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範文(通用26篇)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範文(通用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範文(通用26篇)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

嶄新的一天開始了,我在做作業時,突然眼前閃過一本書的背影,我好奇地停下手裏的作業,轉身拿起看了起來。

這本書可有趣啦。我彷彿置身其中,聰明,機智,活潑頑皮的馬小跳帶着我,來到了數學世界。並在這裏解開了一道又一道難題。例如開空調,天冷了,三家人都開空調,但大家一起開的時候功率大,線路承受不起,因此大家要想辦法解決實際的苦難,大家把難題扔給了馬小跳處理,馬小跳嚴肅而又認真地考慮問題,並又做了實際的考察,最後合理解決了大家的問題。原來空調在同樣的功率下可以計算出它的用電量,4臺空調是一樣的功率下,假設3臺空調同時開,每天可以開24小時,用電量等於24×3=72小時,現在平均4臺空調上,每臺可以用72÷4=18小時。我覺得好有意思。

這本書我喜歡,他把數學知識寓於故事中,讓我既讀了故事,又學會了知識和道理。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2

在這個暑假裏,我看了一本叫《馬小跳玩數學》,從中我學到了不少數學知識,還學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數學題。

比如說:書中的人物唐飛想像福爾摩斯那樣擅於斷案。他就決定去外面尋找機會,於是就約了毛超和張達一起去。他們在公園裏溜達時看到有一輛車子不小心撞到了一位老爺爺,而後急忙掉了個頭,開走了。唐飛他們就趕過去把老爺爺扶起。唐飛想:這就是一個好機會,可是車子跑太快了,不知道車的車牌號。張達說:我記得車牌號,是四位數,百位比千位多3。毛超接着說:十位是百位的2倍多1,個位比十位少2。唐飛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來了,車牌號是:1497。最後,這輛車終於被警方抓獲。

從這件事我知道了,生活中有一些小事,要我們去觀察,去思考。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3

世紀老人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你心靈充實;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你明辨是非;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你有愛心、知禮儀。”讓我們喜歡讀書,熱愛讀書,從讀書中獲得快樂與幸福。這是我們第二實驗小學師生們不斷的追求。我最近讀了《數學故事》這本書。本書緊密聯繫現實生活,是以課本爲依據,貫徹新課程的標準理念,從數字、運用、計算、代數、幾何、統計、與概率、邏輯推理等方面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這裏不僅能給予學生智慧,還能給予學生力量,在教育之路上收穫的快樂與幸福。這裏的數學不在是枯燥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活潑有趣的故事,每個故事後面的小板塊也爲它增色不少。

就說神祕的數字1吧,先講小故事,數字王國召開大會,主要是講講各個數字成員的用途。再說,是有着特殊含義的數字。我們大家都知道,排序的時候,就意味着第一位。而所謂第一位,就是大王或者頭目,甚至班長、隊長什麼的。可是在衡量物品的數量或大小的時候,也被用作代表“很小”、“少”的意思。這時的1,和剛纔所說的代表順序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即使在一個很小的地方,也能發出耀眼的光芒。大家聽過“一字值千金”這句話吧?這裏把“一”和“千”放在一起比較,更突出了“一”的力量。還有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以一推十”這類的名句也足以證明的神奇之處。

之所以數學裏面的一些抽象的東西變成了活了的東西,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數字是蘊藏智慧的精靈,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有着有趣的故事。0是由誰創造的呢﹖無窮無盡的數字都有怎樣的分類呢﹖數字之間會發生一些怎樣有趣的故事呢﹖數字王國的秩序如何維持﹖這些有趣的數學問題在這本書中都有講述。每一個平凡的數字背後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這些故事會給我們打開一個完整不同的數學世界。在這裏,數學不再枯燥,數字成了一個個充滿智慧的精靈。有趣的數學問題,靈活的解題思路。它不要求你一定解出答案,而是希望你從這些故事中提煉出一種數學思維。奇數、偶數隱藏的祕密這個故事的後面考考你,韓信率部隊屢克敵兵,於是賞三軍,並且舉行了一場拔河比賽。左邊的參賽人員是3個小兵和2個大兵,右邊參賽人員是4個大兵和1個小兵。比賽之前人們都知道4個大兵的力氣和5個小兵的力氣相當,但左邊那2個大兵是孿生兄弟,力氣特別大,他們的力氣是2個小兵加1個大兵的力氣之和。還沒比賽,韓信就說出了勝敗,賽後結果正是韓信所說的。那麼韓信到底是說哪邊勝利呢?像這樣有趣的數學問題充分體現了在故事中提煉出一種數學思維。

還有休閒吧、思維拓展訓練營、問題直通車等幫助理解數學知識。相信這本書將激勵孩子告別普通與平庸,在輕鬆的故事中變得更加優秀。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4

今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我一看是《馬小跳玩數學》,這是什麼書呀?於是我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我發現原來這本書還真有趣,其中有個故事令我非常難忘,就是《撲克遊戲》。

故事是這樣的,有位魔術師請了一位觀衆抽了一張撲克牌,讓觀衆不要給他看,而是給其他的觀衆看,然後魔術師就給了這位觀衆一個公式,讓他把所抽的撲克牌上的數字先乘以2,再加3,和再乘以5,最後再把積減去25,然後讓他把算出的結果告訴他,那位觀衆算好後就把結果50告訴了魔術師,只見魔術師從牌裏抽出了一張數字6的撲克牌給觀衆們看,觀衆們都感到不可思議,後來又用同樣的方法試了幾遍,都是正確的,觀衆們發出了嘖嘖地稱讚聲,其實這位魔術師是運用了數學公式,他把結果先加上10,然後再把和除以10,這樣結果就出來了。

還有很多這樣精彩的數學遊戲,讓我們在玩的時候就掌握了學習方法,真的很棒!

放暑假了,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我很快就被書的名字吸引住了,《馬小跳玩數學》,在平時,大家都是學數學,而馬小跳把它變成了“玩數學”,我感到很有意思,數學怎麼就可以玩呢?想到這,我邊翻開了書看了起來,果然和以前的大不一樣,很有意思的。

作者已將故事的方式,將數學通俗易懂的講述給大家,樹立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喜歡《蝸牛爬魚缸》和《野戰有遊戲事件》等。

每個故事都有一道數學題,馬小跳都能一一解答。馬小跳是一個聰明快樂的學生,他有正能量,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他都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他愛玩、愛鬧、愛哭、愛笑也闖禍不止。成績一般卻有情有意,真誠待人,是一個誠實善良的好學生,我羨慕他,更佩服他。

讀了《馬小跳玩數學》這本書後,我也明白了學習數學的竅門了,無論難題有多大,只要我們肯用心、下苦功就一定能夠找到方法解答的。數學可以玩,語文也可以玩,讓我們一同來把課文難題當作遊戲來玩玩吧!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5

我已經是第二次看馬小跳玩數學了。楊紅櫻老師寫的馬小跳玩數學書很受我們小學生的喜愛。書中含有80個趣味數學故事,如“厲害的偵探”,最讓我着迷的是“奇妙的舞蹈隊形”裏頭講了芭蕾舞隊要排練一個節目。一共分兩隊,它們分別是12人和11人,各要求排成6行,每行4人。夏林果不知該怎麼排,結果是馬小跳和路曼曼幫她解決,也讓我明白了怎樣排。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爲它讓我懂了很多以前不懂的解題訣竅。如100米圍牆每隔5米栽1棵樹,我們經常不想就把它得20棵,但兩端卻把它給忘了,所以栽的棵數要比段多1棵,就是21棵。

這本書讓我們玩中學,學中玩,不再無聊。這本書還讓我們懂得了生活中處處都是數學。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6

暑假裏,我讀了《數學在哪裏》這本書,它主要是唐彩斌和彭翕成編寫的,這兩位文學作家很有名氣,我還讀過他們好多的書籍。

《數學在哪裏》裏面講解了許多有趣的數學知識,運用故事講解,讓我很容易理解,樹立的內容各種各樣,有乘除法估算,有簡便運算和認識毫米和千米,還有認識周長、面積等等。那裏面還有好多趣味的題目,難的題目有時候讓我苦思冥想,一個多小時才能解出答案,簡單的也很快,我可以5分鐘之內就做出來。真是一本有挑戰的書啊。

這本書我讀過之後,感覺真是一本有趣的書,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看一看裏面的數學知識,挑戰一下有難度的題目,鍛鍊自己的思維,讓自己不斷成長。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7

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數學可能只有那些對抽象思維特別感興趣的人才會去研究,纔會去思考。數學與我們非常遙遠,在我們的生活和文化觀念中,數學最多起到爲我們日常生活服務的作用,至於數學本身,無法給我們帶來任何的快樂和滿足。

如果您讀完了這本書,您的上述觀念無疑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本書作者從歷史的角度,詳細地爲我們描述了數學如何在與各種文化、思想和人類的旨趣互動的背景下產生、發展和成熟的。

對於數學的發展而言,從古希臘開始,就和人對美的追求,對靈魂的解放聯繫在一起,而到了近代科學,數學不僅和科學的發展聯繫起來,而且也爲西方文化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作出了許多貢獻。而到了現代,數學所起的作用可能與我們更密切,當一般人極力逃避數學的時候,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爲和選擇,卻往往受到數學的影響,如概率統計在選舉和天氣上的作用,概率對決定論的破壞以及對人類自由的維護,等等。

本書作者沒有將對數學與西方文化的關係的論述停留在空洞的哲學空話之中,相反,他從數學產生以來西方文化對數學發展的影響,以及數學如何反過來影響西方文化的各種具體的細節,用他生動的語言給我們再現出來,更難得的是,當涉及到許多哲學上的問題的時候,他既沒有像一般科學史學家那樣迴避或忽視哲學問題和科學的聯繫,另一方面又能夠以清晰的語言儘可能的把握住哲學的真正的觀點。雖然有些地方依舊存在偏差或簡化,但對於一個數學史學家來說,實在已經很不容易了。

通過本書的精彩論述,我們也可以看出,數學的發展單純依靠實用的態度是不行的,如果數學家無法從數學研究中獲得樂趣,那麼,就會像古羅馬那樣,數學的傳統迅速衰竭。而要讓人能夠從數學中獲得樂趣和激情,那麼惟有在合適的文化的土壤中,纔是可能的。

而對於個人的發展來說,數學不僅僅是一門工具,還是具有內在價值的精神產物和文明成果,在一個人運用數學進行思維的過程中,所鍛鍊的不僅僅是他的思維方法,更重要的是,他的許多觀念也會發生變化,他會對倫理上的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產生新的認識,從而更大和更深刻的領悟人類的自由,他會了解所謂的客觀的審美標準是什麼,並意識到數學中存在的和諧、對稱之美的本質及其獨特性,他甚至會根據自然的數學化來重新認識和領會世界,並從而爲之高聲讚歎。

這本書揭示了數學世界中最引人入勝的一面,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從這部書裏面領略到數學對人性以及人的生活的魅力的。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8

最近讀《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鄭毓信着),感觸頗深。書中講到: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數學教學的一個特殊之處,我們應以數學爲素材,也即通過具體數學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抽象、類比等一般的思維方法,同時又應當幫助學生超越一般思維走向數學思維,也即初步的領悟到數學思維的特殊性,從而就能在“學會數學的思維”這一方向上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平日的教學中,面對老師的提問,若是簡單的問題,迴應的學生比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強、有深度的問題就只有個別同學試探性地舉起自己的手,多數同學選擇沉默,更有甚者,有時教室裏鴉雀無聲,真的,學生連大氣都不敢出,這是我教四年級上課提問時的情景,每到這時,我的心就開始顫動,課間時還滿臉興奮的孩子怎麼到課堂提問時就這幅摸樣,我開始尋找答案,原因是他們缺乏思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的思考能力幾乎喪失了。學生的思考來源於何處?答案是老師的啓迪和培養。我們做教師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讓學生掌握現成的東西,死記硬背,久而久之,學生從不用思考,慢慢發展到不會思考,最後遇到問題也就不願意思考了,這就會發生以上的情景。

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應做兩件事:

一,要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

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

而我們不少教師往往忽視了第二點,認爲學生掌握了知識自然就聰明,其實不然,一個好奇的愛專研的和勤奮的學生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聰明學生。那麼這種聰明在於教師的啓迪和培養。現在的課堂重視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其實這些做法都是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今年我帶四年級數學,除了每週一節的數學思維訓練課外,平時的教學中鼓勵和適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併爲他們的探究活動創設廣闊的思維背景,力求做到:“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提示;學生能夠獨立操作的,教師絕不示範;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教師絕不替代。”這樣做我覺得對啓發他們的思考有一點作用,有時候我也會泄氣,因爲學生的答案往往和題目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在努力的堅持着。在我們忙着應付各種考試的時候,請留一點時間讓孩子思考。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是學生數學智慧的啓迪者。智慧的教師眼中,不能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某個知識,而更應該關注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成長的意義以及對學生人生的影響。做一名智慧型教師,着眼於未來,啓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智慧,讓學生學會學習,促進終身發展。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9

作爲一名教師,我深切體會到無論是教學哪一門學問都要對這門學問有比較深入的思考,就像站在高處可以看得到更遠的地方,或者是俯瞰能夠把美景盡收眼底一樣。鄭毓信先生說從長遠的角度看,要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開拓視野,增強思維的深刻性。

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教學新知識是以例題的內容爲教學的起點,對創設出問題情境有着比較高的要求,甚至有問題的情境串出現。我以爲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學會數學思維的首要涵義是學會數學抽象也就是模式化。

數學是模式的科學。這就是指,數學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現象的量性特徵,而是一類事物或現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質。所以我以前糾結於爲什麼這道題學生會了,但是相似的類型題學生還不會,這下子答案有了,其實是孩子的數學思維已經被忽視了。想象一下這種結果是相當可怕的。

也許寫到這裏不禁會想到了,爲什麼我們這麼強調情境,到頭來卻被情境所累,反而效果很差呢,鄭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幫助學生學會數學抽象的關鍵:應當超越問題的現實情境過渡到抽象的數學模式。數學教學必定包括去情景化、去個人化和去時間化。這種理論我第一次聽到,但是又覺得有道理,從鄭先生的哲學思維分析,可能對數學最根本的內在的本質有着非常深刻的領悟,所以才能達到自己自成一系的數學教學方式。

在此我本着學習的態度,在教學數學的課堂實踐中只能慢慢摸索。在這裏我們用一些數學的符號來代替文字,這樣的思維方式比較貼近鄭先生所說的去情景化,而且我覺得從直觀上來看學生也容易理解一些,今後在對規律的教學中也注重用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當然在數學的教學中不僅僅是一種思維存在,還有類比、分類、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等等都是一種方法,但是鄭先生又提出一個應當思考的問題:我們是否應當要求每個學生都學會數學地思維?我覺得這是一種十分理想的效果,但是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存在的,在不同的程度上可以要求部分同學學會數學思維,如果有一天潛能生也能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了,那將是數學老師的春天。鄭先生提出更高的努力方向:由數學地思維到通過數學學會思維。這雖然要求高,但是卻讓我們很有信心去繼續研究探索!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0

《小學數學》這本書是由特級教師吳正憲、張丹兩位老師主編的。本書從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的角度,針對小學數學教師的公開研討、常態教學,按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來編排。

本書共六章:第一章是新課程理念下“運算教學”的研討;第二章是新課程理念下空間與圖形教學的研討;第三章是“應用題”教學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第四章是新課程理念下“統計與概率”的教學研討;第五章是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第六章是課堂觀察和如何評價一堂課。

每章都分爲幾個步驟:簡介讓我們知道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從問題出發,吸引我們看的興趣,因爲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平時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引言,提出問題,引發我們的頭腦風暴,啓發我們思考;第一節通過案例研討,引發深入的思考;第二節觀點分享,給出一些專家、優秀一線教師的思考和建議,非常中肯地切中我們的難點,令我感到讀一本好書,就是同時與很多個優秀的老師作交流,聆聽他們的教誨,真的是對很多問題都恍然大悟;後面還附加了拓展資源,來自於報刊雜誌的優秀文章,更加拓寬我們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視野;最後熱點聚焦來自於多位一線教師的問題探討交流,讓我感到原來我們都有同樣的困惑。教學研討交流是很幸福的事,因爲有那麼多人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我並不是孤單無助的,我們可以共同討論、共同進步,網絡縮短了我們的距離。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在反思着自己的教學,我是怎麼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處理是否得當。我結合解決問題教學,重點閱讀了《“應用題”教學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章,深受啓發。以下記錄自己從書中和教學中悟到的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一般能力的策略思考:

1、從問題素材的選擇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2、從數量關係的分析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3、從解題方法的辨析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4、從問題的創編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我還要繼續讀這本書,思考書中的理論,別人的教學實踐,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1

近來研讀了《聚焦小學數學》這本書,感受頗多。首先我想談的是:

一、關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時間是十分寶貴的,一節課只有40分鐘,如何提高這40分鐘的有效性,這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書中斯苗兒老師做了具體的闡述。她要求我們:“強化目標意識”,“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恰當講解示範”。施銀燕老師告訴我們:“有效是教學的價值追求”,彭傳新老師闡述的:“讓開放與有效相伴相生”等等,看完之後頗受啓示。

不由想起上次聽了一節5年級的“百分數的應用(三)”這節課,老師進行了一番課前複習後,出示了笑笑家的月支出統計表,讓孩子們說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很好,提了好多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老師都一一板書出來,感覺自然順暢,節奏快。當要解決第一個問題時,就被卡住了,原來是學生一直說不出列方程解題的數量關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問了好幾個學生,就是說不出,這時老師生氣了,口氣也變得批評起來,學生更加害怕了,儘管最後終於解決了,但在此浪費了好多時間,導致後面練習沒完成。我覺得當學生真的說不出時,不要兜圈子,馬上講解示範,讓解決問題的隱性策略顯性化,給學生一根柺杖,讓他們跨越思維的橫溝,這纔是“有效”地真正內涵。

我想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小學生是6歲-12歲的兒童羣體,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們生性好動,喜歡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這就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寓教於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色彩鮮豔的教具。比如教學認識鐘錶時,我就用不同顏色的卡紙製作了幾個鐘面再配上不同顏色的分針和時針,來吸引孩子的眼球,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有效;又如變靜爲動的電化教學。我在教學“找規律”時,製作了形象生動的課件,那不斷重複出現的圖形、事物、生活現象再配上音樂,深深吸引了孩子,整堂課他們情緒高漲,思維得到很好的發揮,效果好。

二、關於學習起點與教材預設。

書中談到“當學生起點與教材預設不一致時,我們應該怎麼辦?”郭立軍老師告訴我們:從孩子的發展出發,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學生的理解程度,調整教學預設。

比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不退位)》時,因爲有了加法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方法,所以我調整了這節課教學重心,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看情境圖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及講解學生容易出錯的、有關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應用題上。這樣,不僅練習了減法計算,應用題的解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還記得上次去杭州聽了特級教師黃愛華在對《比較數的大蟹處理中,就充分感受到,特級教師處理細節的能力。在比較數大小環節中,教師通過適時走進來,巧妙地退出去,與學生交流互動,引導課堂動態升成。“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抽出了數字9”“人家好不容易抽出了9,你們怎麼說不好?”“黃河隊這位同學真了不起,袋子裏只有兩個1,你都抽到了?”等等語言的組織,使得這堂課細節上做得非常完善。正是名師從孩子的發展出發,從教育的有效性入手,巧妙地引導孩子更好地學習,讓課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三、關於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書中孔企平老師認爲“自主、合作、探求”與“模仿、訓練”的方法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屬於間接教學後者屬於直接教學,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要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因爲這種間接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帶來巨大變化。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除了公開課外,平常我們採用較多的還是“模仿+訓練”的教學方式,因爲時間有限,這樣好像更快捷地達到知識的彼岸,這也是我感到矛盾和困惑的地方。

數學的課堂是師生智慧和人格生成最爲活躍的場所,教師需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真正使我們的課堂開放、有效。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2

《小學數學研究》從第二章開始,分章研究小學數學中一些具體知識,這一章講的最基礎的自然數系。

對小學數學中具體知識的學習,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和深入認識數的概念、性質、方程、應用等內容,從而提升我們的知識水平,提高我們的教研能力。

韓愈在《師說》中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對我們從事小學數學的人來說,這些數學的知識就是我們的“術業”,我們如果不能對這些“術業”有一定程度的“專攻”,想做好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是很困難的。相反,當我們對“術業”有一定的“專攻”之後,則會提高我們的數學教學水平。

有人說,我教的就是那點內容,只要我把教學的那部分知識學好就行了。這樣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問題的認識過於片面,對認識的理解也違反了科學規律,因而是不正確的。

因爲,知識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而學習是一個層次深入的過程中。當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對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廣泛的認識之後,會反過來,使我們對原有知識的認識水平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正如,我們站在平地和站在山頂看同一片森林,所獲得的感受是沒有不同的。

在具體問題上,我們可以說,當站在積累豐富的數學高地上看我們的教學內容,會發現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的認識。

讓我們開始對自然數系的學習之旅吧!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3

做一名好教師首先讓學生喜歡“我“;讓學生喜歡數學;在這基礎上學生才能學會學習;最後千萬不可忽視的是一定要讓學生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把數學從抽象、嚴謹、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王宮,走下金字塔,走向生活,走向大衆;徹底擺脫定義、定理、法則、公式及其證明,以及例題、習題的純形式化的模式,以開放的體系再現數學的基本過程,再現數學與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吳正憲老師第一次教數學,用一個假期就把全套12冊教材幾乎全部做了一遍,還查閱了大量參考資料。這樣大的決心和用功,有多少老師能做到?

不只是吳老師的數學課能讓人激情澎湃,讀她的書同樣讓我感到她是一個那麼富有激情和熱愛數學教育的老師,連帶地我也更喜歡數學教師這個職業。從書中瞭解到一位特級教師的成長之路和教育思考,能學到很多教育的理念和具體做法,理論和實踐結合同時充滿感情的寫法更易於爲一線教師所喜歡和學習。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4

35年前的盛夏,我滿懷着做一名優秀教師的願望開始了教育工作的生涯。那年我16歲。

記得初爲人師的日子裏,心頭涌動的是不盡的新鮮感和興奮感。我曾天真地認爲,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懇懇地工作,就能勝任“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天職。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數,點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熱情,早出晚歸,加班加點,兢兢業業地耕耘着。課堂上我不遺餘力地向學生傳授書本上的所有知識,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例題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學生似乎是個容納知識的容器,好像教師講得愈多,學生的獲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講解,學生機械重複地記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我照本宣科,在滿堂灌的課堂教學中樂此不疲時,終於有一天,我卻募然發現課堂上學生變得越來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滯,語言有些貧乏,思維有些滯後,感情有些蒼白。稚氣的臉上刻上了憂慮與沉重,天真的少年竟變得暮氣沉沉、沒有朝氣。我開始抱怨學生腦子太笨,學習不用功。課堂上除了滔滔不絕地演講之外又多了幾分埋怨與責備,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讓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衝動與熱情幾乎降到了冰點。我不止一次地自問:難道要在這條沒有陽光,沒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嗎?當時緊張、疲勞、競爭、無情的氣氛籠罩着校園,

那些臉上寫滿稚氣的孩子們,揹負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本該快樂的童年生活卻充滿了無奈和困惑。滿堂灌的課堂教學已使孩子疲憊不堪,興趣索然。回到家中還要長時間伏案對付那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練習題。孩子們的負擔太重了,生活太乏味了,於是有些孩子不堪忍受而逃學拒學,也有一些稟性順從的孩子爲了不負父母的期望,成爲教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只好以自己軟弱的身軀和無助的靈魂勉強支撐着,昔日的好學生行爲變得怪異,情緒變得焦躁冷漠,失去了童年生活的樂趣。

當時有些孩子終於忍耐不住向大人發出了“救救我們”的心聲。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事實再次引起了我的震動,使我陷入沉思:教師教的很辛苦,學生卻不愛學;教師教學很投入,學習效果卻不佳。只圖分數的提高,不顧學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養,這樣的教學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嗎?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我心頭凝聚起來,衝擊開去,“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與責任。我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條減輕過重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全面發展的教學新路。這就是我當今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我的教育教學改革正是從這裏起步的。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5

《小學生數學報》是全國唯一的理科類免檢教輔報紙,傳播數學精神和理性品格,助我們乘風破浪,到達成功的彼岸。

《小學生數學報》以數學故事爲主,將數學浸透在有趣的故事裏,用一種幽默風趣的方式讓我們開竅。“旅遊破案記”就是一個例子,主要講了翟武幫助警察們抓壞蛋,運用數學知識分析、闖關、解難。《小學生數學報》讓讀者看得很輕鬆,在這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很多數學知識,從而體現了《小學生數學報》的特點:有用、新穎、寓教於樂。

分析每週還設一期“名師大講壇”,特請名師來助教,分析和思路概念一步步羅列出來,使我們就像請了家教一樣,化解了一個個數學問題。在教你的同時,還有些題目讓你檢驗鞏固一下。

我由此懂得了許多數學解題妙法,比如: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將分數化成小數進行比較;找一個合適的中間數進行比較;或者將要比較的兩個分數直接相減進行比較:等等。

《小學生數學報》全面貼合小學生的思維,配合每一個單元而編制,同時還廣泛地徵集文章,讓小讀者們也參與嘗試着去寫寫數學日記和數學故事。

《小學生數學報》名師主持、答疑解惑、緊密貼近課堂教學,數學問題設計新穎,提供豐富的科普作品,讓我耳目一新,收穫匪淺。謝謝《小學生數學報》。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6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數學小諸葛慧,更需要善良,在別人有困難時去幫助他們。》,通過這本書裏的幾個故事,知道了一個人不但要擁有智

本書講了小諸葛(小毅)和二休(小笠原)在智人國被壞人處處刁難的故事,歷經艱辛,最後分別回到了各自的祖國。書中主人公十分聰明,不幸被抓到智人國,並遇到了同樣被抓來的日本少年二休。智叟國王讓他們跟麻子連長打狼、戰鬥,並佈下重重難題,可都被小諸葛和二休一一化解,國王想讓他們分開,可二休巧遇誠實國王子艾克,小諸葛在與強盜幾經周旋後,遇到了智人國的王子智子,在兩位王子的幫助下,分別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文中的小諸葛機智聰明,熱愛祖國,並且很勇敢,在面對重重困難時沒有退縮,同時又樂於助人爲樂,是該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二休的優點與小諸葛相似,並且處事果斷,同樣的熱愛他的祖國,我也很喜歡。而智叟國王卻是我最恨的人,雖然也很聰明,但爲了一已之利,讓智人國智人更多,通過不光彩的手段劫持了小諸葛和二休,如果可以,我真想跑到書中去揍他一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只顧及自己的智慧,卻很容易忽略了自己的善良。智慧與善良並存,我們才能成爲一個好人,成爲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工作與學習之餘,我們可以去做義工,經常去敬老院看看孤寡老人,爲他們洗洗頭,陪他們說說話;也可以在出現自然災害時,向災區捐款捐物,送上一些生活必需品,獻上我們的一份愛心。

智慧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也要學會善良,我堅信,擁有智慧並且善良的少年終將會越來越多。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7

今年暑假我再一次細讀了李烈校長的《我教小學數學》一書,受益匪淺。

作者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觀點對我觸動較大,是我在教學中最需要的或者自己做得不夠的。從文中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師愛,李校長不僅具有愛的情感,更有愛的行爲和愛的能力。在感動之餘,更多的是思考……

以“愛”育“愛”的兒童觀。尊重和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在李烈校長看來,以“愛”育“愛”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真摯、神聖無瑕的愛;而且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賞識、接納與寬容上。正是有了這樣的兒童觀,李校長的教學圍繞學生的發展爲核心,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愉悅地學習、生活。

在“首因效應”中重塑學生的自信。李校長每接一個新班,首先考慮如何使學生喜歡她、愛上她的數學課。因此她着重做好三個“第一”,即上好第一節啓導課、上好第一節新課、重視第一次個別談話。對照自己的教學,這三個“第一”我也重視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細細琢磨,與李校長的作法相比,我的真情投入不夠,我的語言缺乏藝術,效果當然相差甚遠。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李校長深信“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自信,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她對學生堅持表揚爲主,特別是對“學困生”。她深入學生,看到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真誠賞識孩子,幫助孩子發揚長處,充滿自信,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度。對學生的要求,不做橫向比較,只要孩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有進步就給予表揚,甚至運用“誇張”的手法,及時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讓學生越做越好。想想自己對待學生,我真的太吝嗇表揚了,特別是對“學困生”,看到學生的進步,想好的語言,總覺“誇張”,於是只在脣齒之間徘徊,難於出口。

課下用愛心爲孩子補課。教學水平再高,在一個班中也會出現幾個不令人滿意的“學困生”。輔導這些讓老師焦心和煩心的學生,卻成了老師每天的苦差,於是怨聲載道是司空見慣了。李校長客觀地看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待教學中出現的“學困生”,課下用愛心爲他們補課,着實爲學生的發展着想,她認爲補課是教師的職責,是教師對學生愛心的奉獻。她經常利用課餘飯後的時間爲學生補課,做到既補課又補“心”,把教師的主動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結合起來,效果顯著。這些我感愛最深,四年級下學期,我們班的學生由來自37間不同學校的學生組合而成,學習成績參差不齊,“雙差生”較多,學校領導也傾注了不少熱情,我們科任老師更是煞費苦心。我每天都擠時間爲學生補課,有針對性的面對面的輔導,學生有了進步,我通過電話或親自登門家訪,給予真誠的鼓勵。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的興趣也濃了,有幾個學生每天都追着我要數學題做,五年級下學期,她們的學習成績提高了不少。

李烈校長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我銘刻在心,它已指導着我的教學行爲,以後的工作中我將進一步踐行它,加深愛的情感,讓自己更具愛的能力,我有信心做得更好。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8

近日,我認真研讀了《我與小學數學》一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寫道:作爲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爲學生創“數學真奇妙”的學習氛圍。是呀!這正是我作爲一名數學教師一直深感頭痛的事情。相對來說,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小學生是6歲——12歲的兒童羣體,孩子們生性好動,喜歡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

這就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嚴肅的數學概念形象化並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們中間的橋。許多教師教學水平高,受到同學們的喜愛和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十分關注孩子們的這顆好奇心,課堂上爲孩子們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數學素材,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讀了這本書後,感覺受益匪淺,我也嘗試着在我的教學中進行了實踐。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

數學課上我試着引發起學生對數學的神奇感,使學生能儘快地走進數學的迷宮。例如:在教學《高、矮》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先請一個班上個子中等的學生到前面來,問大家他是高,還是矮?有的說高,有的說矮。我沒說話,走到他的旁邊。“他矮,老師高。”學生們異口同聲。我又請了一個班中最矮的學生站到我們旁邊。“後來的同學最矮,老師最高。”學生們高聲說道。我一笑:“是嗎?”我讓個子最矮的學生站到了椅子上。“現在誰最高?”我笑着問。“還是老師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學高。”

學生們的意見開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們今天就來一起研究高、矮的問題吧。”板書課題。學生們就是在這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嚐到了成功的甜頭,使我教好數學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愛迪生也曾說過: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爲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來不曾有過的一種觀念。老師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運用於教學過程中,使之自然地轉化爲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變成孩子們學習和探索的內動力。

二、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時代對教育的呼喚,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人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同時也是我給學生們提出的一項能力。《我與小學數學》一書寫道:舊的教學觀念把學生視爲知識的容器,把學習的過程看作一個簡單的知識複印、複製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搬運到學生的腦子裏。作者認爲作爲教師要客觀地、發展地看待學生,新的學生觀把學生看作雖有不足和幼稚,但卻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積極、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把他們看作是學習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因此,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學習,最重要的是課堂上要給足學生主動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們在學習的海洋中自由活動、主動探究、親身體驗、自我感悟。

這是學生獲得真知,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並積極實踐。——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於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豔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遊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爲動的電化教學等等,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爲學生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三、 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與小學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纔是全身心投入,因爲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纔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我與小學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們一種教學方法。讀書更是一種好的學習手段,它將帶領我們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成爲一名學生喜歡的、有專業素養的好老師。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19

吳正憲編寫的《我與小學數學》一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學教師的工作看似簡單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當你真正走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當你用整個心靈去擁有她的時候,才領悟到教師工作博深而豐富內涵。“一切爲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們喜歡的老師”應該是教師多年來努力追求的目標;“把小學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應成爲教師平日工作中自覺的教學行爲。

教師要如何去做呢?我認爲教師要找準每一節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誘發學生學習解決現實問題的慾望,從條件、信息中選出需要的條件、信息,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驗問題成功的快樂。

所以我們要經常提供給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而在《我與小學數學》一書中看到:應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爲主線。爲此,我從書中總結出了以下幾點以便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自己嘗試應用。

一、課堂上努力營造一個明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關於學習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兒童的思維同他的情感分不開,這種情感是發展兒童智力和創造力極其重要的土壤,學生只有在情感愉悅的氣氛裏,思維纔會活躍。

因此,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課堂上發表不同意見,即使說錯了,對學生思維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自信力。鼓勵學生課堂上提出問題,對教師的講授、學生的發言,大家隨時可以發問。對提問的學生給與表揚鼓勵,這樣就形成了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課堂上還經常開展學習竟賽“最佳問題獎、最佳發言人”的評比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常常把自己當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因此,教學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就會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書中舉了這樣的一例: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的知識時,教師請同學們事先準備好各種不同的三角形,並非別測量出每個內角的角度,標在圖中。

上課伊始的第一個教學活動就是“考考老師”。學生報出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請老師猜一猜第三個角是多少度。每次問題的拋出,教師都對答如流,準確無誤。同學們都驚奇了,疑問由此產生,之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發現規律。這樣爲學生創設猜想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憑藉直覺大膽猜想,把課本中現成的結論轉變成爲學生探索的對象,變學生被動學習爲主動探索研究。

三、課堂上變教師講授爲學生討論、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教學應用題時,通過讓學生讀題,提問學生了解到了什麼信息?還能想到什麼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後,又分組討論解決的方法,然後讓學生交流。這樣通過說題,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解題思路理解得比較透徹。在教學計算題時,針對學生易出錯的問題,課堂上先讓學生動口說說錯題的原因,再討論解決的方法,然後再動手計算,這樣減少了計算的錯誤。

四、多直觀教學。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課堂上多采用版圖、版畫、教具、學具等進行直觀教學。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法時,讓學生操作,擺小棒,說算法。教學平面圖形的特徵時,課堂上引導學生自制學具,通過折、剪、拼等活動,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規律。

五、製做數學手抄報,讓學生做數學。現在的學生見識廣,獲得知識的途徑多,新課內容一看就會,老調重彈的複習課不願意聽。針對這種情況,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整理成手抄報,幫助學生複習。有的學生將知識重難點、容易錯的題整理出來,有的將自己學習的經驗寫出來,有的學生還將課外知識編輯進來等等,五花八門。學生在畫、寫、找、編輯等活動中,既複習和拓展了知識,又鍛鍊提高了動手能力。

六、 鼓勵學生留意生活中的數學,做好數學日記。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生活中客觀存在着大量有價值的數學現象。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寫日記,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思考生活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如,學完乘除法的意義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識來解決。

閱讀學生的日記,發現了學生的視野遍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星期天,媽媽買了一箱梨,我數了數,一共 12個。我想,每天吃2個,可以吃6天。”、“今天,老師佈置寫生字2頁,每10行,每行10個字,一共要寫200個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幫他買2瓶啤酒,每瓶3元,兩瓶酒用了6元” ,……數學日記使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緻地觀察了現實生活。數學日記也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培養了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數學並不是靠老師教會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靠學生自己學會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情景、提供機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現規律、歸納規律。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動手操作;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質疑問難。保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再課內交流、討論、質疑。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爲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於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並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繫,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我與小學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們一種教學方法。讀書更是一種好的學習手段,它將帶領我們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成爲一名學生喜歡的、有專業素養的好老師。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20

老師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運用於教學過程中,寒假我拜讀了李烈的《我教小學數學》這本書,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它的小學數學的教學體現以愛育愛的兒童觀、以人爲本的教育觀、以會教會的教學觀、及發展性的評價觀。通過"案例呈現”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引導讀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讓讀者心中的謎團漸漸釋然。讀了這本書後,感覺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1、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熱愛數學。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首先要教師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愛迪生也曾說過: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爲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轉化爲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變成孩子們學習和探索的內動力。

2、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成爲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1)採取活動的形式。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

(2)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豔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遊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爲動的電化教學等等,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爲學生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3)採取好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持續發展。教師的評價要根據差異原則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通過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的評價用語應該有針對性、導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題方法新穎,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進步了,我寫道:看到你的進步,我非常高興,這說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會有所收穫。”對個別同學我寫上:“最近怎麼了,爲什麼錯題比較多?應該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師。”這樣,我把作業作爲媒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通過評價鼓勵與衆不同的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了一種成功的喜悅體驗,以利於增強自信心。

3、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教小學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纔會全身心投入,因爲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纔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學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一種教學方法。因爲它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斷轉變和進步,這種向上的感覺真好。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21

在我還是一名師範生的時候,我就已經多次聽聞全國小學數學名師吳正憲老師了,並對她欽佩不已。這一次,新教師培訓,結合我們小組的研讀活動,我利用業餘時間認真研讀了《吳正憲與小學數學》這本書。這不僅是一本記錄吳老師教育教學成長曆程的記錄,還是關於數學教學精彩例題集錦。讀起來那樣親切,又感覺那樣實用。讓我驚歎的是吳正憲的教學藝術,吳正憲老師在課堂上,不僅是用數學的真諦來撥亮孩子們的心靈,更是用自己的愛心真情來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來塑造孩子。她堅持教書育人,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發展,使傳授知識、啓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數學課堂。現將自己的點滴讀書體會敘述如下:

首先,使我感受頗深的是吳老師對自己約法三章:要敢於吃別人不願吃的苦,要樂於花別人不願花的時間,要敢於下別人不願下的苦工。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攻下了第一關——教材關,並建立了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整合成六大知識體系:面積教學一條龍;體積教學一條龍;分數四則計算一條龍;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一條龍;數的整除一條龍;正反比例一條龍。教學改革試驗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明顯提高。然後她開始有計劃地學習教育科學理論。白天聽講座,晚上記心得。還學習了各種教育理論,寫下了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不論工作多忙,吳老師年年有目標,月月有計劃,週週有安排。吳老師的成長曆程也告訴我們,要成爲一個優秀教師,不能只滿足課堂教學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輩子教書匠,善於學習,才能成爲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

其次,是吳老師積極拜訪名師,探索教育的真諦。她虛心向馬芯蘭學習,爲了學到馬老師的“真經”,她一頭扎進了馬老師的課堂。每天晚上靜下心來反思,記下學習的收穫體會,最終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改革之路。而且,她也向一些年輕教師學習,甚至還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我覺得這也是我非常需要學習的一點。

拜讀完這本書,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一個成功的優秀教師真是要有“人格做背景”,要有高尚的師德、銳意改革的敬業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治學的工作作風、廣博深厚的教學功底。掩卷而思,我想對自己說,:請爲學習的腳步搭臺,請利用環境、把握機遇,向專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向書本學習,因爲是它讓你戰勝自我,超越別人。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2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奇妙的數學》,我學到了很多解題思路,還有巧算的方法。下面我就來分享一下我學到的知識吧!

我最喜歡的一章中,作者向我介紹了“芝諾悖論”,什麼是悖論呢?所謂悖論,就是在同一個推理過程中隱含着兩個相互的結論,並且兩個結論到擁有各自的道理。芝諾拜倫中有一個是這樣說的:一個人從A點走到B點,要。先走完總路程的,再走完剩下路程的……這樣循環下去,他永遠也走不完全程。我學到了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是:S=a1(an-1/a-1)。

我有一個很喜歡的遊戲,搶椅子,規則是這樣的:將椅子圍成一圈,遊戲這也爲這椅子站成一個圈,椅子的數量比遊戲者的數量少一個。主持人開始敲鼓,鼓聲一響,遊戲者就圍着椅子轉圈。鼓聲一停,遊戲者就開始搶椅子,一個椅子上只能坐一個人,沒有坐上椅子的人就被淘汰,主持人會把一個椅子拿走,一直輪下去,坐在最後一張椅子上的人獲勝。這個遊戲看似簡單,但是卻隱含了一個深刻的數學原理——抽屜原理——鴿巢原理。抽屜原理(鴿巢原理)的常規表述爲:把n+1個物體放入n個抽屜裏,那至少有一個抽屜裏包含兩個物體。

這本書是我喜歡上了數學,你也不妨去讀一讀吧!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23

當我在書店看到《吳正憲與小學數學》時,我如獲至寶,我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書。

一,感受教師職業生命的價值

吳老師16歲走上講臺,懷着做一名優秀教師的願望,全身心的投入,勤勤懇懇的工作,以爲這樣就能勝任“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天職。但教師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的,包括象吳老師這樣的全國特級教師。終於有一天,她發現:課堂上孩子學生變得越來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滯,語言有些貧乏,思維有些滯後……當時的吳老師不知所措。但是,很快內心凝聚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促使她探索一條新的教學之路。開始拜師學習、苦練內功、不斷積累……功夫不負有心人,吳老師成功了,她的課堂教學、她的教學理念成爲了大家學習的榜樣。

二、和學生一起走進數學樂園,爲學生提供優質的數學教育

全書自始至終,我都感覺到吳老師積極投身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索實踐,處處以學生爲中心。隨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迫切需要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人才。吳老師指出:過去的教學更多注重的是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過程,課堂上要麼是教師演示,學生觀察,要麼是學生在老師的指令下演示操作,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學生學會學習正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在數學課堂上自由地探索、發現、創造。現在數學課程改革,很強調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做數學,應該在豐富有趣的數學學習中讓孩子主動地去觀察、實驗、操作、猜測、驗證和推理,從而發現規律獲取知識。 看到這裏,我想我平時在課堂上是不是應該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和諧寬鬆的環境下滿懷信心地參加數學教學實驗活動,使孩子們的思維閃爍出創造的火花。正象吳老師所說的:智慧就在孩子們的手上。

另外,吳老師對學生情感的關注,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喜歡數學的態度,也讓我深有感受。她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與孩子產生共鳴。例如:有一次,教學“帶小括號的計算”。問題是這樣的:李師傅上午工作4小時,下午工作3小時,平均每小時做12個零件。李師傅一天一共做了多少個零件?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一位學生這樣列式:12×3+4。在交流中,大家意識到要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這與運算順序不符。於是提出了“小括號”。大家都覺得小括號“了不起”。可偏偏王同學不同意。他是個個性極強的學生。他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沒有小括號的存在,照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這麼列式:12×4+12×3。雖然老師說“希望能夠接受這個可愛的小括號”,但王同學仍小聲嘀咕着:反正我不喜歡小括號。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學生情感上不樂意接受小括號怎麼辦?我們看看吳老師是怎麼處理的,吳老師非常在意,靈機一動,提了一個新問題:王紅同學積極支援災區。他有92本課外讀物,自己留下32本後,把剩下的書送給了5個小朋友,平均每個小朋友得到幾本?要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定要用到小括號的。王同學認識到這一點後,不好意思的說了句“小括號挺好的”。吳老師對一個小細節這麼關注,不正能體現她對學生的關愛嗎?

三、大家眼中的吳老師

無論是張梅玲教授還是拜吳正憲老師爲師的小學教師們,從他們的言談中我不難感覺到,同樣是數學老師教給小學生數學知識,吳老師的課卻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並且能讓學生真正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不正是我們所有小學數學老師所追求的目標嗎?

吳老師每個教學的細節,都有她與學生情感的交融。難怪,不僅孩子們喜歡吳老師的課,成千上萬的小學數學老師也喜歡聽吳老師講課。我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吳正憲與小學數學》這本書,感受吳老師的教學魅力!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24

讀《吳正憲與小學數學》有感。有幸真正領略到吳正憲老師的教育專著《吳正憲與小學數學》一書,儘管在這之前對她的教學藝術和人生經歷已經略知一二,但仍然覺得這本書常讀常新、愛不釋手。

讓我驚歎的是她的教學藝術,吳正憲老師在課堂上,不僅是用數學的真諦來撥亮孩子們的心靈,更是用自己的愛心真情來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來塑造孩子。她的課,知情交融,師生互動,充滿了童趣、樂趣。課伊始,趣已生,課繼續,情更深,課已完,意未盡。40分鐘的數學課,像磁石把每一個孩子的心緊緊地吸在一起,把時空有限的課堂變爲人人蔘與、個個思考的無限空間。

其實,名師和所有教師一樣,都承擔着艱苦、繁重的工作任務,所不同的是他們能夠做到苦中有樂。他們真是“累,並快樂着”,體驗着一種神聖的幸福感。吳正憲說:“我一上講臺,就融入了學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數學教學之中,其他一切便都忘記了。只有教數學的人被數學的魅力打動了,學習數學的人才能被數學所深深吸引。”正是這份熱愛,讓吳老師以情激情,用智慧創造了唯美的課堂,讓吳老師從心底欣賞學生、讚揚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吳老師的成長曆程也告訴我們,要成爲一個優秀教師,首先取決於他對教育事業、對所教學科的熱情。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25

當我再一次讀《吳正憲與小學數學》時,我完全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這已經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了,但是每一次讀這本書時都有新的感觸,她一位不僅能給予學生智慧,還能給予學生力量的立體教師。她對學生、對教育的愛,讓我感動;她爲這份愛所付出的艱辛,讓我敬佩;她在教育之路上收穫的快樂與幸福,讓我憧憬。

一、課堂教學的風采凸顯出她無限的人格魅力

第一次聽吳老師的講座是在7年前,剛畢業的時期,那時是在杭州的一個展示課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至今仍然歷歷在目的《面積和麪積單位》,她用了她一生的教學生涯演繹了一堂讓我們在每位在場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用愛心澆灌學生的心田

她把“讓學生喜歡我”、“讓學生喜歡數學”、“讓學生學會學數學”作爲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她利用、並創造機會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諧的師生關係:下雪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表現出對冰雪世界的嚮往,她平息批評指責的衝動。課後,她和孩子們一起走進冰雪世界盡情地玩耍,學生對她說:“老師,我們真的很喜歡您。”;她堅信成功亦是成功之母,製造給孩子重新躍起的機會,在體驗成功後露出了自信的笑臉。她新接一個五年級的班級,用一個暑假的時間打造開學的第一課,以“你知道阿基米德檢驗金冠的故事嗎?、認識我嗎——偉大的0、別小看它——小數點、車輪爲什麼製成圓的?1+2+3+……+99+100=?”等等許多有趣的問題,粘住學生的心,讓他們喜歡數學。生動的故事,扣人心絃的比賽,人人蔘與的遊戲,象一個個美麗的陷井,使孩子們不由自主地陷入數學的思考中。爲了她所愛的事業,她可謂使渾盡渾身解數,這些高招,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她把教育教學工作當作一項事業,爲之奮鬥而無怨無悔;她把教育教學工作當作一門科學,不斷探索而樂此不疲;她把教育教學工作當作一種藝術,追求美好的境界和神奇的效果。

閱讀數學書籍小學讀後感 篇26

初識吳正憲老師是在四年前,學校派我到外地培訓學習,有幸聆聽了她的一場學術報告和一堂數學課。當時讓我驚歎、敬佩的不僅僅是吳老師所獲得的榮譽和特級老師的稱號,更是被她那親切的話語、平易近人的態度、獨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回到學校後我通過網絡也瞭解到了很多關於吳正憲老師的事情,但總覺得不夠系統,不夠全面。正巧,和同事在逛書店時看到《吳正憲與小學數學》這本書,想都沒想就把它買下來了——因爲這是一個讓我仰慕已久、欽佩不已的小學數學名師。

懷着崇敬之情讀完《吳正憲與小學數學》後,我和“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又近了一些,我再次領略到吳老師是如何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和老師的景仰的,掩卷之餘,我很希望能用笨拙之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內心感受。

全書共有四章,第一章吳老師系統地向我們介紹了,她是如何從一名普通的16歲少女成長爲一名人人景仰的教育名家的歷程。她曾經歷了拜師學藝、苦練積累、艱辛探索科研之路……爲我們展示了吳老師“情”、“勤”“創”的人格魅力。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內容,吳老師以親身經歷向我們娓娓道來,讓我感受、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爲人師者的含義,一個個獨具匠心的設計爲我們展示了數學課堂的精彩魅力,讓人受益匪淺。

記得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初次踏上三尺講臺的我信心滿滿,每天忘我的工作,放學了還把班上的後進生叫到辦公室輔導功課,每日超負荷的工作,但我從未覺得累。可是一個學期下來,我發現自己的努力並沒有換來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個別學困生和我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對數學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和積極性了。我迷惑了,請教了很多老教師,也閱讀了大量的教育教學書籍,我逐漸意識到老師的任務絕不單純是課堂上知識的講解、傳授,更多的是應該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進步與發展。吳老師在書中告訴我們“在向學生大量灌輸知識的同時,忘記了學生在想什麼,學生喜歡做什麼,把成人的意識不折不扣地變成孩子們的行爲,忽視了教育對象是有思想、充滿感情、有着豐富個性的活生生的人。”這番話讓我恍然大悟,一個只會讓學生死做題目的老師怎會令他喜歡呢?他又怎會喜歡上你的課呢?於是,我改變了以往的一些做法。課堂外,我成爲孩子們的好朋友,和他們一起晨跑、沐浴清晨的陽光,和他們一起爲了運動會上的勝利而歡呼,和他們一起爲同學舉辦生日party,冬天到了,和他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課堂上,我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同時也是孩子們的合作伙伴,我們常常在一起討論、一起探索,有時會爲了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也會爲取得的成績歡呼雀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們不僅僅把我當老師,更是把我當朋友、姐姐,他們喜歡上了我,更喜歡上我的數學課。李鎮西老師曾說過:“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如今,我帶的第一批學生已經上高三了,他們每次給我打電話總會說這樣的一句話:“老師,做你的學生好幸福!”我的身心也常常爲學生的純真和對老師這一職業的摯愛而感動着,覺得當老師真的很幸福!拜讀了吳老師的書,則更加讓我明白了老師的含義、教育的真諦。

數學學科由於其自身的專業性、科學性、嚴謹性讓很多學生感覺很枯燥、難懂,對其不感興趣。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如果學生能感受到數學很有趣,就一定會喜歡上數學。俗話說:先入爲主。第一印象會深深而長久地留在人們記憶裏,不可磨滅。因此,讓孩子們從第一節課開始就要感受到數學是有趣的顯得格外重要。比如本學期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我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了一個數學典故—丟番圖墓碑之謎。故事剛講完,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討論起來,他們覺得數學有趣極了。吳老師在書中也爲我們描述了很多有趣、神奇的數學情境,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0”的知識時,我就採用了吳老師設計的情境:請同學事先準備好各種不同的三角形,並分別測量出每個內角的度數,標在圖上,上課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考考老師”。學生報出三角形中兩個內角的度數,請老師猜一猜第三個角是多少度,每次問題的拋出,我都能對答如流,準確無誤。同學們吃驚了,疑問由此產生了:“老師又沒有看見我做的三角形,爲什麼每次都能猜得這樣準確呢?”同學們帶着疑問走進數學知識的發現和探索中,通過親自動手實踐發現規律。有的把三個角撕下來,重新拼在一起,有的用摺紙的方法,有的用測量後再計算的方法。同學們通過觀察、操作、計算等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0。有了這個結論,學生們很快知道了我爲什麼總能猜對的祕密。接下來又是一次神奇的感受,“根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0”,你能推導出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一百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同學們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上感受到了數學的有趣和神奇,這樣的數學課堂有哪個學生不願意參與其中呢?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疑問或感到驚奇,對數學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還能不喜歡數學嗎?在數學的王國裏,有趣、神奇的事兒可多了呢!我精心採摘一朵朵趣事小花,奉獻給孩子們,和他們一起欣賞,和他們一起領略數學的有趣和神奇,使他們更加喜愛數學。

作爲教師,沒有對事業執著的愛,沒有對學生真誠的情,是不會取得成功的教學。用吳正憲老師的話來說,教師走進教室就像演員走進攝影棚,立刻進入角色,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和對學生的關心,對知識的酷愛,對事業的追求以及對工作的責任感,去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使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從事小學數學教育已快八年了,在此期間,我一直努力、真誠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走進他們的心靈,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讓孩子真正愛上數學、愛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