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邊城讀後感【熱】

邊城讀後感【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邊城讀後感【熱】

邊城讀後感1

作爲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特殊嚮往田園牧歌般的城市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留戀不已。

小說《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常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悲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終局的戀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體。大師用他油膩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着土偶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風景。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苦的。大師卻讓我清楚,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酷愛,是理解它的殘暴當前去疼愛那背地醉人的景色。讀完整文,我就開端憧憬那個遠在湘西邊疆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溼潤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落上的青炊煙。這所有,形成一幅年代長遠的`畫,在我的設想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好像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明澈,歌聲婉轉清澈,老爺爺慈愛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放,就連生涯的無奈,在這個處所,都帶着詩意的顏色,美妙地令人不忍褻瀆。巨匠用他的故事讓咱們看到湘西人在運氣眼前的無助跟哀傷,卻也讓我們發生對性命的悲憫,對美好人道的信奉

我最神往小說《邊城》裏那些渾厚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競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良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逝世,四周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固然生活很清苦,卻可能相互輔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遠的小鎮。比擬之下,我們天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薄,有時候,甚至街坊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盼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暖和協調。每一個人都有安靜的幻想,人與人之間不私心,愛惜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獨特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須要我們像小說《邊城》中的人一樣領有一顆仁慈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2

假如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 ——祖父。或許他就是爲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續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衆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舒適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 ,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漂亮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生疏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亮,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佈滿嚮往。

作爲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爲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爲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爲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佈滿了掛念;因爲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爲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爲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爲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聚畫中。

邊城讀後感3

這星期,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第一次知道《邊城》,是上高中時,語文課本里選編了《邊城》的片段,那個片段是對翠翠和天保二佬之間純美而又悲情的愛情描寫,令我深深沉醉、感慨。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如詩如畫的美景,再加上老船伕翠翠爺爺那份慈祥和藹,無一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心中時刻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美”,他作品中的美無處不在,景美、人美、民風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地流淌,沒有扣人心絃的鋪墊,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時刻,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在這平平淡淡、從從容容之中,卻在讀者的心中,產生萬千的漣漪和百般的觸動。

最感慨於沈從文先生對於水的感情,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說:“我的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翻看《邊城》的每一頁,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對水的描寫或與水有關的'文字,在沈從文的筆下,這些水彷彿是有靈性的,它已不再只是自然界的一種物質,而是湘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書中所有美的故事產生的起點和根基。

在這美的映襯下,我喜歡那個多情而又憨厚的水手,謀生雖苦,卻抵擋不住他對生活火熱的感情,抵擋不住他對美好生活的執着地嚮往。當沈從文先生執意要給他一些錢作爲對他慷慨贈送的回報的時候,那位水手立刻要把核桃要回去,因爲他說自己不做買賣,不要錢,這是何等的樸實,何等的率真!我喜歡那個眸子裏滿是青山綠水的純真的翠翠,多麼美麗的一位姑娘,被邊城的山和水滋養着。她活潑而真摯,當祖父不在時,她機靈地撐起船擺渡;當她聽到有人說自己只是一個船伕家的孩子配不上船總二佬時,她絲毫不掩飾,選擇立刻離開。我喜歡那位年輕的船總二佬,他正直而富有情感,他深愛着翠翠,但當他得知哥哥也喜歡翠翠時,沒有氣餒,而是選擇公平競爭。我還喜歡故事中的忠厚的老船伕,正直的天保大佬還有那些水手和鄉親們。

是湘西的水,賦予了他們美好的性情,淳樸的民風,同樣,也正是因爲他們,湘西的水變得更美,更爲靈動。我想:這也是沈從文先生寫《邊城》的一個原因吧。

邊城讀後感4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是沈從文寫給妻子張兆和的情書。張兆和,據說就是書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傾心的年華遇見了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不僅是作者沈從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們。

邊城,由書中所說,應處在川湘邊界,由一條官道延伸過去,有山有水的一個地方。說是憑水依山,但水顯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據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賽會,沿河的吊腳樓,載着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的篷船,無一不是水的恩賜。翠翠和她爺爺就住在一條溪水的旁邊,老船伕管着過溪的渡船。這溪水就匯入了白河,白河就流進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僅如此,它還將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徹。

翠翠是純真的女孩,儺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純真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正是儺送的正直使他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如果給善良的人一個美滿的結局,《邊城》就不會如這般直擊人心。如果作者在營造了這般蘊藉溫婉的意象之後,又去親手將其打破,才成就了一個永遠追不回的美好。讀完這本書,雖然深深爲茶峒旖旎明澈的風光吸引,爲茶峒人的質樸潔淨感動,但卻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徹骨涼薄。這之中,不僅是對兩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追嘆,也有對那美好邊城徒勞無功的.尋求。

邊城在哪裏?“邊”,就意味着它永遠不會在我們視野中招搖,而選擇在青山綠水中安居一隅。我們僅僅是知道,那裏有高腳樓和船伕,有清晨欸乃的槳聲和夜晚悠長的歌調,有從容飄去的空豆莢和滿滿一籃子的虎耳草。這一切都裝進了湘西的一個水鄉,雲霧繚繞的某處。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翠翠的愛情,就正應屬於她的這個年紀,純澈卻淒涼。走過那麼多路,行過那麼多橋,看過那麼多次雲,喝過那麼多種酒,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我們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真的不回來。

邊城讀後感5

《邊城》如茶,每讀一遍,就好像品一道茶,每一遍都品出不同味道。

第一遍讀罷《邊城》,我很是驚奇:這本書裏怎麼一個壞人也沒有?每一個人都是那麼真誠善良,那麼慷慨好客。善良而忠於職守的祖父,純真可愛的翠翠,豪爽有爲的大老和二老,慷慨直爽的船主順順,連屠戶都是那麼的善良厚道。這一遍讀下來真是不太過癮,一本書裏沒有一個陪襯的壞人,故事怎麼夠味?第一道茶的味道太淡。

當讀到第二遍,纔開始注意主要情節。待到第三遍,就開始注意到能表現人物性格的細節了。到了第四遍,才覺得這是個悲劇。讀到第五遍時,眼淚,都快下來了。茶越喝越濃,越品越醇香。

書中那湘西的風情多麼令人難忘!那淳樸的民風有時多麼可貴。在那裏,處處都能體現出來:善良好客的祖父把撒在船板上的銅錢,都用去買茶葉泡給客人;當祖父去買豬肉時,連我們印象中一向是殘忍奸詐的屠夫,都是那麼善良厚道,給老人切上最好最多的豬肉……喝閉上眼睛,仔細品味品味,你才能感受沈從文筆下的那種“烏托邦”的理想世界,那塊真正純淨美好的樂土。

是啊,沒有欺詐,沒有戰爭,沒有吵鬧,簡直是一片世外桃源!書中字字句句都可以體現作者沈從文心中那片美好的天地。生活在這麼喧囂嘈雜、充滿爭鬥的世界的我們,對比起來,是多麼可悲,又多麼的渴望——能有翠翠她們哪兒清澈如水的世界,在那樣的環境成長、生活又是何等的歡樂、愜意。(-)

沈從文心中的那個世界,也正是我們需要的、渴望的那個世界。

儘管翠翠的家頗爲貧困,儘管故事的結局令人落淚的。但是,翠翠在那寧靜的環境裏,有着老馬兵的安慰,有着順順的`贈予,有着大家的憐愛……她還會傷心多久呢?反觀我們,成天的學習、考試,父母、老師的催促、監督,何時有過翠翠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哪怕像大老、二老一樣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成長也好呀。也許我們現在的學習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磨練吧。

一天晚上,我夢見我走進了《邊城》的世界裏,躲在樹後聽到了二老在唱歌,見到了端午日壯觀的場面,瞧見翠翠說夢給祖父聽,也望見祖父唱歌給翠翠聽,還見證了白塔的倒塌,注視着“等待中的”的翠翠……

邊城讀後感6

自從我看了他的《邊城》,我愛上了那個民風淳樸的小鎮,也瞭解了我所在的這個美麗的地方。

現在我有看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感觸挺深的。覺得他的文章,就像一口井取水一樣,清清的,甜甜的,沒有華麗的辭藻,自然流淌,卻沁人心脾。就像他的《邊城》,讓人沉浸在那悠長悠長的寧靜中,盡情的去領略和感受那裏的景色和人情。

沈先生的孩童時代和一般頑劣孩子一樣,貪玩,逃學,好鬥,說謊全佔了。他的父母給他換到遠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着彎走遠路,就是爲了看路上的風景。

嘿嘿,這樣使我們想到我們自己的`童年。我們一羣小孩上學也是路上磨磨蹭蹭的,鑽下這裏,看下這裏,對什麼事情都覺得很好奇,很好玩,所以每次都會遲到,被老師罰站。

他喜歡下雨天,因爲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裏有人在撈東西,他也要停下來看好一會,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裏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

我從來沒想過,沈先生的童年會是如此,總覺得他應該跟其他人一樣從小就是一個佼佼者,而不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孩子。

她們在路上摘人家果樹上的果實,挖黃泥地裏的紅蘿蔔。他們覺得這是在幫果樹減輕負擔,是爲蘿蔔們不再受委屈被埋在深土裏。

“除此以外路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的櫻桃,大道旁邊無處不是甜滋滋的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是可以低頭下去喝的泉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青,則一年四季都可以隨意採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者任何東西都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說真的,我很羨慕沈先生,因爲他們過的很快樂,就算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出息的行爲。

我小時候也很愛吵鬧,整天像一個假小子一樣。可是我每天都過的很開心,很快樂。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做我想做的事,我可以和我的夥伴一起玩一起去冒險,一起去觀察我們自己所好奇事物。夏天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河裏洗澡,去翻螃蟹。

秋天的時候,我們去山上摘野果,冬天我們坐上自制的滑板車滑雪,所以現在回憶起童年覺得幸福無比。

沈從文先生的童年是幸福的,而我們的童年也是幸福的。可是現在的孩子,幾乎是沒有你童年的,他們只有大堆的作業,無數的輔導班。他們幾乎沒有夥伴,更不可能與夥伴們一起去親近自然,與自然有什麼親密的接觸,也不可能瞭解自然中的事物。

我在現在的孩子將來回憶童年的時候,他們會記得些什麼。

邊城讀後感7

沈從文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者,他的身上永遠保存着最純粹的那種鄉土氣息和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展現出來的文化底蘊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都讓人爲之動容。《邊城》是他的一篇關於翠翠和儺送感情故事的短文,也是一部沈從文對邊城純樸完美生活描述的合集。而在文集裏《邊城》這篇短文的描述則更加細緻。是沈從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能夠較爲完整的體現出邊城生活的全貌。

翠翠是渡河人的女兒,她的父母並沒有帶給她多少的愛,可是因爲有一個善良的爺爺和這片好山好水的陪伴,她也活得順遂自在、無憂無慮,是個天真完美的小女孩。可是儺送和他的哥哥天賜的出現打破了她的平靜生活。兩個十分優秀的適婚男孩子都對翠翠傾心,可是兜兜轉轉、誤會的出現、還有浮樸的邊城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使本該完美的生變得不那麼順其自然了。天賜因爲翠翠喜歡的是儺送而選擇出行遊歷卻不慎離開了這個可愛的邊城小鎮。這就是杯具的開始了,儺送因爲天賜的意外去世而對翠翠和她那個一心想要外孫女兒後半生在自我離開後有所依靠的爺爺產生了間隙。因爲對翠翠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變,這個改變讓本來能夠找到如意郎君的翠翠的後半生可能沒有了一個好的依靠。這時爺爺着急了,他由開始的主導地位變得劣勢了,他擔憂着翠翠的後半生,然而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在一個風雨夜裏,翠翠的爺爺去世了。翠翠變得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儺送也沒有回來。

“到終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這是《邊城》這篇文章最讓人無奈和感到絕望的,也是這個完美邊城生活的一種杯具,因爲來自這兒的純樸人們的感情太過真摯導致了最終儺送的矛盾。

《龍朱》這篇短文被修改到《邊城》裏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選擇,因爲《龍朱》也很能體現出沈從文的寫作特點和存在於他腦海裏的觀念。龍朱這個很完美的男子也會世間周圍人的愛戴和敬畏下不敢親近喜歡上一個美麗的女孩子,併爲之喜爲之愁。這些少數民族的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是那麼的美麗,是上帝的寵兒,他們美得讓人尊敬愛重。

邊城讀後感8

原來讀書也是要心境的。有時候,一本書可以拯救自己,比如在我最困惑的時候讀到了與我心境一致的《逃離》。但有時候,即使一本大衆眼中很值得一讀的書,也不能吸引自己,比如這本《邊城》。

《邊城》這本書中,有許多篇,有些極愛。比如《邊城》,是很喜歡的一篇,喜歡裏面讓人心靜的鄉間小景。比如《貴生》,喜歡裏面很努力認真生活的貴生。比如《虎雛》,喜歡沈先生簡簡單單幾句對話就讓我瞭解了整個人物。還有一些,極討厭。比如《逃的前一天》,開篇我就不喜歡,討厭底層軍隊粗鄙的話語。比如《丈夫》,討厭沈先生筆下的河邊紅燈小樓。

在序言中,沈先生說,這本書不是寫給批評家、也不是寫給大衆的。我得承認,我屬於大衆一員,這本書,的確不符合我的胃口。

首先,沈先生筆下,有太多描寫河邊紅燈小樓,似乎在他那個時代的所有階層的人物,都離不開這個。筆下的她們,觀念似乎比現在還要開放許多,我不禁時空錯亂,再想是不是我太過傳統?!雖然沈先生都是爲她們洗白的,比如她們的三觀都是極爲簡單的,生活也是極爲簡單的。我理解這樣的存在,但是讀的.過多了,總覺得有種對女性不尊重的感覺,接受無能。

河邊紅燈小樓中的女性是一種極端。鄉間的小姑娘又是另一種極端。比如《邊城》裏的翠翠,過於矜持,過於懵懂,最終還是錯失了自己的愛情。當然這種矜持和懵懂很正常,畢竟翠翠是從小失了母親、由祖父撫養長大的。在《三三》中,女主角三三也是一樣的性格,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甚至在《貴生》裏,由於貴生猶疑不決,眼睜睜看着自己喜歡的女人嫁進了圍子,自己落得悲慘下場……淳樸鄉風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這樣倒是很讓人理解,但是在我讀來,着實太讓人太着急了。

沈先生的《邊城》中,多喜歡用主人公的名字作爲文章標題,描寫人物的愛情、親情。但吸引我的多是鄉間的風土人情,還有沈先生的語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虎雛》,沒有任何的性格描寫或是外貌描寫,僅僅通過一些對話,就把人物塑造得很立體、很形象。

沈先生的文章風格很一致,讀得多了,覺得有些沒有味道。即使是最喜歡的一道菜,吃的多了,也會覺得有些膩了。何況我本身還不是很喜歡這道菜。所以在此略發表一些淺薄的想法,希望沈先生見諒。

邊城讀後感9

看《邊城》的人應當都能記得那個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朦朦朧朧的不確定性,使人揪心,使人期待,好像只要一向想着“回來”兩個字,二老儺送就會出此刻眼前。我看過一些評論《邊城》的文章,他們把這樣的結局稱爲悽慘,我想悽慘倒算不上,應當是淡淡的哀傷,大體上還能感受到溫暖。人生不順意,生老病死,誤會與錯過,造成在大多數人看來分隔兩地的結局,不能不說卻有遺憾。

渡船老人日日爲過溪人撐船,不取分毫,爲大傢伙謀方便,有時甚至不吃飯也要將人們先送過溪,爲的是讓他們趕緊回家吃飯,這是個着實質樸的老人家,身子骨也硬朗。翠翠與渡船老人相依爲命,日子稍稍艱苦些,也稱得上平淡卻幸福。少女情懷初開之後,有些事註定會發生,感情路哪那麼容易一路順風,總需繞些個彎子。內斂、羞澀的歡喜從翠翠身上表現出來,每每看見心儀的二老儺送,突得就紅了整張臉,也免不了做作地跑出家去做其他事,女孩子的矜持在這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年輕人的事讓他們自我去決定,這不失爲一個思想的提高。

像船總順順那樣的小財主,平日裏對誰也都和和氣氣的,難得發脾氣。意外總在想不到的.時候發生,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同時喜歡上翠翠後,也互相證明了心意,兩個正直的小夥子說好要公平競爭。他們低估了女人對感情的敏感程度,早已心有所屬的翠翠哪明白他們的心思,情竇初開的她連自我爲什麼臉紅都不甚清楚。

最令人心碎的就是天保的去世,如此能幹的男人,性情爽朗,拿得起放得下,由於意外英年早逝,實在令人痛惜。禍不單行,繼天保出意外之後,船總順順與儺送心理總也有個疙瘩,放不下這事。因而對着渡船老人的暗中打探,他們躲躲藏藏,態度自然也算不上友好,畢竟,心愛的兒子與哥哥去世了,與這老人頗有些關係。讀後感·渡船老人一次次打探失敗後,不免心裏憂鬱,患上了毛病,年紀也大了,鬱積於心,最終也走了,留下翠翠一個人。船總便想接翠翠到家裏,將她配給二兒子儺送,可是,這時候,儺送已經駕船遠行,不清楚碧溪岨發生的一切。

幸而翠翠不是一個人,五十多年歲的楊馬兵在渡船老人去世後,擔負起了陪伴翠翠,撐渡船的職責。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去了,翠翠好像也從失去爺爺的痛苦中緩過神來了,楊馬兵的存在讓她覺得爺爺並沒有離開。日子依然這麼平淡地過着,只是,那個心裏的男兒呢?什麼時候回來呢?

邊城讀後感10

邊城或許就是人們心目中嚮往的世外桃源吧,有着幽靜河流,有着人們的和睦相處,沒有世態的炎涼,更沒有人們之間的爾虞我詐,這或許就是在那動盪年代的一片祥和的熱土吧!

河邊的一條渡船陪伴着孤獨的老人與他唯一的孫女翠翠,還有一條黃狗便組成了這樣一個家庭。熱鬧的端午節使翠翠遇到儺送,也開始了那一段內有唯美的戀情。

或許因爲是湘西淳樸民風,使他們之間的愛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金錢的誘惑,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在清麗的民歌中,也在天保的愛情失敗掉河死後,翠翠與儺送的愛也一同隨之離去了。

翠翠唯一的親人在分雨交加的夜晚一同逝去,只有翠翠還在渡船上等待着她的愛人,“或許再也不回來了,或許明天就回來。”這樣的愛情悲劇,淡去了現實的黑暗,也淡去了人心的'痛苦,也許這樣愛與美的結局更使人可以再兵荒馬亂的年代找到一處心靈的安寧,正因爲有爺爺的守護翠翠沒有在金錢與利益中陷入,也正因爲爺爺的守護翠翠最終沒有理解儺送的對她的愛。

對於儺送來說或許娶王員外的女兒可以獲得更大的禮益,僅管新碾坊的誘惑很大,卻依然選擇做守渡人,這或許就是湘西那片安詳的土地所帶來的純潔的愛吧。但哥哥的死使他無法擺脫心理的陰影,卻只能離開自己的愛,遠去他鄉做生意,這或許是對哥哥的一種心靈彌補,也或是翠翠不明確的愛的一種解脫。

那矗立的白塔似乎昭示着什麼,又似乎在述說這什麼,翠翠的母親愛情沒有好的結果,最終吞了涼水離去,那矗立的白塔似乎見證了兩代人的愛情,也見證了那種淡然而甜蜜的相愛,也許沒有結局便是最好的結局,那分愛是需要每一個讀這個去思考,去留戀,去懷念……

當你再次去靜靜的讀《邊城》時,你或許會發現如果在湘西那樣一個和睦的地方,雖然你有權勢,卻依然與每個人如朋友一樣,就如太陽一樣儘管高高在上,卻把每一縷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身上,沒有高低貴賤,沒有貧富懸殊,大概就是這樣纔會有湘西小鎮的溫馨與和睦吧!

也許作者正是在那個前途一片迷茫的中國纔去刻畫了一個美好如天堂的地方,也許這也是作者對於人們未來生活的真切希望,不管它是想象的,還是真實存在我們都應該去保留她的美好,去贊同她的和諧,去維護她的純真,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生存在那樣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中!

邊城讀後感11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進。然而就是那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爲這裏的渡船而存在的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但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衆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下,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命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地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觀音一樣的女孩,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把她帶到很遠的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她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地融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輕聲訴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爲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些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12

放寒假了,我手捧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一口氣讀完了,受益匪淺,讓人浮想聯翩。

《邊城》這部小說,是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展開的。小說描繪了湘西美麗的桃源世界:茶峒的小山城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便是故事的開頭。

小山城中的人家三三二二,都依山傍水,房前屋後掩映着桃花、梨花……山是綠的,水是綠的,兩岸的翠竹也是綠的,小女孩的名字就由兩岸的翠竹的顏色而取名爲翠翠。青山綠水養育了她,也養了她清澈純淨的性格。讀着讀着,翠翠這一人物形象立刻讓我聯想到電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中優美畫面:桃花源處的人家,小溪流水潺潺,阿黃狗通曉人性……

《邊城》這部小說中的人物,融入了作者的理想:老船伕對生活的滿足、對於人的厚道;天保的豁達大度;儺送的篤情專情……當然湘西淳樸的民風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爺爺擺渡不肯收錢,甚至到了撒錢丟地上相背而行的地步,小說中爺爺買豬肉互相推錢的情景描寫也是如此。即使是城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十分不在意錢的人。總之這是一個沒有功利性的邊城,人人重義輕利。這又讓我想起童年在農村生活:你家送我河塘裏捉的魚,我家送你雞下的蛋;小夥伴們在別人家的花草田裏打滾,上樹掏鳥窩、摘桑椹,下地裏摘別人家的黃瓜;小時候當放牛娃,小河邊捉魚蝦……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翠翠。天保在求愛無望後退出,後駕船闖灘而死,儺送因爲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而去,而翠翠仍與黃狗堅守渡口……

如果說這個愛情故事是個悲劇,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無奈。俗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人生誰能說都如人所願?我曾經也時常繞着校園的圍牆獨步,常想起魯迅在《少年閏土》中寫的那句話:“只看見院子裏的`高牆上四角的天空”,心中的不如意、心中的無奈與煩惱怎好向園外人訴說?

冬日讀《邊城》猶如暖陽照射人心,讓人有淨化心靈之感。《邊城》的人生是純潔的,翠翠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做擺渡人默默付出卻不貪圖虛榮,她心中有所愛有所求,卻並不爲此掙扎。從某種角度可不可以這樣說呢,學校這方淨土可不可以算作是沈從文理想的“邊城”甘做“擺渡人”,是不是還要有精神層面上更高的追求?我是不是應該在心靈的高處,修座純潔的白塔?

邊城讀後感13

我四處尋找下一本要閱讀的名著,也不知道爲什麼,《邊城》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也許是命中註定我要和這本美麗的小說邂逅吧。

在旅途中閱讀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在每天令人疲倦的課程或行程結束後,在宿舍或酒店中輕輕翻開那柔和的紙張,把自我投身於那優美的文字中,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撕心裂肺的場面,《邊城》的情節十分的簡單,三個春去秋來化爲三個端午,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老狗。三個人平靜地生活在河邊的茶峒,一切似乎都是那麼平靜。

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日趨冷漠,看客心理也越來越強。爲了自身的利益,許多人可以不顧一切。社會現代化日新月異的發展並沒有使人與人的關係變得和諧而溫暖,越來越多的財富反而使人與人變得冷漠,寬敞的道路使人們的內心變得更加狹窄;高大的樓房使人們的形象更加的矮小。

而《邊城》給我們展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淳樸與善良。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開始就在河邊掌船,五十年來沒收過渡河的人一分錢,別人硬要塞給他錢他一定不收。在這樣的人啓示我們,令我們敬佩。翠翠只是個善良單純的小女孩,不會因對方的地位和渴望與他成親,她只遵從她的內心。她喜歡的二老出門,她就等待,一個人默默地等待。兩個年輕人非常的淳樸、憨厚,見到撐船的老人就爽快的打招呼,沒有扭扭捏捏,沒有做作,遇到了自己心儀的女孩就勇敢地去追求,兄弟倆公平競爭;在翠翠的.爺爺不幸去世後,周圍的人都來幫忙安葬他,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人與人之間這樣的關係難道不好嗎?我非常向往書中書描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雖然生活條件比我們差得遠,但是每個人的心都是熱的,都隨時準備去幫助身邊的人,如果給我一個機會,我願意作一個生活在邊城中的人。

《邊城》也是沈從文對當時下層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翠翠幼年時就沒了父母,跟着爺爺一起長大。她從小就是孤獨與寂寞的。在爺爺去世後,自己一個人面對生活,又有着一些希望,這不是也是很多人現實的寫照嗎?

但是這部小說爲什麼叫《邊城》呢?也許我們要去問問沈從文先生才知道了。

也許等哪天有時間了,我會再去品味這優美的《邊城》。

邊城讀後感14

好書,太有名了,所以能夠分析的東西前人都已經說盡。

但是正是因爲這本書太好了,看完之後感覺不寫點什麼不行,對不起它。

所以隨便扯一下。

沈從文只接受過小學教育,後來來到xx大學旁聽。但是寫出來的文字樸實優美,極富靈性。

所以說寫東西是靠天賦的。

張佳瑋認爲沈從文的文字像是東晉到劉宋時期的,古樸乾淨那種;而汪曾祺得了沈從文的一部分真傳,寫的是明文,熱鬧明快許多。

邊城最迷人的地方在於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有人將之稱作“鄉土中國式的”。語言清澈純淨,所以筆下的xx邊陲也是清澈純淨的。

人情淳樸自然,青山綠水環繞的茶峒城是商賈來往的交通要道,卻又顯得那麼安寧靜謐,彷彿與世隔絕,就連天空也悠遠澄澈,令人心安。

與其說是一個世紀前的xx邊陲,倒不如說是沈從文心中的一個夢。

而與其說是沈從文心中的一個夢,不如說是古往今來每個中國人心中的'那個世外桃源。

這樣的烏托邦有無數多種形態,作者寫出的是自己心目中那種。

當我們讀到這座靜謐美好的邊城,就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心中的那個夢想與之重疊起來。

當然,沈從文筆下最終還是個必然的悲劇。

美是留不住的。沈從文先生只能抓住美的轉瞬即逝,隨即停筆。再寫下去已經沒有必要了。

而用這種柔軟緩和的筆調寫出來的悲劇,反而更能深入人心。

圮塌的白塔重新修好,但時光已隨流水逝去,爺爺長眠,二老有可能隨那夜的兩顆流星一起劃落,也可能“明天”就回來。

沈從文自己說過,“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後的熱情卻忽略了。”

寫《邊城》是在1934年,當時的沈從文滿懷一腔熱血。也正是因爲他的熱情和追求,也許是最後的鄉土中國風情,在他的文字中留下了背影。

隨後就是無休止的動盪,再然後是開發與建設。交通方便了起來,xx邊城失去了其神祕性。無數人來到這裏尋找過去的茶峒,尋找那個失落的渡口和山上的白塔,尋找自己心目中的邊城。

但是,畢竟還是少了些什麼。

回不去的。

邊城讀後感15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爲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爲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爲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爲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爲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爲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爲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