “我”當時爲什麼要那麼做?現在的心情是怎樣?劃出關鍵詞。(引導,討論)

(五)拓展實踐 展示古詩《村居》,進一步體會放風箏的樂趣。

播放學生放風箏錄像,寫一段放風箏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不僅起着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隻展翅飛翔狀的風箏,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殺,一方面是我不許小弟放風箏,一方面是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而這其中又承載着濃濃的手足親情。板書簡潔明瞭,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

六、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我上學期參加市“多媒體與信息技術整合”比賽時的參賽課文。在上課時,我把語文從單一枯燥的文字解說種釋放出來,擴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機會,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願意主動去閱讀文本,動筆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文段有很多寫得非常優美。這是能獲得二等獎的原因。

而之所以沒拿到一等獎,最主要還是對使用新教法比如“網上搜索”“論壇上發表文段”沒能作充分的課堂預計,導致課堂有些暫時性的混亂。而且對教案不夠爛熟於心,提問有時不夠有針對性,被外界干擾後顯得不夠流暢。因此,充分備好每一課,做到備教材,備學生,熟悉教案時我今後在教學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風箏》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魯迅,體裁爲散文詩。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爲主題,是繼“人生”“自然”“科學”主題之後爲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設的單元。在本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中,《風箏》是意蘊最豐富的一篇,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好教材。《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學”。

2、課文的特點:

《風箏》是一篇以表現手足親情爲主題的散文詩,但選材角度新穎,於兄弟間發生的誤解衝突中展現濃濃的親情。可是,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於此。從作者事隔多年後仍悔恨交加,悲憂交集看,這篇作品還揭示了封建陳腐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天性的扼殺,深刻地闡述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全詩情詞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3、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的整體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對於像本文這樣有深厚意蘊的散文詩,學生則容易出現: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的現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考慮讓學生多讀,要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要多讓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要重視引導、多給學生鼓勵。

4、重點、難點的預設及依據:

根據七年級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及散文閱讀的基礎,結合本文的特點,預設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難點:學生提出疑問並在教師引導下作深入思考。

5、目標的預設及依據:

根據以上四個方面的情況,從“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確定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⑴ 認知目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讀描寫“誤解和衝突”的語句,進行語言積累。

⑵ 能力目標:圈劃文中表示“誤解和衝突”的內容,體會賞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問,合作探究,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主動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⑶ 情感目標:感悟“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說教學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學以“一個切口、一組問題、幾大板塊、整體綜合”的閱讀教學理念爲指導,採用朗讀法、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學習方法,通過朗讀來感知文本;以圈畫重要詞句並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啓迪思考。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和發揮雙方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教學理念。

1、導入新課,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師出示一張幼兒照片,向學生介紹自己孩子的調皮與可愛。師生輕鬆談話,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幼兒可愛的形象,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親切感,爲下面的學習營造一個輕鬆的氛圍。教師的對女兒的濃濃親情的流露,能喚起學生心中的親情體驗;而向學生介紹女兒的調皮、貪玩更是文中“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性”觀點的直接證明,從而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學法:與教師輕鬆交談。朗讀全文,圈畫生字難詞。思考: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了我態度轉變的原因?

(設計意圖:輕鬆的'心情利於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朗讀全文,既積累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漸進入作品的意境。同時問題的思考,也有利於引起學生對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關注,而這一段正是本課教學預設的切入口。)

2、主問題探究,落實重點

⑴ 教法:以第五自然段爲教學切入口,引導學生通過對“魯迅先生前後情感、態度的變化”的把握,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的精神,同時瞭解“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性”這一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問題預設:

“魯迅先生看了講論兒童的書後,回憶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後情感有什麼變化?”

“精神的虐殺是指魯迅先生對弟弟什麼的虐殺?”

“你有過這樣被精神虐殺的體驗嗎?”

“今後看到有人抹殺兒童天性的行爲,你可以怎麼說?”

(設計意圖:採取中間突破的教材處理方法,選擇恰當的切入口,提出一組相互關聯的問題,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

學法: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聯繫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殺”的具體含義;結合自身體驗理解並朗讀“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性”這一句話。(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在討論與思考中掌握知識。)

⑵ 教法:出示教學“主問題”。探討文章“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這一主題。(設計意圖:以主幹性問題促使教學深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並通過教師的小結,引導學生思考生活、關注人生。)

學習障礙預測:這個主問題的解答,需要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讀,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閱讀感悟能力和“在衆多的信息中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學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魯迅和小兄弟之間的衝突而忽略了文章後半部分魯迅對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誤解,學生可能容易找出魯迅對小兄弟的愛而忽略了小兄弟對魯迅的愛,學生可能不清楚對問題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師幫助對策:在學生閱讀全文,劃找相應詞句後,組織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進行賞析和朗讀,然後再全班交流。

引導內容先擬:

① 引導學生對文章後半部分的關注:那麼文章後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誤解中的親情的體現呢?

② 引導學生對“小兄弟對魯迅的愛”的關注:衝突是雙方的,那麼親情是不是也是雙方的呢,弟弟也愛魯迅嗎?

③ 指導學生對問題解答的表述:賞一句話,用賞析說服人(就是對自己劃找的語句,闡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人信服);讀一句話,用美讀感染人(有感情的誦讀自己劃找的句子,用讀來傳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動聽衆)。

學法:劃一劃,文中哪些地方寫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間的“衝突和誤解”

讀一讀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衝突和誤解”,又爲何還能體現出親情?小組討論後集體交流。(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口、動腦,既培養篩選問題的能力,又突出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

3、發現、探究問題,突破難點: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對魯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評價,引導學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蘊深厚處進軍。

(設計意圖:把課文作靶子,通過文本意與讀者意的衝突,引學生對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學習障礙預測:

⑴ 學生提不出問題。

⑵ 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

⑶ 學生等待老師說標準答案。

教師幫助對策:

⑴ 適當的方法指導。

⑵ 保證一定的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時間。

⑶ 小組交流,整合問題。

學法:默讀全文,劃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組交流篩選、整合問題,全班交流探究。(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4、課外體驗與拓展:

教法:出示作業,兩題任選一題。其一是寫一篇“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的文章;其二是課外閱讀魯迅先生的《故鄉》和《秋夜》,探究環境描寫在魯迅作品中的作用。(設計意圖:根據“閱讀最近發展區”原理,進行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

學法:讀作業題目,選擇作業內容,課外完成作業。

(設計意圖:其一是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和發現美的習慣;其二是以此來引導學生走近魯迅,瞭解魯迅,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步入文學殿堂。)

《風箏》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和學情

(一)教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爲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純美的感情,因爲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詩性的光輝,生命才具有了永恆的動力。魯迅的《風箏》就是在溫馨與和美中,在矛盾與衝突中展現濃濃的兄弟之情。可是,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於此。這篇散文中,既有魯迅的兄弟之情,也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風箏爲描述對象,借風箏抒懷、述志,風箏是情緒消長的線索,也是複雜思想感情的凝聚載體。詩篇以凝練的語言,熾烈的感情,表現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濃郁的詩情、詩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學情

《風箏》面對的學習羣體是一羣剛進初中的十一二歲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在他們認爲親情就是溫柔的話語,是細心的呵護,是鼓勵與支持,是牽掛與思念。所以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通過矛盾與衝突展現親情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我班學生羣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兼顧全體,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虐殺、苦心孤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濃濃親情。

3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學習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討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二)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重點放在對“精神虐殺”一幕的理解以及濃濃親情的體驗上;將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爲教學的難點。

(三)課時安排及目標內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思想的深邃,選材的精巧,結構的別緻,加上語言運用的高超藝術功力,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加上農村學生基礎差的特點,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詞語,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滿天的風箏>進行對比閱讀。這裏我重點說明第二課時。

三、說教學方法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由於他們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通過朗讀來感知文本;以圈畫重要詞句並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啓迪思考。同時藉助於錄音機、圖片以及其它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及策略

爲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在陽春三月放飛風箏的情景,並配以教師一段聲情並茂的導入詞:歲月的`書籤一頁頁翻過,我們的年齡雖早已離開了童年的範圍,但那些關於童年的零零碎碎,總會在空閒時候,或睡夢中,一幕幕重現腦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樂。風箏給單純的童年帶來了別樣的快樂,這快樂化成一段長久記憶銘刻於我們的腦海中,同時也銘刻於魯迅的心中……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二)與文本對話落實重難點

輕鬆的心情利於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朗讀全文,既積累了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讓四名學生美美的來讀課文,利用古箏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樂、渲染氣氛,讓學生邊聽邊思考:1全文回憶了一件什麼事?你讀了有哪些感受?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思考題:

1、哪些地方體現了小兄弟對做風箏的癡迷?學生通過朗讀、勾畫找出相應詞句,從而將課文的學習落實到語言層面。

2、“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哪件事?具體是怎樣的?

這一段“精神的虐殺”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兩個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蠻橫。小兄弟的驚惶與瑟縮,兩種心境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衝擊力,因而抓住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讓他們在課堂上即興表演這一情節,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鍊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解放其思想和個性,改變以接受爲主的單一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同時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到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鐵不成鋼的手足親情。從而突破文章的教學重點。

3、我當時爲何要這樣?現在想來是怎樣的心情?爲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與悲哀”?

對這一教學難點在學生閱讀全文,劃找相應詞句後,組織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進行賞析和朗讀,然後再全班交流。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這說明了什麼?

(三)與作者對話感悟主旨

讀了本文之後讓學生談談:“此時如果魯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點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你有錯就改,嚴於自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可能會說其實你對小弟非常關心愛護,非常希望他能專心讀書;也可能會說不要再責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錯,而是社會造成的等等。通過想象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他們對主題的理解。

最後教師加以總結:《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敘寫了一段人間真情,它似一曲溫馨的歌謠,讓我們沉浸於自然、和諧、水乳的交融的詩情畫意中。最後,在學生欣賞山東濰坊風箏節的喜悅氛圍中結束全文。

好的板書不僅起着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隻展翅飛翔狀的風箏,風箏上壓着鮮紅的“精神虐殺”,一邊是“我”不許弟弟放風箏,一邊是弟弟的癡迷風箏,這承載着童年夢幻的風箏展現了濃濃的親情,而且板書簡潔明瞭,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

《風箏》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着的追求。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頑強執着的精神。

爲能很好地落實上述編者意圖,針對閱讀課文的特點,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情感目標:學習劉老師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從不同方面選取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

三、認知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主要內容。

三、說重點與難點:

瞭解課文通過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課教學之重點,而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則是教學之難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根據閱讀提示,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二、學法:合作交流,讀寫結合。

五、說教學準備:

1、小黑板與錄音機。

2、課前讓學生熟讀課文。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相機出示小黑板)

截去撐地手持撒脫

支撐急速擎着拄着

甩掉 轉向拉動 蹦跳

泛起跳躍仰望追趕

酸澀旋轉漾出抓住

1、指名讀讀這些詞語,看看這些詞語中哪一組讓你想到劉老師的哪一件事情?

2、師生交流

第一組寫了劉老師“笑談丟腿”的事情第二組寫了劉老師“旋轉板書”的事情

第三組寫了劉老師“放飛風箏”的事情第四組寫了劉老師“追趕風箏”的事情

二、精讀文本,感悟特點

1.這節課我們隨着作者的回憶,一起走近這位特殊的老師。

指名讀第一件事情寫劉老師的,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讓你讀到了怎樣的劉老師。

(1)師生交流

這是一個幽默的劉老師。幽默在哪兒?

(2)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劉老師怎樣向我們講述這個故事的?從“笑”這個詞語中你們感受到劉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劉老師;這是一個笑對人生、樂觀向上的劉老師。)

(3)誰再來讀讀這個劉老師“笑談丟腿'的故事,讀出他的幽默與樂觀。

2.劉老師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學們,每個人的笑後對泛出了一種酸澀的感情,對老師丟腿感到非常惋惜,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3.下面請同學繼續讀劉老師旋轉板書的事情,邊讀邊想,你又讀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劉老師?

(1)學生自讀課文

(2)師生交流

同學們,我寫板書可能是比較輕鬆的,但是對於身有殘疾的劉老師呢?

(劉老師寫板書很艱難)

(3)如此艱難,劉老師每轉一次都會引起同學一次心跳。相機提問:

這“心跳”源於什麼?(對劉老師的擔心);這“心跳”出於什麼?(對劉老師的尊敬)

(4)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劉老師?(敬業負責、身殘志堅、有執着追求的劉老師)

4.然而最難忘的是劉老師放飛風箏的事情,讓學生聽讀課文錄音,跟隨劉老師一起放風箏,邊聽邊思考,說說你聽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劉老師?

(1)師生交流

(從親手扎的各式各樣的風箏可以看出劉老師是個認真細緻、心靈手巧的老師);

(2)教師出示:“他總是手持線拐……在風中翱翔盤旋。”

讓學生讀這一段話,然後思考:此時的劉老師沒有說一句話,但是他的心裏在想什麼呢?

(他希望他的學生在未來的日子裏和燕子一樣高飛;)

(3)同學們,老師臉上甜蜜的笑,作者在寫的時候,用了一個什麼樣的詞語?

從“漾”這個字,大家又感受到一個什麼樣的劉老師?

師生交流,教師板書。(這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劉老師)

5、在學習第四個典型事例時,我運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讓學生依照剛纔的學法去概括出劉老師的特點。(這是一個喜歡挑戰自我的劉老師)

過渡:在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後,如何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這一教學難點呢?

我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

1、劉老師放飛的僅僅是風箏嗎?

2、他放飛的是什麼?(理想)

3、那他的理想是什麼?(理想就在劉老師放飛與追逐的風箏裏,對生活的滿懷激情;理想就在劉老師旋轉的柺杖裏,對工作的執着追求;理想就在劉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日子裏;對學生的無私關愛;)

(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熱愛生活的標誌。劉老師儘管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寄託自己要在廣闊的天地之間放飛自己心中的理想)。相機畫風箏。

4、劉老師放飛的風箏給予我們什麼?(劉老師的身傳言教,給學生以深刻地影響,使作者在幼小的心靈裏也播下了理想的種子,升起了理想的風箏。當作者蘇步陽在xxx時遭到殘酷打擊的時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難忍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劉老師,要像劉老師那樣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與挫折都要樂觀向上、有執着的追求。)

七、說作業安排:

以“一個__________的人”爲題寫一篇短文,試着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

八、說板書設計和本節課的設計意圖:

板書設計:

22理想的風箏

樂觀向上身殘志堅熱愛生活挑戰自我

↑↑↑↑

笑談丟腿 旋轉板書放飛風箏追趕風箏

↑↑↑↑

截去撐地手持 撒脫

支撐 急速 擎着 拄着

甩掉 轉向 拉動 蹦跳

泛起 跳躍 仰望追趕

酸澀 旋轉 漾出抓住

本節課的設計意圖之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找到了一個教學目標、教材和學生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充分利用文中這樣幾組重點詞語,使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課文講了劉老師哪幾件典型事例,由於抓住了教與學的結合點,學生就能深入淺出地閱讀文本內容,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劉老師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鳴。

在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時我用了四個問題。不難發現這是一組分解難點又逐步靠近並解決難點的問題。給了學生臺階,又順應着整堂課的理解,顯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讓學生理解了“理想的風箏”是什麼!

本節課的設計意圖之二:

小學六年級的長課文是與初中相銜接,是爲學生升入初中學習作準備的。如何長文短教、精處細讀?我想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如何讓學生學會取捨;如何讓學生學會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去理清文本的線索,去統領全文,這一教學理念的設計在這節課中我作了一些滲透。相信學生能從這節課的學習中能學到一些閱讀長文的方法。

以上是我對這篇課文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旨在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風箏》說課稿 篇6

一、課引:喚醒學生對風箏的直接體驗

1、師: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看到天上五顏六色的風箏有什麼感受呢?

生雜:很高興,很快樂,想和風箏一起飛。

師:總之,同學們看到風箏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個人看到風箏,涌起的感覺卻和我們完全不一樣,想知道這是爲什麼嗎?翻開課文風箏,讓我們一起去尋找原因。

二、感知課文、學習詞語

1、請同學們自由的把課文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做兩件事:畫出魯迅先生和我們不一樣感受的詞語;畫出你認爲重要的或者是你不會讀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詞語。

2、劃出你覺得重要的詞語,或你覺得不會讀不會寫的生字是哪些?讀完後自由寫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詞下加點。不懂的詞語打問號。

(生自由讀書,5分鐘後六七個學生自由到黑板上寫生字詞。有以下這些生字詞,老師重點給加點字正音。)

瑟縮發見苦心孤詣嫌惡憔悴肅殺?丫杈

師:“肅殺”是什麼意思?

生1:很冷

師:聯繫課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氣寒冷。

師:這位同學能很快的解決生字詞很好啊。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三、把握情感基調

3、師:剛纔大家通過主動的努力,把自己不會地學會了,很好。接下來我們來思考一下中年的魯迅看到放風箏時的感受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

生1:嫌惡

師:那是他小時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後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風箏的感受)

生2:驚異和悲哀

4、師:他看到風箏爲什麼“驚異”?誰能告訴我?

生1:因爲做了對不起弟弟的事。

師:那是因爲弟弟的原因。

生2:因爲弟弟很喜歡風箏,而我又不許他放,看到風箏感到驚異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風箏

師:故鄉的風箏是在春二月時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風箏了,感到驚異。(好的,這個問題我們先談到這裏)

5、師:那麼“悲哀”從何而來呢?

生1:小兄弟嚮往風箏,而我卻不許他放,將風箏折斷了,扔在地上,後來知道了玩是兒童最正當遊戲。

師:事情緣於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具體的事件是什麼?

生2:小時候踩壞了弟弟的風箏。

6、師: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小時候這件事。課文應該在③④兩段。弟弟喜歡風箏嗎?哪些詞語寫出了弟弟是很喜歡風箏的,抓住詞語說。

生1:幾乎、跳躍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將這幾句話朗讀一下)

7、師:弟弟對風箏不只是喜歡,而且是入迷了。那麼我喜歡風箏嗎?

生齊:不喜歡。

師:從哪裏看出來。

生1:我不但不愛,而且嫌惡。

師:“嫌惡”是什麼意思?

生2:討厭,厭惡

師:他爲什麼嫌惡風箏?

生3:他認爲這是沒出息孩子玩的。

師:在我看來,有出息的孩子應該做什麼?

生4:愛學習,有知識

生5:將讀書和玩樂相結合纔好。

生6: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

師:做風箏不是體力和腦力勞動結合的嗎?

生6:讀書和玩樂要兩不誤

生7:半天讀書,半天玩。

師:這是小時候魯迅的想法嗎?

生:不是,

師:這對中年以後的魯迅來說就合適了。小時候的魯迅則認爲玩風箏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該做的事呢?

生齊:不是。

8、師: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應該去做有意義的事。所以他發現弟弟做風箏時,他是怎麼做的?

生1:毫不猶豫的踩破了。

師:他抓斷了風箏的翅骨,踏扁了風箏。做這件事時他的神態是怎樣的?

生齊:憤努的。

師:你對“憤怒”是怎麼理解的?

生2:哥哥你這樣弄壞了我的風箏,……????

師:哦,你用了情景式來回答,很好,那現在我們換一種說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風箏的時候邊踩會邊怎麼說?

生3:你揹着我做這樣的事,氣死我了。

生4: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讀書,竟在這裏做這玩意。

師:是啊,哥哥對弟弟是滿懷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揹着他做風箏。他很憤怒。應該說他當時是爲弟弟好。這種憤怒你能理解嗎?有時我們爸爸媽媽也會因我們的什麼事生氣,甚至打我們,其實也是爲我們好,你們能理解嗎?

9、師:哥哥推門而入,粗暴地將風箏踩扁,弟弟的神態是怎麼樣的?

生雜:驚惶、失了色瑟縮着、絕望

師:此時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會怎麼說?用合適的表情,語氣說說看。

師:哥哥你真壞,爲什麼踩壞我的風箏?(口氣很憤怒)是不是這樣?

生雜:不是

生1:你爲什麼弄壞我的風箏?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對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師:我知道錯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讓我做一次吧。

師:祈求哥哥。

生4:今後我一定好好讀書,再也不敢做了。

師:弟弟的反抗有沒有。

生雜:沒有

師:祈求有沒有?(學生思考)

生5:他以後想也不敢想了。

師:沒有乞求,更加沒有反抗,弟弟知錯了。哥哥認爲自己做對了,得到了完全的勝利,而留給弟弟的是絕望。做風箏這種想法被哥哥給……我們用文中的一個詞語說。

生6:肅殺

師:應該是……

生雜:是“虐殺“

10、師:弟弟知錯了,哥哥自以爲正確的得到了完全的勝利,那麼這件事到底誰對誰錯呢?二十年後再來看一下風箏之事,他還憤怒嗎?

生1:是悲哀,他知錯了。

生2:是懊悔

師:誰告訴他的?他怎麼知道錯了?書上哪個句子?

生齊:“遊戲是兒童……”

師:看到一本外國的書,知道自己錯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對弟弟的精神虐殺。

所以他想補過,設想了哪兩種補過的方法,可能實現嗎、

生3:送他風箏和他一起放風箏。

師:可能嗎?

生齊:不可能。

師:是啊,不可能了,因爲我們都已經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種辦法呢?

生4:請求他寬恕。

師:行嗎?

生4:不行,弟弟說忘了。

師:哥哥知道自己做錯了,總是想着補過,弟弟卻已經不記得了。

11、師:哥哥其實是希望弟弟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師:是希望他記得這件事還是希望他忘了這件事呢?

生:希望他記得這件事。

師:爲什麼希望弟弟記得呢?

生2:非常慚愧,對不起弟弟,弟弟罵他打他,他也會舒服些。

生3:弟弟說不記得了,他心裏的石頭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記得的話,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師:(在玩這件事上)弟弟會用什麼態度對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會讓孩子玩了。(可追問爲什麼?因爲他也從哥哥的行爲裏知道了,風箏是最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師:如果他還記得又會怎樣?

生6:他就會讓孩子玩

師:是啊,他是多麼希望弟弟能記得這件事,即便是記恨他,責怪他也沒有關係。可是現在弟弟是全然忘卻了,假如他以後又發現他的孩子做這樣的事,他會怎樣呢?

生雜:不許他放。

師:哥哥爲了愛不讓弟弟放風箏,二十年後知道自己錯了,哥哥醒悟了,對哥哥來說弟弟醒悟了嗎?

生雜:沒有

師:哥哥的感受怎樣?

生:我的心一直沉着,沉着

師:沉着可以換一個什麼詞呢?

生7:難受,感到悲哀

12、師:我悲哀的是什麼呢?

生1:因爲我對不起弟弟,他卻忘了,感到悲哀。

師:爲誰而悲哀?

生2:爲弟弟而悲哀,爲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爲弟弟的小時候感到悲哀。

師:爲弟弟小時候的`沒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爲小時候自己弄壞了風箏感到悲哀

師:爲自己的年幼無知感到悲哀。

生5:沒有正確理解“遊戲是兒童……”而悲哀。

生6:爲小時候我把錯誤的觀念傳給了弟弟而悲哀。

13、師:認爲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這種認識是與生俱來的嗎?是不是一生下來他就這麼認爲的呢?

生1:是大人教給他的

生2:是父母教給他的。

生3:也許有光玩而荒廢了沉重的人身上啓發的。

師:有這麼些人光玩而沒有處理好玩和學習的關係

生4:是他看書知道的。

師:(什麼書?是中國的書還是外國的書?)書上的知識是怎麼來的?

生:是前人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師:恩,書上的知識是前人經驗的總結,一直傳到我這裏都認爲玩風箏是沒出息的。如果我不覺醒,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會被扼殺啊!這種錯誤的想法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在這樣接受的,整個社會推而廣之。不醒悟的是不是隻有我弟弟呢?(整個社會都這麼沉浸在錯誤的認識中,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會很多的人

師:本文小故事卻提示了一個大道理。爲堅持錯誤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還有很多人還沒有覺悟,很多人還沒有覺醒,只有魯迅覺醒了。(寫下了這篇文章,以喚醒他人)

師:下面我們看課文。“……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吧。”讀一讀這個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寬恕了他,他的心寬鬆得了嗎?

生雜:寬鬆不了

師:所以在文章結尾他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把“四面”兩個字划起來。這裏的“四面”指的是什麼?

生雜:是整個社會

師:“寒威和冷氣”呢?

生:指的也就是無盡的悲哀。

師:我除了爲弟弟悲哀,爲自己悲哀外,他還爲什麼悲哀呢?

生:爲整個社會中不覺悟的人悲哀。

師:我們每個家庭都有親情,可有時我們會因爲“愛”而做了一些傷害別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親人)。有時候我們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他們,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想錯,做錯,但我們不能把錯誤的認識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要反思他們行爲。我們的父母也很愛我們,(有時也會和我們產生矛盾),一方面我們要理解父母(因爲愛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反思父母的行爲。找機會和父母溝通。這就是這節課我們得到的啓示。

進教室之前我沒想到課會上的如此順利,但走出教室後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鐘的時間裏,我帶着學生感受到了魯迅那如父親般的兄長之愛,也體會到了他作爲一個清醒者對國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傷,可以說,無論是愛的主題還是對國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課中都達到了,回過頭去再來審視這堂課,我覺的課堂目標的達成得益於對小時候踩壞風箏事件的精細分析,正是有了對那件事深入細緻的分析,所以後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另外,即時敏銳的抓住課堂生成也是本課得以完成的關鍵,我感覺本文處理的較好的生成資源有如下幾處:當要求學生回答對“憤怒”的理解時,有個學生採用了情景式來回答,我馬上就調整了我的問題,讓學生進入情景來回答;第二處是在回答“魯迅是希望弟弟忘記這件事還是希望他記得這件事”時,有學生說“如果他記得的話,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對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說事呢?他記得與不記得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就是兩種不同的思想嗎?而且這還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傳有關係呢,所以就抓住這個細節做了一點文章,最終學生也明白了錯誤思想代代相傳的可怕性。③還有探究錯誤的教育觀念是怎麼來的問題,也是課堂生成的,就感覺課上到了那裏,順理成章的就出來了這個問題,必須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學生的反應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障礙,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是從大人們那裏學來的,然後再聯繫前面的孩子,代代相傳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複印證。學生對於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夠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了。

一直以來,我包括還有很多的老師可能都責怪過編寫文章的那些專家,把〈風箏〉編進初一的課文不是難爲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嗎?可是現在當我順利的上完這篇文章後才發現,其實這樣的內容學生能接受,只不過是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帶着學生去理解和接受,過去的課堂失敗是因爲我並沒有象現在這樣深思熟慮的來思考過課堂設計,也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麼樣的問題是學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話,因爲害怕,連腦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象這次對待〈風箏〉一樣,對有難度和有爭議的文章多一些討論和爭議,多一些想法和嘗試,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象春天一樣,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風箏》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紙船和風箏》是本冊入選的新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有關友誼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帶着問候,帶着祝福,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了一座友誼的長橋,讓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爲一件小事的爭吵,象徵着友誼的紙船和風箏不見了,兩個小夥伴也陷入失去友誼的痛苦中。最後,他們終於鼓起勇氣,再次向對方伸出了友誼之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這一段真摯的友情。

整篇課文以“情”爲主線,表現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時的快樂,鬧彆扭時的難過、失落,以及雲開霧散時的興奮、激動。把真摯的友情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真實感人,是學生體驗情感、訓練語感的一篇優秀文本材料。根據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階段目標以及本篇文本的特點,本節課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1、感情朗讀課文,在朗讀感悟中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2、讀中體驗情感,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友誼,受到情感的薰陶,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二、說教法、學法: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情感體驗,在朗讀感悟文學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本篇課文的`動人之處恰恰就在字裏行間蘊含的真情。文章文字雖然淺顯,但對二年級的孩子,要讓他們感悟小夥伴失去友誼時內心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方式和感人場面,還是有難度的。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以及本篇課文的特點,我嘗試採用體驗教學的方式,通過“批文入情,朗讀感悟”,讓學生自主感悟體驗,達到體驗情感,形成語感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中,教師始終是學生體驗活動的一個組織者,一個促進者和一個平等對話者。

三、教學程序:分爲三部分:

(一)複習生字,談話引入新課。上課伊始,通過小松鼠送來紙船和祝福創設情境,既複習了生字,同時,又使學生體驗受到禮物和祝福的快樂,爲後面的學習做好情感的鋪墊,自然地引入新課的學習。

(二)入情入境,朗讀感悟。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體會文章字裏行間蘊含的真情,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的具體教學策略是這樣的:

1、 保證充分的閱讀。“批文入情”的過程,就是深入閱讀,充分思考,逐步領悟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學生獨特的感悟,豐富的體驗纔會源源不斷地生成。因此,這一部分的學習中,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學習1-6小段時,讓學生通過自讀感悟、小組交流朗讀、配樂齊讀等多種讀書方式,讓學生在反覆的讀書中生成自己的體驗,體會小熊和松鼠相好時的快樂。

2、 營造體驗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動,要讓學生體驗松鼠和小熊快樂,失落,痛苦的情感,引發學生相應的體驗,就要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進入角色。在這部分的學習中,我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情境:如,繪製圖片,畫簡筆畫、展播課件,配樂朗讀渲染氣氛,教師語言的描述等。

(三)聯繫實際,遷移運用。對整篇課文的朗讀感悟之後,老師讀一封來信,引導學生給信中的小夥伴回信的同時,運用本課對友誼的感悟和體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更加深對友誼的理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風箏》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於1925年1月24日,後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爲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於文章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閱讀能力,能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閱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過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題。

4、(寫作指導)學習本文在敘述中飽含深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提練文章主幹。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蘊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爲此文爲我們提出瞭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於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於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於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文章,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爲本。

閱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豐富的意蘊,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覆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教師可利用閱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於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覆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說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覆地閱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閱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爲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課前可以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5、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四、說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多角度理解課文:

1、爲什麼作者看見風箏會“驚異和悲哀”?

2、文中回憶了一件什麼事,這一幕後來作者稱之爲什麼?

3、多年之後“我”對當年的行爲有了新的認識,有了什麼論文,這種改變說明了什麼?

4、“我”對於自己的過錯,想到補過辦法了嗎?是什麼?弟弟是何態度?我心情釋然了嗎?

(三)學生質疑。

(四)思維拓展訓練:

1、當年的魯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什麼做法,是什麼思想在做祟?你的身邊、生活中有沒有類似例子,試舉例說明。

2、虐殺者的行爲爲什麼能得逞,是什麼助長了這些人的壞習性,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正確的做法該如何?試舉例說明。

(五)總結:《風箏》不僅是展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作業:課後探討

1、請談談你對兒童教育的一點看法。

2、在人際關係中,你會怎樣處理親人、朋友之間的誤解和衝突?

[教學小結]

由於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儘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風箏》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和學情

(一)教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圍繞家庭、親情的主題展開。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純美的感情。魯迅的《風箏》就是在溫馨與和美中,在矛盾與衝突中展現濃濃的兄弟之情。可是,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於此。這篇散文中,既有魯迅的兄弟之情,也有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切感慨。作者以風箏爲描述對象,借風箏抒懷、述志;以凝練的語言,表現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濃郁的感情,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學情

《風箏》面對的學習羣體是一羣剛進初中的十一二歲的少男少女,初中一年級學生對於本文這樣意蘊深厚的文章,則容易出現: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故事易,明思想難的現象。所以要考慮讓學生多讀,要保證學生思考的時間,引導幫助學生認真品味文中思想、情感。教師必須兼顧全體,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濃濃親情。

2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討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之情,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2、教學重難點

初一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沒發展到一定水平,結合本文的特點,預設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獲得思想啓迪;抓住關鍵詞語,領會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對“精神虐殺”一幕的理解以及濃濃親情的體驗上;

難點:這篇散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學生要多角度理解主題,對於學生會存在一定困難。

3、課時安排及目標內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思想的深邃,選材的精巧,結構的.別緻,加上語言運用的高超藝術功力,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我在教學上安排兩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重點對精神虐殺和悲哀之情進行深刻理解,並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拓展。這裏我重點說明第一課時。

三、說教學方法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由於他們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學生

多讀課文,通過朗讀來感知文本;

以圈畫重要詞句並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

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啓迪思考。

同時藉助於錄音機、圖片以及其它多媒體教學手段,

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及策略

爲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環節(一)激情導入,初步感知

(1)情景導入,初步感知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陽春三月放飛風箏的情景以音樂相伴,讓學生迴歸到童年放風箏的快樂,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重點品讀,深入分析

首先,讓學生美美的朗讀課文,既積累了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

然後具體分析課文每個層次,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3)問題探究,落實重點

在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後,我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共同探究,讓學生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

全文回憶了一件什麼事?你讀了有哪些感受?

爲了突出重難點,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1、哪些地方體現了小兄弟對做風箏的癡迷?

2、“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哪件事?具體是怎樣的

3、我當時爲何要這樣?現在想來是怎樣的心情?爲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與悲哀”?

4、“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這說明了什麼?

讓學生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學習,解決問題

(4)情感體驗,感悟主旨

瞭解了作者兄弟兩人的行爲和內心感受後,我們從中感受到了什麼,從魯迅先生身上,我們學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最後說出文章主旨,讓學生理解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並學會自我反省,珍惜兄弟情誼。

(5)生活鏈接,學以致用

假設我們在以後生活中,親人和朋友之間難免會發生誤解和衝突,該如何處理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對學生的理解作正確的引導。

佈置作業

假設弟弟還沒有忘記兒時那件事,爲了表達我對弟弟的歉意,擬寫一封道歉信寄給弟弟。

《風箏》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20課《紙船和風箏》,是第五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

1、文本解讀:

《紙船和風箏》講的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講了小松鼠和小熊因爲紙船和風箏成爲了好朋友,後來又因爲一點點小事而吵架,最後兩人互相體諒,互相寬容,又和好如初。

故事的動人之處在於,當松鼠和小熊因爲一點小事吵了一架之後,他們表現出的內心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的方式和感人場面。當我們的感情和友誼產生“裂縫”的時候,賭氣只能使“裂縫”擴大,容忍和諒解纔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只要我們帶着一顆童心,帶着對真摯友情的嚮往,去學習課文,就一定會受到深深的感染。

對於這樣一篇文章,敢於率先伸出友誼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通過文章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從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爲中心等不良品格。

另外本篇文章有兩大特色:首先這是一篇童話色彩濃郁的文章,生動有趣的場景和通俗淺顯的語言易於讓學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其次本文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如: “祝你快樂”!“祝你幸福”!“如果你願意和好,就放一隻風箏吧”!通過對此類語言的學習,使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能更好地溝通。

2、文章在本單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單元是圍繞友好相處,團結合作這一專題編寫的。從識字五到語文園地,從團結起來力量大,到相互稱讚、學會欣賞別人,到相互幫助、和睦相處,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課文是本組教材中的第四篇課文,通過學生對本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在相互稱讚、學會欣賞別人的基礎上能更好地與人溝通。

二、設計理念:

1、爲學生創設多種語文實踐的機會,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2、《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爲學生張揚個性,激揚美性服務。本課教學以讀爲主,引導學生在讀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思。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松鼠和小熊之間深厚的友誼之情。

2、對怎樣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感受心情變化,體會松鼠和小熊之間深厚的友誼。

(三)課前準備:cai課件,小熊、松鼠圖片,文章語句,抒情音樂。

四、教法和學法:

1、教法:在全文中我採用扶放結合法和朗讀式教法,並輔助圖文和多媒體演示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新知識,掌握內容,成功地達到教學目標。

2、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實際操作中我採用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積極探索新知識,舉一反三,形成能力。“授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正說明學習方法指導的重要性。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上課前,我們先來做個小遊戲吧!你們覺得是就鼓鼓掌,你們覺得不是就搖搖頭。

(1)、我們是敵人。

(2)、我們是好朋友。

(3)、你和朋友之間的關係非常好。

(4)、你們是最有自信,最棒的孩子!

2、複習生字詞。

(1)、開火車讀生字卡片。

(2)、課後詞語。

(3)、選其中一個詞語說一句話。

(二)、學習課文,感悟內容。

1、師: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20課《紙船和風箏》,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和——的故事?(生答)(板貼小熊和松鼠的圖片)也知道了紙船和風箏讓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出示:紙船和風箏讓他們倆成了好朋友。)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這篇課文。跟我讀。(生讀課題)

2、師:可紙船和風箏到底是怎樣讓他們倆成爲了好朋友的呢?(板貼好朋友)

請小朋友帶着這個問題自由地讀讀課文第2——6小節,找找答案吧!(生自由地讀課文)

3、學習課文第2——6小節。

(1)、(出示小熊樂壞的圖片)師:小朋友,從這幅圖,你看出了什麼?爲什麼小熊樂壞了呢?(指名回答)

師:是啊,松鼠把自己最愛吃的送果送給小熊,並祝小熊快樂,怪不得小熊樂壞了。(隨即板貼祝你快樂)

2、指導朗讀

師:(出示:小熊拿起紙船一看,樂壞了。)因此,我們應該讀出什麼語氣?

3、師:小朋友,平時,你們都有哪些開心快樂的事呢?請你說一說,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你的快樂吧!(指名說,這裏讓學生具體說說)

4、師:真開心,讓我們都變成快樂的小熊,拿起書再來快樂地讀讀第3自然段吧!(齊讀)

5、(1)、師:友誼之船使小熊樂壞了,那幸福的風箏又帶給松鼠怎樣的心情呢?(出示圖片、指名說)這幅圖你又看出了什麼呢?爲什麼?(隨即板貼祝你幸福)

(2)、指導朗讀

師:是啊,松鼠看見小熊祝他幸福,是多麼快樂幸福啊,誰來快樂地讀讀第5自然段。(多叫幾個舉手的小朋友讀)

(3)、師指着“一把抓住”問:小朋友,“一把抓住”說明什麼?松鼠一把抓住風箏會怎麼說呢?誰來演?(指名說,指名和老師一起演)

(4)、師:演得真像,掌聲鼓勵。讓我們大家跟着這位小朋友學演一下吧!首先請1、3、5、7排的小朋友站起來當松鼠,2、4、6、8的小朋友坐着伸出右手像風箏一樣來飛起來。(輪迴演)

6、(1)師:小熊和松鼠都樂壞了,因爲紙船和風箏讓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再(出示:紙船和風箏讓他們倆成了好朋友。)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感受他們的快樂,感受他們的幸福。(齊讀)

(2)(播放課件演示)師:是啊,紙船就是友誼的使者,隨着小溪流到小熊的家,風箏就是友誼的翅膀,隨着風飄到松鼠的家。請小朋友閉上眼睛,紙船和風箏就是他們友誼的見證。

(3)(出示:第7自然段)師繼續說:可是有一天,他們倆爲了一點小事吵了一架。山頂上再也看不到飄蕩的風箏,小溪裏再也看不帶漂流的紙船了。

師:請你們睜開眼睛。小朋友,請你想一想,他們倆可能爲了什麼小事吵了一架?吵架後兩隻小動物的心情怎樣呢?(指名說)

(4)(播放抒情音樂)指導朗讀

師:是啊,沒有了朋友的祝福,是多麼的難過啊,帶着你的難過,請第一、二組的小朋友一起來讀讀這段話吧!(生讀第7自然段)

師:小夥伴離開了,友誼消失了,是多麼的傷心失落啊,帶着你的傷心和失落,第三、四組的小朋友,請你們再來讀讀這段話吧!(生再讀第7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8、9自然段

1、師:從此這對好朋友就真的分開了嗎?請小朋友拿起書,認真地讀好第8、9自然段。(自由讀)

2、(老師貼上記者證,拿起話筒)大家好,我現在是二(4)班的記者,你們就是可愛的小熊和松鼠,我來採訪採訪你們。(請上兩個小朋友)

(1)師:你好,小熊。聽說你和松鼠吵架了,你的心情怎樣?我還聽說你紮了很多的風箏掛在高高的樹枝上,可爲什麼不放呢?

師:是啊,小熊很難過,他把風箏掛在高高的樹枝上,他是多麼希望松鼠能看見,他心裏在思念松鼠。

(2)、小松鼠,你和好朋友吵架後,又是怎樣做的呢?

3、指導朗讀

師:多傷心的松鼠啊。謝謝你們把我當作好朋友,向我訴說心裏話。讓我們帶着思念,帶着傷心好好地讀讀這兩段話吧!

4、(播放薩克斯)(讓學生看窗外)

(1)師:在沒有紙船和風箏的日子裏,小熊每天來到清清的小溪邊,他多麼希望能收到紙船啊,可他只看見從山上流下來的溪水;松鼠每天都走出家門,他多麼希望能收到風箏啊,可他只看見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

(2)師:一天、兩天、三天......過了好幾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出示過了幾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隻摺好的紙船上寫了一句話:“如果你願意和好,就放一隻風箏吧!”他把這隻紙船放進了小溪。)我請男同學來讀。(男生讀這段話)

(3)師:小松鼠多麼渴望能和小熊和好啊,多麼盼望小熊能放一隻風箏啊,讓我們女同學再用期盼的語氣來讀讀這段話吧!(女生讀這段話)

(4)用“如果......就......”說一句話。

(5)師:傍晚,松鼠看見一隻美麗的風箏朝它飛來,高興————。他連忙————————。

(6)師:松鼠爲什麼高興得哭了,他在高興什麼,他在哭什麼呢?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感受松鼠的高興而哭的心情吧!(齊讀)

(7)師:這時,松鼠邊放紙船邊會說些什麼呢?

(四)讀詩回味。

師:紙船和風箏又讓他們倆成了好朋友,下面請小朋友和同桌輕聲地讀讀這首詩,讓友誼傳遍你我他。(自由讀)

師:我請男同學來讀上行,女同學來讀下行,再來感受友誼的珍貴。

友誼就是風箏飄呀飄,

友誼就是紙船漂呀漂,

友誼就是祝福一串串;

友誼就是得到了就會快樂,

友誼就是失去了就會難受;

友誼就是祝你幸福!

友誼就是祝你快樂!

(五)課後延伸

1、師:是啊,友誼就是得到了就會快樂,友誼就是失去了就會難受。小熊和松鼠也讓我們給你們帶來了一封信。(出示信件)

親愛的小朋友:

你們好!經過這件事後,我們更加懂得友誼的珍貴,也懂得得到友誼的快樂和失去友誼的難受。你們一定要學會容忍和諒解,可千萬別爲了一點小事而吵架啊!

2、小熊和松鼠說得多好啊,我們一定要珍惜朋友間的友誼,一定學會容忍和諒解。(板貼容忍和諒解)讓我們也來學學小松鼠和小熊,折摺紙船和風箏,寫上祝福的話,送給我們的好朋友或自己的爺爺奶奶等親人,讓紙船和風箏帶着深深的祝福,帶着濃濃的真情,爲我們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樑吧!

(親愛的爺爺:

您好!祝您————!)

六、板書:

紙船和風箏

容忍 諒解

小熊圖片 松鼠圖片

好朋友

祝 祝

你 你

快 幸

樂 福

《風箏》說課稿 篇11

教材解讀

《風箏》是魯迅先生寫於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關於本文的主旨,歷來有多種理解,且多強調作品的政治性——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批判。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加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的侷限,要初一的學生理解魯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較大困難的。因此,我認爲在教學本文時,應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出發,側重引導學生理解本文關於童年遊戲心理的描寫以及“我”因童年時曾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寫。也就是說,在教學本文時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懷,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品讀、欣賞。

基於以上認識,我將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爲引導學生體會小兄弟癡迷風箏的童心,瞭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暴以及“我”由此而產生的痛悔和無法把握的悲哀,從而使學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懷的教育。

至於本文教學的難點,我認爲應是對作品中一些語意含蓄而深刻的語句的.理解。按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要理解這些語句是極不容易的。因此,我認爲在教學中對這一問題不應過多涉及,我的處理辦法是:在學生質疑的環節中,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簡單點撥,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大略的認識即可,更多的內容則由學生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再去領悟和體會。

理論運用

1、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理論。

語文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工具,傳授語文知識,教會學生閱讀和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語文教育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它作用於人的精神領域,承擔着改造國民素質,重鑄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體教育思想。

主體教育觀要求語文教育要弘揚人文精神,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真正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知識,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經驗。

3、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建構主義的理論精髓,它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經歷。

4、個性化和創造性閱讀的原則。

藝術接受心理學認爲,藝術創作和藝術接受是雙向交流過程,藝術創作主體是生命體驗的闡釋者,而接受主體則是體驗的二度闡釋者,二度闡釋的價值,決不在創作行爲之下。如果沒有接受主體的參與和響應,任何藝術活動都是潛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這一理論建立了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的新關係,強調了讀者的在閱讀中的地位,也強調了閱讀的個性化和創造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法選擇

激趣。以一首短詩引入,同時讓學生回憶童年時遊戲的往事,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使用專爲本課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效果更佳。)

引導。在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教師對閱讀的步驟、重點等問題給予必要的引導,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點撥。在學生學習遇到疑難處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在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之後,教師給予必要的點評。

學法引導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解讀文本。

2.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去閱讀、去感悟。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首先用一節飽含深情的、回憶童年的小詩導入新課,接着讓學生回憶童年時遊戲的往事。

2.介紹作者(老師簡單介紹之後,由學生補充)

3.初讀課文。此時教師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讓學生獲得最自然的、最富有個性的、整體的閱讀感受。

4.交流感受。這個環節爲學生搭設一個互相交流、表達閱讀感受的平臺。

5.重點品讀。這個環節是在學生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讀重點段、重點句以及重點詞,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個環節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整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調——悲哀。

第二步:重點品讀第三段,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

第三步:重點品讀第四段,要求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二的表格,瞭解主要事件的各記敘要素,並且用心去體會“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斷、踏壞風箏時心境。

在這一步中還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充分地瞭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忍和淫威,認識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爲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準備。

6.探究主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由各組代表發表觀點。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如果學生的回答沒有涉及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批判,教師要可給予引導和補充。

7.學生質疑: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就文本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8.結束授課。

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恆悲哀

《風箏》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說明:感悟用智慧與心靈寫就的篇章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裏盡情飄擺,舒展着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着長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藍天上,一隻只風箏在同白雲戲耍,引起無數的人仰望天穹,讓自己的心也飛上雲端。

逢到這時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劉老師,想起他放飛天空的風箏……”

三十多年過去了,此情此景依然留在作者心中。讀完這篇文章,我也被文中的劉老師所深深的感動。《理想的風箏》這篇略讀課文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作者以學生的語氣,用樸實的語言描寫了一位殘疾老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祖國、愛學生,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着的追求。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頑強執着的精神,學習文中運用各方面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表達方法。

爲很好地落實上述編者意圖,針對閱讀課文的特點,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爲:

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本課5個生字,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②過程和方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自主發現課文的敘述順序及從不同方面選取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

③情感和態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劉老師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瞭解課文通過哪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課教學之重點,而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則是教學之難點。

二、教法學法:實踐自主互動平等對話的生命課堂

課堂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羣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理想的風箏》一課,感情豐富細膩,文字簡潔明快,易於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適於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方法上以自讀自悟,讀文悟情爲主,輔以小組合作探究。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引導者”,教學時,應遵循略讀課文特點,努力創設一種和文本相和諧的情境,用激勵性的語言誘發學生思維,用階梯式的環節推動課堂深入。在平等對話中充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三、學程預設:分享精彩人生,叩響學生靈魂深處的感動

(一)故事導入,激情鋪墊。

課前老師介紹聾啞舞蹈演員邰麗華的事蹟,並展示《雀之靈》、《千手觀音》等舞臺劇照,適時配以音樂渲染情境。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調導入:邰麗華用走出常人的毅力,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有一位年過半百的特殊的教師,用自己的行動締造出生命的尊嚴,演繹出一首完美的生命之歌,讓我們一起去分享這份堅定執着的生命歷程。教師相機揭題板書:理想的風箏

情景的渲染,感情的鋪墊,更容易讓學生從生活世界走向文本世界,滋生出對學習內容的期待,揭題板書水到渠成。

(二)檢查預習,順情引導。

課前,已經要求學生讀熟課文,此時老師通過言語誘發:看到一張張充滿自信的笑臉,可以肯定,你們一定進行了認真預習。現在誰能爲大家介紹主人公的特殊之處呢?

瞭解了主人公的身份,教師又順勢拋出這一問題:這篇文章又是通過哪些事情來表現這位特殊的劉老師的呢?這一環節,是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反饋,也是對下一環節學習的自然導入,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學生讀出文中有關句子,考察學生生字詞掌握情況,讓學生明確本文寫的是一位左腿殘疾的老師,作者是從課上上課和課下放風箏兩個方面來寫的。幫助他們把握課文的主體內容,從感情上對劉老師有個初步印象。

(三)自主探究,感悟人格魅力。

1、自讀自悟,點滴傾吐。

作者飽含深情地回憶自己的老師,他的記憶中深烙上了老師的印象,;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一位身殘志堅的老師,心中激盪的又是怎樣的感情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到作者的文章中,去捕捉劉老師的生活鏡頭,去感悟劉老師的人格魅力。

在學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讀書之後,將個人的體悟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體現“導”的'價值,跟隨學生的發現去牽引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引領學生傾吐胸臆,穿插合作朗讀體會朗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並適時板書:課上慷慨陳詞,跳躍旋轉,和藹可親;課下放風箏:稚氣純樸,生氣勃勃、頑強樂觀。不知不覺中走進劉老師的精神世界。

語文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啓智慧,用人格砥礪人格的語文。“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用心感悟,用情體驗,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淨的底色。

2、厲練語言,真情告白

教師創設情境:在同學們的點滴傾吐中,平易近人的劉老師正拄着他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奔走、跳躍、旋轉,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想對劉老師說些什麼呢?

這一情境的設置,將讓學生一吐爲快。可以肯定,學生有了課文文字的依託,有了心靈的震撼,傾吐的將是劉老師的人格魅力,心中放飛的將是理想的風箏。課題“理想的風箏”的含義在此不講自明,本課教學難點也將迎刃而解。

3、有情賞讀,砥礪人格

導語: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走進了劉老師,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產生了共鳴,就讓我們把心中的感受讀出來吧!你想讀什麼地方就讀什麼地方,想怎樣讀就怎樣讀!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以情帶讀”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體驗、想象、靈性的情,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賞讀”旨在引領學生回讀原文,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學生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投入地讀課文,帶着自己的情感去體驗作品,與書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頑強執着的精神將通過有“情”朗讀在學生的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梳理全文,情感昇華

1、質疑激思,自主發現。

此處,教師安排一個質疑環節:“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學到這,同學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在學生的質疑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導疏理,把問題指向學習寫作方法的切入點:課文開頭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情景?爲什麼看到這種情景,作者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劉老師和他的風箏?作者爲什麼要選取對工作和對生活兩方面的事件來表現劉老師的精神貌?它們之間有何聯繫?在小組合作探究之後,學生便會發現:表面上看,劉老師是個愛放風箏、性格開朗的人,深入的想一想,又不僅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殘疾灰心喪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個健康者更有活力。將工作與生活結合起來,才能全面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完美地凸現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能理解到“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借物抒情的表達方法。

2、詩文薦賞,昇華情感。

課巳近尾聲,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散文詩《理想的風箏》,和着曼妙的音樂,與學生一起低呤淺唱:“天,瓦藍,瓦藍,理想的風箏隨風飄蕩,每一個風箏都寄託着一個夢想,飛向理想的天堂……”。有了這樣的氛圍,有了這樣的基調,孩子們就能充實地,自主地,舒展地,幸福地生活在課堂上,此時的課堂一定是一個智慧飛揚,情韻生輝的和諧境界。

結束語:

“一個年過五十的殘疾老師,對生活有着那樣純樸、強烈的愛與所示追求,一個活潑的少年又該怎樣呢?”作爲劉老師的學生,作者是幸福的,同樣,我也願意把這種幸福傳遞給我的學生。教學的進程其實就是師生共同分享精神財富的過程,在分享中,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快樂,交流的愉悅,成長的幸福。

朋友,讓我們在心靈裏點亮幸福的燈盞,用嶄新的理念,飽滿的激情,無窮的智慧,去實踐幸福的課堂,去譜寫理想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