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西線無戰事觀後感

西線無戰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羣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下面是關於西線無戰事觀後感的內容,歡迎閱讀!

西線無戰事觀後感

  西線無戰事觀後感1

在寒假當中,我閱讀了德國作家雷馬克根據自己的戰爭經歷寫的一本小說《西線無戰事》。它給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 這本書的書名“西線無戰事”是在一戰最後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報中可以成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隻有少數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後隱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

《西線無戰事》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二十歲的德國小夥子博伊默爾,以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最後兩年裏的戰鬥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爾和他的同學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聖職責”和“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後,自願報名參軍,經過短期訓練後開赴西線參戰。但自從上了戰場的那一刻起,這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實面前破滅了。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裏的野蠻撕殺。他們的眼中只有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活生生的同學和戰友一個個陣亡,戰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着,直到死亡。

讀完這本小說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戰爭就是毀滅的代名詞。戰爭摧毀着一切。記得書上說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造成5000多萬人的死亡,各國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大災難。戰爭不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給活着的人——特別是參加戰爭並在戰爭中成長的那一代年輕人——的心靈造成無盡的摧殘。與x隊裏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戰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戰後可以很快恢復正常生活。可是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上戰場前他們從來沒有過職業,他們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接着戰爭教會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後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

雖然戰爭意味着毀滅與災難,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裏,戰爭一直沒有停止,人類對和平的呼聲也一直沒有間斷過。近日來,我們可以從各種新聞媒體上了解到,現在伊拉克境內已經戰火連天,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火藥味。十幾天的戰火已經使大批的軍人身葬戰火,許多平民無辜喪身。戰爭,給多少伊拉克人,美國人,英國人……的心中留下陰影,給多少伊拉克、美國、英國……家庭帶來黑暗。我爲這又一場災難的出現而感到悲哀。幾千年來,這個地方曾遭受過多少次戰爭的毀滅。古時候,這裏曾是美麗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無數部族都夢想着佔有她。最先踏入這塊土地的是蘇美爾人,接下來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羅馬人,土耳其人,直到現在的阿拉伯人。下一個可能就是美國人了。只有強者才才能統治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滅頂之災!這便是這塊土地的歷史,一部野蠻征戰與文明建設的歷史。我們不否認那些些古人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我們也不要忘記,當一個古老文明被一個年輕的用武力取代的時候,其代價便是成千上萬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被屠殺,多少的輝煌的建築,亙古的遺址,精美的藝術品及其他人民勞動成果被毀壞,無數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古人進入這片土地爲的是食物,現在美國人進入這塊土地爲的是石油。但他們的代價都會是一樣的——無數人生命的喪失與心靈的摧殘。千百年來,人類時時刻刻對和平發出真切的呼喚。戰爭的恐怖和殘酷,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這一切都是人類無淚的悲哀。

在這部小說的最後,就在和平即將到來之前的一個寧靜的秋日,博伊默爾已經被戰爭摧垮,想到自己無法面對將來的生活,轟然倒地。他陣亡了。此時是1918年10月,這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x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着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觀後感2

戰爭是什麼?或許,有人會說戰爭就是打仗。戰爭是打仗,對嗎?對,戰爭就是打仗。可是更深入一層,戰爭是什麼?戰爭是殺戮、是死亡、是讓士兵與百姓崩潰的東西。但和平又是什麼呢?和平,是發展,是希望,是夢想,是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東西。它是多麼美好而珍貴啊!

我在寒假當中,閱讀了德國作家雷馬克根據自己的戰爭經歷寫的一本小說《西線無戰事》。它給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這本書的書名“西線無戰事”是在一戰最後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報中可以成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隻有少數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後隱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

二十歲德國的小夥子博伊默爾,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最後兩年時間裏博伊默爾與他的同學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聖職責”及“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後,自願報名參軍,經過了短期訓練後開赴西線參戰。但自從上了戰場的那一刻起,這一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實面前破滅了。確實,面對着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面對着活生生的同學和戰友一個個陣亡,戰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的慘劇;面對着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着,直到死亡的悲劇命運,有誰,還會對未來抱有理想?

戰爭不但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給活着的人——特別是參加戰爭並在戰爭中成長的那一代年輕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的心靈造成無盡的摧殘。和x隊裏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戰前就已經有了工作,家庭,戰後可以很快恢復正常生活。但是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上戰場前他們從來沒有過職業,他們學會的第一件事便是殺人。接着戰爭教會了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了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後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然而他們的下一代,則要面對由戰爭帶來的精神的荒野,無路可走,最終垮掉。

戰爭殘酷而荒唐,荒唐比殘酷更殘酷。書中曾有這樣的描寫:書中曾有這樣的描寫:

“我們看到頭蓋骨被炸飛的人還活着;我們看到兩隻腳被炸碎的士兵在跑着;他們靠着碎裂的腳步殘肢踉踉蹌蹌地拐進了最近的一個坑洞;一個二等兵用兩隻手爬了兩公里遠,拖着自己被炸爛的膝蓋向前;另一個二等兵朝急救所走去,他的腸子從肚子裏滑到他兩隻捧着的手上;我們還看到一些沒有嘴巴、沒有下巴、沒有臉龐的人;我們發現有個人用牙齒緊緊咬住他一隻胳臂上的動脈兩個小時,以免自己因出血過多而死去。太陽升起,黑夜來臨,榴彈一直在呼嘯,生命已到了終點。”沒錯,很血腥,很暴力,很殘忍,但我想,也很真實。一個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字句的。我們無法想象出這樣一個地獄般的景象,或者說我們不敢相信,

但它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就在你腳踏的這個世界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廝殺。

雖然戰爭意味着毀滅與災難,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裏,戰爭一直沒有停止,人類對和

平的呼聲也一直沒有間斷過:伊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阿富汗、烏克蘭……這串名

單還將繼續,還將給更多的人帶來苦難。而和平,依舊是夢幻泡影。

讀完這本書,我衷心希望戰爭將不會再繼續,和平,這個人類千百年來一直未能實現的夢想,將永遠留在人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