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羅馬假日》觀後感範文大綱

《羅馬假日》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羅馬假日》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羅馬假日》觀後感範文

《羅馬假日》觀後感範文1

《羅馬假日》是一部非常好的黑白老電影,沒看過的真的應該看看。《羅馬假日》的主人公安妮公主(赫本扮演),在意大利出席接見會時有一個特寫動作,把鞋脫掉蹭蹭腳,然後把鞋穿上,再把鞋脫掉再蹭蹭腳,最後把鞋落在站在的臺上。後被公爵以約其跳舞才把鞋穿上,避免了尷尬。當初我沒理解,看到她在羅馬一市場買鞋我才懂得她希望得到的是什麼。

當晚由於公爵夫人安排第二天的行程,使其失去理智被醫生打了一針鎮靜劑,安妮裝睡然後趁看守不備跑到羅馬廣場並睡着了,被一個小記者(派克扮演)發現並被迫帶回家,安妮公主就這樣在社會的底層生活了兩天,着實快樂了一把,後和小記者產生了愛意,要不是小記者有良知,她在羅馬私自外出的消息和照片就被刊登到報紙上了。

王宮的生活就像她穿的鞋,他感覺不舒服,而普通市民的生活就像在市場買的鞋她感覺穿的舒服,她渴望的自由生活,不被約束。但最終安妮還是回到了王宮,小報記者把照片還給了她,最後念念不捨的離開安妮。讓看電影的感到惋惜,其實就是作者的一廂情願。

我爲什麼寫《羅馬假日》的觀後感呢,其實人在一生上下來就以被分成三六九等,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爲轉移的。平民羨慕富人的奢華生活,富人羨慕平民的無拘無束,世上存在完美的生活狀況嗎?只有上帝知道,世上真的有上帝嗎?我看還是快樂的過好自己的每一天比較實際。

最後說一下赫本,她經歷了三次婚姻,去世的葬禮上,七十多歲的派克去參加葬禮,派克在她的墓碑上深深的一吻,說了一句話,你是我一生的最愛。派克身高1米91,長的非常英俊,電影演的非常好,還有一部(百萬英鎊)演的也非常好,我挺喜歡。

其它的他倆演的電影我感覺不如這兩部,但百萬英鎊電影裏沒有赫本。

《羅馬假日》觀後感範文2

在上這門選修課期間總共看過兩遍這個電影,不知道老師是出於什麼用意,不過我每次看收穫和視角都不一樣,第一次看的是故事情節;而第二次,看到的就不僅是情節了,也許是由於心裏早已定下基調,讓我看這個電影時,不免用另一種視角來欣賞這部經典影片。

影片中女主角奧黛麗.赫本,一位純潔美麗的公主,男主角是一名報社記者,他們之間地位如此懸殊,卻依然發生瞭如此美妙的愛情。由開始的假作,到後來的情不自禁,愛情就這樣降臨。從帶她去參加舞會開始,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優美的舞蹈,近距離的接觸,愛情也在這個時候真正萌芽,之前有一個漫長的愛情前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之間的好感滋生暗長着。愛,是相互傾慕。愛,喜歡相互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在一起的那份開心、和契合。赫本在謊言中的那一幕,由開始的害怕,擔心和後來嬌嗔的撲倒男主人公胸膛都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了這一點。一起歷險的經歷,讓他們更加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刻,他們情不自禁的相愛了,一切都是那麼自然不過,以至於後來當赫本再次回到男主人公的住處時,纔會出現的那些對白和場景。最揪心的一幕是車上別離,一句:“答應我,我走以後一直往前開,不要回頭。”那種無聲的理解和包容,支持和關愛,都化在濃濃的愛和淡淡的鏡頭中。

愛,是理解和尊重;因爲尊重,所以這份感情很輕,輕的不至於束縛住任何一個人;同時也因爲理解和愛,所以很重,讓我們在看到故事發展到最後時,都不免有些扼腕嘆息。公主大使這個職稱是永遠都不會變的,這是一份職責,是無法輕易卸下的,而他對她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任性也許只有一次,但他們的這場愛情卻一定會讓雙方記上很久很久。

他們的身份註定了,無法長久在一起。愛情雖然短暫,卻是一份真正的值得歌頌的愛情。犧牲是這個片子的主要字眼。赫本爲了國家,爲了職責選擇犧牲了自己的愛情;男主角爲了愛情,“犧牲”了本輕而易舉可以賺到不菲稿費的機會。“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雖然新聞發佈會上兩人還能再見最後一面,但已咫尺天涯。相見卻不能相認,只能通過凝望對方時專注,深情的眼神,萬般無奈,盡在不言中了。倆人語帶雙關,以示告別,那些照片成了最好的紀念禮物。 “在你出使的國家裏,你最愛的是哪個國家。” “羅馬,無疑是羅馬!”只此一句,已勝過千言萬語。男主角和他朋友決定隱瞞這個“新聞”的舉動,使得這個影片的感情得到了昇華,不論是友情或是愛情,姑且稱爲人性美。個人的感情上升到國家和人性的另一種高度,所以這份愛情才顯得那麼可貴,甚至有些脫俗。這樣的結局固然令人扼腕嘆息,但也正是因爲這份遺憾的美麗,使得赫本那優雅脫俗的氣質與迷人的微笑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永遠地定格。曾經有人想拍攝《羅馬假日》的續集,讓兩位主人公的後代來接續他們的情緣,但最終沒有成功——這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幸事,因爲缺陷就是一種美,一種刻骨銘心的美,讓人去想象去思考。一部關於初戀的電影——《羅馬假日》。夢幻浪漫,又甜蜜裏帶有一絲苦澀。

我並不知道什麼是愛情,以前不懂,現在也還是不清楚,它本來就沒有確切講法的事情。愛情,是神聖的。愛情如此複雜,就如人心一樣,可是愛情的本質是美好卻是可以肯定的。真正好的愛情如一汪清泉,滌盪人心。使人變得勇敢,敢於擔當,和麪對。使人寬容,主動的去理解,包容。它叫平凡的人變得平凡而偉大。愛情與時間不成正比,與地位、樣貌、年齡無關,她時而美好如尤物,時而又幻化成毒藥利刃,因爲它們是同時存在的。幸福感和失落感總是同時降臨的。必須要有一定的準備。愛情並不是常常美好。需要自己和雙方的努力和經營。愛情是獨立。在愛情中,請一定保持着自己的獨立性。因爲,愛他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你認可你自己和承認你自己,愛你自己。因爲這樣,你的愛情纔是你想要的。你們之間相互需要,而不是相互依賴。在愛中,你能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能變得勇敢,包容。煥發光彩。同時變得崇高美麗。這樣的感覺很棒。爲此守候。守候真愛。以誠相待,大家可以很自然地很和諧的一起相處,他有“他的銅枝鐵幹,我有我紅碩的花朵”。他有他的工作,我有我的事業。我們同樣熱愛生活。可以相互理解和偎依,白頭偕老。我會願意爲他學做飯

菜和他建立家庭、打掃衛生。但我依然會有我的生活和我的理想。這些犧牲,只是出於相愛。對於婚姻,我還來不及多想。唯一確定的是,婚姻是因爲對方覺得可以相守一輩子,會有磨合和很多瑣事,但是,努力吧。這是我想的完美愛情。完美生活。也許很難找到,但是我以此爲藍本,努力去營造。不論現實是怎樣,但我把期待放那,能實現幾分就是幾分,不錯的幾分。一份好的`愛情是值得你守候的,是人生另一種美。

《羅馬假日》觀後感範文3

<<羅馬假日>>講述的是大不列顛公主安娜在羅馬訪問期間,巧遇窮記者喬,並與喬相愛的24小時愛情故事.它於1953年拍攝完成,1987年纔在中國上映,公映後的反響巨大,直到今天它都屹立在電影界的顛峯,不可逾越。

在我高中時期便聽聞此作是愛情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其中的女主角奧黛麗·赫本更是一直被譽爲最美麗的女人。初次觀影,發現影片是黑白膠捲所拍攝的,略有不習慣。但是看慣了這七彩色,沒有了繽紛,黑白反而是一種純粹,毫無矯柔做作之感的美;演員的眼裏,彷彿只剩下了一種真摯和溫情.導演的巧妙安排,演員的真實演繹,將這部影片推崇到了奧斯卡金像獎的寶座,一部片子攬下三項大獎。

此次在中西愛情詩研究比較的課程中,再度觀看了這本經典之作。

愛情似乎總是來的突然彷徨,走的莫名其妙,除了措手不及這四個字,沒有別的可以來形容。而如何才能留住愛情,有一個說法便是在最美麗的時候戛然而止。

《羅馬假日》的劇情便做到了這一點。我們都期待過在最後的那人羣散盡,格里高裏獨自站在欄杆前的一幕,是否會有公主的出現。可是格里高頹然地插兜折返,整個空曠又奢華的教堂穹頂投在他頭上方,他英俊、憔損、無視世界地一步一步前進,直到走過了,一整段羅馬的時光。而恰恰本作的魅力就在於此,當人長大成熟後,便知道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並不是真正的結局。《羅馬假日》即歌頌了愛情擁有偉大力量,可以讓金錢權利瞬間失色。

然而從女主角公主方面,又將愛情提升到了另外一個更高的高度。雖然安雅看似回到了“國家”的牢籠中,但是公主卻因爲一日所誕生的愛情而成長了,自由和愛情,責任和國家同時在“安雅”的身上得到了體現。

這就是西方的自由愛情觀,純真的那份感情深深的流露於其中,感動着每個觀影者。

《羅馬假日》觀後感範文4

美妙年華的公主,短暫逃出皇室的藩籬,在街頭喧鬧的陽光下放肆真性情,貪婪地享受作爲平民的自由,做一回真女孩。這就是盡人皆知的電影《羅馬假日》。

奧黛麗-赫本在1993年就已經作古了,天使回到了天堂,從此人世上就再也沒有了安妮公主那瞬間乍現的率真和天然。這個世上缺了一種元素。愛赫本的人,甚至認爲這種元素就是活着的唯一依據。

我們是爲愛而生的,如果愛得偏狹、愛得固執,愛得只識得一種情趣,那愛就變得艱難。正如活着就必須圓滑一樣,愛,也要見風使舵、順水推舟,否則要我們怎麼活下去呢?赫本肯定是走了,在某片雲朵上面,用蹙起的眉頭看着我們把愛擺在脣齒間,看着我們一次次爲了照顧其他東西把愛放在一邊,看着我們把愛玩成了競技,看着紙上的愛那麼多、心靈的愛那麼少,看着我們用錢幣購買很多東西,包括愛。是啊,我們要活得象樣,我們要HOUSE那樣的房,要BMW那樣的車,要Sophie Marceau那樣的女人,甚至要馬爾代夫海景房的清晨,要塞納河邊咖啡館的黃昏,即使我們暫時還不能擁有遊輪和小島,我們靠以上這些武裝起來時,就已經感到自己也可以去追求赫本了。

於是我們就出現在羅馬的街頭了,黑白的羅馬,五十年代的羅馬。我們口袋裏的銀子感覺可以買下羅馬的半條街,我們目的明確:找到安妮,擺平她;我們狂妄至極。我們不會象電影裏的那個老跟人借錢的窮記者那樣捉襟見肘,我們會把安妮直接領到鬥獸場門口,腦袋一擺,問她要不要這處房子,我們還會把那位理髮師包下來,把那場舞會也包下來,我們甚至會買通警察局長好好看護場子。跳舞的時候我們會毫不慚愧的說:安妮,我家裏還有一老大,你不介意吧?沒聊幾句我們又大方的說:亞運村那邊剛來一批新車,我看白色的廣本挺適合你的。我們清楚地記得她的生日,並且打死也忘不了在2月14日向她獻花,還會在聖誕節來臨前預定好一間KTV,我們最得意的事是她把我們信用卡的密碼記在手機上,因爲那是我們最樂意拿出來的東西。我們自認爲最能打動她的一句話是:你看,我今天那份 20xx萬的合同都沒簽,專門過來陪你的。

赫本的形象典型極了,俏皮的劉海,美妙的下巴,靈動的眼神,輕盈的小骨架,永遠的平底鞋,緊束的腰身,飄逸的裙襬。在北電和中戲的校園裏,不難見到這樣的女孩。不難見到這樣的女孩,優雅地鑽進一部碩大的轎車,6缸的馬達只一轟就已經從你五十年代的眼界裏絕塵而去。

這個女孩,是去羅馬了嗎?

這是一個狂妄的年代,狂妄到靠賣路遊器和芯片發家的人要運用商業智慧得到一個著名女人的芳心,狂妄到一個學舞蹈的女孩要運用肢體語言贏得二環邊一處樓盤,而這一切,都是在愛情的名義下進行的。在愛情的名義下進行的交易跟在友情的名義下進行的生意沒有任何的不同,不,可能有場地的不同:後者在桌上,前者一般在另一樣傢俱上。

將愛變成爲交易是濫情的結果,而濫情會使我們喪失愛的能力。伴隨我們泡妞指數的增高,我們愛的通路就象被高血脂阻塞了的血管,硬化,脆弱。在面對如安妮般率真的目光時,我們的情感通路時常阻塞,而支配智力和情慾的神經卻如拆除了收費站的五環路一般暢通,於是我們行動了,於是我們偏離了,於是我們再次增高了泡妞指數,於是我們患上了“情愛高血脂”。我們再也不會愛誰了,我們得到一件刀槍不入、水火難侵的“鐵布衫”。擁有金剛之體的我們,優遊在任何情色遊戲中間,毫髮難損。

想去羅馬過一個假日嗎?我這裏隨時有一張機票。

赫本更象一位舊時的戀人。那時的我們還穿着燈心絨的獵裝和水洗布的褲子,那時的我們還留着掩蓋雙耳的長髮,那時我們喜歡甩一甩頭,把落在額前的發綹擺向右邊,喜歡沒事把手插在褲袋裏,喜歡遇見空癟的易拉罐就一腳踢開。那時侯赫本離我們不遠,可能在馬路那邊,可能在走廊那端,可能在同學家隔壁單元,可能在遇到紅燈時跟你一同單腳着地的一個青年的身後。簡單的衣着,乾淨的頭臉,明媚的神情,可能沒有束腰的長裙,沒有精緻的的平底鞋,但你能說那就不是赫本嗎?在一個宿醉醒來的清晨,呆坐在牀上的我們,癡望着樓下依然燭照的路燈,偶爾會有一個赫本象一枚柔軟的手指在心頭一紮,就再也難以睡去。你在嗎?你在哪兒?我怎麼會在這裏呢?面對樓下這個正在預熱、即將準時轟鳴起來的城市,我們恍若置身夢幻。夢幻中,我們格外渴求那種失去的元素,正如我們在宿醉後渴望喝水。 永遠的紳士和淑女

永遠的紳士派克和永遠的淑女赫本都已經辭世,但他們共同締造的這部愛情片成爲電影史上的絕對經典。印象最深刻的是窮記者和安妮公主都已經心靈互屬就亟待一個爆發點了。記者把公主帶到羅馬的真理之嘴,騙說把手伸進去如講撒謊就會被獅口吞食。當他伸入再出來時真的是不見了手掌,善良純真不諳世事的公主驚恐萬分,記者把縮進袖管的手掌展開,觀衆和公主纔對這個小小的詭計如釋重負,公主自然也腆嗔地投入男方懷抱。觀衆們無不爲這對金童玉女的愛情契合而歡欣鼓舞,似乎也實現了自身對理想愛情的情感寄寓。此片段也是大學男生的泡妞啓蒙課程 -----除了正直,善良,才華,帥氣,很重要的是還要懂得機智,也就是關鍵時候有那麼一點壞,才能擄獲芳心,抱得美人歸。羅馬的真理之嘴也因此片而更加名播海外,成爲世界各地遊客的必去。20xx年盛夏,我們旅遊團成員走了很長一段路纔到達電影中的場景,鐵柵欄內牆上一個滄桑而光溜的獅口,長長的排隊遊客,都是爲了把手伸入據說是羅馬早期的一塊殘破的市政窨井蓋內。

《羅馬假日》觀後感範文5

第一次看《羅馬假日》,我擁有藍色的青春,像深遠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這種青春,曾被故事中無數輕喜劇的浪漫所吸引。然後是糾結,糾結於那動人的故事沒有童話結局……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經過在歲月的起伏裏刻下了不同的荒蕪和滄桑。轉眼10年入秋,我踏上熟悉的列車,經過三十多個小時的晝夜奔波,跨過了北國的秋色和南國的酷暑,在英語課堂上,再次感受了《羅馬假日》——一場關於永恆的經典。

《羅馬假日》之所以五十多年來被傳承經典,不僅因爲奧黛麗·赫本與格里高利·派克這兩位影壇巨星的絕代風華,而且還因爲它不是童話,而是生活—五十多年來,讓無數觀衆產生共鳴的,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愛情模式。

故事是從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安妮公主偷偷溜出皇宮,並與格里高利·派克飾演的喬邂逅開始正式拉開序幕。在隨後的24小時內,二人經歷了由抵制到融洽,由相識到相愛的奇妙過程。

古都羅馬,見證了他們的浪漫愛情。露天咖啡館、古羅馬競技場、石鑿的雕像前、許願石壁下、船上的舞會中、喬的小公寓……

羅馬,在西方人的文化和價值觀中,代表着永恆,代表着不朽。導演用這樣一座偉大的城市襯托了一場情比金堅的愛情傳奇。在觀衆眼中,它怎能不被稱作經典,視爲永恆。

半個世紀來,影片讓無數影迷產生心靈震撼的另一個原因是故事的結局沒有讓“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被故事的結尾深深地感染:兩人最後再見一面,但已是咫尺天涯,礙於身份,相見卻不能相認,只能通過凝望對方時專注、深情的眼神,以及一語雙關的言語來表達自己的複雜心情與滿腔愛意。但安妮最終意識到自己對家庭和國家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她只能忍痛割愛,黯然告別自己的愛人,重歸皇室。我想,也許只有經歷了那超越階級,超越世俗的單純、唯美的愛情纔會有這般默契。

我們曾經深深地愛過一個人,也許在我們的一生中,惟有這個人能讓我們如此真摯的體驗默契。愛的時候,把朝朝暮暮當作天長地久,把繾綣一時當作被愛了一世,於是承諾,於是奢望執子之手,幸福終老。然而一個轉身,也許就已經一輩子錯過。

多年以前,看不懂《羅馬假日》。不明白爲何惟有悲劇式的結局才能讓人刻骨銘心,深入骨髓。

多年以後,再次回首。我想,這纔是真正的生活:責任,家庭,夢想,現實!

多年以後,纔會參透所有的爭取和努力,都抵不過命運開的一個玩笑。

也許愛情與幸福無關,也許這一生最終的幸福與心底最深處的那個人無關,也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牽住誰的手,一生細水長流地把風景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