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國家記憶》觀後感範文

《國家記憶》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家記憶》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家記憶》觀後感範文

  《國家記憶》觀後感1

今天觀看了中央四臺《國家記憶》關於許淵衝的報道,作爲一名高校英語教師,我的感受頗深。許老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盡顯自己的翻譯才能。他對翻譯工作的頗高造詣令我佩服,但他作爲一個97歲高齡的老人,在痛失伴侶後仍能爭分奪秒工作的精神更讓我驚歎。這也爲我們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師做出了優秀示範,惜時如金,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

當他由於翻譯“不愛紅裝愛武裝”而遭受自我認同危機時,恩師錢鍾書的回信使他豁然開朗。正如他自己所說,做學問既要繼承前人,又要敢於突破,惟有此纔能有所成就。這也告訴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多鼓勵學生,激發她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不斷進步。

同時作爲一名英語學習者,我們也要做到敢於質疑權威,嚴謹治學,堅持真理,永遠不停下前進的腳步。

  《國家記憶》觀後感2

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也是中國航天的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05週年。在今年,我國已經發射了“長征七號”火箭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還將在第四季度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這將在全國掀起新一輪關注航天、關注科技創新的熱潮。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央電視臺的支持下,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十二院)與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以高標準製作了專題紀錄片《國家記憶(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該片共採訪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師孫家棟院士、載人航天工程原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神舟5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等24位專家,拍攝了原國防部五院舊址、火箭研製廠、風洞實驗室、錢學森圖書館等10多處現場,查閱了大量歷史檔案。

經過近4個月的緊張工作,順利完成了所有拍攝和製作工作,將於10月7日20:00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該片共包括5集,分別是《艱難歸國路》、《命運的抉擇》、《長箭趁東風(上)》、《長箭趁東風(下)》和《巡天第一星》。該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總理和聶榮臻元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錢學森帶領航天科技工作者創建中國航天事業和研製“兩彈一星”工程等重大歷史事件,內容豐富,史實確鑿,畫面震撼,情節感人。該片也是我國今年計劃播出的、唯一一個紀念錢學森與航天事業60週年的專題片。

在同類記錄片中,本專題片實現了多個突破:

首次反映了錢學森主動尋求歸國的艱難歷程。錢學森雖然具有優渥的科研生活條件,但是,爲了回到新中國,遭受了多重磨難,最後想盡辦法回到祖國。

首次展現了系統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錢學森帶領航天人探索出來的系統工程方法;該片反映了航天系統工程產生、發展和應用到社會經濟領域的全過程。

首次披露了許多重要歷史事實,包括蘇聯專家幫助研製“東風一號”導彈、國家困難時期航天工程“下馬”之爭、兩次啓動衛星研製工程等。該片在歷史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都達到一個新高度。

該紀錄片在送審時,得到了張文臺上將、錢永剛教授、“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組”專家、北京出版集團和中國航天十二院領導的高度評價。

  《國家記憶》觀後感3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兩彈一星元勳,是共和國永遠的豐碑。作爲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科學界的一代偉人,錢學森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彪炳史冊的科學成就,還留下了彌足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觀看紀錄片《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我得以進一步瞭解錢學森的感人事蹟,體悟錢學森精神的內涵。這部紀錄片也喚起了我高中時觀看電影《錢學森》的時留下的記憶,聯繫二者的內容,我的心中頗有感觸。

錢學森是一代科學巨人、中華優秀兒女的典範,他的成就可以說是高山仰止、大海無邊,雖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取得像錢學森一樣的成就,但是我們仍應學習他的偉大精神——作爲我國著名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教授的一生爲中國的.航空和國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擁有着一顆赤誠火熱的中國心:他放棄了美國良好的生活條件,毅然選擇回到國內,回到一個在外國人眼裏,被視作是一個農耕社會的新中國。即使被美國人軟禁,即使已經失去了教授的職位和地位,即使有無數的美國間諜監視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沒有向惡勢力低頭,依然堅持着自己回國的信念和執着。回國後,爲了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周總理託付的重任,爲了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和航天事業,爲了新中國億萬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堅持着科學研究。他放下了身爲天之驕子的些許傲慢,堅持帶領所有人學習導彈技術;他放下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堅持在前線指導工作。他爲我國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他偉大的另一面。與此同時,他對科學的精神同樣令人欽佩。在回國建設時,他在談及導彈的製造時說過:不能讓導彈帶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從不放棄每一次機會,從不放棄每一個人;即便是失敗了,他都不會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責,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着手再一次的嘗試。科學事業就是需要這樣一絲不苟、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爲以錢學森爲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對待科學的精神,從新中國成立到如今的60餘年裏,中國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弱小到強大,最終成爲國際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當今社會信仰缺失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錢學森式的愛國者。錢學森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錢學森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我們作爲當代的大學生,首先就應學習錢學森的愛國精神,如他一樣對祖國充滿熱愛,對工作、生活充滿激情。其次,我們應學習他的奉獻精神,爲科學奉獻一生的精神。或許我們此刻還沒到達他無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心中時刻要裝有祖國裝有他人,要爲祖國的利益,羣衆的利益着想。最後,無論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就應學習錢學森一絲不苟,艱苦奮鬥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學習貫徹錢學森精神,我們將能夠以端正的態度面對學習與生活,發揮出自己的潛能,進而實現自己理想和價值

雖然錢學森永遠離我們而去了,但錢學森給予我們的震撼和感動長存心間,滌盪着我們的心靈;錢學森精神將永垂不倒,激勵着我們無畏前行。

  《國家記憶》觀後感4

《國家記憶》是一部引起我心靈震撼的書。使我震撼的除去書的內容外,還有書中資料的收集過程。書中所用的五百多張圖,是從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數萬張戰爭影像資料中,查出並複製出的23000多中緬印戰場的檔案照片裏精選出來的。如此大量的查找、複製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東磐和他的幾個朋友以及四個熱心的、做義工的美國朋友努力外,還與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資料豐富以及工作人員的周到服務分不開的。

該書的編者章東磐在書中描述其對美國國家檔案館的印象時說:“儘管我心裏做足了準備,第一眼看見美國國家檔案館,仍然嚇了一跳。我放眼望過去,連人工建築的影子都沒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壓壓的、遮天蔽日的森林。這座只有六層的檔案館,建在六十公頃森林中間,大海里的一條船。六十公頃,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國九千市畝土地,是馬里蘭大學捐贈給聯邦政府建國家檔案館的。在那裏工作的幾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邊,看到的除了樹還是樹,除了藍天還是藍天。”

以上是環境,關於服務:“按照國家檔案館的規定,你只要根據它的索引填寫索取表格,工作人員會爲你整個文件夾,整個紙箱,整個小推車,甚至幾個小推車取來原始檔案供你查閱、摘抄、拍照、掃描。因爲不允許帶進館外的紙張和筆,館內備好了專用的紙張和鉛筆,任意取用。潔白的細棉紗手套也是無償提供,並且要求你在觸摸照片時必須戴,每天要換。”“那種裝檔案的不鏽鋼推車裝滿文件夾,推起來其實是體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員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們到了,幾分鐘又全部推到我們面前,好像我們是領導一樣。沒有一個人來告誡你,每次少要點,省得工作人員麻煩。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時間在安靜的屋子裏高聲提醒:還有誰要提交索取卡嗎?時不時工作人員會走到你身邊,輕聲問一句:有什麼要幫忙嗎?”

這是美國的國家檔案館嗎?這是在爲遠道而來、毫無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們服務嗎?他們所受的待遇在他們的故鄉是不能想象的。

但書中所描述的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雖沒去過美國的國家檔案館,但我去過同在華盛頓的美國國立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還去過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在那裏,進出是不需要什麼手續或門票。在那裏,無論是什麼人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在博物館裏,我看到了小學生們在一個個展館裏上課。也是在那裏,我理解了美國爲什麼出了那麼多的人才和科學研究成果,這次我又從這本書裏再次印證了我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