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羅拉快跑》觀後感

《羅拉快跑》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羅拉快跑》觀後感(一):“遊戲”人生

《羅拉快跑》是由湯姆·提克威執導的於1998年上映的影片,特殊的敘事結構,並採用多元化的手法,將動畫電子樂等一些現代化元素融入進影片,創作出了現代電影的新的表達方式。同時影片中對女權主義的表現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將影片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首先,電影採取的是一種板塊式的敘事結構,整部影片被清晰明瞭的分爲三段。影片開端由一個面目猙獰的獸面鐘擺引入,鐘擺來回發出沉重的聲響伴隨着節奏越來越快的“滴答”聲,給影片定下了一種強有力的節奏。隨後由鐘擺怪獸口中推入鏡頭,亂走的人羣在虛化的場景以及降格處理下顯得漫無目的,碌碌無爲如行屍走肉般,顯示出一種對人生的思考。同時,片中次要人物此時一一出現,並以銀行警衛踢起的足球爲連接,鏡頭轉入動畫版羅拉,動畫中首先生動形象的交代了羅拉的主要形象,並用一種闖關的方式來表現其遊戲的性質,至此片頭結束。接着鏡頭快速推進到羅拉房中,人物正式出場,開始第一段敘事。影片接下來的三段敘事結構大體相同,每一段中羅拉奔跑的時間都佔了大部分,羅拉的奔跑伴隨着電子化的音樂更加富有動感,讓人精神緊繃,而在三段奔跑之間由曼尼和羅拉的想象空間分隔開,一大片紅色的環境與兩人之間的低語讓觀衆緊繃的神經得以緩衝。影片敘事中用黑白和彩色來區分過去和現在兩種時空,同時用鏡頭的快速運動和快節奏的剪輯構建了一個節奏性極強的氛圍。 影片的看點不僅在於其結構的新穎,在影片所構建出的清晰輪廓中,導演在影片中融入動畫、塗鴉、電子樂等多種元素,令人耳目一新。這些多元素的運用亦更符合現代社會人對於新鮮刺激事物的好奇心,從而使影片更加引人注目。同時,其亦有獨到之處。其中影片對於動畫的運用可謂神來之筆,就其畫風而言,它算不上細膩,甚至有些粗糙,然而這種有些粗糙的塗鴉式的動畫生動傳神的表現出畫面所要表達的內涵。一如影片開頭之處,寥寥幾筆就勾勒出羅拉的整體形象,紅頭髮、藍背心、綠褲子,特徵明顯,生動形象。動畫的效果不僅體現在此,其更能將一些現實中難以表達的抽象的畫面和物像表現的生動形象。昏暗幽惑的空間,長滿尖牙的通道,動畫的方式不僅將時空隧道這一抽象事物表現的具體化,吞噬羅拉的時空隧道更是表現出時間的殘酷性,引發觀衆對人生的思考。伴隨着動畫出現的是極具動感的電子樂,節奏感極強與羅拉奔跑時的狀態相得益彰,同時營造出一個緊張、激動人心的氛圍,使人的心臟隨音樂鼓點的節奏跳動,具有極強的代入感。 影片用一個獨特的敘事結構,摻雜進多元素的表達方式,看似表現了一個膚淺表面的愛情故事,實則卻充滿了人生的哲學意味。影片開始便提出時間與人生的問題,鐘擺上的怪獸正是殘酷無情的時間的化身,鐘擺越擺越快吞噬着一羣漫無目的碌碌無爲的人羣,讓人不禁思考時間如此快而人生意義在何?難道要做時間的奴隸,任其魚肉?之後羅拉三次奔跑中相差時間僅有幾秒,然其最後的結局卻大不相同,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又影片中路人的命運皆因幾秒鐘的時差而改變,牽一髮而動全身,命運的轉折往往就在一瞬間。在影片遊戲化的一次次重複中,顯示出一種命運輪迴的宿命感,然遊戲可以按下重來鍵,人生卻沒得選擇,錯了便是錯了。影片中不止一處爲觀衆展現出一種女權主義的思想,就整個故事而言,曼尼在遇到難題時第一時間就給羅拉打電話,尋求羅拉的幫助,同時把自己犯錯的原因歸咎於羅拉,“都是因爲你沒有按時來”,同時在羅拉爲籌集錢奔跑時曼尼卻一直在等待,兩人的相處關係中,曼尼明顯處於弱者地位。另外在女職員的人生剪影中,女職員處於主宰地位,男人如牲畜般跪在地上等等。 都說我們現在是“視聽的一代”,《羅拉快跑》則是將這種觀點表現的淋漓盡致,並在其紛雜繁複的視聽語言下用一個愛情故事表現其對人生對時間等問題的探討,不可謂不深刻。

《羅拉快跑》觀後感

《羅拉快跑》觀後感(二):強悍的一定是命運

強悍的一定是命運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悲劇的產生原由本質是不可預知的命運這一亙古不變的主題,而宿命論這種心理歸因傾向延續幾千年一直強悍的存在我們生活的認知當中。生活的本質到底是悲劇性還是客觀性的,雖然在這部影片當中並沒有表現情感上的悲喜傾向,但是導演卻從同一事件的三次發展當中想象出三種命運的軌跡,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導演的創作思想和對命運的理解即宿命的不可知性,也同時表達了他想對命運進行絕對的掌控,然而時間等外在強大的客觀因素使他完全失去控制,最終只能屈服於命運的安排。

當然,除去對這個充滿哲學思辨的導演的心理創作的分析以外,這部影片本身的藝術特性和風格也絕對是獨樹一幟的。因爲它本身是一部很主觀的個人表達式電影,傳達的內容也必然是創作者很主觀的認知和思想,但是這種思想講述的方式卻是十分的與衆不同吸引眼球,導演首先在對內容創作上便進行了不同的設定,從而使三段起因相同但是結果迥然不同的事件很有條理和風格化的進行了表達,也因時間的緊迫感使導演吊起了觀衆的參與感和興奮感。、

湯姆·提克威這部影片讓我想到了《蝴蝶效應》、《時空戀旅人》以及諾蘭執導的《記憶碎片》,因爲他影片既包含了《記憶碎片》中影像的相同重複,但又和其表達的故事內涵截然不同,而從對命運的控制上這一主題來看結合時間這一因素的思考,它和《蝴蝶效應》以及《時空戀旅人》在同人生這個主題上有着非常相似的情感傾向,即即使可以在時空中進行往復,但是命運卻並非可以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裏,深深地宿命感油然而生,只不過有人很樂觀的接受這種宿命安排,而有的人則不斷地反抗塑造了更加悲劇式的命運。

《羅拉快跑》除去導演所給予的哲學上對時間、命運、情感等主題的思考外,它的拍攝手法對攝影機的靈活運用,還有主觀的自我形式風格的表達,以及音樂和色彩上同表演節奏和步驟的匹配增加了這部影片的藝術感染力,這樣的影片更容易忽視演員的表演技藝,這裏的演員更像是一種思想傳達的載體,他們本身的屬性完全爲了導演所想要傳達的思想控制了,這也是這種以導演思想爲根本的藝術影片對錶演藝術的一種限制,自我自由表達的影片大多另類,而我認爲湯姆·提克威這部影片在思想上雖然呈現哲學上的思考然而並沒有什麼突破,而且在拍攝的藝術手法上有些炫技的嫌疑,結合各種藝術的精妙匹配才使得這部影片被人稱道。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一部高度風格化的影片能夠拍攝成這樣的程度,也是值得肯定的了。同時他表達的主題非常大衆適合市場,在推向市場這一盈利性方面來說是值得考慮的。不過於我個人而言高度風格化的哲學性影片我更傾向於反傳統和道德的一中批判性和叛逆性的藝術,這種帶有侵略性的藝術更有穿透力對於藝術和人的發展其實更有推動性。

《羅拉快跑》觀後感(三):跑跑跑

羅拉(弗蘭卡?波滕特 飾)和曼尼(莫里茲?克雷多 飾)是一對年輕的戀人,其中曼尼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而羅拉則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愛情頂着”的愛情至上主義者。

一天,曼尼爲老大完成一項鑽石交易,帶着裝有10萬馬克的錢袋等候羅拉的接應,然而羅拉的自行車被人搶走,耽誤了約定的接應時間,曼尼只好乘地鐵回去。在地鐵車廂裏,曼尼扶起身邊的乞丐,同時,看見兩名警察向他走來。慌亂中,曼尼下了車,竟然把錢袋忘在了車廂裏。顯然,錢袋被乞丐拿走了。此時距離曼尼和老大約定見面交錢的時間只剩下20分鐘,如果20分鐘之內籌集不到10萬馬克,曼尼就會被老大殺死。走投無路的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如果羅拉20分鐘之內不能趕到,曼尼只能鋌而走險搶劫電話亭對面的超市。

考驗羅拉愛情的時候到了,爲了在20分鐘內籌到10萬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銀行家父親求助的路上。

《羅拉快跑》觀後感(四):西西弗神話

《羅拉快跑》是一部形式感很強的片子,羅拉要在20分鐘內籌到10萬馬克以營救男友,除卻開頭她接到電話到奪門而出的十分鐘,此後的60分鐘被均勻地分爲三個部分,分別演繹了三種不同的營救過程與相應的結局。

影片用於表現事件的時間與事件本身的時間同長,於是,我們跟隨羅拉的奔跑,在三個完整的20分鐘內,體驗了三次驚心動魄的救援,看羅拉那一頭鮮豔耀眼的紅髮,三次在柏林的街巷飄揚,像一面旗幟。

片子開頭,在快節奏的電子音樂中,卡通化的羅拉飛奔下樓梯,在樓道遇到一個男人和他氣勢洶洶的狗——正如這裏所表現的,《羅拉快跑》在形式上很像一款電腦遊戲:遊戲時長,20分鐘;遊戲目標,解救男友;通關障礙,越過路上的車輛與行人,找銀行家老爸借錢,並在規定時間內到達十字路口,阻止男友在走投無路下搶劫超市。

三次營救中,前兩次分別因羅拉被警察開槍打死和男友被救護車撞而“闖關失敗”,沒關係,點擊“重新遊戲”,一切又回到最初,紅色電話懸在半空,羅拉向母親喊了一句“我去買洗髮水”,便開始又一次沒命的奔跑。

《羅拉快跑》觀後感(五):遇見是“可能”的N次方

作爲一部後現代電影的代表之作,《羅拉快跑》在影壇上的地位確實不可撼動,它運用種種先進的科技手段,特殊的剪輯技法等,以兩百萬美金的低成本在全球票房創造了一億美元的票房奇蹟,然而,電影作爲一種文化輸出,它最大的意義不在於票房,而是電影本身帶給人們內心的碰撞,以及在社會上造成的轟動。

時隔18年,再去看這部新時期德國電影的復興之作,依舊覺得十分吸引人:充滿動感的背景樂貫穿了羅拉的三次奔跑,增強了情節的緊張感,也提高了觀衆觀影的注意力;動畫和現實的穿插剪輯使得影片變得趣味橫生;影片的鏡頭語言也是十分豐富。“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社會經歷了危機和動盪的時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濫,反映了青年一代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憤懣、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亂。”後現代主義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從羅拉的造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電影的時代特色:放縱的年輕人和思想解放的社會羣體。

摒棄那些對《羅拉快跑》中關於所謂女性意識、個性釋放,吧啦吧啦的官方評價,從《羅拉快跑》,我看到了命運之下,人類如同螻蟻一般卑微無奈,我看到,我們所深信不疑的也許都是自欺欺人的謊言,我看到,即使命運那麼無賴又不講理,總有人會步履不停地與之搏鬥。

一切都像多米諾骨牌一般,一個因造成一個果,如果不是如果那天一向準時的羅拉沒有被偷了自行車而錯過約定的時間,曼尼就不會因爲打不到車而坐上地鐵遇見流浪漢;如果曼尼能夠多等羅拉一會兒,就不會因爲搶劫超市而導致羅拉的死亡。然而,命運面前,人類的力量顯得多麼渺小而微不足道也:羅拉,曼尼,途中所遇:惡狗和惡男,婦人,男孩,麥爾叔叔的黑色轎車,盲婦,銀行女職員和紅色救護車在三次奔跑中獲得了命運的改變。影片展現了婦人因爲遇見羅拉而變得不同的三種人生:因心情鬱悶偷小孩被捕;也許意外地中了彩票,開啓了富豪人生;也有可能因爲和羅拉的碰撞遇到慈善組織,從此棄暗投明。偷車的男孩也許會遇見一個美麗的女子,幸福地共度餘生,也許會最終一無所有,在街頭終日流浪,也許也會將贓車幸運地以70馬克的價格賣給拾到鉅款的流浪漢。當然,並不是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會發生變化,比如麥爾叔叔三次都註定要撞上那輛白色小轎車。地球上有近70億的人口,我們互不相識,卻會因爲某個時刻的某個選擇而不知不覺地改變了彼此的生命軌跡。

當羅拉和曼尼做完愛躺在牀上時,羅拉對曼尼說如果曼尼當初沒有遇到自己,他也會對別的女孩說對方是曼尼遇到的最棒的女孩,也會對那個女孩說他愛她。只是因爲曼尼遇到了羅拉,於是,那個“世界上最棒的女孩”成了羅拉。

於是,相識成了偶然,真愛成了謊言,誰也說不清究竟“內心”是怎麼一回事,正如片頭所說的“人類,也許是這個星球上最神祕的生物,是一個無從解答的謎團,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去向何處,是怎樣知道那些我們自以爲知道的食物?”我們無法真正地看清自己,命運像極了一個巧妙的機關,時間正是從暗處楚楚欲動的暗器,它無處不在,卻無法戰勝。

遇見是“可能”的N次方,遇見你只是我生命中無窮小的概率之一,我本有無窮大的概率錯過你,而我偏偏遇見了你,既然遇見了,便再無須多慮那錯過的N次方減一,從此你是唯一。

一遍一遍地看羅拉的奔跑,看她努力地重複那段20分鐘時光,在一次次失敗中堅持下一個20分鐘,最初是感慨現實中的羅拉是不存在的,人哪有那麼多的機會去重新過一生,錯過就錯過了。確實有些悲觀,可是此刻,當我第不知幾遍翻看本片,看到羅拉一次次不知疲倦的奔跑,看到她臉上一如既往的堅定,猛然覺得羅拉之奔跑正是對命運的極度反抗:命運所給予我的,我決不接受!那頭張揚的紅髮,那不知疲倦地奔跑,正是生命力的展現啊。

《羅拉快跑》觀後感(六):奔跑吧!愛情

《羅拉快跑》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影片,以主人公羅拉三次的20分鐘爲主線,傳遞了選擇的重要性以及羅拉身上的獨特的性格特徵。 女主人羅拉是一個熱情奔放勇敢的人,和她的男朋友曼尼是一個比較懦弱怕事的人。影片主要從曼尼弄丟了老大的10萬塊錢,讓羅拉在20分鐘之內送來10萬塊錢,羅拉在這20分鐘奔跑中的故事。 羅拉是一個思想比較前進,愛情屬於第一的人,染着一頭紅頭髮,穿着綠褲子。是一個與那個時代顯的格外不同的人,而影片中大部分人的着裝呈現的都是黑白色,父親,曼尼,以及保安等人。 本片大部分用的都是暖色調,羅拉快速奔跑時沿途的景象,以及比如羅拉的紅頭髮,片中在一些小細節上都用的紅色,紅色的電話筒,紅色的救護車,超市門牌logo是紅色的,第一次搶錢用的紅布袋裝的,都是表示一種生命力。而穿插的回憶,則是用的黑白色,將現實區分開來,並且通過對話的方式將回憶進行快速剪輯,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力。 影片故事中的一次次重來,就是一次次的選擇,三個20分鐘的奔跑,三個不同的選擇,但都是爲了愛情。第一次羅拉選擇和曼尼一起搶劫超市,被警察圍堵,羅拉中彈。故事重來,第二次羅拉選擇挾持自己的父親要來10萬,在把錢交給曼尼時,曼尼被救護車

《羅拉快跑》觀後感(七):別整那麼多純理論了,跑起來吧

“人類,也許是這個星球上最神祕的生物,是一個無從解答的謎團。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去向何處?是怎樣知道那些我們自認爲知道的事物?爲何我們對一切都深信不疑?有無數疑問需要找到答案。一個答案將衍生一個新的疑問,而一個答案又將衍生下一個疑問,如此循環不止。但最終,會不會永遠是相同的疑問?並且永遠是相同的答案?

球是圓的,比賽90分鐘後結束,這是毋容置疑的,其他一切皆純屬理論。開始吧。”

有很多小說和電影都會設置這種面對同一情形會有多次重新來過、重新選擇的機會,當然也會帶來不同的結局。有評論說電影講述的是蝴蝶效應,一個微小細節的改變就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有評論說羅拉的三次快跑暗示着前兩次是人與上帝的鬥爭輸了,第三次戰勝了上帝、時間,贏得了勝利。

對我來說,啓發就是影片開始的這段話,意味着,別想那麼多純理論的東西了,沒什麼大用,趕快跑起來(行動起來)吧。第一次羅拉和男友的對話和第二次男友與羅拉的對話,其實都印證了開頭的那個問題:會不會永遠是相同的疑問?——這個疑問就是,你愛我嗎?(暗含着人類都希望愛與被愛,內心深處都在渴望愛)並且永遠是相同的答案——這個答案就是,我愛你。(愛是一切,愛是包容、愛是佔有、愛是憤怒、愛是喜悅、愛是不顧一切、愛是即使你死了你也永遠在我心中、愛是你就是全世界最好的那個女孩……)羅拉要確認自己是被愛的、值得被愛的,羅拉的男友要確認自己是被愛的,而且雙方都希望自己是對方心中的唯一,第一。

只要你不死(最終結局未到來),總有無數個人生版本在等着你,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選擇。再說了,說不定有無數個你在多重宇宙已經做出了她們的選擇,而你只是演繹其中之一。

跑起來吧……

《羅拉快跑》觀後感(八):《羅拉快跑》:向後現代藝術致敬

第三次看完《羅拉快跑》,我不自覺地向後現代電影的“肆無忌憚”,“隨心所欲”的創造性精神發出感慨。

何謂“後現代”?按照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利奧塔的經典定義,後現代即是對“元敘事的懷疑”,即對任何一種給定的權威模式的不信任和解構。這在《羅拉快跑》中有了完整的體現。

電影的海報設計十分獨具匠心:羅拉甩着一頭紅得發亮的頭髮,面帶焦慮,努力的向前奔跑着,是在追趕什麼?還是被誰追趕?導演在宣傳的時候就給觀衆留下了問題,吊足了觀衆的胃口。而周圍的事物在高速奔跑的狀態下變得不清晰,彷彿羅拉穿梭於時空隧道之間。另外,三張“奔跑的羅拉”在海報上的平行位置,也爲這部電影的劇情與結構打下了伏筆。

《羅拉快跑》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毒販曼尼帶着十萬馬克向老大交差的路上,因爲極其偶然的原因,將錢忘在了地鐵車廂中,被一個流浪漢撿走。馬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用公用電話向女友羅拉求救,要求她在20分鐘內籌到十萬馬克,並將錢交到老大的手中,影片至此,羅拉便開始了拯救曼尼、拯救愛情的奔跑。

導演運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將其後的故事講了三遍,而三次羅拉奔跑的結果大相徑庭,僅僅因爲其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細微差別,這也賦予了整個影片極強的戲劇化色彩。

第一次奔跑,是一場十分無奈的悲劇。羅拉在指定的時間剛好趕到會合地點時,曼尼已走進超市搶劫。羅拉毫不猶豫地給予男友協助。而就在搶劫即將得手之際,一名警察因緊張而走火,子彈擊中羅拉,使其當場斃命。

第二次奔跑,是一場黑色幽默的鬧劇。羅拉重複了第一次的倒黴,出門被流氓和惡狗絆倒,在街上的相同位置再次與推車婦女、修女、小偷相遇,並與流浪漢相撞,在銀行父親還是選擇了拒絕幫助,羅拉氣急敗壞搶過保安的槍,以武力相逼拿到十萬馬克。在趕到會合地點時,正欲搶劫銀行的曼尼放棄了對超市的搶劫,但是突然出現的紅色救護車正好撞上了想羅拉走來的曼尼,曼尼當場死亡。

第三次奔跑,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喜劇。羅拉出門時,逃過擋路的流氓和惡狗。但到達銀行時,父親因應叔叔邀請離開了銀行,情急之下羅拉只能去賭場碰運氣,而曼尼在盲人婦女的指導下,發現了拿走十萬馬克的流浪漢,曼尼憑藉手中的槍重新奪回十萬馬克,交給了老大,取得了老大的信任。當羅拉拿着賭場中贏得的十萬馬克到會合地點的時候,兩人頓時成了富翁,歡喜地收場。

在影片的開始,《羅拉快跑》就引領觀衆進入一種對人生和命運思考的狀態。而在給定的前提下,導演運用非傳統的重寫式版塊結構從三個角度,三種結果對其進行解讀,印證了“每一秒你都在改變世界”的真理,使影片“理性的結構與命運的偶然”這一主題有力的得到論證。

理性,在現代人的視野中,已經變得迷惘且虛假,與人們漸行漸遠。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我們長久以來依靠的理性是如此地蒼白無力,在理性之外,充斥着不可預知的非理性因素的神祕作用,還有着太多僅僅依靠理性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地不可掌控,“人定勝天”這句話在此處完全失去了力量,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彷彿纔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在敘事結構上,復調型的版塊重複敘事,無論是對傳統的三幕式戲劇結構,還是對非傳統的環形敘事結構,都是用一種標新立異的方式完成了自身對理性的解構。通過羅拉三次奔跑結果的不同,讓我們看到,命運在微小的瞬間就能發生極大的轉變,強調了其偶然性,緊緊地扣住了影片主題。各版塊間不再拘泥於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繫,從單一的版塊來看又保證了其獨立性,使影片中的偶然與必然,單一和多元得到了辯證統一。

在畫面與剪輯方面,影片運用了紛繁複雜,花樣翻新的畫面剪輯,表現了世界的繽紛多彩,也隱喻了非理性事物佔據的不可忽視的地位。另外,影片中大量跟鏡頭的拍攝,使得整部影片顯得十分動感,反映出了世界的動態和混亂感。快節奏的剪輯也把握得非常到位,整個故事都在一種緊張的氣氛中發生發展,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刺激”程度,滿足了“視聽的一代”視聽享受的觀片要求,讓影片能在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下進行,抓住了觀衆的心。

本片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其視聽語言的多元化。影片混雜了MTV、電子音樂、電子遊戲、搖滾、動漫等多種形式,使影片成爲一個“大熔爐”,新穎而不唐突的多元的後現代藝術格調。特別是在對人物造型的設計上:一頭紅髮(在整個影片中只有羅拉是紅髮),表現了每個人的獨特性;一件背心、一條牛仔褲、一雙運動鞋又體現了人的普遍性。獨特性強調了個人對世界的改造作用,普遍性則強調了非理性因素的神祕而強大的力量。此處羅拉集個體與集體的對立於一身,使得這個活在現實世界卻又不屈於現實的主人公成爲影迷心中一大經典的形象。

在這部影片中,看不到任何對電影傳統形式的顧慮,傳統的電影形式也沒有給這部電影帶來任何束縛,從而使得整部影片體現出了一種爲我所欲的超脫精神。“取消權威,提倡多元”,這本身就是後現代主義的核心理念,在電影的領域中,挑戰權威、傳統的行爲是推動電影發展的根本動力,立異的態度是各個影人應該具備的,多元化的後現代主義思想是各個影人應該去追求的。

《羅拉快跑》觀後感(九):幸好不是我

在課上聽老師推薦了羅拉快跑,而我又正學德語,週末趁着有時間就看了。

剛看的時候我是完全被震撼到了,從沒見過這種有趣的片頭和敘事方式,所以儘管我是個不耐煩的人,平時追不了電視劇的人,也充滿期待地看下去。這部影片是真的棒,它是我這兩年來看過最好的電影,主要是敘事方式太新鮮了,故事情節也令人深思。

人總是羨慕別人擁有自己的沒有的東西,我就非常羨慕羅拉。她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有不顧一切的愛情觀,有說做就做的凜然。這些都是我沒有的,如果是我,不瞞你們說,或許接電話的時候就跟曼尼一塊哭了起來。看電影的從頭到尾我都在想,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思考良久,我的答案竟然是:幸好不是我。所以羅拉,羅拉是個讓人佩服的女孩子,她乍眼看上去或許不美,但我們絕不能否認,跑起來的她看上去最美。

羅拉前後短短几秒的差距就改變了無數人的一生,細想極恐,令人髮指。我開始擔心命運是不是早就安排好的,緣分是不是早就註定,痛苦是不是也早安排好。推車婦人、倒賣自行車的小夥、銀行女職員…他們的命運能在短短几秒的差距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讓人感覺個人的渺小,實在令人害怕。或許人生實在短小,快樂有快樂的道理,痛苦有痛苦的道理,承受或者反抗都自有道理,我們不可能像羅拉一樣有那麼多重來的機會,有那麼多的天賜良機。我們能做的只是定好大方向,完成小目標,人生途中可能有很多變數,可總比止步不前好。

看電影時一直爲羅拉揪心,看完電影,作爲一個懦弱不堪的靈魂,只能說:幸好不是我。

《羅拉快跑》觀後感(十):羅拉快跑——在頭腦裏創造可能

人類……

也許是這個星球上最神祕的生物

是一個無從解答的謎團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去向何處?

是怎樣知道那些我們自認爲知道的事物?

爲何我們對一切都深信不疑?

有無數疑問需要找到答案

一個答案將衍生一個新的疑問

而下一個答案又將衍生下一個疑問

如此循環不止

但最終,會不會永遠是相同的疑問?

並且,永遠是相同的答案?

“球是圓的,比賽90分鐘後結束。這是毋庸置疑的。其他一切皆純屬理論。開始吧。”

是的,德國人的電影。

《羅拉快跑》上映於1998年,來自導演湯姆·提克威。豆瓣簡介如下:

“羅拉和曼尼是一對年輕的戀人,其中曼尼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而羅拉則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愛情頂着”的愛情至上主義者。

一天,曼尼爲老大完成一項鑽石交易,帶着裝有10萬馬克的錢袋等候羅拉的接應,然而羅拉的自行車被人搶走,耽誤了約定的接應時間,曼尼只好乘地鐵回去。在地鐵車廂裏,曼尼扶起身邊的乞丐,同時,看見兩名警察向他走來。慌亂中,曼尼下了車,竟然把錢袋忘在了車廂裏。顯然,錢袋被乞丐拿走了。此時距離曼尼和老大約定見面交錢的時間只剩下20分鐘,如果20分鐘之內籌集不到10萬馬克,曼尼就會被老大殺死。走投無路的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如果羅拉20分鐘之內不能趕到,曼尼只能鋌而走險搶劫電話亭對面的超市。

考驗羅拉愛情的時候到了,爲了在20分鐘內籌到10萬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銀行家父親求助的路上。”

之後,這部81分鐘長的電影拍了三個羅拉跑過的那20分鐘,提供了三種可能的結果,以及在追求結果的過程中,羅拉頭腦裏閃過的,路人的,親人的種種可能。

一次發生在頭腦裏的平行世界實驗,三次完美的可逆過程,結構本身就已成爲故事。黑澤明的《羅生門》裏,不同人對同一事件有不同解讀,是發生在不同人頭腦裏的平行世界。黑白色的電影和一樁兇殺案讓那部電影的哲理性中摻入驚悚——這種事實真相因觀者角度和位置不同而不同的更爲複雜的世界本身也帶有某種驚悚。

《羅拉快跑》卻不同,雖有開頭大段的飽含哲理的話語背書,音樂和畫面的處理帶來的卻是更有輕快和愉悅。羅拉拼命奔跑,一心想要救男友,但意識流常會自動闖入。奔跑中遇到了路人,頭腦裏就閃現對路人的猜想——這是真實的,每個人都有的經歷——意識流躲在暗處,一有機會就伺機而動。而且導演的高明之處在於,羅拉頭腦中的所有閃回互相聯繫,影片本身自成一個世界。遇到的路人裏有偷了曼尼錢袋的乞丐,有偷了羅拉自行車的年輕人,有羅拉父親的同事。而羅拉頭腦裏閃回的內容也依羅拉對此人的印象而定:比如,罵自己的推兒童車的女人,她的孩子死了,她變成一個專偷別人小孩的罪犯;偷自行車的年輕人越玩兒越大,最後死掉。撞上的自己的父親的女同事,出軌其他人。閃回並不僅僅是閃回,它反映某些事實。

而在瑣碎意識流後的是整個電影的大的結構,即三次奔跑,三種結果。20分鐘過去又返回,過去又返回……第一次,羅拉和曼尼搶劫了超市,羅拉被警察獵殺;第二次,羅拉搶劫了銀行,而曼尼卻出了車禍去世;第三次,羅拉和曼尼都平安渡過,而羅拉的父親出車禍去世。然後,就沒有了然後。想到影片中。羅拉對父親的猜想是父親出軌他的女同事,大概這樣的結局是羅拉最想要的。

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喜歡做白日夢,夢裏一切都是完美的:成爲白富美,超有內涵,有氣質,還長命百歲,還要家人都過得好……真有種但願長醉不用醒的意味。人類有意識,能想象,簡直是平淡生活裏最夠味的調味品。

如果能選擇的話,真正的成爲白富美,用全身心體驗人生的滋味,要比僅僅是做夢要好上一百倍。

所以,過好生活也比看電影重要一百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