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大綱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西線無戰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1

自古以來,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很多,古有《荷馬史詩》、《三國演義》,今有《戰爭與和平》、《永別了,武器》,更有甚至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這一長篇鉅著。正是有這些作品,才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現代人更間接地、更直觀地瞭解到什麼纔是真正的戰爭!

《西線無戰事》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全書並沒有大規模地描述戰鬥場面,相反,作者雷馬克從不同的細節方面着手,以一個普通士兵保羅的視角,用沉鬱冷靜的筆調將整個戰爭的殘酷毫無遮擋地展現了出來。看完整本書之後的我,心情格外壓抑。不爲別的,只因那殘酷的戰爭,它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毀掉了。

雷馬克在序言中寫道:

20世紀以來,人類共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爲希特勒的個人野心作祟,繼而引起全世界各國的反擊從而爆發的一場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較量的話,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幾個列強爲了爭奪世界霸主地位而互相攻擊,最終演變成了世界大戰。和二戰中自發上前線保家衛國的戰士不同,一戰中的青年們完全是被自己的國家連哄帶騙弄上戰場的。雖然和二戰中的青年一樣,他們是爲了國家而戰鬥,然而這種“爲國而戰”卻並不是自發的,而是受到當時當局者的蠱惑,於是他們被推上戰場,爲了當局者那可笑的利益而戰鬥,而他們的一切,也就在這戰鬥中被摧毀得乾乾淨淨,不留一點痕跡。

主人公保羅.博伊默爾和他的戰友們本來是一個班的同學,一羣普通的歐洲青年,只因爲戰爭的爆發,他們都上了戰場。文明的社會變成了野蠻的屠場,整個世界都充斥着陰影和絕望。爲了活下去,他們不得不端起武器奮力拼殺,小說的開頭還是用一種相對輕鬆的筆調描寫保羅和他的.戰友們在戰場上的生活見聞,然而緊接着筆鋒一轉,部隊遭受重創,保羅眼看着自己的戰友們一個個倒下卻無能爲力,當他親手殺掉自己參戰以來的第一個敵人之後,這場戰爭給他帶來的巨大沖擊徹底讓他崩潰了!戰爭的可怖之處就在於此:不知不覺中從精神上把你擊垮。

作爲一個剛剛成年的、即將迎來新生活的年輕人,試問誰不想過安穩幸福的生活?然而戰爭爆發,使這一切全部被打亂了。隨着戰爭的白熱化,保羅的戰友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了下去,這對他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在保羅獲准回家探親的章節中,我們能很明顯地看到,這個年輕人已經被戰爭折磨得性情大變,他想嘗試着重新回到參戰前的正常生活,卻發現自己根本再也無法融入其中,一個本來對人生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就這樣在炮火的轟擊中被打垮了,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戰爭把我們的一切都毀了,我們已經不再是青年了。我們不願再對這個世界發動進攻,我們是逃兵,我們躲開自己,躲開我們的世界。”保羅的這番感慨令人深思。曾經的美好,如今全都變得黑暗無光,世界坍塌,支離破碎,這一切都是因爲什麼?是戰爭!是那該死的,可詛咒的戰爭!作者:史終如伊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2

我在小學期的時候,閱讀了德國作家雷馬克根據自己的戰爭經歷寫的一本小說《西線無戰事》。它給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這本書故事的背景是在一戰的最後兩年,全書着重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恐怖作者筆下既沒有堂皇的軍容,也沒有壯麗的場面。有的只是毒霧硝煙、斷肢殘骸以及戰壕中的血泊、牆壁上的腦漿、樹枝間的腸臟。讓人讀了如臨其境,充滿了對戰爭的恐懼與憎惡。

但是本書既不是對戰爭的控訴也不是內心的自白,僅想以此告知後人曾經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罪惡的硝煙中苟延殘喘着,最終還是靜靜地倒下了。

作者雷馬克通過主人公博伊默爾這個角色直接參與了一場戰爭,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他以一個戰爭參與者的身份方方面面的去描述了整個戰爭所帶給人們的種種傷害。博伊默爾身邊的戰友們的那些故事又向我們極力描述了戰爭的可怕之處。讀到某處,我們或許會設想自己也成爲了他們其中的一個,甚至還會禁不住爲自己也設計一種死亡的場景,但死亡的方式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也可以說,他們的內心對死亡既是萬分的恐懼又是極度的坦然,因爲恐懼並不能降低他們被子彈、彈片擊中的可能。恐懼有時常常還會加快他們死亡的步伐,那個跑出戰壕的士兵就是一個例證。

也許是由於自己是一名準軍人的原因,對於戰爭有着本能的敏感。當我看到小說中描寫的那些槍林彈雨和遍地橫屍的場景,心裏便會不由顫動。這就是戰爭,死亡對於士兵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宿命。當一個人一旦處於一種戰爭的狀態,死亡便成了隨時會發生的事情。就像書中所說,即使我站在平靜的水中,離漩渦的中心很遠,可是我已經感受到它的吸力在緩緩地,無法逃脫地,抗拒不了的把人吸過去。這種引力,便是死亡。對於一個士兵而言,大地對他們通常有着特殊而又重大的意義,或許那纔是他們最好的依託,最親的親人,最好安全的保障。當炮火來臨的時候,他們把自己的身體連同四肢和臉深深的埋在泥土裏,因爲只有緊緊的貼靠着大地,他們才能多活哪怕十秒鐘的時間。在戰火之中,一個士兵只有度過一千次的偶然性纔算真正的活着。

故事的最後,保羅與他的七個夥伴在殘酷的戰壕生活中體驗到死亡、孤獨、恐懼與了無希望,才發覺了戰爭的現實與可怕。然而一切都已來不及了!這羣當初抱持着滿腔的熱血與激奮的青年,最終無一倖存。而德軍在軍方報告中,僅只短短一句“西線無戰事”,便將所有隱藏在和平假象中的殘酷事實全數抹滅。

其實在戰爭死亡面前,文字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至少是無法傾訴的重。只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才能真正體會那一份無法言說的痛苦。想讓這些從戰爭中奇蹟倖存的人恢復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麼?疼痛和血腥早已深入他們的骨髓,其實當踏上那片戰場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註定與和平無緣。他們的眼早已在硝煙中變得驚慌失措,而這種過度的疲勞也讓空洞的眼顯得毫無存在的意義。他們雖然存活下來了,但其實他們已經同一起浴血奮戰的戰友們消逝於那個戰火年代,帶着他們的青春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