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邊城》讀後感

(精)《邊城》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

“愛”與“美”,在這個日益庸俗的社會裏,變得氾濫、虛僞。相比之下,倘若你跟隨沈從文的步伐,你將會在《邊城》中看到一個奇異、瑰麗的“湘西世界”。

這是一段悽美動人的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它是細膩而真實的,像一根細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翠翠與生俱來的淳樸風氣使她身上充滿了一種遠離文明社會污染的人性美,而這幅美好的“湘西世界”是否只爲了表現人性美的一面呢?

的確,自始至終我們都無法否認翠翠身上的“愛”與“美”:她和外公相依爲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她愛上儺送,感情純潔真摯;以至到了最後,儺送遠去,她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這些都是感人至深的純淨與美好。

然而,“邊城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臘小廟,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廟裏,古風猶存,人性純美,自然的人性美表露無疑。”在這個看似美好的世界,“供奉”、“小廟”、“與世隔絕”、“古風”等字眼,同時透視出那個美好卻被傳統封建意識籠罩其中的“人性美”。翠翠的愛情彷彿只能在夢裏實現,天寶闖灘而死、外公爲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儺送離家出走,而她失去這一切後,就只是選擇淒涼地守着渡船,等待心上人的歸來。這時我想到了文章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讀後感2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爲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3

雨後,我坐在陽臺,讀着《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柔美、詩意所吸引。讀着讀着,好像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樸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後半段,看得我有些暴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好像愈發坎坷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在整部小說裏,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着那個時代典型特徵的老船伕,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夥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邊城》讀後感4

連日的陰雨,心境本就有些鬱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與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我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裏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於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麼?“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着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豔的文字了,這驚豔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感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怎樣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麼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間,有適宜的心境,再讀《邊城》!

《邊城》讀後感5

在沈老眼裏,“城”是民族文化的分叉,“現代化”是人類墮落的根源。所以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向都市人呈現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農村原始自然的人性和生活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生活狀態。

當進入《邊城》,最正宗的自然文明將衝擊當代唯物主義的物質文明。進入湘西小鎮,嘆息會沿着湘西的水緩緩延伸。然而,當進入獨居的祖孫平凡而平靜的生活時,表面的平靜會隨着、老船伕、黃狗的言行而涌動,因爲這是《邊城》。

崔璀,每天幫爺爺擺渡,靜靜地聽着人們的'對話,黃狗忠誠的陪伴,渴望着隔壁女孩的興奮和羨慕,山前的夜晚的歌聲讓女孩的心動了起來,與從未開始但已經結束的老人的愛,等待第二個老人回來的愛,爺爺的死,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想象《邊城》年的愛情。

黃狗,陪伴爺爺,陪伴崔璀,陪伴崔璀看龍舟賽,保護崔璀,親近《邊城》裏的人,因爲這就是《邊城》裏的愛情。

這些躁動平靜的場景與人之間的和諧,會給你一種自然的感覺,會讓你對最好最美好的人情和和諧寧靜的理想境界充滿想象;這些平和而又驚心動魄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難以想象,但隨着你的臨近,你會有一次靈魂的洗禮,你會感受到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你不會選擇這種愛情,而是同時享受它。

《邊城》讀後感6

沈從文的《邊城》中所描繪的茶峒是一個夢幻般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不勝收。在這樣一個唯美的地方,一切都很淳樸,生活淳樸,風俗淳樸,以至於連愛情也很淳樸。茶峒邊白塔下有一家人——一位擺渡老人,老人的孫女翠翠與一隻黃狗。一年端午節,翠翠與祖父走散了,卻碰巧得到了船總的二老儺送的幫助,回了家,那一刻,他倆情竇初開了。誰知大老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但是天保最後成全了儺送自己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二老也因此離開了翠翠,而老船伕也因擔心翠翠的婚事而在一個雷雨天溘然離去。一切都沒了,但那段悽美的愛情卻在讀者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邊城》雖是一個悲劇,但是二老爲翠翠唱情歌的那段故事卻是無比美好。沒錯,走車路看似平坦,但是怎麼能與馬路的浪漫相比呢?整個故事,妙就妙在這條彎彎曲曲的馬路,是最淳樸的'愛了,而真正牽動翠翠的心的,也正是這種淳樸浪漫的愛情了。這段故事,也正詮釋了少男少女之間的感情。

但是,在整個愛情中,翠翠似乎起了主導作用,翠翠喜歡二老,這點翠翠自己也一定清楚。而二老也喜歡翠翠,這原本是一拍即合的事,但是翠翠卻太過羞澀了,甚至連一句“願意”也不肯說,這麼一個悲劇,也可以說是翠翠一手造成的。羞澀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在面對這種事時有時真應該果斷一點,因爲在面對樸實而單純的人時,過分的羞澀也許比什麼都可怕。

《邊城》讀後感7

走進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座白塔,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的開頭樸素又溫柔浪漫,小說裏描繪的湘西,風光秀麗,民風淳樸,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邊城之美在裏面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畫的山村,汩汩的小溪,沈從文先生以一種樸素,平和的文字,塑造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整個故事看起來像大段大段的沉默着的電影,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風起雲涌,只是用簡單文字勾勒出生命的理想之歌,看完整個故事,感受到的是意猶未盡的治癒。

翠翠和祖父祖孫倆的感情讓人羨慕,翠翠從出生開始就跟着祖父,對祖父百般依賴,跟着祖父撐渡船,翠翠天真可愛,勇敢活潑,可以說她是沈從文先生筆下愛與美的化身。自從翠翠母親去世後,祖父把翠翠撫養長大,十分疼愛翠翠,翠翠心情不好時給她唱山歌,帶她到鎮上玩,知道翠翠愛慕二佬,暗地裏想幫翠翠撮合。

大佬和二佬對於翠翠的愛慕是最純真美好卻又充滿遺憾的,大佬意外離世,二佬遠走高飛。殊不知,白塔邊上一個水靈靈的姑娘正摘着一大捧虎尾草盼着他回來。隨着老船伕祖父去世,白塔崩塌,故人還未歸,翠翠還在盼望。

故事的結尾是讓人惋惜的,白塔重新建起,茶峒的溪水緩緩流淌,渡船接過來來回回的`客人,虎耳草在歌聲中給予翠翠多少幻想,一切恍然未變卻物是人非。整個故事於平淡寧和中起筆,於餘韻未盡中消散,邊城之美貫穿其中,沈從文先生並沒有寫二佬是否歸來,留下了一抹淡淡的冷月光,籠罩着邊城朦朦朧朧的婉約美。

邊城的美不是一眼驚豔之美,而像一杯香茗,越品越有味道,它沉澱的,是喧囂浮世沒有的桃源之美,從頭到尾是優雅的基調,讓人感覺很舒服,我有幸與這種美邂逅。

《邊城》讀後感8

讀過《邊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去看一看,讓那裏清涼的微風吹過臉龐,然後坐在翠翠曾劃過的那條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龍舟賽,看看那兒的大白鴨和綠油油的菜地,還有古香古色的建築,吊腳樓。翠翠是一個在自然中長大,清秀活潑美麗的女孩。她從小跟着擺渡的外祖父,祖孫倆過着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

隨着翠翠的成長,慢慢認識了兩兄弟:天保和儺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實,儺送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岳雲”。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儺送在前一天晚上對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訴祖父。當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時,儺送決定跟村人出外經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後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儺送因爲內疚,還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着。“那個人可能明天就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這是最後的一句。

一個悽清的結局,可是卻深深地感動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麼樸實,是我們在現在這個浮躁不安的世界裏找不到的。

因此,推薦沈從文老師的《邊城》給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沒有華麗的詞藻,每個字卻又像是經過精雕細琢,絲毫沒有文字的堆砌,還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曾用了一星期的時間,每個詞、句都沒漏下,中間沒有停頓,很盡興地讀完,愛不釋手,也激發了我讀更多書的慾望。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們更多感觸,更多啓發。

《邊城》讀後感9

喜歡讀書評,也就知道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很早就讓我有讀它的想法,然而,當我把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捧在手裏的時候,卻發現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說這本書不容昜讀並不是說這本書有多麼複雜的情節,衆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伕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儺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麼爲什麼說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爲“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說的是什麼。不信?你說說什麼是桐油,青鹽,還有什麼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敘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爲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閱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說了一下小說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說,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複雜。對於大老託媒人提親和二儺山崖唱歌,老船伕都沒有給出正確的迴應,彷彿在藉着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伕怎麼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後兄弟倆先後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伕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說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10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長篇小說。沈從文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有重要的地位,據說差點得了諾貝爾獎,趁着週末空閒我翻開了《邊城》。

書中的邊城是湘西,這個地方有從四川到湖南的一條官路,故事就從一個叫做“茶峒”的小山城說起,這裏有一個小溪,小溪旁邊有一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個女孩就是翠翠。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老人靠渡船維持生計。小城是非常安靜的,小小的邊城裏面的日子悠閒而自在。這種神仙一樣的日子隨着翠翠的長大就發生了變化。

天保和儺送這兩個土生土養的湘西小夥,從小在父親的訓練下跟船各處旅行,培養出健康正直的人格,懂得做人的'勇氣和義氣。“對付仇敵必須用刀,聯結朋友也必須用刀”到需要用刀時,他們就從不讓它失去那點機會。這可能就是野夫說的那片土地上“多遊俠子弟氣”,“弄得兩個人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他們都有責任心,有擔當,真性情。兄弟倆同時愛上翠翠,卻手足情深沒有因此反目,而是公平競爭,對待愛情也敢於爭取。

這部小說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品。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了人性的善良和心靈的澄澈。總之《邊城》唯美中帶着傷感,意境裏也充斥着難以言喻的快樂。總之,我很推薦這本書。

《邊城》讀後感11

沈從文說:“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段話我是不太懂,不過透過作者淡淡的飽含生活文筆,對優美、健康、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是不太喜歡這些“大家”的文章,文筆總是淡淡的,要靜下心來才能好好的品味,而且文的中心也不是一下子便能明白,是在讀的過程中一點點滲透給你的,只看其中的一段,是不大能有什麼感受的。好在邊城不長,耐着性子也看完了。裏面的人物用一句話概括“那是相當具有淳樸的本色美”極度符合老一輩的審美觀……(這段跳過)都說什麼樣的環境孕育什麼樣的人,在這青山綠水間,善良純潔的少女的誕生。人的一生總是會經過坎坷和波折。文中,翠翠在雷夜裏失去了摯愛的親人,又在孤獨中守護心中美好的情感,等待二老的.歸來。也很討厭這樣的文筆,就這麼淡淡的,讓人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也摸不透故事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而在大老溺水,爺爺死亡的情節上也沒有用特別多的筆墨,特別是翠翠對聽說大老去世時的片斷,僅用一句話概括,讀起來讓人感覺情感扼在心裏宣泄不出來。但正是在這種淡淡的氛圍中給文章加上了另一層奇妙的色彩。

《邊城》帶給我無盡的遐想,那城,那山,那水,那人……最最真實的情感,最最古樸的畫卷。

《邊城》讀後感12

連日的陰雨,心情本就有些鬱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己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裏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於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煙火的純孩,卻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麼?“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着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豔的文字了,這驚豔不是華麗。而是不染的`純美愛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麼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間,有合適的心情,再讀《邊城》。

《邊城》讀後感13

到底是如何的處境,才能讓一個作家用手下的筆繪造了這樣一座美麗的邊城?到底是如何的期盼,才能讓一個不染世俗塵埃的民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不完美是人性,要多些包容體諒;不完滿是人生,如果我們對現實不滿,要麼學會知足,要麼行動起來,去創造自己喜歡的生活。

時間並沒辜負我們,我們也不能辜負時間。不管人生如何不完美,來了,我們就要盡興地活一場。這或許是《邊城》這本書最大啓示吧?

sun

讀完《邊城》告訴我一個道理,不要覺得中學課本學過片段,就以爲掌握了小說裏的精髓。實際上,學過的端午節片段,只是小說裏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沈從文對翠翠、爺爺的人物心理活動,甚至狗的心理活動的精準描寫讓人折服。恬淡的文風,也像小說所呈現的環境,一個桃花源般的存在,恬淡質樸,民風純粹。開放式的結局,讓人有所聯想,但我感覺儺送大概是不會回來了。看完小說去看了1984年的《邊城》電影,覺得以前拍電影是真實誠,旁白、對白都是小說原版。

CM

《邊城》越讀越覺得壓抑。翠翠的極度靦腆、祖父的過分婉轉代入到那個年代又覺得情有可原。好像大家都沒做錯,但結局卻是這麼悲涼。想把姐姐書中那位穿着藍色禮服女郎身邊的字送給翠翠——“愛是無秩序,但放手去愛吧!”

包包820

也許因爲自己小時候在川西小鎮長大有關,覺得茶峒鎮的故事就像身邊的事一樣,鎮子不大,人不多,每個人都努力生活,都善良生活,先生的用字樸實,把小鎮的恬靜展現在我們面前,人們對於命運的安排,那種默默的承受,特別讓人難受。

《邊城》讀後感14

一部簡短的小說,文字細膩有畫面感,像處在遠山高處隔着一層薄紗霧看煙火人間,波瀾不興,寧靜祥和。

甚至連導致悲劇結果的衝突都發生得那麼柔和。明明是看了一出悲劇,卻不覺得悲傷壓抑。朦朦朧朧的愛情萌芽,簡單真誠的人際關係,都讓人心生柔軟。

難道這本小說的成功就是因爲用白話文寫了另一個版本的桃花源記?我想着看它是因爲和菜頭說這是國內文學作品排名於四大名著之後的第五種獨特的文體。

看完之後不知道獨特在哪裏。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平淡無奇得很。難道就特別在這平淡裏?故事裏沒有其他小說的反抗精神,人物的“美好”都來自於認命,知足。沒有野心,沒有鬥爭,老船伕小小的算計了一下就破壞了孫女的好事。

很像很多年前的.一部電視劇《似水年華》,烏鎮背景下故事緩慢的展開,波瀾不興,不悲不喜。當年看得非常喜歡,除了迷黃磊和劉若英,也喜歡整個故事裏都沒有一個壞人。

如今的感悟卻是,這些文藝工作者爲什麼要把這樣一個虛幻的世界嫁接到一個那麼現實接地氣的環境裏。讓沒見過世面的年輕人分不清現實還是虛幻,耽誤了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影響了真正的成長,有什麼意義。

曾經大概也是受這些文字的影響,總覺得會有些地方民風特別淳樸。走過一些地方看過一些人之後,發現那種淳樸其實很脆弱,經不起一點經濟利益的污染。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正是因爲極其稀有而被世人歌頌。如果硬要保住那點淳樸,恐怕只有把那地方隔絕起來才行。

這樣說起來《桃花源記》倒算是一篇非常寫實的良心之作了。

《邊城》讀後感15

沈從文《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從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爲發生在城市的邊緣,現代文明的邊緣,戰爭的邊緣的`一個故事。

沈從文《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在那時,人們依舊是包辦婚姻,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妝,因此,二老與翠翠之間的自由戀愛很難達成。沈從文《邊城》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不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