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林語堂散文讀後感600字

林語堂散文讀後感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導語:“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爲人師。多讀書,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林語堂散文作品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林語堂散文讀後感600字

  林雨堂散文讀後感範文【1】

在讀《秋天的況味》的時候感覺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細小的事物而可以體會到四季中“秋”的獨到、人生中“秋”的成熟與練達,那種自由、閒適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達到的。先生心中的詩意、禪意透過文字不經意的表達出來,深深地吸引着讀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讀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個愛秋之人,我愛它是因爲,它沒有春的陰雨綿密、沒有夏的炎熱迫人、沒有冬的寒風凜冽。愛它那份成熟淡定。不過相對於先生對於秋的愛和理解,我的這些太過於膚淺罷了。

我雖然到現在還是有些許不懂先生爲什麼在文末加了那段關於煙的文段,不過在這些段文字當中可以體會到先生對於生活當中許多細微的事物都觀察的很是細膩。就像大煙在煙燈上燃燒時所發出的那微微譁剝的聲音,先生也會覺得有一種詩意。還有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同樣能夠讓先生感到同觀人燒大煙一樣的興趣。雖然我不能夠體會得到先生的這種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夠感受到先生在觀察這些細微的事物的當時的心情。

在看這篇文章後我還順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對於這篇文章我種油然而生的喜愛。很喜歡這句“花只有—點元氣,在孤崖上也是要開的。”我覺得這句話,這篇文章給人很大的勉勵。我看了這句話所理解的就是:只要還存在一絲絲的希望,那麼不管當時的處境是多麼的艱難、絕望,都要堅持下去。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我不知道先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的意義是些什麼,但是我在這篇文章當中所領悟的就是這些。

先生的文章我雖然讀得不多,但是先生在文章當中所用的詞此我都很是喜歡得緊。不像有些文章盡是些浮華字句、盡是無病呻吟、平淡無奇。。先生的文章雖然有時候有點讓人捉摸不透,但是在過後細細品味還是會在其文字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同時也會在其中悟出很多的人生哲理。先生能夠通過最普通的事物來育人。

讀過先生的文章後我覺得自己體會得挺多的,覺得平時閒着無聊的時候看看先生的書會受益匪淺的。並且先生的書會讓喜歡它的人更加喜歡,不喜歡的人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林雨堂散文讀後感範文【2】

昨晚,信手翻閱《林語堂散文》,至《論讀書》,不禁又有朗讀,拍案,會心微笑,鼓掌大笑滴衝動。大師果然不負我之所望,知己呀!

大師說:“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爲人師。”警醒呵,第一次看到這句古訓,反省!偶爾我也會站着說話不腰疼,雖說旁觀者清,畢竟事未臨頭不能真正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只能想當然地侃侃而談,把書中的大道理強加給人家,強勢地指責或批評,不顧忌他人感受,不講究方式方法,冷靜滴想想,微薄的內心並不能完全服人,卻要從態度上壓倒對方,氣焰囂張,不可取呵。

大師說:“今人讀書,或爲取資格,得學位,在男爲娶美女,在女爲嫁賢婿;或爲做老爺,踢屁股;或爲求爵祿,刮地皮;或爲做走狗,擬宣言;或爲寫訃聞,做賀聯;或爲當文牘,抄賬簿;或爲做相士,佔八卦;或爲做塾師,騙小孩。”這些情態基本同樣適用於今天哪?!指責國人以讀書爲名取利祿之實,但能撼得動教育體制的力量在哪兒?當然還有一句,“有人拿父母的錢,上大學。”這令大師不齒的現實,同樣在今天也遍地開花呵?!我忽然想,大師如果不能撼得動這現象,那麼是否大師把浪漫滴讀混同於求生存的讀了囁?是不是讀書本來就分很多種,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奮鬥到一定高度時候,纔有資格進入下階段的讀?果然,大師接下來說,“今日所談,非指學堂中的讀書”噓^果然!大師提醒學子不要讀死書,要透過文字看本質,持懷疑態度做學問。

接着,轉入正題,是自由讀書。大師說:“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射手座的強勢主觀使我極容易鑽牛角尖,但讀了一點書,開了一點竅,發現前面的路還很寬,何必每每自尋煩惱,換個角度看問題,並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難,樂觀的活纔是正理。就是這句,“幼時認爲什麼都不懂,大學時自認爲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爲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現在處於中年的我,回憶前面的路,發現幼年時是多麼滑稽好笑可愛,因爲不懂,所以對什麼都感興趣,盲目地摸索癡迷地流戀。青年時以爲頓悟了,終於成年了,多了幾許憂愁幾許忐忑,其實只是看見了幼年時的可笑。中年時以爲這次真得成熟了,所以有一點感觸就忙着記下來,熱衷於不停地寫,記錄,慨嘆原來這才叫‘知道’,漸漸,發覺,有些東西並不是那樣,就微微地有些茫然起來,呵,原來就是在變老。

大師說:“讀書的主旨在於排脫俗氣,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具體我也不敢妄言,但讀過一點書後,真得偶有話不投機半句多之嫌,不僅如此,即便那人的笑聲刺耳,都會令人不爽。我想,這跟健康報上的氣味說有雷同罷,各人找適合各人氣味的朋友纔是。若讀得書是適合自己口味的書,那麼此種讀書必定是會影響人的談吐及思維方式的,有興致地讀,必定有所收穫;爲賣弄而淺薄地強讀,必定食古不化疳積胃滯。所謂“讀書須求氣質相合。”

  林雨堂散文讀後感範文【3】

《惡性補習論》一文中,林語堂先生從批評臺灣的應試教育角度切入,批評了爲分數而進行的惡性補習,並喻其爲“賣人肉”。

林先生認爲,教育的目的在於教人“學問”。學會由疑生義。而現行(1974年,臺灣)教育卻是“學答”。

其實何止是1974年的臺灣,2008年的中國大陸各中小學校,何嘗不是在教學生“學答”呢?這還算好的。多少向學生的腦子裏塞了一些實際的東西。

在高校,多少道貌岸然的師者既不教“學問”,也不教“學答”。也沒往學生腦裏塞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都說青少年受教育時期是人生最寶貴的階段,這樣的青春時光,卻這樣被浪費,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