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史記》讀後感(大全15篇)

《史記》讀後感(大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史記》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讀後感(大全15篇)

《史記》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史記》的書。這裏面的所有故事讓我明白做人應該怎麼做;明白了史上哪些是明君,哪些是昏君,我的感悟真的很深。

這個《史記》它主要講了歷史上人物的功過和是非,一些篡權奪位的人;一些功績很高,下場卻很慘的人;一些後宮干預朝政的人和一些從小努力奮鬥的君臣。即稱讚了歷史上優秀人物,又揭露了醜惡的現象。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想是:有些帝王可真是殘忍,比如:商朝最後一位帝王紂,爲了讓妲己開心竟用炮烙燒大臣,挖比干的心,還有更慘的,把他們的肉剁碎,骨頭給狗吃,用肉做大餅讓他們的兒子或父親吃,;周幽王,就爲了讓褒姒笑一笑竟然點燃如此重要的烽火,雖然千金難買一笑,但也不用這麼過分把!最終還是自食其果,像這種昏君還多着呢。簡直是數不勝數!

因爲他們的壞,才能體現明君的好,比如:黃農氏,爲了要醫治百姓,讓百姓可以吃上即好吃又無害的東西,竟然用自己的生命當賭注,勇試百草,還教他們如何耕種,敢問,歷史上有像黃農氏一樣的`明主嗎?我很敬佩他;唐堯,他重用賢才,不用小人他不因爲丹朱是自己的兒子就讓他當君主,他禪讓賢讓虞舜這樣的孝順的人當上君王。在遠古時期,在五帝的統治下,這個世界是遠離戰爭的,過着這樣和平的日子,這纔是百姓嚮往的世外桃源。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列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着後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所以這本書被魯迅先生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讀後感2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前後歷經14年才得以完成。

讀完史記後,我不禁感嘆這本書不愧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首先,史記的創作對後人瞭解這3000多年的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幫助,司馬遷爲保證歷史的準確性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四處探尋遊走,記錄下真實的故事,但在上古傳說中的故事上司馬遷又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極富文學藝術性,該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其次,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爲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司馬遷是個極其讓我敬佩的.人。李陵寡不敵衆,被俘投降。司馬遷看不慣同僚對李陵落井下石,忍不住爲其辯解,結果漢武帝遷怒於司馬遷判其宮刑,讀後感.受此奇恥大辱,司馬遷固然絕望過,但憑着驚人的意志力,爲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辜負父親的遺託,他毅然決然地繼續編寫史記。他的堅強不屈讓我震撼,讓我覺得像司馬遷這樣的人註定會創作出史記這本恢弘鉅著。

除此之外,史記中司馬遷的許多看法也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先是他對於”禪讓“的推崇,小到伯夷的讓位,大到蕘舜的禪讓,可見司馬遷對那些不爭權奪利以及在權勢面前淡然灑脫的人的敬仰;在史記中,司馬遷還特意在世家中描寫了孔子,孔子與史記中其他人相比只是一個文人,但司馬遷眼光獨到,他預言孔子的思想會對後世影響深遠,果然如此,孔夫子的思想如今傳揚四海。

劉向認爲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總之史記是一本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品讀的書。

《史記》讀後感3

因爲歷史的深邃,讓我想去一探究竟。大家都知道《史記》嗎?要是不知道的話就讓我來告訴你吧。《史記》是漢朝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寫的,由於原著不通俗易懂,很多人看不明白。因爲平時我喜歡看歷史故事,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由範永坤根據《史記》編寫的《史記故事》,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歷史典故,象紙上談兵、荊珂刺秦王、胯下之辱等。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圍魏救趙》,這也是我最熟悉的故事。它講的是著名的軍事家孫子的後代孫臏和龐涓一起拜師學藝,他們倆學成之後都爲魏國效力,但是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就設計把孫臏的腳砍去了。孫臏靠裝瘋賣傻才活下來,幸虧被齊國的大將田忌救回齊國,到齊國後齊王看見孫臏沒了雙腳就瞧不起他,通過齊王和田忌的賽馬,孫臏幫助田忌贏了比賽,孫臏也通過這件事贏得了齊王的.信任。

有一次,魏國派龐涓攻打趙國,最後包圍了趙國的國都。趙國趕緊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和孫臏去救趙國,孫臏建議兵分三路先派一小部分士兵打一個小地方迷惑龐涓,再派一小部分士兵攻打魏國國都,引誘龐涓回來,最後派大部分士兵在路上等着龐涓。田忌採納了孫臏的計策,龐涓果然中計,當他回去救魏王時,在半路就被埋伏的齊國部隊殺得大敗,結果龐涓只帶着幾個人逃走。這就是圍魏救趙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我懂得了打仗要講究謀略,學習和做事也要講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們學習時要掌握關鍵的知識點,知識點理解了,任何題都難不倒我們,還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再有什麼事都不能盲目下結論,不能以貌取人,只有通過全面接觸才能真正瞭解一個人。

《史記》讀後感4

有這麼一本書。深暗的棕色封面上,鐫刻着的“史記”兩個大字,是那樣的入木三分,矯若驚龍,閃爍着民族智慧的光芒。翻開書頁,一股書香氣撲鼻而來。每一個字充滿堅韌、睿智的文字將我深深吸引,如漫遊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海洋,無法自拔。

這本書就是《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史上第一本傳記體通史,撰寫了一個個名主辦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藺相如,英勇無比的西楚霸王項羽,墳書坑儒的秦始王……許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揮之不去。其中,廉頗負荊請罪令我折服,荊軻刺秦王反被殺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墳書坑儒讓我憤怒……就這樣,書裏一個個特點鮮明,性格迥異的人物牽動着我的心,讓我難以忘懷。

課《史記》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更是讓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溼的監獄,殘忍的酷刑,讓司馬遷受盡身體和精神的折磨。可他退縮了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於是,他毅然拿起筆,忍辱負重,饅頭苦幹,用信念直淌筆尖,完成了這部歷史鉅作。

想到這兒,我的心頭涌起了一股慚愧。司馬遷忍受了那麼多痛苦,卻仍然振作起來,寫下《史記》,而我呢,遇到一點小事就半途而廢。記得四年級的時候,一時興起嚷着去學游泳,爸爸同意了。可當我來到游泳館時,我竟然玩性大發,不好好學習。結果被爸爸摁在水裏,我只好跟着爸爸在水下做着頻繁的動作,心裏卻顯得十分不耐煩。這時我底下摔了一跤,跌進了水裏,鼻子也喝了好幾口水。最後還是被爸爸搶救上來。我立刻像個撒嬌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因爲那件“突發事故”,死活都不肯去游泳了,爸爸沒辦法,也只好依了我。

可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是多麼可笑啊!司馬遷在受盡酷刑,飽受打擊卻毅然能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完成《史記》,而我卻因爲一點兒小打擊,而放棄了學游泳。於是,我輕輕合上書本,撫摸着封面上“史記”這兩個大字,緩緩擡起頭,眺望遠方。然後,站起身來,拿起藏在行李箱裏的泳衣,拉起爸爸,向門外跑去……

《史記》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史記》的書。這裏面的所有故事讓我明白做人應該怎麼做;明白了哪些是明君,哪些是昏君,我的感悟真的很深。

這個《史記》它主要講了歷人物的功過和是非,一些篡權奪位的人;一些功績很高,下場卻很慘的人;一些後宮干預朝政的人和一些從小努力奮鬥的君臣。即稱讚了歷優秀人物,又揭露了醜惡的現象。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想是:有些帝王可真是殘忍,比如:商朝最後一位帝王紂,爲了讓妲己開心竟用炮烙燒大臣,挖比干的心,還有更慘的,把他們的'肉剁碎,骨頭給狗吃,用肉做大餅讓他們的兒子或父親吃,;周幽王,就爲了讓褒姒笑一笑竟然點燃如此重要的烽火,雖然千金難買一笑,但也不用這麼過分把!最終還是自食其果,像這種昏君還多着呢。簡直是數不勝數!

因爲他們的壞,才能體現明君的好,比如:黃農氏,爲了要醫治百姓,讓百姓可以吃上即好吃又無害的東西,竟然用自己的生命當賭注,勇試百草,還教他們如何耕種,敢問,歷有像黃農氏一樣的明主嗎?我很敬佩他;唐堯,他重用賢才,不用小人他不因爲丹朱是自己的兒子就讓他當君主,他禪讓賢讓虞舜這樣的孝順的人當上君王。在遠古時期,在五帝的統治下,這個世界是遠離戰爭的,過着這樣和平的日子,這纔是百姓嚮往的世外桃源。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列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着後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所以這本書被魯迅先生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讀後感6

近日,我又回顧了《史記》。在這次閱讀中,我的收穫及感受都與上次大不相同。

《史記》這本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皇帝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北宋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合稱爲史學“雙壁”,文學家魯迅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啓發是: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的事,都要有勇氣嘗試,不能連推薦自己的勇氣都沒有。一個人只有盡了100%的努力,就算沒有收穫,也不會留下遺憾。生活中,我也要善於毛遂自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鍛鍊自己,磨練自己,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鴻門宴》這個故事我也同樣喜歡。主要說了項羽想利用吃飯的機會殺劉邦,讓項莊舞劍,意在蓄謀殺害。但項羽優柔寡斷,劉邦識破詭計,借上廁所之機在侍衛護送下逃跑。因爲項羽的優柔寡斷,把大好河山拱手讓給了劉邦,最終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在江邊自刎。我從中懂得了“該斷不斷,必受其亂”的道理。我以後做事要乾脆果斷,不拖泥帶水,練就雷厲風行的辦事習慣。

《勾踐臥薪嚐膽》這個故事我也讀得津津有味。一聽故事名字就可以知道故事的'大意。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在屋內掛一苦膽,每天都要嚐嚐苦膽的味道,以激勵自己,力圖雪恥。最終勾踐一舉打敗夫差。生活中,我們也要發揚臥薪嚐膽的精神,激勵自己,永遠進取。五年級時,我的英語成績跌入了最低谷,創下了79分的記錄。徘徊、失意之後,我提起精神,在Sarah老師幫助下,雖然沒有天天嘗苦膽,卻時刻提醒自己,要奮發、要圖強。現在已經提升到98分。

《史記》裏面,太多的故事都讓我難忘,太多的故事都讓我深思,它不僅僅是一個個生動的歷史故事,同時也是人生中的一條條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

《史記》讀後感7

前不久看了王立羣老師的讀史記,其中就說到了項羽的故事,項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這麼說項羽爲漢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勞,中國歷史上許多成語與他有關係,我們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與他有關係的。

項羽的祖父是楚國著名的大將軍項燕,項羽的父親沒有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是由他的伯父項伯養大的,項羽小時候對讀書沒有興趣。等項羽看到巡遊的秦始皇的'時候說了我可以取而代之。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承了皇位,二世昏庸無能,百姓民不聊生,陳勝吳廣率先起義,後來劉邦項羽也紛紛加入,最後同樣是楚國人的劉邦和項羽成爲滅到秦朝的力量。

當天下初定,劉邦和項羽卻起了矛盾,於是劉邦和項羽又經過的幾次的戰爭,大部分時候,劉邦被打的慘敗,然而每次打敗以後劉邦的政策就是逃跑,有一次連妻兒老小都不要自己一個人跑了。等到後來劉邦和項羽決定和談,這個就是著名的鴻溝之盟,項羽相信了劉邦率先撤兵,然而劉邦的謀士給劉邦出了主意,讓劉邦反過去打項羽一個措手不及。

結果項羽被圍,後來項羽衝出了包圍圈,帶着兩百個子弟兵倉皇出逃,但因爲路上被騙,最後項羽一個人還是衝到了烏江邊,烏江亭亭長想讓項羽過江,然而與劉邦不同項羽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後選擇了烏江自刎。

讀完史記這一段其實覺得有點可惜,論文化和武功項羽絕對在劉邦之上,然而項羽卻過分自信。最後,沒有一個人相信他。面對失敗劉邦選擇原地爬起,而項羽卻因爲失誤一次選擇自殺。

在人生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困難我們千萬不要選擇和項羽一樣的道路。

《史記》讀後感8

今年寒假,我上了學而思短期班在線直播課“體貼入微讀《史記》”,裏面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我,彷彿打開了一部巨大的歷史畫卷,讓我看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

在老師講解的基礎上,我找出了家中的《史記》。這本《史記》已被翻譯成白話文,原著是司馬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翻閱沉甸甸的書本,我彷彿坐上了時光穿梭機,來到兵荒馬亂的戰國、秦朝、西漢年間,驀然發現,那一位位英雄,帶着堅定無畏的表情,披荊斬棘,向我走來。

《史記》就是一部歷史人物的百科全書,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他憑三寸不爛之舌、顧全大局的格局、忠君愛國的精神,帶給我們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動人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捨身爲國的荊軻,不顧自己的性命刺殺秦王的大無畏精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是多麼的淒涼;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是個殘虐的暴君,他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害得老百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在秦朝殘暴的統治下,起兵反抗;西楚霸王項羽,英勇善戰,有着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可惜最後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雪恥滅吳的故事告訴我們困難與挫折能催人奮進,與人力量,安逸與保守卻使人墮落,所以,我們要勇敢面對挫折,敢予接受挑戰,否則只能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溫潤而莊嚴。《史記》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還沒有讀完,但已受益匪淺。

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溫潤而莊嚴。《史記》很厚,共一百三十篇,我還沒有讀完,但已受益匪淺。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領略成功的祕訣要學習歷史人物的優點,也要以過去的失敗爲鑑,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史記》讀後感9

我利用一個暑假的時間終於讀完了《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漢代的司馬遷,他幾乎耗盡了畢生的心血,來完成這一部52萬字的鉅作。

這本書主要說的是從黃帝時代到抗擊匈奴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武王大戰紂王的故事。紂王性格暴戾,經常殘暴百姓,其中只有妲己最受寵,他還建築酒池肉林,荒淫無度。而在這個時候,反抗紂王的武王,悄然拉起了一支大軍,反抗紂王。因爲紂王的昏庸殘暴,衆多的百姓也開始起義。

武王的軍師,姜子牙建議先將軍心凝固起來,武王聽從軍師的.建議。最後,不得民心的紂王不得不跳入火中燒死自己。妲己被殺,奸臣受了絞刑。

從書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多爲他人着想,將心比心。我覺得做人不能光考慮自己,要從別人角度來考慮問題,紂王就是最好的教訓。周武王的軍隊雖然不強,但是有姜子牙這樣的一位軍師,再加上得民心的軍隊,那就可以用策略擊敗敵人。像荊軻刺秦王、劉邦戰項羽、黃帝大戰蚩尤,還有秦始皇,他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統一了六國,使人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不再流離失所,不再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雖說他發起了焚書坑儒,但比起過,他的功勞更大,更讓歷史永遠銘記!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我們應該多看看關於歷史的書籍,歷史還有許多的故事,在等着我們去探索思考呢!我們的《史記》就是這樣一個證明,難怪魯迅先生稱它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希望人們多花些去研究歷史,說不定還有新發現呢!《史記》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見聞,還增加了我們的知識,讓我知道了如何做人最好,要善於聽取良言忠告。更要時時刻刻爲他人着想,這樣的人,纔是成大事的人。

《史記》讀後感10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

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爲一部歷史著作,它還能夠比較全面、客觀的反映歷史面貌。在司馬遷筆下,一個個人物都栩栩如生,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平淡簡潔的語言,卻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當時,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他的文字有一種說不出的魅力,讓讀者跟着他慢慢走,靜候勢態的發展……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我看到了唐朝的繁榮景象,秦始皇的殘暴,還有崇武的漢武帝;看到了皇宮裏的那些奇珍異寶,官場的勾心鬥角,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硝煙瀰漫、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塵土飛揚……《項羽本紀》是《史記》中很精彩的一篇。

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讀者們作爲旁觀者,依然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感受那一切。“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垓下之圍”、“烏江自刎”等故事,相信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爲英雄,卻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但他何曾知道,自負,毀了他的一切……

《史記》讀後感11

中午,烈日炎炎,我坐在家中,手捧一本《少年讀史記》,遨遊在歷史的海洋裏,領略中國歷史的風采。

《少年讀史記》講的是中國漢代及漢代之前的歷史故事,作者張嘉驊。在這些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信陵君的故事》中的《唯恐交不到的市井賢士》。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信陵君在奪兵權、救趙國後,留在了趙國。在趙國,他結交市井賢士——毛公和薛公。秦國得知信陵君留在趙國,便出兵攻打信陵君的故國——魏國。信陵君擔心魏王怨恨他,不願回國。這時毛公和薛公來見信陵君,說:“公子之所以受到趙國的敬重,能聞名於諸侯是因爲有魏國,現在魏國有難,而您置之不理,假若秦國大軍攻破大梁,把您祖先的宗廟夷爲平地,公子還有什麼顏面立足於天下呢?”信陵君一聽臉色大變,立即準備回去拯救魏國。

合上書,我不禁思考起來,信陵君靠什麼改變了不願回國的想法?是他所交的毛公和薛公給他的諫言,這也許就是諫言的力量吧!正是這幾句諫言,讓信陵君返國,最後打敗了秦軍,聲明威震天下,諫言的力量真是強大啊!

此時,我又想到了唐太宗。他和信陵君一樣,都肯聽諫言。魏徵是他手下的大臣,他很喜歡勸諫唐太宗。唐太宗也願意聽他的諫言。有一次,魏徵在衆多大臣面前說唐太宗的不好,唐太宗氣得要把魏徵斬首。幸虧皇后委婉勸諫,唐太宗才醒悟,聞過即改。想到這兒,我捫心自問,發現我並不愛聽勸告,常常在別人勸我後生氣,讓別人失望。媽媽勸我答題時要慎重,我沒放在心上,結果丟了分。反省一下,我十分慚愧,決定改正。

夏日的午後是安靜的,我坐在房間內,思緒萬千……我們一定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只聽優點,不聽缺點,從而變得驕傲自大。感謝《少年讀史記》,它不僅讓我增長知識,拓寬眼界,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史記》讀後感1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通向成功的要訣。英國哲學家培根曾在《論學問》一文中說道:“有些書可供一賞;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分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讀它的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分書應當全讀、細讀、勤讀”因爲,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穎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史記》應該屬於不多的那一種,當可全讀、勤讀且用心去讀。

讀了《史記》我發現:許多成語、典故、膾炙人口的'古人軼事原來都出於《史記》。如皇帝的傳說,一笑千金的故事,完璧歸趙,將相和的典故等。至於“明禮”的起源,《史記》說,禮是由人產生的。人生來就有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那麼就不能沒有怨恨,怨恨到沒有分寸限度時就爭鬥,有了爭鬥就混亂了。古代聖賢厭惡這種混亂的場面,因此制定禮儀用來調養人的慾望,滿足人的要求,使人的慾望不在企圖佔有物質方面,物質也不因爲滿足了慾望而顯得缺少,物質和慾望二者相互協調才能長久共享,這就是禮產生的緣由。《史記》說,音樂是人的心理活動,聲音是音樂的形象,文采節奏是聲音的修飾。致力學習音樂用來陶冶心性,那麼平易,正直,慈愛,誠實的情操就會油然而生。

太陽底下無新事。當代正在發生的事,有幾件在古代沒有發生過呢?幾千年來,國家的興衰治亂,人民的悲歡離合,朝代的更迭變換,文化的興廢傳承,不知演變了多少次。如果你想具有一雙慧眼,把世界看得更透一些。我勸你還是多讀一些歷史知識吧。

《史記》讀後感13

寒假中,我讀了幾部著作。《史記》最令我愛不釋手,也給了我很多啓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90年)編寫的。這本書記載了上自中國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文采歷來爲我國文學界所稱頌,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

在《史記》這座人物長廊裏,我不僅認識了歷史上有作爲的才人,也瞭解了妙計藏身的土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屈原投江自盡的故事我早有所聞,可一直不知原因爲何,看完《史記》,我才恍然大悟。

屈原原是楚國的三閭大夫。一次,秦昭王爲進一步吞併楚國,以結親之名邀請楚懷王去秦國會晤,屈原覺得其中有詐,不同意。可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楚懷王前往:“秦國這麼友好,不可拒絕,一定要去!”,最終,楚懷王死在了秦國。

屈原爲此寫了文章來表達自己對楚國的眷戀,還有對奸臣和小人的憤慨。子蘭看後大爲惱怒,便在其哥哥頃襄王面前屈原,因此,屈原便被放逐到了很遠的`地方。放逐期間,屈原有次在江邊慢步低吟,有位漁夫詢問其被放逐的原因,屈原回答漁夫的一句話流傳至今,更是令我欽佩不已:“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是啊,我們也要學習屈原那剛直不阿的品格,在社會上做一個清白正直的人,不能委曲求全,做低下的世俗小人。

《史記》不僅記載了許多給人以啓迪的故事,還描繪了很多歷史人物,每個故事和人物描寫都非常精彩生動,真是一本知識豐富的好寶典!

《史記》讀後感1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得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纔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豔,帶着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

在這一冊的人物故事裏,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伍子胥所承擔的責任。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被迫害致死。伍子胥流亡在外,一度當過乞丐。他忍受了所有的屈辱,爲的就是要報仇。吳國後來攻克楚國的國都。伍子胥把當年殺他父兄但已過世的楚平王從墳墓裏挖出來,加以鞭屍,那種強烈的恨意表達得真是淋漓盡致。

在伍子胥的幫助下,吳國日益壯大起來。吳王卻完全不理會這個忠臣的勸諫,還賜他自盡。伍子胥恨不得要門客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門上,好看着吳國被越國消滅。伍子胥是個悲劇人物,他承擔的是作爲一個家人和一個臣子的責任,不過那責任後來演變成過重的負擔,壓得伍子胥喘不過氣來。

對人生來說,學會承擔什麼以及學會怎麼承擔,的確很重要。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我價值的創造,而這個自我價值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它對別人產生了什麼影響。這種擔當,具有它自身的意義和時代性。

沒有擔當的人往往是沒有作爲的人,自我價值也輕薄得很。有擔當是好事,但可別像伍子胥那樣,讓肩膀上的擔當變成過重的負擔!

《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淒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

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着一絲不羈,帶着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覆咀嚼,齒留餘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爲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史記》讀後感15

富春江裏江水滔滔不絕,我手中捧着一本《史記》,細細品味,感慨萬千……

讀着《史記》,我彷彿回到了那個羣雄逐鹿的年代,回到了那個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我看到了那個頂天立地,身殘志堅的司馬遷,看到了一諾千金的男兒形像。司馬遷用了整整18年的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爸爸司馬談的遺願,寫好了一篇52萬字的史家鉅作———《史記》。

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對大家知道中華民族的歷史,有着不可磨滅有哪些用途。它就像一個華麗的舞臺,君王、英雄、謀士、刺客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斷上臺,爲大家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故事。

我喜歡的英雄是項羽和勾踐: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臥薪嚐膽。

我賞析的刺客是專諸、聶政、還有荊軻等人,對君王赤膽忠心,一心爲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然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我印象最深的謀士是韓信,從小忍辱負重,念念不忘過去幫過我們的人。在他的第一場戰役裏,就以成功告終。他的一生中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等戰役,無一失敗。關於韓信的一生有一副最佳的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前半句講的是蕭何和韓信的故事,蕭何是韓信一生中的貴人,也可以說斷送了韓信的的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後半句中的兩婦人,講的是漂母和呂后:漂母就是韓信小時候,給他一飯之恩的老婆婆,呂后就是劉邦的老婆,後來殺害了韓信……

讀了《史記》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從中我領會到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