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精選6篇)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童年的消逝》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精選6篇)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篇1

電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讓我們足不出戶便能盡知天下事;讓我們無聊時可以有很多消遣與寄託;讓文化以一種大衆所能理解的形式傳播;讓音樂伴隨着畫面呈現在觀衆眼前……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電視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少,但是我從沒想過,電視的出現竟會導致童年的消逝……

五月,開啓了一本新書的旅程——《童年的消逝》。當了媽媽後,我對一切有育兒、童年、親子、教育的字眼都極爲敏感,這本書便很自然的引起了我的興趣,書的封面上小女孩落寞的眼神更讓我好奇,《童年的消逝》到底在給我們傳遞什麼樣的信息。

第一章,從“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說起,這讓我在還沒有讀具體內容時便有了思考,是呀,這個時代,真的是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作爲小學教師,我在孩子們身上真的見到了太多不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表情動作、穿着打扮、行爲習慣、甚至是語言……孩子們的遊戲也從我們小時候的跳皮筋、丟沙包、過家家、捉迷藏變成了現在的電子遊戲、平板遊戲。孩子們和成年人一樣熬夜、K歌、打遊戲、看電視劇。很多家長都以“和孩子是朋友”爲傲,殊不知,“和孩子成爲朋友”並不是讓你帶他進入成年人的世界,而是讓你迴歸童真的世界!

正如書中所說,現在的孩子有着不屬於她們年紀的的成熟與認知,這和我們成年人不知避諱孩子有着直接的關係,昆體良在探討教育時指出: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祕密。他宣稱:“我們開化文明的的一個特徵就是成年人須承受巨大壓力把他們的各種衝動私密化(尤其是性衝動),並且在兒童和未成年人面前,對成年人的性慾望和衝動三緘其口,維護保守緘默的密約”。可是現代社會,瀰漫在網絡間的各種彈窗廣告、各種網絡平臺中的擦邊球視頻、各種娛樂場所對未成年人敞開的大門、身邊趣味低俗的大人同孩子開的不合時宜的玩笑……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加速順應着童年的消逝,都在毀滅我們身邊的孩子,而這一切,始於電視的發明……

最開始是電報,電報加速了信息的傳遞,創造了新聞事業,這是科技的一大進步,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它也導致了說話者不用爲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不過“電報不過是後來將要發生的一切的凶兆而已”一個個發明接踵而至。圖像革命就這樣展開了!“電視是一個影像展示,是象形媒介,不是語言媒介……他要求觀衆去感覺而不是去想象。”書中有一句話很觸動我“看電視不需要任何技能,也不開發任何技能。”它是我們消磨時光的一種工具,但是現在幾乎家家都必備的電視,這種閒暇時供我們消遣的工具卻因爲它的特殊性,讓童年逐漸消逝……

第七章開篇,作者就提到“在美國文化裏,母親看上去跟女兒一樣年輕,或者女兒看上去跟母親一樣成熟,現在已經成爲人人期待的事了。”在中國有何嘗不是如此?這一章題爲“成人化的兒童”我想,這是在諷刺那些本不該如此成熟的孩子,更是在諷刺那些本不該如此幼稚的成人。每個年紀都有屬於這個階段的精彩,真不該模糊這些界限。作者很有趣的選擇了“政治”這個切入口爲我們展現成人化的兒童帶來的弊端,他說:“跟所有人一樣,美國的政治領袖不僅通過語言陳述的形式提供信息,而且以非語言的方式發出信息。他們站立的姿勢、微笑、眼神、出汗、表示憤怒等等,跟他們所說的表達同樣多的信息。……在電視時代,政治判斷從對提議的知識判斷轉化爲對整個人物形象的直觀而情緒化的反應。……它把政治判斷從一個邏輯判斷轉變成了一個審美判斷”讀到這裏我已經笑出了聲音,確實是這樣,“一個10歲孩子能解釋或至少能對候選人所發出的信息作出反應,其迅速程度和容易程度跟一個知之甚多的50歲的人不相上下。”有了電視之後,人們的政治意識在質量上真的下降了不止一個層次!看電視真的會讓人只關注形象,而忽略了對內容的思考,電視帶給我們的就是直觀而情緒化的形象,它固化了我們的視角,封閉了我們獨到的見解。正如我們看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讀過原著的讀者就會不太滿意,大概這就是因爲每個讀者都是帶着想象力去讀小說的,可是電視劇把想象固化了,與自己的想象不一致,便會產生異議。

正如前面所說,電視的出現,以及後面由電視衍生出的各種新媒體、自媒體,它們用其快速、簡單、易懂的優勢,進入人們的生活,而在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爲觀衆的文化裏,這些“優勢”,讓人們不再熱衷於思考,變成了坐享其成的“傻瓜”。與此同時,不負責任的傳播,與毫不避諱的形式,讓兒童接受了本不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認知。兒童與成人之間界限的模糊,讓我一時之間竟不知該爲童年的消逝而悲傷,還是該爲成人逐漸降維的思考力而傷感了……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篇2

《童年的消逝》這篇小說講的是梅子涵伯伯回到家鄉的母校,想到許多同學離開家鄉走到城市,失去快樂童年的故事。

童年是快樂的、天真的。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幾乎感受不到書中描寫的那種“農村”的快樂。沒有那樣天真、快樂的童年。文中有一句話我記憶深刻:“那麼今天,現代無所不至的社會進程中,故鄉村落的命運有怎樣會影響一個孩子的童年?”

是的,不一定會影響一個孩子的童年。可是,孩子卻再也感受不到那種,最簡單、最純樸的快樂。這讓我想到了一集動畫片裏面的一個故事:一個暑假,一羣從城裏來到故鄉村落的孩子們覺得特別無聊,沒有電子遊戲玩,沒有電腦。可是當他們一起跟村落裏的孩子們一起玩時,發現原來最簡單的遊戲也特別好玩。

我們孩子的童年是否有“離心力”?答案是可能。現在由於社會競爭很激烈,而且越低齡化趨勢,有些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選擇在孩子的空餘時間讓孩子“充充電”。其實,作爲我們,一個孩子來說,我們非常希望能有一點自由時間,可是家長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有什麼比短暫的童年更重要的嗎?

童年在隨着時代的變化一點點縮短,一點點消逝,一點點流失……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篇3

《童年的消逝》也許稱爲童年與印刷更爲貼切,書名只是一個噱頭,更諷刺點說,作者何嘗不是娛樂時代的一員,娛樂精神絲毫不亞於旁人。童年是一個人最接近自然狀態的階段,說人生來是一張白紙,似乎也不太恰當,姑且說幾近白紙的狀態,但人畢竟是有立體視覺,可以感知世界的,也包括其他的觸覺、聽覺、嗅覺等。現代社會一方面寄希望於兒童多學知識,認識世界,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倡導解放孩子天性,這本身就是矛盾的。我們既想要壓抑和昇華,又渴望灑脫和浪漫主義情懷,就像我們想要告訴發展經濟,又寄希望於不破壞環境,這甚至都是可笑的。

作者並不是極力反對電子時代的發展,只是給人們提醒一下,讓我們對電子時代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作者很緬懷印刷時代,這是表達懷念的一種方法,即通過對比。

電視的信息,是呈現給每個人的,並沒有對信息進行分類和分級,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接觸到各種信息,這也加速了他們童年的消逝。在以畫像和影像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顯得愈發重要。

蕭伯納曾說過,“一切職業都是針對外行的陰謀”,甚至我會極端地認爲法森的主張是有一定意義的,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既然我們終將踏入成人的行列,何不根據每個孩子的進度來決定是快進還是倒帶呢?提到步入成人行列未嘗是壞事,但正確的引導至關重要。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篇4

《童年的消逝》這本書是波茲曼繼《娛樂至死》之後,又一部鉅作。

在書中,作者討論了“童年”的歷史,闡述了“童年”的產生、發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過程。但與別的闡述“童年”消失的理論書籍不同的是,作者指出,這一過程是伴隨着人類傳播方式的變遷而完成的,信息與媒介與“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終,文字、印刷、電視等都在“童年”的變遷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童年的消逝已經成爲一個全球性的命題。因此,波茲曼這這本書的主要貢獻不在於斷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於作者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解釋這種現象何以發生的理論。

《童年的消逝》這本書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也就是說,童年起初是不存在的,而後來伴隨着社會的發展,童年成爲了必然之趨勢所存在。第二部分,作者將我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企圖揭示從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轉換到塞繆爾·莫爾斯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爲一個社會結構已經難以爲繼,並且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 正像我前面說的那樣,童年的消逝已經成爲了一個全球性的命題。回望我們那個時代,我們曾經有過彈玻璃珠,滾鐵圈,我們曾經有過丟沙包、踢毽子、捉迷藏。我們曾經與大自然是那樣的親近,打水漂、滾雪球,而現在碧水藍天的大自然已經於我們漸行漸遠了。在來看看處於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兒童的童年,有些兒童處於沉迷於電視劇,有些兒童沉迷於電子遊戲,有些兒童沉迷於網絡世界,還有就是幾歲的兒童顯得老成,急功近利。 這些悲劇的發生,是多種因素促成的,但其中最爲重要的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環境造成了這樣的悲劇。縱觀我們現在的社會,到處充滿着暴力,色情。兒童的世界消失了,大人的世界侵犯了兒童領地。 童年的消逝已經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那麼,我們能爲童年的消逝做些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波茲曼在此本書中沒有給出解決的方法,他說:“我心裏既輕鬆又沮喪。輕鬆是因爲我不必揹負教別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寫的書裏,我都冒昧地指出較有效地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我相信這是職業教育家應該做的事。事實上,承認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跟他們發現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對此,卻有着不一樣的看法。 童年的消逝已經成爲亟待解決的爲題,不論我們的能力多麼的有限,我們都應該爲此做些事情。

雖然我不能提出有效的建設性意見,但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兒童的心智還沒有定性。開啓心智,確定本性,不要用大人的邏輯去強求兒童,這是很重要的。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篇5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是可悲的,沒有兒童就意味着沒有童年,兒童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時代,也是一人最寶貴的記憶。而越發成人化的兒童無疑是令人擔憂的,兒童的思維或者說其他方面越來越早熟,這點對於社會來說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我們都認爲兒童應該是天真無邪的,以前我們都會有很多適合小孩玩的遊戲,如捉迷藏,丟手絹……而即使是這樣的小遊戲,我們還是玩的不亦樂乎。

當然各方有各方不同文化,總之我們小時候是那樣的。不像現在,由於信息越來越數字化,孩子們不再熱衷於這類遊戲,而是沉迷於電視網絡,遊戲或者其他的娛樂節目。而這些娛樂已經涉及到孩子的身上去了,年紀小小,穿很性感的衣服上電視臺,其實也不單只是這些方面的體現,對於成人的東西充滿了好奇,包括性之類的東西。首先,據弗洛伊德聲稱,兒童有性能力,富有各種情結和本能的心理衝動。性是人類一切行爲的引火線。如果不對還處於性器官及其心理髮育尚未完全的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加管教,而任其向壞處發展的話,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犯罪。(當然,弗洛伊德是不贊成遏制人類的正常慾望的發展)我想這點也是現在青少年犯罪的比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以往的兒童遊戲言簡意賅地說,已成爲瀕臨滅絕的物種。而當一種社會產物行將被淘汰時,它就成爲了人們懷舊和研究的對象。兒童遊戲的品種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少,這也是童年的消逝的.一種原因。但是有什麼方法能夠挽回呢,我想這點還是要依靠學校的等的教育幫助,學校一詞在雅典的意思是“閒暇”,這也反映了一種典型的雅典式的信仰:他們認爲閒暇時,一個文明人自然會花時間思考和學習。在這裏應該要穿插兒童遊戲進去,遊戲有時候是益智的,也是必要的。而在探討童年在在現代社會衰退的問題時,我們應該知道,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而童年的消逝就有一下三點的表現

第一、人的讀寫能力的消失;

第二、教育的消失;

第三、羞恥心的消失,然後就引發了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的事件是可以阻止的,一個沒有童年的民族是容易成爲高危險民族的,沒有童年的人羣,就好像是沒有了翅膀的鳥兒,是殘廢的。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篇6

《童年的消逝》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尼爾。波茲曼,982年出版。書中的許多觀點當前並不落後,讀罷此書,童年的消逝牢牢印在心裏。

重讀這本書仍然感覺有難度,作者經常旁逸斜出,談一些與童年關係不大的話題,如印刷術等等。這本書讓我瞭解了童年的起源,童年的危機,豐富了歷史文化。

寫這讀後感需要勇氣,一直想放棄,昨天又打開這本書,簡單地梳理一下書中的觀點,談談自己的感悟,名著讀起來真不容易。

"童年不同於嬰兒期,是一種社會產物,不屬於生物學的疇。"童年的存在不超過二百年。童年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明之一,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就不復存在,中世紀的歐洲就是如此,人與人的交流憑口頭語言,人的讀寫能力消失,教育消失,羞恥心消失,最後導致童年消失。沒有文字的世界裏兒童與成人之間沒有必要明確區分,成人的言行在兒童面前沒有掩飾,原始資料表明中世紀的童年在7歲就結束了!因爲7歲時兒童可以駕馭語言,可以說或明白成人所說和做的一切。"沒有識字文化,沒有教育的觀念,沒有羞恥的觀念,這些都是中世紀童年不存大的原因所在。"從這一點看中世紀確實是黑暗和愚蠢的,相比之下我國古代有條件的兒童接受私塾教育,幸福多了。

是什麼改變了這一切?印刷術。印刷創造了一個新的成年定義,即指有閱讀能力的人,相對地童年的定義爲沒有閱讀能力的人。童年與成年有了明確的分別。童年並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而是經過了約200年的時間,才成爲西方文明史上的不可逆轉的特徵。自從有了印刷術成人需要努力才能掙來,因爲他們需要讀書學習才能掌握文化和以之爲生的技能。"未成年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世界才能變成成人。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必須接受教育。"因此,歐洲創新定義學校,童年得以誕生。兒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縮影,而被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一類人,即未發展成形的成人。

書本學習是"不自然的",因爲它要求兒童、青少年精神高度集中和鎮定,而這些恰好與他們的本性是背道而馳的。在一個沒有書籍和學校的世界裏,青年人的旺盛精力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但是,在一個書本學習的世界裏,這樣旺盛的精力需要大幅度地予以限制。

到了9世紀50年代,童年的概念已成爲西方世界的社會準則和社會事實。當然,作者又說,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童年消亡的種子也已經種下了。

童年的消逝指的是一個概念的消逝。

電視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電視等媒體在同一時間向所有人提供同樣的信息,魚龍混雜,完全不能保守任何祕密,如果沒有祕密,童年這樣的東西當然也不存在了。

上面是百年前的觀點,而今情況更加複雜。移動互聯時代,智能手機的功能之強大讓信息更不可阻止。有很多孩子因玩手機出了問題。荒廢學業,結交不良少年,增加了教育難度。

媒體一覽無餘,所有的祕密輕鬆一搜即可獲得,互聯曾一度烏煙瘴氣,黃賭氾濫,有不少孩子因其走上歧路。今天的絡世界已經安全清淨多了,不過,世界是平的,長輩的權威在降低,因爲兒童知道的成人未必懂的,電子媒體揭示了一切文化的祕密,它已經對成人的權威與兒童的好奇構成了嚴重的挑戰。"憑藉符號和電子這樣的奇蹟,我們自己的孩子知道別人所知道的一切,好的、壞的、兼收幷蓄。沒有什麼神祕的,沒有什麼是令人敬畏的,沒有什麼是不能在大廣衆下展示的。"

兒童從媒體獲得了過多的知識,生活離不開電子產品。手機已成爲孩子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可以方便的與他人交往,還可以娛樂,看視頻,玩遊戲。有的孩子沉迷於手機不能自拔。

"童年消逝的證據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兒童和成年人的趣味和風格越來越融合成一氣,兒童歌曲已經成爲一個滅絕的品種,"校園歌曲已成爲過去,小的時候聽過很多校園歌曲,而今天兒童與成人共唱同一首歌,許多歌曲充滿情啊愛啊。

"那些我們稱之爲髒話的成人語言的祕密,現在的年輕人不僅對它們瞭然於胸,而且可以像成年人一樣任意使用。"百年之前的這段文字用在當前的中國校園也合適。粗劣的語言出現在屏幕上,出現在花季少女口中,有的女孩子粗口成章。更令人震驚的是,暴力兒童化!書中說," 0到3歲的孩子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捲入成人犯罪。"這也是當前中國校園內愈演愈烈的問題。校園欺凌事件此起彼伏,惡性的事件層出不窮,中央不得不發文件進行整治。

如何抵制或減緩這種趨勢呢?書中沒有明確答案,僅僅提到學校的作用。其實學校也是弱勢羣體,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社會與學校和家庭聯合,營造適於青少年成長的綠色環境才能延緩兒童消逝的速度,要完全阻止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