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通用43篇)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通用4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通用43篇)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

老師說,初一是做夢的階段。而初二就該停止作夢樹立志向了。所以老師們就讓我們學習經典,經典裏有許多大儒,他們的經歷能激勵我們不斷前進,宋濂就是其中之一,宋濂小時候的學習條件很差——一沒書,二沒老師。沒書還好辦,借別人的書來抄就好了。可沒有老師就不行了,只能忍着“窮冬烈風”到百里外求學,有時候老師發脾氣可能還不告訴你。宋濂求學時住的地方也不好,每天只有兩頓飯,同學們都穿的像神仙,宋濂卻穿得像個乞丐。可他對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不滿,爲什麼?

因爲他嗜學,有理想,所以他覺得學習能讓自己向大儒這個理想更進一步,那麼學習就是一種樂趣了。因此他活在精神世界裏,在那裏他享受這高於吃穿的快樂。那麼我們呢?

雖然我們在學校過着神仙的日子:有空調,有暖氣,有老師,也有書,但我們並沒有珍惜。可是父母花錢送我們來這麼好的環境裏只是想讓我們玩嗎?肯定不是,我們就應該像宋濂一樣樂學、勤學,不要被一是的失敗打倒,重新站起來。

人總有不順的時候,但只要你心中有理想,就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就能把一次次的經歷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成一筆巨大的財富。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文言文,叫做《送東陽馬生序》,是明朝文學家宋濂寫的。宋濂因爲刻苦讀書而中舉,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爲太子講經。

這篇文講的.是宋濂的學習經歷。宋濂從小就喜歡讀書,因爲家裏沒錢,就只好借書來讀,用筆抄錄下來。到了成年以後,宋濂就更加喜歡讀書了。時常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向有學問的老師請教,刻苦鑽研。

當宋濂從師求學時,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雖然雪深數尺,凜冽寒風,他依然堅持到學舍去讀書,往往是四肢被凍得不能動彈。

宋濂那時候的環境那麼糟糕,他都還堅持讀書,從不放棄,最後終於有了出息。我們今天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好多少倍,都不肯認真讀書,缺少的就是他那種刻苦精神。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刻苦的讀書,將來纔能有出息,才能爲國家效力。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

古人學習時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他們的求學之路是否一帆風順?這個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爲了勉勵同鄉晚輩馬君則勤奮學習,成爲德才兼備的人所寫的一篇贈序。文中寫了作者得書之難,從師之艱和求學之苦。令人不禁感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

結合現在我們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師,也不用想盡一切辦法去得書。我們現在的條件優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想看書直接去書店買,到上學的年齡是會直接去學校報名,有老師來指導你。可我們卻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文中寫道:“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現了作者學習的刻苦。我們不用抄書,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可是,有些同學卻從未好好多過,他們與宋濂相比,多了一份優越,少了一顆好學的心。

文中有一句話:“餘則溫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了作者對學習的癡迷,對衣着打扮的不在乎。而我們呢?有些同學不比學習,只比吃,比穿,看誰打扮的“靚”打扮的“帥”,存在明顯的攀比心理。這樣一來,學習成績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過,衣着只是一個外表,而內心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的。我們喜歡美麗,沒有錯,但不要過分追求美麗,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內心上給自己增加美麗,有知識的人是美麗的。我們應當學習作者,學習他那以學爲樂的精神。記住,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同學們,看看《送東陽馬生序》,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好的,告訴我們要擁有一顆好學的心,讓我們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來,爲了明天而努力奮鬥!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4

我十分佩服古代的那些爲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那麼有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可是他們度不會感到厭煩,他們認爲想要爲國家做貢獻,做這點努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爲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爲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並不可恥,因爲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都是他們那麼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運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着,我喜歡我此刻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十分地同情他。他小時候因爲家貧以至於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別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彎曲,他依舊會依照約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導,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問題。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從來都不羨慕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我們此刻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問題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可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爲90後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受,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細的想一下,中國古代時的人爲什麼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念而已。此刻的我們很幸運,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5

宋濂,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與劉基、高啓並列爲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稱他爲“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它爲“太史公”,諸如此類的名譽形形色色,那麼多的名譽,那麼多的讚許背後的辛酸又有幾人知曉,又有幾人曾體會?

俗語說的好,“窮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時候就很清貧,沒有錢買書讀,於是宋濂就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可是他依舊堅持抄書,並且決不超過約定日期歸還,因爲他的誠信,所以人家大多願意把書借給他,就這樣他克服了沒錢買書這個困難。

接下來,他又遇到了從師求學的艱難,寒冬時四肢僵勁不能動,穿行在深山巨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生活上非常艱苦,粗茶淡飯一日也僅有兩頓,同舍生穿金戴銀而宋濂卻是破衣舊袍,然而這樣都未能動搖他的求學信念,反而他沉醉於自己心中“樂”,對同舍生的豪華並不羨慕。

最終宋濂成功了。

此刻回頭想想我們,我們的生活條件好過宋濂,血刺條件更勝過宋濂,而我們的成就卻不勝宋濂。爲什麼呢?

原因在我們自身。

宋濂,刻苦好學;我們,懶散厭學;宋濂,虛心請教;我們懶得請教;宋濂博覽羣書;我們孤陋寡聞。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磨難是一筆財富,它能錘鍊一個人的意志,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會讓一個人走向成功。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他專心與否。提高一個人的.能力,促成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力,所以我們更應當學習古人勤勉治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珍惜此刻優秀的學習資源,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6

讀《送東陽馬生序》,我眼前彷彿浮現出寧濂在冰雪天裏忍受着刺骨寒風抄寫書籍,在鄉野的小路間奔波尋師、在深山中若覓住處,以及身穿破絮卻仍自得其樂的樣貌。不禁深深感嘆:果然唯有勤與苦,才能爲將來開闊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將才。

宋濂元疑是在貧苦中求學的一他幼時家中沒有書,成年時無法拜師,無法有鮮豔明麗的服飾甚至是保暖的衣服。這一切的辛苦,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對於我們而言,所謂的“辛苦”是父母教師給予的期望和幾份作業。我們應對着父母教師般切的期望,卻把它們想象成無形且巨大的壓力,我們應對着書桌上的'作業,卻把它們想象成無法跨越的大山。於是我們仰天長嘆:“我們很辛苦!”可這“辛苦”沒有半點能與宋濂的苦相比,因爲至少我們能坐寬敞明亮的教室,捧着屬於自己的嶄新的書本,聆聽教師的講課。這些,怕是宋濂幼時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沒有在苦難中退縮,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帶來的困難。沒有書箱,他便借他人的來抄寫,沒有教師,便四處訪問;沒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與嘲諷。尺因他心中有讀書的願望與樂趣,他便能克服苦難,以勤求知。

而我們,在應對學習中的難題,學習中的苦難時,是否也應把苦難作爲度過無涯大海的舟,以勤奮作爲登頂的捷徑,不懼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應當向宋濂那樣,把苦難與困難當作是到達彼岸的幫忙者、墊腳石,把勤勞當作是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以勤爲徑,以苦作舟,在生活、學習中奮力前進。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7

我非常佩服現代的那些爲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那麼有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們度不會感到膩煩,他們認爲想要爲國家做貢獻,做這點致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興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爲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爲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並不可恥,由於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都是他們那麼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苦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僥倖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着,我喜愛我如今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時候由於家貧以致於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他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文祕網,手指都很難蜿蜒,他照舊會按照商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點,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成績。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襤褸爛,但他素來都不豔羨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我們如今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成績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爲90後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用,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細心的想一下,中國現代時的人爲什麼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心而已。如今的我們很僥倖,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8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通過自己的學習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一篇文章。

一是要勤奮。宋濂家中貧窮,書看,便向別人家借,“手自筆錄,計以日還”,勤抄,勤寫,即使在寒冬臘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憑着自己的勤奮刻苦,終於“遍觀羣書”,也爲以後的學業打下了基礎。

二是要虛心。爲了請教有學問的'老師,作者“嘗趨百里外”,向當地長輩叩問請教。俯身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師訓斥,卻毫無半點怨言怒氣。反而“色愈恭”“禮愈至”,等到老師和顏悅色,則又請教,如此懂事,禮貌的學生,老師怎會不喜歡呢?定會認真解答,“態度決定一切”。虛心,使得宋濂“雖愚”“獲有所聞”。

三是要實踐。作者成年後,跟着老師訪學。“負莢電履”,“窮冬烈日”以致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動”經歷,看似倍受折磨,實際是作者自己鍛鍊的好機會。陸游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上的知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作者的訪學生涯,對他學習的理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樂學。作者的學習條件可謂很差,“無鮮肥滋味之享”“溫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綺繡”“驊然如神人”。如此強烈的對比,作者“略無慕豔意”,“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鑄乎?宋濂以學習爲快樂,不與人攀比,一心讀書,“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開篇“餘幼時即嗜學”,不錯,學習要從小時候開始,“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此意,要珍惜時光,才能如宋濂學有所成。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9

說道勤奮,我們就應該像宋濂一樣,將勤奮當成一種習慣,在生活中,處處落實,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話說: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勤奮就是將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礎。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早早就古代,就已經有人意識到這樣的道理。這也不禁使我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對待學習是不是一絲不苟?對待老師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經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不足,有時也會犯懶病,也會想偷工減料,對待林林總總的事,我也不能說我已經給進了我的極限。

保爾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回憶往事,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也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這一點,做人不應該給自己留太多遺憾,也許我們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隻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在正值豆蔻年華的'我們也應該好好反思,雖然學習十分的艱辛,可是我們是否已能問心無愧?答案當然是“沒有”所以,在以後的時光裏,我必定要培養自己堅韌,勤奮的性格。

“保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未來的道路確實是漫長艱辛的,還有很多的風風雨雨,我們要的就是老老實實走好每一步,我們應該帶着一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樣高貴的平直,去勇敢面對,勤奮,努力!讓我們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裏,譜寫出無悔的青春樂曲,飄揚無憾的生命之旗!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0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至今我都沒有真正讀懂“勤”、“苦”的真正含義。我自詡聰明絕頂,任何老師講的東西,只需稍稍意會就能學透,於是乎,對學習很不積極,幸遇幾位良師,成績纔沒有下滑。但當我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了。

宋濂,明朝著名詩文家、政治家,官至宰相。年幼時家境貧寒,但勤勉苦學,終成一代文豪。是勤奮、是信念、是執著成就了他。

宋濂“幼時即嗜學,”但“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得“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且“計日以還”。當讀到“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依舊“弗之怠”時,我被他的勤奮和執着而震撼了。想想自己的境況,較之宋公好上不止百倍,可面對學習,就是惰性十足,怕苦,下不了決心。因而學業平平,所得知識就十分有限。

成年後的宋濂外出求學,那求學的艱苦,更是不可想象——老師態度的嚴厲,路途遙遠,環境惡劣,在校生活的粗劣,都沒有讓他放棄刻苦求學的念頭。即使在與同舍生天壤之別的條件對比中,他“略無慕豔意”,依然執着於自己的信念,以“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聊以自己安慰。他憑藉着自己的勤苦專一,百折不撓,開創了自己的美好未來,實現了“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轉折。這不正應驗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嗎?

捧讀在手,反覆品味,書中的字字句句,每個細節,無不撞擊着我的心扉,使我倍感羞愧,無地自容。宋濂能在物質條件極度困窘,無師諮詢的'艱苦條件下頑強成才,身處條件優越的今天的我們,是不是該考慮考慮自己的未來呢?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1

讀完《送東陽馬生序》後,我覺得,宋濂也是一塊金子。而這塊金子,是因爲它經歷了無窮的磨難還有還有它那堅持不懈的精神,才得以煥發出永遠奪目的光芒。

宋濂從小就特別愛好學習、讀書,但因爲家庭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如願以償。勤奮好學的他不得不借書抄書,就算天氣再惡劣,也不會有一絲鬆懈,也要把書及時歸 還。因爲他的守信,許多人都把書借給他,他也因此得以廣泛遍讀羣書。長大後,宋濂的求學經歷更是艱難,他聽從前輩的批評,認真地吸取知識,最後收穫了很多 學問。他曾因爲求學路途漫長、天氣寒冷而倒下,但他好學、堅定不移的心卻熱情着、跳動着。他從來不顧自己的生活,他覺得能讀書就是最快樂的。

宋濂能夠有現在的成就,正是因爲他的勤奮好學和堅持不懈,正是因爲他對學習的認真態度和對老師的恭敬……這一切都成爲他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宋濂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學有所成了,當今我們的學習環境及條件都非常優良,是不是更應該刻苦學習、珍惜學習環境呢?即使我們做不到宋 濂那樣大的成就,但我們應該使自己在提升一個層次、讓自己的學習態度再端正一些、使自己的讀書熱情更高漲。其實,客觀的條件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主觀 上的努力。

宋濂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言必行的優秀品質。他不管天氣有多惡劣,都不放棄抄書,也不把書晚些歸回。所以,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他,這正是他用實際行動換來的行必果。

勤勵奮勉是我從宋濂身上看到的刻苦;勤學好問是我從宋濂身上學到的態度;言必行,行必果是我從宋濂身上得到的忠告。

我會用這些收穫,換取一個更加愛學習、更加會學習的自己。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2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書可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好“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於是,不論寒冬酷暑,宋濂總是堅持抄書,及時送還,因爲只有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師可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因此,只能“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求師之途艱辛無比,“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夠自得其樂,終成大儒。

然,今日之學子,讀書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學的決心和毅力,卻不及宋濂之萬一。抄書的做法雖然不再提倡,但優美的句段還是應該積累吧?步行百里雖然已經不太現實,按時到校的要求應該一點也不過分吧?可是,看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自覺設置了讀書筆記?又有多少因一點小事就不見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宋濂的求學態度——“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現在的學生有幾個對老師如此謙恭?頂撞老師、辱罵老師,甚至毆打老師的'現象,又在多少學校不斷上演?當然,這裏面不乏老師的教育方法失誤,教育言辭激烈,但這就能夠成爲學生頂撞、辱罵、毆打老師的理由嗎?學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就可以漠視嗎?

唉,不說了,誰叫咱是老師呢!說不定有很多讀者看了我的這些感慨,還把所有的罪過都歸結到老師身上呢!哈哈,隨便吧,反正老師的地位已經夠低了,再多聽上幾聲叫罵也無所謂了!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3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繫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我們不難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情況——“餘幼時即嗜學。學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在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惡劣,家中無錢,問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因此,他後來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由此看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其實,學有所成並一定要在順境中、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達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專心與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老師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若跟其老師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老師看好他,並想把自己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老師的.有所不同,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老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的眼睛是有光線射進去的。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義;有地位,對於第六交響曲,我想人人都有聽過、聞過。

誠然,學有所成、成纔不是三心兩意,亂來就可以達到、實現的。而是要努力、勤奮、艱苦、刻苦鑽研,再加上自己對學習的專心。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4

《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們真切地瞭解到了宋濂的求學之苦。比其他,處於當代社會的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

宋濂小的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所以去借書,拿回來抄;又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學問有道德的老師去請教。儘管他每天只有兩頓粗茶淡飯,儘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舊的衣服,儘管他飽受了風霜之苦,但他卻不羨慕有錢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最終成爲了一名學識淵博的人。

這個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勵了我,它同時有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環境多麼的惡劣,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

可是現在,有太多的學生都普遍的認爲;自己家中的學習條件差,因而成績不如學習條件好的學生。這種想法是特別得錯誤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學習雖受環境條件影響,但只要肯去克服,惡劣的環境是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這使我想到了‘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艱苦甚至連書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四處借書看,他很希望能夠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無法點燈讀書,正當他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讀書,從此,匡衡每晚就藉着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了著名的學者

這是個催人奮進的故事,但同時又印證了那句話:無論環境多麼惡略,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獲得成功。

所以,讓我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跨越環境的障礙,打開一片新天地。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5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臨別贈序,是作者宋濂贈給同鄉馬君則的,他用自己的勤學經歷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學過這篇課文後,我也深受勉勵。

宋濂家境貧賽,但愛好讀書,於是就從藏書之家借來抄,計算着日子歸還,無論天氣多麼嚴寒,他都如期歸還。成年後的他跑到百里的外鄉向當地“先達叩”;在求學的過程中,時常頂着寒風在雪中行走;住旅店時,同舍生穿着華麗,他則用讀書來讓自己快樂。這是何等的艱苦又是何等的勤奮。

再看看我們當今社會的學生,我們父母整天寸步不離的呵護,我們就像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按理說,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讀書。我們不必爲“口體之奉”而擔憂。相反,我們挑食,不愛吃的東西不吃;我們攀比,不流行的衣服不穿。我們不必患“無碩師名人以遊”,反而厭倦讀書,抱怨讀書苦,讀書累。我們不必像元貞那般爲貧苦而休學。暫且不說有幾室幾廳的高樓大廈,就是出租房,生活在這個不大而溫暖的房子裏,還不夠滿足嗎?怎麼說也不用“不蔽風日”吧。我們更不必因遙遠的路程而焦燥,即使家住得離學校遠,也只有一趟車的時間。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做,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讀書。然而,我們不但沒有努力讀書,反而虛度光陰,我們將肩上的重擔,父母的期望和自己以後的命運都拋到了腦後。

與宋濂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頑強拼搏嗎?難道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下才能上成材嗎?不,不是的。小草在沒有障礙物的環境下不是長得更旺盛嗎?我們生長在當今社會,就更應該珍惜機會,努力學習。不是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6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有數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代化的社會,在家裏是父母手心裏的寶;在學校裏,還有老師教我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爲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造條件。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着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着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爲我們着想,我們卻從未學會理解他們……

我感動於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於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傑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並論呢?這也許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境卻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如今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鍊的機會,磨鍊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7

讀了這篇《送東陽馬生序》古文,我感到有一種力量在把我的心捲起來,捲到這場戲中。讀到“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天大寒,硯冰堅……弗之怠”,我感覺彷彿回到宋濂的那個時代裏,想着他,沒有辦法看書,就向有書的人家借書,天氣寒冷,硯臺裏的墨都凍成堅冰,可卻不放鬆抄寫,和現在的我比,我有參考書,不用抄,卻沒有好好利用。

讀到“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想到了我們,我們不用像他那樣,坐在教室裏看着老師上課,他的處世比我們不好,卻還費心思去請教老師,而我們呢,木若呆雞似的坐着,心兒不知道往哪兒飛去了?

讀到宋濂拜師的時候,我的眼前好像出現了一幅畫,畫上的'宋濂,揹着書箱,拖着鞋子,一步步的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路途遙遠而險惡,他艱難的往前走,不理會“苦”,只想着心中的“師”,大雪深達數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也不知道,可見他是那麼的專注於“苦難”作鬥爭。當初我們上學的時候,什麼困難也沒有,輕鬆的一坐車,就到了我們想去的學校。

他一日只吃兩頓,沒有新鮮肥美的大魚大肉,衣服也穿的不好,生活的比我們苦幾萬倍。我們天天都吃免費的午餐,有免費的校服穿,還有零花錢能買好吃的,買閒書來看,這樣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現在的條件這麼好,我們難道不應該珍惜嗎?我們難道不應該努力學習嗎?……

磨難是一筆財富,它能錘鍊一個人的意志,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所以當磨難到來的時候,千萬不要害怕,千萬不要選擇逃避,我們應該學會坦然面對,磨難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可怕。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8

宋濂,字景濂,被列爲明代的“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擅長寫散文,他的《送東陽馬生序》被寫入了初中的語文課本。當時記得清清楚楚,那篇課文的插圖是宋濂和幾個人圍坐在一張圓的石桌前。宋濂的畫像被畫的長得特別像我們的年級主任,尤其是眼睛和鬍子,當年曾經和同桌心照不宣的討論過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感覺彷佛就在昨天。

按照宋濂自己在這篇文章中的敘述,他早年的求學是極爲艱苦的,甚至有些心酸。宋濂不僅僅是交不起學費的問題,他根本就沒有學校可以讀,也根本沒有老師可以請教。在這篇鼓勵同鄉馬生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國家給廩生創造的良好的條件,努力成爲國家的人才的文章中,宋濂沒有搬出師長和前輩的架子教訓馬生,馬生是誰?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濂對馬生的諄諄教誨卻得以流傳下來,因爲這篇文章的確感人。即使再讀,依然能夠感覺到那種讓人奮發向上的力量。

緊接着,他又訴說自己的繼續“深造”的經歷。既然身邊的老師都已經拜訪過了,如果人生要有高境界,必須有好的領路人。宋濂是怎麼找老師的呢?他說自己“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扣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該先達到底有多麼德隆望尊,歷史已經早已忘記了他,倒是那個當初被他呵斥來呵斥去的學生成了一代大學儒。我每每讀到這,都會爲宋濂鳴不平,但轉而一想,或許也正是老師的叱咄,讓他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他的恭敬和忍耐,讓人肅然起敬。

曾讀了周彬的`《叩問課堂》,他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解釋給人一種新意,大意就是讀書所獲的精神愉悅之感如同是住在黃金築的屋裏,就像娶了面色如玉似的美女一樣的幸福,當學生獲得了這樣的感覺,學習纔可能變得富有激情起來。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19

每個人都羨慕於宋濂的名號,名垂千古的他不知被多少人所讚歎。但是又有幾人能明白那光環背後的艱辛呢?他曾經揹着書箱,拖着耐磨的草鞋,在呼嘯的寒風中求學的記憶,爲了讀書,只得向別人借書來抄,在手指凍得僵硬的冬天,只爲那油墨之香而不肯放鬆抄寫。又爲了能做到信守承諾而跑步去還書,就爲能讓別人以後仍借書給自己的時光,又有誰會來關注呢?爲了能弄懂書裏的知識,寧願聽老師的訓斥仍“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但他並不放棄,等老師高興了,“則又請焉”的精神又會有誰能體會呢?宋濂老師之所以寫這篇序,就是爲了告誡後人學習要靠自己努力卻不取決於客觀條件這一道理啊!

對比起宋濂老師的讀書環境,吃穿不愁的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每天踏着朝陽去上學,嘴裏咬着新鮮麪包,中午揉揉有些腫脹的手後可以去品嚐美味的午飯,傍晚踩着夕陽回家,桌上擺着早已做好的晚餐。晚上寫作業如果有問題,旁邊放着一摞工具書自然會幫你,學習累了,柔軟的被子已向你張開了懷抱……

學習對於我們已毫無“辛苦”可言,對比起每天飢一頓飽一頓的宋老師來說,我們如今的學習環境不是他幼時所能享受到的,但他卻艱辛求學,勤奮,最後成爲了“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十年來所克服的種種困難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可如今有些同學卻天天抱怨這抱怨那,殊不知真正的困難還在後面,有些同學天天沉溺於電子產品所開創出的虛擬世界不可自拔,殊不知現實早已把他拋棄,有些同學以爲努力了,殊不知別人早把他甩在了後面……古人的告誡早已被拋棄到了腦後,殊不知等待他們的`將是前方殘酷的現實。

擁有如此幸福生活的我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新時代的命運由我們掌控,那麼,我們要從現在做起,腳踏實地,努力刻苦地去學習吧。切莫把大好年華丟棄了華麗卻虛幻的夢境裏。只有靠自己力量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學習《選東陽馬生序》,我受益頗深!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0

這周我們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對我的觸動很大。

宋濂從小就家境貧寒,沒有錢來買書,只有借書來抄錄,他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的情況下抄了一本又一本的書。難道他不怕冷嗎?他很冷,但他爲了讀書從未因爲寒冷而放棄過。“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多麼惡劣的環境,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條件不知道比那時的條件好多少倍,不僅有很多書籍可以免費閱讀,而且還有溫暖的教室。可是,這一切我們還不懂得珍惜,不知道書籍的珍貴,不知道我們現在的環境是多麼的來之不易,還不努力學習。

宋濂向老師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老師呵責時,他的態度更加恭敬,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等到老師高興了,才請教問題。當時的老師很少,宋濂要到百里之外去請教問題。而我們呢?老師就在面前也不去問問題,和宋濂向比,我羞愧之極。宋濂對老師的尊敬,我們現在的學生有多少能夠做到,我們不但不聽老師的教誨,而且還與老師頂嘴,經常惹老師生氣,我們的態度與宋濂相差很大。

宋濂在讀書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從未羨慕過別人,他這種知足者常樂的精神是很可貴的'。而我們呢?我們似乎失去了目標,只知道天天與同學攀比,“今天我買了某某牌的衣服。”“今天我買了某某牌的鞋。”我們只知道與同學比這個比那個,似乎忘了我們來學校是爲了讀書的,而不是攀比。宋濂他與同舍的學生的生活條件差距很大,可以說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但他卻並沒有應此而失去了目標、方向,而我們卻泡在蜜罐裏不知道了自己的目標,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學習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我們應該向宋濂學習,雖然我們不能像宋濂那樣在冬日的大雪裏抄書,但我認爲他那種讀書的專心、對老師的尊敬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有個好的學習態度。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1

“程門立雪”的尊師典故婦孺皆知。勤學好問的楊時有道疑題不懂,便向程頤請教。不料程頤正午休,大雪紛飛的寒冬,楊時爲了不打擾老師睡覺站在門口苦苦等候,當程頤出門迎接楊時時,他早已凍成雪人。

宋濂亦是此人,“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對老師畢恭畢敬,遇到訓斥都不敢反駁,看老師心情好了,又去請教。

古人云: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古代人把老師看成其父母,尊敬、愛戴,對老師言聽計從,犯錯誤,老師用戒尺打他們,他們卻不敢還手。時光飛逝,現代社會倡導民主、和諧。老師不能再打罵學生。而社會真正的民主、平等了嗎?沒有。學生把老師的不再打罵當成他們放肆,爲所欲爲的籌碼。不滿老師的批評與老師爭執,刺耳的髒話脫口而出。不把老師當父母,卻把自己當上帝。

時過境遷,尊師敬師在學生的眼裏似乎早已落伍。大家趕時髦、追潮流。愛慕虛榮不僅僅只是大人們的'惡習,學生們也是如此。攀比心理日益攀升,別人有的自己也得有。《送東陽馬生序》中“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勒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看他人身披綾羅綢緞,配帶珠寶首飾卻無半點羨慕之意,在當今很多人看來似乎就是傻子,甚至是火星人。

我也是愛慕虛榮的人羣中的一員,不是富二代也幻想富二代的生活。每次看到他人穿着明豔照人的服飾,自己也想擁有,雖沒向父母提起過,心裏卻十分不是滋味。可怕的社會風氣像病毒一樣不斷擴散蔓延,侵蝕着我們的身體,滲透到骨髓,令人無法自拔,迷失了自己。

醒悟吧!自以爲是的學生,學會愛老師尊敬老師,無論再過多少萬年,敬師依舊是潮流。

醒悟吧!愛慕虛榮的人,愛慕虛榮帶來的只是無盡的痛苦。像宋濂一樣有豁達的心境,以書爲樂。因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高爾基的名言伴隨着我在生命的每一時刻,宋濂這位古代的偉大文學家對學習,對讀書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餘幼時即嗜。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讀到這句,我感覺隨着高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於閱讀種類的篩選,也讓人無從下手、內容也更簡潔輕便。五花八門書籍讓人的精神世界感到無比空蕩,但他卻讓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真正喜愛一件事物的時候,無論物質生活多麼貧困,一定會窮盡力氣去得到對於自己來說珍貴無比物質,這是一份旁觀者無法體會到的。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書籍對於他來說是位多情的老朋友,每日都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他不因生活中簡陋而同等地對待精神世界。相反,總是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豐富內心的空閒。對於他來說,老師的苛求、同學之間的攀比、書籍的得來不易,都是人生經歷中一種別樣財富。在以後的道路中,他比別人擁有更多、更廣的空間來追求那一傷獨屬的寧靜致遠。

在文章中,他不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這樣差好的意境來表達自己不幸中又擁有的幸福,卻以“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的現實狀態來描繪自己的求學之苦,這又使我聯想到:當今社會中,真正有幾個人擁有那一份獨享的寧靜――讀書時光。在高速度的生活下,我們忘記了幼時睡覺時媽媽在耳邊輕輕地品讀書籍時那份好似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有時在繁忙中突然的'一愣,可能我們的腳步將會放慢,將會察覺那路邊正開的燦爛的野菊花,也會體會到身旁人那不經意的微笑,這會使你的生活多一份歡快、少一點繁瑣事。

“少年辛苦終身事,沒向光陰惰寸功。”是對全文的總況,在這首贈序中我也明白了:少年時期辛苦學習,將爲一生的事業紮下根基,切莫要有絲毫懶惰,不能浪費了大好光陰哦!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3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現代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一分爲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悅色地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抄書、不長途跋涉,也寒凍之苦,我們真正像宋濂積極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爲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學業大的進步,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爲《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澳大利亞之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4

《送東陽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鍼砭,強調勤學苦讀的重要性。敘自己“爲學之難”,求師之艱,先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後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絝子弟爲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於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着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羣書”,而列於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再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對當今太學生的學習生活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羣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從童蒙時期起,故事、寓言、童話、課本,甚至電視節目,我們接觸到的一切文化載體,都不倦的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學。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後的一句卻是這“澹泊”“寧靜”的'根本來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一語中的。

有從小就好學,不怕艱苦的。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爲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王冕七八歲時,“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還有諸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以及頭懸樑、錐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學的典範。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5

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猶深。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爲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爲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爲《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的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練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磨練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6

宋濂是我國明初文學家,今天我便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一文。

宋濂小時候,有次天氣寒冷到連墨汁都凍成堅硬的冰,可他仍堅持認真讀書學習,一方面表現了他學習刻苦,而且具有很強的責任感,信守承諾,不敢違約。單是最後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正所謂“一諾千金”,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像宋濂那樣守誠信,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就會呈現一派非常和諧的景象。

勤奮刻苦,這大概是每一個學生應該做到的吧!不過,現在的`我們大多是溫室裏的花朵,家長的呵護,自己的嬌慣,何談“勤奮刻苦”一詞?很少有人能像宋濂那樣不爲貧窮而自卑,只爲學習而快樂!讓我們心存夢想,腳踏實地的一點一滴做起,告別浮華,告別懶惰,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氣魄,努力拼搏,奮鬥一生!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7

經受磨難,也是一種享受。這是我讀完這篇文章的第一感觸。

艱苦能磨練人的意志,磨難也是一種享受。回顧我國曆史,我們會發現,許多名人志士都是在逆境中養成,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意志。而今天我要說的這個人叫宋謙,儘管他沒有孔子那樣偉大的成就,但他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肯定的。

我想,他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與他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的磨難是分不開的。放眼現實,我們又何嘗能丟掉磨練的精神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只有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能真正樹立起面對困難的信心。“不經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這是我國著名錶演藝術家俞振飛老老師在向演員們傳授技藝經驗時說的話,也是他發自肺腑的感受。的確,宋謙的一生是一條不平凡的道路,在這崎嶇的小路上,他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費盡了畢生的心血。他是經過一番“冰霜苦”才終得“梅花放清香”啊!

“自古英才多磨難”,人的一生幾乎都要經受磨難,幾乎都要經過吃苦,沒有人會是一帆風順的,如果換一種眼光看待生活的坎坷與痛苦,也許你會發現,磨難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種感受。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8

今天,我們學完了《送東陽馬生序》一課,這是宋濂寫給他的晚輩的一封贈序。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切感受到了宋濂求學中的苦難和執着。因爲執着,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況下抄錄了一本一本的書來讀;可以“趨百里外從鄉先達執經叩問”;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復……但也正是因爲這份執着,宋濂成爲文學大家。

宋濂小時候喜愛讀書,但家裏貧窮,買不起書,就向有書的人家借書,並且親手抄錄。在天氣非常冷的時候,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他的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放鬆讀書。他成年之後,又擔心沒有有學問淵博的老師教他知識,跑到幾百裏外,向當地的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追隨老師時,他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大雪積了好幾尺,他的腳、皮膚都被凍裂了,去全然不知。到達學舍,他不羨慕同舍生飯菜豐富、衣服華麗,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

從中,我體驗到了宋濂艱苦的學習過程,勤奮謙虛的`學習態度,專心學習的思想品質。也告訴我: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29

俗話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豐富自己、感覺世界的千變萬化。那麼你喜歡讀書嗎?

宋濂,是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替溪,浦江人,他自幼就喜歡讀書,但因爲家境貧困,只有向他人借書來抄寫、再看。他不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都一如既往的去讀書。

每當他遇到疑點困惑的時候,他就去請教老師,希望自己學有所獲。當從學求師的時候,他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阻擋不了他對讀書的熱情。而他正想用自己刻苦學習的這種精神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

當我讀懂這篇文言文時,我的疑惑就是:宋濂他爲什麼那麼熱衷於讀書,甚至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兒去用功讀書。但現在我似乎明白了,當你認準一件自己喜歡的、對自己有益的你會毫不顧忌的去爭取成功。古代有多少文人爲了考取狀元而晝夜不停地去讀書,也許他們是爲了更多的功名利祿,但是他們得到的卻會使自己受用一生。

我們也應該嘗試去豐富自己,嘗試把讀書變爲自己的'樂趣,即使你不喜歡,以爲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心靈,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未來。讀書是一種幸福,也許你會在書中找到一個不一樣的、全新的自己。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0

今天閒了點,工作和生活都在隨意中,隨便翻書,讀了幾遍了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頗有感觸。

文中有一句話:“餘則溫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了作者對學習的癡迷,對衣着打扮的不在乎。而我們呢?有些同學不比學習,只比吃,比穿,看誰打扮的“靚”打扮的“帥”,存在明顯的攀比心理。這樣一來,學習成績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過,衣着只是一個外表,而內心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的.。我們喜歡美麗,沒有錯,但不要過分追求美麗,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內心上給自己增加美麗,有知識的人是美麗的。我們應當學習作者,學習他那以學爲樂的精神。記住,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同學們,看看《送東陽馬生序》,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好的,告訴我們要擁有一顆好學的心,讓我們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來,爲了明天而努力奮鬥!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1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後,我想了,作者餘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偉人背後卻有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爲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裏穿着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爲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境界啊!

而後文所&“太學生&”與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

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做的卻與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2

經歷苦難,方能成就一片輝煌。

宋濂小時候家窮,環境艱苦,但無論什麼日子他都會抄書,就像這是個使命。成人之後,前往離鄉百里的地方求學。面對老師的冷言冷語,他並沒有放棄學習。沒有把自己的貧窮看做負擔,反而作爲奮發向上的動力,成就了一代文臣。

如果說學業的成功一定與錢有關的話,那隻能說錢帶來的也許更多是負面的影響。

比如攀比心會因爲錢加重許多,因爲有錢,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有車,我也要有。可能攀比心也不算什麼,但是,會有一種更不想看見的。因爲我家有錢,所以我是富二代,我爲什麼要努力上學,努力掙錢?我爸的錢都是我的,我也不用管我學的'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學,反正有人養啊!雖然錢也可能有好的改變,在住宿與吃上面會好很多,但是負面的影響之大,依舊是不可忽視的.。

“我爸是李剛!”有錢又有權,又能怎樣呢?最後毀的還不是自己還把自己的父親也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一句話毀了自己,也毀了父親。

有錢又有什麼用?艱苦的日子裏不依舊風雲人物衆多?當年,八路軍用小米加步槍戰勝了日本侵略者,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了苦痛,也完成了使命。

苦難是一種財富錘鍊着一個人的意志,激發着一個人的潛能。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3

六百餘年前的明朝,一個家中貧寒,爲了讀書求學奔走百里,卻執着勤奮的人憑藉自己的努力,被世人皆知,他,就是宋濂。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悅色地爲我們傳道授業;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卻在考試、學習上遇到失敗、挫折的'時候,總是尋找客觀理由,宋濂有句話我非常贊同“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爲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爲了前程,只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了,寒窗苦讀十年,再去考取功名。雖然現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現在,很多人都缺乏執着——對生活的執着。缺乏勤奮——對求學的勤奮。很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初三已經來臨,感受着壓力,同時我們也要把壓力轉化爲動力。找回心中那份執着與勤奮,爲了自己,奮力一搏。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4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才知道古人讀書求學的艱難。作者宋濂首先敘述自己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繫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最後讚許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和勉勵之情。

看來,古人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我們的確還須努力學習纔是。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有學校可進,有老師可請教,只要你虛心學習,老師定會傾囊相援,且無後顧之憂,即不必像古人之“手錄”,又不用“負篋曳屣”,因此,“其業又不精、德有不成者”,責任在於自己。

宋濂不愧爲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在封建社會,能像宋濂這樣德隆望尊的官員寫如此毫無教訓人味道的序給同鄉晚輩,恐怕也不多見。雖愛才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宋濂少時沒有經歷過求學的種。種艱辛,怕也不會有這麼多的感慨和叮囑。

我欣賞宋濂那句“其業又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名言。

願我們努力從古人那裏汲取知識和力量,勤奮學習,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5

古人學習時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他們的求學之路是否一帆風順?這個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爲了勉勵同鄉晚輩馬君則勤奮學習,成爲德才兼備的人所寫的一篇贈序。文中寫了作者得書之難,從師之艱和求學之苦。令人不禁感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

結合現在我們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師,也不用想盡一切辦法去得書。我們現在的條件優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想看書直接去書店買,到上學的年齡是會直接去學校報名,有老師來指導你。可我們卻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文中寫道:“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現了作者學習的.刻苦。我們不用抄書,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可是,有些同學卻從未好好多過,他們與宋濂相比,多了一份優越,少了一顆好學的心。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6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裏,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而後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 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7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時代求學的千種辛苦萬般困苦,並拿之後太學中的條件與之作比,以告誡勸勉“馬生”刻苦讀書;文章都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們必須珍惜優越的條件,好好學習,然而給予我最大震撼的東西並不是這一點--是宋濂的執著。

因爲執著,宋濂能夠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景下抄錄了一本一本的書來讀;能夠“趨百里外從鄉先達執經叩問”;能夠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復但也正是因爲這份執著,宋濂成爲文學大家。

執著的力量就在於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爲可能,使奇蹟的產生成爲必然!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從《資本論》到《相對論》,從《蒙娜麗莎》到《命運交響曲》,從雜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項震撼驚寰宇的發明,哪一項驚駭世俗的創造,哪一種功在千秋的貢獻背後不曾凝聚着偉人們執著的追求以及爲其付出的辛勤與代價。誰能說他們的成功只是因爲幸運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種偶然--也許,由誰來創造奇蹟確實是一種偶然,但,創造奇蹟的人必須擁有着執著的`性格,這絕對是必然!

此刻,生活在我周圍的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執著--對知識,對友情,對生活的執著。很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花般的歲月蒙上了一層灰色。但願,但願大家都能重整心境,尋回心中那份失落的執著!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8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富足的家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但這樣會把我們培養成一個懶惰的人,沒有上進心,不能自力更生,使我們不想學習。當我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之後,我對學習又有了新的認知。

宋濂是我國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史學家。他從小就熱愛學習,卻因爲家境貧寒,沒有錢來買書看,只好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手抄錄,在約定的日期之前換回去。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而現在,我們的學習環境比當時要好上數百倍,我們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老師們一絲不苟地向我們傳遞知識,沒有寒冬的烈風,沒有長途的跋涉,也不需要親自抄書,而我們自己有沒有像宋濂一樣去刻苦認真的學習呢?

我們都坐在教室裏,但有些人的思想卻早已飄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是左耳進右耳出,就像原文裏說的一樣: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條件下,要多給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39

今天學完了《送東陽馬生序》後,我是對宋濂年輕時的求學毅力深感敬佩。且不說我們學生中有沒有人做到,至少我是做不到。

宋濂求學路上難又難,幼時貧窮潦倒,便向藏書之家借書,“手自筆錄”,按期歸還,哪怕是冬天也不例外。

真的,我對冬天時寫字是深有感觸的,試想,凜冽的寒風吹進屋內,將稚嫩的手割得遍體鱗傷,凍得通紅,寫字是相當困難和痛苦的,而宋濂竟可以憑毅力堅持下來,在下自愧不如啊。

宋濂長大後,向聲望高的人請教經書上的問題,大師雖未“稍降辭色”,有時還會責罵宋濂他們弟子愚笨,可他“色愈恭,禮愈至”,不駁一字。

看至此,我再次被宋濂的精神折服,換做別人,被人責罵,早就反駁回去了。還在站在那裏任別人發泄怒氣?在我們看來,這種人分明就是傻子,但宋濂他可不傻,要是傻的.話,還會成爲一代名人嗎?我被他求學的執着所感動。

當宋濂終於成爲碩師的一名弟子時,從家到學堂的路也不是那麼好走的。況且,同舍生是風度翩翩,衣裝華麗,而宋濂卻是一身破衣,還能做到“略無慕豔意”,要知道,從古至今,人們的攀比心理是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的兒女,能做到如此,實屬難得。

於是,宋濂,一位我不怎麼熟悉的文人,在我心裏昇華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無論是寒冬裏堅持按期歸還的毅力,弱冠時請教碩師的求學欲,被責罵的忍耐力,一顆不攀比的淡泊心,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優秀品質。更是中華兒女應有的品質。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40

在少年時期有幸拜讀這篇佳文,我受益匪淺。從這篇文章裏,我懂得想要取得成就必先吃苦,還有怎樣對待老師纔是尊重。

讀完這篇課文後,我思緒飛揚,回到五百年前明朝,感受作者——宋濂艱辛求學的經歷。“負篋曳屣,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我爲他對知識的熱愛與追求而感動。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必定先經苦後方能成功。他對知識已達到癡迷的境界,“既加冠”仍不忘汲取知識,曾“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這種精神乃是我們青少年學習的榜樣。

更難得是,先達對他態度不好,可他“色愈恭禮愈至”,這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與之相比,現在有的學生打着“人人平等”口號,向老師叫板,不把老師放在眼裏。曾發生過學生毆打老師的事,轟動一時,難道我們不爲自己的類似行爲而反省嗎?

現在有的學生不想學習,總找藉口推辭,什麼家裏沒錢買教材書等等,爲何不能像宋濂“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呢?就算是現在也有些因家境窮困不得離開教室的孩子嗎?看着他們對知識的渴望的眼睛,我們身處於條件不錯的環境爲何不更加努力?何要把光陰浪費在追星Computergame等等上?

回看宋濂最後取得很高成就,這些絕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和他刻苦勤奮的'精神分不開的。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把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夢想實現……

身在花苞時期的我們,積累養分,開出一生最美的花兒吧!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41

上個星期,老師講完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我對宋廉的印象十分深刻。

文章描寫了宋濂求學之艱辛,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作者的積極刻苦,不怕艱辛,勤奮好學的高尚品質。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當時學習條件是多麼的惡劣,然而,宋廉克服了重重困難困難,無論條件多麼的惡劣,都不放棄讀書。

最終飽含知識,成爲了飽學之士!相比之下當今我們的學習條件是多麼的優越啊!可是,當今像宋濂這樣勤學苦讀,不怕艱辛的人還有幾個呢?

難道是因爲當今的學習條件太過優越,造成我們沒有體會到:“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夫皸裂而不知”的艱辛嗎?

難道是優越的學習條件,讓我們忘記了,刻苦學習、不怕艱辛、勤奮學習,好好讀書的嗎?我認爲不是,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看他專心與否,因爲宋濂專心致志,所以不受惡劣的環境影響,最終成爲的飽學之士。

我們不該因當今的'學習條件優越而忘記了刻苦專研、刻苦學習、刻苦努力!我們要學習宋濂,學習他那不怕艱辛,勤奮好學,刻苦讀書的可貴精神!

我們從文章中也可以瞭解到宋濂對老師的尊敬,想要學有所成,靠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最重要的還要有道德修養,我們應該學習宋濂尊敬師長的好品質!

通過這篇課文,我們能明白,提高一個人克服困難的能力,促成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刻苦、勤奮、不畏艱辛的品質和堅定的意志。不僅如此,我們想要學有所成,還應該重視道德修養!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42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時代求學的千種辛苦萬般困苦,並拿後來太學中的條件與之作比,以告誡勸勉“馬生”刻苦讀書;文章都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們必須珍惜優越的條件,好好學習,然而給予我最大震撼的東西並不是這一點--是宋濂的執着。

因爲執着,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況下抄錄了一本一本的'書來讀;可以“趨百里外從鄉先達執經叩問”;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復……但是也正是因爲這份執着,宋濂成爲文學大家。

執着的力量就在於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爲可能,使奇蹟的產生成爲必然!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從《資本論》到《相對論》,從《蒙娜麗莎》到《命運交響曲》,從雜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項震撼驚寰宇的發明,哪一項驚駭世俗的創造,哪一種功在千秋的貢獻背後不曾凝聚着偉人們執着的追求以及爲其付出的辛勤與代價。誰能說他們的成功只是因爲幸運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種偶然--也許,由誰來創造奇蹟確實是一種偶然,但是,創造奇蹟的人一定擁有着執着的性格,這絕對是必然!

現在,生活在我周圍的好多同學,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執着--對知識,對友情,對生活的執着。好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花般的歲月蒙上了一層灰色。但是願,但是願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尋回心中那份失落的執着!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後感 43

所有人都向往美麗而幸福的生活。作爲一名中學生,我認爲,要想有理想的學業,必須在學習生活中先嚐盡苦,而後才能嘗甜。

讀罷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被作者在艱苦的條件下仍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的可貴精神深深地觸動。寒冬臘月時,“手指不可屈伸”是常有的。寒假裏,本來打算早上做作業的我,因爲天氣寒冷,手指不可屈伸,將原定的機會成了讀書看報,於是作業一拖再拖,開學前狂補,作業質量也就不可觀了。而“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的宋濂,在硯臺中墨汁都結冰的情況下,手指凍得麻木,還不放鬆抄書,如此驚人的毅力,讓人心生敬佩。

現在的`中小學生,上學放學一般都有家長接送,來去花不了多少工夫。而宋濂求學時,揹着書籍,拖着破鞋子艱難地在山路上行走,“足膚皸裂而不知”天氣惡劣,到了學校,全身竟“僵勁“而不能動。爲了求學,宋濂不知熬過了多少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他吃的苦比我們現在面臨的苦要苦上百倍,才遂成大學士。

宋濂苦讀的事例告訴我們,只有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勤奮刻苦地學習,才能早日成才。“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宋濂如此,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我們何嘗不能如此呢?

冬天,我們不必爲寒冷而苦惱。穿上棉襖,戴上手套,想想宋濂的“四肢僵勁而不能動”,去滿腔熱血地投身於學習中吧!別懼怕那小小的困難,在嚐遍苦辣後,你一定會嚐到蜂蜜般的甘甜!還有什麼能難倒你呢?

我堅信——“學海無涯苦作舟”,先苦而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