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精選8篇)

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經濟高速增長、能源資源大量消費產生了大量污染物。在資源耗竭、生態退化、環境污染的背景下,經濟成就不再那麼令人欣喜。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精選8篇)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1

根據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通知要求,市政協副主席曹東方率市政協辦、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組成專題調研組,於2016年7月上旬深入到凌雲、樂業、田林、隆林、西林等縣(簡稱“西北五縣”)對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情況開展專題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調研、走訪交談等方式,深入瞭解基本情況,重點調研發展生態經濟的資源、區位優勢、思路對策和“十三五”規劃總體思路等,並聽取了有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西北五縣在《生態廣西建設規劃綱要》表述中屬於“桂西北山地生態區”,地貌主要爲山地,是全區地勢最高的區域,氣候較乾涼;生態區位重要,是南盤江、紅水河、右江的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物種多,建有8個自然保護區;水能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建有天生橋特大型水電站。在發展生態經濟方面,西北五縣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可開發利用水電資源500萬千瓦以上,現已開發和正在開發的達80%,是我國“西電東送”重要能源基地;立體氣候分佈明顯,適於不同的農作物生長,農林產品類型多樣,特別適於對海拔高度比較依賴的作物如茶葉、野生竹筍、中藥材等的生長,農林產品成片分佈有利於基地建設和實現生態農業的產業化,適於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多年來已形成了千家萬戶養殖業的傳統,同時還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林副產品,盛產桐油、茶油、八角、八渡筍、白毫茶等;發展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擁有衆多的歷史文物,如凌雲縣中山紀念堂,西林縣岑氏莊園和普馱銅棺、銅鼓墓葬,樂業縣古造紙術,隆林苗族村落和傳統九龍壯寨等,還有奇特的地質地貌,以樂業大石圍爲代表,集天坑羣、地下溶洞、地下河系統、地下森林爲一體的天坑溶洞羣,堪稱世界奇絕。旅遊資源發展潛力巨大。

西北五縣既是我國西南出海通道的“橋頭堡”,處於國家確定的南(寧)、貴(州)、昆(明)經濟區地帶和國家戰略層面上的東盟經濟國,又是華南和西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隨着西部大開發工作不斷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利好政策、項目、資金正在向西部地區傾斜,這對西北五縣發展生態經濟十分有利。目前,西林、凌雲、樂業縣已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列爲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全市入選的試點縣有4個,其中就有3個位於西北五縣。凌雲、樂業縣是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生態縣,享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田林、西林、隆林縣也同屬全區29個國家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縣份,享受自治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所有這些優勢,爲西北五縣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多年來尤其是近年來,西北五縣特色生態經濟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狀況,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有機茶葉生產穩產增收,生態有機農業不斷擴大。據統計,去年西北五縣種植茶葉面積約35萬畝,年產幹茶1.12萬噸,實現產值6.5億元。其中尤以凌雲白毫茶較爲著名,凌雲縣去年茶葉種植面積11.2萬畝(有采面積9.1萬畝、無公害茶園面積6.1萬畝、有機茶葉面積1.39萬畝),年產幹茶4909噸,實現產值3.04億元。

樂業縣於2013年3月被農業部授予“全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經過多年發展,生態有機農業不斷擴大。截至去年底,該縣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近3萬畝,獲得歐盟認證面積超6000畝。

二是實施“優果工程”,做強做優特色水果產業。2002年以來,西林縣結合實際,大力實施“優果工程”,積極引導和扶持羣衆發展以砂糖桔、貢柑、西林甜橙等爲主的優質柑桔水果。經過多年發展,西林砂糖桔等水果產業已逐步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目前,西林縣已獲得“中國砂糖桔之鄉”稱號,西林砂糖桔也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全縣砂糖桔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5萬畝,遍佈8個鄉鎮,今年掛果面積預計可達10萬畝,產值達6.3億元。樂業縣大力實施“產業強縣”工程,以發展獼猴桃種植爲主導,大力發展獼猴桃產業。截至目前,該縣已在同樂鎮、甘田鎮、邏沙鄉、幼平鄉、花坪鎮發展獼猴桃1萬多畝,惠及果農300多戶。去年掛果投產的獼猴桃面積達1000畝,採收鮮果600噸,產值達1000餘萬元。隆林縣高度重視西貢蕉產業發展,全縣種植面積已達2.2萬畝,投產面積1.06萬畝,年產量達3.72萬噸、產值2.23億元,純收入1.49億元。僅西貢蕉一項就實現農民人均增收402元,已成爲該縣脫貧致富重點農業產業之一。

三是大力發展林產經濟。在百色,甚至在廣西全區範圍內,田林縣是森林覆蓋率最高和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比較早的縣份。充分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林下產業經濟,成爲田林縣打造生態經濟的一個新興產業。目前,該縣已建立49個林下養雞集中區,去年林下養雞出欄1519萬羽。以林下養雞爲帶動,食用菌、中草藥、養蜂等林下經濟也得到有序發展。到去年底,發展林下經濟面積達117.1萬畝,其中林下種植面積16.13萬畝,林下養殖面積4.96萬畝,林下產品採集加工35萬畝,森林旅遊61萬畝,涉及農戶3.2萬戶,林下經濟總產值達12.1億元。林下經濟已成爲該縣農民增收的一大新亮點,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

作爲傳統支柱產業,田林縣的'八渡筍已發展到30萬畝,遠銷往臺灣、日本等地。2010年5月,田林八渡筍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2011年5月,田林八渡筍生產基地獲得廣西農業廳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據統計,2014年八渡筍投產面積26.5萬畝,產鮮筍3.1萬噸,加工幹筍1.5萬噸,產值0.6億元。

2012年3月,西林縣啓動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項目,是對速豐林工程的繼續和發展,也是“十二五”時期林產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對轉變林業發展方式、促進林業產業發展、提升國內木材供給能力、構建木材安全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項目實施進展順利,已落實人工造林土地2.59萬畝、森林撫育土地8.1萬畝;完成人工造林0.91萬畝,完成森林撫育2.8萬畝。

四是特色養殖業快速發展。隆林縣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黑豬養殖、隆林黃牛、隆林黑山羊、隆林菜花雞等地方優良品種特色養殖產業和大水面漁業開發。經過多年發展,該縣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水產畜牧產業鏈,建成隆林黑豬養殖示範基地2個,規模養豬場37個、養牛場24個、養羊場350個,養雞場442個。截至2014年年底,全縣存欄生豬18.8萬頭、牛7.3萬頭、羊8.3萬隻、家禽224.4萬羽;出欄生豬22.2萬頭、牛2.5萬頭、羊10.8萬隻、家禽668.5萬羽;大水面養殖面積52740畝,集約化標準網箱5650箱。肉類總產量3.2萬噸,漁業總產量達2.6066萬噸,水產畜牧業總產值超12億元。

樂業縣充分利用龍灘庫區水面寬闊、水生生物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單個網箱面積達幾萬平方米大型網箱生態養殖,逐步從原先成本較高的集約化小型網箱養殖,向成本較低不需投料的大型網箱生態養殖發展,找出一條適合大水面養殖方式。2014年,該縣累計發展大網箱生態養殖0.4萬箱,水產品產量達0.5萬噸,實現產值0.47億元。目前,網箱生態養魚已成爲該縣一項新興富民生態產業。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生態經濟理念有待加深

我市生態經濟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部分幹部羣衆對“生態經濟”概念模糊、認識不足,“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理念沒有形成,對縣域獨有的生態資源優勢缺乏戰略性的認識。全社會資源意識、環境意識和節約意識比較淡薄,發展生態經濟社會氛圍不濃,工作實踐過程中對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和以犧牲生態平衡爲增長點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危機意識,工作舉措缺乏前瞻性,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忽略平衡發展,致使經濟建設沒有創新,發展後勁不足。發展生態經濟長遠規劃、考覈體系缺乏。

(二)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後,生態產業鏈尚未構建

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的制約,西北五縣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發展相對滯後,養殖加工業甚至爲零、空白。農業工業化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種養殖、加工、營銷等環節機制不健全,專業合作組織作用不明顯,沒有成爲規模經營的市場主體,企業、基地、專合組織沒有建立起較密切的利益聯接機制。各地農戶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農產品總量不足、規模不大,地方特色品牌不強,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份額極低,尤其是養殖產業的市場程度不高,供求關係經常脫節,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很弱。農業、農產品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爲經濟優勢,生態產業鏈尚未構建。

(三)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矛盾突出

西北五縣中凌雲、樂業縣是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生態縣,西林縣是自治區主體功能區重點生態縣,均屬限制開發區,又是珠江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及其重要,工業發展受限。同時,西北五縣均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石漠化嚴重,耕地資源少,水土流失、旱災等自然災害頻發,生態十分脆弱,嚴重製約一產、二產發展。當前發展縣域經濟的優勢是資源利用,而大、中型項目都是與資源有關的生態環保項目,要做到經濟發展與環保並重較爲困難,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矛盾突出。

(四)發展生態經濟基礎薄弱

一是生態經濟建設投入不足。西北五縣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力有限,各縣區境內道路等級不高、服務面不廣、通達能力差,安全通暢和產品運輸難保障,至今仍有多個自然屯沒有通公路,交通制約嚴重。西北五縣均是經濟發展後發縣份,受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工業經濟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工業經濟還處於以初級產品加工爲主的初級階段,存在工業產業結構單一、核心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發展生態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難度大。二是高素質人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西北五縣農村科技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尚未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科技運行機制;農業科技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缺乏高層次科研人才和複合型人才。農、林、牧產品加工企業多以低檔次、粗加工的小企業爲主,沒有生產終端產品的企業。同時,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同質化現象嚴重,資源利用率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產值低、產業鏈短,市場競爭力薄弱,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發揮不明顯,生態經濟產業發展處於“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不良狀況。三是旅遊發展基礎低,知名度不高。幾年來,我市西北五縣幹部羣衆對旅遊業的認識雖然有所提高,但社會上還沒有形成大力發展旅遊的良好氛圍。目前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都只是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的淺層次開發,缺乏力度和深度,缺少文化內涵,缺乏特色和創意產品,沒有形成核心旅遊品牌。加之對旅遊宣傳投入不足、宣傳手段單一、宣傳面不夠廣,難以提高地方旅遊資源的知名度。

  三、幾點建議

(一)樹立生態立市戰略,堅持綠色發展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堅持綠色發展”作爲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多年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特色生態經濟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也還存在着發展經濟與改善生態環境矛盾突出,發展生態經濟基礎薄弱、生態產業鏈尚未構建等問題。爲此,要通過切實有力的教育、培訓工作,牢固樹立生態立市戰略,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生態優勢轉變爲發展優勢,走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轉型綠色崛起之路;進一步增強廣大幹部羣衆建設生態經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特別是提高領導幹部和企業家的生態責任意識;通過面向基層的宣傳教育,提高廣大羣衆參與生態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全社會關注、關心生態經濟建設的濃厚氛圍;通過建設生態文化,培育公民生態意識;通過廣泛開展羣衆性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勤儉節約、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的理念,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大生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

當前,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莫過於農村公路。爲此,要加強統籌縣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硬環境,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村公路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柏油目標。要切實加快縣區公路升級改造和連接周邊市縣“斷頭路”等道路建設,建立縣域內和縣域間的便捷交通網絡,改善縣域區位條件。

(三)建立健全補償機制,加大財政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力度

由於國家政策對環境產權界定不清,利益主體不明,再加上支持資金嚴重不足、補償標準低且缺乏可持續性,我市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完善。爲此,要結合《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賦於的“支持百色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的有效方式”政策,大膽先行先試,大做生態文章,探索建立百色市國家生態補償示範區,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同時,銜接上級有關部門,將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享受範圍,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補助力度;協調有關部門,幫助各縣完成國家級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補助申報工作。

(四)做好生態普查和生態產業規劃,着力推進生態鋁產業基地和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

我市生態產業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獨具地方特色,同時也存在自主爲營、自產自銷、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同質化等現象,缺乏統籌規劃,生態產業資源並未得到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爲此,建議:一是組織力量,開展生態普查,以文字資料、影視圖像記錄等形式對全市的生態資源、生態潛在價值、生態產業項目進行梳理和盤點,摸清生態家底,並以此爲基礎,高標準編制百色市生態產業佈局規劃,既以生態資源爲導向引導發展生態經濟,又全面約束生態資源的集約、節約和高效開發利用。二是從市級層面組建專門的發展生態經濟的領導班子,成立辦事機構,加強組織領導、規劃實施、督促指導和服務引導,形成全市深入實施《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的大格局,尤其是形成重新規劃、細化全市發展生態經濟的思路和方案。三是結合本地實際,着力推進生態鋁產業基地和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

(五)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強化優勢互補,聯合發展生態經濟

我市生態經濟的發展,需要有相關地方性法規、政策和制度來引導和規範。爲此,建議:統籌協調市、縣兩級,制定完善的生態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創新發展機制,集中資金重點扶持主導產業,促進生態產業迅速壯大;統籌考慮生態重點縣區的經濟發展,大力扶持發展生態產業;統籌各有關部門,在整合資源、建立協作機制、推進生態經濟合作、聯合開展營銷推廣活動、統籌交通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互動;強化優勢互補、整體聯動,在產品整合、市場開發、品牌擴張、行業管理等方面加強協作,使我市生態產品遠銷區內外,以實現生態優勢轉爲經濟優勢。

(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促進可持續發展

節能減排任務繁重而又艱鉅,尤其是在我市這樣經濟底子薄、起步晚的欠發達地區來說,面臨的經濟建設和節能減排矛盾更爲突出,工作任務更爲艱鉅。爲此,必須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轄,有效控制重點行業碳排放,經營低碳城市,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使之宜居和可持續發展。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2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河北省最北部,屬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過渡地帶,總面積9219平方公里,海拔750米至2067米,是防止北部內蒙風沙侵襲北京、天津的“天然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地,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肩負着爲北京阻沙源、爲天津蓄水源的特殊生態保護職責。

近年來,該縣以創建國家生態示範區爲契機,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着力點,積極貫徹“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並舉”方針,把生態示範區、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旅遊區建設納入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充分發揮農、林、牧、水等有關部門的生態建設主力軍作用,大力實施壩上生態農業、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林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無公害時差蔬菜基地、環境污染治理、生態旅遊、京津風沙源治理、生態家園富民等生態工程,並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取得了顯著成就,20xx年被國家環保總局正式命名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之後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工作驗收。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了開放開發,帶動了以旅遊業爲主的特色產業的壯大與發展,由傳統經濟逐步向生態經濟轉變,經濟、社會和環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爲生態縣創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注重四個結合,充分發揮生態工程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圍場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過渡丘陵地帶,治理難度較大。爲此,該縣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以項目爲依託,全方位組織實施山、水、林、田、路、草綜合治理,林業、水利、畜牧、農業等部門協調聯動,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大力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重點實施了首都周圍綠化、德援造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一退雙還、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農業開發等工程項目,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的生態建設。

把生態建設與加強農林基本建設相結合。按照集中連片、規模推進、綜合治理的原則,重點抓了林、草、水精品工程。林業方面,十多年來全縣工程造林231.6萬畝,封山育林165萬畝,退耕還林、還草2.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6.85%。20xx年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多次被評爲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先進單位,並連續9次榮獲河北省造林金盃獎和首都周圍綠化金盃獎;水利建設方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90平方公里,其中重點流域治理完成139.2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作保持了全省先進行列,新增水澆地面積8.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6萬畝,完成節水灌溉面積3.8萬畝,新修、維修加固河壩15萬米,開發壩後造田0.6萬畝,整治河道4.5萬延長米,建設人畜飲水工程39處,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86%,建設小流域經濟溝8.8平方公里,爲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草場建設方面,把封山養草、圍欄育草、人工種草作爲重點,通過有效的管理機制推行舍飼禁牧、青草貯存加工,使草場建設爲畜牧業產業化服務。

把生態建設與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按照持續開發的原則,以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爲目標,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按照“三擴、一壓、一退、一開發”的思路,逐步擴大馬鈴薯、時差蔬菜、雜糧雜豆種植面積,壓縮玉米種植面積,實行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大力開發灘塗擴種水稻,積極引導農民擴種“兩高一優”作物,全縣“兩高一優”作物種植面積達到80%以上。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全縣生態農業形成四大特色羣體。一是模式化栽培爲主要內容的主體農業羣體,使耕地複種指數達136%,年產馬鈴薯6億公斤;二是以地膜覆蓋、日光溫室栽培爲主要特徵的蔬菜種植羣體,全縣種植蔬菜22.5萬畝,總產量19.1萬噸,銷售收入近2億元;三是以試種開發灘塗水稻爲主要品種的高效農業種植羣體;四是以養牛爲主的畜牧業羣體,依託豐富的秸杆資源,大力推廣秸杆青貯、氨化新技術,大力發展養牛業。目前全縣已形成六大規模飼養小區,畜牧業產值達5億元,秸杆氨化過腹還田反哺農業,每年可積存100萬立方米的農家肥,改善了土壤結構,促進了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同時該縣立足本地農業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初加工向集約型深加工的轉變,大力扶持農副產品加工業,走小規模、大羣體的發展路子,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市場機制,使企業和農戶聯爲一體,確定了“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運行模式,薯、牛兩大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生態示範農業的前景十分廣闊。

把生態建設與城鎮環境建設相結合。按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該縣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穩步實施縣城改造和綜合治理,加強城鎮內植樹種草等綠化工作,建設綠色住宅小區,增加人均綠地面積,完成了縣城綠化美化、“三網改造”、木蘭中路拆遷續建、環境綜合整治等七大工程,積極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縣城生活垃圾及醫療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大力推進集中供熱工作,積極調整能源結構,推廣使用型煤、電、液化氣等清潔能源。加強對二次揚塵、工業粉塵、機動車尾氣、油煙污染治理力度。縣城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縣城環境進一步優化,水、氣、聲環境均達到功能區標準。

把生態建設與旅遊開發、自然保護相結合。爲了確保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圍場根據歷史與現實,聘請上海同濟大學編制了《全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旅遊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積極的保護,把生態旅遊定爲圍場旅遊的精品與亮點,並在開發中嚴格按規劃執行,從而有效地遏制了不合理開發而導致的破壞生態的行爲。同時大力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目前全縣建有紅松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木蘭圍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御道口省級自然保護區等4個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11.1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11.99%。同時還建有塞罕壩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敖包山、南大天等2個省級森林公園。越來越多的遊人爲圍場的藍天、碧水、林海所吸引,遊客人數和旅遊收入逐年遞增,每年接待遊客都在50萬人次以上,每年的旅遊收入達2億多元。通過走發展生態旅遊之路,加強自然保護保護區建設,使受保護區域面積不斷擴大,進一步促進了生態示範區建設,從而也豐富了圍場旅遊的內容,提升了旅遊的檔次,促進了開放開發,帶動了經濟發展。

二、加強法制建設,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水平

強化規章制度建設,奠定執法基礎。爲使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圍場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縣情實際,縣政府先後頒佈實施了《紅松窪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旅遊景區景點管理辦法》、《生態示範區總體建設規劃》、《生態農業建設十年規劃指導綱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生態環境監察違法案件移交處理辦法》、《旅遊景區景點環境管理辦法》、《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大氣污染防治辦法》、《關於加強全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範性文件,使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納入了法制化軌道。

強化工作機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縣政府對環保、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務、畜牧、旅遊、公安等各部門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職責、目標等進行了明確和詳細分工,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的專項執法檢查活動,對破壞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違法行爲進行專項打擊。在工作中,各部門認真落實《生態環境監察違法案件移交處理辦法》,環保與國土資源、林業、水務、畜牧、公安等部門協調聯動,協調聯動,密切配合,聯合執法,初步形成了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部門分工合作的'工作機制。縣環保局與縣檢察院、公安局、國土資源局等11個部門共同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強工作聯繫、共同打擊犯罪、維護良好經濟秩序的實施意見》,對違法案件移交程序、辦理程序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通過建立信息共享、溝通便捷、防範有力、查處及時的協作機制,加強對環境、資源等違法犯罪行爲的打擊力度,確保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有效地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

強化環保部門職能,加強環保工作。多年來,圍場在不斷加大環保機構與隊伍建設的同時,賦予環保部門在保護區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參與決策、綜合協調、統一監管的職權,大力支持環保執法,重點強化環保監督。在建設項目審批上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嚴格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制度,在確立重大項目時,由經濟綜合部門和環保部門共同研究、集體決策,並公開建設內容,接受社會各方面的反映與建議。特別是對自然資源開發建設項目進行嚴格把關,有效防止了對生態資源的破壞。同時,以“一控雙達標”爲重點,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推行清潔生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採取“轉、推、控、防”四項措施,實現工業生態化,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特色產業的壯大與發展。目前,圍場縣正在大力發展馬鈴薯、養牛、無公害時差蔬菜、旅遊等特色生態產業,強力推動風電清潔能源發展,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龍頭、基地和農戶發展模式,以農促工,實現工業的生態化,爲圍場縣建設生態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3

爲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近期,我們採取座談、問卷調查和走訪企業的方式,與6家企業和部分行政執法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分析當前經濟環境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表明,我縣經濟發展環境經過階段性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企業普遍反映,近兩年來,經濟發展的硬軟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全社會重視環境建設的氛圍已經開始形成。但是,實行經濟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任務仍然十分艱鉅。加強經濟發展環境建設,努力營造通暢、寬鬆、便利、法治的良好環境,依然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座談中,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爲,今年縣委專門成立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辦公室,下“重錘”治理經濟發展環境,全力支持企業發展。人大、政協對經濟環境的關注程度日益增強,加強了對該項工作的領導和監督。改變了以往投訴無門、治理無人的局面。隨着政府職能逐步轉變,審批項目逐年減少,審批事項向服務中心集中,方便了企業辦事。嚴肅查處了一批損害經濟環境的案件,行政執法人員明目張膽地“吃拿卡要”等違紀行爲明顯減少,雁過拔毛的現象得到遏制。實行獎勵納稅大戶等制度,形成了親商、安商、護商的良好氛圍。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經濟發展環境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當前的經濟環境與經濟發展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

第一,發展意識不強,企業經營的政策環境仍不寬鬆。

座談中大家反映,傳統的官本位、權本位、利本位意識在一些部門仍然存在,有些幹部發展意識不強,習慣用計劃經濟的管制手段管理企業,居高臨下,錯誤地認爲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處罰,對企業不惜竭澤而漁。有些部門在服務企業,幫助企業跑項目、創品牌、融資等方面的措施不力,扶植企業發展的政策難以落實。座談中大家反映,儘管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但在土地、稅收、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政策仍不夠靈活,在服務經濟建設方面的投入還不足,企業准入的'門檻還比較高,一些好的產業進不來,有的來了也留不住,難以形成規模。如南河工程老闆中途撤走,亞泰和勝動合作項目黃磷尾氣發電無法履約等等。少數部門由於思想觀念難以從根本上轉變,習慣用條條框框束縛企業,在服務企業發展上支持的少,干預的多;設路標的少,設路障的多。

第二,行政審批項目過多,程序繁瑣,行政服務中心的作用發揮不夠。

座談中反映,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對滯後。一些部門面對新一輪市場競爭,缺乏緊迫感,工作中輕服務、重收費,輕監管、重處罰,程序繁冗,服務效率不高。一是行政審批項目偏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夠,行政審批方式單一。二是行政審批手續繁多。有些具有審批職能的單位仍抱着部門權利不放,以種種藉口搪塞,至今不進中心。有的雖然在中心設立了窗口,卻把行政服務中心當作“收發室”,實行審批職能體外循環。有的行政機關一項許可要經多個科室,涉及到幾個分管領導。有的在報批材料上做文章,不實行一次性告知,對申報材料吹毛求疵,逼着企業找關係、做工作。

第三,部分工作人員服務意識欠缺,存在不作爲、慢作爲的現象。

大家反映,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服務企業工作中,縣領導比部門領導重視,部門領導比中層幹部重視,對縣領導重視企業發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的作法給予高度讚揚。但也認爲,有些部門政令不暢,落實縣委縣政府決策力度不夠。有些部門握有實權的科長、主任等中層幹部對待上級決策、政令和要求,以種種藉口頂着不辦。有些工作人員接到報批項目後,採取“擠牙膏”式的服務,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快辦事,不作爲、慢作爲、亂作爲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第四,部分單位自由裁量權過大。

有些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少、宣傳政策少,但突擊檢查多、行政處罰多。在行政處罰中就高不就低,濫用自由裁量權,隨意擡高處罰額度,只要在檢查中發現一點問題就獅子大開口,等着企業去“做工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也容易滋生執法中的腐敗行爲。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4

積極營造有利於安遠縣企業發展壯大的良好環境,是當前實現 “蘇區振興發展、提升大產業”題中應有之義。爲積極推進安遠“構建大交通,打造大旅遊,提升大產業,發展大教育,優化大環境”,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財源建設轉型發展,擺脫安遠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帽子,推動安遠加快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安遠縣財政部門進行了深入調研,爲優化安遠企業發展環境積極建言獻策,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安遠縣企業發展環境總體情況

良好的環境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條件,目前安遠縣企業發展總體環境呈現以下特點:

(一) 經濟投資發展環境日益改善。

1、“項目帶動戰略”深入人心、深得民意,趕超發展的氛圍日漸濃厚。安遠縣確立“工業強縣”理念,以礦產品和農產品深加工、信息電子、旅遊資源及產品開發以發展新型礦業、生物製藥業、食品加工業、旅遊產品加工業爲重點,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面貌蔚然改觀,“三百山”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城市影響力和美譽度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些都爲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2、突出重點抓建設,企業投資硬件資源更上臺階。良好的基礎設施是吸引外來投資的首要條件。在城市建設上,安遠縣堅持資金向工業園區傾斜投入,在縣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全力確保園區建設的資金需要,在縣城南高標準打造九龍工業園小區,累計投入5400多萬元進行水、電、路、通訊等配套設施建設,爲滿足產業園區建設發展需求,在版石鎮建設了6700餘畝的工業小區,投入1.44億元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建設標準廠房,還全新規劃建設了佔地面積7000畝的城北工業園,縣工業園呈現“一區三園”(即九龍工業園、版石工業園和城北工業園)發展佈局,入園企業累計60餘家。

(二)招商融資優惠政策日趨成熟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和扶持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爲加快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2013年安遠縣財政共安排了近五百萬元企業扶持資金,發揮財政的綜合作用,有效推動了營業稅盈利點上調、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營改增稅制改革、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稅收優惠政策、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等。

2、通過引導信貸投入、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做優企業發展平臺等舉措,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2013年安遠縣實施了“小微信貸通”試點工作,該政策的實施爲安遠縣的企業解決了近1億元的銀行融資貸款,有效緩解了小微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

(三)政務服務建設綜合提高

1、機關效能建設嚴治實督、齊抓共管,服務企業作風進一步強化。通過抓好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築的整治工作,開展“四城同創”,治理“三亂”,清理規範市場中介組織,打擊非法集資,整治“四風”,治理“收紅包”,“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以及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相關工作, 創造性地開展了財政系統“理財精細實,爲政忠公能”主題活動,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加強市場秩序整治,有效減少了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干擾,經營環境進一步優化。

2、提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優質服務,扶持企業意識進一步提升。政府部門及社會組織積極爲企業提供相應服務項目,將企業的重大技術研發項目納入地方科技發展計劃,積極組織對企業員工的管理與技能培訓,提供必要的資助;併爲中小企業提供法律、會計、審計、資產評估、產權交易、營銷策劃等方面的中介服務。

二、安遠縣企業發展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這些年來,安遠縣的經濟發展環境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少亟待改進和提高的問題,既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市場方的影響,更有安遠自身發展的因素,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投資軟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1、政務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行政審批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思想不解放、觀念陳舊依然是困擾安遠縣發展軟環境改善的突出問題。雖然目前正在開展效能建設,但辦事效率與跨越式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差距,上面政策雖好,下面落實很難,拖沓麻痹、懶散庸冷的機關作風“頑疾”仍沒有去根,導致在建項目審批過程過長等。

2、企業激勵政策細化程度不足,企業貢獻率還不夠強。涉企優惠扶持政策力度與周邊縣區相比情況,本縣對現行各類促進工業企業激勵扶持政策引導有待細化,在企業上臺階、納稅貢獻、入規及對優秀企業家的獎勵上存在資源分配機制不夠細化,協調性不強,難以形成整體發展合力。扶持重點不夠突出,目前財政扶持的專項資金名目較多,資金分散化明顯,難以有效發揮引導和帶動重點工業投資的作用。

3、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目前政企信息互通常規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的有關發展規劃和各項扶持政策不能及時傳達到企業。

(二)投資硬件要素保障有待加強。交通基礎設施落後。安遠縣是贛南唯一一個不通高速、不通鐵路、不通國道的縣,交通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綜合運營成本增加;融資方面,受國家宏觀經濟下行、增速放緩影響,資金鍊緊張,加上房地產市場低迷、整治非法開採稀土行爲以及果業黃龍病等影響,生產經營壓力加大,安遠縣45家重點稅源企業2013年生活總值、銷售收入及上繳稅金與上年同期都有輕微下滑;用地方面,規劃地上拆遷不到位,導致簽約項目無法落地,部分產業轉型項目、基礎設施項目等待落地,用地需求存在缺口。用工方面,“普通工人難招,技術工人難留,科技人才難求,管理人才少有”,成爲企業用工的共性問題,尤其是季節性、結構性用工矛盾突出。

三、優化安遠縣經濟發展環境的對策建議

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是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當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是推動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結合調查瞭解的情況和各方面的意見,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一) 採取有力措施,改善企業投資和發展軟環境。

1、進一步營造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務環境,全面促進政府工作提速增效。一是把機關效能建設活動引向深入。抓實開展企業發展環境和行業不正之風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加快以網上政府爲主要載體的政務信息系統建設,開展綠色通道建設行動,以此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服務發展能力水平。二是梳理彙編優化發展環境政策規定。梳理、公示各部門的執法依據和法定職責,對涉及多部門職能確需共同辦理的事項,應明確主協辦關係限時辦理,避免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相互推諉扯皮及效能低下。統籌考慮引進項目效益、本縣可優惠的承載度、周邊地區優惠力度等因素,制定較爲平衡的優惠政策。三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繼續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和招投標中心建設,強化投訴受理中心建設。優化行政審批流程,逐步建立覆蓋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的網上辦理系統和監察系統。探索“一表制”審批、“一費制”收費。根據需求適時調整完善重大產業項目等綠色通道審批制度。界定中介機構與政府部門關係,督促中介機構規範開展業務。

2、強化扶持獎勵政策,增強企業投資信心。

要緊緊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特別是國家交通運輸部、供銷合作總社對口支援安遠的歷史機遇,加大與相關央企、國企的對接力度,爭取在培育狀大主導產業、推進轉型升級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以夯實財政體制保障,提供優惠的政策環境。一是要發揮資源的優勢,要對現有的扶持工業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進行一次系統的清理,能兌現的要繼續實施,不能兌現的應該進行調整或廢止。要制定扶持和激勵政策,有選擇地運用加速折舊和稅收手段,引導和刺激企業的科研開發和技改熱情,同時,要放寬非公有制經濟進行經濟領域的限制,發展多元化的投資格局。研究出臺稀土廢棄物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通過落戶獎勵、稅收優惠、納稅獎勵、財政補貼等措施,吸引總部企業或區域總部入駐我縣。二是要整合資金,使有限的財政資金髮揮更大的.作用。扶持資金列入明年的年度預算,運用財政資金和政策兩大手段,推動融資方式創新,針對重點發展的行業項目,完善稅收返還和稅率優惠等政策,支持優勢產業與小微企業加快發展。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我縣現有優惠政策與周邊其他城市的差距,進一步調整、完善已有的政策措施,力爭做到在政策的優惠程度上,不低於其他城市;在費用的收取標準上,不高於其他城市。三是狠抓政策落實兌現。要認真制定具體的獎勵兌現措施,確保承諾得到切實、及時的兌現。

3、多管齊下,優化政企溝通。一是是做好與企業的牽橋搭線服務工作。嚴格落實對客商的優惠承諾,要切實落實重大項目推進跟蹤服務制度,成立專門機構,對重點項目實行跟蹤服務,爲企業提供信息諮詢服務,及時發現、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協調各方爲企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使投資商放心投資、安心建設,真正使投資商“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二是落實服務監管制度。要落實責任。完善工業企業幫扶工作機制,對於部分企業困難和問題,會議逐一進行了研究,明確了具體幫扶措施、牽頭單位、責任部門和辦結時限,有關鄉鎮和各部門單位工作要落實到位,問題解決到位,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三是強化監督問責制度。探索設立企業投訴中心,堅持鐵面執紀加大督查力度,以“釘釘子”的精神,建立定期調度,定期跟蹤,定期通報制度,把工業企業幫扶和工作落實情況列入機關效能督查範疇。通過走企業,走單位,走人員等方式加強對部門單位幫扶工業企業的跟蹤,強化實際效果。

(二)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優化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硬件環境。

一是加大對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入的力度。建議以“大建設”爲契機,加快道路建設,改造老城區路網,加快濂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設、尋全高速(安遠段)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做好對現有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的完善配套,實施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做到規劃先行,科學編制,高標準實施,大力推進重點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改善投資硬環境。二是化解融資難題。出臺優惠政策引進大型金融機構入駐安遠,積極爭取中央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引導資金,創新銀企合作模式,組建擔保機構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三是化解用地難題。實施園區再造工程,充分利用廢棄廠房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園。加強對批而未供土地指標的督查,對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項目試行剝離用地指標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化解用工難題。利用安遠職校、職業技術應用學校等培育技術學工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引導、參與企業招工協作,解決季節性、結構性缺工問題。

總之,相關部門和鄉鎮要主動擔責、主動作爲,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推進安遠縣企業發展環境優化,進一步加強配合,齊心協力,鼓足幹動,集中解決阻礙企業發展的熱難點問題,以寬廣的胸懷,爲廣招“天下客”奉上精緻的菜餚和貼心的服務,真正讓企業家舒心、放心投資,推動招商引資工作的良性循環,努力形成思想放開、政策放寬、幹部放膽、企業安心的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安遠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大跨越,以發展最新成果造福全縣百姓。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5

市委九次黨代會提出了“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建設幸福石家莊”的戰略目標,我認爲,要實現這一目標,經濟發展是基礎,而經濟環境建設是前提和保障。根據縣委統一安排部署,近期,圍繞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調研並進行了認真地總結和分析。

一、我縣投資環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從戰略高度出發,始終把提高行政效率,優化發展環境作爲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了我縣投資環境的改善。

1、以推進政府審批制度改革爲突破口,精簡審批事項,優化辦事流程。縣政府根據《xx市第四批削減行政審批項目目錄的通知》精神,對全縣所有行政審批項目進行了梳理和精簡,對有行政審批職能的42個單位重新制定了審批事項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凡能夠現場辦結的,全部由授權窗口直接辦理。今年1-8月份共受理各相關行政審批事項1503項,全部按時辦結,完成率100%。

2、以安商、重商、親商爲服務重點,完善獎懲制度,選樹創業典範。對原來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考覈認定辦法、考覈獎懲規定和鼓勵外商投資優惠政策進行了重新修訂、完善,對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個人給予大張旗鼓的表彰和獎勵。通過優惠政策和獎勵政策的落實和兌現,給投資者以鼓勵,給引資者以獎勵,形成了全縣上下議招商、想招商、積極從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爲載體,加強城市建設,打造環境品牌。幾年來,縣委、縣政府持之以恆地狠抓路、綠、水、樓、燈、廣場等城市要素建設,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面貌大爲改觀,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了顯着提升。全縣各鄉鎮和縣直各部門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招商引資、環境衛生整治、精神文明創建、社會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縣的投資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促進了投資的大幅度增長。

在調查中,多數企業對我縣的城市硬件發展環境表示滿意,在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質量上,大多數企業認爲有較大的改善。

二、當前投資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我縣以良好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我們在思想認識、服務環境、企業經營環境等諸多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有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縣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爲:

1、思想觀念還不夠解放。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觀念尚未在少數政府執法部門工作人員中形成共識,上通下阻,上熱下冷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代表們反映,少數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優化投資環境的意識與縣委、縣政府的指導思想反差比較大,政府出臺的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和措施在這些工作人員中有的貫徹執行還不到位。有的單位僅僅從部門利益出發,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業角度靈活制定政策、運用政策。

2、服務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一是企業辦事難的問題並未根本解決。有的代表們在發言中談到,目前在我縣一些部門辦事,門好進、臉好看,但是事仍然難辦。投資一個項目或搞一項建設,審批週期仍比較長。二是個別行政執法部門重收費、輕管理,甚至於爲收費而收費,以罰代管、罰而不管的問題時有發生。三是重招商、輕安商的問題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在某些情況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要讓那些有意向到深澤投資興業的.客商願意來,來了以後留得住,真正爲我縣的財政收入和經濟發展增加後勁。

3、經營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從調查的情況看,大部分企業在經營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融資環境偏緊,企業發展缺乏資金支持。大多數中小企業很難得到銀行的貸款,融資難已成爲嚴重製約企業做大做強的“瓶頸”。二是基礎性配套措施跟不上,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三是人才缺乏,影響企業的發展後勁。深澤是石家莊地區的邊遠小縣,人才資源相對缺乏,企業普遍感到高級人才和科技人員難招、難留。

4、人文環境仍需進一步提高。一些基層羣衆的思想觀念相對比較封閉保守,沒有長遠眼光,不少村民借政府開發建設之機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少數村幹部也參與其中,對於已經開工建設的項目採取堵路、阻撓施工、強買強賣等辦法,導致工程無法正常進行。

三、改善投資環境的意見和建議

當前投資環境競爭更多地體現在政府服務質量的競爭上,努力創建服務型政府已經成爲投資環境改善的焦點和重心。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形成政策“窪地效應”。 一是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優惠政策。結合實際,對全縣行政執法單位所有審批項目進行再清理,力爭做到在政策的優惠程度上,決不低於周邊地區;在費用的收取標準上,決不高於周邊地區。二是進一步加大園區開發的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先期投入,儘快形成一流的公用工程配套設施。進一步降低門檻、放寬入園條件,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三是狠抓政策落實兌現。要認真制定具體的獎勵兌現措施,確保承諾得到切實、及時的兌現。

2、努力創建服務型政府,深化“效能革命”。一是進一步增強親商、安商、扶商的意識,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真誠、主動、熱情地爲企業提供服務,營造人人都是投資環境良好氛圍。二是要充分發揮縣政務中心的作用。對企業申報材料進行集中、限時審批,真正實現“一個頭受理,一條龍服務,一次性辦結”。三是要積極建立健全與企業對話的制度。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界的作用,及時收集企業對政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支持和監督政府各部門更好地開展工作。縣招商部門要及時召開政策說明會,將應公開的政策性文件及時傳達到外來投資企業,讓企業享受到最大的“知政權”和“知情權”。

3、重視制度創新,整治執法環境。一是發揮經濟主管部門和行政監察部門的作用,認真推行檢查准入制。建議對新上建設項目推行“封閉運行”的制度,進一步減少隨意性檢查、收費現象的發生。二是健全完善行風評議監督機制。通過開展行風評議,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行爲,真正在機關工作人員中形成給企業多服務、多溝通、多出主意、少找麻煩,“一切圍繞經濟轉、一切爲着經濟幹”的良好氛圍。三是建議推行一次投訴查實懲戒制度。企業或羣衆投訴執法人員有不規範執法行爲等問題,經調查屬實,被投訴人確有過錯,並造成嚴重影響的,要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應立即調離直至辭退。

4、重視文明創建,進一步整治人文環境。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縣上下形成人心思變、人心思富、人心思幹、人心思上的生動局面。二是繼續加強城鎮建設和城市管理,大力開展環境衛生、市容整頓,認真清理亂搭亂建,抓好城市綠化、美化、淨化、亮化和污染防治,全面改善城容城貌。三是按照實現“四個深澤”的目標,努力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和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和諧的精品城市,給外來投資企業進一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環境。

對於影響我縣投資環境的一些重大問題,縣人大常委會將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繼續堅持寓支持於監督之中的做法,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爲實現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建設幸福xx作出不懈的努力。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6

“十一五”時期,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制定規則、確立標準、強化監管、優化發展環境和爲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上來,堅持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爲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推進依法行政。認真落實《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規範行政審批行爲,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一站式”服務,建立更加規範、透明的管理和服務體系。貫徹落實《公務員法》,提高公務員素質,增強綜合執法和依法行政能力。強化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加強法制和信用建設,形成促進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健全產業服務體系。整合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強政策引導與協調,建立產業篩選評價機制,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整合職能,延伸服務,建設創業服務中心,構建以技術支持、信息服務、宣傳推廣爲內容的創業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優化非公經濟發展環境,大力支持、積極服務,促進非公經濟發展。鼓勵非公經濟參與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重組,參與社會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與管理。擴大融資擔保機構規模,提高擔保能力,爲非公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二)推進各項體制改革

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完成一批行政村的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造。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程序,建立健全農村集體土地徵用補償機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開闢新的支農資金渠道,探索增加農業投入的新機制。不斷推進農村管理體制改革。

推進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合商業重組改造。加大行業重組和資源整合力度,圍繞建立國有經濟“四大板塊”,繼續抓好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合理調整。建立並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五大體系。在改革中,保障和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

加快推進投資體制改革。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投融資改革,創新投資經營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供熱、供水、供氣等項目建設。改進政府投資安排與使用方式,嚴格政府投資項目監管,建立財政資金的追蹤問效和反饋機制。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全程代辦服務制,推進全程代辦服務向基層延伸。進一步推進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的落實,完善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專家諮詢、社會公示、社會聽證、決策跟蹤評估和責任追究制度。

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政府機構設置,規範和理順部門職能分工,實現政府職責、機構和編制的科學化、規範化和法定化。合理界定鄉鎮機構職能,適時啓動鄉鎮機構改革。納入城區的.鄉鎮,逐步啓動辦事處功能。

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城市建管並重,建立健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區、街、社相互銜接、合理分工和規範高效的城市管理體系。加快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大力引入市場機制,提高市場化程度。明確區、鄉鎮兩級的管理權限和責任,逐漸推行環衛、園林、市政等管理工作下移,形成目標明晰、齊抓共管的局面。

努力構建公共財政體制。加快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強化區級財政的調控能力,實現財權事權相統一。積極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規範公共財政支出範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加大財政支出向農村和困難羣體的傾斜力度。積極探索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新模式,對政府非經營性資產實行統籌管理,建立政府資產實物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有效機制。

推進社會事業改革。推動社會事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在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開展試點。穩步推進教師聘用合同制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進一步推進醫療衛生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多種辦醫模式,推進醫療行業的投資多元化和服務多樣化。大力推動文化領域改革。

(三)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實施以都市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爲依託,以現代服務業爲重點的有選擇的吸引外資戰略。不斷拓展引資領域,擴大交通、文化、旅遊、會展等領域利用外資的規模。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投資促進體系和管理服務體系,吸引大型跨國企業在通州設立總部、研發機構和結算中心,力爭在引入世界500強企業上實現突破。

擴大對外貿易。調整、優化外貿結構,提升出口產品檔次,加大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量,積極拓展優勢產品國際市場。外貿出口創匯額年均增長15%。設立中小企業出口發展綜合服務中心,研究制定扶持中小企業出口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造一批名牌出口產品和骨幹型創匯企業。

(四)加快區域合作步伐

加強東部發展帶經濟協作。積極推動與東部發展帶各地區的產業協作,實現錯位競爭與差異化發展。配合現代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物流基地對東部發展帶、京津冀都市圈的輻射能力,加強與空港物流基地的合作,形成區域現代物流網絡。構建區域便捷交通體系,建成東部發展帶的複合型交通走廊。

積極參與京津冀區域合作。與周邊省市在產業發展、道路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開展合作。逐步建立政府間聯席會議制度和信息交流平臺。配合完成京津城際鐵路和京津第二道高速公路建設,帶動沿線區域經濟發展,建設跨區域的交通幹道,加強與三河能源合作。加強市場合作,促進跨地區統一市場的形成。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7

當前,xx市正在加緊實施決戰園區建設和城區建設戰略,目的是要把金山銀山堆在園區,把綠水青山留在城區,壯大xx的實力,增添xx的活力,豐富xx的魅力,打造起xx的發展新平臺、崛起新優勢。筆者認爲,要在決戰“兩區”建設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首要任務是必須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就是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讓客商前來投資,也就是說要創造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吸引客商。因爲良好的環境具有吸引力,良好的環境就是生產力。而經濟發展環境有“硬”、“軟”之分。“硬”就是硬環境,包括傳統意義上所說的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就是良好的城市形象、配套齊全的工業園區等;“軟”就是軟環境,包括高效廉潔的行政行爲、快捷良好的公共服務以及以人爲本的人文環境等。那麼,應該怎樣“軟硬兼施”,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在加快推動決戰“兩區”建設步伐呢?

(一)、夯實基礎,努力形成綜合環境效益

環境,事關人們生活的質量,事關經濟發展的全局。因此,一方面要精心施工,加強監管,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我市的公路交通等級和通達程度,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要進一步完善城鎮、交通、通訊、水電、市場以及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賓館接待、旅遊休閒等建設。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我市的`各種優勢,在抓建設、促發展的同時,要搞好環境保護工作,努力形成綜合環境效益,使我市成爲生態環境更美、投資環境更優、人文環境更佳,客商紛至沓來、幹部羣衆創業熱情高漲、經濟蓬勃發展的“熱土”。

(二)科學規劃,全力打造一流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是推進工業化的有效載體,建設工業園區對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科學規劃。規劃是建設的龍頭,是搞好園區建設的先決條件。要着眼於建成一個信息靈敏、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科學、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工業園,又要將工業園的生產區與生活服務區公開,做到功能完善、佈局合理,適應城市化的發展要求。二是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園區的道路、水電、通訊、排污等設施建設,真正把“巢”築好,才能引來“金鳳凰“。三要與推進城市化結合起來,把工業園區作爲城市的擴張,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連動發展,使工業園不僅成爲活力四射的工業經濟龍頭基地,也成爲一片生機昂然的城市新區。努力營造客商招之能來、來之能留、留之能興的良好環境。四是要增強經濟活力,對園區內的企業要大力扶持,推動科技創新,不斷涌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創新機制,精心營造優良的政策環境

一是要清理有關吸引客商投資的政策、法規和文件,要制訂通俗易懂,簡單明瞭的招商引資宣傳手冊。二是要制訂新、出臺新的政策,並及時通過相關渠道向大家公佈,使投資者能真正體會到我市的政策“優”在何處。三是要進一步放寬投資領域,鼓勵創業者採取多種形式,嫁接、改造國有集體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和吸引客商參與基礎設施以及城市公用設施、旅遊場所的建設和經營,鼓勵客商參與教育、文化、衛生等公用性事業建設。四是減輕企業負擔,約束執法人員行爲。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對招商引資工作中表現突出的企業、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以引進資金和技術,加快我市經濟的發展。

(四)更新理念,加快提升城市建設品位

城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化蘊藏着無限的商機,城市形象也是經濟增長點。因此,必須實施經營城市戰略,運用經濟手段向城市要效益,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一是規劃設計要“佳”。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的龍頭,這直接關係到一個城市的經濟繁榮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要高起點、精工藝、創特色,搞好城市建設規劃。二是建設理念要“精”。要反把城市當作藝術品來經營,始終堅持非精品不取、非精品不建的原則,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努力形成滿城批綠、舉目蒼翠的城市生態環境。三是城市管理要“活”。要調整和完善社區管理,理順關係,明確責任,下放權力,促進城市管理步入市場化軌道。城市管理有序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改善了,更能吸引客商前來觀光、居住、投資、創業。

(五)轉變職能,着力提高部門辦事效率

一是要加強對機關幹部職工的教育,樹立“服務企業就是發展經濟”的觀念,要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扶持服務力度。把幫扶企業任務分解到各部門及領導幹部身上,實行定位服務。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有長遠目光,勇於“舍小利求發展”。二是要加強便民服務大廳建設,優化工作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服務質量,方便企業和羣衆辦事。三是要繼續抓好對政府部門和有關單位的評議。要注意傾聽企業、客商和羣衆的呼聲,通過召開評議會、會後整改提高、發表電視公開承諾等形式,使部門和單位的服務工作能揚長避短,服務水平能更上一層樓。四是要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地方保護主義,打破經濟發展的桎梏,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同時,要建立長效機制,塑造我縣對外開放的新形象。

(六)以人爲本,大力創新鮮活的人文環境

人是自然界最活躍的因素。我市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勞力資源、區位優勢等,要發展經濟,關鍵在人的運作;要讓經濟有活力,首先要讓人有活力。因此,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任人唯賢、勇於創造。要在注重引資的同時,搞好引“智”,以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大膽引進各種人才。要努力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

誠然,優化環境發展經濟固然重要。但必須把經濟發展的視覺投放到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條件、生存質量上來,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以推動xx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調研報告 8

爲進一步加強全市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促進我市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最近,我們在分管主任的帶領下,對我市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分別召開了企業、部門、鄉鎮等有關人員和人大代表參加的6個座談會,走訪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經濟發展軟環境投訴中心等有關單位。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去年4月15日全市加強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會議精神,嚴格執行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的決定》,在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調查情況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加快軟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已經初步形成。

市政府認真貫徹會議精神,對各鄉鎮、各部門落實了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責任制,把優化軟環境建設的成效作爲工作考評的重要內容,增強了基層加強軟環境建設工作的壓力感和緊迫感。各級各部門都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通過多種形式加強了對會議精神和《決定》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全市廣大幹部羣衆,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進一步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形成了環境就是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提高生產力的共識,爲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羣衆基礎。

二是辦事效率顯著提高。

市政府及其部門都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爲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優化發展環境的關鍵措施來抓。去年,市政府認真落實人大代表的建議,成立了較爲規範的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進駐了27個部門,派駐了72名工作人員,把412項行政審批事項納入中心統一辦理。截止調查時,中心共受理各類事項23655件,辦結22985件,辦結率達976%,按期辦結率100%。審批中心的成立,進一步減少了辦事程序,簡化了辦理手續,提高了辦事效率,方便了企業和羣衆。

三是服務意識明顯增強。

在調查中,企業和基層羣衆普遍反映,治理軟環境工作雖然開展得時間不長,但機關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和質量都有明顯改觀,幹部作風有了較大轉變,爲經濟發展提供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增強。市政府各職能部門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加大了政務公開力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增強了工作的透明度。同時,充分發揮部門優勢,主動爲企業、基層和羣衆服務。如市經貿局立足自身實際,深化體制創新,將原來的科室全部取消,成立了經濟運行局、綜合評價中心、投融資中心,把工作重心由原來的微觀管理改爲宏觀管理,變直接管理爲間接管理,由行政指揮變經濟指導,實現了部門職能的重大轉變,進一步強化了服務意識,拓展了服務範圍,受到企業的普遍歡迎。

四是行政執法行爲得到有效監督。

各級各部門按照《決定》要求,規範行政行爲,嚴格執法程序。市政府組織法制局、財政局、物價局等部門,對全市的行政審批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進行了清理。充分發揮經濟軟環境投訴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訴監察中心的作用,制定出臺了《關於對損害經濟發展軟環境的“三亂”行爲實行有獎舉報的規定》,建立了軟環境建設聯繫點制度,在電臺開設了“行風在線”直播欄目,在全社會開展了評選軟環境建設十佳部門、十佳個人、組織新聞媒體明查暗訪等活動,拓寬了監督渠道,加大了對破壞軟環境事件的查處力度,“三亂”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到調查時,共受理涉及行政效能和軟環境方面的投訴218件,處結率達到100%,投訴滿意率達98%以上。

二、主要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我市的經濟發展軟環境比以前有了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離市委的要求、羣衆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1、思想認識不夠到位。有的部門不能正確處理嚴格執法與軟環境建設、部門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係;個別領導對軟環境建設認識上有差距,抓的不緊,措施不力;部分公務人員對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不主動,服務不到位,致使有些優惠政策和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實。

2、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個別執法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偏低,行政行爲不規範,文明執法意識不強,存在態度冷、橫、硬,“吃拿卡要報”現象。個別單位收費標準隨意性強,重罰款收費、輕管理服務。有的部門執法不規範,存在多頭執法現象,如某加油站開業當天,有一部門就來了三撥人檢查,讓企業難以應付。

3、“三亂”現象時有發生。①硬性搭車收費。有的部門在業戶辦理有關證照、年審時,不按照自願原則,硬性要求業戶加入協會並收取會員費及其他費用。②亂攤派問題仍然存在。如個別單位上門硬性攤派本行業的報刊和雜誌。③有的中介組織藉助部門行政職能收取費用,甚至只收費不服務。

4、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融資環境偏緊,企業缺乏資金支持。人才市場發育滯後,高級人才和科技人員難招、難留,影響企業發展後勁。城市管理還不到位,個別地方“髒、亂、差”現象還比較突出。有的地方社會治安秩序還不理想,仍存在欺生排外、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等不良行爲。如某外來投資公司山上種植的板栗被山下村民哄搶,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在農村經濟林木、礦產

資源拍賣過程中,有時被痞子團伙控制。如某鎮一陶土礦,第一次以120餘萬元拍賣成功,中標人被痞子恐嚇後放棄承包權,第二次拍賣時無人敢與痞子競標,最後痞子以標底價22萬元中標,羣衆反映強烈。

三、幾點建議

爲實現市委提出的提前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年內重進“百強”建設現代化強市的奮鬥目標,進一步營造寬鬆開放、廉潔高效、公正嚴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治安良好的發展環境,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意見:

(一)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增強優化軟環境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經濟軟環境建設是加快諸城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加強軟環境建設,是促進我市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提高招商引資綜合競爭力的需要,是轉變政府職能、深化體制改革、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的需要,是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保證人民羣衆安居樂業、建設平安諸城的需要,對保障我市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部門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正視差距,認真落實和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增強抓好經濟軟環境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各級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強化環境就是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提高生產力的意識,真正把經濟軟環境建設作爲重中之重來抓;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軟環境建設的重要性,把經濟軟環境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誠信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蔘與經濟軟環境治理的良好氛圍,真正做到“處處都是投資環境,人人代表諸城形象”,着力打造一個人氣諸城、景氣諸城、正氣諸城、誠信諸城。(二)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一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借《行政許可法》即將實施的有利時機,對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清理,根據有關法規的要求,能夠取消的堅決取消,儘量減少審批環節,切實提高辦事效率。進一步強化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的職能,逐步納入更多的審批事項,完善各項制度,規範審批程序,減少“體外循環”。二要實行“陽光工程”,提高服務質量。繼續鞏固和擴大政務公開成果,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杜絕衙門習氣,提高辦事效率,切實爲企業和羣衆排憂解難。三要努力營造“親商、扶商、安商”的良好氛圍。對重大投資項目領導要及時調度,實行包攬式服務,協調解決項目報批、建設和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對外來客商的工作和生活,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心。要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把“硬化、淨化、綠化、亮化、美化、秩序化”落到實處,努力提升城市水平,真正使諸城成爲投資的熱土、發展的沃土、生活的樂土。四要逐步完善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市場。儘快組織籌建融資擔保機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要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建立人才流動機制,外招人才,內供人才,爲我市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堅持依法行政,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各級各部門要正確處理依法行政與軟環境建設、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部門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係,進一步規範執法行爲,明確執法權限,落實執法責任,維護執法權威。嚴禁無執法資格人員上崗執法,嚴禁多頭執法、多層執法,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僞劣等違法行爲。要進一步規範收費項目和標準,嚴禁硬性要求企業、個人加入協會或接受中介服務,堅決取消各種形式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要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欺生排外、強買強賣、欺行霸市、索要“保護費”和“提成費”等不法行爲,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四)加強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國家公務人員的整體素質。一是提高執法能力。切實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學習,善於運用法律法規指導工作,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嚴格按法定職權、程序執法,不斷提高依法辦事能力,樹立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二是提升服務水平。牢固樹立服務經濟、執政爲民的思想觀念,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忠於職守,熱情服務,紮紮實實地爲企業和羣衆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三是強化廉政意識。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廉政紀律,恪守職業道德,誠信廉明,公道正派,堅決杜絕“吃拿卡要報”等不廉現象,樹立良好的公僕形象。

(五)強化監督檢查,爲經濟軟環境建設提供保障。市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不斷健全和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充分發揮監察機關、經濟發展軟環境投訴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訴監察中心的作用,認真受理投訴舉報,嚴格進行監督檢查,對違反規定、破壞軟環境建設的人和事,要依法依紀嚴肅處理。要強化社會監督,鼓勵社會各界對各類破壞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的行爲進行投訴、舉報,嚴格落實有獎舉報制度。要強化輿論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宣傳正面典型,曝光反面事例,倡導文明新風。要進一步完善考評機制,科學制定評議方案,促進經濟軟環境建設不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