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開羅宣言觀後感精選四篇

開羅宣言觀後感精選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2K 次

 導讀: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初露的時候,中美英三國首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945)、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於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即:開羅會議),此後的1943年12月1日,美國白宮發表宣言,宣示了協同對日作戰的宗旨,承諾了處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這就是有名的《開羅宣言》。以下是關於開羅宣言的觀後感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開羅宣言觀後感精選四篇

  開羅宣言觀後感(一)

通過這個節目,尤其是許多詳實縝密的珍貴影像資料首次公之於衆,我對那段既坎坷屈辱又慷慨悲壯的歷史有了某種全新具體的認識。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點毋庸置疑。然而,它被日本竊取,已經長達如此之久,這種新仇舊恨既像一塊巨大沉重的磨盤痛楚地碾壓着每一箇中國人,又像一束熊熊燃燒的火把激發了所有中國人空前高漲的愛國心!誠如主持人所意味深長解說的,歷史不能假如。作爲後人,作爲整個歷史的一個承前啓後的鏈條,我們有責任做好現在的事情!中日友好,是我們的祈願。然而,歷史和現實卻使我們一次又一次清醒深刻地認識到,落後必然捱打,軟弱換不來和平!在領土問題上,中國絕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妥協!對於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作爲志向崇高遠大、心胸寬厚博大的中國人,我們始終抱以最堅忍真誠的善意和希望!走和平發展之路,共建美好繁榮的亞太新格局,是中國對世界莊嚴鄭重的承諾!

滄海桑田,地覆天翻。現在的中國早已今非昔比。“三中全會”的集結號已經響徹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國家領導人邁着穩重矯健的步履,用開天闢地的巨擘爲我們揭開了“中國夢”的絢爛幕布!請看吧,“中國夢”的宏偉願景,像冉冉升起在莽莽蒼蒼、生機勃發的東方大地上的一輪噴薄欲出、鮮紅耀眼的旭日,那麼的瑰麗,那麼的誘人!她凝聚着所有華夏兒女,振奮着全體炎黃子孫,使勤勞勇敢的中國人諦聽着命令和號角,使一切創造得以迸發,一切財源得以廣進,匯成一股風起雲涌、波瀾壯闊的洪流!這就是對70年前這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開羅宣言》的最好紀念!

  開羅宣言觀後感(二)

19世紀末,甲午戰爭後,日本割佔臺灣,在原清末布政使衙門內成立'總督府'.'總督府'1912年6月開工,耗時6年9個月至1919年3月竣工,總工程費達181萬日元。 日本殖民當局意圖通過它來體現'殖民統治者的絕對權威'.'總督府'外形呈'日'字形,面向自稱'太陽國'的日本。

二戰末期,美軍曾對臺灣'總督府'輪番轟炸,轟炸引起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總督府'成爲當時臺灣島內單一目標遭攻擊次數最多、單位面積中彈量最大的地區。

臺灣光復後,當時的中國政府在1947年對'總督府'大修,改名'介壽館'.1949年,蔣介石遷臺後,以此爲臺當局領導人辦公地。2006年,'介壽館'正式成爲臺當局領導人辦公室,成爲臺灣島內權力象徵。

太平洋戰爭期間,臺灣作爲日本侵略南洋的前進基地,在臺北、高雄、屏東、花蓮、白河、金瓜石等地,設置許多戰俘營,關押東南亞地區的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戰俘,從1942到1945年,先後關押4344名盟軍戰俘,超過一成戰俘因爲遭受不人道對待而死亡。

盛產銅礦、金礦的金瓜石,是臺灣設立的第一家戰俘營。周圍老百姓稱這座囚牢爲'督鼻仔寮'(閩南話,外國人營舍)。有史可查共1135名戰俘在金瓜石遭虐待。

加拿大籍的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會長何麥克和許多人奔走努力,1997年,金瓜石戰俘營舉行首次追思儀式。後來,新北市政府在金瓜石舊址興建戰俘營紀念公園。

園區裏,舊址只有一根門柱和一小段圍牆。一段長數十米的黑色大理石牆矗立,上面寫滿人名,題寫了'獻給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人囚禁在臺灣的盟軍戰俘'.另有紀念碑則寫:'這座公園將是一個永久的紀念地點,也是對所有二次大戰期間曾在此地及島上其他戰俘營受盡苦難的戰俘們的永遠的致敬。

  開羅宣言觀後感(三)

日本對華擴張、殖民統治、侵略、霸佔臺灣,應該追溯到120年的甲午戰爭。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是加害者,中國是受害者。日本自身最後也遭到了滅頂之災,民族險些滅亡。對於這樣一段歷史的產生、發展過程,中國年輕一代應該有所瞭解,應該銘記歷史的經驗教訓。同時,我們對歷史的學習應該有達到幾個效果:第一,作爲一箇中國人,能夠進一步激發自身熱愛祖國、勤奮努力的家國情懷,將來報效祖國,防止戰爭的悲劇重演;第二,要結合當前國際形勢的發展,去認識目前日本安倍內閣倒行逆施所帶來的危險性;對日本整體,仍然應全面客觀地去分析。我們在今天紀念反法西斯戰爭抗戰勝利,不是爲了延續仇恨,而是爲了以史爲鑑,面向未來。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中日兩國2000多年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歷史主流。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年的今天,日本一些政治組織和政治人物依然在矢口否認日軍侵略的野蠻罪行,依然在執意參拜雙手沾滿鮮血的戰犯亡靈,依然在發表美化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的言論,依然在藐視歷史事實和國際正義,依然在挑戰人類良知。這些做法,不僅違背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承諾,而且背離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和廣大亞洲國家人民的感情。中國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爲寬廣的胸懷,但我們的眼睛裏也決容不下沙子。 事實就是事實,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實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黃、指鹿爲馬的言行都是徒勞的。黑的就是黑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黑的。一切顛倒黑白的做法,最後都只能是自欺欺人。

  開羅宣言觀後感(四)

當房子、車子、票子已經成爲大部分人生活的全部時,鏡頭卻像我們講述了1919年裏 那些爲了國家、爲了理想、爲了正義而奮鬥乃至獻出生命的人們的故事。

電影從1919年的巴黎切入。四年前血肉模糊的征戰,勝利者終於加冕,征服者急於造就新的世界秩序以重新瓜分利益,於是各國使團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各懷心事、粉墨登場。顧維鈞作爲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奔赴巴黎。這是一場沒有血光的戰爭,也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決鬥。剛到巴黎時就得知中國作爲主要參戰國之一的五個席位變成了兩個,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一個強國林立的環境裏,沒有人會去重視他們的意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這裏就很好地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弱國永遠只是列強刀板上的魚肉,連討論如何被切割的資格都沒有。中國作爲一戰的戰勝國,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撤銷外國駐軍、取消“二十一條”等要求均被無理拒絕,甚至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看到這種情況,中國代表團心灰意冷,有的代表絕望地離開了。在此後的日子裏,顧維鈞作爲中國外交的唯一火種,獨自擔當起了爲中國做最後努力的職責,挽留了最後一份尊嚴。影片中還有很多愛國細節,戰後法國人民生活貧困潦倒,街頭迫於生計的賣身女子處處可見,而房東老太太卻不願接受中國人的任何施惠,反而要求道歉;而那些身在巴黎的中國人,需要維持在異鄉的體面,反而圍攻了外交官的宅邸,作爲一個外交官員,自然爲了謀本國利益,更要面對貧弱的國情和不理解的民衆。

在和會上,顧維鈞昂首挺立,與日本外交官的交鋒中說:“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的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四萬萬中國人該不該憤怒?我想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爲,算不算是盜竊?是不是無恥?是不是,極端的無恥?”面對這個冷血的世界慷慨道: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最後顧維鈞只說了一句“中國人將永遠記得這一天”,轉身走了,拒絕簽字。一個泱泱大國,引領世界潮流上千年,竟淪爲任人宰割的羔羊,我覺得根源就在於民族精神的缺失,正是缺少了真正在精神上剪去了辮子的中國人,真正的中國的脊樑。

九十年過去了,我們真的是在大踏步前進嗎?比起九十年前的人們更熱愛祖國嗎?如果祖國需要,我們還肯獻出自己的生命嗎?如今我們好像只有爲了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奮鬥,生命纔是有意義的。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對三流明星的婚喪嫁娶津津樂道,而像顧維鈞一樣行進在歷史中的人卻被我們迅速遺忘,從來沒有真正進入視野而得到應有的尊重。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