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微德育小課題研究報告

微德育小課題研究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德育工作是學校常談常鮮的話題,而改革開放和課程改革推動了小學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微德育小課題研究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微德育小課題研究報告

  【微德育小課題研究報告1】

本課題以現代德育教育理論爲指導,結合我校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情況,進一步完善健全了學校與家庭、社區互相溝通和協調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運行機制,探索了豐富德育內容的一些途徑及辦法,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爲學校、教師、家長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活動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的研究是時代發展要求,也是學校發展現實需要

豐富初中德育內容和創新德育機制的研究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普遍認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發展有着積極的影響。普遍注重學校德育和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教育的實踐性以及互動機制的可操作性。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互動的大教育系統,爲全民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活環境,發展終身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質,已成爲當前國際社會教育發展的潮流,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方向。單一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需要,只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互相配合和協調,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於安康中心城市繁華地帶,建校30年來,學校始終秉承“辦人民滿意教育,以優異的教育質量回報社會”的辦學宗旨,始終堅持 “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管理強校”的辦學理念。自2001年躋身於省級“示範初中”、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法制校園”之後相繼榮獲“初中教育先進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被評爲國家級、省級、市級“課改示範學校”。隨着我校社會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進入我校就讀的學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園面積相對狹小(現有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600餘人,校園面積15畝,校舍面積16770平方米),部分學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中不利於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種原因,對教育大環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會教育“魚龍混雜”,學校教育“獨木難支”,有時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根據教育發展的要求及學校發展現實需要,我們確立“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研究課題,旨在不斷嘗試初中階段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在校內狠抓德育工作,同時把學校德育延伸到家庭與社區,使我校德育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開展該項課題的研究有利於豐富學校德育理論和家庭、社區教育理論,有利於指導學校德育實踐,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於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爲學校、教師、家長和社區服務管理人員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二、研究目標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運行機制,探索學校、家庭、社區互相溝通和協調的途徑及辦法;

2.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不斷豐富德育內容,探索活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3.探討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學科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活動中的滲透;

4. 通過課題研究,以達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論依據

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爲習慣。

2.“雙主體”理念。教師是“導”即“教”的活動的實施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規定和學生身心成長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辦法開展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開展引導和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更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尋成長動力,自擇成長辦法和自評成長效果,最終將社會認識、情感、做法內化爲個體認識、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成長也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社會生活活動來實現。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辦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從學校的小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大範圍。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實現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做法成長的基礎。學校和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及活動中的互動合作與內心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蒐集有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

2.調查研究法:通過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蒐集分析我校學生思想現狀;通過師生相互評價分析師生的認同程度;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明確學校與家庭、社區德育內容需要。

3.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貫穿始終。我們的行動研究將基於我校各項德育特色活動,由本校的教師成爲行動研究者,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出並實施對策,不斷地反思行動的效果,達到“行動”和“研究”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微德育小課題研究報告2】

一、選題緣由: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覺得現在的學生大多存在以下問題:

1 、道德取向錯位。現在獨生子女享樂主義嚴重,攀比之風盛行;誠信出現危機,欺瞞之風嚴重;集體主義淡化,結拜兄弟、姐妹之風盛行。

2 、心理素質脆弱。受不了批評,一挨批評就逃學;更有因沒達到父母定的預期目標而自殺的等等。

3 、行爲習慣失範。一是打架鬥毆。部分獨生子女長期以來養成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作風,稍有不順就大動干戈。二是談情說愛。現在學生談戀愛正在公開化、低齡化,十二、三歲寫情書已不足爲奇。三是小偷小摸。由於貧富懸殊加大,攀比之風盛行,現在學生中小偷小摸的現象屢見不鮮。

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就會演變成讓家長揪心、學校憂心、羣衆擔心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也爲我們的德育教育工作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切就決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任重而道遠!

而且我認爲現在的德育,在前進中還不夠完美,表現在:

1 、對道德核心的認識沒有與時俱進,讓師生感到不可及。

我們倡導的道德核心與現實之間有較大的差距。對學生的教育吧,我們動輒給學生灌輸人生意義、價值目標、境界等大道理,往往讓孩子一頭霧水,可望不可及。拿英雄模範做榜樣,常常樹立雷鋒、抗震中的英模等等高大全式的典型,這種跳起來也摘不到桃子的德育教育,讓孩子們興趣索然,也就不想學、不願學,乾脆當作拂面清風。任你滔滔不絕,我自巋然不動。

2 、道德教育的形式較爲生硬。

在學校的道德教育中,常見的方式是校長或政教主任講話,請先進人物作事蹟報告,召開主題班會,班主任找學生談心,刊出黑板報等等,這些形式並非一無可取之處,但大部分孩子特別是小學生不願意接受這種說教的方式,這就很難將道德認識轉化爲道德實踐及道德行爲。

3 、道德教育注重表演的東西太多。

我們每學期都要開展一系列德育活動;除了主題活動之外,還有一些如:輝煌六十年,民主精神月活動,義務植樹,學雷鋒活動,廉政文化進校園等等,我覺得這些都挺好,但迫於主題多,任務重,有時候自然而然表現爲應付,演變成一種表演。

所以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選取了德育工作創新研究這個課題。

二、研究設想:

(一)研究目標

要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爭取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題活動、學科滲透、課外延伸(家庭、社會活動等)爲載體,以角色換位、實踐體驗爲行動策略.

(二)研究方法

敘事研究、調查研究、文獻研究、案例研究

(三)研究步驟

1.更新育人觀念,育人先正師。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力、志向、才幹的培養問題,沒有教師個性對學生個性的直接影響,是不可能實際解決的。”這一切都說明教師人格的表現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組織各種學習及業務培訓等活動建立一支團結進取、本領過硬、作風嚴謹的教師隊伍,培養老師具有善良和慈愛, 信任與寬容;永不滿足的執着追求和創新精神;以自己高尚的師德影響人。。

2.精心組織各種形式的德育實踐活動。首先,德育教育的內容應可行而可及。如:這幾年縣教體局主持開展的感恩教育、文明禮儀教育、養成教育等活動都是針對當代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開展起來的活動。由於切入點、起點和要求符合實際,這類活動蘊含着極大的活力,深受師生和廣大家長的歡迎,成爲我們各校德育工作的大趨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其次、德育教育過程要注重細節,形式要寓教於樂。對信息化社會一代少年兒童進行德育教育自然是大事和難事,只有變大爲小、化難爲易纔是我們德育教育的明智選擇。如:要開展“養成教育”,就可以細化到學生的衣、食、住、行、說;再次,網絡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目前德育教育的棘手問題。如何應對,我想值得研究與探討,我們應該把這兩個內容作爲德育課題來探索。

3.高度重視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建設。認識環境育人的重要性,抓好校園的綠化、美化、淨化工作。讓標語引導、掛像感召、圖片影響、牆壁說話,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校園處處體現育人的功能。充分發揮少先隊主陣地的作用,辦好“校園廣播站”,通過播出愛國主義、誠信守法、勤儉節約、勤奮好學等方面材料,對學生進行好理論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時,廣泛開展讀優秀書刊,看優秀電影、電視,唱優秀歌曲,做優秀小公民活動,讓學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4.家庭、學校、社會通力配合,齊抓共管。學校在注重本身的工作之外還應把目光延伸到校外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一重要德育陣地。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課堂 ,是學生成才的搖籃;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