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第九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第九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導語:《朗讀者》之所以選擇朗讀這種展現方式,而並非靜默意義上的讀書,而是讓觀衆從中收穫人生智慧。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第九期朗讀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第九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第九期朗讀者觀後感作文【1】

“朗讀者”這個節目名稱並非憑空來之。德國作家施林克展現納粹時期“平庸之惡”(阿倫特語)的著名小說,在前幾年引進中國時,就被命名爲《朗讀者》,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生死朗讀》曾經獲得歐美多個電影大獎,熱議一時。小說裏那位不識字,但異常熱愛朗讀的納粹女軍官漢娜,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小說的人物設定就可以看出:朗讀是比閱讀更具廣泛性和延伸性的行爲,一個人可以不識字,可以無法像受過教育的知識階層那樣正常進行閱讀,但仍然可以說話、可以交談、可以朗誦,畢竟人類語言誕生的歷史,要比文字來得長遠很多。

作爲一檔大衆綜藝節目,《朗讀者》之所以選擇朗讀這種展現方式,而並非靜默意義上的讀書,部分用意或許就在於此。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看到:閱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屬於一種個體化、私人化的行爲。在電視、報紙等大衆傳媒尚未誕生之時,一位知識人最常見的獨處方式,就是閱讀。即便當今各種媒介無比發達,相當一部分知識人在獨處時,仍然會選擇與書相伴。這種與書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完全可以是在靜默無聲之中進行的。

朗讀則明顯不同。既然要發出聲音,那麼在大多數場合裏,都應該會有傾聽對象。朗讀者與傾聽者之間的互動,區分於閱讀者與書之間的交流,前者明顯被自然賦予了某種公共性。無論是朗讀這種行爲的大衆化特徵,還是其具備的公共性特質,都跟央視對於文化綜藝節目的定位與訴求一拍即合。

既然是強調大衆性與公共性,那麼營造朗讀者跟廣大觀衆之間的通感和同理心,就變得無比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在《朗讀者》登臺的這些節目嘉賓,無論他是知名老翻譯家許淵衝,還是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抑或是著名演員、導演蔣雯麗,其在舞臺上所呈現出的身份與角色,都跟其上述社會屬性無甚關聯。在舞臺上朗誦的那一刻,他們是慈祥的父親,是孝順的兒子,是充滿愛心的女人,是溫情滿滿的赤子。他們所展現的,都是人之所以爲人的自然人性與情感。在這樣的情感感召之下,觀衆會暫時忘記這些嘉賓種種高不可攀的社會身份,而自然而然地覺得:他們是跟自己一樣,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普通人。這樣的通感營造,給精英與大衆之間的情感維繫,搭建了一座自然的橋樑。

大衆化、公共性、人本主義視角,再加上契合了政府大力倡導“全民閱讀”的大環境,這樣的節目,怎麼可能不火呢?

我是在微博上看到的關於《朗讀者》的宣傳,可愛的許淵爺爺讓我一眼就對這個節目產生了好感。因爲他代表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

  第九期朗讀者觀後感作文【2】

看到風趣幽默、始終保持純樸之心的許淵衝老先生,看他談到林徽因而動情、哽咽時,我的心也停了一下,我是那麼羨慕這位老先生啊,他一直保持着年輕和熱血。而這個社會上的許多人,包括我,在年華尚好時就高聲叫嚷着“我心已死”,說這個世界太無聊,仔細想想,纔不是世界無聊,是我們失去了熱血和青春之心。

還看到周小林和殷潔的愛情,聽他們讀朱生豪先生的情書,那真真是一種享受啊!誰說愛情都是假的,我看這世上也有很多最美好的愛情啊!

第二期中蔣雯麗幫助艾滋病病人十餘年,她讀林清玄先生的《百合花開》時,我看到的蔣雯麗不是演員蔣雯麗,而是愛心大使蔣雯麗;楊乃斌讀《不爲什麼》時,我從頭哭到尾,我覺得自己是個懦夫,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一多我就會抱怨就忍不住地想放棄,可是看一看楊乃斌,他多麼堅強啊!是,對,他讀的不好,他讀的差,他吐字不清,可是,他能大膽地讀出來,他能說出來,那就是最大的勝利啊!

第三期中,看到秦玥飛哥哥時,我是真的感到羞愧。他們來自名校,他們本可以接受我這樣的普通人看來是高福利、享清福的工作,可他們選擇的是將青春奉獻給土地,奉獻給貧窮落後的農村,他們纔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第四期中,當主持人董卿和倪萍擁抱時,當董卿說出自己對倪萍前輩的記憶時,當倪萍給董卿一束花時,我情不自禁地鼓掌,我覺得這纔是高手之間的對待方式啊――謙遜有禮,各自散發最美的光芒,不用壞心眼阻擋對方。

而不是一上來就各種搶鏡頭,當着媒體觀衆說“我們關係很好,我很尊重/喜歡她”,然而背後卻是互相掐架,買熱搜,搏出位,各種三歲小孩的把戲。

胡瑋煒也是節目給我的一個驚喜,作爲共享單車使用者的我,看到胡瑋煒時由衷的佩服,長相美麗、年輕有爲又富有創新思維,她真的將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這一期最後的趙家和教授是賺我眼淚最多的嘉賓了。尤其是看到那些上場朗讀的孩子中,有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的,有考上北京大學的,我十分欽佩趙家和教授,感恩趙家和教授――即使我沒有受到過趙家和教授的幫助,我也依舊感恩他,感恩他改變了那麼多孩子的命運,感恩他讓這個社會多了些希望。

“他燃盡了自己,了無遺憾,但他的精神燭照世界,永不熄滅。”

我想,這是《朗讀者》目前爲止帶給我最大的感動――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有人很平凡,有人生活在萬衆矚目之下,有人經歷衆多坎坷,但他們,從沒有輕言放棄,都在努力地向着美好奔跑,都在努力地燃燒自己去溫暖這個世界。也以此,激勵我更加努力。

但是,不得不提出來的.是,這個節目在我眼中還是有些不足,比如兩個演播室,董卿得走來走去;比如剪輯有時候剪的太突兀,我作爲普通觀衆都能看出來答非所問,這就有些尷尬了……等等

“瑕不掩瑜”在這樣一個娛樂至上、衆人心浮的時代,有這樣一個文化節目,安安靜靜的,也是一件值得很多人開心的事情。

  第九期朗讀者觀後感作文【3】

很喜歡開場白,董卿穿着睡衣式的襯衣緩緩走來,娓娓道來,海子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這是陸游和唐婉之間痛徹心扉的告別;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地和這個世界告別。

在這期節目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軒,他向我們娓娓道來,和故鄉和父親的告別,也讓我們彷彿明白了一個道理,“文學寫了上千年上萬年,其實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離別”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

喜歡李立羣的朗讀,我的理想家庭。二胡的背景音樂,伴着質樸略帶沙啞的聲線,讓我看到一個老者在講述他的理想家庭。你看姚晨讀的時候,幾乎是照着念,而這位演員,可以說都背下來,有眼神有動作。飽含深情。

理想的家庭,必須在理想的國家內也。

好久沒有這麼打動我的電視,從本期開始,倒着看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