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羅馬四大聖殿》的觀後感

《羅馬四大聖殿》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羅馬四大聖殿》觀後感(一):聖彼得大教堂

《羅馬四大聖殿》的觀後感

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注:“權柄”原文作“門”)。

16:19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

不能理解耶穌爲什麼立彼得掌管天國的鑰匙 直到昨天看羅馬四神殿 因爲他出身漁夫 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學識 約翰寫了最重要的福音書和啓示錄 聖保羅的書信集 聖潔優美 但是彼得在雞叫之前還三次不認主

聖彼得大教堂是他殉道的地方 他要被釘十字架 他說他不配跟主一樣 所以被倒釘了十字架 他死後被埋葬在那裏 在這上面建造了聖彼得大教堂

之前我一直以爲聖經裏主指着彼得說的話是一種比喻 原來確是真實的預言 看到這裏一剎那淚目 突然明白了意義何在 彷彿打開了畫卷看見

()《瑪竇福音》16章18節 立伯多祿爲教會的磐石

聖經的前後文如下:

16:13耶穌來到了裴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

16:14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16:15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

16:16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

16:17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爲不是肉和血啓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

16:18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

16:19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16:20他遂即嚴禁門徒,不要對任何人說他是默西亞。)

整個聖彼得大教堂連着前面的道路鳥瞰是一把鑰匙的形狀 道路邊衆天使守護 彼得的雕像拿着鑰匙在門前站立 內裏中心主廣場是2個半月形彷彿擁抱歡迎的手臂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哥林多前書1-27)

我爲我的短視的聰明而羞愧

羅馬永恆的絕美之城 巴爾蒂斯說我要親吻羅馬的每一寸牆壁……

《羅馬四大聖殿》觀後感(二):城市象徵物

《羅馬四大聖殿》說,聖彼得教堂的大穹頂高38米,在羅馬任意一個角落都能看得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穹頂就是羅馬。令人馬上就能聯想到凱旋門埃菲爾之於巴黎、塔橋大本鐘之於倫敦、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之於紐約。偉大的城市孕育了宏偉的建築,隨着時間推移,標誌性建築成爲了城市的象徵物。修建聖彼得教堂最初的目的,是通過有形的建築向信徒及世人宣告基督的偉大。但時間給它附加了額外的榮光,世世代代的羅馬人,擡頭就看見那宏偉的大穹頂。穹頂這個視覺符號是如此生動,亙古彌新,自然而然地,就從教會的標誌演變成爲了整個城市的圖騰。

不難理解爲什麼很多日本影視劇裏會出現東京鐵塔,1958年建成時它不過是個用於發射廣播電視的無線信號塔罷了。到如今,哪怕只是驚鴻一瞥,所有人都明白這就是東京。大穹頂和鐵塔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座標,更關鍵的是人們與這個城市的情感聯繫,日語叫做羈絆。這也是爲什麼鄉土文學作品裏總會出現一顆在村口或者巷口的大槐樹、歪棗樹、香樟樹。鄉愁是瀰漫的,抽象的,只有聚焦到某個具體的有形的東西上面,才能夠在瞬間被喚起,才能夠反覆進入。

另一個有趣的點是,中古時代的宏偉建築不是教堂廟宇就是皇宮陵寢,到了近現代,無論是幅度還是高度,悉數被鐵塔、摩天樓等鋼鐵怪獸超越,連帶着城市象徵物的地位也一併被篡奪了。宗教和世俗政權的的核心地位,確實被商品拜物教給取代了。物資主義纔是新千年勢力最大的宗教。

《羅馬四大聖殿》觀後感(三):字幕的bug多到全程分心糾錯

本紀錄片講述羅馬四大聖殿:聖彼得大教堂、聖約翰拉特朗大殿、聖母瑪麗亞大教堂和聖保羅大教堂的建築、歷史及其藝術。按說這樣的影片,翻譯理應具備較豐富的背景知識,或者至少請專業人士校對過,然而從最終呈現來看,這兩方面都付之闕如。

聖彼得大教堂部分的開頭,字幕出現“聖彼得皇帝”和“教皇尼祿”這樣一箭雙鵰的張冠李戴,當時我就心裏一緊,感覺這片的字幕怕是要崩壞。果不其然,緊隨其後講彼得的故事整個不知所云,連彼得因爲“不願在羅馬布教”所以被殺都出來了。

全片頻繁使用church一詞,根據上下文,有些是指教堂那個建築,有些是指教會這個組織,比如scholars of the church當然是指教會的學者們。然而在聖彼得部分的全部和後面三部分的大部分,該翻譯成教會的地方都被翻譯成了教堂。然而在聖約翰部分,明明講教堂建築結構(church structure)卻又被翻譯成“宗教結構,所以一位教皇就煞有介事地要求建築師不得改變原本的宗教結構了。

說到教皇,可憐的聖利奧教皇(Pope Leo)變成了“里昂教皇”,讓人以爲他來自法國。不過被改名最面目全非的還不是他,而是聖母瑪利亞。在聖瑪麗亞教堂部分,講到那副“聖母偕子圖”(Virgin Mary with child),聖母被譯成了麥當娜!我真誠建議天主教“一會一團”去起訴翻譯者傷害宗教感情啊!

瑪麗亞教堂部分還有一個錯誤,段位相對高一些,但也很值得一提。開始部分說該堂的黃金天花板的金子是來自印度(Indi)的第一批黃金,我就懷疑應該是指西印度也就是美洲。果不其然該部分末尾明確講了這是西班牙獻上的新大陸黃金。說實在的,如果光有開頭那一句,我也不會苛責翻譯,畢竟已經是這個水平了。可竟然這裏明明說了來自美洲,就不覺得跟前面矛盾而感到奇怪嗎?還是早就忘了前面自己胡嘞嘞些啥?

至於把seven meters higher翻成“7米高”這種小學三年級水平的錯誤,說出來恐怕都沒誰會信吧……

總之,這就是本來美輪美奐的觀影體驗,是怎麼被無良翻譯毀掉的故事。

《羅馬四大聖殿》觀後感(四):只有這部電影,能讓你零距離親近羅馬

對電影史來說,羅馬絕對是佔領至高地位的一座城市。到底羅馬有什麼魅力,讓諸多電影大師神往,紛紛用鏡頭對準它?

借用費里尼的一句話,那就是:羅馬不需要創造“文化”,這座城市就是“文化”的化身。當你走在羅馬的街頭,就會發現,幾乎每一個角落都烙下了人類歷史的痕跡,以藝術作衣,成就偉大的建築,被全世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