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紀錄片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紀錄片觀後感 篇1

華爾街是英文“WallStreet”的譯音,原本指的是一道由荷蘭移民建立起來的牆,用來防範土著美國人的進攻,後來又發展成爲一條商業街道。然而,幾個世紀後的今天,華爾街的長短寬窄雖然基本沒有改變,但它的作用卻發生了驚人的變化。現實意義中的華爾街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地理概念和傳統,華爾街已經成爲美國證券市場的代名詞,是全球80%以上金錢的集散地。追隨其源頭,是荷蘭人在移民的過程中,給美國帶來了股份制、股票交易所和貨幣匯兌銀行;英國的移民則給美國帶來了國債、跨國銀行、中央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這些現代金融的種子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資本之城——紐約。而華爾街這張滲入世界各地的金融之網也爲美國崛起的神話貢獻了不可忽略的力量。

衆所周知,金融是美國成爲經濟和政治強國的基礎,也是關鍵。而華爾街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東部商業的快速發展對西部農牧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但在當時東西部之間的運輸成爲最大的阻礙因素。直到1817年紐約一位新任州長上任時開始着手解決東西交通——修建伊利運河。在新任州長沒有從聯邦政府獲得任何資金援助時,這時候華爾街憑藉其充裕的資本和開始發揮作用。隨着工程的進行,伊利運河債權開始受到市場追捧。另外一方面,伊利運河的成功同時也鼓勵和刺激了美國各種偶紛紛發行債權。此後,鐵路債權的發行也是一發不可收,逐漸呈現出興旺之勢,同時也吸引了衆多外來人員來到美國,他們爲美國鐵路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鐵路的發展極大地加快了商品市場的發展,而商品市場的發展又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繁榮。這一切都爲美國超過英國成爲世界經濟強國提供了有力條件。

美國成爲經濟霸主後,逐步謀求政治上的大國地位。美國內戰時期,北方由於歷史上商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融資渠道,通過發行債權巧妙地把民衆的愛國熱情和購買債券結合起來,於是林肯政府籌集到了足夠的戰爭資金,以取得整個持久戰爭的勝利。而以農牧種植爲主的南方,沒有建立起比較健全的融資渠道,到戰爭後期,資金嚴重不足,幾乎被戰爭拖到了破產邊緣。內戰以北方的勝利告終,美國避免了破裂,維護了聯邦的統一,這也充分體現了金融對美國成爲政治強國的作用。

但即便是華爾街爲美國乃至世界做出瞭如此巨大的貢獻,但在全球範圍內它還是備受爭議,因爲它不像其他事物一樣有明顯的黑白分佈的界限,它在人們的爭議中走的是一條灰色地帶。在一些人眼裏,華爾街這裏,沒有任何仁義道德,它就是一個吞噬你金錢和血肉的地方;而另外一些則認爲這裏是人間天堂,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所有想要實現的夢想。確實華爾街作爲世界金融的中心,在資本運作和金融的國際化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爆發的不少“醜聞”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例如納斯達克的創始人麥道夫,是慈善機構的積極捐款人,但是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是成爲金融詐騙的麥道夫,也正因爲這些“醜聞”,華爾街人的貪婪始終成爲人們詬病華爾街的理由。

文中讓我思考最多的是在美國金融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在歷史上,美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可以說用中國的一句老話形容“分分合合,分久必合,久和必分”。有放任自由的“重商主義”,有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凱恩斯主義”,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來,美國政府對金融領域的監管和控制也絲毫沒有放鬆過,甚至呈現出越來越強的趨勢。政府認爲一切危機是源自於華爾街的投機和貪婪,給整個國家也蒙上了陰影。華爾街的一些投資家們則認爲他們是最無奈的,在他們的投資給大家帶來收益時,沒有人站出來說什麼,一旦出現問題,不管怎麼樣一切都是他們的錯。

在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和控制程度這個問題上,個人的觀點是:不管現在政府和市場是什麼樣的格局,但是政府對市場尤其是對資本市場的干預應該呈現出一種放鬆和減少的趨勢。一方面我們大力提倡發展市場經濟,但如果另一方面政府又把市場的權利握在手中,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尤其是在資本日益國際化得今天,一個國家對資本的控制會對整個世界資本的運轉產生很大的影響。或許,國家與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的關係,我們可以不稱它爲監管或者控制,我們可以認爲是督促或是促進,通過國家手段來督促市場的自律,形成合乎國家法律也合乎市場規律的相關規範,進而形成健康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

紀錄片觀後感 篇2

今年的八月是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並將在北京舉辦,這讓我們這些貪玩的小鬼興奮不已。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一場關於奧運健兒的記錄片。

考完試,老師組織我們來到學校的報告廳,學校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多瞭解關於奧運的知識。從記錄片中我瞭解到在第23屆奧運會中有一位創造了世界最高的跳高記錄2米35的中國人,他就是朱建華;在世錦賽上突破了世界記錄12秒88的一位中國人,他就是劉翔。

朱建華他生於1963年4月1日,1973年開始在上海南市區業餘體校進行跳高訓練。1979年在世界中學生田徑比賽中,跳過2.13米,獲得亞軍,並打破全國少年男子跳高紀錄。1980年在全國田徑錦標賽中以2.21米獲得跳高冠軍,同年在墨西哥城舉行的國際青年田徑運動會上跳過2.25米,獲得冠軍。同年還在第四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上獲跳高冠軍。1981年6月在第四屆亞洲田徑錦標賽中跳過2.30米,被評爲該屆田徑賽最佳男子運動員,這個成績打破了倪志欽保持達十一年之久的2.29米的亞洲男子跳高紀錄,相當於當年世界第五名的水平。1982年在上海舉行的“金雀杯”田徑賽中又將自己保持的亞洲紀錄提高至2.32米,同年在新德里第九屆亞運會男子跳高比賽中,越過2.33米,獲得金牌,打破亞運會紀錄和亞洲紀錄,併成爲當年世界上跳得最高的運動員,被評爲該屆運動會最佳運動員。1983年9月22日在第五屆全運會預賽中,跳過2.37米的高度,首次打破世界紀錄,事隔三個多月後的全運會決賽中,又以2.38米的成績再次打破世界紀錄。同年在第五屆亞洲田徑錦標賽上獲跳高冠軍,在赫爾辛基第一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獲第三名。世界1984年在聯邦德國埃伯斯塔特舉行的國際跳高比賽中,以2.39米的優異成績第三次打破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同年在洛杉磯第二十三屆奧運會跳高決賽中,以2.31的成績獲銅牌。1985年在全國田徑錦標賽和南京國際田徑賽中均跳過2.23米。1986年在漢城第十屆亞洲運動會上,以2.31米的成績獲男子跳高冠軍。1987年在第六屆全運會跳高比賽中以2.24米獲得冠軍,在全國男子跳高精英賽中跳過2.25米的高度,在第一屆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中以2.28米獲第八名。1979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82年、1983年、1984年三次獲得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82年、1983年、1984年三次被評爲全國十名最佳運動員之一,四次被評爲全國十名最佳田徑運動員之一。1984年被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年來傑出運動員之一。1988年退役,90年代初期赴美留學。回國後經商,從事體育經紀事業。

他一生獲得的獎項數不勝數,他爲國人帶來了許多的光榮,也爲他自己的體育事業添上了許多的光彩。

劉翔他創造了新的世界記錄,爲我們中國人爭了一口氣,讓那些瞧不起的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刮目相看。劉翔他小時候也是貪玩的。劉翔回憶道:

貪玩的男孩子,多少都會有點吃苦頭的經歷,我也不例外。記得那時候,男孩子另一種嬉戲方式,是成羣結隊地去建築工地裏玩,堆沙子,爬毛坯樓,有數不盡的樂趣。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個工地的池子旁邊,後來才知道,那個池子裏面全是石灰水。池子上橫架了幾根木樑,小夥伴們就開始聒噪:“誰敢走過去?”我這人好勝心特別強,當時就拍胸脯站了出來:“這有什麼?看我的!”很不幸,儘管後來孫海平教練誇我的協調性很好,但那時候,他的這種天賦顯然還沒被髮掘出來。走到一半的時候,我腳下一打滑,整個人就栽進了石灰水的池子。幸好池子不是很深,水只到我的胸口,但他從頭到腳全是石灰水,要多狼狽有多狼狽。晚上回家,他還不敢回自己家,怕爸爸揍我,只能先偷偷溜到爺爺家,因爲爺爺疼我。爺爺看到我那樣子大吃一驚,忙給我洗澡,從頭到腳換了一套乾淨衣服,讓我回家。當然,瞞是瞞不住的,回到家,爸爸很快知道了事情真相,而爺爺卻棋高一着,他看我走了後放心不下,知道爸爸肯定會打我,又騎車跟了過來,最終讓我免了一頓皮肉之苦。

每一位運動員能獲得成功的背後,都有辛勤的汗水和克苦的練習,真是映襯着一句中國的古話: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工啊!

紀錄片觀後感 篇3

亞馬遜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常年低溫、溼潤,這裏生計着世界上許多珍稀物種,但是很多已瀕臨滅絕,蠻崇拜那些環保工作者,他們儘自己的氣力在扞衛這些頻危生物、扞衛着這個地球。下午看的《寰宇地理》就是環保工作者爲扞衛世界上陳腐的生物巨骨舌魚和巨鮎而努力的經過。

看這種記錄片,中國地理。能夠感同身遭到環境扞衛者的急切心情。對這種生活在亞馬遜河流裏可能稱之爲巨獸的生物,他四處走訪,與漁民打交道(而這些漁民爲了生活,會毫無章法地捕殺這些滋味鮮美的大型魚類),從漁民手中買下被捉拿到的巨骨舌魚或巨鮎,然後測量它們的體重、身長。觀察他們的生長情景,放它們回到水中,毫不吝嗇地稱揚它們的漂亮,艾澤拉斯國家地理。相比看域名備案。看它們的眼神飽含深情,跋涉十幾個小時稽查某片水域能否有它們的漂亮身影。整個記錄片歷時1個小時左右,高中地理。我們跟同攝像機的鏡頭,感受了作爲一個環保工作者,有時鼓勵有時敗興的情緒。

亞馬遜河流的怪異在於它寬廣的水域,雨季惠臨時水流漫出河牀,熱帶雨林也成了河流的一部分,各種生物也有了更多的活動場所。與巨骨舌魚和巨鮎一同生活在這片水域的。還有沒入水中分不清的亞馬遜鱷魚、能放出一般插座5倍左右的650伏電壓的電鰻、世界上最長的蛇----蚺、長了跟人類一般牙齒的食人魚,還有各種各樣的水中生活的生物,中國國家地理。藉助現代攝影技術的發達,我們能夠逐一近距離觀察了它們曼妙的身姿,它們與我們一同生活在這個漂亮的地球上。想知道地理科學,寫給有緣人(尤其希。我希望我有一天也有才具爲保住這些生物做出一份貢獻。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爲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這些的貢獻,是大自然的功勞。使一個個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昨天我看了一期關於冰川的《地理中國》節目。

冰川這個名字大家一聽就很熟悉,顧名思義——冰川就是用冰彙集成的河川,它帶給了河西走廊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國在研究這方面時,是在1958年開始的,人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在祁連山這個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條透明夢柯冰川,是專家研究對象。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點和地貌。爲我國研究冰川動力學和極大陸型氣候有着重要意義。但生活條件不足,被迫放棄了。

但時隔46年後,我國冰川學家重新殺了回來,一切條件都具備,研究工作開始進行了。來到他的末端,專家們發現冰川已融化了許多。經過專家分析,從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約20年時間裏,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約20年裏,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後從九十年代末到現在,十幾年時間裏退縮了100米,這意味着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漸加快。從二十年變爲十年,透明夢柯冰川每退縮100米,融化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在這樣的融化作用下,透明夢柯的末端,成爲了一個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裏的水充滿着,不斷的爲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着固定狀態,爲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支撐着經濟和作物的來源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代表大自然的傑作,我們應盡力保護。

紀錄片觀後感 篇4

觀看了《王大珩紀錄片》後我深深的感到從事一項科學事業是多麼的神聖。王大珩院士的事蹟感人肺腑,用去自己畢生的心血,換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尊嚴,是何等的偉大。我看到了一位敢於向科學挑戰,敢於向世界挑戰,不畏懼艱難險阻,充滿愛國熱情,更對科學充滿信心和決心的偉大科學家。

我真正的瞭解到王大珩不僅僅是我們的老校長,一手創辦了長春理工大學,更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一代宗師,是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締造者之一,爲中國的光學發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對我國的光學能夠發展壯大,一直能夠達到先進的水平,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老校長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國家的光學事業,從國家戰略層面指揮佈局,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是一位功勳卓著的‘戰略科學家’。他對待科學態度嚴謹,持之以恆,敢於向科學挑戰,向權威挑戰。那種對祖國忠貞的熱愛情懷,爲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人由衷的敬仰,面對這樣一位捨身忘我、心懷祖國的科學家,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我們內心的感情。大漠的孤煙,試驗的鐵塔,黑色的蘑菇雲,炫目的火光即是對他一生最好的寫照。這不僅折射出王老校長追求科學事業的執着精神,更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那顆赤誠深沉的愛國心。作爲當今祖國的青年,我們更應擔當起一份建設祖國的責任。

王老校長作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時刻胸懷祖國和人民,一生情繫科技事業,爲科學事業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從他的上,可以看到熾熱的愛國情感、堅忍不拔的的奮鬥精神、淡薄名利的高尚品質。作爲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典範和楷模,雖然他經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他的精神深深的烙印在我們心中,永遠不會過時。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不論我們將來走多遠,都時刻不能忘本,有自己的做事原則,不爲金錢所動,不爲淫威所屈。有幸能成爲光學搖籃——長春理工大學的一份子,我們更應該要發揚王老校長的精神,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財富,秉承愛國之心,做新時代的科學知識分子。腳踏實地,勤奮刻苦,向着自己的夢想邁出堅實的步伐。相信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爲祖國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紀錄片觀後感 篇5

前央視記者柴靜深度調查揭開霧霾真相,製作紀錄片《穹頂之下》。其中不光有對霧霾的科學闡述,更有對環保問題的深入解讀和理性思考。

《穹頂之下》真實反映了霧霾的成因及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對於體制的一次拷問。霧霾,究其成因主要是是由於煤炭和石油的過量使用。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100年走過的歷程,環境問題集中爆發。跟隨柴靜的採訪鏡頭,我們能夠發現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首先,沒有強硬的法律作爲環境執法的支撐。環境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遭遇到的尷尬是“環保局只有義務沒有權力”,這也成爲環境執法人員的硬傷。新環保法未出臺前,環境監管部門沒有查封扣押權,罰款沒有上不封頂之說。也正是沒有法律做支撐,導致企業無視環境保護,以低廉的違法成本購買合法的排污權,這也是近年來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其次,標準化委員會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霧霾”成因的罪魁禍首是煤炭和石油。霧霾問題曾在20世紀六七十年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過,倫敦“煙霧事件”的元兇是燃煤和工業排放。爲切實治理污染問題,倫敦先後出臺了《清潔空氣法》和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對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並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煙塵和顆粒物排放。同時天然氣和煤氣的使用,使得城市污染大氣程度降低了80%。而在我國石油標準化委員會的主導是中石油、中石化,這也是國內燃油標準質量不高,導致霧霾頻發的另一重要誘因。

再次,相關法律執法主體不明確,導致監管缺位。以機動車爲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53條之規定:製造、銷售或進口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機動車船的,由依法行使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爲,沒收違法所得,同時可以處以違法所得一倍罰款。看似嚴厲的法規卻有漏洞,“行使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存在執法主體不明確,導致這部法自2002年開始實施到現在爲止,對於機動車超標排放違法行爲從未進行處罰。

最後,環保設施和法律缺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坦言,如果環保設施和法律全到位,二氧化硫和粉塵會降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於35%。王躍思的一席話正是當下環境保護的困局所在。環保設施上線對於企業自覺守法有一定的監督作用,但是以往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慣有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導致企業自覺運行環保設施的並不多,以低廉的違法成本購買合法的排污權成爲潛規則。

以上是觀看完《穹頂之下》的一點感悟。柴靜的《穹頂之下》我想是母愛更是社會責任賦予她力量,讓她在短期內掌握瞭如此多翔實、客觀的資料,爲公衆生動地上了一堂課。如果說之前所有的環境執法是因爲法律不健全、或者違法成本低,沒有相應的法律爲支撐,那麼我想新環保法的實施,一定會對違法企業最沉重的一擊。因爲新環保法已經武裝到牙齒,同時完善的法律體系也是是執法的基礎和關鍵。

說過,法律的尊嚴在於執行。中國的環境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隻要加強監管,執行和落實好環保法,對於環境違法持“零容忍”態度,那麼環境問題一定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紀錄片觀後感 篇6

剛看過同導演的《遷徙的鳥》,相比《海洋》我覺得它粗糙了點。《海洋》的畫面精緻太多,可見製作的用心。海洋的色彩在雅克。貝漢的鏡頭下是清澈的藍,影片裏的生物也有自己的色彩,像一開始像穿着綢帶一樣的褐色章魚,泛着黃色熒光的水母,橙色小丑魚,身體有各種紋和斑點的魚。另外光影的調節也非常好,使畫面更有質感,也因此海底生物本身的顏色能夠透出來。

看了法語解說版和日語解說版(當然是有中文字幕的),法語解說的聲音低沉、肅穆,是上了年紀的男人配的,日語解說是宮澤理惠,聲音親和、清亮。看兩個版本的心情是不同的。法語版沉重,讓人思考人類的活動對海洋的破壞,日語版則偏重於普及海洋知識,好似在教育小學生一樣,好在解說詞比法語版多,知道了不少魚的名字。

《遷徙的鳥》有一幕是看着看着鳥在飛,突然就聽到了霹靂一樣的槍響,鳥掉下來了。在《海洋》也有類似的,人們捕殺鯊魚、鯨魚,也用槍打,藍色的海水血蘊開,動物發出淒厲的叫聲。捕殺鯊魚的鏡頭,不忍心想。就是這麼殘酷的一面導演呈現出來,漁民割掉鯊魚的鰭和尾,又把它拋到海里,任其自生自滅。這條可憐的鯊魚鰭和尾巴的傷口全是血,躺在海水裏,變成了缺胳膊少腿的怪物。在曾經恣意的海洋裏,如今只能靠着身體的蠕動來移動自己,每一次身體的振動都讓傷口的血滲出,它會有多麼疼。然後沉沒在海底的沙土,艱難呼吸,兩鰓不停出血,慢慢的……死了。

我看清了殺掉鯊魚的漁民,是亞洲人,那時我有一種惶恐,我害怕拍到的是中國漁民在捕殺鯊魚,甚至涌出了強烈的對導演的恨意,爲什麼單單選中國漁民這樣醜陋的一面,外國人也殺鯊魚的,中國人就能這樣被你輕視嗎?我查了下,沒有查到。看到有說雅克。貝漢因爲中國的污染不曾來中國取景拍攝的新聞,寬了心,但也不排除是中國漁民的可能性。這個答案只能等到機緣巧合的時候被解答了。

海洋麪積佔地球表面的71%,還有很多祕密等待被探索。我也想說請在探索和開發的時候,對海洋保持敬畏,保護海洋。

紀錄片觀後感 篇7

《幼兒園》是一部很有趣的紀錄片,當你不再是兒童,再去看兒童,可笑之餘,也會覺得兒童和成人之間離得並不那麼遙遠。孩子們都很可愛,即使有個別孩子很霸道和暴力,但孩子畢竟是孩子。畫面中的情景是在幼兒園裏經常出現的,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具體解決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他就能用愛心塑造幼兒的心靈,用愛心激發幼兒的熱情,愛心是一種感情是一種催化劑,只有時刻把他帶在身邊,才能幫孩子創造美好的明天。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各有不同,從童年就開始了,並且影響人的一生。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幼兒園生活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如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許是這部片子的價值所在。

另一件引起共鳴的就是一個男孩子左顧右盼地守侯家長,這也是我們每天遇到的事情。孩子雖然一天沒看到媽媽,接孩子時從窗口眺望着媽媽的出現是他們最快樂的事情。何況影片中的孩子一週沒見到媽媽那種急切盼望的心情,最後一個時孤單焦慮不安。老師應該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利用玩具和有趣的遊戲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歡樂的氣氛中耐心等待家長的到來。從中反映了家長們忙於工作忙於生意,缺乏對孩子的關愛和擁抱,導致孩子不懂得什麼是愛。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雖然記錄的是武漢一所普通的寄宿制幼兒園,但精彩而豐富的生活細節卻時時令人動容。我們都以爲那麼小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實際上他們的小羣體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在今後的工作中應更加引起我們的重視,時時處處爲孩子們樹立表率。更應該實行感恩教育,感恩來自心理的滿足,來自於對人對事的寬容和理解,來自於能夠促進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有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發展。只有在家長和老師共同的愛與感恩的教育下,才能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順利度過幼兒教育這個階段。如題記所說: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正是我們……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度過童年。

紀錄片觀後感 篇8

在小胡的強烈建議下,我終於看到了《含淚活着》這部日本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

在這部歷時10年拍攝的兩個小時的紀錄片裏,講述了一位中國父親爲了給女兒掙學費在日本打黑工15年的動人故事。

正如小胡說的,這部記錄片的撥出震撼了整個日本跟國內看過此片的人們。關於人們對這部記錄片的評論很多很多,看過的'人都是幾次淚溼衣襟,作爲一個男人我也是不斷的看不斷的淚流滿面。爲什麼?單單是人們好奇一個父親爲何在日本黑了十五年嗎?當然不是吧。那最終是什麼震撼和感動了我們呢?是親情?是責任?還是精神?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生來就賦予了的,誰人沒有親情,誰人沒有責任,在這個競爭的時代裏誰人又沒有精神呢?可是主人公爲了親情,爲了家庭的責任卻付出了15年妻離子散的孤苦生活。作爲年輕的一代,我想我們從他身上得到的一種精神,一種爲了完成責任而頑強奮鬥的精神,15個春秋親人的離別,15年日日夜夜打零工的生活,又豈能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又豈能是常人所能堅持所能奮鬥的呢?

每個人生來都想着如何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有一個美麗的愛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幸福的孩子,普普通通的慢慢變老。可現實並不是這樣,讀書後才發現,愛情,工作,美好的生活,這一切都註定上帝給予不了我們一生享受不完的安穩生活跟幸福。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奮鬥纔有所得。在這個競爭慘烈的社會裏,如何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如果你不是高-官子弟,如果你不是家境豐厚,首先就要學會如何生存,如何去面對競爭,如何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如何去規劃自己的未來。這一切都需要一種奮鬥的精神鼓舞着我們努力,鼓舞着我們前進。這個社會或許是公平的,你努力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除非你有突破常人的能力和捷徑,但這並不現實也並不符合我們常人的邏輯。

來了日本近兩個月,感觸頗多,但幾次提筆卻又欲言又止,對日本的感觸是一個文明的民族,是一個安靜的有秩序的無爭社會,是一個以服務爲生命的社會。在東京到處可以聽到普通話,到處可以看到中國人。想想我們太多的國人來日本是爲了什麼?有人有了妻兒還來留學,有人在國內已經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來留學,有人在國內有份安穩的工作,有人是爲了來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家其實都是如出一轍,那就是錢,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所謂舒適穩定的生活,只有錢才能讓我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女朋友、房子、車子,只有錢才能讓我們的父母老年無憂,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所謂的幸福,這確實是不爭的理性的事實。感性的人可能不這麼認爲,但現實是平淡就是要生存,生存就需要接受理性的考驗,接受理性的洗禮。只有有了生存的能力,才談得上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國內總有人羨慕我們國外的留學和工作生活,但只有我們知道我們是爲了什麼?爲了什麼?說的僞善一點爲了實現我們在國內實現不了的人生,爲了我們心中的那份責任,不過這已經足夠了,我們無須去解釋什麼,不是嗎?艾,說來說去,我們是爲了錢,可我們爲了錢就是爲了自己嗎?還不是爲了自己的親人,如果單純是爲了自己在哪都可以舒適的活着,不是嗎?這就是我們一個人爲責任而付出的偉大之處。我真想爲那些爲責任而付出着的人們大聲說“責任是偉大的!”,爲那些只想平淡生活着的人們說“偉大的責任!”。

紀錄片觀後感 篇9

過了多年後再回看這個頁面,發現看過的人很少,很是遺憾。看過不少國內的紀錄片,我認爲《望長城》是中國最好的紀錄片之一。

如果用幾個詞語來形容《望長城》,我會選擇真實、自然、親切、鄉土氣息,那種樸素的人文視點令人動容。拍攝於21年前的記錄片,現在看來有些粗糙,但它有種內在力量打動了我。我喜歡穿插在片子當中的陝北民歌,更喜歡片中出現的許許多多普通人的形象和片段。它雖然是關於長城的記錄片,但卻沒有忘記捕捉人們的生活狀態,毫不吝嗇的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大量的鏡頭。而他們在面對鏡頭時,也一掃拘謹和僵硬,談吐樸實自然,攝影機雖然跟蹤拍攝,但卻能讓人忘了它的存在,想必影片背後有一段相當長的溝通過程。

在華山腳下的韓城司馬遷祠,一個修鞋的老漢和主持人交談的場面,讓我忍俊不禁:“這裏沒有長城嘛,這裏主要就是一個司馬遷。我們這地方文人多一些。上了死牛坡,秀才比驢多。”主持人沒聽清後面這句,詢問的時候,老漢埋怨他說:“怎麼沒聽清啊,還是拍電視的吶,連那麼幾句話都記不住……”然後樂呵呵的笑了,主持人也哈哈大笑。我好久沒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這樣融洽、自然的採訪場景了。這種與羣衆真正打成一片、不分你我,不端架子的採訪風格是我所喜歡的。

臨洮教地理的孫老師也讓我感動。爲了找到秦長城的西端,孫老師利用業餘時間自己調查了近20年、把周圍地區都跑了個遍,家裏桌上擺滿了各種地圖,地上堆滿了尋找過程中發現的秦代器物。過去普遍認爲岷縣是秦長城西端的起點,但孫老師經過不懈的實地調查,確認臨洮三十里鋪纔是真正的起點。

還有帶主持人上土龍崗的農婦和她的女兒、司馬遷祠“講古”的老人、臨洮中學一臉燦爛笑容的孩子們、撥開長城樑夯土的老鄉、用手講價的地毯市場的年輕人……出現在鏡頭裏的每個人都那麼親切、實在。主持人也一樣,如果不是他質樸、真誠、風趣(有時候還挺可愛)的採訪作風,我想這部片子帶給我們的感受會遜色許多。這個主持人叫做焦建成,一副西北漢子的爽朗、憨厚模樣,這部片子播出後很多人喜歡他。查了下,他竟然是出生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納達齊牛錄鄉的錫伯族人,也有自己的BLOG。現在年近50了,還在CCTV工作,只是很少出境了。

紀錄片觀後感 篇10

這是一個專選課老師推薦的紀錄片,本來對紀錄片沒有什麼感覺的我,竟然深深地被它所吸引。生門,顧名思義就是生命之門。可想而知這個紀錄片講的都是關於生命的故事,這是一部記錄在中南醫院婦產科發生的故事的紀錄片。

該片的拍攝地點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這是整個湖北知名度最高的產科醫院。該院的很多孕婦都是慕名前來的,還有一部分病情複雜的高危產婦是從別的醫院轉來的。所以這裏總是一牀難求,甚至走廊裏也都排滿了病牀。上面躺着等待牀位的孕婦,旁邊坐着他們的家屬,醫生、護士在走廊間匆匆的來回竄梭。就是在這麼一個忙碌、嘈雜的環境中,導演用鏡頭紀錄了無數個承載着家人希望的寶寶的誕生。

目前我只看了一集,第一集正值大年三十,其他診室可以休息,但新生兒不會因爲過年就晚一天來到世上,所以整個婦產科都在加班。不僅要加班,還比平時更忙,因爲其他診室的病人一部分轉到了婦產科。陳主任和醫生董良波這邊剛做完一例刨腹產,還沒下手術檯,就聽說外面有個獨自前來引產的女病患出血越來越嚴重。讓人頭痛的是這位女病患哪怕疼得要死,也堅決不透露任何一位親人朋友的聯繫方式,而手術是需要有人簽名才能進行的。於是,醫生、護士一邊做手術準備,一邊輪番上陣、軟硬兼施的勸她,哪怕叫一個朋友來也行。有人搞不懂爲什麼醫生不先救死扶傷,而是一定要等人來簽名。因爲近些年來,本來好心救人的醫生到最後卻因“家屬未同意”而承擔責任的案例不在少數。這讓整個社會也越來越意識到,現實情況遠比簡單的把“救死扶傷”的道德枷鎖給醫生帶上覆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同一天晚上,醫生董良波懷孕40周的老婆也住進了同一家醫院。把老婆稍微安置好,董醫生就又跑去看別的病人了。面對攝像頭,他有點不好意思的說,自己還有事情要忙,不能一直陪着老婆。人緣超好的董醫生被其他女醫生、護士們稱爲“波波”。另一位懷孕的女醫生調侃,“你們一定要採訪下他的老婆,婦產科男醫生很少,他們比女醫生更累更辛苦。”第二天,“小波波”順利出生,接生過無數個生命的董醫生在看到自己的寶寶時也露出了初爲人父的幸福和感動。

這部紀錄片更像一部中國式的“戰爭片”,不僅是孕婦本人、更是一個又一個家庭的戰爭。有的人在觀看時傾向於對其中的人物進行道德評價,但大多數人還是會感到同情的,因爲作爲普通人的我們,都有可能“因病致貧”。把我們卡住的金額可能不一樣,但同樣可以把一個家庭逼到山窮水復的境地。這部片之所以有力是因爲它展現了其他中國影視作品中極力迴避的話題,也許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它並不合適宜。比起清醒,我們更喜歡自我麻醉、逃避現實。但真正的現實往往比電影中的更加殘酷,而且我們是無法逃避的。所以觀看這部片子,是我們認識生命、直麪人生的開始。

紀錄片觀後感 篇11

2018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的第一天,一整個下午,看完了《船政學堂》紀錄片。

故事以林則徐跟左宗棠的湘江夜話爲開端,也許後人認爲當時的談話對後來左宗棠要建船政學堂有指引意義,畢竟林則徐、魏源的主張正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就包括了建設海防。

二十年後,左宗棠開始在福州籌建船政學堂,當時朝廷已經意識到需要建設海防,前幾年還向英國購買艦艇組建阿思本艦隊,可惜是花錢買教訓。左宗棠這時候籌建新式海防,沒有受到太多的阻攔。師夷長技,必然需要有外國人的幫助,左宗棠的熟人,法國人日意格和德克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種創新性的海防建設,清政府給不了多少錢,只能讓左宗棠從關稅裏取一部分,但還遠不夠,左宗棠找來了老朋友紅頂商人胡雪巖幫忙處理資金難題,胡雪巖是商業和交涉的高手。

船政學堂還沒創建,左宗棠就因爲西北戰事調往西北,他找了踏實可靠的老同事沈葆楨(也是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接任,費盡功夫四顧茅廬再加上清廷的政令才使得沈葆楨出山,並且使得船政學堂負責人有足夠獨立的管理權。後面就是沈葆楨帶着團隊建設船政學堂。

船政學堂分爲前學堂很後學堂,前學堂主要學習法國人造船,後學堂主要學習英國人航海。類似現在的軍事工程系和軍事指揮系。學堂初期的學員非常難招,沈葆楨甚至親自動員親戚朋友報考新式學堂。

學生的是聰明的,學習是辛苦的,終於有一批批的學員成長起來,1871年“建威”號載學生進行了首次遠航訓練實習,遠行到馬六甲海峽。在日意格的幫助下,1875年開始有一批學生入英留學。學生學習造船、行船很多都學有所成,後來很多船政學堂的學生在北洋水師任職。

再後來,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很多優秀的指揮官殉職,北洋水師的12艘船的船長,有11位來自船政學堂,其中9位是船政學堂第一屆學生。而在此之前,馬尾造船廠也在馬江海戰中被法國摧毀,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其中有很多是船政學堂的學生,樹苗還未長成大樹,就被摧毀。

故事大概總結完了,接下來是故事之外的思考。

成功的必然與偶然。

首先來看看嚴復的起步故事來看人生選擇。新式學堂在那時候並非讀書人的正途,上學意味着放棄科舉正途,在那個年代,人們對科舉重視到了極致,連封疆大吏左宗棠都因爲沒有進士出身而想要參加科舉考試。嚴復選擇船政學堂,並非他小小年紀看到了未來大勢,而是因爲父親剛剛去世,家裏窮,而船政學堂每月有四兩紋銀,每季度考試考得好有10兩紋銀,並且包吃包住包穿,當時一個家庭一年的支出也就十幾兩紋銀,所以讀書可以讓他養起一大家子人。除了嚴復這類家庭貧窮的讀書人之外,還有一些官宦子弟也上了船政學堂,這些人有可能是長輩中有看得遠的人,認識到學習西方技術的必要性,畢竟這個地方在沿海,距離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也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寒門是被動的選擇,富人是主動的選擇,這些人都是世代讀書,可能是耕讀,也可能是富讀,總之都是那個時代的聰明人。船政學堂的學生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人,但他們的優秀,並非生而優秀,而是本身有一定根基,再加上正好有船政學堂這個機會。試想,如果當時不是在福州建船政學堂,歷史上名人的名字都要換一批,是時代給了這些人選擇的機會,他們選對了。抓住機會,創造機會,選擇機會,在大變革的時代,新事物便是階層變動的機會。

嚴復應該是一個敏銳的人,他在英國留學期間,觀察英國的政體,認識到西方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武器好和士兵優秀,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郭嵩燾認爲他不應該被培養爲航海的士兵,而應該是國家改革的設計者,可惜後來嚴復也是不得志,在封建王朝的嚴格人才等級選拔制度下,非進士出身的嚴復,始終無法進入朝廷。直到了維新運動,雖然通過報紙讓光緒皇帝注意到了,可惜百日維新很快煙消雲散。

總結來說,他一位窮困家庭的讀書人,在時代變革中,做了正確的選擇,後來有很大的成就,他的成功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必然是指,他一定會在某方面取得成功,因爲他愛學習且觀察敏銳;偶然是指,他能青史留名,是因爲正好有船政學堂的出現,否則,他可能是隻是一位優秀的秀才,或者是經營的能手。

更大的舞臺,更大的成功。

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家族名人的井噴。

注意到前學堂有位叫魏瀚的學生,後面成爲艦艇建造專家,他的家族幾代人也在海軍領域有很多發展,說明一個人的成功,可以帶動周圍一大批人成功。一方面是有熟人提攜,另一方面是榜樣、學習資源更多。

船政學堂很多學生是福建閩侯、侯官兩地的人,因爲這兩個地方離船政學堂最近。船政學堂的學生爲什麼能成材呢?因爲接觸到了比當時國人都先進的技術和思想,學習到了更多的知識。跟他們一樣聰明的人有很多,但少有人有機會得到這樣的培養。從這個角度講,教書育人,功德無量,左宗棠、沈葆楨真是很厲害。

經濟基礎、眼界、個人努力這些決定了個人的成就。在信息越來越暢通,教育越來越廉價的今天,個人努力就顯得越發重要了。每一個人都能接受教育,每一個人都需要努力才能脫穎而出,社會的知識才能越滾越大。

以後的社會不再可能出現某個地區的人才幾乎佔整個國家全部人才的現象(一校一級敵一國),因爲教育資源不再會出現侷限於某個區域。

看過穿越小說的人,應該很容易體會到,穿越者之所以順風順水,是因爲掌握了更多的知識,現代人跟古代人不在一個層面上。

搶得先機,才能勝利。

高投入高產出。

爲了學習西方技術,給日意格的月薪是1000兩紋銀,而當時船政大臣沈葆楨的月薪是600紋銀。當時給外教的薪水是國內教師的十幾倍。於國人來講,學到新技術,值得!於外教來講,在他們的國內哪能賺到這麼多錢,值得!所以,大企業們都喜歡到發展中國家去淘金,是一片藍海。

船政學堂的教育非常嚴格,一年在校349天,每週星期天放風,集結號令響起超過15分鐘記過,超過1小時開除;連續三次季度考試三等則開除。沈葆楨名言:多一日之功,便速一日之效。嚴進嚴出,前學堂105人,最後只有39人畢業;後學堂100人,最後33人畢業。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瞭解馬尾海戰的故事之後,無限嘆息。如果不是清廷對“侵略”的無知,便不會放任法軍艦艇在馬尾橫行,可以早發制人,不至於最後倉促應戰,全軍覆沒。

翻譯家。

王壽昌和林紓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可惜後來沒有繼續做翻譯。厲害了!魏瀚推薦的,要開啓民智,可惜沒有繼續下去,在當時官本位環境下,難有獨立的讀書人。再後來,嚴復也會感慨,教育啓蒙只能讓位於救亡。

1905年。

1905年嚴復會見孫中山;孫中山評價嚴復:君爲思想家,我爲實行家。孫中山主張革命,嚴復主張君主立憲。歷史終於銜接上了,有一撥人想要上位,總得要一撥人退讓。

超漂亮的句子:以一簣爲始基,自古天下無難事;致九譯之新法,於今中國有聖人。

紀錄片觀後感 篇12

傳說中國人是缺乏信仰的。那麼什麼是信仰?從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奉,仰即崇尚。某種意識讓人信了,還會奉若神明,且懷崇敬之心,尊崇有加。

自古以來,除了百家爭鳴,諸子立說的春秋時期,我們大都被獨大的儒家思想所深埋。儒家講求入世,求功奪權,一時間“在其位謀其政”真正的意味便是在其位纔可有所作爲。因此幾千年的封建帝國莫不以爭戰權力爲王。但朝代更迭,帝王變幻,權力從左手轉至右手,沒有哪個朝代真正讓百姓跟從,讓人民信服。當共產主義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我們才發現,其實中國並不缺乏信仰,中國式的信仰讓整個世界都歎爲觀止,自愧拂如。

當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系列國人救國救亡的步伐一一被阻隔,俄國的十月革命送來的一本中國人的信仰之源——《共產黨宣言》爲中國革命點亮了希望之燈。這本書最傑出的誦讀者當爲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正是這三位共產主義先鋒開創了不同的歷史偉績,將黑暗的中國一步步推向光明。

《共產黨宣言》中講到: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爲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正因爲如此,人民纔看到了鬥爭的意義所在。孫中山講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提出了客觀歷史下的三大斗爭任務;毛澤東爲張思德題寫“爲人民服務”,又把中國革命真正的意義寫得更實。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們追尋的目標再一次推進。這三者全部都是以《共產黨宣言》爲理論基礎,提出了爲普通百姓,爲人民,爲大多數人謀福利的宗旨。這便是中國共產黨被跟隨的最大理由,爲自己謀幸福,爭自由,爲中國創未來。

我們的信仰何其單純又何其偉大。

電視片《信仰》用不爭的事實,用一幕幕珍貴的畫面再現着歷史,呈現着現實,啓迪着未來。讓久已不聞槍炮聲,血腥味的我們,又回到那個爲信仰敢捨身的年代。

烈士的鮮血讓世人警醒。那還未曾遠去的身影,可否讓今天的我們汗顏?

也曾爲一己私利放棄原則,也曾在你好我好大家好中渾渾噩噩。或者喪失了鬥志,輾轉在夜鶯與玫瑰之間,把人民的請陳扔在了一邊。或者放鬆了自檢,驕縱了體格,無視方圓規則,愚蠢地自戀。

信仰被踩在腳下。我們可曾爲自己是個共產黨人而羞赧。可曾爲那劉胡蘭一句“怕死不是共產黨”而震撼;爲人民做些事就邀功請賞,而忘記了張思德屢立戰功,卻仍樂意從一個小兵做起,最終爲救同志犧牲在窯洞裏,無怨無悔。

當信仰被高高舉起,人的頭顱昂揚向上,我們的軀體挺拔健壯,我們敢於爲了人民去付出鮮血與生命,人民把我們高高舉起。

當信仰蒙上灰燼,人便如行屍走肉,無視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邊,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拋棄。

誰樂意當沒有信仰之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獲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爲她信仰“爲人民服務”的真理,且前仆後繼,捨生忘死地去捍衛真理。被小米加步槍打敗的張學良總結得好:前仆後繼。沒有對信仰絕對的忠誠,何談前仆後繼?《信仰》中講得真切,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在世界各國的政黨發展史上,中國人對信仰付出的代價之慘烈絕無僅有。中國人在追隨信仰的道路上,創造的奇蹟絕無僅有。

“絕無僅有”四個字如今看來簡簡單單,然而回望歷史卻不忍細述。選擇信仰很難,堅守信仰更難!

今天讓我們重拾信仰的話題,並不是我們缺乏信仰,只是我們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變成紙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樓閣之危。這且不是危言聳聽,烈士的血跡未乾,我們切不能忘記了肩頭責任。人民,只有人民纔是我們可依靠的強大後盾。爲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終身的信仰。共產黨人的勝利是信仰的勝利。如果我們丟棄了信仰,那麼未來將暗淡一片。如魚兒離了水,是蛟龍也困在異域。請讓我們記住,我們要堅守,要獲取的是什麼,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爲人民服務的信仰是強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讓共產主義的光輝灑播在每一個人身上,喚起我們奮進的鬥志。

其實選擇信仰不難,但爲信仰堅守太難。戰爭年代的鮮血與生命是慘烈,但和平年代的堅守更加錯綜複雜,與戰爭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們面臨的誘惑與選擇更多,考驗更苛刻。我想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個原因吧。時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堅定信念,在當今更加需要。

馬·普頓爾說過: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共產黨人一旦認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堅定地去踐行。我想,只要我們付出了,人民和歷史一定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吧。

感謝《信仰》的播出,願她如一劑良藥,把當今中國的微恙早日治癒。

紀錄片觀後感 篇13

剛看過同導演的《遷徙的鳥》,相比《海洋》我覺得它粗糙了點。《海洋》的畫面精緻太多,可見製作的用心。海洋的色彩在雅克。貝漢的鏡頭下是清澈的藍,影片裏的生物也有自己的色彩,像一開始像穿着綢帶一樣的褐色章魚,泛着黃色熒光的水母,橙色小丑魚,身體有各種紋和斑點的魚。另外光影的調節也非常好,使畫面更有質感,也因此海底生物本身的顏色能夠透出來。

看了法語解說版和日語解說版(當然是有中文字幕的),法語解說的聲音低沉、肅穆,是上了年紀的男人配的,日語解說是宮澤理惠,聲音親和、清亮。看兩個版本的心情是不同的。法語版沉重,讓人思考人類的活動對海洋的破壞,日語版則偏重於普及海洋知識,好似在教育小學生一樣,好在解說詞比法語版多,知道了不少魚的名字。

《遷徙的鳥》有一幕是看着看着鳥在飛,突然就聽到了霹靂一樣的槍響,鳥掉下來了。在《海洋》也有類似的,人們捕殺鯊魚、鯨魚,也用槍打,藍色的海水血蘊開,動物發出淒厲的叫聲。捕殺鯊魚的鏡頭,不忍心想。就是這麼殘酷的一面導演呈現出來,漁民割掉鯊魚的鰭和尾,又把它拋到海里,任其自生自滅。這條可憐的鯊魚鰭和尾巴的傷口全是血,躺在海水裏,變成了缺胳膊少腿的怪物。在曾經恣意的海洋裏,如今只能靠着身體的蠕動來移動自己,每一次身體的振動都讓傷口的血滲出,它會有多麼疼。然後沉沒在海底的沙土,艱難呼吸,兩鰓不停出血,慢慢的死了。

我看清了殺掉鯊魚的漁民,是亞洲人,那時我有一種惶恐,我害怕拍到的是中國漁民在捕殺鯊魚,甚至涌出了強烈的對導演的恨意,爲什麼單單選中國漁民這樣醜陋的一面,外國人也殺鯊魚的,中國人就能這樣被你輕視嗎?我查了下,沒有查到。看到有說雅克。貝漢因爲中國的污染不曾來中國取景拍攝的新聞,寬了心,但也不排除是中國漁民的可能性。這個答案只能等到機緣巧合的時候被解答了。

海洋麪積佔地球表面的71%,還有很多祕密等待被探索。我也想說請在探索和開發的時候,對海洋保持敬畏,保護海洋。

紀錄片觀後感 篇14

一部冷靜,相對客觀,肩負着使命的紀錄片。最後一集後半部分,從航拍鏡頭到各個家庭越過生門之後的生活,讓片子整體得到昇華。前12.5集彷彿都在爲最後的0.5集進行鋪墊:生命的長河,雙腳跨在生門的那幾十個小時,身體和心理的痛苦、人性的折射、社會與個人的矛盾等等,這些轉瞬即逝的東西算得了什麼呢?但是,它又是那麼地重,可以把你甩向生命的閃光之處,也可以把你拖向黑色深淵,擊垮、吞噬一切。

影片記錄了某省重點醫院婦產科一年的工作內容,科室主任李家福團隊,在面對(特別是)高危產婦及其家庭的故事。

這些人在鬼門關徘徊,在生孩子面前,自尊是奢侈品,只有選擇和被選擇。有全身相當於換了2次血鬼門關來回徘徊好幾次但丈夫始終不曾出現她依然對生活積極樂觀,也有家庭一分錢都湊不出來了也要全力保住產婦和孩子,也有家庭經濟能力可以但爲了1w塊害怕人財兩空遲遲猶豫要不要馬上給孩子做急救,也有隱瞞真相到全盤拖出全家一起使勁兒的,還有爲了省錢一拖再拖頂着突然爆血死亡的風險也要撐着往後多挨一天的…

每一集,網友評論最多的就是:

1、爲什麼沒錢的人總是大病這麼多?

2、爲什麼沒錢的還要生?以及生這麼多?

3、沒文化真可怕。

的確,影片重點描述的人羣是高危大病產婦,而且這些產婦多是來自問題家庭、貧窮家庭。醫患矛盾、社會環境與個人處境的無助、經濟困窘與人性,一覽無餘地展開在手術檯上。

紀錄片觀後感 篇15

《貨幣》這部紀錄片給人很多現代宏觀經濟上的啓示,儘管對貨幣的產生以及後來的繁衍是粗線條的反映,但人們仍然能從中獲得很多經濟知識。這部影片告訴人們貨幣因爲社會發展而產生,又作用於社會的發展,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告訴人們貨幣從哪裏來,但永遠無法知道它向哪裏去。

人們生活在這個充滿陰謀與陽謀的社會,最爲基本的卻是衣食住行。普通百姓只對一日三餐冬暖夏涼的品質追求不息,很少去過問國際間的經濟風雲,也很少過問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百姓們對發生在處身其中的市場感興趣,對菜藍子的變化感興趣,對住房價格的不斷向上攀升感到擔憂,對子女的教育感到壓力,對手頭工資或地裏的收益或坊間利潤的改善與提高充滿期待…… 。一句話:政府能讓百姓們的生活好點嗎?!

《貨幣》中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很直觀,有的內容在影片看不見的地方,社會在政府對貨幣的理解與操縱中發生着變化,百姓們的生活也隨之沉浮,就像波浪中的浮萍隨着波浪或高或低。政府用着百姓們提供的稅錢,用着通過通脹從百姓們手中盜出的錢,通過債券借錢等等,百姓由政府控制着生活,百姓們有不滿意的地方只能抱怨,能不能過上好日子甚而幸福生活完全由政府說了算!

政府由人民推舉組成,其職能代表着人民並提高、維護着人民的利益。政府有沒有做對人民有益的事?做得怎麼樣?完全取決於政府對“貨幣”的運用!這裏的“運用”概念很大,它們反映在國策之中,反映在國家的法律之中,也反映在政府行爲以及政府公務員的各種行爲之中。普通百姓看《貨幣》只會關注自己國家的命運並與自己每天的柴米油鹽發生聯想。在國家昌盛時期,百姓們從《貨幣》這部紀錄片中得到的啓示是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希望於政府,他們相信政府會通過貨幣把自家的“菜藍子”搞得很豐滿。其實,除此之外,《貨幣》所告訴人們的還有與百姓生活的很多關聯。

紀錄片觀後感 篇16

又一個清明節,又是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此時,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爲了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爲了徹底埋葬舊社會,建立新中國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的先烈們。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長城,是你們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着殊死鬥爭,是你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讓後人翻身做了主人。你們是新中國的創使者,你們的一生是偉大的。

我熱愛你們,我讚揚你們,我崇敬你們。你們爲了革命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殘暴折磨中,他們沒有透露半點消息,寧願死也要守住黨的祕密,他們寧願做光榮犧牲英雄,也不願做苟且偷生的叛徒,我對他們產生了無限的敬佩,無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讚揚你們,你們是我們中國人民的感謝者,你們是神聖的,在我的眼裏,你們是光明的象徵,你們是我人生道路上戰勝一切困難的動力和榜樣。

我爲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自豪。在這個富裕的國家裏,我是多麼的美滿和幸福,而在那個艱苦的鬥爭社會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鄭重的對你們說:“偉大的革命先烈們,我會認真的學習,學好本領,長大後建設祖國,我會努力的!

在這清明之際,獻上一朵純潔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敬愛的烈士們,你們安歇吧!

紀錄片觀後感 篇17

《敦煌》這電影被我想起來是前幾天,那時候在看李乾朗的書,講到莫高窟,我忽然想起了敦煌。

是兒時的一個下午,很慵懶的氣氛,一個古代將軍在特效製作的火焰天空背景下渾身插着箭暴烈的死去,一個男人似乎學習了什麼少數民族的文字,一個封起來的洞口,在最後一刻放進去一串漂亮的項鍊。我只記得這三個鏡頭,以及一種無法言明的感覺,那是第一次看到意識流的鏡頭,也是第一次瞭解一個叫做敦煌的地方,也是從一串項鍊上感覺到一種莫名的傷心。這就是全部,然後忽然發現我已經記了三十年,當然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小虎隊已經老了,6點半也不會有米老鼠唐老鴨了,有些一起看電影的人已經去世了。

重看這部片,在一會漢語一會日語中我默默無語甚至有點混亂,慢節奏和變焦的手法,還有當時的表演體系,都讓人感覺到了些許陳舊,我一直沒能入戲。

直到城破,朱王禮去衝李元昊的陣,漫天煙塵,10騎人馬被很多很多人包圍,在沙漠裏死啊死,直到太守要燒掉那些經卷字畫,直到他們封起來那個洞穴,我承認我真是被打動了,在這些表演背後的那種情懷,是一些人一定要到沙漠裏拍電影,是他們在1988年耗資2700萬搭建一座城,是他們死磕連盔甲都要做舊看來非常逼真,是他們設置各種百姓逃難的細節,當然還有很多日本演員用力過度的表演,從這裏面能感覺到那種對美好事物要毀滅時候的無能爲力和不捨,而主人公最後爬到水邊,看到水中的小魚,那是新生命,經歷了無數千瘡百孔的生活和動盪之後,生命本身就是活下去的動力。

人爲什麼會爲了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東西豁出命去,就像字畫,就像經書,是不是人類進化錯了,做一隻海底的珊瑚或小魚,張着嘴吃就好了,死了做肥料,沒有渴望也就不會受傷。

而戰爭、貪婪、慾望這些東西造成的傷害,是不是就是人類對抗錯誤進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紀錄片觀後感 篇18

說起圓明園,我對它還是有一些瞭解的,因爲五年級上我曾學習過《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我從文中知道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象徵着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着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還有許多景物是仿照各地名勝與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圓明園不但建築宏偉,而且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還知道了,圓明園慘遭侵略者的毀滅。可看完了《圓明園》紀錄片,我感慨萬千,片中講述圓明園在清朝三代皇帝的努力下成爲了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又因爲這些皇帝不重視科學,使圓明園——萬園之園,變成了一片灰燼。這使我更細緻的瞭解了圓明園。

當我看到圓明園的建築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畫面時,不禁發出了由衷的讚歎。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充滿智慧的頭腦建造出了這座獨一無二的園林藝術瑰寶!這是一項多麼艱鉅而又偉大的工程呀!這充分的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我爲我們的偉大的民族而感到驕傲。但我看到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奪我財寶,燒我園林時,我的心情沉重,心裏充滿了仇恨。這些強盜們肆意毀壞園林,竟把圓明園化成了灰燼。看到這裏,我恨不得將他們碎屍萬段。

看完紀錄片,我也爲失去圓明園而感到無比傷心。這幫可惡的強盜,在我國的領土上橫行霸道,爲所欲爲,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侵略者毀於一旦。圓明園的毀滅警示着每一箇中國人: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應該努力讀書,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