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道德經》有感(精選30篇)

讀《道德經》有感(精選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道德經》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道德經》有感(精選30篇)

讀《道德經》有感 1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願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着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完全相反怎麼能劃等號呢?於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騙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後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爲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後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牀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下午躺在牀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麼這麼倒黴。本來多好的計劃、多麼美好的一天怎麼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裏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爲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後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讀《道德經》有感 2

道家提出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這其中就涉及到了“道”的“有無結構”。何爲有無結構?我想這是中華文化中“兩分法”觀念的雛形,也是老子思想中極爲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當然,這裏的“兩分法”不僅僅是“一分爲二”,也包含了“合二爲一”的思想。

有無結構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在被譽爲“中華第一圖”的太極圖之中,“陰”由黑色部分表示,代表“坤道”;“陽”由白色部分表示,代表“乾”道。而“陰”又可以代表虛無和柔弱,是一種趨於無限的能量;它的對立面“陽”則可以代表實在和剛強,是一種相對有限的能量。爲何我要說“陰”是一種趨於無限的能量,而“陽”是一種相對有限的能量呢?我們可以看看自己所處的宇宙:宇宙的大背景就是象徵着“陰”的黑色,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在宇宙的構成中,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分別佔到26.8%和68.3%;而其他一切可觀測到的星系、恆星、行星和各種宇宙塵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在宇宙中僅僅佔4.9%的比例。我們知道“太極”這個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就出現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陰陽之氣互爲其根,運轉於無窮。

從太極圖“陰陽魚”的表現形式可以看出:陰中有陽且陽中有陰,陰陽二氣相互纏繞,似乎在圍繞一箇中心旋轉。我們可把“道”理解成一種“無”的狀態,一種“有”的能力。道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道的形態是無影無蹤的,但這並不妨礙道通過“陰陽交合”來生化萬物,“道”具有“無中生有”的巨大創造力。

如果說“有無結構”是在描述道的存在狀態及意義的話,那麼“正反結構”則側重於表述道的存在機理和運行規律。道的`“正反結構”就是從道的“有無結構”中衍生出來的。《老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裏的“反”具有十分豐富的意義:相反,循環往復和物極必反。反從表面上看是相反,但“反”還可以理解爲“返” ,即循環往復,它是道的運行方式和軌跡:日出與日落的交替是一種循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更迭也是一種週期。大到宇宙天地,小至人類社會乃至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在遵循着一種週期律:一切從零開始而後又復歸於原點,然後再開始新一輪的循環,似乎永遠不會停歇。故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那麼爲何說物極必反呢?古語云:“ 水滿則溢,日中則移,月圓則虧。” 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達到某個頂點後必然會有向低谷運行的趨勢,因爲若非這樣,就無法開始下一輪的循環。

我們中國人講求“中庸之道”也是出於這個原因,爲人處世要學會隱藏自己,逢人話不能說盡,要留三分;不能貪得無厭,要懂得見好就收;吃飯要吃七八分飽等等,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最後我來談一下“柔性意象” 。《道德經》中的柔性意象可以分爲三大類:女性崇拜、嬰兒崇拜和對水的讚美。老子認爲柔弱能戰勝剛強。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如此:人的牙齒遠比舌頭堅硬,但我們只聽說過“老掉牙”的說法,卻從未聽說過“老掉舌頭”的說法。看來,柔軟的舌頭遠比堅硬的牙齒強大,歲月的流逝會讓牙齒脫落,但卻不能阻止舌頭與我們相伴終身。

老子曾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認爲“曲則全”,即只有適時地讓步、妥協才能保全自己。人們常說“英雄難過美人關”,這其實就是柔弱勝剛強的表現。女性、嬰兒和水這三種象徵柔性的意象其實是互相關聯的:女性可以孕育嬰兒,而且構成女性和嬰兒的主要物質成分就是水。這不僅僅是一個巧合,我們知道,水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源泉,是組成複雜有機體的重要成分。一個星球上要想有生命存在,陽光、水和恰當的化學成分是必不可少三種要素:陽光爲生命提供能量源,恰當的化學元素構成有機體,而水則是化學反應和能量轉換的重要介質。可見,是水的存在促成了生命的存在。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的柔性說明其具有女性品質;水是生命之源說明其具有母親品質;水的清澈純潔,不含雜質則說明它具備嬰兒品質。從我個人的生活體驗來看:一個堅強的男人在這三種人面前不必去裝好漢:一是在孕育他的母親面前,他應是孝子;二是在爲他孕育下一代的妻子面前,他應該是疼愛妻子的好丈夫;三是在作爲他生命的延續的孩子面前,他應該是一個慈父。由此可見,陽剛的男性在母親、妻子及幼小的孩子這三類象徵着陰柔的人面前,都應該變得趨向於溫柔纔對,我想,這纔是真正的陰陽平衡之道,這纔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人倫教化。

最後我總結一下:道的結構主要是有無結構,即陰陽的對立統一,這是中華民族“陰陽對稱、剛柔調和、整體思維”的傳統思維模式的重要來源。隨後,在“道”的運行中,又表現出陰陽一體、相互轉化和循環往復的正反結構,而“道”在發揮自身作用的時候,還表現出一種謙卑、處下、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看似柔弱實則強大無比的柔性特質。我相信,蘊藏於黑白太極圖中的“陰陽之道”還會創造出更多偉大的奇蹟。

讀《道德經》有感 3

在《道德經》中,老子着眼於道與德的關係,而得到了“無爲而治”的社會理想。而書中所講的道與德是我們很難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過這本書的,是不會想明白更深一層次的道與德有什麼含義的。

在老子看來,道一是宇宙產生之本源,二是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在我看來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難理解清楚的,或者說是,我不贊成這樣的說法。道怎麼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麼宇宙的本源是什麼?老子的道不是無聲無形無色無狀的嗎?這樣的話,宇宙的本源不也是無聲無形無色無狀的東西嗎?在現在的情況下,我自己是解釋不了宇宙的本源問題的。

相對而言,我更贊成道是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我認爲道是道理原則一類的,說簡單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指自然變化發展的規律,地之道是指治國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爲人們的爲人處世之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是“是自然的道。“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天之生民,非爲王也;而天立王,以爲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是治國之道。《論語》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資治通鑑》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戰國策》的“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是爲人處世之道。《大學》裏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孟子·公孫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兩篇則是講整個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結合。

深一點的,我把“道”理解爲“信仰”。“道”有道路的含義,就像老子堅信自己的道與道路一樣,我們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說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們所相信的嗎?道,只有在我們理解相信的基礎上才能作用於我們自身。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騙自己,再騙別人……先解釋一下我爲什麼說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虛空性與道的無聲無色,無形無狀是同出一則的。二是道與信仰都是我們自己無形中所堅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種種解釋都會作用於我們,形成信仰。

道講完,講德。德是什麼?與道的關係……老子的德是具體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於具體事物的表現,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裏得到,而成爲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廢話,沒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於具體事物的表現我們能理解到……一句話德是因爲道的需要而產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時候我們所表現的一系列行爲所依據的原理根據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讀《道德經》有感 4

我們一直在尋找適合中國的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研究出最完美的的社會人文構造了,只是沒多少人去鑽研罷了。

——題記

老子在《道德經》留下了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或許有些人認爲老子有愚民主義的方向,但在我看來並非如此,而是老子畢生摸索出了完美的社會模型。

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見,而又不會引起爭議的事物來引喻一種態度或表達一種道理,如同天、地、人、萬物。老子談水,不談水對人或萬物的幫助,而獨闢新徑地談論起了水的“不爭”,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東西擋住了它,它會從它的周邊流去,而不會與事物本身相爭持;它不論最後通往何處,哪裏有路它就會往哪裏去,或許通往地獄,亦或許一去不返,但它依然義無反顧。文末有一句話:“夫唯不爭,故無憂。”因爲你什麼也不去爭,自然什麼也不會失去,這裏的不爭絕非不思進了,而是善於謙讓,在同等機會下讓利於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讓。其實到最後,你依然會得利,因爲不爭,所以多了許多朋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機會,正是“夫爲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試問,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爭”,那社會又如何能不和諧,天下又怎會不安定呢?人們不去爭利,互相謙讓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閡。社會學中提到了兩種不同的社會構造,一種是個體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另一種是個性感性導致集體理性。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個貶義詞,但試想,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手頭的那點利益時,都想着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國社會中這種現象叫做“坑”式欺詐,而這樣一個個體理理性的社會,它的最終集體顯現出的形態便是集體混亂。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個人都去謙讓,或許有人稱之爲迂腐,有人稱之爲愚笨,但最後所呈現的卻一定是一個和諧的集體。

打個比方,若是每個人都是一塊棱角分明的`石頭,都想着去碰撞對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盤,那麼到了最後,我們只能剩下一盤亂石散沙,雜亂地分佈在各個角落;若是每個人都像是一股細流,或許在碰到石頭時會被一分爲二,甚至散落各處,但當它們匯聚在一起時,但是無人可擋的奔騰巨流。而這樣的兩種社會相遇,孰勝孰負一目瞭然。相較於西方社會,中國屬於經驗社會,它最寶貴的資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識,知識的惟一載體便是書籍,但許多中國人不願去承接這些遺產,因爲它們太過博大,而這對於一個沒有凝結出成體系的科學方法論的國家無疑是一件可怕的現象。

五千多年的歷史使中國積澱了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沒有資格不去傳承它們。古人的智慧是偉大的,品讀《道德經》讓我悟出了許多,我願化作一條細流,去追尋,去探索,等待着終有一天流入我們自己匯聚成的汪洋大海。

讀《道德經》有感 5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座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爲。

靜心,靜安人生座標。

老子以“清靜爲天下正”,“清靜無爲”爲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纔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纔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纔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纔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淨心,淨處人生方向。

“淨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爲吾有身”,“爲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淨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淨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慾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淨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爲。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的無爲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爲,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爲,而有作爲。只有“不妄爲”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爲,也就是說“不妄爲”是有所作爲的保證。什麼是“有爲”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爲”。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爲先”,崇尚“身正爲師,德高爲範”。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羣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淨心、盡心”三心衍化爲“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

讀《道德經》有感 6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爲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蘊藏着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它撰文深遠微妙,詞句晦澀難懂,令人難以把握其精髓要旨。再加上古今譯本較多,譯本見仁見智,出入也較多,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沒有認真通讀《道德經》原文。但其作爲一部中國原始的哲學鉅著,其散發的光芒一直都在遠方閃耀,令我心神相儀已久,趁此徵文之際,硬着頭皮把《道德經》粗讀了幾遍,本着樸素辯證主義精神,取其精華,希望從中明白一些通達的人生智慧,用以自省、自勵、自我提高。但其涉及範圍太廣,此次只撿出其中幾句,來做爲對《道德經》讀後的一種自我梳理,遠未達到對整部鉅著的通篇研讀並感悟,希不要怡笑大方,對他人有誤導之嫌。

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三十根車輻拱着一支車轂,正因爲中間是虛空的,所以車子才能運轉使用,揉和粘土做成器皿,正因爲中間是虛空的,所以器皿才得盛物使用,開鑿門窗,建造房舍,正因爲中間是虛空的,所以房舍才得居住使用。

心靈放空,才能容物。只有我們把自己的心靈放空,積欲放空,虛懷若谷,致虛極,守靜篤,把我們自己變成一隻空碗,纔可以往裏面盛飯。反映在工作中,不管處在什麼位置,什麼崗位,都要卸下以往背在身上的榮譽、經驗、學識等,從新開始,從頭再來,以一隻空碗的心態來迎接新的事物,該換位的換位,該納新的納新,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補充新鮮的血液,吸收新的滋養。輕裝上陣,我們才能跑得更快,清除雜念,我們才能看得更清,過去的榮譽只能代表過去,居里夫人就曾把獲得的諾貝爾獎牌給孩子們玩耍,別人很驚訝,問她是怎麼想的`,她說獎牌只能代表過去,我現在已經歸零,一切得從新開始。

二、“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因爲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如果提早把易事、細事處理好,以後就不會發生難事、大事了。因此可以說,預先解決了易事,就等於解決了未來的難事,預先做了細事,就等於做了未來的大事。解決易事,做細事,是輕而易舉的;解決難事做大事是煞費周章的。因此不要忽略易事、細事。並且當視少爲多,把易事做爲難事來處理;視小爲大,把細事當做大事來做,做好易事、細事,這樣就不會再有難事、大事了。

辦事情要從客觀重要條件出發,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細微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纔是事物的關鍵所在。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必須有恆心,一點一滴地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三、“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人們所從事的工作,經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也是最困難的時候)失敗的,在結束時也要和開始時那樣慎重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困難的時候,必須拿出開始時的決心和信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所謂成功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品質,就是符合“道”的,這種品質就能保證你成功。

“道,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獨自運行而不改變,周而復始地旋轉而不停止。說明道做事堅忍不拔,威武不屈,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於事,它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精神,要做正確的事,符合客觀規律的事。要做時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不屈服,不管別人說什麼,都不要受影響,專心致志,堅持到底,持之以恆,終會成功。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爲能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爲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政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着動盪的趨勢而動盪,跟着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道可道,非常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道是可以描述的,但描述出來的道常不是恆常的大道。真正的宇宙大道,很難用語言詳盡地描述表達清楚。我通過自己的一些讀書體會,形成這篇讀後感,但其原著深髓的精神必有折損,想必也必有誤讀,但願同仁們以此爲起點,持之以恆,“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早日趨近於《道德經》中描述的至高境界。

讀《道德經》有感 7

《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截止到這一章爲止,我們是否發現老子的《道》(道德經的簡略之稱,下同)前四章佈局是:

第一章——論道;

第二章——談“無爲”;

第三章——進一步談“無爲”;

第四章——論道。

根據上面的分析與羅列,我們應該可以隱隱地意識到,在第五章中,老子會再度回來談“無爲”。

於第四章論道之後,老子在居然真的是在第五章中繼續接着談了無爲。

不僅談了,而且還隱藏得比較深,在第五章中,老子列舉了當時生活中的兩件事,藉着這兩件事,老子悄無聲息地再一次強調了《道》這部經典的核心觀點之一:無爲。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的一些自然現象印象最爲深刻的是夏天的陣雨。夏天的農村是非常忙碌的季節,天氣的影響對當時農村的夏天的生產活動有着巨大的影響。

早稻收割後自然要晾曬,夏天溫度高,日照充足,農民一般會搶時間將收割進來的稻穀晾曬乾後入倉存儲,作爲整年度的口糧。

但是夏天的陣雨經常非常有趣,剛剛還是大晴天,一轉眼一陣大風,一大片烏雲,一聲炸雷,雷陣雨說來就來了,然後曬穀場就像在打仗,大家紛紛忙着收稻子、防雨。更有趣的現象是:經常是村子東頭疾風驟雨,村子頭卻陽光普照。

因爲農民已經喜歡了這種夏天的娃娃臉,所以也就見怪不怪,從不曾爲此責怪老天不公平,更不會因爲陣雨淋溼了稻子而咒罵老天不仁不義。

天就是這樣,該下雨就下雨,該颳風就颳風,該乾旱就乾旱,該洪澇就洪澇,從不曾偏袒任何地方,更不會關照任何人!

冬天無論多冷,該下雪了,那麼老天還是會送來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讓寒冷進行到底,他絲毫不考慮天下有人會因爲一場大雪而凍死於戶外。

夏天無論炎熱,日照繼續猛烈進行,他從不曾顧及天下有人會中暑死亡於戶外的高溫環境。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老天只按自然規律辦事;無所謂仁或不仁。

在老子看來:老天只是遵循着道來辦事;無所謂仁或不仁。

這就是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談及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芻狗: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紮成的狗,祭祀之前大家都對其畢恭畢敬,虔誠得不得了,祭祀完了之後,這貨就成爲了垃圾,隨風飄,滿地是。

老子在拿“芻狗”現象說明一點:天地無所謂仁或者不仁,天地待萬物都像世人待祭祀完畢之後的芻狗一般。不去管它,也不去佔有它,順其自然之道而行之。

世人在虔誠萬分地扎出一隻只的芻狗,只是爲了祭祀用,祭祀之後,世人不認爲哪一隻芻狗是我的,哪一隻芻狗是他的,那麼能說世人對芻狗不仁嗎?莫不是要把這些祭祀完畢之後的芻狗都收集起來,當柴火燒了纔算是仁?

讓事物順着自然之道而行,不背道而馳,這不正是老子一再強調的`無爲嗎。所以,得道明道的聖人,也無所謂仁或不仁,他們只是善於做一件事:無爲,讓百姓順氣自然地生活、順氣自然地發展生產與家庭、順其自然地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

老子講的第二件事:關於風箱(橐tuó龠yuè:風箱)的故事。

風箱,這玩意兒80後、70後一定見過,60後一定非常熟悉。就是小鎮街角那個鐵匠鋪裏頭,使勁搗鼓一下就能使爐火更加旺盛的東西。

老子不僅是聖人,更是一個思想者、哲學家,他總能通過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東西,洞悉一切深度隱藏的道。

老子認爲風箱有三大特點:

其一、風箱裏面是空的,什麼都沒有,當然還有無處不在的空氣;

其二、風箱裏面的空氣是永遠也用不完,永不枯竭的;

其三、風箱這玩意兒是越搗鼓,風就越多,風量就越大。

老子其實想說的只有一點:天地之間,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風箱,好多事,你最好別搗鼓,越搗鼓越多,越多越糟糕,越糟糕越難以治理;反過頭來講,你如果不去搗鼓這個風箱,那麼那些風依然還是存在的,並不會消失,但是風不會扎堆一起出來,那麼天下自然就寧靜了。

無需繼續解釋了!

還是那兩個字:無爲。

讀《道德經》有感 8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有點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孕育而不佔用,養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級制度嗎?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爲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這個說的是無用之用,空空什麼都沒有,反而才能當容器。就像一個滿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別的,必須把裏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裝進別的。所以有是優點,沒有是用處;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見,或是意見,就不容易客觀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實。打破偏見,放開心胸,兼容幷蓄。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爲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爲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爲“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讀《道德經》有感 9

如今,隨着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做人端正,腳踏實地”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面對金錢、地位、美麗的誘惑?我們也可以在聖典《道德經》中找到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意安靜的生活,安靜的反省,奉獻自己的責任!

既然我們個人很小,力量很弱,生命很短暫,爲什麼不糾正我們的心態呢?冥想、淨心、奉獻是人們三個不同的心態水平。冥想:靜生活座標;淨心:淨生活方向;奉獻:展示生活。

冥想,安靜的.生活座標。老子以“安靜爲天下正”、“安靜無爲”爲修道之本。《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致虛,守靜。”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消除心靈的障礙,理清混亂的心理活動,然後才能“守靜”。只有通過“靜”的努力,我們才能培養深刻的洞察力,才能“知常”,變得幸運。

“淨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不染”有着廣泛的含義。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耳目一新,馳騁狩獵令人瘋狂,難得的商品令人興奮。”。這意味着五彩繽紛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令人震耳欲聾,美味的食物令人垂涎欲滴,馳騁的心讓人瘋狂,擁有珍貴而罕見的商品讓人害怕。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摸、事物六個方面,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色、染色、染色、染色心臟、染色身體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後人云:六個乾淨,一塵不染。旨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

讀《道德經》有感 10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爲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鍾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慾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麼都是扯淡,這種捨本求末的做法應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慾望,全方位構築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制地規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慾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涵,經過我近段時間的反覆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衆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

讀《道德經》有感 11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之一在我國曆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爲“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於《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裏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願不願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願不願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於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聖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爲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爲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爲他人着想,理解他人。

讀《道德經》有感 12

閱讀一些你不知道的東西,理解一些深刻的理論,以提高你的質量。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找到了一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道德經典解釋》。經過嘗試,雖然我不太明白,只有皮毛,但我堅持靜靜地閱讀,分散地記錄了一些東西。結合現實,生一些個人的東西,供我使用。

老子,公元前571 出生於楚國。李,名耳,李丹是他的名字,而老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曾經做過小官,職位不高。這與傳統文人沒有太大區別,後來辭官歸隱,生活平靜,精通修養。據說活了200 歲,是道教開山的鼻祖,都尊他爲太上老君 。他的哲學思想與其他偉人有太多的不同。我們總是說我們缺乏信仰,那麼是什麼支持我們生活呢。“道自然”、“無爲而治”,想探索什麼是“道”。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說“道”是空虛的,但不是空虛的。如果從物質層面來看,創造一切的東西(自然)就是“道”,從自然的方式延伸到治理國家的`方式,然後回到個人修養的方式,可以說“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控制一切是宇宙中一切存在和發展所依賴的力量。

“道”是應對適應的技巧,是規則和智慧,是自然規律。“道可以說,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說的。一旦它落入語言中,人們就無法理解它超越形象的內涵。”在大方面,老子的治國方式是一種安靜無爲的統治方式。就個人而言,我們應該成爲一個有“道”的人。

《道德經》告訴我們,“道”是人類自然和社會的法則。事實上,閱讀和學習應該遵循,生活和工作應該遵循。安全,順利,人性化。永恆,永恆。在理解之後,尋求解脫。我們衝動,孔子的“禮貌”和“仁慈”,有時顯得蒼白。莊子和老子一樣,開放,平靜地生活。我也期待着自然生存的快樂,所以我記得它。

讀《道德經》有感 13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瞭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瞭解首先不執着於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爲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着的,循環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後,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並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覺不到的。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無其實有,由於你不曉得它什麼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爲止,而老子的道並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着,只要做到靜你才幹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着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着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於道曾經包括了一切現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讀《道德經》有感 14

最近我不大喜歡聊天了,因爲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麼花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喜歡一個人在花園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們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讓底層的人難以往上流動,官與商勾結還如何做人民的公僕,公平正義何在?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空穴來風;中國的官員的選拔應該真正交給選民而不是由上級領導說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討好選民而不是絞盡腦汁的去巴結領導一切的一切都好辦了————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痛苦與日俱增。爲了減少我的痛苦,我開始讀道德經了,我發現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裏說上善若水。水的適應環境能力最強。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隨之改變。爲人處世當如柳樹,而不能像青松。柳樹溫柔,給人以美感。青松倔強,葉如鋒芒,容易傷人。我們不能老是埋怨環境的惡劣,自己應該主動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達爾文不也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嗎?

道德經裏說要摒棄自己的私慾,不妄爲便能無所不爲。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客觀規律。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幹什麼事要穩重。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對晉升高級也不再有過多的衝動。而是順其自然吧。

道德經裏說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佔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是因爲過分追求名利而在縮短自己的壽命。貪財官爲了貪慾而鋃鐺入獄,賭徒因不服輸而徹底毀壞了自己的身體,單位上有好多人爲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而鬧僵了人際關係自尋煩惱。我愛我的孩子,愛我的老婆,愛我的家,愛我的親朋好友,愛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善,回報與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寧靜了。

最近我的睡眠質量好多了。勸你有時間也讀讀道德經,好嗎?

讀《道德經》有感 15

有一句流行語: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我們都想快速成功,然而現實是能夠很快達到一定高度的人屈指可數。

老子說:君子出遠門,都要備齊輜重。這樣,即使遇到難覓休息之所的境地,也能像燕子那樣有個自己的窩(怎麼感覺是房車呢)。輕率行事則可能失去自身賴以生存的根本;浮躁行事則可能使國君失去王位。

大概意思就是說:想成功,要先打好基礎,備好糧草,同時也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

我就犯過浮躁的毛病,導致投資虧損。越想賺快錢,越容易忽視風險。剛開始很快就賺了一些,但由於加了槓桿,一次失誤,就造成大額虧損,把前面賺的都賠掉,同時本金也損失大半。其實,早就看到投資大家在書中告誡我們:不要借錢投資(加槓桿)。自己卻由於剛開始的運氣,認爲自己水平很高,不必聽他們的,最終得到了教訓。現在我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控制風險,不加槓桿,留足儲備,幾年後再跟大家彙報結果。

通過歷史來看,大多數得到長久成功的人士,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苦練內功,當他們自身成長到一定的水平時,就順理成章的得到了成功。人們只看到他們在幾年之內就身家百萬,卻看不到他們在此之前的付出和掙扎。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讓我們專注於我們真正想做且擅長做的事,不要什麼都想幹,給自己慢慢成長的時間,相信我們終會達到理想的目標。

讀《道德經》有感 16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髮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麼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後,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裏,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爲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爲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彙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彙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爲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道德經》裏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讀《道德經》有感 17

我們給人生天然的設置了一個首先模式。例如,你認爲不可能返老還童,永葆青春,卻無視那些真正做到的,70歲像28歲的人。頭腦裏總有一個你認爲無法企及的高度,這就是你人生髮展的界限。

例如,你認爲不可能像別人那樣獲得自由財富,卻無視他們曾經跟你一樣普通到被人忽視;例如,你認爲擁有的親密關係,最後只會隨時淹沒在鍋碗瓢盆的世俗裏,卻無視身邊那些隨時隨地緊握的'手和充滿了他們愛意的眼神。

我們過着一個個受限的人生,卻不知道當你轉就像唸了一句“芝麻開門”,這受限的模式會立即去除,從此人生無限寬廣。你只要做到這樣:時刻微笑提醒內在的自己:“你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你忘記了這就是你本然的狀態”。

這不是一句自我鼓勵,或者是心靈雞湯的話,而是來源於最近看《道德經》的感悟,《道德經》要告訴世人的真相。

《道德經》給我們的最大啓示就是告訴了我們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上的原因:《道德經》曰:“天下萬物無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萬物”。指的就是“一念產生大千世界”。既然這個世界就是那一個意識念頭的產物,和我們平時隨時頭腦當中閃過的念頭一樣:“我可以創造一個這樣的世界,然後讓另一個我在裏面體驗我所體驗不到的東西。”比如:我沒進過監獄,我要創造一個那樣的場景就像拍電視劇一樣,讓裏面的演員替我體蹲監獄是什麼滋味,會經歷哪些感受。”

讀《道德經》有感 18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十分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可是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爲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爲“希”,那此刻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能夠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當牢牢記住纔對呀!正因爲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爲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此刻,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着,聽不着,聞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讀《道德經》有感 19

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會產生傷害,有傷害就有怨恨,怨恨則是其他不良情緒的根源。人與人的怨恨是社會組織最大的毒藥,也是人生的大敵。怨恨必須想辦法消除。

由於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很容易責怪別人,因此而產生怨恨,生活也變得暗淡無光。因爲將產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認爲外部環境對自己不好,別人對自己不好,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着負向用力的,那麼今後怎麼可能還會進步呢?如果每個人都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隨緣,不要在意結果,這樣的結果可能會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約分爲兩半,債權人與債務人各執一半,其中左邊一半歸債權人保留,右邊一半歸債務人保留。責:索取償還,即債權人以自己持有的債券要求債務人償還財物。徹:周代規定農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稅收制度。契,可以引申爲法。法需要道德的'滋養,僅僅依靠法律,而沒有道德的滋養與教育,整個社會都依靠法的張力,司法機構可能無法承受這個重擔。法律可以解決社會矛盾,無法消除社會的怨恨,責罰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養才能創造和諧社會。

無親,沒有親疏的差別,也就是沒有沒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遙不可及,其實就在你心裏。只要堅持真理,做到“內舉不避親,外興不避仇”,沒有親疏,只有好壞,這個社會纔會公平合理。

讀《道德經》有感 20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並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爲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爲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纔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啓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爲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爲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爲,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爲”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爲己有;爲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爲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麼我們會生活的更輕鬆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覆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讀《道德經》有感 21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爲,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爲“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啓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鑑。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着“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麼透徹,這着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峯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裏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讀《道德經》有感 22

《道德經》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經》,37章,第二章《德經》,44章。它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二)所寫,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魅力的《道德經》,這本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起源、萬物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認識。它博大精深,說話極有正義感,是“萬經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沒有相互存在,難度和難度相輔相成,長短和高低對比,音和音和諧。就是聖人無爲而教無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猶豫,生而無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個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闡述了世間萬物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細長與短少,高貴與低微,先進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與比較體現出來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價值觀都是人爲設定的,價值觀的判斷是相對產生的,所以對立關係是可變的。所以對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萬物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言,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惡美醜,都要泰然處之,不要打擾別人。

後半部分,根據“道是自然”的原則,對老子“無爲”的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準確的論述,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反對善惡無爲的基本態度,使萬物自然生長髮展,師法自然,順應道。

讀《道德經》有感 23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餘言,傳言爲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道德經》的語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於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係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讚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爲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實現,不知道要如何實現,但就是給出了這麼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讀《道德經》有感 24

解讀老子《道德經》的真諦啓示,可以使我們解放思想,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放棄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許多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做事不給自己和社會遺留後患。從二元論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站在一體同觀的全視角看世界,纔有真正的恆常快樂,纔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啓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決人生不同時期的各種痛苦和困惑問題。此版本譯文清晰準確,簡潔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層譯述,將老子真實的意願全面破解表達出來,從而將老子先生請下了“神壇”,讓人民大衆真正能與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擁抱,人生的`道路就不會偏頗,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現在讀過大道至簡這個版本的各界人士,強烈推薦《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啓示》這本書,它將老子思想與現實生活融匯貫通、有機結合,既深入淺出,又富有哲理,對家長、孩子的工作、學習、生活具有指導意義,拜讀、學習後深受啓發、頗爲受益,建議更多的家長、同學們能夠學習這本書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於無爲之美,美於無私之美,美於心靈之美。願你也可以領悟老子的思想,爲心靈覓得一處寧靜的港灣,讓生命之“道”不受羈絆,在平淡的日子裏怡然自得的生活。

讀《道德經》有感 25

《道德經》這一本書是老師讓我們去讀的。我最近一直在讀,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觸的還要數第一章和第二章,裏面的道理讓我回味無窮.如第二章說:“玄之又玄,重妙之門。”意思是:玄妙又玄妙,深奧又深奧,萬物都很奇妙。確實,只要我們去無限探索,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更多不知道的知識,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如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者都知道的`東西是美的,這就產生了醜(也就是指“惡”)。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這就產生了惡(也就是指“不善”)。確實,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相互對應的,如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我很敬佩老子!

本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道,第二個是德,我在本書裏已經讀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無窮,老子的道德是多麼的好,他就是我們的榜樣!

在現實生活中,這些道和德都是極爲平常的,但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我們做到了嗎?”雖然說說是容易的,但做起來是難的!

我非常敬佩老子!

讀《道德經》有感 26

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對於《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我這種凡夫俗子,纔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感想,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於自己的“聖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並不認爲《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讀《道德經》有感 27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鬥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於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於一切之上!因爲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爲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淨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後的等待!等待萬物並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讀《道德經》有感 28

16日——20日,我參加了在杭州萬鬆書院正誼學堂舉辦的《道德經》妙解公益夏令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爲師,觀水悟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水的品質。你可能會說:水有什麼品質?有什麼好學的?現在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向高處流還是低處?你一定會說:向低處流。是的,我們要學習水的謙虛和謙讓,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見一塊大石頭,水有撞上去嗎?沒有。如果撞上去,豈不是以卵擊石嗎?水是繞開了它。你可以去好好體會。

人體也需要水,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我們人類能活過一星期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還會有生命存在嗎?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會枯死。水還可以幫我們清理廁所,清理我們不喜歡的污垢。但水並沒有要求我們給它回報。這種舍已爲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水資源。比如:做環保酵素。那怎麼做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選擇新鮮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內混合在一起,放在陰涼的空氣流通處,要記得每天都要放氣,不然發酵過程中瓶罐內產生的氣體會把瓶罐頂開,發酵3個月後就可以使用了,當然6個月以上最好。你試試吧!可以用來清潔傢俱,澆花等等。

通過學習《道德經》,讓我懂得了水的品質,我們離不開水,我們就是水,因爲我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讀《道德經》有感 29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爲“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爲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係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醜,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爲”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爲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髮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讀《道德經》有感 30

老子,道德經,區區五千字,涵蓋了衆生所求的一切真諦,斗膽牽強附會一下:

好多的社會現象,讓人看起來很無奈,有時你要陪着悲憐幾許、憤慨幾許,但放下一切,靜心而論,大抵是因爲看不開所致。看開了就超脫了,就安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個字,細想來,它包涵了人生處事的一切,包涵了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

剖開來看。

宇宙觀:從黃帝內經內容裏看,它的本質就要求人與宇宙的輪迴同一。順者猖,違者亡。12字關係中,天地代表了宇宙。宇宙中,人如何去按規律行事,就象孫悟空永遠要在如來的手掌心一樣,無論你有多少變數,均在這一涵蓋之中。

人生觀:一言一敝之:人法地。地爲何物?地勢坤,要求人仁厚、寬容。象大地承載一切一樣去融合同化一切。豁達飄逸的.形神,如佛一樣立在我們的面前。

方法論:它就要求人處事必須順應自然規律,違反了之後,可能一時得呈,久而久之,必遭報應。

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健詞叫”上善若水”。

它的字面含義很清楚,就是:最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樣。

細分析起來,水有三種特質:利萬物不求回報、居衆惡而謙下、柔弱而不爭。

這些特質與我們今天的時事相暗合,它會影射出許多不合規律的行爲。

我們經常打交道的水,相信都不陌生。細細品味之品性,感悟道之真諦,會對人對己均有裨益。

摒棄眼前,放眼長遠;丟開功利,自在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