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美的歷程的讀後感大綱

美的歷程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下面是美的歷程的讀後感,請參考!

美的歷程的讀後感

  《美的歷程》讀後感1

借用書背的一段話來說明這本書,本書是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

記得中央電視臺《讀書》欄目,有一期介紹的就是此書,當時請到的嘉賓有兩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澤厚先生的弟子,看樣子也已是年過半百了,在說到此書的時候,主持人、另一位嘉賓不管說到書裏的哪段內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驚歎,從此處可看出此書對此人的影響有多大。

此書名爲《美的歷程》講的是從美學的角度對中國,從遠古至清末的各個時期,各種藝術門類的分析。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美學的書籍,算是幫我掃了關於美學的盲了,好像打開了一扇從未打開過的窗,看見了一個以前從未看見過的五彩繽紛、美麗豐富的一個花園,歷史中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是這個花園裏面的一朵花、一樹木。作者就像守園人,當我們打開書籍,走進花園之時,這個守園人,會爲我們做一個認真的嚮導,一一給我們介紹花園裏的花鳥蟲獸,如數家珍。只是裏面的東西太多、太豐富了,而且我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沒有細細品味裏面的美麗,但是當我走過這個花園之後,身旁卻依然留着我從花園裏面帶出來的一點點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懷。接下來我就採出幾朵以諸君一起分享。

1、作者分析,爲什麼作爲中國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爲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這可能意味着以蛇圖騰爲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圖騰不斷合併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爲龍。

2、關於美,作者這樣說,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感官愉悅,正在於其中包含有觀念、想象的成分在內。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自然形體)固然沒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體)也不成其爲美。

3、關於歷史,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進展,相反,它經常要無情地踐踏着千萬具屍體而前進。

4、關於青銅饕餮,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祕中積澱着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它的神祕恐怖正只是與這種無可阻擋的巨大歷史力量相結合,才成爲美---崇高的人在這裏確乎毫無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這種神祕化的動物變形,它威嚇,吞食,壓制,踐踏着人的身心,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這種種血與火的兇殘野蠻、恐怖、威力來開闢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進。用感傷態度便無法理解青銅時代的藝術。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祕觀念的結合,也使青銅藝術散發着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加重了它的神祕獰厲風格。

5、關於漢字,如同 中的結繩記事一樣,從一開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擬對象的符號意義。一個字表現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對象,而且也經常是一類事實或過程,也包括主觀的意味、要求和期望。這即是說,象形中也已蘊涵指事、會意的內容,正是這個方面使漢字的象形在本質上有別於繪畫,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

6、關於漢代藝術,也正是因爲是靠行動,動作、情節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容來表現對世界的征服,於是粗輪闊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便構成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

  《美的歷程》讀後感2

《美的歷程》這本書比較宏觀簡略的介紹了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社會中藝術的演變和意義。雖然宏觀簡略,但又不乏精闢和獨到。從我最概況的意識中我僅把這一脈絡初步分爲三分,分別爲圖騰,精神和詩詞文賦。從這三個大的抽象事物中細分爲本書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爲遠古時期的圖騰。形式歌舞,青銅,先秦對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榮,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這些。本書作者李澤厚就以這個脈絡介紹了藝術之美。

曾經,對於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很感興趣,從剪紙的內容來看,有許多以蛇,雞,魚等動物爲載體,這種形式藝術盡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交叉重疊了各種階段的原始社會中,激烈戰爭和安定平和交錯不斷,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和其他符號都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根據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狀態,人類自身的生產和擴大在生產,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這些有很強的繁殖力的動物身上。雖然僅是一些根據的猜測。

對於青銅器上的紋飾,我也有着極大的興趣去了解。隨着階級的產生和等級制度的確立,青銅紋飾也隨之變化。從原始的質樸天真到隨後的爲了統治維護地位的權利的`凌厲,這些轉變和衍化都是付諸與地位權利和力量。以兇猛的怪獸或動物爲代表,象徵着神祕,恐怖,突出恐懼,殘酷,兇殘,這是和當時混亂暴力的戰爭時代有關,在這些怪異形象爲象徵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超出了時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他們的美並不在於裝飾風味,更注重的是內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個時代所要傾訴的精神。

整本書其實一直都是用歷史的文明與實踐相結合來敘述藝術的歷程,試求社會對文藝的影響的規律,尋求社會根源。

在中國的造型藝術來說,線的因素體現着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徵。不論是書法,水墨,還是建築,線的藝術都恰好與情感有關。在書法中每一筆都彰顯着那個時代中國獨有的骨風精神,建築亦是如此,方形,長方形的土木建築與國外尖。高。直的那種聳立截然相反。簡單樸素的單體構成了複雜嚴謹的羣體,權利永遠有個載體存在,像是飛檐,牌坊,祠堂,宮殿等。但始終,在中國,浪漫主義永遠也脫離不了古典理性的範疇。

在文學上,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到魏晉風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藝,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現着社會問題的根源。

在《離騷》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熱的神話故事,展現的確是理性的覺醒。與楚辭相對應的是漢賦,用極力誇張的修辭手法描述奢華的生活,力圖展示融化在琳琅滿目的對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達的更是一種極樂思想,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自由和快樂,滲透在盛唐文藝中。即使是享樂,頹廢,憂鬱,悲傷,也仍然閃爍着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做到承上啓下作用的中唐,其實才是真正展開文藝的燦爛圖景。他展現的雖不如盛唐的雄豪剛健,光芒耀眼,卻是更爲五顏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詩詞歌賦,繪畫雕刻,雜曲小說,同樣也是附和着整個社會的發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無我之意”,展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時期的文藝,宋明畫本,擬話本和戲曲,版畫是明代中葉以來文藝的真正基矗在明末發展到極致後,遭到了本不應有的挫折,上層浪漫主義則一變爲感傷的文學。代表作爲《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

正如序幕所說,從遠古圖騰的那個時代起,時代精神火花在這裏凝凍,積澱下來,一唱三嘆,流連忘返。我們感受着,這樣一個匆匆流過的美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