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是貓》讀後感悟(精選10篇)

《我是貓》讀後感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生不一樣的想法,這個時候,寫篇關於自己感悟的文章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是不是不太會寫感悟?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是貓》讀後感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是貓》讀後感悟(精選10篇)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1

六一兒童節,陪女兒去買書,淘了本《我是貓》,拜讀了夏目漱石大作。

《我是貓》是夏目漱石於大上個世紀初完成的。當時日本政府意氣風發,傲氣十足。狹隘的日本人開始以強國的上等人自居。在這時,一些冷靜的日本知識分子開始思索日本的前途和未來。一方面他們看不到出路,另一方面他們又無能爲力,這些社會現狀導致他們感到無奈、無助、甚至絕望。在這種心情下,夏目漱石完成了這篇作品,也是被世人公認的一篇可以與《悲慘世界》、《呼嘯山莊》、《戰爭與和平》、《飄》等齊名的著作。

小說形式別具一格,寫的是一隻貓的一生,(從“我”出生流落苦沙彌家始,到“我”誤飲啤酒掉進水缸淹死止)作者藉此貓的眼睛來觀察、議論及評說當時的日本,大到社會現狀,小到人情冷暖。觀察細緻入微,筆法刁鑽犀利。作者對人的心理描寫更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絕,也使我不得不折服於夏老的文字功夫。無論是社會名流、販夫走卒,還是市井無賴、學者大儒,總之社會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夏老對他們的心理刻畫,簡直無法形容。

夏老還藉着貓的嘴說出了不少自己的奇談怪論,乍聽荒誕有趣,可細細品味,無一不是至理真言。比方說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大致如下:“世間人就是這樣,總是做些沒有道理的事情。從前無知時與自然和諧相處……可這樣下去,土地、空氣、水、天空……都歸了人類,也就是說自然屬於了人類,更可笑的是這些甚至可以劃分到具體某個人的名下……大逆不道,荒誕不經,這就是人類!比起我們貓……”寫的不錯。雖然有點像瘋人囈語,可這句句都直指人類本性的缺陷及陰暗,針對醜陋的人性,無盡的慾望。剋制住了這些,你就成了完人。可這世上沒有完人,所以你就會到處看見醜陋的人性和無盡的慾望。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2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笑,笑一定帶有各式各樣的感情。——題記

不同於多麗絲·萊辛所寫的《特別的貓》,這是一本完完全全以貓的視角來寫的小說。《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也是使其贏得不朽聲名的作品之一。

初讀這本書,一時半會兒會找不到感覺,會認爲這本書是索然無味的。其實不然,這裏的每一篇章,都有無盡的笑意。這裏的笑,並不是單純的快樂的笑,種種複雜的笑的要素都滲入其中:有對自己人的調笑和嘲謔,也有對厭惡對象發出的冷笑和譏諷。

我鍾愛這本書,是在於這部作品的藝術構想——以窮教師家裏的貓爲整個情節的敘述者。我喜歡這隻貓,這是一隻被巧妙擬人化了的"靈貓",也是一隻善思索、有見識、喜議論、好調侃並且賦予正義感的貓——雖然他不能講話。

從貓的眼中看這些自命清高、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會有不同的感覺。這些人在對待現實的態度上各有不同:苦彌殺對現實十分執着,遇到事情就打動肝火;迷亭玩世不恭;寒月講究情趣,遇到事情無所沾滯;獨仙十分消極;東風喜歡粉紅色的唯美世界…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讓他們走到一起,那就是重視知識,熱愛學問,厭惡榮華利祿。

對於貓的世界,說不上有多瞭解。但是,自從看了這本小說,我每次看到奶奶家的那隻貓蹲坐在我面前,就會覺得它正在用它那雙閃亮亮的眼睛看着我。我看不懂那種那種眼神,或是鄙夷,或是嘲諷,或是不屑…驀然發現,自己的一切都早已暴露在這隻貓的面前。我在猜測,眼前的這隻貓會不會也有話對我講。

親身的感受,更讓我深刻體會到《我是貓》的意義所在,那種以第三者來看透人心的敘述,更加能走進人心。

最後那隻聰慧的貓因爲好奇而死去,但它那活靈活現的形象依舊在我心中。

讀了此文,或許收穫的並不多,但給我的感觸卻有許多許多。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3

《我是貓》是一部敘事非常平緩的小說,它的敘事節奏讓我想起曹雪芹的《紅樓夢》。如果你喜歡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我想你也會喜歡這部小說。如果你喜歡《指環王》而又對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無感,很可能會看不下去這部小說,會覺得它枯燥、絮叨。還有一種,如果你喜歡黑澤明的電影,喜歡在小說等藝術作品中尋找深刻,獲得靈魂的洗滌昇華,我覺得,也會看不下去這部小說。

這部小說以第一視覺與全知視覺交錯進行敘述,迷亭、寒月、獨仙等人物逐一登門拜訪男主人家,並與之談論,或談時政,或談社會,或談文學典故,最後來一個大團聚,並以貓的溺死收尾。小說中沒有吸引人的情節,沒有深刻的人性揭露,但有對社會、對人性的批評,如“展望當今世界那些所謂‘大有作爲’的人士,除了撒謊騙人,暗下毒手殘害人,虛張聲勢嚇唬人,以及設下圈套陷害人之外,似乎沒什麼其他能耐了。連中學裏的那些少年們也照貓畫虎,錯誤地以爲不這樣就吃不開,只有揚揚得意地幹那種本應臉紅的勾當,才稱得上是未來的紳士。這哪裏是什麼‘有能耐的人’,簡直是一幫無賴。”如此這般夾雜着作者觀點的直白批評,在小說中也不止一處,然而並不多,更多時候,小說都在平淡地“拉家常”。

有人問李健:“什麼是好的音樂?”李健回答說:“能夠感動你的音樂就是好的音樂。”我覺得小說也可以這樣子看待,不過還有一種小說就是能夠讓你覺得,小說居然還能夠這樣寫。讓你感覺佩服的小說,也是好小說。比如《我是貓》這部小說,它沒有感動我,但讓我非常敬佩。據柄谷行人所說,夏目漱石是一位反對西化,主張復古的小說家。而他的這種主張在《我是貓》中有明顯的表達如“西方文明也許是積極的、進取的,但實際上是那些一生都不知足的人們創造出來的文明。相比之下,日本文明並不通過改變外界事物來求得滿足。日本和西方文明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日本文明是在‘不許從根本改變周圍環境’這一前提下發展起來的。”除此之外,他還在小說中大量引用日本的俳句、能劇等傳統文化元素,甚至也引用不少中國的古典詩詞,使得整部小說極具日本特色與東方情懷。

夏目漱石的這部小說,即便放到當時的日本,其淵博的文化水平也是少有人寫得出來的,故而能夠一鳴驚人。《我是貓》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他寫出來時才三十多歲,《心》則是他後期的傑作。《心》是很現代的作品,講求深刻性,探究人的心。這樣的作品固然好,但似乎進入了現代社會,這樣的作品有點氾濫,而像《我是貓》這種作品則極少見。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4

1871年,日本開始史上最大刀闊斧的改革,明治維新,經濟大步發展的同時,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各種矛盾日益尖銳,36年後的1905年,時年38歲的夏目漱石以《我是貓》一舉成名,獲得廣厚讚譽,更是被認爲豎起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豐碑,在日本,享有“國民作家”的美譽。

主人說:“在無意中摸人家的想法這就是密探。在不知不覺之中引出人家的話來,揣摩人家的想法,這就是密探。使用一大堆恐嚇的語言,強迫人家聽從,這就是密探。”應該說,這個程度上,“密探”代表了現代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

接着主人說了他認爲的密探產生的原因:“現代人的密探傾向,原因全在於個人的自覺心過分的強烈。”並且,他進一步解釋了他所說的“自覺心”:“現今人的所謂自覺心,可以書哦是過分懂得自己與他人之間有一條截然的利害鴻溝。而這種自覺心,隨着文明的進展,一天比一天變得敏銳,從而到了最後,連舉手投足都變得不能按自然行事。走進有鏡子的房間,每次在鏡子前通過都要照一下鏡子,每一個瞬間都不能忘掉自己。睡夢中想的是我,醒來想的還是我,這個我到處不離身,結果人的言行只能是小裏小氣,只能把自己舒服得緊緊的,只能感覺人世是痛苦的。在這點上,當代人都成了密探式的人,竊賊式的人。密探乾的是不讓人發覺,偷偷摸摸儘量給自己找便宜的勾當,自然非有強烈的自覺心不可。竊賊也總在擔心自己會不會被發現,所以也勢必非有強烈的自覺心不可。現今的人,睡覺也好醒來也好,總在盤算怎麼樣對自己有利,自覺心和密探、竊賊一樣強烈。在二十四小時中總是心神不寧,總在偷偷摸摸地行動,在走向墳墓之前一刻也不得安寧,這就是現代人的心態。”且不談他說的現代人的狀態是不是完全正確,起碼有一點先生說對了,這種源自西方的個體的思想哲學,的確是消極、悲觀的。(這裏的消極、悲觀,應該遵從哲學語境,與價值判斷無關,僅表明一種趨向。)

主人的朋友獨仙就說:“以往的人教人們忘掉自己,現在的人教人不要忘了自己,這完全不同。二十四小時中充滿了自我意識。正因爲如此,二十四小時中沒有一刻是太平的。一般人認爲隨着文明的發達,殺伐之氣沒有了,人與人的交際也穩當得多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自覺心這樣強烈怎麼會穩當呢。這和相撲的力士,在比賽場地中互相揪住對方擺出不同的架勢沒什麼兩樣嘛。在旁人看來以爲這是極平穩的,而角力雙方的本人不正是暗中使用極大的力量嗎?”

當然,這都是在生時產生的意識形態分野,寒月對此提出了一個與東方忘我哲學相悖的觀點:“生下來的時刻,誰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生下來了,可死的時候,看起來誰都感到難受。”連西方的學者都不諱言,西方的哲學是以滿足低級的人類物慾需求爲中心,而東方的哲學是“我們能想見的更加高等的哲學”(只是當今東方哲學系統化研究仍然落後於西方),但我們也都會面對這個悖論,再高等,也有面對低等的時候。孰是孰非,就留給大家自己判斷了。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5

夏目漱石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雖然有點散,隨便從某單獨一個章節開始看也不會感覺缺少鋪墊,但是也不缺故事性和哲理性。特別在折射日本明治時期的一些迂腐文化和人性的涼薄、自我意識等方面,沒有太過濃墨重彩,但是又用貓咪的視角一針見血地指出,然後再輕而易舉地帶過,彷彿只是在敘述一個衆人都知道的道理一般,引發讀者對某些現象現況的進一步思考與認知,饒有興味。就像我們小時候聽童話故事的時候,家人友好地表達和告誡,意圖使我們對這個故事的內涵和寓意更加地深刻,從而更能夠看清楚自身目前所處的環境與際遇,對人生和人性也都能有所瞭解。

《我是貓》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貓眼觀望主人和外界的生活與周邊,也觀望自己的角色與待遇,一連串平淡中又有許多生趣的事情,使我們瞭解人世的風情、日本的文化,以及作者本身。夏目漱石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在小說裏看似永遠都不乏信手拈來的俳句、漢詩、典故、軼事,和各種心理學和哲學家的名字名言等等,集合了各國文人的文化精薈,光是看註釋都覺得見識有所增長了。魯迅曾經評價說:“夏目的著作以想象豐富,文辭精美見稱,諸篇輕快灑脫,富於機智,是明治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比起我的拙贊,我想魯迅先生的評價絕對更有力,更加到位真實。

小貓雖然沒有名字,但是思考起道理來特別有深度。它掉進水缸的時候還能理智地自述:抓不住水缸邊緣的話,就算再着急,就算花上一百年的時間,就算累得粉身碎骨,都出不去。如果明知出不去,再努力掙扎,就是強求。所有痛苦都來自於強求。強求無意義。自討苦吃、自我責問都很愚蠢。最後它選擇順應天命,停止掙扎,“愜意”地進入了太平世界。

從貓的身上,我又更加確切自己所接觸的這隻貓,是實實在在被深厚的日本文化薰陶出來的可愛的貓呀。日本文明區別於西方,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靠外界的環境去滿足自己,不奮力移山開路,遇水搭橋,而視乎如何在不會動搖的環境下取得心安。對待夫妻關係、君臣之間的關係是如此,對待大自然亦是如此。“如果有山阻擋,不能順利去往鄰國,那就考慮如何不去鄰國也能開開心心,而不是把山摧毀。這就關乎如何不翻山越嶺依然能夠達成滿足樂觀的心態。”也呼應了培根的那句“只有先遵從了自然,才能夠改造自然。”這種順應變化、不多強求的心態放在貓的日常表現當中,絕對是最恰當不過了。不選擇狗、老虎,或者喜鵲,是因爲貓是有自己主意、甚至被認爲是超越了人類情商的生物,它捉摸不透和超然物外的神情,更容易使人類感受到被輕蔑和發現自己“愚蠢”的地方。於是在貓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之下,造就了這麼一個看似只在主人家裏這個狹窄的環境中發生,但實際上話題延伸到足夠寬遠的歷史和未來,而且總是冷不提防便能觸及到許多關於深度和意義的出彩故事。

它是一隻普通的貓。配不上有名字,被烏鴉欺負,被女僕提出門口或踢開,被忽略留下糧食,也會在主人的大腿上歇腳的時候被重重摔倒地上。把睡覺當成必需品,有自己的娛樂節目,也很擅長觀察事物。比如放在櫥櫃裏的魚乾,桌面上剩餘的酒,主人和朋友從動作和眼神表現出來的心理活動等等。

這隻貓真的不簡單,妄想一下,不知道人世的下一次輪轉,會不會就是貓的世界。看完了我是貓,好像更願意肯定地認爲貓的確是比我們人類更高級的動物呢。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6

不知不覺,書走進了我的生活,我走進了書的世界:我津津有味地欣賞着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若有所思地品味着“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捧起書本,整個世界似乎變樣了,所有的事物都那麼生機盎然,都是如此新奇。

前段時間,我拜讀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我是貓》,一羣知識分子只能像怨婦般哀嘆世道,卻毫無所爲,心中不禁倍感無奈。

作者當時生活在二十世紀初的日本中小資產階級,所以整本書都在用“貓”詼諧幽默的語氣揭露那時資產主義社會的不良風氣。現在的我當然不生活在二十世紀初的日本,更不會理解那時作者真正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不過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倒是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我是貓》這本小說一方面,尋找個性,呼喚自由,自我意識和市場觀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固有的價值觀、文化觀與風尚習俗,包容着陳腐與優異,在抗議中沉沒,在沉沒中掙扎……作者正是在社會現實面前產生了厭世情結,他的生厭和悲觀使他成爲了時代精神文明的最深刻的揭發者與批判者,促使他使用“貓”的嘲諷和評斷,用其辛辣的語言來抨擊人類、抨擊社會。

不知,貓公的觀察與評斷,對於我們現在的社會來說,是否同樣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呢?正如譯者所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得任人評說了。”

貓的主人若沙彌,迂腐的代言人,思想保守。他雖然極其渴望改革,渴望新世界,但卻看不透社會,落得個貧窮的書生生活。更爲人不恥的是,“文人清高”的特質,深深刻入他的血液之中,嘴裏吐出的都是聖賢之道,心裏想的卻卑微不堪,猶如市井之徒的雞肚腸子。文人的虛榮心總讓他擺出一副自鳴得意的樣子,少許的知識讓他蔑視平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瑣碎。一心想修煉成賢,卻是十足的俗人。號着“文人”的名,也不過是要與妻子論柴米油鹽的俗人,偶爾還要嘲弄伴侶的無知來襯托讀書人的高尚,卻從不爲自身脫離現實而知恥。甚至連山藥材料也不曉得幾分錢,仍只顧躲在書房底下,擺弄紙墨。

寒月,埋頭實幹的老實人,活着似乎不明爲何。他不懂男女之事,不解世道之理,連爲之爭取苦幹的博士稱號也不知緣由。書呆子,說的就是他。寒月就是一根導線,引出金田老爺,引出我們生活的社會,引生出夏目漱石對金錢至上的憤恨!

文人抱怨工資太低,無法維持生計;商人抱怨文人無用,無法創造“財富”。這種抱怨產生的結果恰恰出乎意料之外,文人拋棄了尊嚴,攀圖商人的財產;商人在攀圖着文人的地位,一除無知庸俗的惡稱。就這樣,金錢估摸了生活的全部,很多事情都變得在意料之外,卻仍在情理之中。

迷亭,好一個逍遙客。他沒有隱士般的孤傲,把朋友與商人們的交會當做一齣戲劇。他是百般無聊的看客,期待着一場鬧劇來娛樂生活。他跟貓本是同體,局外人就是他該站的位置,可惜的是他畢竟是人,永不能成爲一隻貓,他終究是文人堆裏的一員。

念着念着,我不禁想起北大實行推薦制一事。這件事在教育工作者中,引來了罵聲一片。宛如書中的三人,對於社會盡是怒罵,爲的是不能改變周圍,束手無策呀!可是,有一道理是明確的,不能改革周圍,但可以改革自己,只有改革自己纔有可能改變周圍。憂心制度的不公正,爲何不改變教育工作本身呢?爲何不以身立行,培養思想獨立的學生,讓學生的思想改變引發自下而上的變革?一羣工作者咒罵這鍋湯不好喝,卻還要硬着頭皮一飲而盡,拉肚子了也不能怪人啊!早知如此,便再添上點作料,再下鍋煮煮。與其罵中國教育體系的不合理,也請老師們先把孩子們的素質教育搞上去。只有當新秀的思想不被腐朽,才能避免他日的社會不陳腐呀!

其實不管處在哪個時期、哪個國家,人們的`做事方法和思想都差不多,現代社會也有很多像書中人物一樣迂腐、軟弱、勢力、唯利是圖的人。人性是有弱點的,人類本來就自私,爲了自己的利益什麼都幹得出來,這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本書的作者也曾經說過:“比起嘲笑他們,我更嘲笑我自己。”我想他在批判文中人物的同時也在深深地批判着自己。

既然人類本來就是這樣,我想我們應該努力去改變,去剋制自己,而不是去避免,去欺騙自己。我們不可能成爲小說、漫畫中那樣完美的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至少不要像文中的人物一樣被金錢和勢力矇蔽了雙眼。

我明白長大以後有很多事都是出於無奈,可能必須要自私一點,會與自己希望的偏差一些,但我希望我能夠守住底線,長大以後也能夠活得真正的快樂。也許我以後真的會變得和書中的人物一樣,但至少我現在還是很快樂的。

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理解,對於他人,是生命的復甦。最後,我極力推薦大家去閱讀這本小說。

擡眼,輕撫桌邊書卷,陰霾散去後的月光毫不吝嗇的傾瀉於天地之間,“真”的種子在心中播種,“善”的大樹從此生根發芽,“美”的花蕾枝頭開放。空氣中竟多了些許幽香芬芳。

天上微微有些白雲,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裏,夾雜着桂花的香味兒,山影也更真了,山兒不動,水兒微響。

朵朵白雲飄悠,片片綠葉映出繁星滿天的喜悅,微風輕輕,一縷一縷的香,從窗外票進來,在薄薄的空氣裏浮動。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7

《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日漱石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在譯者的話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對於夏目漱石的作品,魯迅先生認爲:“夏目的著作以想象豐富、文辭精美見稱。……輕快灑脫,富於機智,是明治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而魯迅的《狂人日記》與《我是貓》在語言風格上的相似性,也早就有人關注了。確實,初識這本書,被吸引的是書的題目。細細讀下來,確是如此!

本文的主人公是貓,並且以貓的視角來看人類世界。這隻貓剛生出來的時候,因爲長得醜,被人唾棄,撿了一條命,後被人稱“苦沙彌”的初級英語老師收養,自此開始了觀察人類、品評人類的生活,直到某日因爲喝醉落入了水缸中,被淹死了。

讀了這本書,我想:自負的人一直以爲自己了不起,因爲覺得人類擁有最發達、最聰明的腦袋,可殊不知,在那些小貓、小狗看來,人也不過如此,沒有絕頂智慧,沒有高尚品質,有時甚至連他們也不如,但我們又能說什麼呢?我喜歡貓的那種閒適和自然,即使是在它死的時候,它喝了酒之後暈乎乎的掉到了水缸裏,它掙扎,費盡了全身力氣也無濟於事,於是它選擇了放棄。雖然現在看來有些惋惜,但實際上這也是明智之舉,放棄掙扎的念頭,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死亡。

其實對於現實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有時候,我們應該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身邊的事物,多一些自然,少一份拘束,多一分快樂,少一分憂愁。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8

《我是貓》是一本很好的書,它以犀利的筆鋒,強烈的諷刺了日本當時的腐敗社會,讀者只要細細品讀,一定可以品出作者寄託在這本書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這本書到底好在哪裏吧,請仔細看。

本文的主人公是貓。是以貓的視角來看人類世界的。剛生出來的時候因爲長得太醜,被人唾棄,撿得一命,後被被人稱爲“苦沙彌”的初級英文老師收養,自此開始了觀察人類、品評人類的生活。直到某日因爲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文章站在貓的角度上,俯視日本社會的風尚,粗暴、邪惡似乎已經成爲了日本的代名詞。但是,作者一人是絕對不能改變日本的,所以,作者把這種思想寄託在這本書上,希望日本看到它,可以改邪歸正,與別的國家可以友好相處,這是作者最大的希望,可惜這個夢想還是沒能讓日本改變,我們感到十分惋惜。

在《我是貓》中出現了很多角色,這些角色大部分都與當時日本的社會風氣驚人的相似,都是貪婪的化身,雖然有一些人相對來說比較善良,但是貪婪、無知、強暴還是這些人的特色。

《我是貓》筆調詼諧,乍看上去像一篇笑話,再細細品讀,發現它是一把利劍,刺得我們心痛。

這就是《我是貓》,希望大家也來感受它的滋味吧,別的就不多說了。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9

這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先生於1905年發表的作品。

小說從一隻貓對視角出發,小說從一一隻貓的視角出發,以窮學究苦沙彌家爲舞臺,登場的有把信口開河耍弄人作爲唯一樂趣的迷亭,學識淵博卻癡迷於古怪研究的寒月,看似看破紅塵卻也貪生怕死的獨仙。這些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道古論今,將當時日本明治社會的新鮮事討論個遍,穿插鄰居資本家金田嫁女的故事,用貓君的毒舌,嘲笑了當時知識分子空虛的精神生活,批判了金錢萬能的社會。

這部小說屬於寫生文,注重生活場景和對話的描寫,開篇常常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出的卻是一一些放諸當今社會依然不過時的深刻話題。小說構思奇巧,描寫誇張,文筆幽默犀利,讀來既妙趣橫生,又能發人深省,被譽爲日本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豐碑。

在發表觀點時藉助一趣事而不是總是直敘,是作品的又一看點。如貓被年糕粘住嘴巴那段描述,風趣從容地展示了所謂的四條真理:難得的機緣,會使所有的動物敢於幹出他們並非情願的事來,是在說人遇到誘惑時總是情不自禁;所有的動物,都能本能地預測到吉凶禍福,是說人會本能地意識到危機;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這是說危險能夠激發人的本能,發揮超過平時不能發揮的能量;一切安樂,無不來至困苦,是指人不經歷苦難,不會感到什麼是幸福。

《我是貓》讀後感悟 篇10

《我是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小貓在吃年糕中,發現了三條真理的有趣故事。這篇文章寫得非常生動有趣。學完了這篇課文,我感受頗深。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夏目漱石,是一位日本作家。作者用幽默而辛辣的筆觸,刻畫了一隻貓在偷吃年糕時的各種心態,並說出貓發現的三條真理。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人情冷漠的不滿和憤恨,並對弱者給予了極大的同情。

學完這篇課文,我想:這隻貓吃年糕時的擔憂不正是我們在準備嘗試一件事時心裏的真實記錄和體現嗎?被年糕“粘”後的尷尬不也正是人們遇到難題時的心情嗎?“我大抵也算見識過人類缺乏同情心的各種行徑,但從來沒有像此時此刻這樣恨在心頭。”想想現在,各種缺乏同情心和愛心的事屢見不鮮:老人摔倒後行人沒有一個幹幫忙,好心人幫了忙卻被冤枉了;廣州的“小悅悅”事件,司機與行人對人命的漠視;高鐵事故中有關方面的淡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感觸。我們爲什麼不能擁有一顆同情之心,一顆感恩之心?每個人面對他人的困難都來伸出一隻手,以衆人的舉手之勞幫助他人形成萬鈞之力。

讓我們互相尊重,去關愛身邊的每一位同學,每一個人。讓我們的社會的各個角落灑滿愛的陽光,充滿彼此信任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