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7語文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

2017語文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提問是教師課堂教學中使用最爲廣泛的教學手段。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意義建構需要有精心的問題設計。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7語文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歡迎大家閱讀!

2017語文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

  【2017語文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

  一、調查的背景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語文教師所煩惱和思考的一個問題。當前的教育不再是說教模式,而是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互動的過程避免不了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但不同的提問卻有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

教師有效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核心策略之一。所謂教師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經調查發現這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佔據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的50%-60%。如何確保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質量的關鍵。

教師提問的有效性主要關注:提問是否根據教學目標,是否突出教學重點,能否在教學過程中製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能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否提高信息交流,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師生有效互動,最終提高教學實效。

  二、調查的方法與策略

編制《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學生問卷、《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觀察表》,對語文教師的隨堂課、教研課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與觀測,並進行統計分析,研究教師提問在語文課堂上的有效性。

本學期,我們對600多名學生進行了《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學生問卷,對16名教師的隨堂課、教研課進行了《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的觀察與分析。爲最大限度的保持調查的原生態,學生問卷不寫姓名,且問卷前鼓勵學生填寫最真實的感受;課堂觀察前也沒有跟開課老師進行過交流,保證在自然狀態下儘可能完整的記錄每一個提問,然後對記錄進行分類、統計、分析。

  三、調查的統計與分析

學生問卷的統計顯示:1.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很感興趣52% ,興趣一般的45%;2.感覺老師提問次數正好的74%,感覺老師提問太多沒有時間思考的13%;3.希望老師提的問題可以在課文中找到現成答案的26%,結合課文中的語句思考後才能回答的47%;4.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老師加以讚揚20%,讚揚並點評39%,不太讚揚也不點評14%;5.當學生回答出錯時,老師打斷學生髮言,及時糾正錯誤43%,立即請他人回答18%,延長等待時間,期待學生自我修正14%,在你回答後,請他人評價你的回答,並提出修改意見25%;6.語文老師提問面向全班學生的56%,向成績好的同學提問的次數多於向成績查的同學提問的次數36%;7.老師的提問難易適當52%,問題太難,很少有人會8%,問題簡單大家都會30%;8.老師提出問題後,採用個別答51%,齊答14%,優等生插嘴答29%;9.老師提問後積極組織學生思考並回答 66% ,提問後發現學生總不舉手回答就自己答11%,提問後沒留思考的時間就喊學生回答19%。

教師提問的課堂(隨堂課)觀察顯示:有效問題45%,低效問題34%,無效問題21%;識記型理解型問題佔52%和27%,綜合、應用和評價性問題只佔21%;問題過易的36%,過難的8%,籠統含糊或不了了之的17%;老師提問後立即叫學生回答的24%,組織學生討論後回答的7%,引導學生讀書、思考或適時點撥後回答的36%;教師提問後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回答的19%,會的就舉手回答的56%,優等生回答問題佔79%。

從《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學生問卷和《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觀察》的統計與分析來看,當前語文課堂教師提問中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有:

1.提問盲目隨意。

教師提問隨意性大,一堂課多則幾十個問題,少則十幾個問題,沒有計劃性、針對性。有的老師甚至想到什麼就問什麼,學生說到什麼就問什麼,腳踩西瓜皮,一路問到底,認爲只要自己能問,學生能答就好。這種漫無目的的提問往往與教學目標無關,脫離課堂,不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問題頻繁瑣碎。

教師提問的數量多,學生思考的機會少,一個問題剛提出,學生還沒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教師就要求學生回答,學生回答稍有受阻,教師就急於公佈答案,一堂課問題一個接一個,最終是該讀的書沒讀透,該掌握的知識沒掌握。

提問重複囉嗦,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強調,生怕學生沒聽到。特別是老師提問題後,下面沒有同學舉手或只有幾個同學舉手時,不到兩秒,老師會加重語氣再重複一遍問題,有時甚至重複多遍。這樣瑣碎頻繁的提問既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又讓學生的學習疲於應付,失去自我。

3.問題難易不當。

從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性質和發問的方法來觀察,語文課堂教師的提問基本上是識記型和理解型的,幾乎是低層次問題的重複,“是不是”、“美不美”等低水平問題更是頻頻出現。毫無疑問,這樣的問題是不能夠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它缺乏思考性,不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反之,有的老師提問太深奧。一個問題拋下去,學生目瞪口呆、雲裏霧裏、無從思考,索性放棄,乖乖地等待老師的答案公佈。這樣的提問看起來老師的知識淵博,功底深厚,但是學生根本就沒有參與課堂的機會。這樣的提問,往往使課堂氣氛變得沉悶,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自信,不利於學生參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形式內容單一。

提問形式內容單一。觀察發現:提問形式一般都是老師問,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留下探究的空間,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孩子;提問內容一般都是關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型問題,探究、應用、拓展性問題涉及較少。

提問的對象固定。很多老師都偏愛於優生,因此課上回答問題的都是那幾個學習寵兒,而且是每次都是他們輪流回答,有些“人大代表”一節課回答十幾次,而大部分普通學生一堂一次發言也輪不到,這種現象我們在一些公開課上也可以看到。似乎上課的只有老師和那幾個優生,而其他的同學都成了旁觀者。

5.忽視問題情境。

從課堂觀察來看,不少教師不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重結論輕過程,提問流於形式,缺少置疑和認知衝突的激發,導致課堂上“啓而難發”的局面;或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或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學生深入的思維活動,形成學生思維的虛假活潑,削弱了提問的有效性。

6.缺乏有效評價。

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缺乏積極靈活的評價引導,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有的一味肯定,無原則的讚美,即使學生回答有錯也沒有指出不足,提出期望;還有的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對問題的解決已經有了初步的結論,因此教學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思維體系來要求學生,當學生有了不同的意見時,教師不能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很好的引導和啓發,忽視學生在問題解決時的“生成”性。這樣,不但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1.2017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語文

2.2017語文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

3.2017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數學

4.2017數學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

5.2017關於年俗年韻年文化社會調查報告

6.2017關於年俗年韻年文化社會調查報告

7.2017春節風俗習慣調查報告

8.2017小學語文教師述職報告

9.2017關於霧霾的調查報告

10.2017個人春節回鄉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