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林語堂散文有感大綱

讀林語堂散文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導語:人生有時頗感寂寞,或遇到危難之境,人之心靈,卻能發出妙用,一笑置之,於是又輕鬆下來。這是林語堂散文中常有的況味。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林語堂散文作品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讀林語堂散文有感

  林雨堂散文讀後感範文【1】

聰明系與糊塗相對面言。鄭板橋曰:“難得糊塗”,“聰明難,由聰明轉入糊塗爲尤難”,此絕對聰明語,有中國人之精微處世哲學在焉。俗語曰:“聰明反爲聰明誤”,亦同此意。陳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曉,惟有偷閒人,憨憨直到老”,亦絕頂聰明語也。故在中國,聰明與糊塗複合爲一,而聰明之用處,除裝糊塗外,別無足取。

中國人爲世界最聰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證。能發明麻將牌戲及九龍圈者,大概可稱爲聰明的民族。中國留學生每在歐美大學考試,名列前茅,是一明證。或謂此係由於天擇,實非確論,蓋留學者未必皆出類拔萃之輩,出洋多由家庭關係而已。以中國農工與西方同級者相比,亦不見弱於西方民族。此尚系題外問題。

惟中國人之聰明有西方所絕不可及而最足稱異者,即以聰明抹殺聰明之聰明。聰明糊塗合一之論,極聰明之論也。僅見之吾國,而未見之西方。此種崇拜糊塗主義,即道家思想,發源於老莊。老莊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聰明人,道德經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聰明哲學。然聰明至此,已近老猾鉅奸之哲學,不爲天下先,則永遠打不倒,蓋老猾鉅奸之哲學無疑。蓋中國人之聰明達到極頂處,轉而見出聰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聰明絕頂,看破一切,知“爲”與“不爲”無別,與其爲而無效,何如不爲以養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國文明乃由動轉入靜,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爲重持久不重進取,重和讓不重戰爭之文明。

此種道理,自亦有其佳處。世上進化,誠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爲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樂以求一心之安。此種觀念貫入常人腦中時,則和讓成爲社會之美德。若“有福莫享盡,有勢莫使盡”,亦極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國人雖聰明,善裝糊塗,而終反爲此種聰明所誤。中國之積弱,即系聰明太過所致。世上究系糊塗者佔便宜,抑系聰明者佔便宜,抑系由聰明轉人糊塗者佔便宜,實未易言。熱河之敗,敗於糊塗也。惟以聰明的糊塗觀法,熱河之失,何足重輕?此拾得和尚所謂“且過幾年,你再看他”之觀法。錦州之退。聰明所誤也。使糊塗的白種人處於同樣境地,雖明知兵力不敵,亦必背城借一,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與日人一戰。夫玉碎瓦全,糊塗語也。以張學良之聰明,乃不爲之。然則聰明是耶,糊塗是耶,中國人聰明耶,白種人聰明耶,吾誠不敢言。

否所知者,中國人既發明以聰明裝糊塗之聰明的用處,乃亦常受此種絕頂聰明之虧。凡事過善於計算個人利害而自保,卻難得一糊塗人肯勇敢任事,而國事乃不可爲。吾讀朱文公《政訓》,見一節雲:

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過去爲事。捱得過時且過。上下相咻以勿生,不要理會事。且恁鶻突,才理會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負能聲,及少輕挫抑,則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爲圓,隨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見識長進……風俗如此,可畏可畏!

可見宋人已有此種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爲圓”,不傷人感情,不辨是非,與世浮沉,而成一老猾鉅奸,爲個人計,固莫善於此,而爲社會國家計,聰明乎?糊塗乎?則未易言。在中國多—見識長進人時,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時;多一聰明同胞時,便是國事走入一步黑甜鄉時,舉國皆鼾鼾睡到曉,憨憨直到老。舉國皆認三十六計走爲上計之聖賢,而獨無一失計之糊塗漢子。舉國皆不吃眼前虧之好漢,而獨無一肯吃虧之弱者,是國家之幸乎?是國家之幸乎?

然則中國人雖絕頂聰明,歸根結蒂,仍是聰明反爲聰明誤。嗚呼,吾焉得一位糊塗大漢而崇拜之。

  林雨堂散文讀後感範文【2】

金聖嘆批《西廂》,拷紅一折,有三十三個“不亦快哉”。這是他與朋友斫山賭說人生快意之事,二十年後想起這事,寫成這段妙文。此三十三“不亦快哉”我曾譯成英文,列入《生活的藝術》書中,引起多少西方人士的來信,特別嘉許。也有一位老太婆寫出她三十三個人生快事,寄給我看。金聖嘆的才氣文章,在今日看來,是抒情派,浪漫派。目所見,耳所聞,心所思,才氣橫溢,儘可入文。我想他所做的《西廂記》序文“慟哭古人”及“留贈後人”,詼諧中有至理,又含有人生之隱痛,可與莊生《齊物論》媲美。茲舉一二例,以概其餘。

其一、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城中第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

其一、久欲爲比邱,苦不得公然吃肉。苦許爲比邱,又得公然吃肉,則夏日以熱湯快刀,淨割頭髮,不亦快哉!

其一、夏日早起,看人於鬆棚下鋸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仿此,我也來寫來臺以後的快事廿四條:

一、華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腳,關起門來,學顧千里裸體讀經,不亦快哉!

二、初回祖國,賃居山上,聽見隔壁婦人以不乾不淨的閩南語罵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

三、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座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

四、無意中傷及思凡的尼姑。看見一羣和尚起來替尼姑打抱不平,聲淚俱下。不亦快哉!

五、黃昏時候,工作完,飯罷,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陽臺上獨自乘涼,口銜菸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裏,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

六、趕酒席,座上都是貴要,冷氣機不靈,大家熱昏昏受罪,卻都彬彬有禮,不敢隨便。忽聞主人呼寬衣。我問領帶呢?主人說不必拘禮,如蒙大赦。不亦快哉!

七、看電視兒童合唱。見一小孩特別起勁,張口大唱,又伸手挖鼻子,逍遙自在。不亦快哉!

八、聽男人歌唱,聲音攝氣發自腹膜,喉嚨放鬆,自然嘹亮。不亦快哉!

九、某明星打武俠,眉宇嘴角,自有一番英雄氣象,與衆不同。不亦快哉!

十、看小孩吃西瓜,或水蜜桃,瓜汁桃汁入喉嚨兀兀作響,口水直流胸前,想人生至樂,莫過於此,不亦快哉!

十一、什麼青果合作社辦事人送金碗、金盃以爲二十年紀念,目無法紀,黑幕重重。忽然間跑出來一批青年,未經世事,卻是學過法律,依法搜查證據,提出檢舉。把這些城狐社鼠捉將官裏去,依法懲辦。不亦快哉!

十二、冒充和尚,不守清規,姦殺女子,聞已處死。不亦快哉!

十三、看人家想攻擊白話文學,又不懂白話文學;想提倡文言,又不懂文言。不亦快哉!

十四、讀書爲考試,考試爲升學,升學爲留美。教育當事人,也像煞有介事辦聯考,陣容嚴整,浩浩蕩蕩而來,並以分數派定科系,以爲這是辦教育。總統文告,提醒教育目標不在升學考試,而在啓發兒童的心智及思想力。不亦快哉!

十五、報載中華棒球隊,三戰三捷,取得世界兒童棒球王座,使我跳了又叫,叫了又跳。不亦快哉!

十六、我們的紀政創造世界運動百米紀錄。不亦快哉!

十七、八十老翁何應欽上將提倡已經通用的俗字,使未老先衰的前清遺少面有愧色。不亦快哉!

十八、時代進步,見人出殯用留聲唱片代和尚誦經。不亦快哉!

十九、大姑娘穿短褲,小閨女跳高欄,使者學究掩面遮眼,口裏呼“嘖嘖!者者!”不亦快哉!

二十、能作文的人,少可與談。可與談的人,做起文章又是一副道學面孔,排八字腳說話。倘遇可與談者,寫起文章,也如與密友相逢,促膝談心,如行雲流水道來,不亦快哉!

廿一、早餐一面喝咖啡,一面看“中副”文壽的方塊文字,或翻開新生報,見轉載“艾子後語”,好像咖啡杯多放一塊糖。不亦快哉!

廿二、臺北新開往北投超速公路,履險如夷,自圓環至北投十八分鐘可以到達。不亦快哉!

廿三、家中閒時不能不看電視,看電視,不得不聽廣告,倘能看電視而不聽廣告。不亦快哉!

廿四、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訪此我今日之快事:早上拍打頭部半小時,陽氣上升,身心和諧。不亦快哉!

  林雨堂散文讀後感範文【3】

人生有時頗感寂寞,或遇到危難之境,人之心靈,卻能發出妙用,一笑置之,於是又輕鬆下來。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這樣的度量,所以成其偉大。古希臘大哲人蘇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婦,常作河東獅吼。傳說蘇氏未娶之前,已經聞悍婦之名,然而蘇氏還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說娶老婆有如御馬,御馬沒有什麼科學,娶個悍婦,於修身養性的工夫大有幫助。有一天家裏吵鬧不休,蘇氏忍無可忍,只好出門。正到門口,他太太由屋頂倒一盆水下來,正正淋在他的頭上。蘇氏說,“我早曉得,雷霆之後必有甘霖。”真虧得這位哲學家雍容自若的態度。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潑辣,喜歡破口罵人。有一天一個送報的小孩子,十二三歲,不識道送報太遲,或有什麼過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惡罵,詈不絕口。小孩向報館老闆哭訴,說她不該罵人過甚,以後他不肯到那家送報了。這是一個小城,於是老闆向林肯提起這件小事。

林肯說:“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這小孩偶然捱罵一兩頓,算什麼?”這是林肯的解嘲。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林肯以後成爲總統,據他小城的律師同事寫的傳記,說是歸功於這位太太。書中說道,林肯怪可憐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時,獨林肯一人不大願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頭地,簡練機警,應對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學來的。又蘇格拉底也是家裏不得安靜看書,因此成一習慣,天天到市場去,站在街上談天說理。因此乃開始“遊行派的哲學家”的風氣。他們講學,不在書院,就在街頭逢人問難駁詰。這一派哲學家的養成,也應歸功於蘇婆。

關於這類的故事很多,尤其關於幾個名人臨終時的雅謔。這種修煉工夫,常人是學不來的。蘇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圖寫來是最動人的故事。是政府說他巧辯惑衆,貽誤青年子弟,賜他服毒自盡。那夜他慷慨服毒,門人忍痛陪着,蘇氏卻從容闡發真理。最後他的名言是:“想起來,我欠某人一隻雄雞未還。”叫他門人送去,不可忘記。這是他斷氣以前最後的一句話。金聖嘆判死型,獄中發出的信,也是這一派。“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大有火腿滋味”。歷史上從容就義的人很多,不必列舉。

西班牙有一傳說:一個守禮甚謹的伯爵將死,一味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經氣喘不過來,但是那位訪客還是喋喋不休長談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靜聽,到了最後關頭,伯爵不耐煩對來客說:“對不起,求先生原諒,讓我此刻斷氣。”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終。

我嘗讀耶蘇最後一夜對他門徒的長談,覺得這段動人的議論,尤勝過蘇氏臨終之言,而耶蘇在十字架上臨死之言:“上帝啊,寬恕他們,因爲他們所爲,出於不知。”這是耶蘇的偉大,出於人情所不能及。這與他一貫的作風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們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