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精選6篇)大綱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精選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34K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精選6篇)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1

希爾頓1933年問世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祕境之地”香格里拉中,“適度”這個詞,被喇嘛寺那位儒雅、睿智、博學、神祕的張先生反覆提起。所謂適度,就我個人的理解,可能就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對你個人而言,最恰如其分的程度或者界限,這個“度”不多不少,不濃不淡,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則不及。比如,偏愛的食物不能貪多,要適度;中意的人和物不可過度癡迷,要適度,否則就可能“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其實,這樣的理念和思維在中國人的認知範式裏,並不陌生。從很小我們就曾被父輩耳提面命“過猶不及”,“適可而止”,“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等等……彷彿所有的事情一旦跨過那個界限走向極端,就必然會有不盡如人意的結果。

這樣的思想,與我們的先賢孔子所重視的“中庸之道”不無關係。中庸之道是一種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這樣的態度,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連追求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這樣的“上層建築”之事上,也只求達到一種曠達豁然、盡力而爲的狀態。從崇尚極致的西方世界而來,原本年輕有爲,才華橫溢的大使館領事康韋,在世外桃源一樣的香格里拉,也生出了““追求極限,永不止步”這個口號遠沒有“盡力而爲,適可而止”合理,甚至有些迂腐”的觀點。

生活在高壓下的現代人,焦慮感無處不在,業績爭第一,收入爭第一,孩子成績得第一,衣食住行爭取事事處處都能出人頭地,豔壓羣芳。古今對照,不能妄斷孰優孰劣。因爲,對於“中庸”,我們現代人也有很多我們這一方振振有詞的辯駁:“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寧做鳳尾/雞頭,不做雞頭/鳳尾”“追求卓越”“做到極致”等等……時代不同,人的認知理念也會隨之變化。如果一個平和淡定,知足常樂的古人穿越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說不準就會被人嘲笑譏諷爲不上進,沒出息呢。

其實,在極度的追和求背後,往往都是填不平的慾望在驅使,而慾望的源頭則有衆多的緣由。一個整體慾望高度膨脹的社會,焦灼、浮躁、不耐煩就會俯拾即是。而只有適度,中庸,不爭不搶,知足常樂,一個大同世界纔有可能得以實現和正常運轉。在書中所描繪的這個亦真亦幻的香格里拉,唯有遵從這樣的適度信念,一切在現如今的世界來看,美好到不真實的生活場景,才能得以順理成章的存在吧。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2

最近,讀了《消失的地平線》,就好像和作者一起進行了一場旅行,我們在建在天上的神奇國度中游覽了一番。那就是神祕的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講訴了四個身份各異的西方人,由於各種原因,被一個東方人劫機,飛到了香格里拉。那裏有淨明如鏡的天空、蔥蔥郁郁的山林、潔白優雅的雪山、寧靜深邃的峽谷,和那安然和諧的淳樸民風。小說中的四人無一例外的被這遠離塵囂的“桃花源”所影響。他們疲憊的心理受到美景的洗禮,甚至不想再離開。也許,靈魂的淨土,纔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大都市裏,看慣了人聲鼎沸的熱鬧集市,看慣了紅燈酒綠的都市霓虹,那純淨美麗的風景線早已被我們所遺忘。社會在飛速發展,經濟水平在不斷的提高,空氣也越來越渾濁,我們也越來越像獨立在自然之外的生命體。我們擁有比古人更多的物質條件,但是,我們在這繁忙的生活之中,安靜的做個美夢,都會覺得是如此的奢侈。在這個和平表相下的社會之中,我們面對着諸多挑戰,激烈的競爭,學習的壓力。當看到爲了爭奪利益而發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時,不知道你們是否和我一樣感到恐懼、失望和無奈。我不懼怕挑戰,我只是不願意在鋼筋水泥之中迷失自己。

我的心靈像西藏虔誠的朝聖者一樣天天在祈禱。我不希望香格里拉只是一夢想,不希望那美麗的地平線消失。正如作者所說,我們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傷感。大學就像香格里拉一樣,給了我們一個寧靜的學習環境,我們可以不被外界所困擾而專心學術,但當我們離開大學走向社會之後,還能否像現在這樣從容不迫,還能否守住心裏那片淨土。

我並不是說我們要去逃離城市,畢竟對現代人來說,過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文中描寫的香格里拉也許只是他的想象,它不在雲南,也不在西藏。

它只是借代了一個風景如畫,絕世脫俗,沒有一切紛擾的地方而已。不管現實怎樣,就在心裏留下一片淨土,去體味人生,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的生活還缺少什麼呢?

這部小說詮釋了生命的意義,但全文沒有一句空洞的大道理。當我面對那讓人窒息的美景之時,心裏只有震驚。

是我們發現了世界,還是世界發現了我們?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3

《消失的地平線》這本由希爾頓著的書籍,一直是我必讀書單中的一員,最近,在重慶開往西安的高鐵上被我讀完,前後共花了5天的時間。讀這本書說了也許就是一種緣分,一是在中秋出差前的兩天突然在晚上寫作的時候,於微博上看到了有關這本書的話語,也就觸動了我要讀這本書,二是馬上要出差了,出差的過程中,睡覺前、飛機上、高鐵上都會有相對充裕的時間,而這樣的時間,我更願意讀一本書。於是,在出差的前二天就在京東上拍下了四本書,出差的前一天這本《消失的地平線》和《尋找時間的人》也就到了我的行囊中。

可以說,到今天,這本書我已經讀完有3天的時間,爲什麼遲遲沒有總結一下,主要是腦子裏一直回味着這樣一本書,回味中,不得不說,這樣的文字,正如那香格里拉一樣讓人着迷,讓人思索,甚至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不知道去寫一些什麼。

書中介紹了什麼?籠統地來說,書中的文字是一種回憶體,更爲準確的說是第三者在第二者的書稿的基礎上,而第二者在第一者回憶的基礎上得到的這本書,細細算來,這本書文字的問世經過了信息傳遞的五重奏,即當事人經歷--轉述--第二者聽---第二者記錄---第三者看理解--第三者寫出。書中講述了4個人,在戰亂撤離過程中又遭有目的的“劫機”,然後到達一個似乎時間停止的“香格里拉”(這裏突然想到,最近自己讀得兩本書,還有些圓圓,都存在時間的永恆之地),在這裏康維和其他三個人在等待中,尤其是康維領略到香格里拉的奇妙,迷戀,然後逃離。在這期間,我們讀到了一種將青春永駐的祕密,看到了這個地域的神奇。可以說,在衆多的書中,是唯一一本對於男女關係敘述最少的書籍。當然,經過信息的五重奏以及書籍最後馬林遜的連續不容也沒有底氣質疑的提問,讓我開始懷疑,書籍中的香格里拉是否真實的存在,香格里拉裏面高僧的年齡以及描繪出的潔淨之地是否值得可信?

我的腦海裏時常浮現出美麗的香格里拉,也許因爲和自己有過到過潔淨之地--瀘沽湖和玉龍雪山的緣故吧!瀘沽湖,湛藍的天空,清晰的空氣,如畫般的景色,飄揚的經幡,旋轉的轉經筒.....都讓人整個心被水洗了一般;玉龍雪山,飄蕩着的浮雲,白白的雪,飄着的雪花,高處的山峯,腳下的峭壁.......讓人心中一顫,有一種不由自主地從腳到大腦的精神昇華。於是,就在要寫文章之前,翻起來書中香格里拉的描寫,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翻找到,而腦海中卻又那麼一幅文字說不出的畫面。再細細翻找,才發現,書籍中並沒有大篇幅對於香格里拉的描述,這些畫面都是康維看到的畫面斷斷續續的感想匯聚的畫面,能找到的一個還算段落只是:“可是這裏,在香格里拉,一切都處在深深的平靜之中。沒有月色的天空星星也使勁地閃爍着光芒,而卡拉卡爾的頂峯亦透出一抹淡藍色的光彩”。

這樣的畫面,我想對於我來說,既神祕又親切吧。親切是像極了冬日在老家,寫完一篇文章,然後到院子裏看到滿天的繁星,襯托着冰冷的空氣,望着遠處的山峯的感覺;神祕,正像着何地“藏地密碼”般給我留下未讀完的神祕色彩,像《藏獒》帶着無限的遐想。

關於書的後續,我更希望,確實有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存在,那是潔淨的靈魂的寄託地;我更相信,確實存在時間的永恆,因爲無求無慾,所以時間暫時得以停止;我更相信,康維在香格里拉的召喚下,又回到了那裏;我更相信,送康維到醫院的那個女性,就是那滿族小姑娘(因爲離開香格里拉,迅速恢復了正常的年齡);我更相信,滿族小姑娘暫時的離開,正像張所說的那樣,爲了保證香格里拉的祕密,爲了帶康維回到永恆的香格里拉。

爲什麼如此說,我想更是對於當今世界的警告,警告世人,如果不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那麼最後的香格里拉也會變爲洶涌澎湃的海水(正像在讀的《尋找時間的人-永恆之地》中描述的世界一樣),而目前的地平線將最終消失。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4

一位風塵僕僕的年輕學者自信地走向人民政府臺前,向全世界宣佈“地球在五天後能源完全釋放,末日來臨。”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這個短片出自《消失的地平線》這本書。作者用世界末日這個背景訴說了一個位母親在危機時刻仍無私地保護兒子的偉大,雖然這只是一本科幻小說,但是“他”給我的啓示無窮無盡。我們現在不知道還有多長時間,卻虛度年華。在放學回到家中心不在焉地做完了那些簡單而稀少的作業就無所事事,媽媽佈置給我的試卷從沒翻開看過,這下可把它惹火了,馬上叫我做試卷,我還居然和她頂撞起來,獨自在花園散步,憋了一肚子的火氣:我作業做得快就讓我繼續做?那我以後就做慢點,看你早我怎麼辦!甚至還賭氣,讓父母爲我操心,聽到他們叫聲後仍賭氣:現在後悔了吧,太遲了。但我不知道他們完全可以不管我,任我爲所欲爲,難怪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當我被找到是甚至想逃之夭夭,但被父親強勁有力的手給死死地抓住了,回去之後以爲一頓打是免不了的,才發現媽媽在家中流眼淚,爸爸在一旁勸,又一邊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教,當時我的眼淚也快流了下來,不過“男兒有淚不輕彈”才忍着。平時怕尷尬,一直沒道歉,所以我想對你們說“對不起“。母愛是偉大的,是她在危險時挺身而出;是她在困難時”捨己爲人“;是她在絕望時充實信心。任何時間的酸甜苦辣對我們只是一時的,真如果人所說的”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就算是再長的時光對神祕莫測的宇宙來說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唯有愛在讓時光停留,成爲永恆。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5

《消失的地平線》我帶着這本書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終沒有細細讀完它。這三天終於把它又從頭到尾可謂是真真切切的讀了一遍。與其說和主人公去香格里拉、藍月谷旅行,不如說是一場心情的旅行。

中國的藏區一直給西方人一種特別的神祕感。本書講述的四個西方人在“陰謀”下來到了香格里拉。當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它卻反映了作者對於他心中所向往的室外桃園的嚮往和憧憬。四位主人公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室外桃園進行了闡釋。當他們剛來到這裏的時候,他們滿是恐懼,疑惑。隨着故事的深入這些疑團紛紛被揭開,他們每個人都對這個環境有個更加深入的瞭解。本書主角康維,他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受過良好的教育。他來到這裏,從哲學心靈的世界來認識了這個“世外桃源”,在他多次與活佛和張的談話中,他了解了這裏的處世哲學——中庸,也就是小說中提到的“適度的美德”。在這裏人的壽命非常長,時間根本不成問題。正因爲有了這個前提,他們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講人生培養成一種完美品質。面對任何事情都採取一種安寧,享受,與美好的事物保持一定距離的心靈昇華。從巴納德的眼中,這裏是一個可以逃避的地方。巴納德因詐騙而被通緝,他不願意去白沙瓦,因爲那裏很可能等着他的是手銬和監獄,最後他在這裏得知了香格里拉的一個祕密——金礦。最終他選擇留在這裏,也許這裏他會有更好的生活,沉澱他的生命。布林克羅最終選擇留在這裏爲了傳教,她是一個不折不扣基督教信徒,她認爲是上帝的旨意,讓他們來到這裏。在香格里拉是一個多宗教融合,自由發展地方,她希望將基督教的教義永遠留在這裏,這正是香格里拉吸引她的地方。而馬林森是這部小說的碰撞點,這位青年有他的可愛之處,因爲年輕可以將人的急迫,敢做的性情演繹的淋漓盡致。這與香格里拉的格調完全相悖,正是有了這個人物的襯托,才能顯示出香格里拉的寬容與包容。最終也是因爲馬林森這種“莽撞”最終造就了羅珍的悲劇。作者從這四雙眼睛中,從不同側面描繪了同一個香格里拉。同時,在故事的背後用羅珍的悲劇也說明了,正是因爲人格的不完美,造就了悲劇的產生。

在小說中的香格里拉,這裏給了人生充足的時間。250多歲的活佛,100多歲的張,將近100歲的羅珍。這裏有充足的圖書,資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在這裏你又充分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充分去體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業。而做種最終要說明的是,在我們者有限的時間中,正是因爲我們不完美,或者說不中庸的性格,使我們浪費了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傷感。正如康維覺得這裏像牛津一樣。也許大學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園吧!在這裏你又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業。香格里拉的喇嘛們,甚至用自己現有的資料去預測遙遠的未來。本書作者希爾頓將中國的中庸文化闡述到這種程度,也算是一個不錯的中國通了。這本書謎團重重,藍月亮山谷、卡拉卡爾山、康維、活佛這些謎團扣人心絃,越到小說的最後越能抓住讀者。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精髓不在寫景,而在作者對人生意義,對生命的完美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