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論語》周禮有感(精選20篇)

讀《論語》周禮有感(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論語》周禮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論語》周禮有感(精選20篇)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

閒來無事,掐指一算,自餘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餘。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並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爲規範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於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於是乎,周禮既爲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範,形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爲什麼說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爲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並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爲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特別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爲不可原諒。此爲“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特別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同等級者的祭祀也不同,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瑣,如諸侯每月初一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並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衆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範。它不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同的等級關係!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並認爲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聖人孔子都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形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2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天,我們讀着讀着眼前彷彿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翻開第一頁,就看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它的意思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溫習以前的知識,這難道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了,這那難道不是非常高興的事情嗎?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卻並不怨恨,這樣的人難道不算是君子嗎?“孔子說得真對!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我喜歡讀書,讀書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自從我有點閱讀能力起,書就對我有強大的吸引力。要是碰到一本好書,它就能影響人的一生。我們在閱讀時候會將書中的人物的思想行爲和自己的思想行爲作比較,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素質。俗話說得好,“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想而知,書有多大的作用!知識豐富了,就能擁有寬廣的胸懷。

就如我讀《論語》學而這一部份就使我受益無窮,增長了知識。我們應該多讀書。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00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的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起,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現在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3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所編,雖說是兩千多年前所編的,但還是讓世界、讓人民,更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主旨是做人要實事求是,不能似懂非懂。我一直把這句話當做耳旁風,不以爲然,直到六年級危老師講這句話時,才讓我對他產生了興趣。家人總說我學習時候不知道好方法,而我卻總是打斷他們,這才導致我考試吃了大虧。

記得那是桂花褪下她的平凡,開始展露光芒時,我卻在考場上犯了愁。隨着一生聲哨響,數學考試開始了。剛開始答題,有的同學卻犯愁了,眉頭緊鎖,而我卻如魚得水一般。我用輕蔑的目光看了看他們,從心底將他們狠狠嘲笑了一番,才繼續答題,寫着寫着,我的臉色卻陡然一變,死死盯着這道題,一隻手撓了撓頭,用嘴啃着另一隻手,背上不停地冒汗。這時,我彷彿看見同學們對我指指點點,死黨對我豎起的大拇指已緩緩向下,這打斷了我的思路。這道題是老師說了多遍的呀!本是這樣懊悔的我,卻被想象所打斷,氣憤到雙眼幾乎噴出實質的火焰,於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卷子上亂蒙開了。由於這道題導致我後面的思路混亂,大腦已經崩潰。寫完後我也沒有檢查,只是用手有氣無力的,懊悔的,捶了捶腦袋,便在腦海中回想老師講課的細節,可細節全是與同桌玩耍,唯一聽到的一句話是:“誰還有不會的?”我看了看同學們都沒有舉手,也沒好意思舉起手來,這才“一錯造成千古恨。”我垂頭喪氣,像霜打的茄子一樣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卷子發下來後,我倒在了及格線上,這可能對差生來說是豔陽高照,喜上眉梢;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上語文課時,我像失了神一般,卻猛地聽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一看原來危老師在講這則《論語》呢!這使我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數學課上的所作所爲,於是我很快把這句話在心裏默唸了幾遍,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從那以後,我也像桂花樹一樣慢慢展露自己的光芒,不可阻擋。而實事求是的精神更是印刻在我的心中。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4

作爲儒家的代表作,論語,在中國文化中佔了極爲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國人處事的指導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它是滋養中國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時候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論語提倡積極入世,以克己復禮的思想給衆人約束自我智慧於他人的治理理念,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創造一個有人心的社會,在於天下他彙集了天下,人在於個人,他指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這份傳承至今的思想影響了一個又一箇中國人,甚至給海外也帶來了思想的碰撞。

論語讓我直面自己,摒棄壞習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會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點也不懂的狀況。可是爲了讓自己顯得聰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裝自己已經很懂了,可事實上這纔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裏不懂並不恥下問,或恭敬地向老師詢問纔是智慧的體現呀,所以在我們提升自己的過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話纔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夠舉一而反三。

論語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學習這件事,論語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於學習,喜歡學習更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得到益處,把學習當做愛好去做,學習的效率更能提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學學着,專心多問多思考,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學習,更能沉浸在其中。

當然論語最重要的還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其中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後而博澤於人的寬容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精神,也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進取態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昂揚志氣,在今天的中國這些品質都被我們的追求,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擁有這樣的品質,營造出一個大同的社會,論語無疑是一個權威的指導。

後世的許許多多的思想都源自於論語文人墨客們需要他給予治國的指導,武將們也需要他洗滌內心的力氣,而我們更需要將他細細研讀,從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會給予我們最積極的建議,讓我們在社會中有所一代論語之光將第三10而至,萬事生生不息,論語是我國文化歷史遺產的一個瑰寶,也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應該值得品鑑的一本書。論語影響了我,我從以前的,不懂裝懂,到不懂就問,我認爲我已經明白了這道理,自身的聰明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實質上的。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5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行。此書也蘊含了許多關於學習的態度與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他認爲只要自己感興趣,把所學得當作一種愛好,一種快樂,就一定能學好它。當然,在今天,我們依然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爲我們發自內心地喜歡,就能夠集中全身的精力,激發潛能,從而促使自己走向成功。

有了學習的興趣還不能夠走向成功,還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對待學習的態度,他認爲對待知識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可事實上,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或者說人們很多時候不願承認自己不知道,認爲這樣很丟臉,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心理。我們應該保持謙卑的學習態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有了良好學習態度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爲學習和思考應該結合起來,不能只顧一邊。現在社會,中國學習就是屬於理論方面十分優秀,但是動手實踐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就比較弱了。在這點上,我們應逐步提高學習中探究的能力。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這點還不夠,有些人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這樣的學習也是不好的。所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種學習方法。溫故以前學過的知識可以讓我們對此掌握得更加牢固,並且還可能發現一些新的知識。

有了這些,還需要一個“領導者”——夢想。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這是孔子在步入遲暮之年還未實現夢想時發出的感嘆,但他並沒就此放棄,而是心懷夢想,對生活充滿希望。夢想就像太陽,沒有夢想的人,生活中就如同失去了陽光,整日在黑暗中度過,怎麼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呢?

夢想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動力,但也有人心懷夢想,卻止步不前。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許許多多的人同這位遊子一樣,雖然心懷夢想,但是覺得夢想太遙遠而放棄,但你有爲此努力過嗎?還有一種人,他們爲夢想努力過、奮鬥過,但在面對衆多困難時,他們被壓倒了,而他們對自己說:“我努力過了。”但你們爲什麼不問問自己:“我拼盡全力了嗎?”如果你做到了這些,那麼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這本著作中所蘊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名言,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6

孔子還非常挑食。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得不好,不吃;不合時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不吃。我想,現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罷了!

讀完《論語》,我不僅對孔子的敬佩更進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種親近感。孔子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至聖”,他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他似乎從書上一躍而下,成爲我的一個好朋友。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爲牽扯到朋友的種類,很多話不及細說,下文再談。

《論語》有關結交朋友之標準的論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對朋友的要求,又有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還有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爲,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這一點頗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羣衆語言爲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7

在現代的社會裏,處處都應存在着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裏,遺留着古人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着人民朝着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頻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種種廣告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電視欄目裏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着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裏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裏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屏幕上,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裏散發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才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裏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裏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着最爲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宏偉的企業項目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着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爲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決不允許任何虛假的玷污!讓我們共同祝願:讓誠信永駐人間,讓誠信保留最真實最美麗的容顏!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8

學德,學禮,學態度;學智,學道,學做人;必以《論語》學先。

古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其中《論語》最爲接觸較多,它是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後人深有影響。本書從世間多方面概括,講述了人應爲,人應不爲的各種事情。從《論語》中,可以讓我們悟到許多人生中事物的一些道理。

《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明白,無論何時都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知之爲知,不知爲不知”,讓我明白學習上應該抱有求實的態度,任何時候都必須誠實對待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不讓自己處在半壺水響叮噹的狀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約束別人的想法,應該不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換個角度儘量去接受它,不要固執的讓別人去完成,那樣就打破了和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讓我明白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能對自己的衣着過於注重,不要以求知爲藉口而與人攀比,這種行爲完全辱沒了讀書的真正用意,不能做這種人兒讓別人瞧不起。還有許多言語讓我感慨萬千,讓我從中領悟到不少道理,給了我不少的人生啓示。

這幾天,我對《論語》又有了近一步的認識,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看孔子的爲人我學會了品德;看弟子對孔子的行爲,我學會了禮儀;看學生積極向孔子學習,我學會了學習的態度;看孔子出事鎮定自如,我學會了鎮定;看孔子以諸多的行爲和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學會了他的智慧;看《論語》記錄的孔子的話,我學習了做人的道理。也許有時一件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當國家與國家發生矛盾的時候,大多主張兵戎相見,而孔子主張以“仁”治理天下。這本書對我們青年的影響力着實不小,我們應該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它,讓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幫助。

四書之一的《論語》,值得去讀,值得去看,因爲它給你的人生影響非同小可。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9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同學們,這裏說了“知”的三種境界,知,好,樂。這三種境界,

爲知而知境界最低。功利性學習,的確不能保持學習的持久動力。就像有些高中生,只要一畢業,就開始賣教材一樣。學習是爲了考學,不是爲了其中的樂趣,更沒有高遠的志向。這個境界的學習,勢必不能讓人走遠。

好之,境界高了一層。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做引領,會把學習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但是,興趣要保持很難。只有興趣,是肯定達不到顏回那種“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層次的。

於是,樂之在之前兩個層次的襯托之下閃亮登場。以學習爲樂,這真是個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覺的“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之”“日日三省之”“溫故知新之”……總之,道路漫長,坎坷不斷。孔子說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見,學無止境,如果沒有持久動力,那是難有作爲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請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以學習爲樂,自覺、努力、堅持去學、去品、去收穫,如此才能行穩致遠。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同學們,這則論語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揚顏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可他依然有快樂。他的樂是什麼?是學而時習之?是有朋遠方來?抑或是溫故而知新。總之,有發現,有收穫,有進步,就足可樂。這不是“樂之”境界的最好體現嗎?這不是和安貧樂道境界的最好體現嗎?比顏回層次還高的在於:孔子不僅有崇高的學習觀,更有崇高的財貨觀,也就是價值觀。“飯疏食飲水”的境況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考驗,可面對不義之財,孔子只當他是浮雲。多麼的清高,多麼的瀟灑。不爲財累,才樂得貨真價實,超然物外。

孔子說的“樂”,不僅境界高,而且是讓人獲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門。值得我們深思。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0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像一面明鏡,開啓了我塵封的心扉,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通過學習,我對自己的工作和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我認爲,對我們來講,這樣的培訓太及時了。因爲在未學習之前,我的腦海裏總認爲《論語》一定非常高深莫測,在現代社會中談論《論語》,未免太過時了。原來我以爲那是過去封建社會孔夫子他老人家教書育人的老教條、老方式,可是經過於丹教授的精闢解釋後,才知道《論語》的文字如此之“簡”,而含義卻又如此之“深”。所以,這樣簡單的道理能貫穿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是有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于丹教授說道:“天地行爲一體,而人爲萬物之靈。”有了人之後,是要有人的思想與精神的,作爲一個國家,一個軍隊,可以沒有糧食,沒有武器,但卻不能沒有精神。所以塑造人的思想與精神是何等重要。結合現代社會,一個企業、一個組織中最爲重要的也是“人”的精神塑造。一個企業、組織塑造員工的團隊思想、團隊精神,就是企業文化的一種體現,且不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重要性,一個沒有核心的企業是沒有凝聚力的,更談不上團隊精神和企業文化。在此,通過這樣的培訓,讓我們普通的員工感受到了企業管理者的用心良苦,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新紀元是個有凝聚力的企業,因爲它的管理者不但在爲它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也在創立和發展它的企業文化,並讓這種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員工。

在學習中,有一節內容爲“人生的追求是什麼?何爲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作爲現代人,在這個鋼筋混凝土構築的都市裏,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遭遇事業受挫,身纏疾病,惡語中傷等不盡的苦惱。是啊,生活就是這樣,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苦惱總是會不期而至。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人們都在苦苦追尋着自己的最大目標——幸福與快樂。什麼纔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呢?于丹教授告訴我們,其實,幸福和快樂存在於內心。我們現代人往往把它看作身體之外的房子、票子、面子、位子、車子等等。於是爲了這些所謂的東西就有了隨之而來的無盡的攀比與苛求,最終可能會得到些東西,而內心卻無法真正地幸福與快樂,只有苦。這道理講得多麼真實啊!于丹教授還告訴我們,其實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就是一種體驗,它既簡單又樸實,關鍵是保持怎樣的心態,只要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我們就不難發現幸福與快樂無處不在。嚴寒孕育着春的生機,失敗總是在成功到來之前,挫折總是會有經驗的積累,機遇總是在矛盾與痛苦的選擇之後,去體驗吧,拼搏之後總會有收穫,苦難之後肯定會有甘甜。古人李漁說過,“樂不在身而在心。心以爲樂,則境皆樂;心以爲苦則無境不苦。”這也像《論語》中所說的“人類苦苦追尋的幸福與快樂就在人們的內心情感中”。看了這樣的闡述,我彷彿明白了。知足者常樂。

我是一名來自外地農村的婦女,來到繁華的大都市,曾做過洗碗工、粗加工以及其它外來工都做過的工作,其中有酸有甜,有苦有樂。而現在的工作,比較穩定,收入固定,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團隊裏,有着良好的工作氛圍,我感到非常的滿足,我每天都可以用飽滿的熱情去面對工作,儘管在工作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的同事都會在這種時候及時給予我幫助與諒解,所以,我非常感激。正如於丹教授講的那樣,“作爲一個人,要有感恩的心態,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1

歲月悠悠,古老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飛逝而過的五千年中,這龍的故土上出現了多少傑出的人物。如酒仙詩人李白;地動儀的發明家張衡;數學家祖沖之;偉大的設計師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學術精湛的學者,他的許多有見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們無法忘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就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他的第子根據他的言行舉止寫出了響譽世界的《論語》。下面是我讀孔子《論語》的一些感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認爲,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爲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認爲,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孔子這些思想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愁吃穿的年代,作爲學生的我們應該樹立遠大志向,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不要被學習中的困難嚇倒,搞好學習,報效祖國。

孔子一身以仁德爲道,一生安貧樂道。而我們現在呢?亂扔垃圾的現象隨處可見。讓我們來見證一下吧,國慶期間,全國各主要旅遊景點遊人散去後留下的是可觀的垃圾,神聖的天安門廣場,留下了九噸垃圾:香口膠,零食袋,紙屑等遍佈廣場。海南三亞大東海景區三公里海灘遍佈五十噸生活垃圾;長沙高速公路上遍地也是垃圾……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像香港這個人口密度很大的全世界有名的旅遊城市或像新加坡等國家,人們無論在大街還是小巷都很少找到一片紙屑。作爲深受儒家學派思想影響的中國人,我們的傳統美德到哪去了呢?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爲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就不要推給他人去做。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想想別人,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小悅悅事件的發生,震撼人心,全國上下議論紛紛。她被車撞倒後,有十八個路人陸續經過,竟然都視而不見。他們本來可以挽救一個活潑可愛的生命,可他們都選擇了放棄。然後,小悅悅又被一輛車二次碾壓之後,才被在路邊撿垃圾的陳阿婆發現,並把她送進醫院搶救。幾天後,小悅悅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夏洛能編織出愛的大網,孔子爲了見患了嚴重感染病的弟子回最後一面,可以不顧自己的安微。這不是我們常說的道德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那些怕被人說而不管小悅悅的人,就可以把死亡和痛苦留給小悅悅來承受?孔子教導我們要心善如水,我想請問:對奄奄一息的小悅悅熟視無睹就是善嗎?

孔子的一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詩、禮、樂修身成性。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學習德、智、仁、美樣樣精通的孔子!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並讓之發揚光大。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2

人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有着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們去汲取、領悟;思想是一片寬廣無垠的大海,有着太多太濃太濃的魅力,吸引我們去暢遊其中。《論語》的“人生”盡顯思想的魅力,引領我們享受心靈的美麗旅程,體味生命的豐富元素。馳騁與睿智的思想海洋,讓我們的精神變得純淨而通透。

《論語》是生命的學問,要落實到真是的生命中去,是具有真實感、確切感、客觀感的內容真它理。不同於西方的文化,把對理想人格的憧憬寄託彼岸世界的上帝身上,中國文化把希望全身心的寄託在此岸的聖人身上。《論語》的要義就是要培養生命的強度、韌性、成聖成賢。也就是說自《論語》創說之日起,其目的就是爲了經世致用。《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論語》注重切己自反的心性涵養。主張人際關係的中正平和,追求出入自在的聖人境界。儘管在追求作聖人之功的過程中,真正成功着寥寥無幾,但儒家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他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特別是其中重禮儀、寬厚待人、自強不息和積極進取等學以致用,不管在中國前賢大者、王公貴族,還是一介書生,布衣貧民的精神風貌中皆隨處可見。

中國文化和論語生命力深厚強韌,曾是中華民族生命的寄託與安頓所在,他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寶鏡,觀今鑑古,可以使我們增加堅毅的信心!

剛纔我們談到學以致用,但怎樣才能學以致用呢?孔子評價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的話值得記取。孔子說:“再,斯可矣。”這跟說:“一鼓作氣”有類似的意味,朱福貴借孔子的話說:“再思就可以拉,用不着三思,因爲事情都是正反兩方面,第一正思,第二反思,再思第三遍,就容易陷入模糊的矛盾中去了,所以用不着三思,三四十婆婆媽媽的表現,還不夠勇敢,所以慎有時於勇是相對的。”

孔子說他一生致力於教育,就是希望把“仁”的種子種在世人的心裏。今,我們畢生學習,會種怎樣的種子在自己心裏呢?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答案!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希望我們這一代人繼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3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爲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爲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纔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4

《論語》是一部記敘孔子的理想,志向和觀點的著作,是通過追憶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與思想感情,從而給我們展現一個有血有肉,生動親切的孔子形象,也通過孔子的話語給我們傳達了許多頗具意義的深刻道理。換句話說,《論語》就是一部活的道德教科書。其中所展現的孔子思想有:提倡“仁愛”,倡導人本主義思想,熱愛文化,追求卓越,勤奮好學等。其中我對孔子所倡導的“人本主義思想”最爲感興趣,因此,我從他的人本主義思想角度爲切入點重讀了《論語》,爲的是更好地理解其中關於孔子的人本主義思想內涵,進一步瞭解這個流傳千載的偉大思想家。

如果說《論語》中關於孔子的人本主義思想有多種內涵和體現的話,那麼我覺得以“仁”爲核心的價值觀念是其中最核心和主要的內涵。“仁”作爲孔子最主要的思想觀念,反映了他對理想人格和美好品質的追求。他曾經解釋“”的意思爲愛人,即是以人爲中心來展開闡述的。如《論語。顏淵》中他回答弟子什麼是仁的時候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即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要強加於別人身上。我把這理解爲是一種“愛他人”的人本主義思想。又如《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要立身於世也要幫別人立身於世,自己想要發達也要幫助別人發達。另外他在闡述“仁”時說“力仁由己,而由人乎?”“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我覺得這是告訴我們愛人是發自於人的內心的,別人不能左右你的思想。同時人要靠自己,要學會自愛。因此,我把這理解爲一種“愛己”的人本主義思想。但是,在我看來,用“愛他人”“愛己”不足以說明孔子這種“愛人”的人本主義思想,還應該體現在更大的範圍內,即“愛天下人”。這種愛是沒有國界和種族之分的。還有,雖然他提倡有等級的愛,但是他仍然愛普通百姓,仍會因爲愛他們而反對暴政,對百姓的痛苦表示同情。另外,對天下人都按照義來對待,如《論語。里仁》裏寫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博愛和人道主義精神,是一種“愛天下人”的人本主義思想。

關於孔子人本主義思想在《論語》中體現的內涵,我想還有他對人類現實的關心,與儒家思想中積極入世,關注現世狀況的思想相一致。在那個遙遠的時代,許多人民都由於缺乏科學認識而變得封建迷信,沉迷鬼神之說,但是孔子卻將目光注視在人類的現世的生存狀況,認爲人只需要關心現實的命運和發展狀況。如他在《論語·先進》中回答他的弟子子路關於一些鬼神之說時說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說明他始終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事情都是以人爲根本,進而爲人所需要和所服務的。同時他倡導人類應把目光放在自身的發展需要上,社會的一切事務都不能與人的意願和生存狀況相背離,這就是孔子所倡導的人本主義思想的一種內涵和體現。如《論語·雍也》中他曾說過:“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即很好地體現了他這一思想。此外,他關心人類現實,也是出於對人的關懷和熱愛,他讚揚一切對人類社會發展有所幫助的事物,反對和排斥一切阻礙人類生活的消極事物。如在《論語·季氏》篇中,他推崇“文德”,因爲這有利於薰陶人性,使人變得和善有禮,從而也就能節制社會上那些不良行爲,維護社會安定和人類生存環境。因此,無論是對待鬼神之說,還是對待社會發展,人類的生活,處處都體現着他關心人類現實的人本主義思想,

在儒家的觀念中,認爲人的自覺性是發展的一切動力之源。這就強調了人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論語》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子認爲人們要聽自己良知的心聲,重視人的作用,如《衛靈公》中他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認爲人是主宰一切的主要因素,是人能夠把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變得偉大。這種“個體的人性自覺”我覺得是人本主義思想又一可貴的內涵。那麼在《論語》中,這種內涵到底是怎樣體現的呢?經過思索字句和總結,我把它概括成以下幾點:第一,孔子認爲人具有極大的自覺能動性,如人可以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善良意識,“我欲仁,斯仁至矣。”對此,我的理解是人的內心想要善良的話,就會獲得善良,這種善良不是從外界別人強迫我們擁有的,而是從我內心產生的,這也算是一種人性的自覺意識。又如《子罕》中“譬如爲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簧,進,吾往也》”無論是停止堆山還是前進填地,都是“我自己”決定的',這也是強調了人自身的決定作用。第二是孔子提倡人要自覺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要經常反省自己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通過自我的自覺行爲塑造一個完美的人格。如《論語·學而》中曾子也說過“吾日三省我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明人要經常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又如在《論語·憲問》中,子路向孔子問道君子是怎樣的人時,孔子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君子要修養自己,從而達到保持恭敬的態度,使上下左右的人安樂,使百姓安樂的境界。這裏的“修己”便是一種自覺的人性。第三是孔子主張人要發現人生的光明,人生真正的美和價值,追求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如他說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以求道爲志向,以道德爲根據,遵循仁愛法則。這表現了他追求人生價值的積極的方面。總之,這三方面就是我所理解的關於孔子“個體人性的自覺”的人本主義思想內涵。

此外,在所有解釋孔子人本主義思想的內涵中,有一個最讓我感到親切的,就是“熱愛和嚮往人間真情”的內涵。因爲我認爲這不僅是他的一個理想,更是他貫穿一生的最爲閃光的地方,也是塑造他那平易近人,有血有肉形象的一點。使人在品位《論語》時處處感受到他那濃郁的人情味。從《論語》記載可以看出他非常向往人世間那真誠感人的真情的。例如他在教導學生時,常常表現出對學生學習知識之外的關懷,如學生的身體,家庭也會親自爲學生操勞,熱心幫助學生度過困境。在弟子冉耕生病時,他會親自到弟子家中探病,鼓勵弟子,表達自己的悲痛之情。在顏淵去世後,他會痛哭。在日常生活中,他雖然是一個嚴肅的師長,但是在感情上,他卻與學生真誠相待。“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等都能反映他對他人的用心。可見他一生中都在追求這種無價的人間真情。

總的來說,在以孔子的人本主義思想角度爲切入點讀《論語》這部作品時,我又發現了更多關於它的可貴的思想價值,如我從《論語》中以自己個人的理解,再加上一些文獻的支持,就把孔子的人本主義思想內涵在《論語》中的體現歸納爲:以“仁”爲核心的價值觀念;對人類現實的關心;人的自覺性;熱愛和嚮往人間真情。這些內涵都使我對《論語》的理解產生更多獨特的視覺,收益匪淺。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5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爲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纔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裏,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可以幹很多你沒時間乾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俗話說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後後悔,那麼現在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着,雨淋溼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說:“我非常有意義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爲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後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4論語讀後感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爲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

《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爲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

就是這麼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6

書是我的最愛,我每天都看,我有兩百多本書,可最值得推薦的書,還是這本古香古色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書。就是孔子的弟子把聽孔子講話和孔子與時人、弟子談話時作的筆記,加以整理、編纂而成的。這本書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讓我覺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以後,按一定時間溫習它,不是很快嗎?

讀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我明白了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追上了還會擔心失去它。也就是學習完要定時複習,不然會丟失它。

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讓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取長補短。

讀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明白了: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愛好。千萬不能被動學習,否則只能事半功倍。

《論語》裏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舉了。我雖然還有很多沒讀,但我已經被它吸引了,我堅信,他對我未來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同學們,這就是我強力推薦的一本書——《論語》。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7

這個假期,我讀了《論語》,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學習他的優點。發現他們有缺點,就要趕快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種不足,如果有,馬上去改正,這樣就會做得更加完美。孔子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我們班裏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的作文好,有的體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樂於助人……他們的優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也會越來越優秀。

《論語》讀後感200字4

今天我看了《論語》中好幾段,下面,我來說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義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向他好的方面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應該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我們要謙虛,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要想他的優點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相得宜彰。比如說:我們班的某些同學的學習不好,但他的體育好,畫畫的好,就應該向他這方面學習。某些同學體育不好,但學習好,寫字好。向他寫字,讀書學習。我的跳繩跳得好,琴彈得好,但是膽子小,不敢上臺朗誦,應該向膽子大的,聲音大的同學學習。及時改掉自己的缺點。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8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顏回,但是一千個讀者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完《論語》後,我對顏回有了自己的看法。

“孔子說:我不違背整天的詞語,如蠢,以爲他們撤退省,足以發回也不傻。”這是老孔子顏回的評價,可以概括爲“顏回大智若愚。”顏回看起來笨,其實他是一個聰明的人渴望學習,所以我們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作爲老師可以不分貧富,只要是通過虛心求學生活的人,他都收下。當顏回進學堂時,只要磕三下頭便成了孔門弟子。一開始孔子教育並沒有一個特別需要注意顏回,只是我們發現他上課進行學習最認真,但從不發表意見。

可隨着時間的推移,孔子顏回發現後,中午放學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學校,下午和早期學校。孔子覺得很奇怪:顏回,吃就吃這麼快?於是,他派了幾個人回家,看看發生了什麼事焉。

原來,顏回家發展非常窮,所以我們住在城市貧民區,父母可以每天都要到自己田裏去種地,只給顏回就是留下一鍋菜湯。顏回回到家後,就把菜湯倒到一個用竹子能夠做的每個碗裏,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菜湯喝不飽,他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水喝,然後他們趕緊重新回到教育學堂。

孔子非常欣賞顏回,所以他說:“賢,惠也! 一筐菜,一瓢飲,在小巷裏,人們不能擔心,回來也不改變它的快樂。 賢者歸也! “

不僅如此,顏回恭恭敬敬地說。他對孔子太不仁慈,以至於他的美德聞名於世,孔子說他“在三月的時候良心發現” ,但是顏回沒有照顧他的健康,英年早逝,孔子悲痛欲絕,他說: “唉!天空被哀悼!天空被哀悼! ”

公爵曾問孔子:“有什麼好學的弟子?”孔子說:可見日元多麼重要回來孔子“有那些誰學顏回,不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的人現在也將死,未聞好學者也。!。”

顏回是個肯吃苦耐勞的人。他沒有在現狀中抱怨,而是一個積極健康向上,努力工作學習,修身養性,成爲了得到大家相互尊重不同的人。我們在生活中也要通過這樣。例如,這次考試考差了,不要灰心,不要抱怨,因爲那都是需要我們可以自己的問題。我們國家應該根據分析錯題,以後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成績。這難道不是企業一樣的道理嗎?

我們也可以學習顏回的另一個優點:尊敬師長。 老師面對這麼大的班級,毫無怨言的把教授給我們的知識,我們不能不尊敬老師。 但我們不應該面對老師的恐慌,如果是這樣,就不能建立正常的師生關係。 顏回禮貌地指出孔子錯了。 這樣,我們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不懂的問題可以向老師請教,吸收老師的知識,才能無愧於老師的辛勤付出。

因此,我覺得學生顏回是個尊師重道,好學,大智若愚的人。他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好榜樣。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19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生於這個時代的孔子而立之年創辦私學,周遊列國熱心救世,言行爲後世留下典範。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得文景之治,宋初宰相趙普得之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一生鍾情於政治,投身於政治,天命之年居魯國中都宰,路無拾遺,都邑大治,孔子所傳之道皆經世致用。

論語開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縱觀《論語》二十篇,君子的內涵無外乎“仁、義、禮、智、信”,而唯獨把求學放在首位,可見學習地位之重。《論語·陽貨》有云:“性本相近,習相遠也。”太初有道,萬物始於混沌,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兩小兒辯日孔子尚不能決也,可見修身之道,貴在勤學!修身之道,僅於求學乎?“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君子的王道既非韓非的以法治國,也非莊周的無爲而治,正如孔子之仁,以德教化,以仁立國,天下歸心!在孔子眼中,重學歸仁只是君子修身的基本要求。“顏淵問仁,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可見身爲君子,還需謹慎言行,重行禮教,不能誤入歧途而失君子之道。“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不僅要有高尚的品德,還需有不爲外界所惑的堅定內心。“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心中君子的境界,不僅要重學歸仁,克己復禮,有道而正,更重要的是保持這種高尚的品格。君子之道,廣施仁義也,若十里之衆欣欣向榮,必以禮樂而教化之,仁者居正,則君子之道正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莫非勤學以禮,固守正道只爲寄情于山水乎?答案恰恰相反,作爲一個治理國家的君子,天下祥和安寧,百姓安居樂業,何不流連山水,“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而這也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孔子所提修身之道皆爲明德於民,以身作則,教化四方。季康曾問政於孔,“日:‘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治理政事,如若主張殺戮,施以暴政,必然加速其滅亡,若能主張仁政,以德治國,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如欲天下大治,海晏河清,君子僅以仁治民,以德治國恐爲時尚早。“何爲則民服,舉直錯諸枉,則民服。”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治國之道還應命令法紀,加強四方治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治國應當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造福蒼生,得萬民之心,則天下可大治矣。“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君子從修身之始敏而好學,克己復禮,至執政之時以仁治民,以德治國,最終皆爲天下蒼生!若君子順天而行,廣施仁政,以德教之,明德於民,則孔子心中的太平盛世指日可待,“正如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孔子所處的時代,烽火四起,諸侯割據,孔子選擇政治作爲自己的人生歸宿更是一種必然,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記載,“出則入仕爲官,入則著書立學”,孔子生平,莫過於此。所謂時勢造英雄,自孔子起,中華民族有了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相比同時代的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追尋真理並以身殉道,柏拉圖著書立學並提出理想國主張,雖處於不同文化不同環境,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細品《論語》,部分觀點難免有所瑕疵,如《爲學·第二》記載,“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殊不知,萬事萬物皆在變化,真理總是經過不斷地否定發展並完善。

兩千多年的時間若白駒過隙,中原數易其主歷朝更替,變化的是不同時代解讀孔子角度的差異,不變的是孔子的思想在歷史長河烙下深深的烙印。

讀《論語》周禮有感 篇20

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中說的: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尼,小車無月,其何以行之哉?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要說話算數。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試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興,我說: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帶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憂鬱的答應了,打算下星期天帶我去雲臺山玩,我高興的不得了。因爲我從來沒有去過雲臺山,時間過的如流水一般,轉眼間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問爸爸什麼時候去,爸爸說:“今天太忙了,沒有時間,改日吧!我的心霎時間由高興到難過”。我說:“爸爸你不想去,就別說,說出去話就如潑出去的水,要說到做到。”

媽媽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媽媽爸爸說了一頓,媽媽說爸爸做的不對,答應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雖然這次我沒去雲臺山,但是讓我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在這裏,我想對我們班的同學說,做爲一名好學生,更要誠實守信,善於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