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5篇大綱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篇一:《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5篇

“爲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裏賣?”“爲什麼很多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花生米?”“爲什麼女裝的扣子在左邊,男裝的扣子卻總是在右邊?”。在支部開展的"三個一"讀書活動中,我讀到了《牛奶可樂經濟學》這本書,有些在生活中習以爲常的事例被其巧妙的引用來闡明那些乏味、枯燥的經濟學原理,使我不由的對該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牛奶可樂經濟學》原名叫做《經濟博物學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碼》,書中提出了100多個問題,全部來自於日常生活經驗,涉及產品設計、供求分析、人際關係、職場風雲等等各個方面。書中提出的問題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卻相當簡單,全書闡述了作者認爲最基礎、最重要的兩個經濟學概念:機會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則。機會成本是指爲從事某活動而放棄其他事情的價值;成本效益原則意爲唯有當行動所帶來的額外收益大於額外成本時,才值得這麼做,它是所有經濟學概念的源頭。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說:“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它們並沒有標準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釋。”這也許正是此書的魅力所在。

所有的事物,如果你從理論層面去解讀,就會讓事情變得複雜化,而你運用人們熟知的事例去理解說明,就會讓人一目瞭然。就如同與人溝通時,要讓對方理解我們所表達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用對方熟悉的事物來舉例。比如在統計工作交流中,如果單純的給企業人員解釋報表中指標含義,由於每個單位具體情況不同,個人理解也有差異,很難讓企業人員正確掌握。假如我們針對每個單位的特殊性做出解釋,或是利用常見的情況舉例,對方理解起來就會容易許多,我們的工作就會事半功倍。

生活中多問幾個“爲什麼”,能增強我們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生活中許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機會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釋清楚。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處理的技巧方式也不盡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應付,就必須對本行業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徹的領悟。

學習領悟原理的過程,就是將書本知識轉化成自身能力的過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時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當我們在處理複雜問題的時候,可能往往會被問題的表象所矇蔽,其實抽絲剝繭,撥開雲霧看本質,情況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讓我們隨時都處於思考與收穫之中,不僅對我們的工作有幫助,更能優化我們的生活!

  篇二: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讀物這幾年大行其道,2006年的《魔鬼經濟學》,2007年的《貨幣戰爭》,2008的《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牛奶可樂經濟學》等等,觀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成爲一種時尚。這是對傳統經濟學的一種“反其道而行之”。

《牛奶可樂經濟學》,原名叫做《經濟博物學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碼》。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教的微觀經濟學入門課程每年都會吸引6000多名學生,他佈置過這樣的書面作業:“利用經濟學原理,探討你親身觀察到的事件或行爲模式中的有趣問題。文章裏面不要摻雜複雜的技術,要假設你是在給一個從沒上過經濟學課的親戚講故事。”

《牛奶可樂經濟學》就是一本這樣的故事合集。問題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卻相當簡單——成本效益原則。當一個行動帶來的收益大於成本時,人們就會採取行動。這是絕大多數舉動的根源。

比如,爲什麼最暢銷的書常常打折銷售,而最熱門的電影卻不打折?

因爲對電影院來說,最稀缺的資源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歡迎的電影即使不打折也會滿座,出於收益最大化的考慮,電影院有理由不給票價打折。但是書不一樣,如果預見到哪些產品更熱門,賣家往往可以提前準備好充足的庫存。賣家給書打折以促進銷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爲什麼機票現賣價格更高,而演出門票現買卻更便宜?

因爲航空業主管們發現,出公差的商務人士更傾向於臨時決定出行安排,而他們往往是高收入者,要麼很富裕,要麼可報銷,對價格並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樣,高收入者一般不願意到最後一刻纔買票,臨時買票畢竟要面對不知道能不能買到、也不知道還有什麼樣的座位等不確定因素。事到臨頭纔在售票口買票的,大多是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人。

爲什麼某企業獎勵員工一輛豪華轎車,而不是等值的現金?

經濟學家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觀點:最好的禮物,往往是我們想要但是又不捨得買的東西。被獎勵,等與別人幫着自己做出了選擇,自己可以開開心心享受獎品,又無需爲自己的奢侈行爲感到愧疚。

爲什麼很多酒吧喝一杯清水賣四塊錢,但鹹花生卻可隨意索要?

理解這種做法的關鍵在於,花生的生產成本雖然比水高,但花生和酒是互補的。客人花生吃得越多,要點的酒或者飲料也就越多。水雖然幾乎沒有成本,但是客人水喝得越多,點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成本更低,酒吧還是要給它定個高價,打消顧客的消費積極性。

書中提出了100多個這樣的問題,全部來自於日常生活經驗,涉及產品設計、供求關係分析、公用品、人際關係、心理學、職場風雲等等各個方面,作者說“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它們並沒有標準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釋。”這也許正是此書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經濟生活現象,我思故我在,人生因此充滿樂趣。作爲一個“從沒上過經濟學課的'親戚”,這種書讓人讀得真是高興。別出手眼,獨特的觀察角度,如同一場美妙的智力探險,情趣盎然。不枝不蔓,一個圈子也不繞,儘量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沒有高深的數學模型,成本效益原則,邊際效益分析,機會成本分析……都是最基礎的經濟學概念。如同高手,無招勝有招,手中不需藏利器,拈花飛葉,皆可傷人,何必非要倚天劍、屠龍刀?

  篇三:《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看到書名就直覺是一本“投我所好”的書,因爲“牛奶”與“可樂”皆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好東東。看完之後,確實大感過癮,上癮之處如下,願與各位共享:

1.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多問一個爲什麼,也許期間就有大文章。比如“爲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而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裏”,“爲什麼女士衣服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爲什麼酒吧裏白開水比花生賣得更貴?”這些都是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可是卻少有人再深一層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這些例子來印證他的諸多“折扣經濟學”、“機會成本”等概念,那麼我們其實從同樣的現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學科領域的根源。例如,作者提到女士服裝的扣子設計時,究其原因是歷史上英國宮廷的服裝都很繁雜,而女士的衣服多由僕人動手穿戴,而男士需要自己解決,所以如此設計。久而久之,約定俗成。那麼,在如今追求混搭、崇拜中性的時代,是不是把女裝設計成右排扣子,也會非常流行呢?消費者的心理髮生了變化,歷史的東西在一定時期內也就可以顛覆了;

2.激發人的思考興趣:除了非常嚴肅的學科根源探究之外,其實這本書一個很有意義的作用就是激發你碰到什麼現象都會反問一句:爲什麼會這樣呢?也許能找到答案,也許不能,也許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式答案”,這種思考的習慣與興趣是難能可貴的;

3.從B2C到C2B:書中多數是從企業如何追逐利潤、如何控制成本的角度來探討各種經濟及生活現象;不過從消費者研究的角度來說,我們更需要從消費者的心理變化——企業順應這個變化——相應的營銷策略這樣的思路來考慮,因爲通常情況下,我們服務的客戶在營銷戰術上的經驗比我們更豐富,但他們缺乏的是對消費者的洞察、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前瞻性的趨勢變革,所以,作爲市場研究人員,我們可以從書中的例子用“倒推”的思路想一想,企業爲什麼會推出這樣的折扣方式或定價方式,迎合的是消費者的哪種心理需求,當我們找到根源後,對應到某種心理需求,我們可以爲客戶提供“有建設性”的策略建議;

4.舉例的方式,生動且形象,報告的表現形式也應如此:整本書讀下來,不會覺得晦澀,徹底打消了“經濟學”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礙,這也是作者揮舞的大旗誓“將通俗進行到底”的決心。其實,調研報告的生硬與“大學教授的語焉不詳”、“經濟學中圖表充斥”同理,尤其在爲客戶解決特定問題的商業調研中,客戶要的並不是一本高深的教材,而是生動的原貌展現與易讀性強的“工具書”,那麼我們也不妨講報告寫得靈趣一點、詼諧一點、津津有味一點,我想,只要問題解決了,我們的客戶不會而降低對我們的專業性的認可,反而會在他們的頭腦中有一種這樣的標籤:零點的東西好用又好玩。

  篇四:《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首先提醒大家一下,這個書電驢有下的,沒必要買的。

看完全書後對一下三點深有體會。

一、個人的回報只取決於絕對績效。但事實上,生活中大多數事情都是以相對位置定高下的。

美國法律禁止成年人自願義務加班、封殺超瘦模特以及強制規定兒童入學年齡都是爲了防止這樣的惡性軍備競賽。這讓我想到了國內可憐的莘莘學子。本來人人都不進行所謂的“培優”是很好的,結果班上有一個人去培優了,第二個第三個人覺得自己相對就落後,也就必須去培優,周而復始,所有的小朋友都把自己的課餘時間放在了培優上了。儘管某些開明的家長認爲這樣是不好的,但迫於現實壓力,仍然只有送自己的孩子去培優。結果就造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人人爲了不落後都要去培優。設想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培優,考試對大家來說仍然是公平的,考的就是大家共用相同的學習時間,即上課時間的效率。但就因爲少數人打破了這個平衡,逼迫所有人都陷入這個圈子裏。據說國家已經開始禁止小學生課外補習,但我5年級的弟弟一到週末仍然疲於奔命。

二、“迴歸平均”理論

任何人和集體在達到不正常的成績(無論好壞)後,就會迴歸自己的平均水平。這就產生了一個奇妙的效應,讓人們誤認爲批評比表揚有用。當一個人發揮超常而得到表揚後,依照客觀規律他的表現會迴歸自己的正常水平,在外人看來即退步了,會讓人產生表揚讓其驕傲退步的假象。而另一方面,一個人在發揮失常且得到批評後,根據“迴歸平均”其成績會上升至正常水平,讓人產生批評使其進步的假象。

也就是說,批評和表揚並不對成績的變化起決定性作用,當然對那些情緒化較強容易受影響的人除外,而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客觀規律。例如在一支球隊表現很差的時候,老闆若利馬解僱教練,隨即而來的成績上升只是客觀規律,並不一定是新換的教練有多強,也許原來的教練這個時候帶隊能取的成績更好。安切洛蒂就是個例子,換做其他的隊伍,當初冠軍盃被驚天翻盤後他早就被解僱了。可是貝盧斯科尼把他留下來了,也就等來了又一座冠軍盃。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例子都這樣,比如今年的托特納姆熱刺要是沒換教練估計就真的掛了。

三、獨立音樂發展

“爲什麼獨立音樂人,尤其是那些最有天賦的,偏愛音樂免費共享程序,而已經成名的藝人則往往反感這些程序?”答案顯而易見。已成名藝人往往能通過賣CD獲得極大的利潤,所以他們當然對免費下載及其反對。而反觀獨立音樂人,他們沒有大量的粉絲,並不期待通過CD的銷售額獲得大量的提成。因此對獨立音樂人來說,“成名”遠遠比“賺錢”重要,因爲唯有“成名”才能讓他們“賺大錢”。當他們成名後,即使他們的歌曲仍然在被下載,但CD的銷售量因爲那些死忠的歌迷卻在上升。正是這樣一個非法的流通渠道,促使了這些獨立音樂人的走紅。沒人會願意買一張自己從來沒在電視上聽過也沒看過宣傳的CD,但正是網絡大大的普及了他們的流行度,也隨即建立了一個個小衆圈子。而流行歌手則相反。因爲他們的歌迷往往都是盲從性很高的小朋友,他們聽蔡依林的同時也會聽SHE、楊丞琳、王心凌、潘瑋柏、吳克羣、王力宏。要他們花錢把每個人的CD都收集顯然不太現實,而且對他們來說音樂只是快餐,吃一口爽一下就好,沒必要保存,因而許多這樣的粉絲從來都不會買CD的,流行歌手的銷售量仍然需要他們的死忠粉絲來維持。

陳綺貞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已經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聽到她的歌,但我確定是在網上。她的作品就這樣在網上一傳十、十傳百的流行開了。在毫無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唱片銷量讓主流歌手汗顏。早期專輯一張難求,甚至連早期的圖文寫真集已經在網上賣到了800塊一本。演唱會更是爆滿,encore的時間都夠人家再開一場了。小衆、小資、文藝的陳綺貞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培養了一大批死忠,他們就像我一樣,也許硬盤裏有下載過的歌曲,但仍然會到唱片行把與她有關的一切東西掃蕩一空。我想這就是音樂涵養的厲害,陳綺貞永遠不需要像主流歌手一樣站出來對着歌迷大喊“打擊盜版”,當一個人的作品到達一定境界的時候,我們歌迷是不願意下載或買盜版的,雖然現在回憶起來如果沒有免費下載我也許都不認識陳綺貞這個人。

  篇五:《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農民以體力勞動從事耕耘,商人以其審時觀變從事貿易,手工業者以其精工巧技製造器械。 這世界上無人不在追求着 利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是關於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從1776年亞當 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奠基,現代經濟學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衆多專業方向,並應用於各垂直領域,指導人類財富積累與創造。

看到這些,你是否猶豫了呢?雖然經濟對我們很重要,可礙於經濟學對於我們來說無非就是一些複雜的公式圖表和概念,所以我們都不約而同的略過了經濟學。當然,我也是這樣認知的。可是卻有一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經濟學的認知。它就是《牛奶可樂經濟學》。

爲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可樂卻裝在圓盒子裏?爲什麼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爲什麼餐廳都爲飲料提供免費續杯?爲什麼大學教授說話語焉不詳?爲什麼 這就是那本書的導語,也就是這本書帶我走進了經濟學的另一個世界。

這本書分析的簡明扼要,讀完之後我也就順理成章的知道了這一系列的設計方式問題,其實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是蘊含着經濟學的道理。產品的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這也就是說,產品設計必須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

看完之後,同學們是否都有了躍躍一試的打算呢?那麼就行動起來吧!因爲這本書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這就是我對這本書的一點小見解。