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荷塘月色》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荷塘月色》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荷塘月色》的讀後感範文

《荷塘月色》的讀後感範文1

在一份難得的寧靜裏,作者感到自由了嗎?請看在這在這如詩如畫的“荷香月色”裏,有的是令人陶醉的幽邃,有的是蟬聲和蛙聲無憂無慮的熱鬧,可是作者卻感到“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似乎並沒有自由起來,也沒有“什麼都可以不想。”總還像有一層陰影籠罩在那顆善感的心上,也感到連苦苦尋覓的最起碼的少託也沒有。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景色,又聯想到古代的妖童媛女,盪舟採蓮,豔歌喜遊的趣事。那麼會想這下該有一刻忘情的了吧?可是,緊接着又來了一句“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仍然是揮之不去的“現在,”化解不開的鬱情,連古人也不如啊!

作者由《採蓮賦》有聯想起也是採蓮的《西洲曲》。“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美麗的女子纖手弄蓮子的清新豔影,仍不能使作者流連,仍不能“什麼都可以不想。”而是“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緒變化是惟妙惟肖的。歸根結底造就瞭如此心裏特徵的,是當時的黑暗的社會現實。那麼,原來這貫穿全文的,如暈繞霧罩,怎麼也揮灑不去的心靈上的陰影和情結,原來是在“惦記着江南。”作者鬱結的是對黑暗的社會現實不滿的,也只能這樣委婉曲折的流露出來。

就全篇文章來說,從側面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作者並沒有把荷塘月色寫成盡美的仙景。既寫了美,也寫了不美,寫了醜。天上一層淡淡的雲,使滿月不能朗照;月下灌木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樹色一側是陰陰的乍看像是一團煙霧;“路燈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通通的這些生動的描寫,既是對現實景物的寫真,也是作者心情的反映。因爲作者總惦記着生活中陰暗的一面,所以也總髮現了景中明麗的事物,這也是一種情景交融。

總之,《荷塘月色》這種出身如畫的藝術處理手法,收到了新奇、精美的表達效果,沒有豐富的想象、敏銳的感覺,駕馭文字的深功力,是難以表達準確的。文章的優美精煉,用詞的準確自然,也都非常的突出,尤其是大量的運用,既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感,又使文章富有音樂美。

《荷塘月色》的讀後感範文2

我走近寫字檯放着CD,聽着悠悠的小提琴曲,琴聲的柔美,樂曲的'哀愁,使我禁不信翻開了《荷塘月色》走入了書中。“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朱自清 ── 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實想“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着讀着我也似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陰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顯得不再令人害怕。愛熱鬧、愛羣居 ── 當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環境裏,愛冷靜、愛獨處“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當然在這種“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園”。從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走着”、“走着”、“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着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着蓊蓊鬱鬱的樹,樹間透着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麼也沒有。《採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着作者涼了下來,體會着作者的無奈和彷徨。彷彿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CD機的小提琴樂曲漸漸地接近尾聲,音樂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鬥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去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

我緩地合上了書本,閉上了眼回想着書中的偉大的民主戰士 ── 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夢中再能與荷塘相見。

《荷塘月色》的讀後感範文3

今天,我又一次捧起《美文集》,品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

老師說:經典文章必有雋永之處。但儘管老師點點滴滴講得很透,自己字字句句背得爛熟,那也是“組團遊古蹟”――知道名勝典故的多,頓悟美景佳處的少。不“咂摸”、“細嚼”、“慢嚥”是絕難體味到它那舌底生津、齒頰留香滋味的。其實無需再談作者如何以景色描寫寄託着自己的真情實感,也不必贅述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更不用感嘆於文章比比皆是的比喻、通感、疊字等文法典範。我讀《荷塘月色》,品出最多的是文中“三氣”――厚重的“氣韻”、攝神的“氣度”和難忘的是“節”。

比如讀到: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雲是淡淡、朦朧的,樹影是參差、斑駁的,樹色是陰陰的,遠山是隱隱約約的,而蟬聲與蛙聲雖然熱鬧,但卻與“我”無緣;接着又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惦起江南,感慨頗多。如此等等,文中的月色既不像江南的清新婉約,又不是塞外的蕭殺悲涼,這樣的韻味、這樣的手筆,“寫的”一波三折、“讀的”一詠三嘆。

再讀到因“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引出去荷塘,賞塘中月色,進而引出江南採蓮的舊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後又回到家中。從情到景,復又歸情,是記遊,又是抒情。作者卻寫出了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的感情經歷。心緒不寧地散個步、又融於平平靜靜的一段景。這般以靜飾鬧,正是舉重若輕的氣度。讀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的美質。“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聽覺、嗅覺、視覺相互通感穿雜,令人思維跳躍,聯想翩翩。這般以鬧飾靜,又是種舉輕若重的氣度。雖不是史家的如椽巨筆,但也如金石家的從容調度,無論陽雕陰刻,縱橫捭闔間大師氣度躍然文中。

而文章讀來最爲難忘的是氣節。在中國人眼中,月亮寓意着思鄉、團圓、慰藉、溫柔等等,溫馨而純潔。荷花更是以“出污泥而不染”的節操成爲名士氣節的象徵。由此想到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麪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麪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麪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黨配給的美國麪粉。”可以想到作者心緒不寧下的走走,卻爲何對“荷塘”、“月色”情有獨鍾,這與骨子裏的寧折不彎的風骨是有淵源的。

所以,品味《荷塘月色》,就要品出個中的三氣滋味。如果把它比作畫,切勿濃墨重彩,還是淡筆輕勾,水墨淋漓的好,比作書法呢?碑隸太拙重,行草太張揚,最好是蠅頭小楷才顯得精緻,如是詞曲,琴瑟喧鬧了些,二胡幽怨了些,最貼切的還是雨中那一縷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