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

關於《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關於《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

關於《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選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第十課,這是一篇新聞作品,曾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從情感到表達都堪稱一篇佳作,作者運用側面描寫,通過不同的場景爲我們展示了二戰中猶太人曾遭受的苦難,滿含着對歷史的反思。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鮮活文本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引導學生學習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以及透過戰爭苦難去珍愛和平。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聞寫作的敘事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細節和側面描寫,提高學生細心挖掘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同時體會戰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內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通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同時體會戰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整體感知

首先,引導通讀全文,找出本篇新聞作品的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並說說每部分都寫了什麼。因爲本文條理十分清晰,所以學生很容易概括出:導語(1—3)講述現在,背景(4—5)回憶過去,主體(6—15)參觀苦難,結尾(16)回到現在。

其次,根據大家劃分出的部分,引導學生着重來看文章的主體(6—15)參觀苦難,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體現作者情感的部分,順勢拋出問題:參觀的順序是怎樣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本文是按照空間順序,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不育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來進行依次描寫的。

最後,通過閱讀概括學生可以感受到每一個參觀者的感覺都是——恐怖。

通過這樣的一些問題,學生能夠順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脈絡初步體會參觀者的心情,爲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引導學生在文中劃出參觀者在參觀不同地點時的動作和表情。

比如學生可以找到:毒氣室、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爲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他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女牢房——“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其次,根據學生的答案,我將設置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兩個問題,(1)通過我們剛剛找到的那些句子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參觀者怎樣的心理狀態?(2)思考作者爲什麼沒有直接去描寫這些地點,而是通過參觀者來表現集中營恐怖的。

引導學生得出:(1)參觀者無不驚恐萬分。(2)這是運用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這種恐怖的氣氛,比直接去描寫給讀者的衝擊力更大,讀者便不由自主的進入了參觀者的情境。

最後,引導學生回到開頭的部分,作者連用四個“不該”,體會其中的含義有哪些。

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將奧斯維辛現在的美好與奧斯維辛過去的痛苦相聯繫,用“不該”二字進行連接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上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奧斯維辛反差越大,就越讓人無法接受,也暗示着讀者不要忘記那個傷痛。

通過這樣環環相扣的環節,在學生掌握寫作手法的同時,也能深入那段歷史感悟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進而激發學生珍愛和平的思想情感,至此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課下我會爲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觀看與二戰相關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評。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這又包括了四個內容,即課文的特點和作用、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篇課文的特點和作用。《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篇新聞特寫,它描述了作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德國法西斯殺人工廠的見聞和感受。《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不同於一般的新聞報道,它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裏行間灌注着自己的情感。作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發現到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了罪惡與善良的對立,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學習本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義。

通過學習前一篇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學生已經複習鞏固了新聞的相關知識。對於新聞類文章,在以往教學中,往往重視理性的分析,而忽視自主合作的學習,輕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本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重點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在教學中着力於情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又不忽視雙基訓練,注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留下較大的空間,體現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基於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技能:瞭解本篇報道與一般消息的不同;掌握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學會分析新聞中記者的感情傾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的對納粹暴行的強雷憤怒;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教學重難點設爲:引導學生領會記者是如何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感受,表達自己鮮明情感,同時,還要品位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含義。

  二、教學方法

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展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大屠殺以及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圖片,能夠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激發學習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分析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4、講授法:講解基本知識點,傳授知識。

其中點分析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自主探究法以及問題法。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八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我會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殺的照片,營造一種低沉的氛圍,然後通過對比,過渡到二戰期間歐洲的大屠殺。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感受法西斯的殘暴。以此導入,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環節2:瀏覽課文,鞏固字音。這有利於學生理清文章脈絡。讓學生翻閱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問題,爲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環節3:背景介紹。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導語部分,找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歷史,教師再做一定的補充。(由於奧斯維辛集中營離我們有一定的時間差距,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向學生介紹它的背景,便於理解)

環節4:文本主體分析。

在這部分,我以多媒體展示兩個問題:

問題一:作者看到的現實的布熱金卡是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可爲什麼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場噩夢”呢?(設計意圖:爲了讓學生對比分析奧斯維辛集中的現實與歷史的對比,有利於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問題二:記者帶我們參觀了奧斯維辛的哪些地方?參觀主體是誰?(設計意圖:明確本文的寫作線索)

環節5:文本細節分析

在上一環節,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找出了本文是以參觀的地方爲線索組織新聞材料的。而參觀的地方分別有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留個地方。(板書)而參觀每個地方,作者和參觀者的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就依據參觀線索,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

毒氣室——恐怖、終身難忘。

在結合細節描寫“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句話,理解“令人終生難忘”的原因。賞析這個句子,要求學生在討論探究後掌握對比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了對教學重點的落實。

按照這個教學思路,我會讓學生總結概括出參觀每個地方遊客的感受。焚屍爐——渾身發抖;女牢房——驚懼萬分;實驗室——羞;紀念牆——沉思;絞刑室——窒息。

此外,還有一些富有意味的句子,我會通過提問、講授等方法,讓學生學會分析總結。重點研討的句子有:

1、在女牢房裏,作者說“沒有什麼值得看的”,難道真的沒有了嗎?

2、參觀實驗室,爲什麼會羞紅了臉?

3、“在奧斯維辛,沒有什麼可以禱告的地方。”如何理解這個句子?

這些問題的設計,有利於在思考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接着,就是一個小結提升。通過剛纔的學習和板書,學生總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就是作者把自己和參觀者的感受當做新聞的主體內容來寫,並表達了自己的鮮明感情,即對納粹的控訴,對受害者的同情,對歷史的反思。從而使本文突破了一般新聞客觀報道的限制,獨具特色。

環節6:解題,明確中心。

問題:既然奧斯維辛集中營沒有什麼新聞,那爲什麼作者還要寫下這篇沒有新聞的新聞呢?

(引導學生結合新聞的特點以及文本去分析。)

環節7:延伸拓展。讓學生結合歷史和時政熱點,談談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歷史?

(強調談學生本人的看法,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將文章內容和現實聯繫起來,體現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挖掘獨特的內心感悟。)

最後一環節就是佈置作業了,我讓學生結合課後練習要求,寫一篇小作文。這有利於發揮學生想象力,體現了語文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做到學以致用。

那麼這就是我的板書了,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

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說課稿3

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大家好!幾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高中語文一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短新聞兩篇》中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接下來,我將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說課:說課標,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教學預測。

  一、說課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要激發、尋求、提升閱讀者的主體感受和認知深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深入走進文本。

  二、說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篇新聞特寫,在似乎平淡的事實之中,作者以獨特環境中的見聞和感受,發現到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了罪惡與善良的對立。學習本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同時根據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瞭解奧斯維辛的歷史。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以及抓住並理解表達作者主觀評價的語句。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印象性新聞報道。“印象性報道”是記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人物訪問所獲得印象寫成的報道。把對事實和新聞人物的客觀報道與描述同作者的主觀印象結合起來寫,是印象性報道的主要特色。它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裏行間灌注着作者強烈的情感。

  三、說教法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討論法、提問法、電化教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選擇運用多媒體聲像,板書,旨在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

  四、說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爲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本課我引導學生主要採用預習法,分小組討論法,意在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五、說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有這麼一個地方,它被人稱爲“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在這裏,黑暗充斥着每一個角落,死神日夜出沒,它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放幻燈片,圖片,文字解說奧斯維辛集中營。

教學對象爲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奧斯威辛的瞭解呈現兩級情況,一種是一無所知,一種是有所瞭解,但是以不瞭解的爲多。因此,在教學的開始——導入部分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圖片直觀,很有震撼性,觸動心靈,易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奧斯維辛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瞭解,拉近學生與奧斯維辛之間的距離。

  二)初步感知

  1、根據課文題目預設問題:

作者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爲什麼又寫了呢?

帶着問題讀課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語句或依據文章中的語句來回答)

“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裏之後,如果不說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裏遇難的人們。”

根據課文題目可預設問題很多,但選擇“作者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爲什麼又寫了呢?”即作者的創作動機,只是作爲講授本篇課文的一個切入點,引導學生直擊新聞主體部分。以主體爲中心,輻射其他新聞元素。

  2、緊接着,提問:

作者不安的心情的來源,是什麼觸動了他?即參觀者在奧斯維辛的見聞,感受。

(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思考,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

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成堆的頭髮嬰兒的鞋子囚犯的照片

“默默地邁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文中7—15自然段,實際上是參觀者參觀奧斯維辛時,在動作行爲,神情語言上都有所變化。而作者正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利用這點,從細節上把握情感,“還原”殘酷、恐怖的歷史真相。

小結:

雖然不曾經裏那些慘痛,但從參觀者的反應、感受,我們可以看出法西斯納粹的殘暴與慘絕人寰。過去的奧斯維辛不堪回首,不忍再揭傷疤,如今的奧斯維辛怎麼樣了呢?

“陽光明媚溫暖”“白楊樹婆娑起舞”“兒童追逐遊戲”

這樣,過去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形成鮮明對比,兩者宛如兩重天,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當身處奧斯維辛歷史遺蹟中,留給參觀者的是歷史的厚重帶來的靜穆,壓抑,但走出來,面對明媚的陽光,孩子的笑臉,他們釋然。——記住歷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三)、深入理解

問題:在這些描寫參觀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沒有你不明白的語句?(學生自由提問,由另一學生作答,老師引導,作有效補充,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個事實爲什麼令人終身難忘?

2)、紀念牆上有一張照片,很特別,一個姑娘在溫和地微笑着。照片爲什麼引人深思?她在想什麼?

3)、“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爲什麼?

問題:在第1、2自然段中“最可怕”“居然”“噩夢”“不該”……作者面對着現在的不熱金卡爲什麼會用這些“不適合”詞?

問題:文中出現了幾次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類似的話,作者爲什麼這樣說?是真的沒新聞了嗎?(分組討論)

這篇新聞很特別,與一般的新聞不一樣,屬於印象性報道。字裏行間蘊藏着情感,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其中的蘊味。而且高一的學生求知慾和表現欲很強,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作業:比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與《別了,“不列顛亞”》的新聞異同,思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的特色。

  五)板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羅森塔爾

殺人工廠旅遊中心

毒氣室震驚

焚屍爐憤恨記住歷史

展覽感受珍惜和平生活

女牢房可怕

紀念牆窒息

絞刑室

  六、說教學預測

問題的設計基本是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抓住學生對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引導學生深層把握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