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永恆記憶》觀後感十篇

《永恆記憶》觀後感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永恆記憶》觀後感(一):短暫的是激情與苦難,永恆的是人生與記憶。

看到最後,隱約意識到這是部根據真人改編的電影。Maria,有着堅忍的性格,這一點在電影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她一次次忍受了命運,忍受了丈夫的出軌與暴行,然而她似乎一直從未後悔過,她接受了命運給她的一切,因爲她做出了選擇,並且做好了承受後果的準備。

《永恆記憶》觀後感十篇

片尾maya的發問也是我的疑問,我想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也會在思考:究竟是什麼讓她的父母相守一生?我想可能是“”愛“吧。字幕對“愛”這個字打上了引號,我認爲,是的,當然不是愛,起碼不是我們認爲的真愛的“愛”,這種愛或許是對人生的熱愛,Maria對人生的熱愛。一邊是瑣碎繁重的生活,7個孩子,家務,做工,一邊是精神的追求,平靜的光影世界。我想Maria是疑惑的,她不知該怎麼選擇。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究竟該怎麼選擇。Maria父親的那句話,上帝立下的誓約,沒人能反悔的。Maria應該有着虔誠的信仰,這一點從一家不斷出現的禱告上可以看出。但我不敢肯定Maria的選擇僅僅是基於這誓約,她藉助着上帝的力量在和生活抗爭。但這並不容易,她很清楚的意識到,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命運,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裏。Maria曾幾次想放棄攝影,但對生活依舊被動,電影中出現的兩次家暴,Maria都說出了“動手吧,結束這一切吧”,但終於還是“爲了孩子”,她再一次接受了幾乎要把她殺死的丈夫。她揮別了 Pedersen,成功了讓家庭繼續圓滿,孩子們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我想這正是Maria的願望吧,作爲一個母親,她是稱職的,我想她的一生裏,她對這一點應該是沒有遺憾的。

然而,看到最後,我心中依舊有一個疑問,是關於那段似曾相識的小提琴曲,直覺告訴我,這可能有關電影主旨。果然,這首馬斯奈(Massenet)的《沉思》(Meditation),以下來自新浪博客

“作曲家馬斯奈(Massenet)在1894年根據法國作家法朗士同名小說創作的歌劇《黛伊思》中的間奏曲,也稱《黛伊思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小說《黛伊思》取材於古埃及的一個宗教故事,亞歷山大城中有位才貌雙全的名妓黛伊思,其舊時好友、年輕的高僧阿塔納爾,因憐其墮落,親自到阿歷山大城苦勸她脫離苦海,皈依上帝。在這場靈魂的拯救和被拯救的過程中,黛伊思漸漸厭倦了醉生夢死的生活,開始誠心懺悔,最終進了修道院。而阿塔納爾卻反而被黛伊思的美貌所征服。爲了擺脫自己的罪惡感和逃避對黛伊思的思戀,他到處流浪成了行雲僧。多年以後,這位靈魂的拯救者重返修道院,匍匐在黛伊思腳下,向她傾訴壓抑多年的愛情時,已經奄奄一息的黛伊思卻手指蒼天,安詳地離開了人世。這是宗教與感情的衝突,精神修行與物質誘惑的衝突,感人至深。據說作曲家爲了創作這部歌劇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宗教與感情,精神與物質,靈魂與生活。矛盾,人生從來不缺少的部分。這首曲子讓Maria與Pedersen相遇,也是在這曲子中,她眼泛淚光的看着Pedersen的背影漸行漸遠。後來,一切歸於平靜,生活變好了,孩子們長大了,她和丈夫跳着年輕時的舞步開懷大笑,最後,她在一片燦爛的光影中迴歸永恆。正如這首曲子,從平靜走向激越,從激越走回平靜。就好像一切的激情與苦難都歸於時間裏,像樹影般隨風搖曳,偶爾喚起一些舊照片似的記憶。《永恆時刻》,我想,永恆的不是流水般的日子,是日子裏那些短暫的激情與痛苦,正是它們,組成了我們的命運。

如果故事再推後五十年,Maria的自我意識甦醒得更多更早,她會不會有勇氣選擇另一條路?我絕不認同愛情與夢想敵不過歲月的說法。願你我都能銘記生命中的永恆時刻。

  《永恆記憶》觀後感(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導演特洛爾的妻子是瑪利亞的孫女,因此本片對特洛爾來說意義非凡。瑪利亞鏡頭下的美無疑是她內心美麗世界的投射,她熱愛生活,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骨子裏透露着一股堅毅,她本可以和酗酒好色而又家暴的丈夫離婚,也許她是謹遵父親的旨意,毋寧說她是爲了家庭的健全,爲了他的孩子在一個健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爲此她飽受委屈,苦苦熬着。也是因爲要盡責,欲多次中斷攝影工作,正是她的伯樂,照相館老闆佩特森一直鼓勵着她,他們兩個也因此而臭味相投,心靈相通。瑪利亞和佩特森之間的發乎於情止乎與禮的微妙關係,簡直美的令人窒息。這關係不能說破,因而她打住了佩特森想繼續說的話,佩特森想要說的話又給嚥了回去。一層窗紗隔着,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就這樣湮沒在了時光裏。我不禁想起了高中做的一篇英語閱讀,裏面有一句話我一直記着:“someone come into your life for A reason,a season or a lifetime”,他來到她的世界,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只是一個季節,誰也不知道是哪個季節,只是知道,這個季節就是永恆。

有個網友說“所有的女人都是藝術家,只是她們不知道”,《哈姆萊特》有一句經典的臺詞:“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藝術家爲深刻的愛而存在,她們敏感,脆弱,他們從情感中汲取力量的源泉,他們探知自己的精神以及在外的世界。瑪利亞用鏡頭記錄生活中的美,讓瞬間成爲永恆之光。正如佩特森告訴她的一樣“透過鏡頭,你看到的是一個等待探索、保留和敘述的世界。攝影是爲了那些看見世界的人們,那些人是不會視而不見的”。後來,她的丈夫思悔反善,給她開了個攝影館支持她的熱愛,還開了個運輸公司,一家子的日子可謂是蒸蒸日上,一切朝着美好前進。影片的最後,她給自己照了一張自拍,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一張給自己拍的照片,在這張照片裏,她對着鏡子中的鏡頭,微微一笑,她是那麼的平靜、安詳,而她的曲折而又燦爛的一生,都凝固在這張待人探索、保留和敘述的世界中,那一瞬,即是永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熱愛你的熱愛,做好你的本職。

  《永恆記憶》觀後感(三):永恆時刻

小孩子們趴在窗前,在看一個死人。他們更好奇看有人要給這死人拍照片。有那麼一霎時。類似於茄子之類的聲音,抓住了他們。在這個屋子角落的兩面牆上,你會感嘆,竟然那麼湊巧的有窗玻璃。鏡頭框住了兩個鏡頭外的世界。那邊的人對什麼好奇呢!你看,他們把鼻子全擠在那雪後污垢殘留的玻璃上,變形了,是一對對豬的鼻孔。呼呼的!喘着氣。但,他們不笑的。不是像平常那樣爲了追逐打鬧,當然更不是在呵癢。這裏只有沉默的,死的靜寂。

他們在審視,一個白如死灰的軀體,是真正的死灰。死灰當然是要足夠嚴肅的。而它可以讓人任意地去擺弄。像是攝影師走過來,把放在它兩眼上的銅錢取下。也像是,你得有那麼一刻鐘的工夫,在繁忙中抽空出來專心地做那麼一件事情。你得摸一摸平時你並不在意了的東西。真是抓不着又說不透的。那樣東西,有形制的話,我想大概會是一個巨大的容器吧!是一個藥劑師手中的器皿吧!不停地摻一點東西進來反應。當然,很多時候,你得遵循一個化學方程式去做。

而人們普遍公認的是。兩個人結婚,他們得共同攜手走向未來。另一些,說的是,如果其中一個對另外一個不忠,這段關係就得破裂。。。他們有孩子很正常,他們得照顧他們也很正常。孩子們有權去違抗父母們的意願,有權犯錯誤,但是他們得捱上一頓痛打。在一個皮球那樣大的肚皮上,你可以討厭那個樣子,先是站上一把椅子,再站上桌子,跳下來,站上椅子,站上桌子,再跳下來。。。可你得後悔,你沒有把事情做全了,更是你沒法做到,遮住你的雙眼,矇蔽你的思想。因爲多了那麼個小可愛,真是一個負擔,天天黏人。但你就是沒辦法坐視不管。不知道爲什麼!一些東西老是會蹦出來。我想,那是充分反應過後的結果吧。!你老得牽強附會地拿一些你之前做過的傻事來歸咎,在那麼一刻,小可愛生病的時候。你也總會要想一想他們的聲音。

人們顯然只會調劑,而從來不管這些反應。但他們可以感受得到,他們都知道的。不明其理罷了!於是,他們討厭生氣卻不能迴避它們,他們煩透了忍飢挨餓,卻老是很無奈的到頭來要接受並作出一些改變,他們仇富,卻不能不在那些富人的要求中苟活,相反,富人們也老是盡力要把關係處好,卻總是把事情搞砸了。我是說,你總會想着要某些東西,總會不要某些東西,跟那些小可愛一樣。但你不能那樣做,你做不到的是,像他們那樣,不給我就哭,拿到了還哈哈大笑。

不管怎麼樣吧!只要這個器皿還在,你仍在掙扎,你總會意外的得到你本來就已經不奢望的東西。或許那東西原本就在那裏,而你不曾像現在這樣,倍加寶愛!

  《永恆記憶》觀後感(四):再苦忍一忍就過去了

2008年瑞典電影《永恆記憶》是部描寫20世紀初的瑞典首位女攝影師瑪麗亞·拉森的傳記片。同樣是歐洲的電影,和我上次看的《當我們離開》不同,這次女主人公選擇忍耐和堅守。她有7個兒女,丈夫酗酒好色暴力,在那個年代,一個女性成功的不易。她也曾受不了丈夫的好酒外遇和家暴,帶着孩子回孃家,她母親只是勸她回去,慢慢會好起來的。她聽從了,等待她的還是生育、漫無邊際的痛苦,有一天她找到了她生命中的閃光點,一部相機,當然她只是想去照相館賣掉它,補貼家用的,這時她又遇到了生命中的伯樂,教會並鼓勵她照相,人生就是有那麼多因緣際會,也領會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道理,女主人公就是有攝影的天份,成爲了一名攝影師,留下了許多永恆的作品。

  《永恆記憶》觀後感(五):平凡歲月的記憶

永恆記憶,留存在了一張張照片中。那裏,訴說着一位女性對抗生活的堅韌。掙扎,苦痛,隨風而逝,美被留下,凝固了時間。

窗角的蝴蝶,被鏡頭捕捉,鎖住的小小陰影,在手心裏煽動翅膀,逃離而不得。瑪麗亞凝視着,她的心被觸動了,驚奇,還有幾分莫名的喜悅。

日日勞作,撫養孩子,忍受着丈夫酗酒的瑪利亞,只有在溶液中漸漸浮現的相片裏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敏銳,多情,安寧而美好。

現實不允許自我的存在,她被妻母的角色深深套牢,正如那隻蝴蝶,徒勞地找尋出口,無力逃脫。

愛情,她確實感受到了,在聽到佩特森琴音的那一刻起,她就愛上了這個男人。可也只有深埋,隱忍,相對而立,靜默無言。嫉妒心極強的丈夫將刀片貼到瑪麗亞的脖子上,差點殺掉她。

佩特森走了,小提琴的聲音響起,那是他的傾訴與告別。瑪麗亞追出去,立在小徑的這頭,噙着淚,看着佩特森漸漸消失在青翠的綠葉間。優雅的畫面,行進着最美的離別,連哀傷,也蒙着層醉人的詩意。

女兒說她不明白爲什麼母親沒有離開父親。最後的舞會上,他們歡笑,相擁,隨樂起舞。是該過去了,第一次,瑪利亞用相機照下了鏡中的自己。此刻,此地,她完全屬於了自己,聽從了內心。

  《永恆記憶》觀後感(六):時光的吉光片羽

電影發生的時間是19世紀 那是女性主義剛剛萌芽的階段 不同於之後的女性攝影師對男權社會的反諷和揶揄 攝影還沒有女性宣泄和反叛的工具 成爲情慾空間和個性空間的開拓武器,更沒有走向身體敘事的極端 瑪利亞的拍攝的照片 充滿了母性的光輝和溫情的人道主義光環。瑪利亞給鄰居家的女兒拍攝死亡的留念照是整個影片的華彩篇章。片段溫柔細膩 特別是配樂絲絲入扣地塑造了女性攝影情感表現的細膩性 女性感性存在的微妙性 以及母性情懷的偉大和永恆。瑪利亞的照片構圖大膽 視角獨特,形象突出醒目 二維的照片營造出一個永恆的時空 留存了年幼生命的至美至純,以及死亡的莊嚴、肅穆與安詳 映射了拍攝者的母性情懷在死亡面前的溫柔無畏。照片上安詳的死亡面孔美麗純潔 如同沉入一個最美的夢中 給予了鄰居莫大的安慰 也贏得了照相館老闆塞巴斯蒂安的至高評價

整個影片在時代的蒼涼中透出懷舊的溫情 導演“用16mm膠片拍攝,然後放大到35釐米 顆粒般的畫面質感映射出上世紀的時代氣息 以及與早期默片相通的氣質。我故意調暗顏色 用了Victor Sj?str?m(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 瑞典著名導演,演員,代表作《幽靈馬車》《野草莓》)電影中相似的暗棕色調。”這種暗棕色調色調降低了明暗對比強度 讓整部電影呈現出油畫般的古典氣質 緩和了影片中的階級 性別等各種矛盾,決定了電影的懷舊氛圍和溫情的情感基調

  《永恆記憶》觀後感(七):電影《永恆記憶》的幾個瞬間

(1)

整部電影,籠罩着琥珀色的光,真迷人。

(2)

年輕的瑪雅的工作是每天洗魚。

和愛上她的,同時也是她愛的年輕男生 甘納 躲在門後的光影中說情話。

他拉起她的手,使了勁兒聞。

“唉,只有魚腥味兒……這味兒老黏着我……”

瑪雅有些難爲情,羞澀而又自信地看着甘納說。

“真好聞,像是大海的味道……”

甘納同樣羞澀而確定地告訴她。

瑪雅被鼓勵,吻了甘納的臉頰,調皮地吩咐他:

“那你要當探索大海的冒險家嘍……”

(3)

瑪麗亞不想再拍照了。

她覺得羞愧,她認爲自己忘記了做母親的責任,變成了另一個人。

她哭着去找佩特森先生 ------ 那個引導她走上攝影之路的小照相館老闆。

佩特森陪着流淚的瑪麗亞喝咖啡,同她講話:

“透過鏡頭,你看到了什麼?瑪麗亞。

你看到的是一個等待探索、保留和敘述的世界,

攝影是爲了那些看見世界的人們,他們不會視而不見的,

這是無路可退的。”

佩特森讓瑪麗亞拍自己,並拉着小提琴擺姿勢。

瑪麗亞的臉上掛着眼淚,高高興興地拿起了相機。

(4)

拉森出獄了。

他的身影逐漸明亮,直至完全清晰地出現在觀衆眼前

他的裝扮,一點沒有牢獄的窘迫,清潔,整齊,派頭十足。

他對着等待的瑪麗亞說:“無論如何,你還是來了……”

甚至還倨傲地戴上了帽子。

然後,他見到了自己的小女兒,兒子,取名爲他的最好的朋友的名字的馬,

“爸爸讓你害羞了,是嗎?” “你喜歡爸爸嗎?”

那誇張的熱情啊,藏着的愧疚、抱歉,出獄後家人都在等他的歡愉,

幾乎是剋制着的爆發。

這個單純的男人,是無法一刻不停地恨他的。

(5)

有腿疾的艾瑞克,沒有柺杖就不會走路,

但是他會游泳。

有時候他會坐在河底,他說在那裏可以非常認真地思考,而且身體非常輕盈。

“看吧,我們把永遠留在照片上,這些時光將保存到永遠。”

拉森抱起瑪麗亞旋轉的一刻,

我在想:

一切都是值得的。

窗櫺上的蝴蝶,自由了。

  《永恆記憶》觀後感(八):攝影的意義

毫無準備之下,被深深觸動了一把。完全沒想到,後面是一個如此溫情的結局。

我並不是很明白攝影的意義,雖然很早就買了單反。看了電影之後,彷彿知道了什麼,可是並不容易談出來。

審美的過程,大概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可是,這種發現或許會同時帶來自我質疑和自我否定。沒人走的路,貿然前行,真的是對的嗎?

影片的真實與優美,主要體現在平凡生活的寂靜與紛擾之中。一地雞毛之外,意外得到的攝影技能絕對是生命的恩賜。但生活的膠着,理不清說不明的情感紛爭,才突顯出攝影這項審美活動的真正價值。

是美的,終會忘不了。歷經重重艱難,你還是會遇見它。

女主人公的剋制與哀傷,彷彿是勇氣的另一種化身。不過,人物的複雜還是讓人贊同的。她沒有接受新思想,更沒有參加社會運動,以傳統身份迎接新改變。不認主義,偏偏認同美。

她一直都在牢籠之中,卻悄悄地改變着自己的人生,甚至家人的命運。

光影蝴蝶在手中飛舞,彷彿象徵着女主與攝影師之間無望的精神戀愛。美麗,跳躍,存在光影之中。

  《永恆記憶》觀後感(九):偉大的女人

最觸動心靈的一個鏡頭,就是這位女主角聽到小提琴的聲音,滿懷期待的跑到樓下的一幕。這個偉大的女人,跟着這位酒鬼男人,耽誤了自己的一生。女人如果遇到酒鬼、或不上進的男人,趕緊脫身,這種毛病是無法改造好的,一旦呼啦啦生幾個孩子,一輩子就毀了。

她給別人拍了那麼多照片,只給自己拍了一張,還沒有洗出來,或許電影用這一點來暗示她的奉獻,從不爲自己考慮。

歐洲的電影,感覺比美國的有文化,慢悠悠的節奏,石頭的建築、美麗的大自然。偶爾看幾部還行,多了覺得有些枯燥。

北歐,一戰、二戰時期,可以看見也是混亂,貧窮的,好像比當時的中國強不了多少。而現在北歐已經是一流的科技強國,世界最富裕的國家。歐洲主要的國家,英法德等,也已經實現了社會主義。

我們這些年,幹了些啥。

  《永恆記憶》觀後感(十):細數記憶裏斑斕浮光魅影

電影也和這張海報一樣,到處泛着琥珀色的記憶。

窗沿撲棱雙翅的蝶,大概也預示着她的命運。把影子抓在手心的那一刻,也是把自己囿於未知路途之時。

然而誰又能抵擋攝影的魅力——那樣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卻能承載逝去不回的虛無縹緲的時間。幾年前覺的,照片皆爲無用物,因爲值得銘記的會一直記得,無關痛癢的就讓它忘懷好了。那時還天真的以爲有些擁有能夠永恆。但現在好像,失去的太多了。還來不及反應過來,還來不及爲之哀傷爲之懷念,另外一些東西又馬上開始模糊開始變老。到最後,又什麼都無所謂了。所有的回憶,串雜裝訂在一起,卻不曉得從何處可以找到這本書的第一頁、第一段、第一行,不知從哪裏開始想起。

然而光影卻可以在相片中被雕琢起來。

老闆說,照相,爲的是那些想要看見世界的人。最美好的時光,最溫暖的顏色,被精心記錄下來。一分一毫也不偏差。凌亂的記憶在這裏找到開端,一點一點的延伸開去。漸漸的,一座城,又一座城。想起了好多講照片的故事:Leave Me,World Builder,以及 一一 中拍人後腦勺的小孩【喂拍一下又不會懷孕】,balabala。現實那麼爛,不如在回憶裏沉淪。躲在鏡頭後面,觀察周圍人的一生。

但其實電影並不是講拍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