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記憶大師觀後感範文

記憶大師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記憶大事一部打動人的電影,它通過夫妻之間的小故事,表達愛和純真的世界的感受,讓人感動,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記憶大師觀後感範文,歡迎欣賞閱讀。

記憶大師觀後感範文

  記憶大師觀後感範文1

好久沒看電影,午飯後,我本打算連看三部,但在只看了《記憶大師》後就滿足了,記憶大師觀後感。好像是本來餓極,準備連吃三碗米飯,結果在吃掉一碗後,飽了。

電影唯一打動我的的地方,是不太重要的個別場景,與主題、敘事、作爲懸疑片最核心的邏輯都關係不大。徐靜蕾與黃渤所扮演的兩口子之間的關係,讓我感覺異常真實。

男人,面對女人最大的困境,在於如果我特別認真特別在乎,那麼我就一定無法讓她滿意,一定會讓她認爲是我給她帶來種種不安;如果我不那麼認真不那麼上心,她就會覺得我表現得很優秀很可愛很溫暖很值得信賴。或許是因爲雄性哺乳動物對環境的危險更加敏感,廢話,不敏感的雄性動物DNA早就失傳。女人的安心總是需要男人的不安作爲代價。

有幾個男人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被某種事物困住,你的荷爾蒙激發你奮不顧身,從種種阻礙中脫身,不惜傷害周圍無意阻撓而無辜的人,來到女人身邊,看着她,緊緊抓住她的胳膊,才覺安心。然而,此刻的你看起來是那麼可怕,此刻的你完全不符合女人對你的種種幻想,此刻的你在她眼裏纔是環境中的最大的危險源。於是你看不到你幻想中女人嫵媚的眼神,她寧願躲在一個纔剛剛認識的人身後驚恐地看你,然後對外人說,他手裏有刀。所有男人都曾經是條硬漢,在被自己的女人一次次誤解後,硬漢還有什麼意義。隨身綁炸.彈的青春年少總要過去,日子總要過成油鹽柴米。電飯煲旁擺弄米粒的男人,心底的情愫再不會對人說起,只在面對徐靜蕾說出他手裏有刀的那一瞬間的黃渤眼中,心裏不知是流下一滴淚還是會心一笑。

以上基本與電影的主體無關。

說點有關的,電影主題涉及家暴,於我而言並沒有什麼體驗。記憶裏小時候我爸對我媽倒是動過一次手,那次好像我媽先掀了桌子一地碎碗。好像我媽想過離婚。整個事件對我沒有絲毫影響,我只關心那瓶汽水還給不給我喝了。除了那次以外,他們每次吵架最後的結論都是錯誤在我身上,我非常清楚他們是一夥的,他倆吵架屬於人民內部矛盾,他們對我纔是敵我矛盾。長大後,都是女人打我罵我。身邊朋友大抵如此。很多社會問題離我很遠,我並不關心。在我眼裏,獨生子女纔是最大的社會問題。

電影畫面很美。鏡頭語言所描繪的夢境或記憶很精準,也有文學性。在邏輯上處處設置線索之餘,竟然還有一個金魚的互文,好有文化。有一段交響樂的配樂很爽。三個主要演員的演技都很厲害,儘管段奕宏看上去沒黃渤飆得那麼明顯,儘管徐靜蕾看上去並不需要演。三個演員都很適合角色。故事的層層懸念和反轉邏輯上我認可,儘管並不喜歡。好像我有解高等數學的能力,我也理解有人解題能獲得強烈快感,但我不會平白無故自己找個微積分來解。設定上雖有漏洞,但足夠多的細節讓足夠多的邏輯成立,這一點很了不起。

最後一個鏡頭,黃渤與徐靜蕾的和解,或許這纔是女人喜歡的男人的樣子。男人過着家家,成爲過往記憶的旁觀者,假裝都是別人的記憶,從此安定甜蜜。

  記憶大師觀後感範文2

《記憶大師》看一遍可能會錯過很多細節,因爲這是一部雙主角電影,觀衆第一次看時,代表的是江豐的未知視角,享受對案件抽絲剝繭的過程,也許你會覺得第二個反轉是爲了反轉而反轉;

但看第二遍時則能透過兇手的全知視角,觀察到他在暗處的心理細節,可能會理解更多,帶有佈局設套的快感。兩個角色頗有《奪面雙雄》的意思,只不過他們交換的是記憶和性格。

故事套用了一層科幻前提,看上去像是《黑鏡》所鍾愛的黑科技的反作用。然而,科幻只是引子,仍服務於懸疑,讓案件本身能夠碎片化的重組。

故事發生在三種時態下:A、兇手的童年,B、兇手前幾日行兇時、C、現實時空。

影像上,攝影採用黑白表現記憶,以區別彩色的現實時空。編劇還特意模糊了A、B之間的邊界,因而造成了江豐(觀衆)先前對案件本身的誤讀。背景也被架空成T國,甚至混搭了各種年代元素,一來能夠規避警察犯罪的審查問題,二來避免讓觀衆通過服化道看出記憶部分是發生在兩組不同時空下。

「記憶大師手術」刪除的不是記憶,而是刪除這段記憶之中的情感依託,讓參與者變成旁觀者,切斷情感聯繫。兇手在記憶中是以江豐自己的面貌出現的,避免觀衆過早知曉真兇。

在科幻的前提下,江豐等於被賦予了一種超自然的能力,讓他可以洞悉兇手的'犯罪經歷。不過劇情始終沒從警局角度對展開案件細節,完全通過江豐一己之力去破案,警察對他提供的證詞也沒有一個合理的反饋。

影片主要吸引我的是兩個角色因記憶導致的性格互換:江豐第一次因爲記憶發生變化,是在「記憶大師診所」內,與醫生產生分歧,從而喚醒了兇手推倒李慧蘭的閃回記憶,他靠慣性推搡了醫生。後來,與江豐一同關押的犯人說他在江豐身上看不到殺人犯的眼神,後來又被他的眼神嚇到。

這都是兇手的記憶對江豐產生的影響,反過來看,兇手(沈警官)也延續了江豐在審訊室敲桌子的細微動作,此時已經代表雙方被各自的記憶影響,也爲結尾兇手的一絲憐憫做了鋪墊。

兩個角色一個變好,一個變壞。他們在檔案科查證家暴受害者照片時,身後電視機裏放的是環球經典老片《科學怪人》(1931),對應沈警官說過的臺詞:我們不能爲了抓住一個怪物,而去製造另一個怪物。

其實沈警官纔是《記憶大師》的真正主角,江豐是觀衆的視角,是代入者。但是沈警官這個角色比江豐複雜得多,並且所有記憶都是服務於這個角色的。

他始終躲在暗處左右爲難在江豐和徒弟面前,既要表現出破案的積極,又不能露出狐狸尾巴,城府很深。

當他知曉了江豐的洞悉能力後,就在亦步亦趨跟隨江豐的腳步,每一步都要走在江豐的前面,包括借用到「記憶大師診所」調查爲名,實則還原了江豐的記憶。因爲他擔心江豐能在記憶中看到自己的樣貌,也是確保知己知彼,完成他天衣無縫的嫁禍計劃。

在這段時間內,他讓江豐名爲配合調查,實爲軟禁,還讓他有任何看到均向他報告,完全將江豐玩弄於手掌之中。

即便在所愛的人(母親和李慧蘭)面前,沈警官也是一個左右爲難的人愛你愛到殺死你。這個角色,老段演的細膩,收着表演一直都是老段的強項。

記憶中,另一名受害人(許瑋甯扮演的角色)被溺斃在浴缸裏。江豐認爲兩名受害者都有家暴史,性格也相像,但兇手對待他們的方式卻截然不同。

觀衆後續瞭解到,這一時空是兇手的童年時代,受害者是她的母親。兇手在這段記憶中是失語的,因爲當時作爲一個孩子,心智還不成熟,無法與家長對話,更不能用實際行動幫助忍受家暴的母親。最後唯有讓母親誤服藥,以求解脫。

片中有場超現實段落,母親將一條金魚放飛天上。這場戲是江豐做夢時出現的(沈警官當時說江豐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睡一覺),後來有一組閃回,能看到這不過是沈母畫在手背上哄孩子開心的方式(同時也是遮擋家暴留下的傷口)。

飛魚是沈警官對兒時記憶的朦朧臆想,魚也是有象徵隱喻的:魚想要掙脫自由,即便飛出水面,以死解脫。對應沈母當時的心境。

沈警官成人後,他遇到了有夫之婦李慧蘭,一個同樣有着家暴史,也同樣忍氣吞聲的女人。

沈警官對她的好感,有一定程度俄狄浦斯情結(會讓他想到他的母親)及童年弒母的贖罪心理作祟。所以,當李慧蘭夫婦關係緊張時,他讓她躲在自己的老宅,希望能贏得她的芳心。可這個女人不愛她,她原本認爲沈警官只是出於好心幫他,誰想到他是想拆散他和丈夫(李航),她還心甘情願陪伴粗暴的丈夫。也導致沈警官情急之下,再度重演了當年弒母的歷史。

在李慧蘭被他悶死時,既是爲死者(離開家暴)感到高興,也流下了淚水,淚水是因爲自己也變成了他曾經所討厭的那種人像他父親那樣的人。他甚至比父親和李慧蘭的丈夫還要窮兇極惡。

案發前,是李慧蘭的女兒李曉芸打電話讓沈警官來到家裏幫忙,沈警官上樓見到曉芸時,讓她戴上了耳機,所以她事後並不瞭解案發時的狀況。沈警官制造了李航是第一嫌疑人的假象,所以曉芸自始至終認爲兇手是喝了酒的父親。

沈警官和雷子後來到學校找曉芸問話時,她的說辭明顯是有人教的,看看沈警官當時的反應就不難猜測是怎麼一回事了。

其實影片早就交代過沈警官與李慧蘭有關,江豐首次以兇手的身份進入記憶,與慧蘭在花房相見,當時有一通電話留言就是沈警官的聲音,不過初看的觀衆不會留意到這處細節。這是編導有意安排的伏筆,就好像布萊恩.德.帕爾馬在《剃刀邊緣》中,兇手正式露面前,就已經在人羣中驚鴻一瞥一樣。

影片的角色都是功能性的,沒有一個多餘的人物。喬斯.韋登曾經在給編劇朋友的十條忠告中就告誡過大家,劇本中每個角色都應該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當劇情揭露出兇手的童年時代,選角導演還找來一箇中性打扮的孩子來出演,這也是爲劇作上放出陳珊珊這個煙霧彈做了準備。

她的法醫身份也能對應兇手行兇時使用的手套(江豐有一句臺詞說:什麼職業的人才會在行兇時戴手套呢?大概是這麼說的),加上徒弟的合理懷疑,沈警官順水推舟給陳珊珊。但熟悉懸疑推理的觀衆,都能猜到這不過是一個煙霧彈,真兇會另有其人。

沈警官成功利用了陳珊珊的弱點將嫌疑對象指向她最早李慧蘭家暴到醫院時,是陳珊珊處理的,李慧蘭一再強調是摔傷,李曉芸說明明是被打,陳珊珊發現她是多處軟組織挫傷,必然是被毆打的。當她再度見到李慧蘭時,對方已經成了一具屍骸。

後來她瞭解到家暴的事,便對這件事感到自責。陳警官也是成功利用這一點,用張代晨胳膊的小傷作誘餌,博得陳珊珊同情,讓她誤認爲江豐也是家暴男,並利用職務之便毀滅自己的證據,包括更換死者家最後一通電話(也使江豐開始誤認爲陳珊珊是兇手)。

沈警官是如何知道張代晨懷孕的?是陳珊珊告知的,音樂廳一場戲,陳珊珊對張代晨說:您別擔心,我會幫你介紹這個城市最好的醫生(指的是婦產科醫生)。正是出於這一點,陳珊珊更加關注張代晨的安全。

陳珊珊告訴了沈警官,才使得沈警官提出讓她帶張代晨去他的老宅躲(嫁)避(禍)的計謀。當然,陳珊珊對張代晨說是自己老宅,只爲讓她放鬆警惕,因爲陳珊珊始終認爲張代晨在替她的家暴丈夫着想。同樣,沈警官也再度誤導了江豐去懷疑陳珊珊,一石二鳥。

雷子一直都是沈警官的跟班,沒有主心骨。他的作用是在劇情中間引發對煙霧彈的合理性懷疑,以及最後一分鐘營救,並帶來自身的成長。他在載李曉芸時,用了沈警官的車,他發現曉芸對這輛車很熟悉。恰巧沈父(童年記憶中對母親施暴的丈夫,斷指有所交代,前面也到警局要過一次錢)又來找兒子要錢,見到了沈母的素描像。

江豐和張代晨夫妻感情失衡的原因,影片未做明確交代,但許多細節可以瞭解到,著名女作家成爲男作家的妻子,女作家爲了相夫放棄理想。男作家後來變得比女作家更有名氣,但她卻因爲無法生育做不了母親,作家夢和母親夢的幻滅是婚姻失敗的導火索。

由於「記憶大師手術」切斷的是記憶之中的情感聯繫。所以,江豐用DV直觀的記錄下了他與妻子的感情記憶,並鎖在了保險箱中,而保險箱的密碼是1021,也就是他們初次見面的那天(兩人相遇時散落的手稿處可見)。

《記憶大師》有別於《催眠大師》的是,這次劇作上加強了情感戲,不過由於時長所限又削弱了很多。有的觀衆只關心案情,卻忽視了情感與案件所產生的共鳴,我認爲影片各種的情感關係纔是影片最值得探究的問題。就連江豐夫妻的感情隔閡,最後還是通過沈警官的感受來化解的。兩個男主角都因爲對方記憶和性格的介入,才找到了他們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陳正道的電影,依然有着自己風格獨到的審美。全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場戲發生在江豐的深度睡眠中,他在夢境中進入了一場記憶的鏡淵(mise en abyme)。陳正道御用美指羅順福功不可沒,我在不少電影中見識過鏡淵,如《公民凱恩》、《走廊的鏡子》、《鬼鏡》和《盜夢空間》等,但穿梭其中還真是頭一遭。

  記憶大師觀後感範文3

《記憶大師》是陳正道導演大師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演員陣容相比《催眠大師》更讓我喜歡,在相對觀影預期較高的情況下還能有一個相對滿意的觀影體驗,個人覺得此片已經做的不錯了!

首先影片裏面架空的城市概念和故意做的比較模糊的時代感,混搭的復古和未來科技的美術風格很有意思,也契合了故事科幻的背景。許多場景和空間的搭建,以及夢境的表現都很出色,如果下文有涉及場景再細說。

《記憶大師》爲何非要反轉

關於反轉

本片最被人詬病的就是結局的強行反轉,我看的時候也對這個結局感到突兀和不滿,所以我試圖分析一下導演爲何會做出這樣的安排:

衆所周知導演的上一部作品《催眠大師》問鼎當年國產懸疑電影票房冠軍,在口碑票房雙豐收的情況下唯一被人吐槽的就是《催眠大師》的故事太過簡單!由此可以推論,這次的《記憶大師》他想做一個升級版的大反轉。

但是作爲一個愛好看推理懸疑或者是燒腦劇的觀衆來說,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我腦內的所有複雜情節均被推翻,電影依然按照了一個最便捷的道路發展,按照這樣下去,楊子姍成爲殺手,不但沒有反轉,就連複雜程度都不如《催眠大師》。於是導演安排了段奕宏這個並不算高明的反轉,當然細推回去還是有一些線索的,暫時不表。

先說他走了最便捷的一條路:所謂最便捷,就是表面設定是什麼,結果就是什麼,那麼觀衆就沒有更多的猜測空間,既然明確了就是黃渤的記憶和兇手的記憶交換了,那麼故事的複雜性就已經堵上了。

假設此處表面設定是交換了記憶,而本質黃渤其實就是殺手本人,他以爲拿錯別人的記憶,其實那只是他多重人格中的其中一個或兩個,那麼這個故事就複雜多了,結尾反轉也會更震撼!

再假設,如果殺手是小女孩,而黃渤是他幻想出來的一個人,故事同樣也會更復雜並且也可以合理,因爲影片涉及到的家庭暴力,在我看來家庭暴力最直接的受害者,並且會給人留下陰影的一定是個孩子,這點猜測導演也有體現,不過他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

以上所舉的例子都是爲了表明,要想讓故事複雜更具有觀看性,並且結尾有出乎意料的反轉,那必須從一開始就讓觀衆沒法明確判斷出故事的設定和走向,故事中的每一個人必須都值得懷疑,而不是前面順理成章,不設置疑點,結尾突然反轉,讓人不適。

段奕宏

這個角色由於出場和給出的線索太少,導致最後反轉讓人很難接受,也會讓人懷疑他的行爲合理性。事實上他作爲殺手的鋪墊是有的,只不過不明顯。

首先他一再扣留一個前來提供線索的非嫌疑人,並且在對方提出要求警方保護他妻子的情況下也不予理會的行爲很怪異,有明顯拖延時間和伺機從他口中打聽出他知道多少作案細節的伏筆。但是這種伏筆就是知其結果而去反推纔會覺得是個伏筆,因此都有牽強的成分。

此處只有一個細節是可以說他利用了自己掌握住了黃渤記憶裏的弱點而給他下了一個套,就是故意讓他看到的電話號碼,誤導他兇手是楊子姍。

另外他失手推徒弟下樓梯也是一個細節關聯,他那時候的腦內對於作案的細節已經不記得了,但是下意識的動作和情緒會流露出來。

這裏我要說最能看出段奕宏就是兇手的另一個細節應該就是黃渤的眼神了!當黃渤由作家轉換到殺手的眼神以及快速冷酷的手段,怎麼看都不像一個只爲保護被家暴閨蜜而變態的女殺手,更像的一定是段奕宏,結合他結尾的手段和眼神其實是很像的!

小孩

影片由於涉及到家庭暴力,讓我聯想到殺手很有可能是個小孩,在一個家庭中,除了被害人,受家庭暴力最大傷害的一定是孩子,而且這種陰影極有可能伴隨他一生,並且產生變態心理。顯然導演也是這麼想的,因此殺害一個受害者的時候,殺手還是個孩子。

關於孩子的伏筆是很多的,比如在車裏嚇尿;比如要拿椅子才能鉤到的藥瓶;比如他所處的家庭位置,在黃渤的夢境裏他是在受害者家裏的,而受害者的老公是在門外敲門的,如果他是個第三者身份,那麼所在的環境就很奇怪。在遭遇危險的時候,受害者提出讓黃渤先下車,這些都換成孩子就全部合理了。在小孩的伏筆上,是做的最到位的。

楊子姍

正如大家的感覺一樣,如果殺手的設定就是楊子姍會更合理些,而小孩的身份放在楊子姍身上也是可以合理的。第一個受害者的家庭裏,受害者是有個妹妹的,楊子姍可以是那個妹妹,從小看到姐姐被家暴,因此心裏扭曲,她先殺了自己的姐姐,長大後又從事了相關行業,一直關注着被家暴的家庭,當她發現無法解救那些被家暴的人就選擇殺死她們!

而當她每次對受害者發出好感的時候,會令受害者覺得噁心,寧願選擇和自己的丈夫待在一起,也不選擇和她在一起,特別的合情合理。另外以她的職業和女性的身份去接近這些被家暴的性格比較孤僻的人羣本身就更容易一些!

再就是,如果是她換取了黃渤的記憶,那麼她邀請徐靜蕾去聽音樂會,莫名的對她有特殊的好感和曖昧就全都合理化了。最後帶着她去自己老家的玻璃花房也是再自然不過了!

黃渤

毫無疑問,本片最大亮點就是看黃渤秀演技!一個不靠長相,光靠一個眼神就能讓我看燃的男演員。這部片子如果說許多牽強的細節我能忍的原因就是黃渤的演技讓我可以忽略那些。他的表演就是讓我相信他演出來的一切。

要注意他演的這個作家是個智商非常高,記憶力驚人的人,並不是有些人以爲的,他切換到殺手就變高智商了,而是他本來就高智商。他可以在夢境裏通過不直接的觀察記住電話號碼的一部分和家庭地址,也可以在快速瞄一眼通話記錄單的情況下記住完整的手機號碼。他在得知自己被植入了殺手的記憶後,快速的反應到自己的妻子可能會面臨的危險,這些都是快速的聯想和判斷力。

當然這裏有個需要探討的假設問題,不能明確的說是不是bug,在他刪除了對妻子的感覺之後,那種豁出命去保護自己妻子的感情是出自於哪裏?

黃渤在切換到殺手模式後的執行力和果斷冷酷與之後段奕宏一槍射殺楊子姍的殺手行爲模式確實有相似之處。其中兩次越獄的戲份簡直太帥了!

幾次夢境處理的也非常棒!以旁觀者身份觀察自己,最後夢境裏的自己和旁觀者自己對視的場景,一直是我自己覺得最怕夢到的一個場景。另外特別喜歡漂浮的魚的設置和被困在同一個場景裏走不出去的設定。幾個場景的構圖都很有矛盾空間的感覺,也很符合對於記憶死角的刻畫。

最後,黃渤和徐靜蕾這兩個作家的結合,貫穿整個劇情的情感始末,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最初設梗的疑問在最後得到了解答,影片最後的落腳點彷彿是在情感上,就如我之前假設的,記憶和情感的關聯到底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