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

這部紀錄片前後觀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體驗與收穫,紀錄片《幼兒園》體會最大的就是,深刻認識到我們所學的理論知識的不足,離開了實踐的理論必將浮於空洞。

紀錄片一開始便呈現給我們,幼兒第一天入園的情景,哭聲一片,簡直有驚天動地之勢。在校內上分享了這一視頻,很多朋友都說看到這些孩子哭的實在是太可憐了,心裏真不是滋味。可能因爲學了這個專業,我反而沒這麼深切的體驗,更多的將這看做是一個正常現象。一些幼兒有分離焦慮症,哭鬧不適應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幼兒,是真的當成正常現象置之不理麼?我想不然。畢竟聲嘶力竭地哭,對幼兒的健康不見得是什麼好事,我們還是要採取一些措施幫助幼兒。首先我覺得紀錄片中教師對幼兒採取的欺騙策略是不正確的,騙他們不哭就打電話給媽媽,或叫媽媽來接他們,這隻能起一時作用,等幼兒發現媽媽沒有來會哭得更厲害。我們要做的應是努力引導幼兒適應新的環境,而不是跟幼兒一起逃避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來分散他們的焦慮情緒,比如幼兒喜歡小動物,讓他去飼養角喂喂小動物,讓幼兒玩玩喜歡的遊戲,以逐漸轉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鬧焦慮,歸根結底還是幼兒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幼兒園可以辦親子班,讓家長陪同幼兒來園一段時間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還可以允許幼兒帶其心愛的玩具來園。我們隊這樣的幼兒一定要有愛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嚇威脅,適當的時候抱抱幼兒,親撫他們也能使他們平靜下來。

幼兒多方面尚未發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們的幫助。紀錄片中第一頓飯,小女孩將飯菜潑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師"潑了"。此刻的老師應當立即去幫助幼兒處理一下,提供適當的幫助並鼓勵她學會自己用餐。

夕陽下,昏黃的教室中,一個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覆嘗試,怎麼也不能將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來覆去地嘗試着,這時老師在後面提示"反過來,掉個面",小男孩聽到聲音後急切扭頭並立刻將椅子轉了個面,然而仍舊沒有成功。畫面定格在小男孩無止境的嘗試中。任何一個人看到這個情景都會心酸,可以想象這個孩子心裏是多麼渴望得到幫助。對於一個理解能力尚處於象徵性段的幼兒,言語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爲什麼我們不能親身示範一下呢?

紀錄片中還有很多,另外從紀錄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兒的差別,小班幼兒主要與老師的溝通較多,同伴之間的交往還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隨而來的衝突和攻擊性行爲也在增多。紀錄片中有一箇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連續打傷幾個同伴後,老師威脅將其送回小班。這種做法實際是很不理智的,老師應當做的是引導幼兒化解衝突,而不是帶領其他幼兒去孤立打人的幼兒。更不能隨意給幼兒貼標籤,說他就是個壞孩子,幼兒有攻擊性行爲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師應瞭解原因幫助幼兒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強大的,只要我們相信每個幼兒都是好的,他們都能很好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樣重要,否則就會造成"5+2=0"的現象,即幼兒園5天加上家裏的2天等於零。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時候父母纔是影響幼兒最大的人。紀錄片中關於"愛"的一個調查不禁讓人心寒。"你有沒有想對誰說我愛你呀?""沒有""媽媽對你說過愛你麼""沒有""你爲什麼不好意思說""我覺得那個噁心"…誠然中國傳統文化重於含蓄內斂,但是何以我們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麼價值觀讓我們的孩子覺得愛是個噁心的東西?還有個小男孩說:"我爸爸媽媽都很忙,我媽媽忙着去醫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飯…",也許我們會覺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會這樣想,他們內心可能充滿了失落與孤獨。對於他們而言,父母的愛是無可替代的。片中還有一個等媽媽來接的小男孩,前瞻後顧的神情,噙滿淚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與失落。對於他而言,看着同伴一個個被父母接走,心裏該是多麼彷徨。有時候,我們的父母也該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責幼兒園的失職,想一想作爲父母自己做的夠不夠。

培養一個幼兒需要一個社會的力量。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家庭或者社會,都應給我們的孩子以愛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說的話,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未來的我作爲一名幼師,我相信我不會忘記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會忘記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一定努力爲孩子,做到最好。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2

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講述了一所全託幼兒園裏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觀,沒有加入過多的個人情感,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可愛童真,卻也感受到了淡淡的憂傷。

在這部片子裏,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孩子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孩子們慢慢的形成了標準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準,就被認定爲“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而小班卻是以《請你跟我這樣做》開始了第一節課。

幼兒園裏孩子多,老師少。老師很難關注到每個孩子,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飯還是穿衣,甚至是擺放小凳子,孩子們缺失了許多成人的關愛,在這些生活細節中孩子內心的恐懼、憤怒、渴望又有誰能真正的體會到呢。也許成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當年的感受吧!集體洗澡時的場景,讓人看着那樣的揪心,滿頭滿臉的肥皂液,讓孩子崩潰到“我要跑,我要跑”。我想洗澡本是件快樂的事情,然而這樣的洗澡在孩子心裏產生的恐懼將伴隨着他們一生的體驗。當片中響起《茉莉花》的背景音樂時候,讓我增添了更多的揪心與難過。

大班的一個孩子,在被問起“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些什麼時”孩子回答:“我媽媽忙着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和別人吃飯”。父母把所有事情都會排在孩子的陪伴之前。當孩子們望眼欲穿的盼來了週五可以見到爸爸媽媽的美好時刻時,第一位進入教室的媽媽沒能讓我看到想孩子的那份激動,沒能看到那份久別的親吻和擁抱。而孩子此時的那份高興、激動、委屈、難過都融入到了剎那間崩潰的眼淚裏。

影片中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了,但是又並不完全懂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裏,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裏,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孩子帶走,在他們的眼裏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爲領導不能沒有錢,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裏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因爲快樂是他們的世界裏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這個快樂的世界裏,我依然慢慢的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哀傷。

大班的孩子在戶外活動前的聊天“不是天天有戶外活動的,飯要吃,就是會回來的晚些。戶外活動就是去外面緊玩緊玩,戶外活動太好玩了,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每個孩子在這個時候都笑得特別開心,對他們來說,不是總能有那麼多自由時間玩耍的,自由玩耍變成了奢侈的事情,這些時間對他們來說變的少而珍貴。張以慶導演以模糊的鏡頭給了觀衆很多的思考。

9·11事件孩子們覺得那些大樓裏的人們太痛苦了,正如自己一樣“逃也逃不脫”。沒有了快樂而又不能自由尋找快樂的時候,留下的只有無奈和接受。

在看足球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爲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怎麼喜歡中國隊,因爲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給孩子,要孩子給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在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教育縮影。孩子們要愛國,但他們不一定非要愛一個不會踢球的中國隊。老師們集體教育,過多的統一化標準,讓孩子們越來越早的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個性。

一個小朋友被問爲什麼能張這麼高時說:“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的幫助下長高的。”聽到這個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就會講如此公式化的語言?原來他在幼兒園裏就已經被教育要講這樣的話了。爲了迎合成人,他們早已忽略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影片以大班畢業,袁老師生孩子爲結束。最後的字幕裏寫着“三年後,他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而最開始的字幕是“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自己。”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只能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嗎?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看似拍攝的是一羣幼兒園裏的孩子們,但其實這也是一個社會縮影,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一羣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一起嬉戲、打鬧、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無奈與孤獨。半夜睡覺卻被老師拖起來上廁所,在班上孩子們都被家長接走了,只有自己還在等媽媽時的焦慮。一個孩子被另外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沒有人關注那個打人小朋友背後的原因和感受,老師說“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我不要他了,沒有人喜歡打人的小朋友”。這樣的語言讓孩子怎能不再一次的奮起反抗,維護自己僅有的一點自尊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選擇了塞進了一個圈子,迫於現實收起了自己的於衆不同。使同處一個圈子的個體趨於規則化。例如片子開頭幾分鐘的“第一頓飯”,有個小男孩說“吃完回家”,在幼兒園的第一個午覺依舊在哭,因爲他還沒有適應這個新環境,但是最後還是屈服了,因爲他無力改變他回不了家的現實。又比如馬玉蘭這個幼兒園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一樣,不愛遵守幼兒園的規則,她經常在上課時發出聲音,在課桌上亂寫亂畫,在大家坐着唱歌時卻一個人站着,甚至還想把腳擡起來放在課桌上。

片子中經常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師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裏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着,儘管很多時候他們常常會給人一種羣體活動的錯覺。在孩子們午睡醒來時有像小胖子一樣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做在牀上滿面愁容隱隱哭泣的,也有陳志鵬穿衣服一次次嘗試反覆脫掉最後還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小男孩放小椅子的場景,在老師提醒“換方向,調個面”後,他依舊不能放好椅子,接下來的時間他都是在於這個椅子做鬥爭,但老師也只是口頭提醒一下,並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落實與實際行動。最後畫面定格在了他回頭想要尋找幫助。

當然,除卻這些讓人看了有些傷感的畫面,也還是有屬於孩子們的天真無邪“一葉知秋”場景裏面,一片葉子也能玩的很開心。

片中各故事過渡之間經常插入對某個小朋友的訪談,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藝,兩位數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結果,會說“英語話”,知道日語裏“爺爺”和“叔叔”是“一個詞組裏面的”,會流利快速說出“八啦百啦標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裏面有很祕密,被問道你喜歡哪個女孩子啊這樣的問題靦腆而笑,被問及是不是那個白白的那個?他臉紅紅地說“你知道怎麼還問我呀?”孩子們在被問及關於“我愛你”的問題時表現一致曖昧,大多數孩子並不懂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他說“我愛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說”。問道“爲什麼不好說”的時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說道“這個噁心”。這一句話讓人不寒而慄。如果一個孩子從未得到過成人給他無條件的愛,更沒有感受到愛,我想他們又怎能回答出什麼是愛呢?

《幼兒園》這部記錄片,國際評委認爲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現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兒童世界是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折射,讓全世界每一位觀衆都能產生共鳴,那些都是曾經的我們,將來還會是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3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的的確確從內心深處給予了我震撼,和其餘紀錄片或者是影視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導演張以慶採用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兒童的視角,去記錄和反映生活。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中,兒童一定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但是在張以慶的《幼兒園》裏,我們看到了一羣和我們想象中不同的一羣孩子。他們是略帶凶殘的、他們有時是憂鬱的、有時也是被固化了的。

筆者認爲,片中更能引起觀衆反思的在於穿插的採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採訪是這樣的,和一個孩子談了交警和錢的問題,然後畫面接到孩子們遊戲時,分錢的場景。繼續插入剛剛那個孩子的訪談,談了怎樣處理錢和領導關係的問題。這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們大部分人的想象來看,孩子的內心應該是純潔乾淨的,孩子的回答理應是將罰款上交給領導,而這位被採訪的孩子的回答確實讓人詫異,他對處理錢和領導的問題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實際年齡,這不應該是孩子應有的表現,所以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是什麼時候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個孩子——馬玉蘭,也值得去仔細推敲。馬玉蘭確實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孩子,她愛動好說話,儘管老師一遍又一遍的責備她,她卻依舊我行我素。你可以認爲她應該管教,是不聽話的孩子,但是當她一次次被約束的時候,難道不是在抹殺孩童的天性嗎?筆者認爲,孩子不應該被完全固化,而應該去引導他們的行爲,在沒有做錯事情的情況下,儘可能的讓他們釋放和發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於個性的發展嗎?

談到釋放天性並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還有一個角色更引人深思——愛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軟肉強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這個孩子也因爲總愛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會再有更多的辦法了,這是不是在折射我們的現實呢?對待壞人,我們只能躲得遠遠的,儘可能的遠離他們,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暴力卻沒有更多的解決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採訪中,讓幼兒園的孩子談論一些似乎是大人才會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有關愛、有關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帶有偏見的狹隘觀點。而這些從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教育,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教育。從小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響着一個孩子,他們兒時就形成的固定觀念和思維,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決定着他們的未來。所以,紀錄片通過觀察幼兒園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個社會的面貌,折射了每一個社會人的形象。也呼應了片頭語: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除此之外,那個週末總是被最後接走的陳志鵬是否依舊翹首以盼,頑皮的馬玉蘭是否被管教的變得乖巧聽話,那個愛打人的孩子現在又是怎麼樣了…… 幼兒園其實是一個微縮小社會,在這裏同樣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樣的事,也就是真實社會的一個縮影。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4

通過觀看紀錄片《幼兒園》,裏面的8個場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別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時的哭鬧不止,到升到中班後的訓練有素,可誰知兩個簡單畫面的剪切,裏面包含了我們幼兒教師多少的辛勤汗水和無私付出啊!

2、有一個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卻都沒有成功,但是孩子絲毫沒有放棄,一次次的嘗試,讓我們每個人都肅然起敬,也深深感覺孩子是那麼的無助,幫助每個生命,該是多麼重要啊!

3、獨特的馬玉蘭,本應也是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可是被無情貼上標籤後的她,竟是顯得那麼的不和諧,老師的一句引導有時或許真的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啊!

4、週五放學了,可是還有一個孤獨等待的孩子,遲遲沒有人來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極度渴望的眼神,都讓我們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時真的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真的會帶給孩子莫大的快樂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爲吧!

5、對於不聽話的、不乖的孩子,老師簡單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靈也是脆弱的,請用心呵護吧!

6、通過採訪孩子,孩子們對愛的曲解,對愛的冷漠,都讓我感到陣陣寒心。而對恨卻如此入骨,作爲老師,我想多奉獻自己的愛吧,讓孩子慢慢從感受我們的愛開始,然後學會去愛別人,愛家人,愛祖國。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時,吃午飯或玩玩具時,都會互相交流,我感覺那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多麼值得讚歎呀!

8、還有整篇貫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樂,那麼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卻要摘一朵送給別人家,送給別人家,也就是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幼兒園,幼兒園這個家的舒適度與否、老師的關愛程度的多少,直接關係到孩子的幸福啊!

發掘每個孩子的聰明,發掘每個孩子的悟性吧,幫助他們,盡心呵護我們的茉莉花,讓每個祖國未來的花朵越來越芬芳,越來越充滿蓬勃生機吧!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5

幼兒園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基本每個人都在那個地方度過了幾年光陰,都在那裏歡笑,哭泣,成長。現今的幼兒園不斷有問題爆料在社會上,例如前不久曝光的三色幼兒園事件,讓人們對幼兒園的現狀不斷擔憂,上節課觀看了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再對比如今讓人感概萬分。

張以慶在簡介中這樣寫道:“在中國在武漢在一所寄宿制幼兒園,我們紀錄了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裏的生活。幼兒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爲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這是導演對自己作品的解釋。在我看來,這也是導演創作本片想極力表達的一點:審視過去。

俗話是“橫看成嶺側成峯”,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所聯想的也不同,兒童眼裏的兒童,是同學,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鬧嬉戲的小冤家。中年眼裏的兒童,是頑皮的小傢伙,是可愛的小寶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老年眼裏的兒童,是希望,是遙遠的回憶和下一世的未來。而青年眼裏的兒童,是難以言說的過去和現在,是最尷尬的懷念和祭奠。影片是在哭聲中開始,在集體的沉默中結束,貫穿中間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鬧、有失望有委屈、有高興有興奮,有依戀也有不捨。這多像我們人生的軌跡啊,歡樂有時,痛苦有時,最終歸於靜寂。給了觀衆更多的聯想空間。

這部紀錄片多條線索聯合,並採用了豐富的轉場方式,在我看來最大的特色在於導演採用了平拍的方式,在面對成人時採用了仰拍的方式,所以鏡頭的視角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這讓本片的畫面感十分強烈,樸實平和,卻又不失樂趣。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6

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張以慶導演的《幼兒園》記錄片,在看的時候我想了很多。

作爲一名幼兒園老師,在沒有生孩子之前看到那些孩子第一次離開媽媽那種歇斯底里的哭泣和獨自流淚的樣子,雖有心疼但心裏總會想,老師這麼愛你們,到幼兒園還有這麼多小朋友和你們一起玩,有很多家裏沒有的玩具和食物,爲什麼還要哭得那麼傷心呢?還不太理解家長爲什麼送孩子來上學看到孩子哭泣時依依不捨的樣子,當時就在想,家長就不能狠點心說走就走開,或許孩子也不會這麼長時間的傷心,老師也能輕鬆一點。

今天看到紀錄片裏一個小男孩剛入園時那種歇斯底里的哭泣,那種不安的眼神,那份要媽媽的堅持,我的心裏很酸。我就在想3年後我的寶寶入園時發生這種狀況我是否還能那麼的坦然,是否還能那麼輕鬆的離開?心裏有個聲音告訴我,我不能,我捨不得。這時,我能從一個媽媽的角度去感受,感受孩子當時離開媽媽的那份不安和焦慮,感受到媽媽離開孩子的那份不捨和不放心。

寶寶百天的時候我和老公把寶寶抱到我們幼兒園,再看到星星班的那羣孩子現已升爲月亮班,看到孩子見到我叫我小語老師的那種興奮,我的眼睛溼潤了。孩子是那麼的純真,給予我感動!回想過去的一年裏對他們的一些嚴厲,我的心裏很是內疚。我想我再回到教育崗位的時候,我將會多了更多的寬容與關懷,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寶寶的到來讓我成長,同時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會面臨更多新的問題,這也是我的功課,需要我去學習和調整。不僅要調整我的時間,更要調整我的心態。不僅要學習怎樣做好一個媽媽,更不要忘記學習做好一個妻子,因爲我先是成爲一名妻子之後才成爲一名媽媽的。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7

看完《幼兒園》這個紀錄片之後,我的感觸很大。紀錄片的開始就是孩子們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與父母分離的場面。許多的孩子都不願意離開父母,這就是一種分離焦慮的表現。孩子長時間與父母呆在一起,所以第一次長時間分離的時候,孩子就會表現的比較焦慮。紀錄片中的小孩子就是在與父母分離時不斷地哭鬧。

在幼兒園的第一頓飯,有一個小女孩的飯潑了,但是她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很冷靜地看着自己滿身的飯菜,很久之後才反應過來向老師求助。由於長時間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所以小孩子們都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第一天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還有的男孩哭鬧着“我要回家”,甚至吃晚飯的時候還依然叫喊着“我要回家”。但是難熬的第一天過去之後,小朋友們就開始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與小夥伴的相處變得融洽,即使小男生們之間會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打架行爲,但是還是很快就可以再次玩在一起。

小朋友們在幼兒園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視頻中就有一個小男孩在午睡起牀後自己穿衣服,還有一個小男孩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擦拭着自己的鞋子。他們不但學會了如何自理,還學會了相互照顧。同時他們也學會了要關注時事,在說到“9.11”事件時,那個小男生還表現出憐憫之心,對受難的人們表示同情。

還有就是孩子們單純的心靈是那麼的可敬。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當記者問一個小朋友“快樂、錢和,選擇哪一樣給自己做禮物”的時候,小男生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快樂,他說“錢是買不到快樂的”,看來還是小孩子比較單純,沒有被凡塵污染。

還有就是在看中國足球隊比賽的時候,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小朋友就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而有一個小朋友則說出自己的觀點。“童言無忌”,那個小朋友並不看好中國隊,確實中國足球隊並不優秀,小孩子並沒有盲目的支持中國隊,而是根據自己看到的時間情況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缺少的。有一個小女生在對日本這個我們曾經的宿敵做出評價時也是很客觀的,她能夠正確的認識中日之間的矛盾,知道哪些日本人是不好的,哪些日本人是好的,並沒有像某些極端的人那樣將日本人一視同仁,都將他們看做中國的敵人。

小孩子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無知,即使他們的年紀還小,但是他們還是有着對這個世界的自己的看法。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8

我喜歡參加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原因是多方面的,儘管每次活動都或多或少需要我們家長的參與,但我也是樂意的,因爲我在活動中見證了孩子的成長!

這次秋季運動會我有幸成爲主持之一,還真有些許的緊張,我不知道其他幾位家長心情如何?要知道老師們早已帶領孩子們熱身了好幾次啦!運動會上孩子們盡情的玩,無論是單手限時拍球,還是左右手限時拍球,個個都是認真對待,看得出來,每位小朋友都想展現自己的實力。結果肯定不一樣,拍得多的,應該是家裏練過了,反正王禹錚是在家練過的。練過和沒練過其結果不一樣,所以,要培養孩子,真的多陪陪他們!

運動會開始之前,運動員們在音樂中隨老師做操表演,我也跟着做了,好像有不止3套操,動作挺全的,我跟的有點亂,可小朋友們都在認真地隨老師做,雖然動作不完全到位,但也爲他們能做出這麼多的操感到自豪!

我還發現小朋友們在升國旗儀式中是莊嚴的,在國歌聲中,國旗徐徐升起,我沒有聽見孩子們的聲音,我也沒敢回頭看他們,我感覺到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有了民族和國家這概念吧!

這次運動會是成功的,孩子們很高興,因爲整個下午有自己的家長陪着在幼兒園快樂的活動,活動着老師們精心安排下的項目,他們是幸福的,對各位家長也是難忘的,因爲能多多的見證孩子在幼兒園中的表現,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孩子之間一比便知。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問題在如今各更爲重要,聽聽北大實行的校長實名推優制,雖說咱們不逼孩子這輩子非怎樣怎樣,可是認真參照那些校長推優的人選,各個都是非凡!做人不容易,做父母的不容易,做教師的更不容易。想想孩子自小就是在集體中,和小朋友,和同學一起,教師永遠是領航人。我崇拜教師們,而我卻畏懼教師這個行業,因爲教師需要付出太多,除了心血還要耐心,還要科學的方法。

再次感謝各位老師,是你們的愛心和耐心,帶給孩子們快樂和有序,留給每個家庭更多永恆的瞬間!

謝謝老師們!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9

20xx年5月24日星期五,很榮幸被邀請參加幼兒園的開放日。我是第一次參加家長開放日,說心裏話,但是我也不知道在哪裏看到孩子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各位家長也想知道孩子們每天在園裏的情況吧,我把我看到的孩子們半天的生活記錄在這裏。

跟往常一樣,7點40我和鹿鹿就到了教室,教室裏只有兩個小朋友,其中一個叫劉鈺,因爲他很喜歡跟我聊天,所以我記住了這個小男孩。老師開始給孩子們發早點,孩子們能安靜的吃早點,並且也和老師溝通。吃完飯的孩子們洗手、刷牙,然後去看書了,等待其他小朋友吃完早點。接着,大家把自己選的圖書放回書架上,喻老師帶領大家到樓道里站成一排溫習學過的小歌謠。然後小朋友按組回到了教室。 9點左右教育活動時間,喻老師帶來了一本大書,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和老師一起來看書。每一頁孩子們觀察的很仔細,也聽的很認真,觀察的也很仔細,還能舉手回答問題,特別棒!9點多加餐,喝奶並喝水,每兩個小朋友一袋。喝完了每人要再喝1-2杯白水。一邊喝水孩子們互相聊天。9 :30左右,戶外活動的時間到了,大家排隊到了操場,先圍圈做操,再分開男女兩隊各自活動。器械都是老師自己製作的,比如隔物跳、鑽障礙等等,大概40分鐘,孩子們都很配合。差不多10:100回到班裏,孩子們洗手、喝水 、上廁所,自由活動。

我在幼兒園的半日生活結束了,看到了可愛的孩子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上廁所、洗手。並且孩子們之間的溝通也增加了,也知道互相學習並講道理。短短的幾個小時,也看到了老師們的辛苦,幼兒教師這個職業是個神聖的職業,她們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愛心,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我覺得我們的老師做到了。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0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片頭的話似乎在引導我們對這部片子反思些什麼。

在我的定性思維裏,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模樣。他們因爲一點小事就可以開心很久,一隻蟲子可以圍着看一下午;他們的煩惱也很簡單,系不上鞋帶、穿不好襯衫,簡直整個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負後情緒低落,小女孩趕緊把自己碗裏的肉夾給他,哄他開心。問“愛是什麼?”,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着你。”我以爲這些就是幼兒園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這部片子,我恍然發現,原來幼兒園裏已經可以看見衆生相……

記錄片的好處是沒有設計和偏見,一切都那麼真實,於是我們看到本以爲是後天形成的如今的種種行爲念頭其實在幼兒園時就已經突顯了,照樣是有欺凌、瞞騙、暴力、虛榮。片中有這樣的毋寧說搞笑的鏡頭: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張桌子上,對面的小朋友說“我不要你坐我對面,看着煩人!”說着還表情狠狠而詭異地徵求別的小朋友意見:“看着都煩,是吧?”其誇張的表演能力讓人歎爲觀止。

在這部片子裏,我們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們身上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們和社會上的各種“德性”。 爲什麼我們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卻覺得“我愛你”是噁心的話、說不出口?爲什麼孩子會去憎恨沒見過、甚至不確信是怎麼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國人?幼兒園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觀,他們會有這樣的一些思維無疑是被成年人灌輸進去的。

該片背景環境是武漢一所全託住宿制幼兒園,幼兒園老師們即便是在夜間也難以安心睡覺,惦記着喚醒孩子們起牀小解、給孩子們蓋好被踢開的被子,老師們的辛勤工作看在眼裏,對於在這一點我是給予認可的。但依然無法抹滅的一個事實是:教師們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着較大的問題。片中有一段老師不停點名批評一個名叫馬玉蘭的小朋友,甚至說出“馬玉蘭你又在害人”,才三四歲的孩子卻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無法爲自己辯解;有小男孩無緣無故打人,欺負別人,老師脫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經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爲孩子年齡小,幼兒園就給小朋友們男女混浴?我認爲,孩子們的言行都是受家長老師的耳濡目染,幼兒園教師理應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每一句說出口的話都應該慎重考慮;孩子的性別意識也從小就要樹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負女孩子”、“女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這些也都應該從娃娃時代就要抓起,給予正確的引導,切不可大意。

其實說到底,我們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總之最後,我還是希望孩子們眼裏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會氣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歡樂和美好。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1

《幼兒園》是張以慶執導的一部紀錄片,獲得第十一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人文紀錄片創意獎”、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唯一的紀錄片大獎。通過記錄一所幼兒園中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裏的生活,爲我們真實展現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點滴,從一堆堆生活的碎片中,以微觀的角度審視世界,詮釋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真無邪。

本片通篇沒有一句解說詞,沒有連續的情節,是一個毫無故事化的紀錄片,但也正是這種別具一格的表現方式,只是用孩子們日常、偶然、本能的表情和動作,向我們詮釋了孩子對這個世界初步認識的懵懂不安,也帶我們回憶了孩童時不加修飾的天真美好。但孩子們逐漸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也令人始料不及、思緒沉重,小小生命的深沉訴說,又展現了世界讓人不得不接受的另一面。

片中的對白樸實而富有情感。影片的第一個場景,便是孩子們第一次進幼兒園與家長分開。對一個新環境的陌生不安,家長和老師強制性的動作,令孩子們用他們的方式表達此刻心中的惶恐,不停的哭喊聲讓人聽了揪心、同情。一句“老師別搶我”和“把老師當媽媽”以及下文不斷出現的一句“我要回家”,簡單真實的幾句話,其實反映了孩子們對父母強烈的依賴感。從出生到現在,他們的視線裏總是出現的兩個身影,令他們覺得放心習慣,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覺中對家長形成了堅不可摧的信任,但這種心理的平衡感在家長驟然離開時被打破。孩子的心,總是簡單而平靜,成年人心中的喜怒哀樂在他們那會被放大千倍萬倍,對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天地,心中被放大的不安令他們本能的抗拒。也許,這種抗拒也是人們心中最初的純善對這個現實冰冷的社會一種無聲息的反抗吧。

本片的拍攝技巧拿捏得當,在拍攝外景時,運用了大量的景深——操場上的玩耍場景,淅淅瀝瀝下着雨的場景,新年將到大雪紛揚的場景.....刻意的虛化,突出了孩子們真實的一面,同時也表現了孩子的心中對這個世界懵懂的認識。導演別具匠心的表達方式,增添了藝術效果。

黑白的藝術處理別具一格而蘊含深意。在本應該五彩斑斕的孩童生活中穿插了孩子們練習心算,對生活中情感、政治、歷史等事情的看法。與五彩斑斕的充滿童真的生活形成對比,體現了孩子接觸了這個世界後,逐漸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而這種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認知令人始料不及。面對片中一個個“小大人”,很多人對此除了感到幽默滑稽的同時,也思緒沉重。父母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雖然貧窮,但處處洋溢孩子本應該擁有的純真無慮,童年不應該如此嗎?面對一個個對歷史政治侃侃而談的孩子,也許時代的變遷改變了太多事物,但看到這種烙印刻在孩子們的身上,難免不讓人感到無奈的痛心和沉重的壓抑。從孩子的眼中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真實,我們該慶幸還是悲哀?

傳統民樂《茉莉花》的響起應情應景,富含深意。敘述孩子與父母分離的場景時響起,體現了孩子們初步接觸這個陌生世界時的懵懂不安,單純青澀,表達了對孩子開始成長的期許,但似乎也包含了對一顆柔軟簡單的心靈將變得複雜深刻的擔憂。在令人無法拒絕的成長中相對於天真單純而言,側面襯托了世界的另一面。在敘述放學時,最後一個孩子等待母親到來的時候,響起了《茉莉花》,加上對孩子面部焦慮不安的表情的特寫,音樂給人一種憐惜哀婉之感。孩子在空曠校園中等待母親,一種在安靜偌大的空間裏、自己渺小不堪的心理暗示,誇大了他心中的無助之感,同時也反映了社會中父母奔波,對孩子遲到的關愛的社會現實。

樸實而富有情感的對白,拿捏準確的拍攝技巧,別具一格的黑白藝術處理,應情應景的音樂《茉莉花》,爲該片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幼兒園》詮釋了孩子身上的天真無邪,以微觀的角度折射宏觀世界。幼兒園,記錄了人們漸行漸遠的童真。逐漸長大的人羣,接受了成長的代價,再回首童年時光,對那個單純如同白紙般的幼年自我,除了嚮往還有淡淡苦澀.....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2

《幼兒園》剛開始時,小孩子抓着媽媽,不讓媽媽走的畫面讓我想起了我幼兒園的時候,也是抓着媽媽不讓她走。《幼兒園》以這個場景爲開頭,一開始就能抓住觀衆的感情,引發觀衆的共鳴。《幼兒園》這部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在技術方面肯定是很成熟的,在剪輯、情節的連貫性方面都很好,極具觀賞性。中間時不時穿插地對小孩子的採訪也設計地很好,能讓觀衆更深入地瞭解孩子。

《幼兒園》中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長接走了,最後的一個小朋友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鏡頭對於這個小朋友神態的特寫、內心獨白的描述都很到位,能夠抓住觀衆的情感,讓人不由地爲他心急。

在我看來,《幼兒園》這部紀錄片表現地不只是孩子的幼兒園生活,也能反映一些現實問題。從對孩子的採訪中可以感覺到孩子們對日本的討厭,孩子們的這種想法應該是受身邊的大人影響的,那個年代中國民衆還普遍對日本存在敵視、偏見,還不能以理性客觀的態度看待日本,即使是現在也不能完全做到。大人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些孩子在採訪中會說出一些比較現實的話。可以感覺地出《幼兒園》裏的孩子家境應該都是不錯的,父母可能工作繁忙,也可能是想讓他們接受更好的學前教育,讓他們全託在幼兒園,孩子肯定不喜歡一直待在幼兒園的。紀錄片裏不時有孩子數着日子盼望着回家的鏡頭,可以感覺到他們對於回家的渴望。我個人覺得,幼兒園的孩子不應該進全託班,他們還小,需要父母的關愛和陪伴。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3

幼兒園,多麼遙遠而又熟悉的記憶啊,那是最純真的年代,也是最值得回憶的年代。雖然看着幼兒園好像離我們的記憶很遙遠,但那是記憶最初萌芽的時候,雖然幼稚,但很多事還是依稀存在於我的腦海中。

都說小孩子和動物是最令導演頭疼的兩個,而卻有人能夠聚焦於小孩,拍攝出《幼兒園》這樣的紀錄片,聽起來着實令人敬佩。本片拍攝於2001年,歷時14個月,真實記錄了湖北一幼兒園小班、中班和大班孩子們的生活。沒有劇本創作,拍攝場景也沒有選擇明顯的主題,基本上是拍一段小班拍一段中班拍一段大班然後又拍小班。

影片活動從鏡頭上來講,場景多用長鏡頭,搖鏡頭虛焦鏡頭、平拍極少俯拍、統一交叉疊化轉場大量運用中遠景,特寫多用固定鏡頭,極少推拉,使影片風格統一、畫面切換流暢、情節發展自然、情緒變化平穩。此外,《幼兒園》講述的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從小班講到小孩子幼兒園畢業,真實還原了小孩子一個完整的幼兒園故事,若干年後的今天,這羣孩子已經長成我們這般大的年紀,回憶起來應該是感慨萬千的吧。

多年之後,觀看《幼兒園》會引起許多共鳴。影片中一個男孩子左顧右盼地守侯家長,這也是我們每天遇到的事情。小時候,我的家離幼兒園很遙遠,每天父母需要騎行很遠的距離來接我放學,由於工作繁忙,接我時遲到是常有的事,但有幼兒園老師和小夥伴的陪伴,現在想來心裏還是暖暖的。此外,片中小孩子之間的大鬧也是常有的事,但多年之後,如果有一個從小打到大的小夥伴,豈不是一種幸事?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4

我參加了兒子所在的明天幼稚集團第十幼兒園大二班的家長開放日活動。一個上午的時間,我不僅對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還從一些點點滴滴中生髮出許多感慨。

早上九點鐘,教學觀摩課正式開始。

班主任李老師頭戴五彩斑斕的漂亮花環一出場,立刻就引來了孩子和家長們的歡呼。我正在感嘆幾張簡單的彩紙怎麼經老師的手就能變出那麼精美的裝飾時,就聽到李老師說:“小朋友們,咱們自己動手來製作一個花環好不好?”孩子們齊聲說好。於是李老師先取下花環,讓孩子們仔細觀察上面有幾朵花,都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它們的花瓣、花蕊各有什麼特點,花的排布有什麼規律等等。這個看似簡單的預備過程,其實寓含着豐富的訓練要素:它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觀察力,讓他們對事物的顏色和形狀有了進一步的掌握;而且還拓展了孩子的思維向度,使他們明白在找尋花朵的排布規律時並不是唯一的。

接下來就是動手製作了。老師先將一張A4的白紙對摺,然後將折後的白紙折成均等的三份,最後打開A4紙,按照摺痕畫出六朵花,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後用剪刀把六朵花剪下來,粘貼到橙色的長條紙上,再根據自己頭圍的大小把長條紙粘連到一起,一個美麗的花環就製作成功了。對摺對大班的小朋友來說比較容易,但三等分地折對他們中的有些孩子來說就有些困難了。老師就耐心地教孩子怎麼先目測,然後怎麼去改變誤差等等。我覺得這個動手製作的過程很有意義,一方面,它有着嚴謹的科學精確性,比如對摺、三等分、測頭圍等,另一方面,它又有着張揚個性的藝術想象力,比如花形、着色完全由孩子依自己的喜好選定。當孩子們將親手做成的花環戴在自己頭上時,每個小臉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遊戲過程中,孩子的左右腦都得到了很好的開發與鍛鍊,這纔是真正的“寓教於樂”。

中間的休息和加餐之後,孩子們頭戴自己製作的花環開始了他們的彙報演出,內容有古詩朗誦、合唱童歌、眼睛保健操和武術健身操,有些古詩很長,家長們都可能背誦不全,但孩子們朗誦得那麼流利,且聲音洪亮、充滿激情。天籟般的童聲合唱更是把我們彷彿帶回了久已逝去的童年時光,很多家長都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孩子們同唱起來……孩子的表演真是讓家長們大開眼界,也大飽耳福。

午飯時間到了,孩子們在安靜地享受着他們的午餐。幼兒園還特地準備了些食物給家長品嚐。我嚐了幾種製作比較精緻的麪點,味道果然不錯,難怪兒子週末在家吃飯時經常會說“還是幼兒園的飯好吃”呢……呵呵,我也趁機大飽一下口福吧。

短短一上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生活得那麼快樂充實,我們作爲父母感到無比安心。同時,我們也感受到老師的工作有多麼勤苦。李老師那些看似無心的教學設計,其實恰恰體現了她教學經驗的成熟與豐富,而這份自如,其背後又有多少辛勤的付出啊!也許只有同樣作爲教師的我才能理解得更爲深刻吧!此外,老師們對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可謂細緻入微。比如怎樣正確握剪刀、怎樣使用膠棒,怎樣處理廢紙等等,都有那麼具體的規定,這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都感到自慚形穢。

感謝辛勤付出的老師們,感謝立美育人的明天十幼!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5

拍記錄片的程序可分爲素材的選擇,結構的發掘,聲音、色彩的處理,現場的控制,素材的整理,團隊的組建。我對其中的“結構的發掘”與“聲音色彩的處理”提出以下思考。我認爲幼兒園的影片結構可總結爲:一條持續採訪一個學生的主線,另一條副線是大中小班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主線是按照時間順序發展的,副線則是平行的時間空間關係,或者說不明顯的時間空間順序。主線中對一個心算班優等生的持續採訪不僅在時間上暗示了幼兒園孩子的成長,影片的前進,也揭示了幼兒園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靈性與創意這一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其他孩子的採訪都分別從具體細節方面體現了小孩獨有的天真與快樂。而副線則從羣體的角度來觀察小孩的第一次社會羣體生活。長鏡頭運用和長時間講述一件事情的情況比較多,如一個孩子學穿衣服,一個孩子學搬椅子,一個孩子等家長。這些較冗長的鏡頭和敘事,形象傳達了孩子剛開始學習獨立的困難疑惑。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社會羣體生活中,會發生各種矛盾。小孩子間打鬥吵架,老師嚴厲地斥罵,孩子艱難的學習新事物,這些都一一體現着幼兒園裏孩子們經常遇到的挫折,以及並不倡導溫柔讚揚的教育。而這種教育一直持續到小學中學大學,我們遇到的挫折也總是讓我們產生小時候爲難想哭的表情。以至於影片使人感到熟悉,不僅與我們自己的幼兒園相似,甚至和現在的我們,現在的社會相似。《幼兒園》中的聲音都是採用現場的聲音,有明顯的空間感與現場感,顯得更真實生動。色彩方面,對比度不強,沒有強烈的光影感覺,使畫面顯得樸實,也稍顯灰暗。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6

“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

這部紀錄片選取了一個非常好的拍攝素材。幼兒園其實也是一個微縮小社會,在這裏同樣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樣的事,也就是真實社會的一個縮影。

影片中採用了採訪的方式,讓幼兒園的孩子談論一些似乎是大人才會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有關愛、有關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帶有偏見的狹隘觀點。而這些從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教育,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教育。

主題深度上來看,張以慶曾認爲:“孩子是快樂的,童年是美好的。”但在他14個月細膩、敏感與冷靜的觀察、等待、體驗後才發現,幼兒園與成人社會完全重合,孩子們被“公共媒體滲透、被社會格式化、被商業化與外來文化深深影響。”紀錄片通過觀察幼兒園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個社會的面貌,折射了每一個社會人的形象。從小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響着一個孩子,他們兒時就形成的固定觀念和思維,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決定着他們的未來。而當他們長大,做了父母,他們又將同樣的觀念延續給他們的孩子,一代又一代。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內容上很是創新,沒有一個人會想去拍攝幼兒園,並且願意在幼兒園中拍攝一年之久。大家都認爲幼兒園是個單純幼稚美好的一片淨土,誰也不會認爲孩子們會有任何世俗的想法。只有張以慶不這麼認爲,雖然他拍攝的內容和他最初的想法並不一致,但是他認爲:“選題天然流露出來的承載能力是最爲可貴的。”

鏡頭質量很高,很多細節都被他用鏡頭記錄了下來,這需要很敏捷的跟拍技術,因爲在孩子的世界裏,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他所關注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人,並且很理性的把自己變成一個旁觀者,儘量不帶任何個人色彩。

畫面編輯很獨特。整個片子只記錄幼兒園室內的生活,室外的生活全部用模糊的鏡頭帶過,給人一種想象的空間。幼兒園的整體色彩不是五彩繽紛的,反而有一點點灰色的色調,片中部分鏡頭銜接,導演明顯是有自己意圖導向的。所以容易讓部分觀衆反感,覺得幼兒園的小朋友不該是這樣的。

音樂音效的設置上,《茉莉花》貫穿全片,此歌曲先後在香港迴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爲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爲“中國的第二國歌”。聽到《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着剛勁,細膩中含着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彷彿在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中國不止前進着。”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7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這是紀錄片《幼兒園》一開頭的兩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攝的、清晰可見的客觀事物,而後一句便是站在攝影機後、坐在剪輯臺前的編導想要通過片子來表達的主觀思想。可以說,張以慶的《幼兒園》是一部通過對真實記錄畫面的重構,從而恰如其分地滲透創作者主觀傾向的紀錄片。

這部片子的細節將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觀衆體會到了孩子們有趣、純真的一面。入托第一天哭鬧的小男生、第一頓飯時潑飯的小女孩、睡覺時千奇百怪的睡姿,都盡顯小朋友們的天真無邪。同時,導演還捕捉到了穿衣服、繫鞋帶和擺凳子等一些細節。這些細節都表現了孩子們內心的執着,也反映了大人們對於事業或生活的執着追求。

在這部片子中,採訪佔據了很大的戲份。心算高才生熊經緯、參加了四個補習班的馮夢然都是被採訪的對象。他們小小年紀便被父母施以重壓,借他們批判了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理。同時,當記者問及孩子們對“愛”的理解時,孩子們有的覺得“愛”是噁心的象徵,有的認爲“愛”是種難以啓齒的東西。其實,孩子們的內心並非完全純真潔淨,他們有時會存在邪惡的歪念,他們扭曲了“愛”美好的含義。記者也問了孩子們一些關於政治事件的看法,孩子們各抒己見,有些孩子很有智慧,但立場卻極易改變。這一點也與大人們極爲相似,編導通過孩子們天真無邪的話語來反映大社會中的種種,從一個孩子的眼裏觀察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對光線的刻意安排和追求,每一個細節都追求最好的光線效果,將孩子們的世界展現得柔美、動人。如教室裏上課從窗外透射進室內的柔和光線灑在孩子們身上、空空的教室下單獨一個小孩子坐在那裏的光線安排、一個小女孩站在門縫邊上向外看,光線從外灑滿孩子的臉頰、一個小女孩扒着百葉窗的光線安排、夜晚月光灑向熟睡的孩子們的身上......這些細節上的光線追求使得畫面變得柔和曼妙,容易觸動觀衆的神經,描繪給大家的是一個美好的孩子們的小小世界。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篇18

幼兒園本來是一個充滿童真與單純的世界。如果說校園是現在社會中唯一的一塊淨土,那麼幼兒園本應該就是淨土中的淨土。然而,在紀錄片《幼兒園》中,我們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兒園跟成人社會是重和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成人的深思。

當有人問一個小朋友爲什麼他能長這麼高時,小朋友嫺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這不禁讓我心生詫異: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居然可以把這樣的問題回答的如此“圓滿”。但仔細想來,其實這未必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是我們成人的世俗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

當記者問到有關警察的問題時,一個小男孩告訴我們,交警會收蠻多錢,還收車子。一個小小的孩子對我們國家公職人員就有了這樣的認識,我不敢想象這些印象留在他們的世界裏伴隨他們成長後將來會這樣,但可能“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裏邊”的事會很難上演了。

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在成人的影響下儼然已經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態了,而且這些孩子的成熟與我們想象中的天真無邪相距甚遠。紀錄片《幼兒園》不僅在主題上寓意深刻,其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拍攝技巧也值得我們稱讚。

導演所拍攝和表現的場景並不是我們一提到幼兒園頭腦中就會閃現的諸如上課、六一、遊戲等常見景象。我們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細品味後卻能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非常態的內容。

整個片子看完,你會發現自己完全處於一個比平時低矮的世界,該片採取平視的手法,用孩子們的高度和視野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不僅剔除了成人的紛擾,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孩子們眼中的一切,而且極富感染力。

剛看完《幼兒園》給人一種零散的感覺,我們似乎很難用一句話將其內容全面的概括。但細細想來,導演正是通過各個看似零散雜亂的片段不斷延伸主題,提升內涵。然後用蒙太奇手法深層次的表現這片幼兒的世界,其實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